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子版教案模板

电子版教案模板

电子版教案模板
电子版教案模板

理论课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12乘航旅

授课日期9.2

授课节次1、2

缺课学生

授课章节: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及措施:

教具:

教务处审核:

教学内容教学措施

板书设计

本课小结:

作业与练习:

改进措施:

放飞蜻蜓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 本文是关于放飞蜻蜓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人物导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5 1、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谁会念(1人),这个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请同学们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左边耳朵旁,右边-----里面的一竖不能出头。一齐读。谁来为“陶”组组词? 这个“陶”还可以成为一个姓,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一个姓陶的名人,(板书:陶行知)(你来念指读2人) 2、出示画像,这就是陶行知。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查阅他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 陶行知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毛主席陈赞他---,郭沫若也这样赞他:----陶行知受到世人的尊敬,让我们也尊敬地喊一声:陶行知先生。 3、陶先生可喜欢孩子了,为小朋友编了很多儿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就是他编写的,谁来背给大家听---(指生答)你背得真好!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关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故事。板书:放飞蜻蜓,一起读。 二、一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5) (一)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再大声地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我先请这五位同学依次来读课文的一—五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 1、指5名学生读1-5小节。 相信这两个词语难不倒你们,出示句子,你来读。 这里的三句话该怎么说才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指生答),四人一小组来练一练。 (指小组读)你抢着说,他抢着说,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这才叫-----七嘴八舌地抢着说(齐读) 2、谁来读第六小节?(指读)(老师评价--你读得又正确又通顺)

出示:田埂苍蝇蚊子 这里有三个生字。轻声读读,读音上需要注意什么? 埂、蝇是后鼻音,-----还应注意什么?看谁观察最仔细?苍蝇、蚊子读轻声,谁来读准这三个词语。我们一起读。 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出示“孑孓”这个词怎么读?指读2人 孑孓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图片,这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也是害虫。 3、我请这一组的四位同学来读7-10小节,其他同学仔细听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话读得特别好?再读一遍,哪一位学生也愿意读? 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呢?”继续读(8—10小节)(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在预习朗读时,哪一句话你觉得很容易读错?---读课文时,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一起读。 这里还有一组词,我请这一组同学开火车读(出示:掌握据说结构复杂)(2组)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你们认为哪一个字最容易写错?怎么记住它呢?有一个词语叫“日复一日”,所以这个复的中间是个日字,举起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这个日很懂得谦让,要把它写得扁些。 4、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读。(指生读) 三、二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5) 同学们经过课前认真的预习,把课文读通读正确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我先请一个同学再读一读课题,指读 1、我请男同学来读第一小节,女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写了什么?板书:捉蜻蜓 3、可是,我们知道最终孩子放飞了蜻蜓,(板书:放蜻蜓)找找看,哪一小节中知道的? 2、(出示第十一小节)哪一句话描写了放飞蜻蜓的情景?(指读)最后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一起读) 3、引:孩子们起先捉蜻蜓,后来又放飞了蜻蜓。那么2—10小节又讲了什

电子教案模板

剑阁县实验学校电子教案

剑阁县实验学校电子教案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 两人相互简单交流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 章的结构。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 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 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 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 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 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亲 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课后小结及反思: 第二课时备注修订意见教学内容:1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2.指 导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流程:(一)齐说课题引入。

教师电子教案模板

NO、19 学校征远小学校授课教师林万能授课时间 3.7 授课班次九二 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及 教法选择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 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 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 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 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 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 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 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 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 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 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 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 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 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 /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 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 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 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 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 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 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掌握9个词语。 2、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动物。 5、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良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前准备: 1、说说你最喜欢的老师或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2、猜谜语:蚊子苍蝇蜻蜓等。 3、唱歌《小蜻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猜谜语引出蜻蜓,板书“蜻蜓”,学习生字“蜻蜓”。

2、板书:放飞。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 了什么疑问?(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捉? 放? 3、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文中的生字。让我们来 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抽读三个学生读生字新词,评价,纠正字音。 3、去掉音节男女生赛读新词,齐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个人自己读,可以 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读,或几个同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思 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 来。(抽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可能不够简洁,随即按以下 程序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要能准确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得弄清事情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抽学生回答。是什么?板书:捉(起因) (2)故事的结果怎样?抽生回答。板书:放(结果)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 一、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新教材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从知识上说,它是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所以说,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搞好这一节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工具亲自动手画出椭圆,并讨论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等价转换等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椭圆,探求规律: 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老师准备的有关椭圆的图 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2.通过演示动画,展示椭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椭圆是 点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轨迹. (二)动手实验,亲身体会 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指导学生互相合作(主要在于动手),体验画椭圆的过程(课前准备细绳),并以此了解椭圆上的点的特征.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画 (三)归纳定义,完善定义 我们通过动画演示,实践操作,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由同学们归纳椭圆的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2c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自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 飞? 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 1.掌握点的轨迹的求法; 2.进一步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4142 ,文P34~ P36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椭圆上 22 1 259 x y +=一点P到椭圆的左焦点 1 F的距离为3,则P到椭圆右焦点 2 F的距 离 是. 复习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6 a=,b则椭 圆的标准方程是.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问题:圆22650 x y x +++=的圆心和半径分别是什么? 问题:圆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 反之,到点(3,0) -的距离等于2的所有点都在 圆上. ※典型例题 例1在圆224 x y +=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

变式: 若点M 在DP 的延长线上,且32 DM DP =,则点M 的轨迹又是什么? 小结:椭圆与圆的关系:圆上每一点的横(纵)坐标不变,而纵(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就可得到椭圆. 例2设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 变式:点,A B 的坐标是()()1,0,1,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的斜率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商是2,点M 的轨迹是什么? ※ 动手试试

练1.求到定点()2,0A 与到定直线8x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练2.一动圆与圆22650x y x +++=外切,同时与圆226910x y x +--=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式,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①注意求哪个点的轨迹,设哪个点的坐标,然后找出含有点相关等式; ②相关点法:寻求点M 的坐标,x y 与中间00,x y 的关系,然后消去00,x y ,得到点M 的轨迹方程. ※ 知识拓展 椭圆的第二定义: 到定点F 与到定直线l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01)e <<的点的轨迹. 定点F 是椭圆的焦点; 定直线l 是椭圆的准线; 常数e 是椭圆的离心率.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21放飞蜻蜓_语文s版

1.引导学生学会“陶、贞、埂”等6个会认字,“蜻、蜓、塘”等12个会写字。掌握“慈爱、七嘴八舌、成千上万”等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本课,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课件、课文中的插图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你知道最像飞机的昆虫是什么吗?教师出示蜻蜓课件,学生观察蜻蜓。 (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过渡:蜻蜓是一种美丽的小昆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蜻蜓有关的文章,相信大家学过后对蜻蜓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和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事情?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

上记号,用横线标出。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 翘舌音:整商 后鼻音:蜻蜓塘衡整商 前鼻音:蚊 其他字:陶构 4出示文中的词语,并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词语比赛。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的是陶行知看到村里的一群孩子在池塘边捉蜻蜓,他知道孩子们喜欢蜻蜓,但又想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于是他就告诉孩子们有关蜻蜓的常识,让孩子们知道蜻蜓是益虫,最后,孩子们把捉到的蜻蜓放飞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2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意思。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4给课文分结构段: 第一段(1~6):写陶行知告诉捉蜻蜓的孩子们蜻蜓是人类的好朋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课题: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新课讲解: 1、 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n -?? 3、221222221,,,331332333+++<<<+++,由此我们猜想:a a m b b m +<+(,,a b m 均为正实数)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例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1()(1) n a n N n +=∈+,12()(1)(1)(1)n f n a a a =--???-,试通过计算(1),(2),(3)f f f 的值,推测出()f n 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113(1)1144 f a =-=-= 1213824(2)(1)(1)(1)(1))94936 f a a f =--=?-=?== 12312155(3)(1)(1)(1)(2)(1)163168 f a a a f =---=?-=?=

陶行知《放飞蜻蜓》教案

陶行知《放飞蜻蜓》教案 导语: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下面是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蜻蜓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 (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注意“孑孓”的读音) 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⑶尾巴 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学生发言) “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点击出示课件——“蜻蜓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 学生摘写资料(提醒写姿)。

北师大版选修21高中数学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word教案

2.2 椭 圆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 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 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 ,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 )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 时,椭圆即为点集P ={} 12|2M MF MF a +=. (ii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 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 b c 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 2210y x a b a b +=>>. (iii )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53,22??- ??? ,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 b c .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x y a b a b +=>>,因点53,22??- ??? 在椭圆上,

教案模板英语.pdf

英语教案模板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im: students’ mastery of new words, phrases and grammar practice 2.Emotion aim: love not only family members but also your family 3.Ability aim: improve four skills of English, especially reading skill. Teaching Key Points: Mastery of new words, phrases and the good usage of expressions and gramma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Students can put what they learn into practice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luently Teaching Methods: Community language teach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related materials like pictures and word cards Teaching Procedures: 1.Step1: leading in and warming up(2mins) Greet with students and sing a song, show photos of family to attract their attention and inspire their interests. 2.Step2: Pre-reading(3mins)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组织课堂讨论 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几点: A、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结合理解慈爱。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结合理解

【重磅】数学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R2=1,则R=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R>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选修22数学归纳法教案

高中选修2-2 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高中数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领悟数学思想至关重要.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中展现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和规范.学习数学归纳法后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数列求和、二项式定理、整除问题等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初步掌握了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即不完全归纳法,这是研究数学问题,猜想或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这种推理方法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因此,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学习严谨的科学的论证方法——数学归纳法,这是促进思维从有限性发展到无限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是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训练抽象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内在美的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2)能以递推思想为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两个步骤一个结论. (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相关的简单的恒等式.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辨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辨正唯物主义观点. (2)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喜欢数学. (3)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简单恒等式,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2.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2)递推步骤中如何利用归纳假设,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1 =+时结论 n k 正确.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组织启发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原理,并类比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原理,探究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步骤;培养学生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进而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简单数学命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强调独立思考,又提倡团结合作;既重视教师的组织引导,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平等性、交流性、开放性和合作性. 五、教学过程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电子教案模板_001

马跑泉中心学校电子教案 年级:一年级 科目:语文 教师:

目录 教学计划 (4) 教学进度 (11) 识字一: (12) 1. 柳树醒了 (12) 2. 春雨的色彩 (13) 3. 邓小平爷爷植树 (13) 4. 古诗两首 (14) 语文园地一 (15) 识字二 (15) 5 看电视 (16) 6 胖乎乎的小手 (16) 7 棉鞋里的阳光 (17) 8 月亮的心愿 (18) 语文园地二 (18) 识字三 (19) 9 两只鸟蛋 (19) 10 松鼠和松果 (20) 11 美丽的小路 (21) 12 失物招领 (21) 语文园地三 (22) 识字四 (23) 13 古诗两首 (23) 14 荷叶圆圆 (24) 15 夏夜多美 (24) 16 要下雨了 (25) 17 小壁虎借尾巴 (26) 语文园地四 (27) 识字五 (27) 18 四个太阳 (27) 19 乌鸦喝水 (28) 20 司马光 (29) 21 称象 (30) 语文园地五 (30) 识字六 (31) 22 吃水不忘挖井人 (31) 23 王二小 (32) 24 画家乡 (33) 25 快乐的节日 (33) 语文园地六 (34) 识字七 (35) 26 小白兔和小灰兔 (35) 27 两只小狮子 (36) 28 小伙伴 (36)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37) 语文园地七 (38) 识字八 (38) 30 棉花姑娘 (39) 31 地球爷爷的手 (39) 32 兰兰过桥 (40) 33 火车的故事 (41) 34 小蝌蚪找妈妈 (41) 语文园地八 (42)

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3.1 单调性》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原理; 2.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怎样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来讨论其在定义域的单调性? 2.探究活动. 由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建构数学 1.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曲线y=f(x)的切线的斜率就是函数y=f(x)的导数.从函数243 =-+的图象 y x x 可以看到:

在区间(2,+∞)内,切线的斜率为正,函数y =f (x )的值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即y ′>0时,函数y =f (x )在区间(2,+∞)内为增函数;在区间(-∞,2)内,切线的斜率为负,函数y =f (x )的值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即y ′<0时,函数y =f (x )在区间(-∞,2)内为减函数. 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有y ′>0,那么函数y =f (x )为在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y ′<0,那么函数y =f (x )为在这个区间内的减函数. 2.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①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 ②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三、数学运用 例1 确定函数f (x )=2x 3-6x 2+7在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哪个区间内是减函数. 解 f ′(x )=(2x 3-6x 2+7)′=6x 2-12x 令6x 2-12x >0,解得x >2或x <0 ∴当x ∈(-∞,0)时,f ′(x )>0,f (x )是增函数. 当x ∈(2,+∞)时,f ′(x )>0,f (x )是增函数. 令6x 2-12x <0,解得0<x <2. ∴当x ∈(0,2)时,f ′(x )<0,f (x )是减函数. 例2 已知函数y =x + x 1 ,试讨论出此函数的单调区间.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产业办中心校:詹娟 一、教材分析 《放飞蜻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他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同时也表现了他很强的环保意识。 二、设计思想 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读,有感情朗读等各种读文形式,让学生体会出陶行知先生为何劝孩子放飞蜻蜓及其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在理解课文过程中,练习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和探究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充满尊重、爱护和循循善诱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1、理解陶行知先生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2、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五、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2、体会陶行知先生关心下一代的用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陶行知画像、蜻蜓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精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 (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你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欢,想捉几只好好欣赏一下呢,不过后来又把它们放飞了,板书“放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放飞蜻蜓》,关注事件的发展。 (板书课题:放飞蜻蜓。)生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三、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 (),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并放飞()的故事。 (二)质疑探究集体交流 (1)课文中是谁在捉蜻蜓?他们遇到谁?(一群孩子陶行知) (2)发生什么事使翠贞和其他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放飞了蜻蜓呢? (3)陶行知简介:(课后链接)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等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这位著名教育家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循循善诱进行教育的呢?默读第2—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和孩子们有几次对话,都说了什么?你了解了哪些蜻蜓的知识? 对话1:陶行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