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命题及关系

命题及关系

命题及关系
命题及关系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6.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7.练习、深化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8.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9.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10.练习、深化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11、课堂练习:P42、3

12.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13.作业:P9:习题1.1A组第1题

命题及其关系测试题

命题及其关系 一.填空题(共30小题) 1.下列有关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命题“若x2=1,则x=1”的否命题为“若x2=1,则x≠1”; ②命题“?x∈R,x2+x﹣1<0”的否定是“?x∈R,x2+x﹣1>0”; ③命题“若x=y,则sinx=siny”的逆否命题是假命题. ④若“p或q为真命题,则p,q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2.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有. 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否命题; ③“若m≤1,则x2﹣2x+m=0有实数解”的逆否命题; ④“若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0,则事件A是不可能事件”的逆否命题. 3.若命题p的否命题为r,命题r的逆命题为s,则s是p的逆命题t的命题. 4.若“a、b都是偶数,则a+b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 5.在下列四个命题中: ①命题“若xy=1,则x,y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命题“若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则它们全等”的否命题; ③命题“若x+y≠3,则x≠1或y≠2”; ④命题“?x∈R,4x2﹣4x+1≤0”的否定. 其中真命题有(填写序号). 6.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的逆否命题是. 7.已知命题p的否命题是“若A?B,则?U A∩?U B=?U B”,写出命题p的逆否命题是.8.已知命题“若a>b,则ac2>bc2”及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在这四个命题中假命题有个. 9.已知、、是三个非零向量,命题“若,则”的逆命题是命题(填真或假). 10.设p:方程x2+2mx+1=0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q:方程x2+2(m﹣2)x﹣3m+10=0无实根.则使p∨q为真,p∧q为假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11.有下列命题: ①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②终边不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的值不等; ③若sinα>0,则α是第一,二象限的角; ④若sinα=sinβ,则α=2kπ+β,k∈Z; ⑤已知α为第二象限的角,则为第一象限的角.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有. 12.命题“已知a,x为实数,若关于x的不等式x2+(2a+1)x+a2+2≤0”的解集不是空集,则“a≥1”的逆否命题是命题.(填“真”或“假”) 13.给出下列命题: ①命题“若b2﹣4ac<0,则方程ax2+bx+c=0(a≠0)无实根”的否命题; ②命题“△ABC中,AB=BC=CA,那么△ABC为等边三角形”的逆命题; ③命题“若a>b>0,则>>0”的逆否命题;

(完整版)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知识点和题型归纳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 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备考知考情 常用逻辑用语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试卷多为中低档题目, 命题的重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命题及其四种形式,主要考查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命题的真假判断; 二是以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等为背景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这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命题的热点是利用关系或条件求解参数范围问题,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 一、知识梳理《名师一号》P4 知识点一命题及四种命题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注意: 命题必须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都不是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无关.注意:(补充) 1、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既是真命题又是假命题 原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是 否定词语不等于(≠)不大于(≤)不小于(≥)不是 原词语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多有n个或 否定词语不都是至少有两个至少有n+1个且 原词语至少有一个任意两个所有的任意的

(1)充分条件: q p ?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 即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 亦即要使q 成立,有 p 成立就足够了,即有它即可。 (2)必要条件: q p ? 则q 是p 的必要条件 q p ??q p ??? 即没有q 则没有p ,亦即q 是p 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即无它不可。 (补充)(3)充要条件 q p ?且q p ?即p q ? 则 p 、q 互为充要条件(既是充分又是必要条件) “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说成“p 等价于q ”、 “q 当且仅当 p ”等 (补充)2、充要关系的类型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定义:若q p ?,但p q ?/, 则p 是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2)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定义:若p q ?,但q p ?/, 则p 是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3)充要条件 定义:若q p ?,且p q ?,即p q ?, 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定义:若q p ?/,且p q ? /, 则p 、q 互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名师一号》P6特色专题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五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分析下列语句各表达什么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式。 1.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答:这是一个二支联言命题,可表示为:p∧q 2.只有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打入国际市场。 答: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可表示为:p←q 3.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答:这是一个二支不相容选言命题,可表示为:p q 4.并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是上过大学的。 答:这是个负A 命题,它等值一个O 命题:?(SAP) ←→ SOP 5.足球的进攻方式,主要是中路突破,此外或边线进攻,或长传短切,或单刀直入。 答:这是一个四支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r s 6.法律如果并且只有推开特权的大门,才能跨进人民的心。 答: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 q 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选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选言命题?请 写出逻辑式。 1.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锻炼差,或者是由于营养 不良。 答:表达一个三支相容选言命题:p∨q∨r 2.这堂课是你上,还是我上? 答:表达一个二支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3.这次围棋名人赛,要么小林光一取得胜利,要么马晓春取得胜利。答:表达一个二支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4.雇用的女工大抵非馋即懒,或者馋而且懒。 答:表达一个二支相容选言命题,用p 表示“女工馋”,用q 表示“女 工懒”,其逻辑式为:p∨q,也可理解为三支不相容选言命题:(?p∧q) (p∧?q) (p∧q),二者等值。 三、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哪种假言命题?请 写出它们的逻辑式。 1.一人抽烟,大家受害。 答:表达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一人抽烟,那么大家受害,p →q 2.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等。 答:表达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3.如果说幼年时期的无知是天真的表现的话,那么,成年以后还满足 于自己的无知就是愚蠢的表现了。 答:这个假设句不表达假言命题,而表达转折联言命题。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答:表达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用p 表示"人犯我",用q 表示 “我犯人”:p←→q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常见的八种逻辑关系

常见的八种逻辑关系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常见的八种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 and, and also, or, neither…nor,either…or, likewise, similarly, equally, in the same way, that is to say, as well as, same…as; 2、递进关系: then, also, besides, additionally, 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 3、因果关系: because, for, since, as, thus, hence, therefore, so, so (such) … that,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due to, thanks to, as a result, because of, in that, in response to, with, for this reason, lead to, too…to; 4、转折关系: but, however, yet, on the contrary, in fact,

by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unfortunately, while, whereas, unlike, rather than, instead of; 5、让步关系: although, though, even though, even if, nevertheless, despite, in spite of; 6、列举关系: first-second-last of all, first-then, to begin with-to continue/next,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 one-another, some-others-still others; 7、举例关系: 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of these/those/them, among these/those/them, to illustrate, as an illustration, to take an example, more specifically speaking, namely; 8、总结关系: in all, in brief, in short, in a word,

命题及其关系

命题及其关系 知识点: 1. 命题: 1.1 概念: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1.2 分类: 真命题 假命题 1.3 关系: 原命题 逆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 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否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 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则它的否命题为“若 p ,则 q” 逆否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 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 ,则 ”,则它的逆否命题为“若 ,则 ” 1,4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有且仅有一下四种情况) 规律: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2. 充分必要条件: 2.1 概念: 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全称量词:“?” 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 全称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 “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特称命题:含有特称量词的命题

“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2.2 命题之间关系: 1)“且” 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2)“或” 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 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3)“非” 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 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2.3 全称命题的否定 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练习: 1. 给出命题:若函数y =f (x )是幂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3 (B)2 (C)1 (D)0 2. 设m∈R,命题“若m>0,则方程x2+x-m=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 ) A.若方程x2+x-m=0有实根,则m>0 B.若方程x2+x-m=0有实根,则m≤0 C.若方程x2+x-m=0没有实根,则m>0 D.若方程x2+x-m=0没有实根,则m≤0 3. 已知α,β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 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则“αβ⊥”是“m 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设x∈R,则“2-x≥0”是“|x -1|≤1”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逻辑学基础测试

一、填空题 1.在“并非‘p当且仅当q’”中,逻辑常项是( )。 2.在“并非要么p,要么q”中,变项是( )。 3.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4.在“□p→◇p”中,逻辑变项是( )。 5.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 )。 6.“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和“甲不当班长而乙当班长”所具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若用p,q作变项,可表示为( )。 7.“要么p,要么q,要么r”这一命题形式的逻辑变项是( )。 8.在“[A()B]→B”的空括号内,填入逻辑常项符号( ),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9.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 );在“(p∧q)→r”中,逻辑常项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两个假言命题的逻辑形式相同,是指()相同。 A.前件和后件B.前件和联结词 C.后件和联结词D.联结词 2.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常项B.变项 C.语言表达形式D.思维的内容 3.“只有q才p”与“如果q则p”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C.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 D.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 基础测试(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并非,当且仅当。 2.p,q。 3.常项;变项。 4.p。 5.并非,如果……那么…… 6. p∧q(也可表示为p∧q)。 7.p,q,r。 8.∧。 9.S,P;∧,→。 二、单项选择题 1.D.2.A.3.B.4.C.

逻辑推理常见关系

类比推理的题干和选项都由词语组成,着重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和对事物关系的分析能力,因此了解词项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多年考试题目的研究和总结,华图教育专家将类比推理词项间关系归纳为概念间关系、近反义关系、描述关系、条件关系和语法关系及常识问题。我们将分三个专题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大家在最后冲刺阶段抓住重点针对备考。 本篇主要针对概念间关系、近反义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一、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和全异关系五种。 (一)全同关系 1.同一事物的全称、简称、别称、美称、谦称、敬称等。如:鄙人:自己、美国:USA。 2.音译名与中文名、口语和书面语等。如:麦克风:话筒、罗曼蒂克:浪漫。 例题1家父:父亲 A.老媪:老伴 B.鼻祖:祖宗 C.作者:自己 D.鄙人:自己 解析:家父是父亲的谦称,鄙人是自己的谦称。老媪是老妇人的意思;鼻祖指创始人,与祖宗含义不同;作者指写作的人,而不是自己。故答案选D。 (二)包含关系 1.种与属。如:苹果:水果、杂志:期刊。 2.整体与部分。如:阳光:紫外线、书包:背带。 例题2电脑:鼠标 A.水壶:茶杯 B.手机:短信 C.船:锚 D.录音机:磁带 解析:鼠标是电脑的一部分;锚是船的一部分。且鼠标和锚都能起定位作用。故答案选C。

词语所表示的集合之间存在交集,即有些A是B且有些A不是B。如:体育明星:江苏人、大学生:愤青。 例题3影星:江西人 A.蔬菜:种植 B.专家:军人 C.鼓手:乐队 D.社会:自然 解析:题干中的词项是交叉关系:影星可能是江西人,也可能不是江西人。专家可能是军人,也可能不是军人,故答案选B (四)并列关系 1.同属于一类事物。如:咖啡:绿茶、铅笔:钢笔。 2.具有相同属性或相同功能。如:手机:电话、手表:闹钟。 例题4比喻:拟人 A.报纸:课本 B.冰箱:洗衣机 C.金丝猴:香蕉 D.月球:月亮 解析:比喻和拟人都属于修辞方法,冰箱和洗衣机都属于家用电器。故答案选B。 (五)全异关系 所有A都不是B,且A和B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如:实数:木耳、蝙蝠:鸟类。 例题5伞:雨衣 A.现金:支票 B.空调:暖气 C.钢笔:铅笔 D.蚊香:蚊帐 解析:伞和雨衣都可以遮雨,伞还有遮阳的功能;空调和暖气都可以取暖,空调还有降温的功能。故答案选B。 二、近反义关系 近反义关系包括近义或反义关系两种,并不局限于近义词或反义词。

逻辑关系习题含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均为假命题; ②若命题2 000:,10p x R x x ?∈-+≤,则2 :,10p x R x x ??∈-+>; ③在ABC ?中“060A ∠= ”是“1 cos 2 A = ”的充要条件; ④若向量,a b r r 满足0a b ?是 1 1a <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 110a a ,所以1a >是1 1a <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A 正确. 考点:充分必要条件. 3.命题{}{}{}{}:21,2,3,:21,2,3,p q ∈?则在下述判断:①p 或q 为真;②p 或q 为假;③p 且q 为真;④p 且q 为假;⑤非p 为真;⑥非q 为假.其中正确的的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命题p 假命题,命题q 是真命题,集合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关系,因此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非p 为真,非q 为假,4个命题正确 考点:1.元素集合间的关系;2.复合命题真假 4.“a c +>b+d ”是“a >b 且c >d ”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借助于不等式性质可由,a b c d >>得到a c b d +>+,反之不成立,所以

1.1命题及其关系(1)(教学设计)

1.1命题及其关系(1)(教学设计) 1.1.1 命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体会命题的逻辑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命题的判定,总结命题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判断命题的真假性,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熟练程度;教会学生改写命题,能从新知识的角度解释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深化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 1、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课本P2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解:真命题:(1)(5);假命题:(2)(4),不是命题:(3)(不是陈述句);(6)(无法判断真假)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变式训练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2小于或等于2; (2)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3)215 x<; (4)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5)明天下雨.

逻辑判断推理中常用的逻辑公式

逻辑命题与推理 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对当关系推理、三段论、复合命题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可能性推理:归纳推理(枚举归纳、科学归纳)、类比推理 命题 直言命题的种类:(AEIOae) ⑴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SAP) ⑵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SEP) ⑶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 ⑷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 ⑸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SaP) ⑹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SeP) 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 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同假。主要有三组: SAP与SO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SEP与SI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不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及格” SaP与SeP之间。“张三考试及格”与“张三考试不及格” 上反对关系:具有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即要么一个是假的,要么都是假的。存在于SAP与SEP、SAP与SeP、SEP与SaP之间。 下反对关系: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是可以同真。即要么一个是真的,要么两个都是真的。存在于SIP与SOP、SeP与SIP、SaP与SOP之间。 从属关系(可推出关系):存在于SAP与SIP、SEP与SOP、SAP与SaP、SEP与SeP、SaP与SIP、SeP与SOP 六种直言命题之间存在的对当关系可以用一个六角图形来表示,“逻辑方阵图” SAP SEP SaP SeP

SIP SOP 直言命题的真假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复合命题: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负命题的一般公式:并非P 联言命题公式:p并且q “并且、…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选言命题: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相容的选言命题公式:p或者q“或、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 【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即可。只有当全部选言支都假时,相容的选言命题才是假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公式:要么p要么q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当选言支全真或全假时,此命题为假】 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如果p,那么q“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有…、一旦…就…、假若…、只要…就…”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如果有前件却没有后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假的。因此,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命题才假。】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只有p,才q “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 【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如果没有前件也有后件,这个必要假言命题为假。对于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时,命题才假。】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当且仅当p,才q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前件与后件等值即前件真并且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并且后件假时,命题为真,在前件与后件不等值即前真后假,或前假后真时,命题为假】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第2讲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能够指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能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3.能熟练判断命题的真假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命题的概念 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要点诠释: 1. 不是任何语句都是命题,不能确定真假的语句不是命题,如“2x >”,“2不一定大于3”. 2. 只有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才是命题.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例如:“起立”、“π是有理数吗?”、“今天天气真好!”等. 3. 语句能否确定真假是判断其是否是命题的关键.一个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既真又假,模棱两可.命题陈述了我们所思考的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类似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要点二、命题的结构 命题可以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或“如果p ,那么q ”的形式.其中p 是命题的条件,q 是命题的结论. 要点诠释: 1. 一般地,命题“若p 则q ”中的p 为命题的条件q 为命题的结论. 2. 有些问题中需要明确指出条件p 和q 各是什么,因此需要将命题改写为“若p 则q ”的形式. 要点三、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相交换位置; 否命题:“若非p ,则非q ”,或“若p ?,则q ?”;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 逆否命题:“若非q ,则非p ”,或“若q ?,则p ?”;实质是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者分别否定后再换位或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换位后再分别否定. 要点诠释: 对于一般的数学命题,要先将其改写为“若p ,则q ”的形式,然后才方便写出其他形式的命题. 要点四、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四种命题之间的构成关系

命题及逻辑关系

命题与逻辑关系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 =1,则x 、y 互为倒数”的逆命题; 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A ∪B =B ,则A ?B ”的逆否命题.其中的真命题有( )个。 A .0 B .1 C .2 D .3 2.命题“若a >b ,则ac 2>bc 2 (a ,b ,c ∈R)”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0 B .2 C .3 D .4 3.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 .若ac bc >,则a b > B .若22a b >,则a b > C .若11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4.设b a ,是向量,命题“若b a -=,则b a =”的逆命题是( ) .A 若b a =,则b a -= .B 若b a -≠,则b a ≠ .C 若b a ≠,则b a -≠ .D 若b a -=,则b a ≠ 5.“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的否命题是( ) A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B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 C 、若x =a 且x =b ,则x 2-(a +b )x +ab ≠0 D 、若x =a 或x =b ,则x 2-(a +b )x +ab =0 6.命题“若12<->若或则 D.211,1x x x ≥≤-≥若或则 7.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① 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则; ②“若a+b ≥2,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的逆命题; ③“若x2+y2=0,则x ,y 都为0”的否命题; ④若3x y +≠,则12x y ≠≠或. 其中真命题是__________。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8.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是这条直线为圆的切线的充要条件; ②sin sin αβ=是αβ=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基本逻辑关系和常用逻辑门电路

第2章 基本逻辑关系和常用逻辑门电路 通常,把反映“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逻辑关系。如果以电路的输入信号反映“条件”,以输出信号反映“结果”,此时电路输入、输出之间也就存在确定的逻辑关系。数字电路就是实现特定逻辑关系的电路,因此,又称为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是逻辑门,它们反映了基本的逻辑关系。 2.1 基本逻辑关系和逻辑门 2.1.1 基本逻辑关系和逻辑门 逻辑电路中用到的基本逻辑关系有与逻辑、或逻辑和非逻辑,相应的逻辑门为与门、或门及非门。 一、与逻辑及与门 与逻辑指的是:只有当决定某一事件的全部条件都具备之后,该事件才发生,否则就不发生的一种因果关系。 如图2.1.1所示电路,只有当开关A 与B 全部闭合时,灯泡Y 才亮;若开关A 或B 其中有一个不闭合,灯泡Y就不亮。 这种因果关系就是与逻辑关系,可表示为Y =A ?B ,读作“A 与B”。在逻辑运算中,与逻辑称为逻辑乘。 与门是指能够实现与逻辑关系的门电路。与门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其逻辑符号如图2.1.2所示,为简便计,输入端只用A 和B 两个变量来表示。 与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表达式表示为: Y =A ?B =AB 两输入端与门的真值表如表2.1.1所示。波形图如图2.1.3所示。 表2.1.1 与门真值表 (a )常用符号 (b )国标符号

由此可见,与门的逻辑功能是,输入全部为高电平时,输出才是高电平,否则为低电平。 二、或逻辑及或门 或逻辑指的是:在决定某事件的诸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具备,该事件就会发生;当所有条件都不具备时,该事件才不发生的一种因果关系。 如图2.1.4所示电路,只要开关A 或B 其中任一个闭合,灯泡Y 就亮;A 、B 都不闭合,灯泡Y 才不亮。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或逻辑关系。可表示为: Y =A +B 读作“A 或B”。在逻辑运算中或逻辑称为逻辑加。 或门是指能够实现或逻辑关系的门电路。或门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其逻辑符号如图 2.1.5所示。 或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表达式表示为: Y =A +B 两输入端或门电路的真值表和波形图分别如表2.1.2和图2.1.6所示。 图2.1.3 与门的波形图 表2.1.2 图2.1.4 或逻辑举例

优秀教案1-命题及其关系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数学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的起始课,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命题、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数学学科包含了大量的命题,了解命题的基础知识,认识命题的相互关系,对于掌握具体的数学学科知识很有帮助.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用2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命题及其关系.本节课主要学习“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及四种常见命题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命题的概念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四种常见命题间的关系及其真假判断. 能力点:四种常见命题的真假判断. 教育点: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点:将形如“若p ,则q ”的命题转化为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考试点:将“若p ,则q ”的命题转化为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易错易混点:四种常见命题的真假判断. 拓展点:如何由四种常见命题拓展出逻辑学的其他知识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模式学案导学 一、引入新课 思考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 ∥b ,则直线a 与直线b 没有公共点 .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2 1x =,则1x =.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许多数学命题,什么叫做命题?你能举出一些数学命题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命题是一个基本而常用的概念,学生应该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命题的例子加深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并引入“若p ,则q ”形式的数学命题,以及这种形式的数学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做准备. 【设计说明】在分析以上命题特点及其真假后,总结出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生活中常见逻辑的错误

生活中常见逻辑错误摘要: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能够用“因为……所以……”表述的关系并不都是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的区别全在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此基础上,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等,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人们不能对因果关系的逻辑定律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常常会在生活中犯下违背因果联系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内外因关系逻辑方法 逻辑来源于生活,却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高级概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违背一些简单的逻辑。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便是因果关系,用逻辑命题方式去表示便是:因为Q,所以P。而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条关系链却常常被赋予一些不蕴含任何逻辑意义的命题,或者是对Q和P之间的某种关系作简单的归类和分析便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个现象都是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另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关系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是提出探求因果联系逻辑方法的客观依据。

首先,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原因总是在结果之前,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因果联系的唯一特征。单凭这一特征还不足以确定因果关系。某一现象很可能经常地先于另一种现象出现,但是二者可以毫无关系。 其次,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因果联系的确定性从质的方面说,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从量得方面来说,就是原因发生量得变化,一定会反映在结果中。” 最后,因果联系是复杂的。也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了解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在因果联系逻辑的推理错误。 下面便是一些常见的因果逻辑错误的列举。 第一,以偏概全。人们给以偏概全下的定义是: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身边多次出现某种现象,就会自觉地为该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做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王小二说,他那所大学里面饭堂的菜很难吃,李小燕说她学校饭堂的菜很难吃,那么,有人就会做出“大学饭堂的菜都很难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很显然是没有充分的例证,仅仅凭靠两个学生的评价并不能成为得出结论的充分条件。假如王小二是伊斯兰教的教徒,饭堂没有清真菜,那当然是难吃的;再者,饭菜是否美味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最后,王小二和李小燕都不是美食专家,那么他们的话更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论据了。 假如使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去探求这两个现象的因果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求异法”。求异法又称为差异法,它的内容是:“如果

《命题及其关系》教案Word版

1.1命题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1.1.1 命题及其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命题的改写. (二)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三)授课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合作交流与独立探究相结合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PPT给出) 思考:请判断下列语句的真假,能否看出这些语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 (1)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2) 2 + 4 = 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 x2 = 1 , 则 x = 1 ; (5)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引导学生归纳以上语句特点:1 都是陈述句 2 可以判断真假,其中,(2)(4)(6)判断为假,其它3个判 断为真。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3)(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上述5个命题中,(2)(4)(6)是假命题,其它3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命题与逻辑联结词知识点

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一、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1、命题定义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2、分类 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 p 或q :q p ∨ p 且q :q p ∧ 非p :p ?(命题p 的否定) 3、判断复杂命题的真假 一真或真,一假且假. 4、四种命题 (1)原命题. 若p ,则q . (2)逆命题 若q ,则p . (3)否命题 若p ?,则q ?. (4)逆否命题 若q ?,则p ?. 5、四种命题关系 (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2)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6、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1)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 p 表示命题,非p 叫做命题的否定; 若p 则q ,则命题的否定为:若p 则q ? (2)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 若p 则q 的否命题为: 若p ?则q ?. 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的充分条件p ) 2、必要条件 若q p ?,则q 是p 的充分条件(p 的充分条件q ) 3、充要条件 若q p ?且p q ?(或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判定 (1)数轴法 (2)集合法

(3)等价法 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 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每个”,用“?”表示。 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用“?”表示. 2、 全称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x p M x ∈? 特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00x p M x ∈? 3、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命题 命题的否定 ()X P M x ,∈? ()00,x p M x ?∈? ()00,x p M x ∈? ()x p M x ?∈?, 4、一些常用正面描述的词语的否定形式: 正面词语 = > < 是 都是 一定 否定词语 ≠ ≤ ≥ 不是 不都是 不一定 正面词语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n 个 至少有n 个 P 或q P 且q 否定词语 至少有两个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n +1个 至多有n -1个 非p 且非q 非p 或非q

逻辑联结词-----命题及其关系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命题 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语句“若a>b,则a+c>b+c”是(). A.不是命题B.真命题 C.假命题D.不能判断真假 解析考查不等式的性质,两边同加上同一个数不等式仍然成立. 答案 B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若a·b=0(a≠0,b≠0),则a⊥b B.若|a|=|b|,则a=b C.若ac2>bc2,则a>b D.5>3 解析|a|=|b|只能说明a与b长度一样.a=b不一定成立. 答案 B 3.在下列4个命题中,是真命题的序号为(). ①3≥3;②100或50是10的倍数;③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 三角形;④等腰三角形至少有两个内角相等.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对于③,举一反例,若A=15°,B=15°,则C为150°,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答案 D

4.给出以下语句: 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②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吗? ③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④老师写的粉笔字真漂亮! ⑤若x∈R,则x2+4x+5>0; ⑥作△ABC≌△A1B1C1. 其中为命题的是________,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①是命题,且是假命题,因为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②这是个疑问句,故不是命题. ③是命题,且是假命题,因为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④该语句是感叹句,不符合命题定义,所以不是命题. ⑤是命题,因为Δ=16-20=-4<0,所以是真命题. ⑥该语句是祈使句,不是命题. 答案①③⑤⑤ 5.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c=bc,则a=b; ②方程x2-x+1=0有两个实根; ③对于实数x,若x-2=0,则x-2≤0; ④若p>0,则p2>p; ⑤正方形不是菱形. 其中真命题是________,假命题是________. 解析①c=0时,a不一定等于b,假命题. ②此方程无实根,假命题. ③结论成立,真命题. ④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