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发表时间:2010-07-13T11:06:51.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任保琴任凤霞

[导读] 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

任保琴任凤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6-0265-02

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据张蕾等对1662例住院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故警惕、识别、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儿童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抗生素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抗生素为常用药物。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引起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已众所周知。故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点,特别对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合用可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可获良好的疗效。然而其耳毒性、肾毒性对儿科患者尤其婴幼儿危害性甚大,常可致永久性耳聋,终生致残。耳毒性:指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及耳蜗功能的障碍,造成听力损害。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发现情况及时停药,肾功能可逐渐恢复。建议该类药物:(1)不宜作为轻中度感染或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也不宜作为门诊一线用药。(2)对严重Gˉ杆菌感染,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注意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与耳毒性的药物(如速尿)合用,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颇有争议,国内、国外动物实验观察了奈啶酸(NA)、吡哌酸(PPA)、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环丙沙星(CPLX)等药物对动物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表现出对幼年动物的关节毒性。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人类关节软骨影响不大。鉴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考虑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还是谨慎为好,建议该类药物只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经药敏试验确认对喹诺酮类敏感的病例,并注意用量及疗程。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该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哮喘及速发型皮疹等。值得提出的是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过敏问题,青霉素过敏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能完全肯定头孢菌素过敏的可能性;反之,青霉素皮试阴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头孢菌素过敏的可能性。用头孢菌素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建议用所选头孢菌素做皮试。

1.4 磺胺类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使新生儿发生核黄疸,故新生儿应禁用磺胺类抗生素。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该类药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需重视其不良反应。(1)短期大量用药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不用。(2)长时间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3)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4)水痘患儿禁用。

3 退热药

发热是儿科疾病的常见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退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与治疗。阿司匹林用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水痘等可诱发Reye’s综合征(脑膜脑病伴肝及其他器官脂肪变性),表现为惊厥、呕吐、颅内压升高、甚至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儿童病毒感染忌用阿司匹林。另外,感冒通用于儿童引起血尿的发生率也较高。

4 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用于儿童止吐发生肌张力障碍(椎体外系反应),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与药物剂量偏大有关,故小儿应用应注意剂量。

5 平喘药

氨茶碱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由于6个月以内婴儿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完全,氨茶碱扩张支气管作用不明显,而毒性较强,小婴儿尤易引起心率加快等,故应慎用。

6 治疗儿童多动症药物

哌甲酯(利他林)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可抑制食欲和小儿生长,因此必须掌握好适宜的全年总剂量,6岁以下儿童尽量少用。

7 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等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避免中毒性脑病的发生。

8 维生素

婴幼儿摄取过量浓缩鱼肝油或长期服用维生素A治疗皮肤病或短期内多次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等易引起维生素A或维生素D 中毒,故婴幼儿补充维生素A、D应适量。

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时,应从儿童长远利益考虑,考察其长期的不良反应。儿童正处于生长和发育期,应避免应用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的药物。某些神经作用药物会潜在影响智力发育,某些细胞毒药物会对性成熟和性功能造成永久损害,等等。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模版)

附表1 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报告表(书写模版) 首次报告□跟踪报告□编码: 报告类型:新的□严重□一般□报告单位类别:医疗机构□经营企业□生产企业□个人□其他□

联系电话:职业:医生□药师□护士□其他□报告人信息 电子邮箱:签名: 报告单位信息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报告日期:年月日生产企业请 医疗机构□经营企业□个人□文献报道□上市后研究□其他□ 填写信息来源 备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部分项目填报注意事项 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名称及描述 1.如果患者出现皮疹伴瘙痒,不要把二者同时列为一个不良反应,应当分类描述为“皮疹;瘙痒”, 对于皮疹的发生部位、大约形态进行描述; 2.如果患者发生多种过敏反应,就不用分类描述,直接描述为“过敏反应”或是“过敏样反应”;不属于过敏反应的其他症状,应当分类描述; 3.如果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就必须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包含呼吸道阻塞、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症状)及体征; 例如头晕、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闷、腹痛、出汗、脉搏增快及血压下降等;此时相应的体征进行描述,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还包含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的动态变化。

4.如果患者出现血象异常,要将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相应指标、实验室检查进行描述; 例如患者白细胞降低,此时就需要提供患者入院时(或服药前)白细胞指数,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监测的白细胞指数以及采取措施停药后患者白细胞有所恢复的指数。 5.如果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例如腹泻、呕吐等,请具体描述一哈相关的症状; 例如腹泻,一日几次、什么性状;呕血,一日几次、颜色等性状;呕吐,一日几次、内容物是什么。 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转归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以后,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要进行描述。例如立即停药,给与抗过敏治疗(过敏反应)、给与升白细胞治疗(白细胞下降)、给与物理降温(高热)等对症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例如给与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要尽量详细描述对症治疗的药物及剂量。 2、药品不良反应的转归,要尽量描述采取对症治疗之后患者的转归。有的医疗机构在患者刚刚发生不良反应,采取措施尚未缓解的时候就立即上报,这种是不规范的。 国家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时限。大家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完整的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上报。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1692 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0卷第16期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孙金珏 (茌平县妇幼保健院,山东茌平25210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4)16—1692—02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差很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弱,加上药物剂型、剂量、药物问的相互作用及不台理用药等因素,儿盘此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其发生率为6%一7%.新生儿高达247%。我国现有14_岁以下儿童3亿多人,对他们的防病治病,合理用药安全有效,以避免或减少ADR尤为重要。本文侧重从药代动力学方面阐述小儿易发生ADR的机体原因,从而提出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仅供参考。 1机体因素对发生ADR的影响 1.1吸收与分布:胃肠道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从胃向肠排空速度白句快慢、胃肠功能状态及胃内的讲值.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4'JL胃容积小,药物在胃存留时问短,进人小肠快;但小儿肠的长度相对较成人长.肠蠕动小.药物通过肠的时间相对长;小儿胃液少,pH值较高.对某些弱酸性药物在胃内吸收差,胃肠刺激反应增加;而对弱硷性药物则离解较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加,易导致ADR。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而瓤生儿则可很好被吸收。 药物吸收后向各组织分布,因血脑屏障的制约,一般药物不易向中枢神经系统移行,但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人。如青霉素G、溴化物在脑脊髓中浓度较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增强,易发生中毒。小儿体内水分较多.且又以细胞外液量大.药物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及小儿的血浆蛋白结台率低,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均易致ADR。如苯妥英钠,新生儿游离型药物占11%,而成人占7%。 1'2代谢与排泄: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酶系统不完善.某些酶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如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幕易中毒引起“灰婴症”。红细胞中缺乏G~6一P脱氨酶,疽用磺胺类、呋哺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如肾血流量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2岁才大致接近成人.肾最大豫缩力,SLJL只有成人的一半。由于小儿总冉々肾排泻率低.对主要由肾小球排泄的药物,如卡那霉素等易产生积蓄中毒。新生儿肾小管对Na+、氨基酸、葡萄糖的重吸收较成人显著,但调节酸硷平衡的能力差。 1.3药物敏感性及自身稳定性机制:小儿的自身稳定性机制变化较大。尤其对药效或用药安全范围窄的药物.易带来不良后果,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差别甚太。4'JL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对氮茶硷极为敏感,氨茶硷治疗量与中毒量又极为接近,易造成中毒危及生命。消炎痛在儿科应用普遍,4'JL对本品也敏感,也有用本品激发潜在性感染而死亡的报道,应慎用。4'JL对巴比妥类、洋地黄制剂、退热药、肾上腺紊、麻黄素等药的敏感性均比成人低,而对阿片类生物硷敏感性高于成人。 2不合理用药对4'JL A腿的影响 2.1不合理的联台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易产生ADR。如庆大霉素与红霉素伍用,可增加耳神经毒性,红霉素与氨茶硷配伍,抑制氨茶硷代谢.毒性反应增强。氟哌酸与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伍用.可诱发痉挛。 2.2滥用药物对小儿产生ADR:(1)监用抗生素类药物,由此造成的ADR,报道甚多。如连续使用庆大霉索引起阿斯综合征;应用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引起低血钾,特别是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药源性疾病更为严重。有关统计报道,现有聋哑人60.4%是由于使用链霉素引起,∞%为庆大霉素引起,受害者3岁以内占30%;7%是妊娠期或哺乳期用药引起,故母亲服药对胎儿及乳儿产生ADR不容忽视。小儿用药时,应询问母亲服药情况,以便4'JL荆量减少。(2)滥用维生素类药及各神补品。不少父母从婴儿开始就给予服用鱼肝油制剂或人参蜂皇浆等。近年来屡有服用鱼肝油滴丸剂而引起vo或v.过多中毒的报道.也有服用补品引起4'JL性早熟的报道。(3)重复用药造成超剂量。现在复方制剂品种特别多,如酵母片与复合维生紊B合用为重复用药。(4)服用方法不妥。如多酶片儿科常研碎服用,按理多酶片应整片吞服。故婴幼儿不宜服用。 2.2术前用药:应用适量安眠药及抗焦虑药物以保证病人术前的足够的睡眠。对术前焦虑情绪明显者,使用抗焦虑药物可减轻其焦虑症状,剂量因人而异。 2.3术后观察:术后定期观察病人情况变化,应用适量止痛药物以减少不彘反应。 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在防止术后心理障碍方面起主要作用,病人对医务人员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 3护理体会 3.1培养护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扩大护士的兴趣.以便能更好地做好心理护理。(2)富有同情心,责任感。(3)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病人的行为、语言、特点、眼神等来发现病人的内心活动。(4)热情与冷静:对待病人要热情,处理问题要冷静。(5)善于谅解,有宽容与让步精神。 3.2提高心理护理在护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3.3提高护士进行心理护理时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不再认为心理护理只是一种思想工作,而是可以定性、定量地评价护理对象的情绪盈护理效果的科学护理方法。 收藕日期:2804—05—07

儿童抗菌药物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儿童抗菌药物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统计和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导致的儿童不良反应,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从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儿中筛选出98例患者的ADR报告,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原患病种类、临床表现和ADR 类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女性患儿比例略高于男性,,发生ADR 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所占比例最高,为61.22%,而青霉素类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占总数的27.56%。呼吸系统类疾病,占患者总数的92.86%。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类疾病所占比较较少,分别为3.06%和1.02%。皮肤和附件反应是常见的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占患儿总数的83.67%,临床表现以荨麻疹和皮疹为主;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統的所占比例分别为12.24%和4.09%。结论医生在确定患儿用药前需询问患儿病史,严密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若出现不良症状需立即处理,避免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标签:儿童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头抱菌素 随着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ADR)的出台及药物监测制度的完善,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得到了加强[1]。儿童由于自身防御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疾病感染,故常使用抗菌类药物,间接导致了ADR的增多。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儿中筛选出98例患者的ADR报告,通过统计和分析患儿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的种类、ADR类型、引发ADR抗菌药品的种类,探讨如何合理运用抗菌类药物以避免儿童ADR。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从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患儿中筛选出98例患者的ADR 报告,所有患儿均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所致。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原患病种类、临床表现和ADR类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发生ADR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在98例ADR报告中,男46例,占总数的46.9%;女51,占总数的52.1%,女性患儿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对比中0~2岁占34.7%,3~4岁占24.5%,5~6岁占16.3%,7~10岁占24.5%。见表1。 2.2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所占比例经对比分析可知,发生ADR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所占比例最高,为61.22%,而青霉素类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占总数的27.56%。关洛西林、头抱匹胺、头抱硫眯、氨曲南依次为ADR发生率较高的前四种药品。见表2。 2.3原患疾病分布及构成比98例ADR报告患儿中,91例患儿为呼吸系统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儿科常用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儿科常用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后效应约为2-4h。 1、头孢类: 一代头孢:头孢拉定、头孢唑林等。 二代头孢:头孢西丁钠(因第二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等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故被称为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呼吸道、肠道感染。 三代头孢常用药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作用对重症耐药甚至严重威胁生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用于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感染;是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感染的首选药。 四代头孢常用药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除肠球菌外)都有较强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各种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荨麻疹及发热等,偶见过敏性休克。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是大环内酯类中作用最强的,不良反应:呕吐,腹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窄谱抗菌药,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舌炎,偶有皮疹、多形红斑。林可霉素不可静脉

注射。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广谱抗生素,不良反应引起耳毒性 二、止咳平喘类药物 沙丁胺醇(万托林):作用防治急慢性支气管哮喘,作用强快较持久,可致恶心头昏手指震颤,久用产生耐药性。 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同沙丁胺醇。 非那根伤风糖浆(复方制剂):感冒,过敏性支气管炎,恶心,胃部不适。由于咳痰喘症状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故将镇咳祛痰平喘药配伍应用。 酚妥拉明:扩管,排痰,不良反应:鼻塞。 平喘药和抗感染药物吸入治疗时应放在祛痰药之前应用,以免药物来不及吸收就随痰排出体外。 三、消化道药物 胃复安(甲氧氯普胺)作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和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头昏,便秘,困倦,长期用药可致锥体外系反应。 西咪替丁:护胃,不良反应:腹泻、头晕、乏力、头痛和皮疹等。 思密达(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治疗腹泻患儿。不良反应:便秘四、其他 病毒唑(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疱疹,麻疹,肺炎,不良反应:头痛,皮疹,贫血。 鲁米那(苯巴比妥)小儿高热 肝素:抗凝血作用,不良反应,引起各种粘膜出血,偶见过敏如荨麻

安全用药知识

安全用药知识 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 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并且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用药的知识: 一、哪些中西药不可同服?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可以加强疗效。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 (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抵药效。 (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前三种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 (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为前者含有苦杏仁甙,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都抑制呼吸,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

(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 (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 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 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丹参片的主要成 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胃舒平所含的氢氧铝化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 (9)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不宜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合用。因前者含乌头、黄连、贝母等生物碱成分,与后者同服,很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 (10)止咳片、通宣理肺丸、消咳宁片不宜与地高辛合用,因前者均含麻黄,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加强地高辛对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因前者含乙醇,合用则增加消化道的刺激性,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

最新整理儿童合理用药教学文稿

儿童合理用药 课程21 儿童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 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 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药物 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 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 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 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 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 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 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 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 专用的中成药品种。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 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这不仅在具体 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另外有些缓控释片剂和肠溶胶 囊更是无法分量使用[2]。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市场 中有90%的药品缺乏儿童适合使用的剂型[3],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报道指出,儿童用药不按照药品生产规格使用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减 小这个比例也不断提高[4]。 药品说明书在合理用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生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患者使用药品的重要依据。湖南某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药品说明书的调查显示, 中成药说明书中很多项目严重缺失,远超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剂的缺失程度[5]。 这也导致了儿科用药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很普遍。尽管超说明书用药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儿科药品不足的现象,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儿童也因此承担了更大的药物 不良反应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 药物会使儿童牙齿变黄,牙齿发育畸形。伍兹的研究指出,每年住院儿童所经历 的药物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可以通过合理方式预防的[6]。 1.2 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

儿童合理用药探讨参考模板

摘要 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于儿童药物繁多,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均能造成不良反应,而且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发育健全,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等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抗生素的滥用,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掌握药物的保持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健康成长

目录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 (1) 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1) 三.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 1.基本原则 (2) 2.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3) 四.正确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4) 五.儿童合理用药目的 (4) 六.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6) 七.结束语 (6) 八.参考文献 (8)

引言 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阿片类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引起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使听神经受损,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吗叮啉)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小儿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药物浓度高,易导致药理作用增强甚至中毒。 4.婴幼儿、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酶及功能系统发育不完善,可使某些药品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不足,儿童使用某些具有氧化作用的药品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5.小儿肾功能发育不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可使毒性增加,儿童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较高。 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我国每年儿科门诊量约占医院的20%,儿童是医院的常客,同时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目前,儿童用药不合理比率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这主要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家长缺乏用药常识,存在用药误区。另一大原因就是我国儿童药物比较缺乏。目前,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

儿童安全用药知识:儿童药物滥用抗菌药的严重后果 什么是药物滥用?“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6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采用的专用词汇,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等滥用药物中的“滥用”概念截然不同。药物滥用的概念是指长期地使用过量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这种用药与公认医疗实践的需要无关,导致了成瘾性以及出现精神混乱和其它异常行为。 儿童药物滥用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敏感,主诉不明确,容易造成医生判断失误或漏诊,因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而如果滥用药物则更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滥用抗菌药 目前抗菌药的滥用问题非常普遍。首先,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90年代统计,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是抗菌药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另外,对儿科的感染性腹泻,也存在不恰当地用抗菌药治疗的情况,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 喹诺酮类抗菌药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达60%~70%,而且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软骨组织损伤。美国医学文献已明确提示:18岁以下的患者,妊娠、哺乳妇女不作推荐;国内的某些专著和药品说明书中也同样提示禁用于幼儿或未成年人。然而,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8岁以下的患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且用量偏大。 中检智慧持续为您的健康导航,一次检测,终身受益,安全用药,刻不容缓。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在我国,0~18岁人群占近1/3人口,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群体。此年龄段人群,一方面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低,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同时他们缺乏自主意识,当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更易发生ADR。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失听儿童出现,其中60%以上为药物所致。一项涉及7个国家17个前瞻性儿童ADR 观察报告的Meta分析显示,有2.09%的患儿因ADR住院,而这其中有39.3%危及生命;住院患儿中,ADR发生率为9.53%,其中12.29%为严重ADR;门诊患儿ADR发生率为1.46%[1]。儿童ADR 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在儿童中开展ADR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院收集到的儿童ADR分析其易感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药师为减少或避免ADR应做的工作,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

者提供参考,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 我院儿童ADR发生情况 我院自1993年始开展ADR监测工作,至2007年12月共收到由医务人员报告的有关儿童ADR报表385份,占我院ADR总报表的10.7%(385/3615)。这些报表均经我院ADR评价专家组审评后报送北京市ADR监测中心。 1.1 基本情况 385例ADR中,男205例,女180例。最小为出生1 d的新生儿,最大18岁。其中新生儿20例,1月~2岁50例,2~5岁66例,6~12岁112例,13~18岁137例。既往有明确过敏史者65例,占16.9%。给药途径共有8种,其中静脉给药占49.9%(192/385),口服给药占42.1%(162/385)。 1.2 ADR涉及的药品 共涉及23个品种,居前三位的是:抗感染药200例,占52.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80例,占20.8%;抗肿瘤药25例,占6.49%。 1.3 ADR累及系统器官分类 409例次ADR共累及15个系统器官,其中前4位为:皮肤损害262例次,占64.0%,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全身性损害47例次,占11.5%,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发热、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短时意识丧失、面部潮红等;胃肠及肝胆系统损害32例次,占7.8%,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肝功能损害等;泌尿系统损害20例,占4.9%,表现为血尿和间质性肾炎。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发表时间:2010-07-13T11:06:51.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任保琴任凤霞 [导读] 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 任保琴任凤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6-0265-02 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据张蕾等对1662例住院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故警惕、识别、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儿童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抗生素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抗生素为常用药物。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引起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已众所周知。故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点,特别对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合用可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可获良好的疗效。然而其耳毒性、肾毒性对儿科患者尤其婴幼儿危害性甚大,常可致永久性耳聋,终生致残。耳毒性:指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及耳蜗功能的障碍,造成听力损害。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发现情况及时停药,肾功能可逐渐恢复。建议该类药物:(1)不宜作为轻中度感染或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也不宜作为门诊一线用药。(2)对严重Gˉ杆菌感染,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注意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与耳毒性的药物(如速尿)合用,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颇有争议,国内、国外动物实验观察了奈啶酸(NA)、吡哌酸(PPA)、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环丙沙星(CPLX)等药物对动物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表现出对幼年动物的关节毒性。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人类关节软骨影响不大。鉴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考虑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还是谨慎为好,建议该类药物只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经药敏试验确认对喹诺酮类敏感的病例,并注意用量及疗程。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该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哮喘及速发型皮疹等。值得提出的是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间的交叉过敏问题,青霉素过敏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能完全肯定头孢菌素过敏的可能性;反之,青霉素皮试阴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头孢菌素过敏的可能性。用头孢菌素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建议用所选头孢菌素做皮试。 1.4 磺胺类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使新生儿发生核黄疸,故新生儿应禁用磺胺类抗生素。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该类药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需重视其不良反应。(1)短期大量用药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不用。(2)长时间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3)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4)水痘患儿禁用。 3 退热药 发热是儿科疾病的常见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退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与治疗。阿司匹林用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水痘等可诱发Reye’s综合征(脑膜脑病伴肝及其他器官脂肪变性),表现为惊厥、呕吐、颅内压升高、甚至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儿童病毒感染忌用阿司匹林。另外,感冒通用于儿童引起血尿的发生率也较高。 4 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用于儿童止吐发生肌张力障碍(椎体外系反应),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与药物剂量偏大有关,故小儿应用应注意剂量。 5 平喘药 氨茶碱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由于6个月以内婴儿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完全,氨茶碱扩张支气管作用不明显,而毒性较强,小婴儿尤易引起心率加快等,故应慎用。 6 治疗儿童多动症药物 哌甲酯(利他林)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可抑制食欲和小儿生长,因此必须掌握好适宜的全年总剂量,6岁以下儿童尽量少用。 7 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等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避免中毒性脑病的发生。 8 维生素 婴幼儿摄取过量浓缩鱼肝油或长期服用维生素A治疗皮肤病或短期内多次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等易引起维生素A或维生素D 中毒,故婴幼儿补充维生素A、D应适量。 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时,应从儿童长远利益考虑,考察其长期的不良反应。儿童正处于生长和发育期,应避免应用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的药物。某些神经作用药物会潜在影响智力发育,某些细胞毒药物会对性成熟和性功能造成永久损害,等等。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3T17:06:34.19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孙凯[导读] 目的:了解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孙凯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联合用药中的重复用药、抗菌药物疗程过长、配伍输液选择不合理及用法不当等,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结论:明确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应用考评,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可行方法,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46-02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开发的发展迅速和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情况已经非常突出,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医务人员的大力关注。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的用药情况更应该受到重视。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2010年1月-12月我们对收集的儿童抗菌药物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各类别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 为临床安全、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全年各家医院、卫生所、药店医师、护士、药师呈报的所有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不良反应报告。 1.2方法: 将所收集报告中年龄在8个月-5岁,平均年龄3.25岁的2245例患者资料的药物使用状况、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药物使用概况: 2.1.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所有患儿在院期间共使用了抗菌药物12种,其中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替唑,静滴456例,联合681例,总使用率50.65%;美洛西林钠单独使用298例,联合421例,总使用率31.63%、阿奇霉素静滴205例,联用374例,总使用率25.79%、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单独162例,联用208例,总使用率18.48%、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单独82例,联用113例,总使用率8.69%。 2.1.2用药合理性评价鉴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1614例,占71.89。抗菌药物使用过长1394例,占62.09%。用法不合理985例,占4 3.88%。剂量过大320例,占1 4.25%。剂量过小242例,占10.78%。 2.2 不良反应 2245例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472例,发生率为21.02%。其中男性209例,女263例,男女之比为1:1.26。 2.2.1 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别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头孢类84例,占17.73%;大环内酯类77例,占16.35%;碳青霉素类25例,占5.26%;克林霉素类16例,占 3.39%,其他类58例,占12.34%. 2.2.2 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等)275例,占58.26%;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过敏性休克、发热、寒颤等)82例,占17.37%;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抽搐、烦躁、多汗、口干、腿痛、颈部痛等)42例,占8.90%;呼吸系统(包括呼吸困难及憋气等)39例,占8.26%;心血管系统(注射部位疼痛、潮红、血管神经性水肿等)31例,占6.57%;其他3例,占0.64%。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素在重症感染中常常联合应用,在疾病的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个体差异、长期大剂量使用或者滥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比较大,联合应用的构成比比较高,在使用的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为主,2245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2%,男女比例为1:1.2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类(17.73%),第二大类大环内酯类(16.35%),处于第三的是碳青霉素类(5.26%),这与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比较广,应用范围比较广有关。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为主,其次为过敏反应,这可能与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和消化系统反应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在临床上最易直接发现和观察有关。 总之,小儿还处在生产发育阶段,对许多药物都很敏感,临床医师在抗菌药物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的原则。参考文献 [1]刘玲玲, 吕世臣, 李美英, 史大丽.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 03 ) [2]巫海英.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的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19-120作者单位:150010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