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

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

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通用德语。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持续的人口下降,给德国的社会经济、劳动市场、公共财政及社会基础设施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德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为86%。城市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大城市数量少。德国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座,最大城市柏林的人口为350万,汉堡为170万,慕尼黑为128万,科隆为100万。

二、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

济的重要问题。

(1).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 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劳动生产率4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 95个。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

的基础。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3%。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

是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马克,即大致是3∶2。1994/95年度,在农业销售额5730.3万马克中,动物产品占了63.3%。畜牧业是

适合精加工的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用草场合理地粗放式地放牧牛羊,有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风光。

4、农工综合体、产销一体化保证了农业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农工综合体是指农业与其相关联的各行业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融合。它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商业批发和零售部门,运输、存储、包装企业,农业信贷、金融、技术咨询等。由于农工综合体和产销一体化,德国的农业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远远大于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微弱比例。德国农工综合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合作组织为直接依托的农工一体化,如畜禽饲养与肉类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等等。农场主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综合服务。二是以合同形式实现生产、

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农业与食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伙伴关系,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农场主按合同向加工企业供货。如甜菜农与糖厂,奶牛农场与奶制品厂,水果、蔬菜和马铃薯生产者与这类产品的加工制造厂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如良种、饲料、设备、燃料等等,由有关厂家按照合同如期供给。

(2).工业概况

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 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0%。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虽然国民经济逐年增长,但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续下降。虽然西德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交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西德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些传统工业--钢铁, 造船,采煤,纺织工业现都成为夕阳工业, 产量和产值都减少很多, 造船和采煤工业靠着国家补贴度日。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工业、电工电子业、食品工业成为德国的五大工业支柱,其销售额占整个工业的58%, 就业人数占40%。但近两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发展速度减缓。目前在西德属于高速增长的部门是塑料加

工、有色金属、航天航空工业及电讯和数据加工工业。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机械制造、电气电子、汽车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其销售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汽车工业。德国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15%,仅次于日本。销售额居第二位的是设备与机械制造业,占西方工业国机械产品出的20.3%。该行业具有技术长远规划工艺精湛、机制灵活的优势。电气电子工业有3000多家企业,86.1万职工,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德国第二大企业西门子是德国最大的电子集团,在世界电子企业中排名第五。化学工业是德国原材料和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工业领域,在世界人民在领先地位。共有2872个化工企业,50.5万名职工,销售额1889亿马克。德国重视环境保护,在1994年新修订的基本法中将保护环境提高为国家的目标,近100万人从事环保工作。德国的环保技术世界领先,其环保技术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以18.7%独占鳌头。德国是船舶生产大国。有2.6万名职工。德国航空航天工业共有6万职工,主要企业有隶属于戴姆勒—奔驰集团的德国宇航公司。此外,德国的重要工业部门还有:钢铁工业、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采矿业、食品工业、纺织和服装业。

1.汽车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其职工人数1997年平均达672000人,年营业额为2680亿马克。德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997年德国生产汽车500万辆,其中大约60.4%出口国外。

新联邦州的汽车工业也有悠久传统。但是,民德时期生产的汽车型号在统一后已无竞争能力;技术陈旧的民德牌子汽车已停止生产。德国西部几家大的汽车制造厂已在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开始建立新的生产场所。德国西部的汽车工业在新联邦州投资将近70亿马克。在现代化生产设备扩建后,新联邦州的汽车生产将达到大约370000辆单车。

2.机器和设备制造业拥有将近6500个生产场所,数量在德国工业界居首位。该行业传统上具有中小企业特点。它由于机动灵活以及技术上的高效能,在世界上处领先地位。只有大约5.5%的企业职工超过

500人。这些主要是生产系列产品或计划和制造成套设备的企业。

将近82%的机器制造企业是职工人数不到200人的中小企业。它们各有一定的专业范围。该行业作为工业的装备者对整个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其产品品种之多在国际上无与伦比-从配件、印刷机、农业机械直至机床,包括20000多种产品。职工人数为881000人的机器制造业(德国东部和西部)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雇主,1997年产值约为2100亿马克。其中出口贸易的营业额约占63%。这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全部机器出口就占了西方工业国机器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3.化学工业是向德国包括卫生事业、汽车工业、建筑业以及私人消费提供初级、中间和最终产品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最现代化的技术、革新产品和高水平的研究活动,它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除了这个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最重要的康采恩之列的大企业外,还有众多的中等企业。职工人数大约501000人的德国化学工业1997年营业额约为1890亿马克,出口额占63%左右。新联邦州的化学工业具有悠久的传统。机构改革和私有化即将结束。以往政策方面的努力目标是保住传统的化工所在地的核心部分。1997年平均大约有32000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化学工业正在为环境保护作出巨大努力,在许多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

4.电器和电子工业的营业额达2420亿马克(1997年),雇用职工848000人,同样是工业部门中的佼佼者。食品工业1997年创值大约2257亿马克,职工约503000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还有纺织与包括皮革工业在内的服装工业,职工245000人,营业额达630亿马克。金属生产与加工工业1997年营业额为2300亿马克,职工约830000人。采矿业(包括土石开采)1997年营业额为260亿马克,职工148000人。1997年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同程控技术、电子医学和钟表业一起创值524亿马克。该部门大约2000家大部分为中等规模的企业雇用职工219000多人。这些企业在国际上的许多领域里占有强大地位。航空与航天工业1997年约有职工61000人,营业额约210亿马克。它向装备厂和配件供应厂提出最高要求,因而作为引进现代化技术的先行者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它的庞大的欧洲合作计划

(例如空中客车、欧洲航天项目Ariane)使它成为欧洲工业企业之间合作的推动力。

德国的一个强项是环保技术。1995年德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占18.7%,从而占首位,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前。德国企业也活跃在今后几十年的关键技术之一的生物工程领域里。但是,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仍占明显的领先地位。

(3).服务业概况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逐年减小, 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国民生产总值中, 第三产业占将近

60%。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 第三产业占50%。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旅游业发达, 每年有大量游客在德国旅游。

德法两国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分析比较及贸易策略

德法两国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分析比较及贸易策略德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从1990年10月3日德国国家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尤为突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和地中海地区转车台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就及东欧各国的桥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面积为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40公里。最外的边境点: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边境界全长为3758公里。德国人口总数约8180万人。除俄罗斯之外,它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意大利(5800万人)、英国(5700万人)和法国(56O0万人)。按面积计算,德国小于法国(544000平方公里)和西班牙(5050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9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比利时、荷兰、英国和北爱尔兰。德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德国统一以后人口迅速增加的地区柏林有居民450多万人,世纪交替时预计将达到550万人。在城市犬牙交错,没有明确界线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1100万,大约每平方公里1200人。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区是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兹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首都:柏林(波恩为政府所在地)。 主要城市:汉堡、慕尼黑、波恩、科隆、埃森、法兰克福、莱比锡、德累斯顿。货币:德国马克。历史:公元前10世纪,境内已有日耳曼人的一支——条顿人居住。公元10世纪初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后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中期以后中央政权衰落,出现封建据。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实现德国统一。1941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帝国崩溃。1919年成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国会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

初中地理知识点: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一、选择题 发展乳畜业需要大量的多汁牧草(生长过程喜湿喜温)。经济高度发达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濒临北海、波罗的海。该国乳畜业十分发达,乳畜产品大量出口。读德国相关资料图和材料,完成1~3题。 1.德国农业分布图中的四个城市,最可能成为啤酒工业中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该国乳畜业主要分布区的海拔范围为 A.200米-1000米B.200米以下C.1000米以上D.无法确定3.德国北部地区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全年温和湿润②位于北部沿海,海运便利③地形平坦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读德国地形图,回答下题. 德国的地势特征为 A.南低北高B.南高北低C.东高西低D.东低西高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是煤炭、钢铁、化学等部门的聚集地。21世纪以来,德国发起的工业4.0计划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表和图,完成5~8题。 5.有同学认为汉堡和柏林所在地区的地形是平原,你认为他的判断理由是 ①有运河流经②等高线稀疏,地表平坦③河流自南向北流④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低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6.流经工业区的河流对区内生产部门的影响有 ①污染河流,水质下降②提供各部门所需水源③利于运输原料、产品④工业用水使流量减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关于表2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缓慢增长B.第二产业缓慢增长 C.第三产业持续增长D.1980年以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8.德国未来工业发展定位是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发展轻工业 C.加大劳动力投入D.开拓国内市场

英国,法国,德国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英国(p117) 一、位置及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西部,是西欧的一个岛国 东北临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 2、经纬度位置:50°N~60°N 5°W~0° 3、领土组成: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岛(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 北爱尔兰岛及设得兰群岛等组成。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及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中部有奔宁山脉。 2、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3、主 要 河 流: 泰晤士河 4、资源及分布:煤、铁:奔宁山脉 石 油:北海 三、经济特征 1、农业 奔宁山区及以西地区:乳畜业发达 --迎风坡降水多,日照少,气候凉爽,有利于牧草生长。 东南部:小麦、甜菜产区 --背风坡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工业: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老工业区 依托:煤铁、殖民掠夺 分布:英格兰中部 新工业区 影响因素:新原料产地、环境、技术 分 布:伦敦周围、英格兰中部 苏格兰中部(电子) 北海沿岸(阿伯丁) 四、主要城市 A 、伦敦:是英国最大城市、港口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国际的金融中心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泰晤士河河口宽阔,涨潮时,海轮可抵达伦敦市内。 B 、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葡萄酒 (香槟、白兰地) 主要特产 农业产值和谷物产量仅次于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是欧洲最大的石油出口 国;海运发达。 工业占绝对优势在欧洲的 经济地位 巴黎盆地(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敦刻尔克、福斯(钢铁) 苏格兰地区(电子)、英格兰中部区、 伦敦、伯明翰(钢铁)、曼彻斯特(纺织)、阿伯丁(石油) 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马赛(地中海岸)伦敦 最大海港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首都法国 英国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 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 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通用德语。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持续的人口下降,给德国的社会经济、劳动市场、公共财政及社会基础设施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德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为86%。城市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大城市数量少。德国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座,最大城市柏林的人口为350万,汉堡为170万,慕尼黑为128万,科隆为100万。 二、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 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

2020-2021中图版地理选择性2教师用书:第2章 第2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书:第2章第2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 变化含解析 第二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以鲁尔区为例,掌握传统工业区兴衰的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区域认知)3。通过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掌握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综合思维)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概念: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2.影响因素: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 3.变化规律:一般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4.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

5.产业结构的调整 (1)结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二、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 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丰富,离法国东北部铁矿较近。 ②交通: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③水资源丰富。 ④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等. (3)地位: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4)鲁尔区的衰落 ①传统产业的衰落

区域地理德国

课题:世界区域地理—德国 一、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纬度位置:北温带(47 oN—54 oN ) 海陆位置:欧洲中部,北临北海,波罗的海;陆上和9个国家接壤 交通位置:欧洲路上“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南高北低 北部北德平原,中部谷地宽阔的山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二)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德平原海洋性更强,冬季阴冷,夏季温凉,降水更多 南部高原山地,纬度低,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 (三)水文:河流多,水量大,航运便利 1.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 2.河流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形成密集的水运网 (四)生物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南部多喜光植物 (五)资源 煤炭和钾盐丰富 三、经济地理特征 (一)人口

人口稠密,白色人种,德意志民族,信仰基督教,城市化水平高,中小城市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二)农业 北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阴冷,降水多,热量不足,土壤贫瘠,经营粗放,畜牧业为主,部分耐寒作物,如大麦、黑麦和马铃薯 南部高原山地:南部气温高,日照多,土壤较好。 河谷地带: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 高山地带:森林、牧场。 (三)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运输;雄厚的科技;广阔的市场 工业部门: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新兴工业部门: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 工业中心:鲁尔区 南部的慕尼黑【德国硅谷】和斯图加特 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

德国的位置 地理 气候 资源 政区 历史 人口 经济

位置 回到页首 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北界丹麦并濒北海和波罗的海。素有"欧洲的心脏"之称。海岸线长1333千米。 地理回到页首 面积35.7万平方千米。 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平原,平均海拔多在100米以下。西南部为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谷壁陡峭的山地;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境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且有水库调节。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和多瑙河。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米里茨湖和阿莫尔湖。 气候回到页首 属温带气候。西北部海洋性较为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过渡。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资源回到页首 富藏煤炭和钾盐,其它矿物资源贫乏。森林覆盖率达30%。 政区回到页首 全国划分为16个州。 历史回到页首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后走向封建邦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其领土和首都被美、法、英、苏四国分区占领。美、法、英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民主德意志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国庆10月3日。 人口回到页首 人口8201.2万。99%的居民为德意志人,余为丹麦人和吉卜赛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官方语言为德语。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新教天主教。 经济回到页首 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是欧盟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国民生产总值约27144亿美元(2004), 23862亿美元(2003)。工业以机械、化工、电子和汽车为主,采煤、造船、钢铁、核能、食品、服装、精密仪器和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产品约一半以上销往国外。农业以

德国的地理位置地理

德国的地理位置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042平方公里。和德国接壤的国家有:东边有波兰和捷克;南边有奥地利和瑞士;西南边为法国;西边为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北边为北海、丹麦和波罗的海。在北海,德国拥有东弗里西亚群岛、赫耳果兰岛和北弗里西亚群岛的绝大部分。在波罗的海,德国拥有费马恩岛、吕根岛和乌泽多姆岛的大部分。海岸线长1300多公里。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川平原。河流以莱茵河,多瑙河和西尼河为主。 德国当地气候状况主要特点德国处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夏季不太热,冬季多数不冷。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气候差异加大,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的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10度,最热时接近30度。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冬季平均温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区)之间。7月份平原地区的平均温度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区为20度左右。一般认为4月是德国气候变化无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飓风、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这个月出门的德国人一般都带伞。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国人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好时节,各种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五个月内进行。7月、8月是德国人休假的季节。 德国的主要地形区:北部易北河平原,南部巴伐利亚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地 南高北低,分为三部分:北部有冰渍平原波德平原,中部为中德山地,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脉。成阶梯状分布。 德国主要植被类型温带针叶林 德国的植被,河流以及其他地质地貌在东西方向的过渡其实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 在地势上,德国是南高北低,北部是平原,中部是丘陵,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河流大部分是自南向北,同时由于德国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因此河流常年不冻,可四季同航,这在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提到过。 自然带,德国主要是温带阔叶林带,其植被区域变化不大。 德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大麦等,是缘于南部山地的日照充分,降水较多,所以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业较为发达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大麦和黑麦。经济作物有玉米、甜菜等。 德国著名河流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 莱茵河是古代水路贸易的重要渠道,河流主要分三部分,为上、中、下游,从德国南部的博登湖开始流至北部的依曼力。游览莱茵河的最佳方法莫过坐游船,沿途的城堡、葡萄园及大城小镇尽入眼帘,是德国之旅不可错过的项目之一。乘船畅游莱茵河,主要是由美因兹至科布伦茨约一百公里的一段,需时5小时。旅客可选择当中的小城 Boppard,st.goar,st.goarhausen,baharach,ruedesheim,bingen等销作停留或过夜,各处都有与别不同的小城风味,刚好于2002年6月被列入成为世界文化遗

德国各州经济概况

德国各州经济概况及与绍兴合作可能 一、德国各州经济概况 巴登——符藤堡州州府在斯图加特。该州是德国经济最强的州之一,主要工业有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器及化工。该州著名的黑森林,是著名的疗养胜地。 萨克森州位于德国东部,是德国东部人口最多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州,州府德累斯顿。萨克森州的最大城市是号称“大学城”的莱比锡、德累斯顿、开姆尼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列车总站和著名的莱比锡大学。 拜恩州-前巴伐利亚州德国面积最大的州,州府在慕尼黑。德国最古老传统的州,旅游业是该州的重要经济来源。此外,该州还是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电器和玩具工业的集中地,拥有著名的西门子、克维莱、根德、贝尔等大型公司。奥迪牌小轿车也来自于该州。 下萨克森州州府为汉诺威。是德国第二大州,位于德国的西北部,与荷兰接壤。州内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湖泊,是德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德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世界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就在该州。 柏林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主要工业包括: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制药、纺织及电气工业等。这里有两个世界性的大企业:西门子股份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 萨尔州位于德国西部,与卢森堡、法国接壤,州府为萨尔布吕肯。该州的工业化程度很高,以采煤、冶金为基础,以炼铁、机械制造、制鞋、纺织、造纸为主。由于历史原因,该州与法国交往密切,法语成为该州第一外语。 勃兰登堡州该州位于德国东部,环绕着柏林州,州府波茨坦市。德国面积最大的新联邦州,工业主要以煤炭、炼铁、纺织、石化为主,戴姆勒―奔驰公司在该州有10亿马克的汽车装配厂。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是德国最北部的州,德国2/3的渔船驻扎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约1/4的船主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注册,约20%的造船工业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尤其基尔的霍瓦兹造船有限公司举世闻名。 不莱梅州不莱梅州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被称为“北方的罗马”。不莱梅港是德国第二大港口、欧洲最大的渔业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水路转运设备。 莱茵兰-普法耳茨州位于德国西部,州府是美因兹。该州是德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主要经济区在莱茵河流域,制药业十分发达,有“化学之都”的美称。 汉堡州位于德国北部入海口120公里处,是德国最大的海港和外贸基地。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该市的造船、进口原料加工、炼油、航空航天、电子、精密仪器、光学及化工企业众多。汉堡既是新闻媒介及银行业的中心,又是著名的文化、艺术大都会。德国最重要的电视台、杂志社、新闻社都在汉堡。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位于德国西部,州府在杜塞尔多夫,人口约1,800万。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州。这里是欧洲最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几十万家现代化企业,30多家发电厂,水陆交通发达,将全德国和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特蒙德的啤酒厂,科隆地区的机械制造化工、采煤、电子、化妆品,销往世界各地。 黑森州是德国的中部之州,州府是威斯巴登。是德国第二大重要工业区,州内有机械电子、皮革化工、光学等行业。法兰克福是该州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德国和欧洲许多大银行坐落在此。法兰克福还是仅次于鹿特丹的欧洲第二大空中港口。 图林根州因其中心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森林资源被誉为“德国的绿色心脏”,。

德国地理特征及经济状况

德国地理特征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中部邻国最多的国家。莱茵河畔 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从最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奥伯斯特道夫到最北边济特岛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从东端的萨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塞尔康特距离64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气候 德国的纬度相当于中国的黑龙江省,但气候和昆明比较相似。德国位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西风带,温差不算大。冬季无寒冬,夏季无酷暑。冬季多雨水,阴天多阳光少。早晚温差大。冬季平均温度在平原低地1.5°C与山区零下6°C之间,七月份平原低地平均温度为18°C,南方有屏障的山谷为20°C左右。 地形 德国地势总的走向为由南向北倾斜,南部为阿尔卑斯山麓.中部是丘陵和山地,北部是平原。由北向南,可分为5大地形区域:北德平原、中德山地、西南德梯地和山地、南德高原、阿尔卑斯山。 植被 温带针叶林 水文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植被 温带针叶林 土壤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的波德平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 资源 2002年德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为:石油38.6%,天然气22.6%,煤炭25.7%,核能11.3%,水电1.8%。在矿产品方面(如钢、铝、钨、锡、锰、钛等),对国外的依赖也很大,据统计,在西方采掘工业产品中,德国的消费量约占10%,而它自己的采掘共有1%。德国除煤炭和钾盐资源丰富以外,其他矿产资源或相当缺乏,或完全没有。德国鲁尔工业区煤炭分布多。 地质 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

欧洲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

欧洲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 欧洲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洲,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 这里面既有经济强国如德国、英国,也有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 篇文章将从欧洲的经济地理和经济问题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欧洲的经济地理 欧洲地理位置优越,从北到南分布着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首先,北欧国家以瑞典、丹麦、挪威为代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发达的工业体系。这些国家以出口为主导,主要出口船舶、造纸、 钢铁等产品。此外,它们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经济 为特点。 接着,中欧地区如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德 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工业制造业发达,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 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则以旅游、文化和奢侈品为特色, 巴黎更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之都。 再往南,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以及东欧地区如波兰、捷克等国家,虽然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但也有自身的特色。地中 海沿岸国家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导,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风景资源;东欧国家则依靠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并发展制造业。 总的来说,欧洲的经济地理是多样的,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产业结 构和特色,形成了经济上的协调与互补。

二、欧洲的经济问题 尽管欧洲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欧洲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欧洲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缺,限制了经济的潜力和竞争力。 其次,欧元区的经济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欧元区内部的经济差异较大,北部国家相对发达,而南部国家则经济相对滞后。这使得欧元区内部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难以协调,给欧元区的稳定带来了威胁。 此外,欧洲还存在着高失业率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尽管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同时,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改革劳动力市场,加强经济合作等。这些努力旨在促进欧洲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福祉。 总结起来,欧洲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各地区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为欧洲经济的多样性提供了支撑。同时,欧洲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不平衡、高失业率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

国家探索德国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德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特 点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本文将探讨德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经济 发展情况。 一、地理特点 德国位于中欧,东临波罗的海和北海,与丹麦、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接壤。地处欧洲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1.地形地貌 德国的地形地貌多样,主要分为北部沿海平原、中部丘陵地带和南 部山地三个区域。北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中部 丘陵地带分布着许多湖泊和小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与林业。南部 山地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和黑森林,地势复杂,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气候 德国气候温和多变,受大西洋气流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北部地区 冬季较冷,夏季凉爽,降水较多;南部地区气候更温暖,冬季较短。 德国四季分明,春季花开如海,秋季金色的落叶让整个国家披上一层 美丽的姿态。 二、经济发展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德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以下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1.制造业 德国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化工 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大众等享誉全球,其机械工程产品和化工产品也深受世界市场的青睐。 2.出口贸易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产品以制造业为主导,包括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德国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有很高的认可度,出口贸易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创新科技 德国在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德国拥有许多世 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 现和突破。德国在工程技术、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备受 瞩目。 4.旅游业 德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旅游业 为德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促进 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德国地理介绍

德国地理介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多样性的国家。它拥有壮 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发达的经济体系。本文将为您介 绍德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地理景观。 一、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临波兰和捷克共和国,西接法国、卢森堡、 比利时和荷兰,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南界奥地利和瑞士。其地理位 置使得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交通要道。 二、地形地势 德国的地势多样,有山地、高原、平原等各种地形类型。德国的南 部和西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有着壮丽的高山和深谷,以及 美丽的湖泊,如博登湖和康斯坦茨湖。中部地区是中山地带,有中欧 低山和丘陵,如黑森山地和施瓦尔岭。北部则是广袤的北方平原,地 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 三、气候特点 德国的气候受到大西洋气候和大陆气候的影响,北部地区相对较冷,冬季寒冷而夏季凉爽;南部地区气候温和,冬季较暖和,夏季较热。 整体上,德国的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充足。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

德国境内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科隆和法兰克福等重要城市。此外,多瑙河、易北河、委尔茨河等也十分重要。德国还拥有许多湖泊,如楚韦尔湖、米尔斯湖和康斯坦茨湖等。这些湖泊景色秀丽,吸引着众多游客。 五、城市与人口分布 德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城市包括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和科隆等。这些城市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另外,德国有着相对均衡的人口分布,除了大城市外,乡村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 六、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 德国是一个生态意识很高的国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德国境内有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如黑森国家公园、耶尔尼克岛国家公园和贝森佳特斯加登国家公园等。这些地方保护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并提供了游客观赏自然风光的机会。 七、经济发展和交通网络 德国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工业和服务业发达。汽车、机械、化工、金融和旅游等领域都是德国的经济支柱。德国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运输等,使得国内外交通便利。 结语

德国的地理特点

德国的地理特点 德国位于欧洲中欧平原的中心地带,东邻波兰和捷克共和国,西接 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北拥丹麦和波罗的海,南濒瑞士和奥地利。这 个地处中欧大陆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特点,从地貌到气候分布,形成了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 地理位置和边界 德国处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东西宽约876公里,南北长约640 公里。东部与波兰和捷克共和国接壤,西部与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相邻,北部靠近波罗的海,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接壤。德国地理位置的 优势使其成为欧洲交通和经济的重要枢纽。 地形和地势 德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地。北部低地主要 由北部平原和中部高原组成,是一个相对较平坦的地区,有许多湖泊 和河流。南部高地包括中部山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是 一个山地地区,最高峰为柏格特峰(Bergtst)。这种地形分布使德国 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包括海滩、湖泊、山脉和森林等。 气候 德国气候受到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东部偏大陆性,西部偏 海洋性。北部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相对凉爽,冬季相对寒冷。南部地区气候较温暖,夏季较热,冬季较温和,有时会有湿冷的 天气。降雨量分布不均,南部山区降雨较多,沿海地区降水较少。

河流和湖泊 德国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是莱茵河(Rhine),它是欧洲重要的水路之一,连接了德国、法国、荷兰和瑞士等国。该河流上方建有多座重要的大城市,如科隆(Cologne)、法兰克福(Frankfurt)和美因茨(Mainz)。此外,多瑙河(Danube)和伏尔塔瓦河(Vltava)等也流经德国境内。德国还拥有许多湖泊,最大的湖泊是巴伐利亚州的切姆湖(Chiemsee),是德国第三大湖。 自然环境和保护 德国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许多地区有广泛的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这些地区保护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如黑森林(Schwarzwald)是德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此外,还有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曼海姆-海德堡自然公园等等。这些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保护德国宝贵的自然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 德国的地理特点多样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平原到山脉,从海滩到湖泊,德国的地貌和气候分布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德国政府也通过建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措施,致力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确保未来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德国知识点

高三地理德国知识点 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家,地理上拥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高三地理中关于德国的知识点,并概述该国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临波兰和捷克,北与丹麦相邻,南部与奥地利瑞士接壤,西和卢森堡、比利时、法国以及荷兰接壤,东北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望。德国地理位置优越,是欧洲的中心国家之一。 二、地形地貌 德国地形多样,主要分为北部平原和南部丘陵、高原。北部是德国最大的平原——北德平原,北德河从这里流过。南部则是中欧高原的延伸地——南德高原。 德国的南部地区还包括了黑森林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其中最高峰是楚格峰,海拔2,962米。巴伐利亚湖区是德国最大的湖泊集中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科隆堡湖、康斯坦茨湖和姆尔湖等。

三、气候 德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受大西洋气流和东南沙漠气流的影响。北部地区冬季较冷,夏季较凉爽,降水较多;南部地区冬季较暖和,夏季较炎热,降水较少。 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由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阻挡,形成了更多的降水,冬季的气温也较为严寒。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导致了德国的农业分布的差异。 四、自然资源 德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但其经济实力却非常强大。德国的主要自然资源有褐煤、天然气、盐和铁矿石等。虽然自然资源有限,但德国凭借其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成功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工业强国。 五、人口和城市分布 德国是欧洲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量超过8000万。德国的城市布局较为密集,其中最大的城市是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等。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

六、交通运输 德国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国,交通网络发达。德国有着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系统。公路密度高,铁路线路众多,还有著名的德国联邦铁路。 德国还拥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汉堡和不来梅,这些港口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德国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多样、气候多变的国家。其自然资源有限,但凭借发达的制造业和交通网络,德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初一地理欧洲西部教案:了解德国的经济发展

初一地理欧洲西部教案:了解德国的经济发展 德国是一片富饶繁荣的土地,其经济发展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那时候起,德国通过长期的刻苦耐劳和合理的经济政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德国经济发展的了解,来认识德国这个国家,以及合理地进行比较分析。 一、德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界波罗的海和北海,东连波兰和捷克,南接奥地利和瑞士,西邻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整个德国面积约357000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口超过8000万的高度发达的国家。 德国地处欧洲五大气候区之一的中欧温带气候区,气候以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为特点。整个德国地区地形复杂,包括高山、丘陵、平原和海岸线等多种地貌类型。黄河、多瑙、奥德河等重要河流也流经这里。德国国土面积虽然不算太大,但其自然环境条件非常优越,这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德国的经济特点 德国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大国,其制造业和服务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德国的汽车、机床、化学制品、航空器、电器制造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覆盖率。同时,德国的服务业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金融、旅游、媒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德国的生产率极高,工人平均每年的工作时间不到1600小时,而在其他国家这个数字通常都在2000小时以上。同时,德国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也都非常高,每年都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德国拥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和数百所研究所,其科技成果遍布全球。 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国家一直稳定强大。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德国长期以来所持有的基本经济理念、先进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的投资。 三、德国的经济结构 在德国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的比例相当高,超过了德国GDP的三分之一。这件事情使得德国可以强化竞争,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另外,德国的服务业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技巧和技术发达,尤其在金融业、医疗保健和旅游业方面比较出名。这件事情也逐渐推动了德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方向。

德国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

德国的国际贸易地理环境 德国的中文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德国风光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中德山地,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三分之二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硬煤探明储量约2300亿吨,褐煤约800亿吨;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德国森林覆盖面积为111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水域占2%。 德国拥有居民将近8200万人(其中730万外国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30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比利时、荷兰、英国和北爱尔兰。德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德国统一后人口迅速增加的柏林地区目前有居民430多万人。在城市犬牙交错,没有明确界线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1100万-大约每平方公里1100人。 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国大约有5500多万人信奉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约2760万人信福音新教,275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其他的基督教团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德国没有国家教会,即国家对教会没有行政监督作用,国家对宗教信仰持一种中立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8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工业结构及特点:(1)侧重重工业。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肠实际 一、中心肠实际发生的背景与目的 德国经济天文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肠——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散布与开展规律的经济天文学研讨»一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肠原理»〕,系统地论述了这一对天文学尤其是对聚落天文学具有严重影响的中心肠实际。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开展,减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位置,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效劳行业的聚集点。 目的:探求〝决议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散布的规律〞。 二、中心肠实际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肠、中心商品、中心肠职能 中心商品〔含效劳〕:在少数的地点〔中心肠〕消费、供应,而在少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肠职能:供应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肠:供应中心商品职能〔中心肠职能〕的规划场所。 〔二〕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肠的周围地域而言,中心肠的相对重要性。也可了解为中心肠发扬中心职能的水平。 中心性普通可用下式表示: C=B1-B2 式中:C中心肠的中心性;B1中心肠供应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肠供应中心肠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肠供应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肠供应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肠区域〕 以中心肠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肠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肠区域。详细说,是中心肠的周围从中心肠接受中心商品供应的区域。 在中心肠,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肠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缺乏。中心肠中心商品的剩余局部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缺乏局部,当两者〔供应和需求〕平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效劳范围〔货物的供应范围〕 商品效劳范围有下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效劳范围下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肠的某种中心商品可以抵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实际上说商品效劳范围下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 商品效劳范围下限〔内侧界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应角度所规则的边界。中心肠为供应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需到达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制的需求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肠内该最小限制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五〕中心商品与中心肠职能的等级 依据中心商品效劳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初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初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效劳范围的下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比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 低级中心商品那么是商品效劳范围的下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比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供应初级中心商品的中心肠职能为初级中心肠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肠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运营宝石的宝石店是初级中心肠职能,而运营小百货的便民商店那么是低级中心肠职能。 〔六〕中心肠的等级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了 解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状况,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世界 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地理。 一、全球经济格局 1. 经济中心地带 全球经济中心地带集中在北半球,主要包括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欧洲是全球最早形成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以德国、法国、英国等国 为代表。北美地区以美国为核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带 之一。亚太地区则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是全球经济 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 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引起全球关注。例如,中国的 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 也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 重要影响。 3. 区域经济合作 为了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并推动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建立了区域 经济组织。例如,欧洲联盟(EU)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之

一,旨在促进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亚洲、南美洲和非洲 也有各自的区域经济组织,如东盟、南美洲联盟、非洲联盟等。 二、经济发展模式 1. 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工业化,国家能够转变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率。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也随之发展, 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这种转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挑战和机遇。 2. 新兴产业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日益重要,尤其是信息 技术、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这些产业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提高生产效率和带动经济增长。一些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等。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主要受地理、历史、资源等因 素影响。例如,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较快,如沿海 地区和河流流域。同时,历史和资源的分布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分布会影响相关地区的经济结构。 三、全球贸易与产业布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