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的十大困惑

教师的十大困惑

教师的十大心理困惑

如果从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当教师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教学生写写字、读读书、做做数学作业、照本宣科、卖卖嘴巴子、管管学生么,有什么难的?!恕我直言,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近教育,没有亲历教育,没有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酸甜苦辣尝尽,黔驴技穷,看家本领用完,然后哈姆雷特那句话冒出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坚守还是逃离,也是个问题,很困惑的。

一、全面发展与一育独尊的困惑

以前讲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教育方针看似完美无缺,看似高大上得无以复加,可现实操作中,总是力不从心。我们先来给它们排排序吧。

“德”坐第一把交椅,当无争论。德是“三军”之帅,一旦丧失,全军覆没。现实中也是这样,教训太深刻了,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不能说智力不高,可他们德出了问题,贪心太重了,欲望太大,结果给党和人民、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能比。道德的防线一旦崩溃,人就向着老虎、豹子兽类转化,人就不是人了。

“智”坐第二把交椅那就得考虑了。你看五十岁上的人,打来电话,第一句就是:“身体好吗?”接下来就是:“健康是1,后面的都是0。身体好就一切都好了。”浓浓感情传达过去,表达完了,然后再寒暄、拉呱些家常什么的。没有健康的体魄,药罐子,哼唧哼唧,天天吃药打针,弱不禁风,我看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不光老板不需要,社会也不欢迎,父母亲更是不希望。自己呢,除非脑子进水,谁愿意活成那个样子。说到这里,你知道我的意思了。

“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要排列在第三位的。其实只要不是智障的人,一般的社会交往、一般的计算、一般的危机处理他们都是有这个能力应付的。我观察过,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中绝大部分没进过学校,住在乡间,耕作为生,饲养为生,发展手工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样发展,一样做个良民,一样养儿育女并教导他们向好向善。我的分析是劳动是一所学校,大自然是一所学校,人际交往更是一所学校,他们就是在这三所学校里学习,慢慢从这三所学校里毕业出来。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德育、体育都不大管了,美育、劳动教育等而次之。体育在中考成绩中,有的地方占30分,有的地方占50分。高考呢?教育部体卫司司长王登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无将体育计入高考分数的打算。”智育坐大,在评价中,一票否决,这虽然有其历史文化原因,但能说教育的决策者,包括操作者就没有责任吗?

这就很矛盾了,天天呼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全面发展,并且这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可教室里却又不管不顾,只要考试分数。上级部门只要教学质量;家长只要名次,前三名前十名,否则你这个老师就是不会教,否则你这个老师就是误人子弟。

在如此一育独大,一花独放的情况下,教育变态就出现了。把考试分数落后的学生家长召来,强制签订合同,如果孩子下学年考试达不到多少多少分,对不起,我教不来你家娃了,请其转学他读。在一个人权觉醒的时代,学生家长岂是那么好对付的?告状、上访,官方介入……可体制上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把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仅只是扬汤止沸。

我还有一个思考,即便是现在教育认为的智育中,语文考100分,数学考100分、英语考100分……就算全面发展了吗?不见得。你没有强科目,你没有强项目,一句话你没有兴趣爱好,你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未来为这个社会服务,学历是很高了,幸福指数却高不到哪里,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

强科目、强项目指的是具备知识层面上超出考试大纲要求,超出100分,会生出理想、自我提升、自我造就的那些学生。周杰伦在北京大学演讲说,书不一定要读多少,学历不一定要有多高,但要发现自己的特长,把特长放大到足够大,你就会在这个群体中出其类、拔其萃了,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事实上翻开历史一查,这样的人还有许多,钱钟书的数学就不好、语文却好得很啊;沈从文仅有初中学历、小说写得呱呱叫;钱三强是学历史的,因为国难当头,时势需要改学理科了,遂成科学大家;鲁迅是有大学学历的,弃医从文后,因为有兴趣爱好引领、有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于是成了近代文化昆仑。

二、教会学生做人与教会学生考试的困惑

在儒、释、道三种文化中,儒家文化是占绝对优势的核心文化,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精义是诚、是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教师自己学会做人,教会学生做人,需要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诚信,并要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答应自己的话说到做到,答应老师的话说到做到,答应爸妈的话说到做到,答应这个社会的话说到做到。这是学校教育出发的基点,亦是回归的原点,从诚信开始,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像个中国人的样子。

不可否认,我们平时的工作也确实这样做了,安排布置学生作业,说什么时候收交就时候收交,说什么时候检查就什么时候检查,铁面无私,说一不二。若是有谁违反了,马上批评教育;要求学生把安全责任书带回去给家长签名认可,第二早若是没有带来,不履行承诺,没商量余地,回去回去,给家长签了名后赶紧拿来交给老师。事关诚信、事关做人、庄重严肃、马虎不得、开不得玩笑。品德与社会课上,声嘶力竭,提供正面材料告诉学生,如何讲诚信,讲诚信的诸多好处,讲诚信的社会效益;也提供反面材料,不讲诚信会带来什么危害,如何避免不讲诚信的事发生。诚信是美德,诚信是和读书学习一样重要的东西。老师比学生更懂,认识更到位,身体力行,做出榜样,示范学生。

如果教育真是沿着这条路径发展,那无话可说,可曲折来了,一到考试,特别是学年末那场县级统考,美其名曰收获季节到来。收获什么?收获平均分、优秀率,收获横向纵向比较。老师很矛盾了,一个二个蠢蠢欲动,想办法,找窍门。可办法也好,窍门也好,一想就想到歪门邪道上去。在老师来说,教不到位,却要学生考好;在学生来说,学不到位,却盼望拔得头筹。不辛勤劳动却想坐分其成,世界上有此等好事吗?没有。那就大着胆子来发明,于是千奇百怪的作弊就被创造出来了。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学生的认识高度统一,高度统一的背后是利益均沾——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思想斗争激烈啊,要是放任学生作弊,教学生作弊,平日我们建立起来的诚信防线就崩溃了,我们也就成了教育的罪人,两面派、伪君子,在学生面前身教的力量大打折扣。但如果不这样,问题也是严重的,别人已经大胆突破考试底线,偷偷践踏考试纪律,跑到自己前面去,跑到领奖台上去,捷足先登,优先晋级晋职,名利双收,自己却老老实实,被考试纪律捆住手脚,老实人,吃亏死了。

学生没考好,当然老师也就没考好了、没教好了。在领导面前抬不起头来,

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学生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社会面前抬不起头来。花猫黑猫逮住老鼠才是好猫,你没逮住老鼠,哪怕你竭尽全力,哪怕你为学生操碎了心,哪怕你把一个乱糟糟的班级调教得安分守己,哪怕你夜不能寐,又能说明什么?有痛哼不得,有苦说不得!

教学生考试作弊的老师毕竟是绝少数。教育的问题是,你不教他学好,他就自己会学坏,正如地里不种庄稼一定长杂草一样。老师和学生都有向往作弊的心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考试打假,差不多已经是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了。看看高考那场面,如临大敌,反作弊高科技层出不穷,你就会觉得教师这种心理困惑的解除,遥遥无期。

三、管住自己与自我成长的困惑

你去问问教师,没有一个会说,自己要老模旧样、要停滞不前,自己不想学习、不想进步,去年怎样教,今年我还打算怎样教,明年我也没有新思路。他们都会用一些漂亮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更上一层楼。”自己想做一所学校的优秀教师,甚至是一个州的优秀教师,一个省的优秀教师,做全国优秀教师也在规划中了。

可到实际中,问题往往不是这样,不像想的那样简单。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教师,成长进步才具备条件。没有这一条,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个道理并非大家不懂,可世上的事情不在于你懂不懂,而在于你做不做。反倒是即使不懂,在做中却可以弄懂、学懂。人性的特点是喜欢走近路、平坦的路。可上帝又往往不会这样设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通达成功优秀的路,又都是远路、坷坎的路、曲折的路。于是许多年轻教师、中年教师就自己把自己耽搁在梦幻中了。

课我还是喜欢上的,但你要我文本细读,在教材里多走几个来回,烦不烦,我没那个心思,我也不准备那样熬灯费油。算了,不就上个课嘛,别的教师还不是这样,马虎点、过得去就算,何苦。今晚有约,到竹林轩喝台小酒,再聚三五友朋,搓场麻,这课余生活还是很快乐的。周末开着私家车,带上妻小,寻个杨柳轻拂的水湾,垂钓一天,悠哉乐哉。或是捧个智能电话,上淘宝、京东去东瞅瞅,西瞧瞧,商品琳琅,活色生香,购不完的物,看不完的景。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一个假期的时间就这样过去,逐渐逐渐习惯养成,青春就这样流逝,现

在的老师现在的人,真是太会享受生活了。

学生我还是爱他们的,只是他们不大听俺的话。那点家庭作业说来不算多,少看一小时电视就完成了。可就是拖延贻误,就是怠惰成性,你不黑着脸发脾气怎么行,你不黑着脸发脾气他们怎么会怕你,怎么会拿得住他。结果学生真的怕老师了,遇到老师来,不是绕道走开就是躲到厕所里去,像老鼠见了猫、小偷见了警察一样,这师生关系总处在紧张兮兮中。我也想改一改,可就是一走进课堂笑容就自然消失,就管不住自己。

读书写作我也爱的,但就是坐不住,读书是半拉子工程,写篇稿子也是半拉子工程。忙啊,没时间啊,这个社会诱惑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娱眼、娱身、娱心,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结果是是嘴行千里,屁股不起;结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当梦醒后,于惶惶然中,这一辈子难道就这样过去?雁过留声,小猫咪过后留个足印,我究竟要给教育留点什么,给后来的人留点什么?白发都生出来了,儿女都大学毕业工作了,又能给自己留点什么?心虽不甘,但就是三分钟热情,公鸡拉屎头节硬。这辈子啊,失败就失败在管不住自己上。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满心迷惘,满心矛盾。

四、课堂民主与教学专制的困惑

毫无疑问,课堂民主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阻挡不住的历史车轮。许多老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探索。譬如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发表竞选演说、全班学生投票选举出自己的班干部、组成班委会、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成立“罢免委员会”……当班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时,罢免委员会有权罢免其相应职务,报经班主任进行批准,另行改选。班委会任期届满,面向全班同学述职。根据述职,根据平时观察体会到的实际情况,决定其是否可以连任。“罢免委员会”权力类似于人大常委会。教室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这种做法实际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政治预演,是一种民主操练,是公民培养。

就教育、就班级管理来说,我们的民主做得好一些。远在五十年前,我在乡间上小学的时候,每学年新学期开始,选班长,选学习委员、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老师就是这样指导学生来做的。

可在教学方面,课堂民主的步子迈出并不大。在农村学校里,基本沿用的还

是旧方法,太老师传下来那套。互联网兴起后,电子白板运用,那也不过是上世纪的旧缸里,装了一点新世纪的新酒。以教科书为标准,做传声筒,学生配合老师共同演出“课本剧”,以做作业为主,以考试为主,分数论英雄的局面仍然未能得到改变。教育这样改革、那样改革,其实也只是修修补补,像颁布“葵卯学制”废除科举那样的大手笔还没见到。

当我读书读到西方有些小学的课堂教学,心头一惊,竟还有这样的教法?学生可以坐着上课,可以躺着上课,可以围绕在老师旁边上课,可以带到公园里上课,可以带到种植农作物的田野里上课……用这样的情景来进行比照,我们现在的课堂管得太严了,专制气味太浓了。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图解编写出来的,原本没有错,因为它反映的是执政党的教育方针,可到了具体授课实际中,却变成了不能违背的圣经,变成了教条。考试题目设计依标扣本,指挥棒,说得很好听,其实是钳制教师教学、钳制思想,不允许创造发挥,你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到时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在这里传授知识,你必须正襟危坐,小手剪在背后,不举手你就没有发言的权利,得不到老师允许你也没有发言的权利。听好了课你才会做作业,听不好课你就不会做作业。做不来作业,只怪你没有专心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差了,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听老师教导惹的祸。

书写不认真,拿下去,重新抄写了交来给老师,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也不会听你申述理由。这多同学都会用“任凭……也……”造句,就你造错了,好好反思去,把原因找出来。才考这么个破分数,你对得起谁?对得起甄子里那两碗干饭?把你爸还是你妈给我叫来,我不跟你讲了,我要跟他们讲,他们在家里是怎样教育你的,怎样管理你的……

参加了那么多场培训,接受了那么多年继续教育,也并非不知道这样做不符合当前教育形势,也并非不想向书本教我们的那样做,实行课堂民主,实行教学民主。而是现实告诉我们,对小学生,你把他们放了自由散漫、放了无法无天,书还怎么个读法,我怎样向上级领导交代,怎样向他们的父母交代。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怎样来处理?请你告诉我,我很困惑。

五、体罚学生与尊重学生的困惑

如果有哪位教师今天还敢说学生是可以打的,可以骂的,可以进行惩罚的,

一定遭天下之大讳,随即招来口诛笔伐,被口水淹死。可你不要以为观念都这样了,事实也是这样,那就错了。教室里有些事情,大家默默地做,就是不能讲,更不能公开讲。我在乡村教育里行走了一辈子,对教育现实心知肚明。

确实,有些学生很不好教啊,他们好像天生就是这个行业的叛逆者、就是规则的挑战者。课堂是需要法度的。这是一群人在的地方,公共场所,需要安静、需要倾听,需要遵守规则。唯有这样才能进行知识传授,才能寻找真理,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人与文本的对话。可他并不这样认为,我就是要调皮捣蛋,我就是要高声喧哗,我就是要制造混乱,我就是不惧怕你的纪律,我就是要把恶劣表现给你看。一方是“麦田的守望者”,一方是麦田的践踏者。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说,上帝,给他爱、给他自由,他会变好的。可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日只有8节课,学校等着向你讨要分数,评价等着向你讨要分数,学生家长那边也等着向你讨要分数。你让他继续“祸乱”下去,时光如流,一节课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下就过去了,我们的课堂拿什么去向“上峰”交代?

面对“动乱”,想起来了,手中还有一样武器,那就是体罚或是变相体罚。“再不听劝告我就把你给请出去!”“你给我滚上来,立正站好。你不想学别人还要学的!”“你信不信,我一个电话过去,把家长叫来,老师不敢收拾你,难道你爹你妈还怕你!”……事态进一步发展,不说了,你想得到的。那教鞭除了用来指画,还有一种功用,那就是威慑,用来表现霹雳手段,表现菩萨神威。至于拳脚,它既是防御的工具,也是进攻的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有些年了,可体罚或变相体罚在乡间的教室里从来就没有绝迹过。也不是老师们教养太差,不想绝迹,而是教学的艰难、人的劣根性如此。

借我一双慧眼,借我一颗慧心,我们也养着儿女,我们的儿女一样送给老师去培养教育,我们一样不希望他们在教室里受到体罚或变相体罚,我们渴望老师能多给他一点和善友爱。我们知道在一个人权都写入宪法的时代,体罚学生是违法犯法的。用体罚来维稳,来创造教室里的安定团结,手法再怎么高明,真的说不出口,说不过去。真的不像个老师的样子,真的配不上教书育人。

我们尊重学生,苦口婆心,好话说尽,真理说尽,冥思苦想,招数换了不下十次二十次,心力憔悴,可就是点化不了这块“顽石”。神啊,你给我个主义,究竟应该怎么办?左边站着体罚,右边站着尊重,矛盾,非常矛盾,痛苦,非常

痛苦。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不让他有个教训,一堂课被搅得烂糟糟的,老师站在这里简直是失职,对不起纳税人每月发给的薪酬。一声“呔”,把捣乱分子拿下,立竿见影。教育教学这辆车子,呼啦啦又回到正常轨道上来,继续前进。

六、课本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困惑

在义务教育阶段,母语学习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中国人学不好中国文,希望学好自然科学、学好外国语就不现实了。可语文学习有个规律,那就是需要广泛的阅读,持之以恒的动笔进行言语实践运用,舍此,别无他途。

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们总以为,有了教科书,就有了语文,就有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准确地说是有了语文考试的本事。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大家紧紧抱住语文教科书不放,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做。只要把教科书教好,学生考试出个好成绩,老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语文教学就OK了。你这样想,我这样想,你这样做,我这样做,整个语文学界都是这般腔调,这般做法。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基本停留在文件里,没有在学生身上化为具体行动。教育教学专家的思想,“居庙堂之高”。“连语文课本上的都学不好,还课外阅读干什么?”这就是当下一线的普遍看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课外阅读的推行举步维艰。

一次,我给一位大学生看演讲稿,满纸错别字,病句子连连,我怀疑他好像没接受过高中教育。他告诉我说,他大学读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学的是理科。意思很清楚,他的课外书读得少,他没有阅读习惯,不过阅读生活。演讲稿中出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提问他谁说的,他说:“不知道,不知是在哪里听别人说起过。”知识面太窄了,底子太薄了,文科生也好,理科生也好,事业的高楼大厦很难建盖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磕磕碰碰。

确实,你天天带领学生课外阅读,天天带领学生写读书笔记,在功利势利的语文测试中,不一定就能提高多少得分。在学生考分说了算的今天,许多老师的教学都直奔分数而去。要考试的我才教,我才抓紧教,不考试的我就不教了,我就不拿来麻烦自己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教学的弱化,我们一方面是“普九”“普十二”,读书人遍地满街走,另一方面却是“中学生,水笔挂两根,叫他写封信,吓得打激灵。”

这又是个问题,不热爱书本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犹太民族只有七百

万,但因为阅读率高,享誉世界,代有世界级重量伟人出现,所以以色列成为不可小觑的强国。我们教师中也有一部分先锋人物,或是准备加入先锋的人物,他们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课外阅读读出来的,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在他女儿和侄女身上做了实验。让其读初中的她们参加高考,语文分数成绩超出预料。分析原因,就因为这两个孩子有广泛阅读做基础。尽管这样,李校长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知道课外阅读的好处,知道课外阅读关乎着学生精神生命的发育,但又不敢把课堂腾出一隅来做这件事,考砸了怎么办?上级赞成吗?名利在上面,荣辱在上面,饭碗在上面。加之老师中许多人本身就不是课外阅读培养出来的,对读书的美妙难有深刻体会。于是我们就这样在想与不能之间彷徨、徘徊。

七、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困惑

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知识,有文化有教养,在纷乱庸俗的社会里提高幸福指数;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上流社会,过上体面的日子;教育可以脱贫致富,构建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听起来教育好像无所不能。再说,从事教育的这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工作被称为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比喻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真的没有哪一个职业拥有此等荣耀了,即便是政府官员,你不在那个位子上了,人一走,茶就凉,别人尊敬他们的是那顶乌纱帽,而不是那个人的人品人格、才华学识。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恰恰与此相反。

我们为理想而努力,我们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20条,是小学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规范”要求学生:诚实守信、知错就改、珍爱生命、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学生答应老师、每天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检查发现说了没有照着去做,便要督促,做人要讲诚信;春天来了,风干物燥,不能带火柴、打火机来玩,怕引发火灾,你违反了,老师教育你,惩戒你,你知道自己错了,改正就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也是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自己的。美好道德品质也不是天生的。安全教育,横穿马路前,一定要看清两头没有来车;没有大人陪同不要去游泳;不要做危险的游戏……珍爱生命,从小事做起。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来开拓视野,来自我教化,改造自己,提

升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做人,做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我们并不认为分数检测出来的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就真有那么重要,特别是在童年、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早慧,伶牙俐齿、乖巧可爱,一考试就是好名次;有些学生大器晚成,看似笨拙,走在学习的道路上行动迟缓,教师实在没有那个能力来发现、来分辨、来判断做出结论。我们无法把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教了考八十分九十分,我们承认差异,我们尊重差异,我们宽容,慢慢来,老师在下一站等你。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权利,也有迟开的或不开的权利。我们相信这群学生能在生命过程中和自己相遇,是冥冥中的天意安排,是前世修来的缘分。我们要教好他们、带好他们,牵着他们的手相约相携走过这一程。

理想是那般美好,现实却是这样残酷,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学年初就分配到班上了,从教育局一直分下来,达到了,你这个老师教得好,会教书,懂教育教学。达不到或是严重不达标,你教学生做人做得再好,你的做法再符合教育规律,一票否决。评先晋级,靠边站。我们就这样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走,权衡再三,丢掉理想,丢掉幻想,埋下头来,教育现实要什么,我就捧出什么来给它。明明知道这样做教育不妥,但你又还得这样做,理想与现实,让人困惑。

八、继承与创新的困惑

只要你去听老师上课,到了评课一环,多会听到“这节课的亮点有哪些哪些”的话。所谓亮点,也就是新颖别致的、别人没有想到的、属于个人创新的教法。能创新、能创造、能创立“门派”,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创新可以是无根的浮萍吗?无根的浮萍可以开花结果吗?难道传统的东西通通过时、通通无用了吗?不要忘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教训,一百年后,我们迷惘,我们彷徨,我们数典忘宗,又还得转回头去,到国学那里寻这个民族的根,招这个民族的魂。洋理论、洋教条、泊来品,看上去五光十色、珠光宝气,但它终究不是从黄皮肤的文化土壤里产生出来的,贩运到这片国土上来,总是水土不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特地加了“中国特色”来修饰限制,就怕画虎不成反类猫。

自然科学,实证学科不好说,但教育这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我们的历史超过三千年,有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陶行知,早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探索,我们的教育更多需要的是继承,然后才是把域外教育文化化在自己的传统里,

洋为中用。譬如最受诟病的讲授法,大家骂它是填鸭式、注入式、专制式,好像不连根铲除就不足以平民愤。可你观察思考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就口诛笔伐铲除到今天,讲授法仍然在教室里岿然不动。大学礼堂里的讲座、各级政府组织的宣讲、近来兴起的什么论坛,不是讲授式教学法是什么。

学生半数的知识是耳朵听来的,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是这样,口耳相传。互联网兴起后,声光色影进课堂,上一堂课,同学们就像享受一场教学盛宴那样,但还是代替不了讲授——老师站在对面的的实体讲授和屏幕上的虚拟讲授。教师面对的是无比宝贵的资源——人,一群少年儿童或英气勃发的年轻人。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共和国的希望。我们要踏踏实实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认认真真教学生写字、读书、算算数、认识自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淡淡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寻找学生身上的生长点、发展学生身上的生长点。

教师要守住根性的东西,忠于根性的东西,消化根性的东西,然后继承传统,形成自己教书育人的风格。可时下,一下高效课堂、一下集体备课。一下磨课、一下晒课、一下这样督察,一下那样督查。这样进课堂,那样进课堂,这样从娃娃抓起,那样从娃娃抓起,这样重要,那样重要,这样是新鲜事物,那样是新鲜事物,这样风要紧跟,那样风要紧跟,疲于奔命,四顾不暇,天天耍的花架子,你说在一线做实际工作的老师,能怎么办?上级的规定能不执行吗?教育领导的话能不听吗?

九、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困惑

别人说你是红人,你以为自己就是红人;别人说你是黑人,你以为自己就是黑人。在定性自己的时候,许多人经常这样想。别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往往跟自己的想法不同,跟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更是差得远。我们心中的惶惑和苦恼就产生了。

有一年,学校两个六年级班,中途一位教语文的年轻教师考上公务员走了,寻不出教师来顶岗,领导做工作让我一个人教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课。答应下来,教室里挤满了学生,一个人承担两个人的教学任务。出水才知两脚泥,天亮才见马牙霜,真不好教啊。教这样的大班额学生,原来的方法用不上了。班级管理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做学生思想工作方式改变……甚至单元测试都要分批来考,

费尽移山心力,可等到学年末考试下来,付出跟回报不成正比例。制度在那里,它只认分数不认人,你所教科目平均分上不去,名次上不去,对不起,拿罚款来交,不能因为你就修改制度、破坏制度。

这个时候制度对人的评价就非常糟糕了,它把你努力奋斗的过程全部省略,把你比别人付出的艰难艰辛全部否定,只问结果,并且潜意识中,用现在的结果——一次性的特殊结果,把过去的成绩否定掉。结果一不好,过程就是差,就是老师怠惰、就是不上进、就是不会教书育人、就必须接受制度的惩戒。照章办事,不得感情用事,白纸黑字给你的工作做一个很坏的评价,今年评先评优没有你的了。教师会上,领导把你作为反面典型拎出来,旁敲侧击,警告后来。弄得你一学期、几年里走不出阴影,产生心理疾患,一遇到统考就神经衰弱、就失眠,就忐忑不安、就惶惶不可终日。

可在内心深处自己知道,我作为一个教师,已经尽职尽责了、已经竭尽全力了,我没有混着学生,我曾经有过工作成绩辉煌的年月,对我的评价最坏也应是三分缺点,七分成绩,再不济四六开,主流是好的。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谁敢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俺遇到的情况你就不会遇到?你今天运气好,就一辈子运气都好?我就不相信。特别是在乡村小学里任教,学生交给老师,家长种地打工去,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过,家里没人辅导,没人管理,放任自流,好的学不会,看电视、遛狗、滑旱冰不教自会,惰性不教自会。提高那个考试分数,没人来帮你,全靠老师一人在教室里单打独斗,个中艰辛只有自己才知道,是那么容易的吗?内行管理内行,可内行一旦坐到权力的位子上,就眼睛朝上,只对上级负责,对下的民情就淡忘了,权力从来是傲慢的。于是自我评价得分和制度评价得分判若云泥,多么矛盾,多么困惑。

十、有用与无用的困惑

如果只抬着分数这把尺子去衡量,教育应该做的许多事情是无用的。教学生清扫,握着扫帚把,弯着腰,一帚一帚扫过去,一个旮旯不要放过,一点垃圾不要放过。起风的时候,要顺着风扫,别迎着风打扫。扫完了,不忘把垃圾撮到桶里去,也不忘将桶盖合上。扫地、扫地,扫心地。到学生家里去家访,老师和学生家长坐在葡萄架下,把学生的在校表现跟家长反映反映、沟通沟通,也请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老师说说。于拉呱中,人心与人心拉近,情感与情感交融,

教育的方法被找到。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身临其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叫病痛,什么叫治疗,什么叫做生命。为什么要珍惜生命,健康的价值是什么,意义何在。在这特定的地方上一堂课,胜过《三生教育》一册书,终生难忘。进行这些教育,考试考不到,提分做不到,可对人之为人,非常重要,对做真教育,非常重要。

我们常常陷在在这样的困惑中,当老师究竟是教人还是教分?可能你会说,人也要教,分也要教,我不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对,上级就是这样要求教师的。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像玩跷跷板一样,不是这头高起来就是那头高起来,顾了这端,丢了那端。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可见“教人”和“教分”之间是存在主次的、存在轻重的。你把“教分”列在第一位,“教人”必然退居其二,我只顾得上课,我只顾得作业,我只顾得考试、我只顾得排名次,品德、修身、理想、信念、责任、义务、奉献、善良、施舍,我不是不知道它们的重要,但我真的是忙不得,学生真的是忙不得,饶了吧,让咱们全心全意,直奔分数,等孩子们考上大学以后再转回头来弥补。可惜,时光总是匆匆朝前走,过错可以改正,错过了就一生难得相遇。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少年的阴影在人的潜意识里会延续一生,笼罩一生。可以肯定,学校里制造的教育阴影,对学生的影响一样是漫长的。很多习惯一旦错过了养成期,就一生培养不起来。譬如这个社会里,那么多人不爱读书,根源在哪里?在学校里读教科书、读有用的书太多了。在压力下读书时间太长了、太过功利了,慢慢学生自然对阅读失去兴趣,感觉不到文字创造的美妙,对精神世界里的奇花异草失去了欣赏能力。我们倡导全民读书,不是不好,不谓不力,但仅只是治标。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出来,从石器到青铜器,到犁锄、到蒸汽机、到电力、到互联网,生产力不断发展,财富不断丰富。教育从劳动生产中分化出来,从巫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成为规模,成为义务教育普及教育,可它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化天下百姓,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建塑社会的风气,其次才是传授生产生活技能。可到了今天,越走越远,只教学生考试有用的,其余就不管了。听从内心的召唤,听从教育真谛的声音,我们真的想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可在这样“以分为本”的潮流下,是连路径都找不着了,心里一种悲凉袭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