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摘要:本文从旅游产品、客源市场及旅游效益三个方面论述了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认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是民俗文化特性,其市场特性是城市人的展示心理,其效益中的文化特性是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强调乡村旅游是探知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连接城乡交流的纽带,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其他旅游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

进入21世纪后,旅游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性消费形式出现在城市生活中。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及休闲化特征。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家庭轿车数量的日益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近年来各地“农家乐”旅游热潮的兴起,足以证明乡村旅游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之一。任何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均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这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必备条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现有的产品模式、市场结构、消费方式及出游时间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乡村旅游产品是在农业观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休闲度假性质的旅游方式,属于一种“复合式”旅游产品。其表现形式为:1各种地方性节庆;如油菜花节、芒果节、花炮节、火腿节等。2“农家乐”及“采摘园”式产品;3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村等;4亲朋探访及“知青”回乡等旅游活

动。作为“普及型”的旅游产品,其一般特征为:1旅游地具有相对优美的自然环境;2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3具有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4消费时间的集中性;5消费水平的中低档性。因对此类旅游产品“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各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十分明显。造成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误导了旅游行为,使旅游者无所适从,产品形象遭到破坏。究其原因,皆是没有把握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所致。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特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产生的社会必然和发展的文化方向,为这种形式的旅游产品设计及区域性规划提供认识基础。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自然调适,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更是异彩纷呈。所以从村落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俗,从传统意识到行为准则均构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本身的文化含量较高,转化为旅游产品必然具有其突出的文化特性。

(一)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乡土社会环境中孕育、滋长。因而现代人习惯把传统赋予农耕文化,乡村自然就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社会不同成员所掌握不同的表达工具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1雅文化强调

表达上流社会深层次的思想,俗文化注重表现民间群体直接的情感。仅就与旅游的关系而言,俗文化更具有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的潜力。因此,我们所言及的传统文化特指我国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其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谓之传统;而影响表现流传于现实生活中,称为民俗。按文化三分法可分为三个层面:物化民俗,制度民俗和精神民俗。物化民俗指当地人们模式化了的物质产品和创造方式,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田园、牧场及生产交通工具等;制度民俗是当地社会组织体制和运作方式,对

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规范性意义。如婚丧民俗、节庆民俗、礼仪民俗及娱乐竞技等;精神民俗主要是当地集体性意识形态,如道德观、伦理观、宗教信仰等心理习惯和语言习惯、民间文学等。乡村旅游作为民俗文化性产品,其内容涉及民俗文化中的所有层面。一是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如饮食品尝、歌舞观赏、土特产品购买,田园各种活动等;二是制度民俗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民俗的感知性,如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同时,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本身的民俗文化属性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由体验“俗文化”到理解“雅文化”的牵引效应。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蕴,无疑会使此类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大大提高。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源泉,民俗文化的大众性和传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动力。因而乡村旅游文化

的深厚性表现为:1民俗审美在乡村旅游“食、住、行、游、娱、购”六个环节中的渗透;2民俗知识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3民俗效应是产生乡村旅游动机的主要诱导因素,同时也是乡村旅游消费的主体。

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所表达的民俗文化集中于“物化”层次。在旅游的六个环节中又着重于“食”。因“食”的产品对民俗文化表现要求不严格,并且这类产品很容易被复制,所以会出现大量“农家乐”式产品的同质竞争。采摘、渔猎、骑马及农事活动等属于刻意迎合性项目安排,其本身也属于“物化”民俗,但其实质与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关联度不高,因而对乡村旅游的特色吸引意义不大。

(二)原始的田园生态

“原始”总是相对于“现代”出现。当人们把城市作为“现代”的标志时,乡村田园

的“原始”、“自然”概念也随之产生。所以“原始”的文化内涵是城市人心底对乡村的主观评价。当通俗性的“生态”观念植根于普通市民中后,落后的乡村就成了人们印象中“生态”的标准和“原始”的象征。在各种媒体“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宣传诱导下,田园的“原始性”就充当了旅游的“吸引物”,成为乡村旅游的又一文化特性。

原始田园生态实质指我国特有的农耕文化生态理念。包含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

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以及相应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等农事表现和过程;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态度与心情。故而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具有各地分异的农业形态,还有与之相匹配的祭祀、崇拜、禁忌传统。如社稷神、五谷神的祭祀,对自然环境或某种树木、花草、动物、山体、江河等的神秘崇拜,各种庙祭、节会中的禁忌仪式等,所有这些形成了原始生态观及生态行为约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关于天象、季候、动植物、自然周期等的神话、谣谚、巫术、咒语等,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认识。

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很多是原始生态观的反映。这种反映与田园风光的实际对

照,构成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原始田园生态文化特性。

(三)变异的迎合心理

当旅游经营者将一地的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时,这种产品必然被赋予了“变异迎合性”文化特征。这是市场导向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的需求。同时,旅游者的城市身份使之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优越感。而旅游地居民却对前者存在一定的羡慕和盲从心态。这是由于长期的“先进”与“落后”所形成的心理定式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旅游者对旅游地各种要求的苛刻化,甚至超出其自身真实的生活水准;如态度的傲慢、言语中的轻辱以及行为中的随意(采摘中的浪费,对农田的

践踏和其他轻微破坏、彻夜喧哗等)。破坏了乡村旅游应保持的舒缓的心情和恬静的环境。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为尽量满足旅游者而产生的刻意迎合现象。如建筑装修、食宿安排、娱乐项目及城镇建设等对城里人的顺从想象。破坏了乡村旅游原有的文化内涵。因此,由于旅游者与旅游地巨大的文化位势差,使乡村旅游产品出现文化的变异。即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旅游地居民都在刻意地追求满足一些不适当的要求,导致乡村旅游的主题不能充分体现。这是现实乡村旅游中的表现出的文化特性。

二、乡村旅游市场的文化特性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为乡村旅游市场的文化特性。北京市旅游局所作的“北京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称:1999年,京郊的乡村旅游会达1052万人次,总收入为5.3亿元。2可见乡村旅游正在成为都市的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时尚的产生固然与城市环境的拥挤嘈杂,城市生活的高快节奏,城市心态的轻浮烦躁密切相关,但真正使消费心理转化为实际消费的驱动力是城里人寻求展示、张扬的文化特性。

(一)城市生活的行为展示

农业社会中城市被当成“先进”的标志。城市生活是全社会生活的样板,是乡村模仿和发展的方向。城乡的差距造成城里人的优越感和乡下人的自卑感。但中国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弥散于社会每一个角落,虽然可

以从外表分为若干亚文化群,其基底却近乎一致。所以当某人觉得自己已超越自己原有的文化群时,得到别人的承认成为一种心理需求。乡村旅游满足了这种需求,成为城里人向乡下人展示的平台。近些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逐渐脱离了“乡土中国”,而成为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的蜕变在我国城市中自东向西迅猛进行。“时尚”也按此方向流行开来。当富裕的城里人按对国外贵族阶层乡村度假的想象而设计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乡村旅游就成了城市的消费时尚。这种时尚的文化基础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行为展示。

实际上,我国很多城市,特别是西部很多城市的大众收入远未达到周末去乡村度假的水平,但趋同性消费心理却使这种消费成为现实。客观原因是1乡村旅游产品普遍档次不高,远低于一般消费的心理极限;2城市人口总量巨大,消费基数很大;3公款消费占一定比例。因此,乡村旅游呈现出上升势头。

城市私家轿车数量的飞速增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推进剂”。虽然多数购买私家车的目的不很明确,但客观上极大地刺激了乡村旅游消费,使乡村旅游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立足于“展示”心理的消费行为会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一这种消费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主要集中于食、住两个环节;其二脱离了乡村旅游本身的文化基础,容易造成发展方向的偏差;其三在供需双方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值得怀疑。

(二)城市教育的心理展示

乡村旅游对中老年人是抚今追昔、怀念过去的一项活动,对青少年则是家长教育心理的一种表现。通过乡村旅游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是城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城市教育重视素质培养表现。通过乡村旅游的亲身经历,孩子们开始真正热爱自然、热爱家园;开始认识劳动、珍惜资源;开始理解落后、体会艰难;开始懂得传统、学会做人。因此,许多家长对乡村旅游的教育意义感受深刻。这种心理通过乡村旅游形式得以实现。当然,很多家长也在向孩子们展示城乡差别的同时灌输着“优越感”,但其目的还是刺激青少年珍惜现有环境、奋发学习、努力工作,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城市发展的文化展示

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文化的剧烈变迁。我国特有的历史进程使城乡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城乡文化在同一文化基底上发展。因此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文化差距并不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城市文化成为与传统(农业文化)相背的独立体系,由此导致城乡文化的巨大反差。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实质是异质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从城市文化角度对乡村文化的考察与欣赏,是城里人对乡村又一价值的发现与承认。当人们看腻了高楼林立,就向往绿水青山;当人们听腻了马达汽笛,就向往燕啾蛙鸣;当人们感受了空间狭促,就向往沃野田园;当人们领略了大气污浊,就向往花香清馨;当人际间充斥了冷漠、虚伪时,就向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这似乎成了城里人的心理定式,成了城市文化的必然

模式。所以,当城乡文化出现“分野”后,乡村旅游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展示平台。

三、乡村旅游效益的文化特性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民俗文化上的旅游,是城乡文化产生巨大分异后形成的旅游,是具有生态文化观念的旅游。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及影响都是巨大的,是无法用具体数据进行衡量和表现的。这就是乡村旅游效益的文化特性。

(一)传统文化的复兴

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由民俗文化的特性所决定。传统中国生活在世代相习、口传身授的民俗文化中。民俗形成的传统是一种稳定的力量调节着文化的流向,控制着文化的变异。钱穆先生认为:“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若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这是因为民俗是民间创造、传承的大众性文化,它是大众生活经验的文化表现形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固有的生存、发展环境。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是由物体、态度和活动构成的体系;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文化手段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3因现代城市的出现,丧失了传统生活环境,所以传统文化也相应变迁,向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为样板的文化模式转化。但广大乡村的生活环境未有本质变化,传统

文化得以遗存。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传统文化逐渐衰退、减弱、消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在新形式下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持、振兴和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探讨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出现,将文化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因此,在乡村旅游兴起的同时,各地乡村(特别是具有文化传统和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地方政府积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如古建筑的修建,传统饮食、服饰、戏曲表演等的恢复,民间文学及古籍的收集整理等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效益的文化特性之一是牵引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二)传统与现代的比对平台

何谓“传统”,何谓“现代”,这是两个被频繁使用而又十分模糊的概念。当传统向现代渐变之时,大多数人均视而不见。现在蓦然回首,恍若隔世。20年前强调“现代”,20年后重视“传统”,似乎传统与现代是相互对立的两端。由于缺乏共时性的对比,人们随可以感觉到二者的不同,却不能说明其区别。乡村旅游为传统与现代的比对提供了平台,使之在共时条件下体会传统与现代的分异。现代化城市与典型的传统农业社区,构成了乡村旅游的两个端点,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异质文化群,通过食、住、行、游、娱、购等具体的旅游项目,在物化层面、制度层面、

精神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用现实的经历理解传统与现代的概念体系。这是乡村旅游效益文化特性的又一种表现。

(三)旅游新概念

传统理论将旅游发展归结为三段论,认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是旅游需求发展的层次递进。从旅游动机的角度看,观光寻求对神秘的感知;度假追求身心的享受;专项要求对世界的认知。然而,未来旅游的主题应该是多极化发展,并非单向的层次递进。乡村旅游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乡村旅游动机包含了“感知—享受—认知”,其内容是“观光—休闲—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其中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将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另外,乡村旅游是探知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连接城乡交流的纽带,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是其他旅游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特性。或许有人认为城市旅游也具有相应特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城市旅游更多依赖的是城市公共资源,旅游动机也以观光为主。刻意地休闲度假和了解文化不是大众消费的主流。而乡村旅游往往依托于专项资源,旅游动机也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因此,乡村旅游是一种新概念旅游。即它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单项性旅游,是强调配套功能的复合式旅游。

小结:

本文试图说明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是民俗文化特性,其市场特性是城市人的展示

心理,其效益中的文化特性是传统与现代的联系。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参见刘云德《文化论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P93

2 北京市旅游局规划统计处“1998年北京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

告要点”

《旅游学刊》1999,2

3 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p127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 屠如骥《旅游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6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江苏社会科学》2001,5 P103-107

(作者简介:李伟:(1964—),男,北京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武友德:(1964—),云南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民族人口,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研究。)

A Discuss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Rustic Tourism

Li Wei Wu You-de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Depart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rustic tourism through the side of tourism product, tourists market, and tourism benefits. This thesis consider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ourism product is folk-custom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its market characteristic is the mind of citizens who want to show themselves,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 the tourism benefi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emphasis of the rustic tourism is a effective method of ascerta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of ours country, and is the best way of inheriting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the link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side, and is the bridg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rustic tourism is the unique cultural that other kinds of tourism don’t have.

Keyword: Rustic tourism; Folk-custom cultur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关系良性互动论文摘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又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只有大力宣传乡村特色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积极寻找旅游地农民和游客兴趣的结合点,强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经营的调控和监管,才能促成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旅游类型,源于欧洲。根据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市场来看,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大城市的居民。通过对游客的研究,国外学者发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心理动机是喜欢乡村慢节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怀恋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他们希望了解当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不喜欢与其他游客伴行,急切地希望成为当地的临时一员。由此可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当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入无疑会对乡村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理清这种影响的方面和性质,扬其利,弃其弊,对保障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国外的很多案例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研究显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鲜为人所知,处于逐渐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而对于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农民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并意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会逐渐显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会随之逐渐增强。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拉市海为例,该乡距离丽江市区8公里,同时又是丽江至香格里拉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纳西族人民懂得了山水是资源、应共同使用保护的道理,进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实际上,不独拉市海如此,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云南的束河镇等地方,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涓涓清流环绕乡村,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受到精心呵护,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empirenews.page--]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讲,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固然具有无穷魅力,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中也有不少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健康的东西。而这些落后的东西可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被取代。游客对乡村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和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给排水建设、美化保洁、道路整治、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从而使当地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四川郫县农科村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该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大大改善;村里还建设了专门的垃圾场和停车场;村民自觉修整庭院,更新、添置家庭设施。整个村庄环境优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应游客的要求,成都市青城镇“农家乐”接待户则大都订阅了报刊杂志,使业主们也开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意乱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融合的关键是活化,这就要摆脱当下的两个极端观念和做法:一是不研究文化本身的民间化、民俗化和民族化认知度和文化本身的市场影响力,不管特定市场人群是否喜好,一味就文化谈文化,不接市场地气,最后把文化生生地套进了展览馆,或者类城市化公园;二是压根就不因于市场而确定文化主题,最后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把一个项目弄成了毫无厘头的大杂烩,弄成了放之四海而皆不准的、雷同化的、小半径的、短期的、区域化的、大众化的、游乐性休闲产品,由于没有主题,最后捯饬得连个线路和功能区都捋不清楚,连个景观地标都不好设计,连个建筑风格都不好确定,更不用奢谈产品文化体验度,至于品牌推广,那就是豆腐拴麻绳——提不得。这两种做法,根本就谈不上文化和旅游融合,里外两层皮,不搭伙。 从旅游角度讲,文化的物态化不如活态化,文化的景观化不如沉浸化,文化的组织化不如原态化,因为归根结底旅游是一种异域化、异质化的原生活体验,既如此,旅游者当然喜欢生活其中、沉浸其中、体验其中,感知与感受更真切、更原态、更纯粹的生活。否则,便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特征 1.创意性的吸引物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生命力之所在。旅游业的发展需整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实现人气聚集,引爆区域,打造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

2.创新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旅游项目以静态展示为主,体现的仅仅是观光功能,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 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地域文化与世界品牌、科技和资本高效对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3.创建大产业体系 在文化创意引领下,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搬运效应,既能够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4.创立多元盈利途径 盈利途径的打造是旅游业开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产品化、消费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 而文化创意与旅游业互动之后,可通过构建销售地产产品盈利、开发旅游经营项目盈利、树立产品品牌盈利、升值产品价值盈利等多元化盈利模式,不仅确保项目资金的快速回流、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还能保障项目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以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升值。 二、文化与旅游产品形态 1.文化演出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建议】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建议】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 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生动实践一再证实。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积极谋求旅游发展思路,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众多成就。但是,在当今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抢占旅游文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笔者经过多方调研,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的旅游资源 金丝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距县城60公里。景区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具有窄、长、秀、奇、险、

幽的特点,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步移景异,景象万千。与其配套的旅游开发项目金丝峡丹江漂流,位于金丝峡镇入口处,漂流里程12公里。金丝大峡谷被誉为“峡谷奇观,天然氧吧,生态王国”。20XX年跻身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唯一的“4a”景区。 闯王寨景区。是一个文化生态综合旅游景区。包括闯王寨文化遗址核心景区和泉茗生态茶园旅游度假区。泉茗度假区是中国西部最北端观光茶园,又是**县南茶北移的第一块试验适生规模化基地。闯王寨核心景区是是依托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此养兵蓄锐、娶妻生子之历史而打造的人文景观。还有闯王马战演绎广场,生动再现闯王当年征战沙场的雄风和铁骨柔肠的英雄本色。 任家沟旅游度假村。是集特色农家乐、民俗体验、休闲养生、观光农业乡村的旅游项目。现建成的休闲垂钓、花圃园林、茶事体验、民俗展示等项目,已经成为县城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碧峰景区。位于**县青山镇,距县城20公里,主峰海拔1065.65米,山顶珍奇花木众多,古木参天,四季常青,登至峰巅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尽览**全貌和陕豫鄂三省交界的美丽风光。 上苍坊旅游风景区。景观以奇峰、幽谷为主,沿途森林繁茂、涧潭密布,主要景点有双驼戏水、三龟盘溪、神雕望溪、鸳鸯戏水、上苍古寨等30余处景观。风景门户区——上苍乐园,以水上冲浪、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特色。农家餐饮“三江野生鱼”、“柴 火铁锅炖土鸡”是园区的特色菜肴。来到上苍坊,春可以采花,夏可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绿维创景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sodocs.net/doc/9b12327161.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从活动的多样性、发展形成过程、开发形式等不同分类方法出发,乡村旅游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本专题根据业内的一些研究以及绿维创景制作项目中的经验,从游客的角度,依据乡村旅游活动类型将乡村旅游分为如下七个类型。 一、观光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观光型乡村旅游以良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主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美、天然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中放松自己的需求,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

二、休闲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休闲型乡村旅游以乡村风景为背景,以静宁、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提供棋牌、歌舞、观光采风等休闲娱乐活动服务。也有人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饮食、服饰、礼仪、节庆活动、婚恋习俗以及民族歌舞和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纳入休闲型乡村旅游中。 三、度假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度假型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游客乘着习习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泉水韵律、望着流星明月,感受“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乡间散步、爬山、滑雪、骑马、划船、漂流等乡村度假健身、娱乐活动也属于这一类型。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举措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举措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的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所谓的“振兴”是非凡的,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信号。乡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我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产基础。乡村文化是乡村自信的重要源头,是乡村自信凝固的粘合剂,是承载乡村自信的火炮架,是我国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根本来源。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一、鄉村文化与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意义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旅游景点、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比重越来越大,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乡村的旅游发展地位日渐突出,很多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划分为三种: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后两者发展模式均依托于当地的文化景点及文化风俗。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所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对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及互联网宣传手段认识不足。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基础设施环境、服务配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探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四个融合”1.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历史遗产相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乡村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我国一些乡村地区存在文化历史遗产遗忘淡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遗产存在的意义。因此,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围绕历史遗址纵向传承和横向融合两条路径进行维护并设计规划方案,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历史遗产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融入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此外在乡村文化历史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最终形成生态文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实现乡村资源合理利用及维护文化遗产的新型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产业的原生态特色,又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2.乡村旅游产业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新文化体验方式现代艺术文化包含现代美术、现代音乐、现代设计艺术等,已是当今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明和艺术思维。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原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很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旅游产业及现代艺术中。将乡村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既能有效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延伸,充分展示其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又能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步。 3.乡村旅游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提升服务水平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传统行业、教育行业等领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给传统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通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体验视角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基于体验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摘要: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单一,深度研发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用来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纪念产品等现状。为了很好地设计与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应当坚持多元化、整体规划、不断创新等设计理念,遵循提炼准确、合适的体验主题;积极营造完整的体验氛围;设计高参与性的体验项目;增强对纪念品的体验规划等4个设计与研发步骤,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的价值,进而拓展与延续产品的价值,创造源源不断的旅游经济收益。 一、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的文化旅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但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而且别具特色,例如发展型、理想型、修学型、奇异型、休闲型等文化旅游产品。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正日趋成为国内非常具有竞争实力的核心产品,不仅在国内与国外的旅游市场上产生了重大的吸引力,而且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可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旧有一些因素影响与制约着文化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单一,深度研发不够。 当前,国内大部分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形态十分单一。而宗教文化、古代建筑、文物古迹等景观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现形式也比较原始、单一,游客对这些古代文化景观内涵的欣赏和体验绝大部分是通过导游员的解说介绍或者自己对文字

解说牌的领悟,而采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展示的机会匮乏。此外,大部分的文化旅游产品都是静态展示,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的项目非常少,这就使得大多数游客都是“走马观花”、“赶赶场”,记忆并不深刻,难以获得忘怀的体验。 二是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创新意识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不突出和创新意识不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主题文化公园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据悉,国内目前一共有超过3000个主题公园,只有深圳市锦绣中华、欢乐谷等点的营销较为成功外,其他的点绝大多数均处在亏空状态。其中体验的主题不突出、游客获得的体验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国内大部分文化主题公园带有盲目的模仿性,缺乏创新意识,使得自己的主题文化公园主题设置不突出,缺乏独特的创意,游客们自然获得的旅游体验就不深刻。除此之外,国内部分文化主题公园往往主题确定后,往往是一成不变,这就使得常年累月下去经营疲乏,游客看过一次之后就不想再来了,无法保持文化旅游的持续性,这也是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 三是缺乏用来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纪念产品。 纪念产品作为一种深化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工具,它往往能够给人们一种后续的“我到过哪里,我做过什么”的旅游价值的回味与享受。伴随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往往能够制出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时一个很好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方式。可是截至当前,国内多数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纵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的开发原则的指导下,总结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7项专项乡村旅游开发措施,并提出4项具有时效性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原则;专项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1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1注重创新原则 从整个中国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产品开发却始终停留在浅层次,只有少数地区开发出了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北戴河附近的乡村乐园。这就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2精品工程原则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在粗糙、低层次阶段,无法激起更多游客的消费欲望,回头客少,这无法做到持续发展。应在保留原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乡村风情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高品位、精品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精心打造、包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精品项目。只有按照精品工程原则开发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留住游客。 1.3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离开了市场,旅游产品无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深入洞察游客需求,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必然会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1.4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以游客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关注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并非所有的乡村旅游产品都考虑到了游客的真正需求,这种简单的产品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开发出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使游客有好的体验,做到让游客满意。 1.5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和适度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业资源,如果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不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会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政府对各种所有制的经营实体要进行严格的规范,防止短视行为的出现。 2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2.1乡村观光之旅 我国有着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青山秀水、绿色田园是其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为乡村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众多的优美自然山水,使游客徜徉其间,能够感受到无比的惬意。我国中部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田园风光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众多的自然山村,能够给有人无限自然的美好享受。如此具有乡野情趣的景致,都可以使游客抛开都市的喧闹与压力,使身心得到彻底释放。 2.2会议度假之旅 该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我国的诸多度假村和度假山庄为依托来进行。这些度假村和山庄的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文化和旅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文化和旅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更是拉动了社会的经济增长,可谓是发展前途较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来说,其发展较之城市旅游,明显不够顺畅。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程度较低、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等问题。但是,乡村旅游业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乡村的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由于中国的乡村文化兴起极早,流传已有数千年,已深入农村居民内心,成为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能将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使乡村文化能借助现代化的旅游方式加以表达、展现,就必定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品。现代化的旅游方式,不论游客开展任何哪一项活动,都与文化内涵相连。例如,游客在旅游地所进行的吃、喝、玩、乐等一切活动,都与乡村的文化习俗密不可分。所以,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业,可有效克服其发展短板,实现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国旅游业鹏兴勃发,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可是,乡村的旅游业较之城市旅游,其发展明显不够顺畅,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恰能为其注入活力。现代化的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对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质量的旅游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的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增加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无数实践均表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今,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乡村那种宁静的生活,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近几年来,人们节假日时间明显增多,这就更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次数。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许多自然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镇、墓葬寺庙等,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一、乡村旅游产品分类: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由单一性功能服务逐渐壮大到综合性功能服务 1、乡村观光产品细分: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历史、农村风貌 田园景观:花卉苗圃景观、农田景观、种植园景观、自然风光、园艺技术、林地、森林景观 农业生产:科技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 农业历史:农耕历史文化 农村风貌:古村落遗址、红色遗址、新农村建设 2、乡村休闲产品细分:农家生活、乡村美食、乡村住宿、农事活动、乡村游乐、民俗节庆、民族风情、乡村艺术 农家生活:农家特色餐饮、特色住宿 农家美食:农家特色风味、农家土特产品 乡村住宿:特色民居 农事活动:果园、菜园、牧场、农场、鱼塘、渔场 乡间游乐:田园乡野 民俗节庆:赛龙舟、婚丧嫁娶 民族风情:民族风情、农家传统 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剪纸、皮影戏、刺绣、根雕 3、乡村度假产品细分:乡村养生、乡村运动、度假地产 乡村养生:中药养生、温泉养生、美食养生、森林养生 乡村运动:高尔夫运动、篮球运动、马术活动、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运动与趣味运动 度假地产:高档完善的设施与优美的环境 4、乡村专项产品细分:乡村红色旅游、乡村白色旅游、乡村灰色旅游、乡村影视基地 二、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休闲种植业:利用种植栽培的葡萄、草莓、桃子及花卉等,发展休闲观光业、休闲采摘业 休闲林业:利用森林公园、苗木竹林等资源,为游客提供野营、探险、避暑、科考和森林浴疗等服务 休闲牧业:利用观光性质的牧场、养殖场,给游人提供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同时提供相应的附加农产品。奶牛场、草原牧场、狩猎场、马术公园等休闲渔业: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垂钓、参观捕鱼、学习织网、品尝水鲜、参与捕捞等活动。

乡村文化意境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乡村文化意境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 作者:邓燕萍, 刘克纾, DENG Yanping, LIU Keshu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刊名: 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28(6) 参考文献(7条) 1.邓燕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期刊论文]-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2.阳国亮多维视角旅游文化研究简论[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3.董丽君"意境"之说的演变与涵义[期刊论文]-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9(02) 4.高维生乡村印象 2000(10) 5.胡晓明要什么样的乡村意象? 2006 6.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 2006 7.粟路军;王亮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7(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勇中小城镇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与研究——以花溪区为例[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4) 2.阿萍回故乡之路——斯洛伐克的乡村文化[期刊论文]-世界文化2009(12) 3.陈德海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期刊论文]-华章2012(18) 4.杨梅.YANG Mei乡村旅游的扬弃与后工业化主题产品设计[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9) 5.李德建论文化视阈中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9(6) 6.倪姗.NI Shan乡村文化与现代化的乡村建设[期刊论文]-闽江学院学报2008,29(3) 7.刘铁芳乡村文化的缺失与反思[期刊论文]-农村·农业·农民A2011(1) 8.门坤玲.鲁晓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审美[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12) 9.张玉辉乡村旅游:极富吸引力的产业亮点[期刊论文]-社会主义论坛2009(5) 10.边建全.鄢福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20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9b12327161.html,/Periodical_jgsdxxb-s200706020.aspx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唐勇黄俐波[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以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

以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新跨越 (县旅游局徐文)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旅游业是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商品作为文化差异载体承载着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仅是文化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后发赶超步伐,促进我县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一、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是加快旅游商品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旅游商品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从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必须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一)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购物收入已成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增收、扩大就业的重要环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购物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目前我国旅游购物花费占旅游总花费的比重只有20%左右,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前景广大。(三)旅游购物范围日益扩大。游客从最初的以购

买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转向了以购买日用品、土特产品、电子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为主,其中文化旅游商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附加值逐步提高,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2、从旅游商品发展现状来看,必须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商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体,虽然种类齐全,品种繁多,但富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少,缺乏时代特色的创新产品少,各地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大多是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制作粗糙,包装低劣,不仅欠精美,缺乏与内容物相应的文化内涵,而且欠方便,不利于携带。也就是说在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上,我们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一个自然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就能获得外界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的亲睐,获得市场资源的倾斜,能比较顺利占据整个文化旅游商品中高端市场。 3、从我县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必须重点抓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我县旅游业刚起步不久,生态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的真正魅力不为散客了解,知名度还较低。成熟开放的景点屈指可数,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回头客和旅游的宣传效应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与A级景区景点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想比较,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却由于其具备相对独立性,能够灵活的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能一定程度上脱离景区景点的发展而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特性。与此同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可反作用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推动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 二、抓重点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山合水易“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民俗文化可以增添乡村旅游的特色,那么,怎样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才能让民族文化成功融入进乡村旅游项目中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进行规划时,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异地民俗风情体验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求知”的多方面心理需求。同时,高达56.7%的西方游客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民俗游是旅游行为和旅游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地——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位于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脚下,东以太平河为界,西到坝干村,北到转塘,南到熊家坝,占地面积约 2.2平方公里。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建设区块,在本规划中,称之为“南区、中区、北区”。傩仪风情小镇隶属于项目整体规划中的“中区”,“傩文化”为主要的展现形式,配合各种民族民俗风情展示,形成别具特色的“最生动的文化风情小镇”。

文化特色:民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挖掘了贵州铜仁地区的“傩文化”这种特有的古老文化,将它与梵净山的神秘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其物业主要以商铺、客栈、酒店为主。也有珍藏梵净山珍惜野生动植物标本的珍惜动植物博物馆等文化参与、娱乐体验设施。通过提炼和演艺傩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转变形成大众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发掘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点缀其中,形成一个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参与的大众游憩场所。 核心理念: 梵净山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佛教名山,旅游行为多以登山观光、烧香参拜为主,游客资源相对单一,旅游配套服务较为滞后。针对现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采取了“山上、山下一体化联动”的战略性思路,即山上观光,山下休闲,山上听禅悟性,山下康体养生,山上感受生态王国,山下体验文化小镇,改善旅游产品严重匮乏这一基础现状,实现对观光景区的游客资源进行再开发的长远目标,打造出一条极具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度假休闲产业链。 项目意义: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结合梵净山观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

任务3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与此相适应,旅游市场也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自助游、互助游、徒步游、自驾游、刺激游、拓展游等;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穴居等;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假日、日常闲暇时间。在此全新的旅游时代来临之际,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关注,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因此针对乡村旅游产品而展开的开发探索尤为重要。 乡村旅游产品是“农业经济”、“旅游经济” 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现代人对生存环境的“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分散性、参与性、大众性和低消费性、文化性、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等特点,而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灵魂。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以上地区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与接待旅游者人数相关,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消费情况比其他地区要好。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民族传统用品与工艺美术研究机构的结合,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