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

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

添花了。

分类与整理教案及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与整理 设计理念 本课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分类教学的目的。在学生理解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类并且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是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游戏中的体会,了解分类的目的及好处并能够根据 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 数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及画法、好处。 3. 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提出简单 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学画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学具: 学具若干、课件、小黑板。 教学策略: 动手操作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件:“逛超市” 1、观察超市物品的摆放,有什么特点。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究出生活中有分类的存在。 2、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近一步的去尝试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在分类的过程中,物体的叠放带来的不便从而引出整理的重要性。板书课题:“整理”。让孩子们齐读课题:“分类与整理”3、将分好的物体进行点数并教孩子如何记载,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及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教案(第二课时)

走进桃花源 ——《桃花源记》说课稿 华理大附中官燕超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它是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成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对于初三第二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也仅限于对字词句的基本梳理,对文章大意的了解而已。而且,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也是单薄的。因此,本节课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备对这篇文章做更深入的解读,同时教给学生一点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2、学习“补白”这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三、教法介绍 本文是一篇简洁流畅,思想深刻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文中有多处留白,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因此,我重点针对留白处设置了几个中心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组织,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有针对性的研读文本,进而深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又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学生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另外,朗读在本课中起着突出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来再现桃花源的美景,理解桃花源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良好风气。 四、学法指导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根据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补白的方式,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交流碰撞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本堂课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交流探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离不开圈划,离不开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划关键词句,并加以适当的批注,再结合各种形式的读,达到逐步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2)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桃花源记1、2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欣赏几副风景画,等到放完这几幅画,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⑵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2分20秒左右) 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由“一个字”、“一句语”、“一个故事”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重点词语掌握情况(30个) 当堂听写自测并订正 二、理清文章思路,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文章就是写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并访问桃花源,然后离开后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故事,老师在读文章时就在想《桃花源记》空间写的是什么呢?我一查,才发现众说纷纭。 1、有人说:《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字,你们猜猜看,会是哪个字呢? 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答案: 美――环境美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人情美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 异:桃林之美前所未见 洞里面有个村庄(别有洞天) 村庄里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与外人间隔之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处处志之,但寻向所迷,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也没有找到,寻病终 2、有人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讲的一句话,你们觉得会是哪句话呢? “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处处都在为这句话做铺垫 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在为这句话做铺垫的? 文章从桃花源的发现就充满了奇异的色彩,而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更令人诧异,惊异,而再也寻不到,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可遇而不可求的。(1)很难找到 (2)不想让人找到 他们害怕这样一种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被打破。 3、我说:《桃花源记》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仙境故事。

但这个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表现仙境故事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读过的很多类似的仙境故事大都讲的是长生不老和金银财宝,而《桃花源记》描绘却是和平、宁静、幸福的世外桃源平淡生活呢?你觉得陶渊明这样写,与什么有关呢? (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有关) 补充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 三、我们看看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齐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1、这首诗里与课文很多地方很相似,有哪些句子呢? 2、作者为什么不写金银财宝,从诗中你发现了原因吗?性本爱丘山 3、他喜欢怎样的生活?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这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

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 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 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 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用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分类。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好处,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整理身边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能正确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教师讲述故事: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最整洁房间评选活动开始啦!同学们愿意参加吗?(学生愿意) 2、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谁的家最整洁吧!(课件依次展示小狗、小熊的的整齐的家) 3、课件展示小猴乱糟糟的家。同学们仔细看看,说说喜不喜欢小猴的家,为什么?(学生自由说说,教师接着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猴整理房间啊)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怎么整理物品吧),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看一看 1、在帮小猴整理房间前,我们先看看分类有那些常用的方法。(课件出示混合着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圆柱的画面,其中颜色有黄色和绿色) 2、请学生说说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 3、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一种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来分,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 二)、试一试1、教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那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能不能去解决课本难题了。请学生打开课本例题,试着给气球分类。 2、学生仔细观察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气球分类。 3、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录气球的数量,并试着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学生分好后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自己分类的标准。 5、小结:分气球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练一练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用得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学法:听读法诵读法交流合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篇文章吗?对,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摘取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让学生在回忆曾经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实虚词。 再次集中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行巩固。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1、品读桃源景: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美丽风景的语句,再用“桃源真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最好结合文中原句) [例句]:“桃源真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在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 2、品读桃源人: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对桃源中人及其生活的感受,并谈谈你的看法。 3、感悟桃源: 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思考:桃花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四皓中学王苗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读想结合,激发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读想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翻译情况,强调重点字词及语句 三、课文分析 1.讨论:本文线索是什么?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逢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访桃源。 第三部分(第4~5节)寻桃源。 3. 质疑解难: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④.与“初极狭,才通人。”相呼应的是哪句话? 归纳:豁然开朗。 ⑤.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做铺垫。 ②.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④.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⑥.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⑦.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 境界。 3、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那你们都游历过哪些地方啊 生:北京、上海、南京等等。 原来同学们去过这么多的好地方了。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同学们肯定没去过,而且是想去也去不了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 生:桃花源。(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对了,陶渊明的梦境桃花源。可是我们虽然买不到门票去,但有一个人他不用买票就进去游玩了一番,谁啊生:渔人。 对了,这个东晋时期的渔人。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本篇文章的作者、字词等内容作了很详细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渔人的脚步去游梦。(板书:游梦)二、游梦

旅游之前我们先来组个团,旅行团。既然是旅游,少不了需要一个导游,那只有请我们的渔人来担任了,因为只有他去过。老师就暂时作为渔人存在,而我们的同学就是我们旅行团的主体:游客。好的,组团成功。我们一起出发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桃花源的美景吧。 (一)发现桃花源 1、首先我带大家来到了哪里 提问,讨论,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还没出现先来了个桃花林,那么这个桃花林怎么样啊请一位游客帮我说一说这个桃花林是什么样的桃林图 提问、讨论并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请学生发挥想像,延伸拓展来描述)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桃园美景做辅助) 3、游完了桃花林我们继续前进。游过了桃花林,我带领大家怎么去的桃花源啊提问、讨论、明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思考:如何理解“仿佛若有光”。 讨论并明确。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有光”拿掉前后句子也能连贯的,那么可不可以拿掉为什么 讨论、明确:体现桃花源的神秘感;且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进去的必要了。(二)进入桃花源 1、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桃花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最新整理)

《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主备:王文清复备: 一、教学目标: 复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 2、熟读课文; 3、借助注释学文言,试译课文前半部分(1-3 段),理解课文内容,积 累文言词汇。 二、重点、难点 目标 3 三、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和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 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 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 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 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 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听读,在仿读,最后自由读) 3、试译课文前半部分(1-3 段),要求借助注释翻译。 指导:(1)古文今译的方法:五种(略) (2)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 下来。 补充注释:(1)黄发:指老人。《诗经·鲁颂·I 宫》:“黄发台背。”郑玄笺:“皆寿征也。”《尚 书·秦誓》:“尚猷(犹)询兹黄发。”垂髫(tiáo 条):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2)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屈原《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 缤纷:繁多的样子。屈 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 (4)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5)俨(yǎn掩)然:整齐的样子 (6)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人教一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课时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 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4,完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4、15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熟练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 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通过复习,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各种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这些都是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学生很容易找到学过的平面图形。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 与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七巧板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今天复习的内容。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1.复习认识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件出示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 师:你是怎样分辨这些图形的? 【学情预设】学生说得可能不完整,只要能说出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就行。如:围 成圆的线是圆圆的;正方形四四方方的,每条边一样长;长方形长长方方的,4 直直的;平行四边形4条边都是直直的, 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辨五种平面图形,复习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整理五种平面 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熟练地区分。 (2)图形的拼组。 ①拼一拼。 师: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又可以拼出什么 图形?试着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一拼,教师巡视。 学生拼好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学情预设】这些活动原来经历过,因此学生都会拼,并且拼出的图案不是唯一的。 【设计意图】通过用同样的三角形、正方形按要求拼摆,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 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②设计图案。 【教学提示】 注意在动手 操作中进一步加 深学生对平面图 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笔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八 花源记》教 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 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着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着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