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颅骨的生长

颅骨的生长

颅骨的生长

颅骨(cranium)由膜内化骨的是头盖骨,包括颧骨、顶骨。软骨内化

骨的有颅底的枕骨、蝶骨、筛骨和颞骨的岩部、乳突部。胎儿出生时,颅骨的骨缝是开放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膜连结,在额骨和顶骨

间形成一个菱形的间隙,对边中点连线约l.5~2.Ocm称前囟。出生后

数月随头围增大而变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在1~1岁半时完全

闭合。在枕骨和顶骨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后囟,出生时有的

闭合或很小,一般出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早闭见于小头畸形,骨

缝晚闭见于佝偻病、呆小病和脑积水,骨缝不闭合见于颅骨、锁骨发

育不全患者。

颅缝闭合后,颅骨体积的增长依靠骨的表面增生,即在骨膜下增

生新骨,以增大体积,在骨的内面则陈骨吸收,保持其原有骨的厚度

不变,而形体日渐增大。颅底的软骨骨膜产生表面增生,同时,软骨

内部软骨细胞形成软骨基质,扩大软骨体积,然后钙化成骨组织,使

颅底的体积增大

小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小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以下7个时期,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约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该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溶血、感染等疾病,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足7天。 此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最高。 3.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此期

小儿以乳汁为主要食品,又称乳儿期。对热能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此期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故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婴儿期的后半年,因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此期小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但活动范围渐广,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和中毒;同时由于接触外界较广,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传染病发病率仍较高,防病仍为保健重点。乳儿乳牙出齐,饮食已从乳汁转换为饭菜,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5.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四年)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进一步减慢,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理能力增强。此期小儿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应加强早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入学做好准备。学龄前期小儿抗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因接触面广,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且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 6.学龄期:自入小学前(6~7岁)到进入青春期(12~14岁)前为止。此期小儿体格生长稳步增长,至学龄期末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是长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应加强教育,促进学龄期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时期发病率较前为低,要注意预防近视和龋齿,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2~4岁,也有种族的差异。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男性肩宽、肌肉发达、声音变粗、长出胡须;女性骨盆变宽、脂肪丰满;青春晚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痤疮、贫血等。女孩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常可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此期除了要保证供给足够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和注意充分休息外,应及时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的教育。 二、生长发育的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呈一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 第一个生长高峰:头3个月 第二个生长高峰:青春期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从胎儿期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重要的特点。 “生长”(growth)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的演进,为质的改变。生长和发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从胎儿期至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是不断进行的。 2、各年龄阶段生长的速度不同。如体重和身高:1岁内增长最快,为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出生时约3kg,1岁时是出生的3倍,之后减慢);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后又迅速加快增长,为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系统发育速度并不相同。 1.神经系统(脑、硬脑膜、脊髓等)发育较早: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第一年。 2.有些先快后慢,如淋巴系统(胸腺、淋巴结等):咽部淋巴组织及扁桃体也是在幼儿期增长比较明显,到了10岁以后逐渐减小,发病也减少;故小儿切除肥大的扁桃体手术在10岁以后可酌情决定。 3.生殖(睾丸、卵巢、输卵管、前列腺等)系统发育较晚,于青春期开始发育。 4.其它系统的发育先慢后快,如心肝肾肌肉等,与体格生长平行。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1.由上到下: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2.由近到远: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 3.由粗到细: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捏取。 4.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 5.由低级到高级: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事物。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受内因(遗传因素),外因(环境因素)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特性和环境影响是确定小儿生长发育进程的两个最基本因素。遗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环境则决定发育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程度。内在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儿童如何生长发育。 (一)遗传因素 1、照镜子发现:皮肤、身材、面部特征等与父母相似。 2、性别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青春初期,女孩体格生长剧增,体重、身高可能超过男孩,但是青春期末,其平均体重、身高低于同龄男孩,因为男孩青春期开始较晚,但延续时间长。 女孩的骨化中心出现较早,骨骼较轻,骨盆较宽,肩距较窄,皮下脂肪丰满,而肌肉却不如男孩发达。 (二)环境因素 1.营养: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因素越大。 (1)当各种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生活环境适宜,小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2)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体格生长落后,脑的发育迟缓,生后营养不良首先导致体重

基础解剖--颅骨、躯干骨、上下肢骨

基础解剖--颅骨、躯干骨、上下肢骨 展开全文 骨bone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有一定的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重塑的能力。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骨基质中沉积有大量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钙、磷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谢。骨髓有造血功能。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二者也称为中轴骨。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中轴骨骼 人体的中轴骨骼包括躯干骨和颅。一、躯干骨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10月18日北京黄存增一针听(耳聋、耳鸣)针刺技法临床带教班←点击链接查看

(一)椎骨 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vertebrae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上面侧面胸椎椎体vertebral body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vertebral foramen。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vertebra1 cana1。椎弓vertebral arch是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成为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1amina ofvertebral arch,两侧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①棘突spinous process 1个,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②横突transverse process l对,从椎弓根与椎弓板移行处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③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 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第二章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提要 1.颅颌面生长发育是机体生长发育的一部分,也是颅颌面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与时间的一个四维动态变化过程,从短期看,这一过程是生理学改变;从长期看,则是遗传和进化的改变 2.错验畸形是个体的颅颌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发育性畸形;颅颌面的发育与验发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也与错验畸形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口腔正畸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3.出生前,颅颌面发育由膜性颅和原口开始,经过一些突起的生长、分化、融合而完成。如果各突起的融合有问题,将产生唇腭裂等畸形 4.出生后,颅颌面的长、宽、高按各自的比例生长;根据其生长速度可分为快速期和缓慢期;在生长过程中,上下颌之间的位置关系将不断得到调整 5.牙的发育要经过发生期、钙化期及萌出期三阶段;牙列与的发育可分为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各牙有各自的萌出时间和顺序,其正常与否对错验畸形的发生和发展有影响;正常的建立还有赖于口颌系统的正常动力平衡 6.深入了解颅颌面生长发育知识,有助于早期预测和诊断错畸形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为正确确立矫治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础 颅颌面生长发育是个体颅颌面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与时间的一个四维动态变化过程。从短期来看,这一过程是生理学改变;从长期看,则是遗传和进化的改变。 (一)生长与发育的基本概念 生长是指活体的组织、器官等在生物学过程中的数量、形态变化,是细胞分裂增殖、细胞体积增大及其间质增加的结果,是可用测量值来表示的量的变化。 发育则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故我们常常以生长发育的整体概念来研究机体的变化。 (二)遗传与环境 遗传为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亲子代之间存在着形态和结构上的相似性,但又非完全相同,这就是由遗传和变异造成的。一般来说,遗传对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是指生物体出生后,对机体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各种条件,也包括各种疾病、机体运动给生物体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等。其他如地区差异、生活方式也会对生长发育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三)不同组织系统的生长发育型 生长发育并非是一种无限连续的现象。在每一年龄阶段,个体的某一部分快速成长,而另一部分的成长则可能较缓慢地进行。个体的不同部分在一定的时段均各自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成长,有生长的旺盛期和衰减期之分。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构成生物体的各部位或各组织系统也并非以同样的比率生长发育,

颅骨正常发育及发育异常影像诊断

第一节正常变异 一、脑回压迹 脑回压迹(convolutional marking)(指压痕)是由于颅内板下方脑回所产生的局部压力而造成的骨质变薄区域,其部位和形态与脑回一致。前囟闭合前不易出现。脑部生长迅速的小儿尤其在5~7岁,脑回压迹明显增多增深,易误为颅内压增高。必须结合颅缝增宽和蝶鞍变化来判断。 二、板障和血管压迹 板障和血管压迹(diploic vascular markings)是小儿颅骨板障层较薄呈细蜂窝状结构,板障静脉在X线片上显示为不规则的密度减低条纹,向颅盖骨各方向伸展。其大小、行径和显现程度个体差异很大。 最常见的板障静脉是后顶区的星芒形静脉丛。有时额顶部板障静脉沟局部膨大区很易与蛛网膜颗粒凹甚至骨破坏相混淆,而静脉湖常有静脉沟引入。 动脉沟影比静脉沟影直而窄,末梢尖而细,最常见的为脑膜中动脉在内板的压迹,自邻近蝶骨翼区向后上方伸展。 颅骨内面最大而显著的血管压迹为硬脑膜静脉窒压迹,上矢状窦位于颅骨内面正中的浅沟中,靠近大脑镰的附着部。窦汇在上矢状窦,直窦和横窦沟的汇合处,于颅内板形成半圆形的压迹。圆柱形横突沟一般在右侧较大,其外侧端在靠近乳突与乙状窦沟连接重叠在侧位片

上可形成片状透亮区、易误为骨破坏。前囟静脉沟(蝶顶室的沟)往往显现为颅骨一侧或两侧的颅顶侧壁上显著的低密度条纹,于冠状 缝后方起自蝶骨翼向上方延伸至顶部略屈曲宽1~3mm,不可误认为骨折。一般脑膜血管沟在12岁之前不甚明显。 三、蛛网膜颗粒凹 蛛网膜颗粒凹(pacchionian depressions)系蛛网膜颗粒对颅骨的压迫形成颅内板的凹陷,常因颅项部包块求治,病变多沿矢状缝两例分布,直径0.5~1cm:两侧对称,很少出现在距中线4cm 以外的区域。X线表现为颅内板变薄并向颅外膨出,与颅外板相连,中间无板隐间隙,蛛网膜颗粒凹干婴幼儿少见,多见于 10 岁以上的儿童。 四、异位骨化中心 异位骨化中心(副骨化中心)出现于膜性骨的骨缝和囟门部,形成缝间骨(intrasutivalbone)和囟门内骨(fontanel bone)。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人字缝,矢状缝后部及顶鳞缝。不可误认为骨折,但 众多明显的缝间骨为病理征象,如成骨不全、颅锁骨发育不良等。 五、颅缝及副骨 正常新生儿,因颅缝边缘膜性化骨不完全,颅缝较宽,可达3mm。这种假性颅缝尤其明显。2~3岁和5~7岁小儿脑生长速度超过颅骨,冠状缝上部轻度增宽而颅缝的锯齿形并不增著,且矢状缝正常系生理

生长发育知识点归纳

生长发育知识点归纳 一、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 发育: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的成熟。 生长和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征。 (一)生长发育是一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二)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先快后慢; 生殖系统:先慢后快; 体格发育:快→慢→快 淋巴系统:越来越快。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遗传、性别、营养、环境、教养等 1.体重 ☆ 体重是反映儿童体格发育与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 ☆ 生理性体重下降—— 原因: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出胎便。 时间:出生后3~4日内,至7~10日逐渐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正常值:≤原有体重的3%~9%。 ☆ 体重增长的一般规律 3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约6kg) 1岁时达3倍(约9kg) 2岁时达4倍(约12kg) 2岁后到12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长2kg。 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个月为500~600g/月,后半年(7~12个月)300~400g/月。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2~12岁小儿体重: ※ <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 2~12岁:体重(kg)=年龄(岁)×2 + 8 2.身高(长) ◇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50cm; ◇ 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 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 第1年身长约增长25cm; 第2年约增长10cm。 ◇ 一般半岁时65cm,1岁时达75cm,2岁时达87cm,2岁后到12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加6~7cm。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2~12岁儿童平均身高: ※身高(cm)=年龄×7+75 3.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 正常新生儿初生时头围约34cm; 在生后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增长约6cm,故1岁时达46cm; 2岁时48cm,5岁时约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内小儿最有临床意义。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头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脑发育不全。 4.胸围(了解)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反应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胸围≈头围+年龄-1。 三、骨骼发育 1.头颅骨发育 2.脊柱发育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1.头颅骨发育 (1)前囟:出生时约1.0~2.0cm,1~1.5岁时闭合。 *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 *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紧张、隆起,常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 *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儿童头围发育

儿童头围发育 摘要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所以研 究儿童头围发育对儿童、家庭乃至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者对儿 童头围发育的多年研究,总结出儿童头围发育的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最后通过 绘制儿童头围发育曲线图来简便、直观地总结儿童头围发育过程及规律。 关键字 儿童 头围 发育 指标 前言 头围是反应婴幼儿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者推导出 随身长变化的头围计算公式,绘制关于儿童头围发育的曲线,对儿童保健和临床 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正文 头围为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粗隆凸最高点绕头1周的最大周径,反映脑和 颅骨的发育。头围的测量方法是:将软皮尺零点固定在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 以头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回至零点[1]处的长度为头围。婴幼儿的头围通常 出生时34cm ;生后3个月增加8—10cm ;后9个月增加约12cm ;1岁时达46cm,2 岁时增加2cm ,达48cm 。到5岁时头围为50cm 左右;15岁时约53—54cm ,与 成人接近。大脑发育不良时常呈头小畸形;头围过大,常见脑积水。2009年中 国儿童生长标准列出了0—6岁儿童的头围百分位数,低于第3百分位和高于第 97百分位可作为头围过小或过大的标准。 头围的测量在2岁内最有价值[2],可作为婴幼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疾 病诊断和社会医学等的测定指标。目前国外的头围计算公式[3]得出的数值比我 国的婴幼儿大,不适合我国使用。卫丽等[4]推出了适合本国使用的婴幼儿头围计 算公式: 15104(cm)cm +?=身高)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应用此公式可对异常头围的婴幼儿做出早期诊 断,以便早期治疗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婴幼儿的语言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还 不能用语言反映出智力发展状况。因此,头围测量可作为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指标 之一。 头围直接反映了颅骨和脑的生长,因此掌握头围增长的动态变化易于发现异 常情况。李莉群等[5]通过对750名婴儿头围的连续性观察发现:头围和体重、 身长的自然增长规律一致,呈现先快后慢趋势,年龄越小头围增长越快.且存在 性别差异,但头围长速低于体重和身长。另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头围的大小 与经济状况生活水平营养结构等也密切相关。 头围的测量在2岁内最有价值,可作为婴幼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疾病诊 断和社会医学等的测定指标。因此,精确而实际意义明确的头围计算公式,在儿 童保健和儿科临床应用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众所周知.充分的营养是保证儿 童健康生长的有利条件[6],科学地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喂养有利于孩子脑 组织的生长。所以加强对儿童头围发育的检查,不但能够对其生长发育进行监测,

多少岁骨骼才能闭合【健康必备常识】

多少岁骨骼才能闭合 文章导读 \n 我们的身体有着神奇的结构,它就像一个大家族一样包含着我们体内的各类系统和关节组织。我们体内的骨骼就像是这个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它们均匀的分布在我们身体的各处,支撑着我们的各个关节处使其活动自如。并且我们的骨骼还有它自身的形成闭合规律,跟我们的年龄相关那么多少岁骨骼才能闭合? 头颅骨 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颅骨随脑发育而长大,且生长先于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颌骨)。 1~2岁后随牙齿萌出、频频出现咀嚼动作,面骨开始加速生长发育,鼻、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凸出,下颌角倾斜度减小,额面比例发生变化,颅面骨由婴儿期的圆胖脸形变为儿童期的脸形。 脊柱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

才为韧带所固定。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是人类的特征,有加强脊柱弹性作用。椎间盘的继续形成是青春后期躯干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注意儿童坐、立、走姿势,选择 适宜的桌椅,对保证儿童脊柱正常形态很重要。 长骨 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 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出生时腕部尚无 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因此判断长骨的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 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骨生长明显延迟的儿童应加摄膝部X线骨片。 看了上述对于多少岁骨骼才能闭合的介绍后,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吧。骨骼 闭合与年龄是相关的,但是骨骼所在的部位不同闭合的年龄段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正确认 识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以免步入误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n

孕期胎儿头部发育知识

孕期胎儿头部发育知识 孕期是宝宝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中胎儿头部的发育对于宝宝的 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胎儿头部发育的一些知识,帮助准妈妈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宝宝的成长。 1. 头部发育的三个阶段 胎儿头部的发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早期,头骨骨骼开始形成,并且脑部迅速发育。中期是头骨骨骼完全形 成的时期,脑部继续发育,并开始形成脑回。到了晚期,头骨骨骼几 乎完成生长,脑回继续增加,并且脑部不断发育成熟。 2. 脑部发展的重要性 胎儿的脑部是整个身体的控制中心,对于宝宝的智力和神经系统发 育至关重要。在孕期,准妈妈应特别关注自己的营养摄入,确保摄入 足够的蛋白质、叶酸和Omega-3脂肪酸等有利于脑部发育的营养物质。 3. 头骨的成长过程 胎儿的头骨是由多块骨板组成的软骨,在孕期逐渐硬化并闭合。这 种骨骼的结构使得头部能够通过产道顺利出生。准妈妈应该注意保持 合适的姿势,避免压迫腹部和头部,以保护宝宝的头骨的正常发育。 4. 头围的测量

医生在产检时通常会测量胎儿的头围,这是对胎儿头部大小的一个 估计。头围的正常范围是根据孕周来确定的。如果头围偏小或偏大,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胎儿的健康。 5. 宝宝在子宫中的活动 宝宝在子宫中的活动对头部发育也有影响。母亲应该注意宝宝的运 动情况,并且定期进行胎动计数。准妈妈应该注意宝宝的运动情况, 如果有异常或减少的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 6. 颅骨畸形和相关问题 有时,胎儿头部的发育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颅骨畸形或 相关问题。例如,胎位异常、羊水过少或过多、孪胎等情况都可能影 响宝宝的头部发育。准妈妈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或干预。 总结起来,孕期胎儿头部发育对于宝宝的整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准妈妈应该关注自己的营养摄入,保持良好的姿势,注意 宝宝的运动情况,并及时就医咨询。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关爱,可以促 进宝宝头部的健康发育,为宝宝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这篇文章以一种综合性的叙述格式来介绍孕期胎儿头部发育的相关 知识,包括头部发育的三个阶段、脑部发展的重要性、头骨的成长过程、头围的测量、宝宝在子宫中的活动以及颅骨畸形和相关问题等。 文章的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无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骨的发育和生长

骨的发育和生长 一、骨的发育和生长 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其发育过程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在间充质分化成的原始结缔组织膜内发生,因而称为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成软骨,再把软骨组织逐渐破坏,然后形成骨组织,故称为软骨内成骨。在骨的发育生长过程中,不仅有骨组织形成,同时也有骨组织的吸收与改造。 (一)骨组织的形成与吸收 骨组织由成骨细胞组成。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生成骨组织的纤维和有机基质,在生成有机的细胞间质以后,本身被埋于其中,变成骨细胞。这时尚无骨盐,称为类骨质。随后,当大量骨盐沉着在有机的细胞间质中,即成为骨细胞。若该处骨组织继续增长,则间充质或骨膜继续分化新的成骨细胞,贴附于骨组织表面,继续形成骨组织。 骨组织发育和生长过程中,不仅有骨组织的形成,同时也有骨组织的吸收。参与吸收过程的细胞是破骨细胞。破骨细胞贴附在骨组织吸收的部位,胞膜形成许多排列紧密的皱褶,称为皱褶缘,细胞从皱褶缘释放某些溶酶体酶,分解骨组织有机成分,并能促使局部产生一些酸,溶解骨盐,于是骨组织被溶解吸收。这一过程称为破骨细胞性溶骨作用。 在骨器官发育和生长过程中,骨组织不断生成、增多,使骨不断长大,同时,已形成的骨组织又经常地吸收和改建,以致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二)骨的发生方式和生长过程 1.膜内成骨 间充质膜先形成颅骨或面骨的原始模式,然后在一个或数个中心点,开始成骨。这些骨化中心的特征是出现成骨细胞,沉积骨小梁网,向外周伸展,外周的间充质则分化成为纤维鞘,也就是日后的骨外膜,其内壁分化为成骨细胞。这些细胞将沉积出互相平行的密致骨板,称为板层骨。这种骨膜内化骨将形成颅骨的外板和内板。 2.软骨内成骨 人体的长、短骨和某些不规则骨都是软骨内成骨。现以长骨为例,说明软骨内成骨的过程。 (1)膜内化骨:在原始软骨模式中心的细胞开始增大,并向外周扩张,呈放射状排列,并在基质内沉积钙盐。这种钙化软骨经过分解,并被从软骨膜侵入的血管性组织所破坏。在与此同时,侵入的芽状块演变为成骨细胞,在许多地方沉积新骨,也可在钙化软骨上沉积新骨。这种骨形成向两端发展,边破坏原来的软骨模式,边被新骨所更替。 (2)软骨膜下化骨:与膜内化骨同时,软骨膜的内层出现成骨细胞,自软骨膜或骨膜沉积形成平行的板层骨。 二、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一)激素的影响 1.生长素 它可直接刺激组织合成氨基酸。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使骨分化、纵向生长和骨形成。在人体内,注射生长素后,可增高血糖、血枸橼酸和酮,并增强抵抗力。所以生长素将刺激软骨生长,通过钙的潴留,产生钙化。在成年之前,若生长素分泌过盛,长骨生长加快,成为巨人症。反之,童年如生长素分泌不足,骺板软骨细胞的增生停滞,成骨过程迟缓,以致肢体短小,成为矮小症。 2.甲状腺素 它主要是维持正常骨生长与发育的代谢。甲状腺素的增加将加速骨的发育,过早闭合骨骺,使骨髓细胞繁殖和便内钙排泄量增加。甲状腺素的缺乏将影响骨的纵向生长,减慢骨的

颅面骨骼的三种发育方式

颅面骨骼的三种发育方式 引言: 颅面骨骼的发育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头颅和面部骨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保护脑部和支撑面部结构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颅面骨骼的三种发育方式,包括内膜骨化、软骨模型转化和骨膜骨化。 一、内膜骨化 内膜骨化是颅面骨骼发育的一种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头颅和面部的骨骼最初是由一层薄膜状的结缔组织覆盖着的。随着胚胎的发育,这层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转化为骨骼组织。内膜骨化的过程中,骨细胞从结缔组织中分化出来,开始合成骨基质,并最终形成成熟的骨骼结构。内膜骨化主要发生在头颅和面部的平坦骨骼,如颅骨和面颅骨。 二、软骨模型转化 软骨模型转化是颅面骨骼发育的另一种方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头颅和面部的骨骼最初是由软骨组织构成的。随着胚胎的发育,软骨模型逐渐转化为骨骼结构。软骨模型转化的过程中,软骨细胞逐渐增殖和分化,合成骨基质,并最终形成成熟的骨骼。软骨模型转化主要发生在头颅和面部的复杂骨骼,如颌骨和颅底骨。 三、骨膜骨化

骨膜骨化是颅面骨骼发育的第三种方式。在胚胎发育的晚期阶段,头颅和面部的骨骼通过骨膜骨化的方式形成。骨膜骨化的过程中,骨膜细胞分化为骨细胞,开始合成骨基质,并最终形成成熟的骨骼结构。骨膜骨化主要发生在头颅和面部的部分骨骼,如颧骨和鼻骨。 结论: 颅面骨骼的发育方式包括内膜骨化、软骨模型转化和骨膜骨化。这三种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头颅和面部骨骼得以形成和发展。了解颅面骨骼的发育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all, B. K. (2015). Bones and cartilage: developmental and evolutionary skeletal biology. Academic Press. 2. Ogle, R. C., & Tuan, R. S. (2005). Cartilage and bone development and its disorders. In Principles of tissue engineering (pp. 729-748). Academic Press. 3. Karsenty, G., & Wagner, E. F. (2002). Reaching a genetic and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skelet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cell, 2(4), 389-406.

颅骨的生理学特性

颅骨的生理学特性 颅骨是保护和支撑人类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生理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组织组成、生长发育以及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本 文将探讨颅骨的生理学特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颅骨的作用和重 要性。 一、颅骨的形态结构特性 颅骨的形态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在保护大脑方面的功能。它采取了弯曲、凹凸、平坦等多样的结构形态,使得颅骨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 外力。例如,颅骨的凹陷部分能够吸收和缓冲冲击力,减少对大脑的 损伤。此外,颅骨的坚硬结构调节了颅内外压力的平衡,维护了大脑 正常的功能状态。 二、颅骨的组织组成特性 颅骨由多种组织组成,包括骨质、骨膜和纤维软骨。骨质是颅骨最 主要的组织,由磷酸钙和胶原纤维构成,具有硬度和韧性。骨膜是覆 盖在骨质表面的薄膜,具有保护和滑动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外部压力 对颅骨的伤害。纤维软骨主要存在于颅骨的连接部位,具有较高的弹性,能够缓冲颅内压力的变化。 三、颅骨的生长发育特性 颅骨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颅骨需要适应大脑的生长,它具有一定的塑性。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颅骨的生长速度较快,能 够通过缝隙的扩张和骨组织的再吸收来适应大脑的发育变化。而在成

年后期,颅骨的生长停止,但仍能通过骨质再建模来适应外部力量的 作用。这种生长发育的特性使得颅骨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四、颅骨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作为大脑的保护层,颅骨与大脑功能密切相关。颅骨的形态结构和 组织组成提供了对于外界冲击力的缓冲和保护。此外,颅骨还通过颅 内压力的平衡维持了大脑正常的功能状态。大脑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引 起颅骨的改变,比如某些病症可能导致颅骨骨质的增生或缺陷。因此,通过观察颅骨的生理学特性,我们可以了解大脑与颅骨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颅骨在维护大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结: 颅骨作为保护和支撑人类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理学特性。其形态结构和组织组成决定了颅骨的保护功能和稳定性。颅骨的 生长发育特性使其能够适应大脑的成长发育变化,并通过骨质再建模 来适应外部力量的作用。颅骨与大脑功能的密切关系体现在颅骨的缓 冲保护作用和对颅内压力平衡的维持上。通过深入了解颅骨的生理学 特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与颅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保护和维 护大脑功能提供指导和参考。

颅面部生长发育与早期生长改良(全文)

颅面部生长发育与早期生长改良 颅颌面发育及其对错畸形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颅颌面骨骼的生长趋势影响着正畸治疗,正畸医生应了解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对选择最佳治疗时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大脑、肌肉、软骨、骨缝等结构的发育相互协调,实现复杂而精确的信号传递,从而实现个体的正常生长。 1.颅颌面部各部分生长发育特点 1.1大脑、肌肉、扁桃体的生长发育特点 Moss等提出功能基质假说,认为大脑的生长驱动了颅骨和骨缝的生长。肌肉在儿童期和青春后期继续生长,以支持成人的牙列、骨骼、声带和吞咽系统。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肌肉会发生适应性改建,以实现支持功能。肌功能不平衡是牙颌畸形的重要病因之一。对于一些口周肌松弛、颏肌亢进的患者,早期配合肌功能训练,有利于畸形的矫治。在5岁时,扁桃体和腺样体的大小约为成人的125%。 5岁后,随着咽腔的进一步发育,淋巴组织逐渐萎缩。如果随着年龄增长扁桃体、腺样体萎缩较慢从而影响呼吸,则会出现口呼吸的情况。长期口呼吸使得下颌及舌下降,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颌向下、向后旋转,形成Ⅱ类高角畸形。早期可使用前庭盾等纠正口呼吸,同时配合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必要时切除过大的扁桃体或者腺样体。 1.2软骨的发育

在颅颌面早期发育中,软骨的生长主要有原发性软骨和继发性软骨2种形式,原发性软骨是由遗传驱动的生长中心,在发育过程中驱动颅颌面的大部分变化。颅底和鼻中隔起源于原发性软骨,鼻上颌复合物的生长取决于颅底和鼻中隔软骨的生长。鼻中隔软骨是颌面部的主要生长中心,在早期驱动了面中部的生长,被称为是上颌骨发育的“起搏器”。 面中部发育不良,会出现反面容,早期进行前方牵引等干预可促进上颌骨的发育。继发性软骨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改建潜力,其生长和骨化受到功能和环境的影响。在颅面骨骼中,髁突、喙突、下颌角和颏部均存在继发性软骨。明确各部分软骨特点,对于在生长发育早期采取阻断性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3眼眶、颧骨 眼眶由鼻上颌复合体(腭骨、上颌骨、颧骨)和部分颅骨(额骨、筛骨、蝶骨、泪骨)组成。该区域的生长发生在骨缝。眼眶的宽度与高度的缓慢生长,在面中部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颧骨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也迅速生长,并在约5~7岁时停止生长。5岁儿童的颧骨宽度是成人宽度的83%,女性面宽在13岁时已发育完成,而男性则在15岁时完成。 1.4上颌骨 上颌骨的主要生长区包括鼻中隔、骨缝、上颌结节区、硬腭、上牙槽区。上颌骨存在4条近似平行的骨缝: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翼腭缝,骨缝的生长,可以使上颌骨长度和高度增长,骨缝的性质和

口腔内科学 颅面的生长发育

颅面的生长发育 一、颅面部的生长发育比例变化及发育特点 (一)比例变化 出生后,整个头部与全身的长度的比例不断改变。头部在出生后1岁时占身长的1/4,17岁时仅占身长的15%~18%。出生后1~2岁颅部生长速度最快,5岁后增长较少,到6岁时可达成人体积的90%,10~12岁时颅部体积接近成人。 (二)颅面部的发育速度和全身的关系 颌面部的生长基本和身体一致,也与牙的萌出相关。其中,有4个快速生长期,即: 第一快速期:3周至7个月,后期乳牙开始萌出; 第二快速期:4~7岁,第一恒磨牙萌出; 第三快速期:11~13岁,第二恒磨牙萌出; 第四快速期:16~19岁,第三恒磨牙萌出。 对于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治疗,第二、第三快速期的临床意义较大。(三)发育特点Brodie根据对于头部X线片观测,发现颅面部生长发育有以下特点 1.颅面部的生长型在儿童发育的最早期即已确定,以后的增长基本按定型轮廓而扩大。 2.在生长进行的过程中,头部的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3.鼻腔底、牙弓牙合面、下颌体下缘三者与颅底的Bolton平面所成角度在生长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4.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较面部其他任何部分更为恒定而变异很小。 5.头颅增长的速度随年龄而递减。 二、颅面部划分标准 头部分为颅及面两部分,常用的颅面分界线有两个:

1.颅底线(平面) 在头颅侧位X线片上,从鼻根点(鼻额缝正中点)至Bolton点(枕骨髁后切迹之最凹点)的连线(平面)。分界线以上为颅部,以下为面部。 2.面横平面(眶耳平面或Frankfort平面)指从左右眶下缘最低点至左右外耳道上缘最高点的连线所形成的平面。人类学中,常用此平面作为颅面分界线。 三、颅面骨骼的发育方式 1.软骨的间质及表面增生软骨的间质增生是在软骨中央区域,由细胞分裂增生而扩大软骨体积,于接近骨组织的软骨部分逐渐钙化为骨组织。表面增生是由透明软骨增生新骨,即由软骨外结缔组织膜的深层细胞分化成软骨细胞,并产生软骨基质而增大体积。 婴儿颅面部的3 个主要透明软骨分布区: (1)鼻部:该部软骨终生不钙化成骨。 (2)颅底部:蝶骨、枕骨之间及枕骨各部分之间,此部分主要由软骨间质增生而增加颅底前后径。 (3)下颌髁突软骨的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髁突软骨既有表面增生,也有间质增生。在头骨中,髁突是最后停止生长活动的部位。 2.骨缝的间质增生 各骨缝间的结缔组织细胞分裂为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及间质而成为成骨基质,后者钙化成新骨,以增大骨体积。 3.骨的表面增生在骨表面以沉积方式在外侧增生新骨,内侧随之出现陈骨的吸收以保持骨的厚度相对不变。 四、颅部的生长发育 1.出生前的生长发育人类的颅骨是从膜性(结缔组织性)颅开始的。约在胚胎第3周时头部开始形成,由颅脑和颅面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交界处称为颅底。到胚胎第2个月,颅底软骨、颅顶和颊面结缔组织开始骨化。膜性颅对面部的发育很重要。

儿科生长发育

第二单元生长发育 答案:隐藏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大纲明细: 生长发育规律 体格生长 (1)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2)骨骼发育 (3)牙齿发育 运动和语言发育 考点明细: 各生长指标应该掌握到何种地步(其实也就是解题的思路)? 生长发育规律 一、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两年发育较快——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前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慢-快-慢);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先慢后快。其他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发育相平衡。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说运动发育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2个月)、后抬胸,再会坐(6个月)、7月翻身、8月爬;9月站、123岁走跳跑。(2月抬头6月坐,7月翻身8月爬,9月会站成正果,123岁走跳跑。)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长“轨道”不会完全相同。 体格生长 ——体重 ——身高 ——头围 ——胸围 ——骨骼发育 ——牙齿发育 ——上臂围(了解) 一、体格生长指标

(一)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不应超过10%,如超过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护理不佳等)。3个月平均为6kg(2倍),1 岁体重平均为10kg左右(3倍),2岁平均12kg(4倍),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计算公式(临床估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旧版教材)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旧版教材) 1岁不用算,约是出生时体重的三倍,平均为10kg 1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kg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二)身高(身长) (1)出生时平均为50cm,1岁时身高平均为75cm,第2年平均增长1Ocm。 (2)两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估算公式(2-12岁):年龄× 7+75—实际上是计算公式。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三)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要点:生后前三个月=后九个月 (四)胸围 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骨发育不良,甲低)。1岁时为46cm=头围,2~12岁胸围=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 1.定义:沿肩峰(锁骨的肩峰端)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水平绕上臂1周的长度为上臂围。 2.意义: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常以此评估小儿的营养状况。 3.判定标准:5岁以下儿童:大于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 二、骨骼发育 (一)颅骨的发育 颅骨的发育随脑的发育而长大。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个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前囟:12~18个月闭合。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二)脊柱的发育 新生儿时仅有轻微后凸,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12个月)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6~7岁时这些自然弯曲为韧带固定。 (三)骨化中心 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图2-11-2-1)。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小儿岁数+1,10岁出齐。

头颅发育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头颅发育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头颅发育是指个体的头部和颅骨在胚胎发育阶段到成人期间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头颅的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因素的调控和相互作用。对头颅发育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头颅结构的形成,以及可能影响头颅发育的因素。 本文将首先介绍头颅发育的生理过程,包括头骨的形成和头部各部分的发育。接着,我们将探讨一些可能影响头颅发育的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最后,我们将揭示头颅发育的一些发展规律,包括头颅结构的变化和头颅功能的发展。 通过研究头颅发育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头颅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对于改善头颅畸形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探究头颅发育的规律还可以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如医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头颅发育的机制和调控因子,以及头

颅发育与其他身体部位发育的关系。同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头颅发育的变化过程,为促进头颅发育的正常和健康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总之,头颅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人类个体的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究头颅发育的生理过程、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头颅的健康发育。此外,头颅发育规律的研究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在本文中,将依次介绍头颅发育的生理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规律。首先,将通过概述头颅发育的重要性引入话题。接下来,将详细探讨头颅发育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期、婴儿期和儿童期头颅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然后,将回顾头颅发育的影响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同时探讨它们对头颅发育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在文章的下一部分,将深入研究头颅发育的发展规律。这将涵盖头颅骨骼的长期发育趋势、头颅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和位置变化等方面。通过展示一系列研究结果和数据,将向读者展示头颅发育的普遍规律以及可能的个体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