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加深了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入也使得城市民族工作复杂化,对城市民族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民族关系的突出矛盾与焦点。文章通过对广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关系的调研,阐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并对如何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关系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生活于边远闭塞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向较发达地区与城市流动,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渐突出,城市里民族成分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开放的发展观念与发达的经济水平,对各地域、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广东成为一个典型的外来少数民族接收大省是必然的。据统计,到2012年底,广东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310万,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50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入,必然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如民族关系主体多元化、需求和诉求多元化,民族间交流交往频繁化等,最终给城市民族关系带来新的内涵与挑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阐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探讨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有效机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之关联

取百度百科的定义,民族关系,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联系着的。[1]城市民族关系,即发生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

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必将改变城市民族关系的内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城市民族关系的新增主体甚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逐渐成为引发民族关系的重要主体。有研究者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处在引发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最活跃、最敏感的位置上。"[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入,使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把各族文化带入城市,极大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劳动力与消费者进入城市,亦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并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总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加速了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丰富了城市文化,繁荣了城市经济,加快了城市发展,有益于推动与巩固团结友好的民族关系。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入,也导致引发民族问题的触点增多、燃点变低,给城市民族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城乡、异地、跨民族三重流动的主体,迅速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导致城市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传统在相互碰撞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隔阂,有可能造就民族间关系的不和谐以致紧张。城市多民族化趋势和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增多,使城市民族关系在我国整个民族关系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位置。"[3]

二、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调研

据统计,至2012年底,广东省有少数民族人口约310万,比2000年增加190万,12年间增长了3倍,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310万少数民族人口中,80%是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80%分布在城市,80%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各大中城市。三个80%对广东省的城市民族关系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广东省城市民族关系日益繁杂化,主要特点呈现如下: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促进了广东城市与民族地区的双向发展与改善

各族人民进入广东各大城市,使得广东城市文化多样性得以加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城市里汇集,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进行着有形无形的交流与碰撞,极大丰富了广东城市文化面貌,为广东城市文化的繁荣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据调查,广东省各大城市,随处可见各民族特色的食品、农牧产品、工艺品等,一些以少数民族特色风味为主的餐饮业在广东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州,就有 "清真拉面店" 约1500家,过去回族同胞在城里找不到饭馆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穿着民族服装,摆卖制作精美的民族饰品,深受市民喜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有一些城市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把灿烂的民族文化搬进城市,进行表演与展示。如深圳市的民族村、锦绣中华等旅游景点,便是典型的民族文化荟萃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广东城市劳动、生活,与广东世居人民一起,共同建设幸福广东,促进了广东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通过学习与交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从广东城市学到了先进技术与科学理念,改善了自身生活,开阔了眼界,反过来促

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城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的"双向不适应",使其迅速成为广东城市民族关系的突出矛盾与焦点

"双向不适应",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适应城市化生活与管理,城市管理部门和汉族群众不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与广东城市文化直接而又频繁的接触、摩擦、碰撞,难免造成矛盾与问题,终至于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来自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又存在文化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适应城市问题上比一般流动人口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而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原本由粤地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广东又未做好迎接大规模民族文化冲击的充分准备,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短期内骤然增加,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与生活习惯未必能得到广东城市居民的理解与尊重。在广东,因为汉族居民把猪肉带入清真食店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另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把家乡比较随意的生活习惯带入城市,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聚谈喧哗等。这些背离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处事方式很容易引起城市居民的反感以至于发生摩擦纠纷。而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抵触,反过来又伤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情感,由此造成城市民族关系的紧张。二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适应城市管理规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在粤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大多没有固定门面,以流动摊贩为主。为了增加销售,他们多选择繁华路段进行摆卖,乱设摊点,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另外,由于在粤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事的多是小本生意,没有长期目标,也就不愿办理经营执照,给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更有甚者,在交易过程中实行强买强卖,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形象,破坏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据统计,2012以来,广东发生的二百多起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中,因流动商贩引起的,超过总数的30%,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管发生冲突的几率居高不下。三是一些在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过分强调民族身份并以此寻求特殊待遇。由于社会历史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存在着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再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广东一般从事较为辛苦低薪的工作,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落差越发明显,从而产生失衡心理。而与城市居民在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又影响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与交往,增加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困难。刚来到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认同"成为他们在他乡找到依靠最佳的途径,族群分界与认同意识由此得到极度强化。加上对法制法规与民族政策的一知半解,遇事则往往以民族认同为纽带,抱成一团,相互声援与支持,甚至以民族身份进行非理性抗争。"部分民族成员为个体利益或小群体利益,如在城市拆迁、商业竞争、私人恩怨这些问题上,利用自己的民族身份,通过民族意识动员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在城市化进程中利用民族身份谋取利益、利用民族冲突为个人寻求好处。"[4]在广东,遇事"情绪激动――聚众声援――上升为民族问题"成为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矛盾纠纷的固有程序。加上城市具有信息传播快,辐射性强等特点,当某一城市发生涉少数民族问题时,会很快传播到其它城市和地区,使问题更加敏感和复杂。2011年12月,佛山市发生一起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纠纷。起因是约10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佛山市区违规摆卖烧烤,不满当地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执法人员的管理而产生对抗,他们拟采取的对抗方式是:联合珠海、东莞等地的同籍同族人员到佛山进行谈判,并故意违规摆卖,促使城管动手,进而以此作为导火索闹事,引发冲

突后再组织游行与上访。此事经佛山市各有关部门的稳控措施得以调解平息,但由此可见,"民族身份"确实成为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寻求特殊待遇的"招牌"。

(3)城市民族关系渐趋和谐,但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应对方式未尽完善

广东历来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城市民族工作更是成为广东民族工作的重点。粤各级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城市民族关系进行有效调控。比如颁布相关条例和法规,以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以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系,以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排忧解难等。在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加上城市强大的融合作用,广东日渐形成并不断巩固以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和谐为主流的城市民族关系。但是,民族关系本身并非一个永恒稳定的系统,尤其在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时刻影响着城市民族关系的动向。广东的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上的未尽完善也逐渐显现:其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易遭不公平待遇,其正当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我国正经历着一个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这同时也是城市民族多元化的过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少量到极大规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复杂、居住分散、随时流动,必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城市管理人员,都会关注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认为他们破坏了城市的和谐有序。部分执法人员为保障城市的正常秩序,常常忽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现象。这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管之间矛盾的高发几率可见一斑。"来自城市社会的偏见与歧视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常遇到的问题。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固有的偏见以及来自城市的制度性歧视与非制度性歧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

引起群体性摩擦甚至冲突,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与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之间的相互认可程度,影响到少数民族人口之间的相对认可程度,影响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势必会产生民族关系问题。"[5]事实上,城市并不仅属于城市居民,它是开放与公平的,进入城市的人,就应该得到城市管理机制的保障。而且,矛盾的引发是双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引发城市问题的同时,必然也处于被动引发的位置。城乡平等、各民族人民平等,是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前提。唯有妥善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遇到的问题,城市民族关系才会达到真正和谐。其二,在处理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时,为避免引发"民族问题"而不能坚持原则。前文提到,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面对矛盾纠纷时,往往以民族身份进行非理性抗争,把民事事件演化为民族问题,以此取得特殊待遇。与此相对,部分执法人员由于对国家民族政策缺乏了解,一旦遇到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矛盾纠纷,便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而往往采取无原则退让、"花钱买平安"的处理方式息事宁人。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城市多次上演的"切糕"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广东也常常发生以高额赔偿为最终解决方式的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矛盾纠纷。事实上,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一方面纵容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损坏了大多数遵纪守法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形象,最终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在处理任何事案件时,法律都应该是基本原则。准确定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与少

数民族有关的事都看作民族问题。有了法制法规的约束,各民族人民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

三、关于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思考

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民族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的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城市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消除阻碍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探讨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1)政府行为与民间行为真诚合作,共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涉及面广,涉及人员构成复杂分散,若依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很难使团结和睦的民族意识渗入每一个角落,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若缺乏政府所搭建的良好平台,单纯的民间行为也难以形成榜样,得到推广。因此,促进政府行为与民间行为的真诚合作,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民族氛围。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少数民族自我管理机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城市,急切寻找认同感,归属感,少数民族团体比单纯的城市管理部门能更好地为之排忧解难。因此,引导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会,能充分发挥这些社团桥梁纽带的作用,促进民族互助,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城市并参与到社团中来,推动自我管理机制的健全。广东省近年来建立的异地务工少数民族服务协会、少数民族商会、少数民族企业家协会等,对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机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散居住于城市各个区域,且如前文所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常被认为是引发城市民族问题的主体,因此,城市管理一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侧重采用防范机制。事实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是城市的一员,也应在城市得到应有的服务,并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若能通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的社区进行管理,为其提供服务与保障,并或吸纳为社区管理者的一份子,通过培养社区意识来培养归属感,能在心理上与实际行为上增强其安稳性,以此增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2012年,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出台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积极推进各社区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创建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搭建和谐民族关系桥梁。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他们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且少数民族干部多为各个民族的优秀代表,在其民族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亲和力,可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中起到很好的引导、教育作用。在广东,少数民族干部经常参与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的处置,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处作用。

(2)建立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的联络协调机制

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一个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后,城市民族工作的涉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一个城市的民族工作的涉及范围不再限于本城市,还与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紧密相关。"[3](P57)很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地的管理部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对民族工作也缺乏经验,因而在处理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事务时常常陷入困境。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政府则对本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风俗比较熟悉,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广东省民族宗教委与新疆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输出大省区驻粤机构举行定期座谈,共同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方法。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也与少数民族输出地政府之间建立协作机制,通过两地的有效合作与探索,妥善解决了不少疑难事件,提升了城市民族工作水平,有效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总之,在城市民族工作内容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努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广东省在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剧增、城市民族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扎实做好协调民族关系工作,努力营造城市各族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睦共处的环境,虽仍有未尽完善之处,但和谐稳定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树立了广东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收大省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http://https://www.sodocs.net/doc/9d3387081.html,/view/858611.htm.

[2] 郑信哲.浅谈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3):10.

[3] 郑信哲,周竞红.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54.

[4] 郝亚明.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族意识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8(3):18.

[5] 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28.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加快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建设步伐,促进社区和谐。全面了解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对进一步提高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调研。 一、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社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第二,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是就业困难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加之少数

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建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兼顾民族和宗教因素,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提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对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广泛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本城市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益,帮助他们增强城市适应能力;三是做好与城市功能相应的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 因此,必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放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抓实。 具体来说,当前应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重点摸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文化素质、性别年龄、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经济收入、就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 ——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 《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 ——新生代占比过半 《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相比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 ——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 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关于车站对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文档

关于车站对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文档 Report document o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float ing population in station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车站对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工作的情 况汇报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汇报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 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看看取 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本文档根 据工作汇报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关于泰州车站对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 泰州市共有泰州汽车站(东、西)、泰州市客运中心、 泰州市高港站,日均客流量达到XX人次,做好这些流动人员 的文明创建宣教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站根据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结合车站实际,扎扎实实开展创建各项工作,严格各项规章,综合整治,抓细抓实,努力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使流动人口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明教育,创建以来,共受到旅客表扬意见上千条,锦旗三面,盛市新闻媒体表扬报道几十次,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根据市创建办指示精神,要求该公司将所属四个车站对 流动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该公司编制

下发了《长运公司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意见》,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公司车站充分利用广播、电子显示屏、站牌、橱窗、简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泰州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市民守则》等内容,利用豪华客车vcd播放宣传有关泰州创建情况,不播放低级无聊的娱乐片,有效地将这次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创建目标和创建任务灌输给南来北往的旅客,可以说,只要到过泰州汽车站的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氛围,都能了解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容。车站加强对好人好事宣传报道。如共产党员车的冯国富、李立高,在运输过程中文明礼貌待客,被旅客誉为放心车、舒心车;共产党员示范岗上的调度员黄玉春,多次拾到手机、钱物,想方设法归还失主的动人事迹;汽车站共产党员责任区责任人端建中在工作中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文明服务,礼貌待客,得到广大旅客的好评;一分公司驾驶员彭兆峰同志勇擒窃贼,挽回上海旅客王正萍三万多元损失。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流动旅客中产生良好的影响,树立了泰州良好的形象。如上海的王正萍女士特别写了一篇《与泰州结缘》刊登在《泰州日报》上,对泰州人的见义勇为精神表达了由衷的钦佩。 二、加强自身素质教育,以良好的形象感染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李伟梁 2012-10-11 10:50:4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0年2期第35~40页【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Thus whether or not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can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alanced ethnic relation. 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for the former the course is called or defined as "social inclusion". The better this inclusion is, the more advanced the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will become. On the other hand, gearing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also benefit both the population itself and the city. float into. In order to attain this double-win, parity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prohibition against any form of discrimination must be guaranteed. In general, there are three facts that prevent the ethnic floating

外来流动人口

我市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 字号选择:12px 14px 15px 16px 18px (2009-08-18 14:36:12 )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特别是外地少数民族到我市就业谋生、寻求发展的趋势正不断上升。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流入不仅活跃了城市经济,繁荣了民族文化,也给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增加了难度。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我市在协调处理涉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方面的社会治安及矛盾纠纷方面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犯罪事件后,我市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据掌握,我市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约4000余人,民族成份以维吾尔族和藏族居多。其中维吾尔族外来流动人口有3000余人,大部分来自新疆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约占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总数的90%以上;藏族外来流动人口300人左右,主要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由于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甚至酿成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据统计,近几年,我市处理的由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引起的纠纷和矛盾平均每年都有10余起,其中尤以涉及藏族和维吾尔族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居多。当前,我市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自身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由于一些人对城市相关规定和管理了解不够,致使诸如乱摆摊设点、无证经营、贩卖假药和管制刀具、违反治安条例等现象时有发生。也

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 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黄庆泉郭正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是城市的一大挑战。本文基于对东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东莞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机遇;挑战;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007-05 一、东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1.东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东莞市(官方外文名称为Dongguan,传统粤语外文名称为Tungkun)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有“世界工厂”之称。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东莞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30年,一个户籍人口不足170万的地级城市,发展成为GDP位居中国城市前茅的经济重镇。据统计,2011年东莞GDP达到4735亿元,同比增长8%,经济规模国内排名第二十二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东莞发展,当然其中也包括许多少数民族的同胞。根据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官方数据显示,广东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其中东莞市的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了822万人。根据东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东莞市就已经有52个少数民族齐聚,共25万多人,其中穆斯林就有1万多人。东莞市共有32个镇街,这些镇街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着,其中来自青海、甘肃的少数民族人口有7000多人,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5000人,来自云南和四川的彝族务工经商人员约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频繁。如何让这些外来少数民族同胞能够在东莞安居乐业,成为了东莞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难题。 东莞市正处于一个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众多外来人员参与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座新兴城市中扎稳脚跟,开拓创业,成为了新莞人。由于流动人员工作的短期性,居住的不固定性,流动的随意性,因此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中,由于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更给当地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 (1)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莞市全市常住人口为175.62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745537人,占总人口的99.39%;少数民族人口为10663人,占总人口的0.6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莞市普查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97.12%;少数民族人口为18.5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而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东莞市全市常住人口为822.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已经上升为25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3.04%。 从1990年到2010年的每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可以看出,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1.07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18.58万人,增长了17.51万人,而到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5万多人,在短短的20年间差不多增加了24万人。 (2)流动原因的经济性很强 东莞市是个新兴的城市,到处存在着发展和机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此寻找机会,当中当然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同胞。各少数民族同胞来东莞寻找发展最主要的是以经济活动为主,以个体经营为主要形式,多数集中于商业、餐饮业等行业,其中小商小贩也占相当比例,其次是进厂打工。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 收稿日期:2012-09-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珠三角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动、适应与管理”(项目编号12YJA85000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黄庆泉(1986-),男,广东东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经济。 郭正涛(1958-),男,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经济。

[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中国的人口流动]2020中国人口流动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在仅仅局限在当地城镇发展,更多的开始向外发展,去往人口多,经济条件高的地方发展。据统计目前 我多流动人口数量超过2亿多人,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外省市发展居住的人,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还在 不断的增加。 为什么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等有关情况。2015年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会上介绍,《报告》里说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既包括通常意义说的流动人口,也包括 人走户口也跟着一起走的人,这部分叫迁移人口。 未来中国流动迁移人口将继续增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迁移人口来讲,它会继续增加。到现在为止整体来讲,每年带户口迁移 的人大概2500万到2700万左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 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户口迁移的人会逐渐多起来,这 是现代化本身的一个过程,也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 证明。 段成荣表示,与此同时,从流动人口自身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也还会继续保持大规模的存在,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主要有这样 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现有的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依据他们生存发展的状况,依据他们的意愿,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还会继续在当前的流 入地或者大的流入地体系里继续停留下来,留在这个城市里。 第二,这些年尤其是最近十来年的流动人口每年的增量主要是来自从农村进城的这些人,农村进城的人具体讲主要是年轻人,离开

街道流动人口工作汇报

街道流动人口工作汇报 街道流动人口工作汇报 ××街道辖区面积3.18平方公里,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截至目前,全街道总人口46445人,15150户,育龄妇女13768人,已婚育龄妇女9324人,流动人口1870人,其中育龄妇女531人。(属地单位371个,流动人口协会7个,小组42个)。 近几年来,××街道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市、区计生部门的有力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决定》和市、区有关精神,结合实际,调整思路,提出了以;;一站式依法管理,走动中亲情服务;;为主题的模式并持之以恒不断深化,注重倡导生育文化和提供优质服务,创设载体,开展活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宣传、管理、服务。 一是坚持宣传与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氛围。街道精心设计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深入流动人口家庭,广泛宣传中央《决定》精神和有关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以宣促教,宣教结合,既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又增强了辖区流动人口的素质和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免费向流动人口发放《健康驿站》小报,从政策宣传、生殖健康、医疗服务等多方位提供生育文化信息。每年年初都要印发上千份的《致流动人口一封信》,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仅使广大流动人口清楚了在计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还增强了他们远在异乡的亲情感。各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板等设施,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并在辖区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段适时开展宣传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努力使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信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坚持管理与考核相结合,提高工作效能。结合全区开展的;;行政效能年;;和;;社区服务效能年;;创建活动,我们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标准》,以百分制的形式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管理和考核。在工作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外来人口的登记和核实,我们和派出所密切配合,派出所办理暂住证的同志和街道计生科的同志合署办公,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准确的人员流入流出信息,然后社区专干定期来进行抄录,回去后一一核实。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开展一站式依法管理的明显的例子。二是积极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协助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确保办证率达到100%,并及时查验流入人口婚育证明;三是及时与外来务工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做到楼不漏户,户不漏人;四是切实开展;;双情;;检测服务,定期请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到街道健康活动室进行;;双情;;检测,及时掌握孕情,以服务促管理,保证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三是坚持救助与服务相结合,促进便民维权。注重发挥各社区专干和流动人口协会小组的作用,大力开展流动人口救助和服务活动。①在每年4月份开展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活动月;;活动中,以;;便民维权、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关怀关爱;;行动,定期走访慰问辖区内流动人口家庭,免费发放药具,对于特困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同时对出租房屋开展清理清查,进一步掌握底数,便于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②设立;;爱心助学超市;;,对于上学有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给予积极帮助,提供学习用品、衣物等;对于就医有困难的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费用减免和优惠治疗;在街道司法所开设法律维权服务站,给予流动人口和农(本文由那一世范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9d3387081.html,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民工周到的法律维权服务;③以前我们还开展过以;;关爱一个孩子、栓住一个家庭;救助一个母亲、温暖一个家庭;推荐一份工作、稳定一个家庭;维护一个权益、快乐一个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服务活动。我们觉得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不仅仅是计生科一个部门的事,更多的时候需要全街道各个口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来做。 因此街道办事处在开展类似活动中,都是发动包括计生、民政、劳动就业、司法稳定各个口共同参与。④每年开展;;阳光夏令营;;活动,使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暑假期间学习和业余生活丰满多彩,比如以前搞过的迎奥运看大连美景系列活动、;;我爱和谐;;小故事王、小书法家、小作家、小摄影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六小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为这些流动人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https://www.sodocs.net/doc/9d3387081.html, 2012-07-16 14:46 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于自身在族属、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7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约11万,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7%。每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为主体。现根据我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的调查,就其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如下详述。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按照其在流入地的时间特征分类,可分为过往型与居留型两种,超过一天者即为居留型。前者又可分为当日往返型与交通中转型,后者可分为短期居留型和长期居留型。具体说来,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属于交通中转型(即过往型)流动人口,其在城市停留时间较短,对城市的影响较小。长期居留型又可以称为暂住人口,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第二,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其中,流向我市的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的情况在我市还比较少见。 第三,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等,或简化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对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类,我们更多地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将其划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类。 第四,由于宗教纪念活动、宗教传播活动以及宗教学习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相对规模较大、局部影响较深远的宗教型流动人口,包括宗教活动参与者、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活动学习人员三种亚型。宗教型流动人口既不完全类同于文化型流动人口,因为其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伴随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经商等活动;也不能简单列入其他类型,因为其数量巨大,影响较大,应该单独列出以示重视。我市目前共有清真寺和拱北等宗教场所83处,其中66座主要分布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这显然会吸引周边各县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市从事宗教活动,从而使得我市基于伊斯兰教形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类型的特色突出。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https://www.sodocs.net/doc/9d3387081.html, 2012-07-16 14:4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

骆驼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服务基本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总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流动人口中的主要少数民族成份,来的目的。 1、骆驼巷社区地处兰州市的南大门,管辖范围处于铁路三角地带。北侧是兰新铁路,南侧是阿干铁路专线,西至建工中街铁路涵洞,东侧地处人口比较密集的硷沟沿大街,也是进入省会兰州的必经之路、重要的集散地。各类暂住人口流动频繁。辖区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685户,共4374人。辖区少数民族人数:1968人,占辖区总人数的45%。登记在册流动人口1334人,房屋出租户210户。该地区属于多民族居住区,常住本地无户口人员较多,暂住人口流动性较大,许多临夏、康乐、东乡、广河等市县进城务工人员自愿聚集,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聚散地。还有浙江、江苏、云南、贵州、安徽等的登记的经商户多年住在本辖区形成了“城中村”的格局。 2、流动人口中的主要少数民族成份有: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 3、xx的目的是经商务工。 二、目前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基本工作,具体办法。 社区加大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力度,专人专管。对无本市户口、在本社区居住的暂住人口,进行了申报暂住登记和办证工作,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和特点。协同公安部门对外来人口做好登记、发证、管理、服务工作,特别对房屋出租户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使流动人口有人管、有人问。掌握流动暂住人口动态和特点,从而引导少数民族暂住人口合理流动。社区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星级管理、分级管理、双重管理”管理机制。以房管人“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对出租房屋的有关情况造册记建档,纳入管理。对出租房屋的房主办理房屋租凭证。派出所与社区双重管理。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最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年流动人口上半年综合治理工作总 结精选(最新版) 上半年,在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的规定,我们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了有效救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救助管理法

规的要点和精神,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我们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定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街道),向市民和求助人员发放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单及救助引导卡;二是对救助工作中的发生典型事例,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救助政策;三是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设置的救助引导牌和各社区宣传栏的作用,并对救助引导牌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清理污损,查缺补漏。四是保持与吉安广播电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定期宣传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并关心支持流动人口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救助工作深入开展。为配合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救助业务。一是积极主动上街开展救助。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时,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符合救助条件,正在流浪乞讨的人员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二是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

2019年政协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情 况的调研报告 9月25日,市政协民族宗教台侨属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xx的带领下,调研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xx市清真寺,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民委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委员们在实地察看和听取通报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我市城区有回、维、蒙、彝、满等31个民族,流动人口约400多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0%。其中,80多人在工业企业工作,100多人在商贸领域工作,60多人在农业合作社(含种植业、养殖业)工作,100多人从事牛羊肉供应、小吃、羊皮袄买卖等生意。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建立了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提高了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成立了xx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组,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站点设在xx市民族团结促进会xx分会(地点在xx市清真寺),并以xx街道

14个社区民族工作站、3个拉面馆、1个牛羊肉供应点为联络点。服务站做到有班子、有制度、有牌子、有经费、有台账、有活动。 2、定期组织活动,畅通沟通渠道。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代表人士经常列席xx市民族团结促进会xx分会和伊斯兰教协会的相关会议,参加学习、教务、走访调研、议事协商等活动,参与其矛盾调处、文明创建等工作。市民委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xx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搭建服务平台,工作成效显著。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权,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遇到的经营、租房、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基本都能得到解决;对于就医困难和发生天灾人祸的家庭,多数从“王贵伦阿訇扶危济困慈善会”经费中帮助解决。 4、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民族团结。通过上门入户走访、问卷调查、设立宣传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熟悉xx的风土人情,促使他们认同并遵从城市管理规则,融入城市生活。目前我市在城区生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群众相处和睦。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些部门和极少数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不容易适应城市管理方式;他们在我市城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文化等各个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镇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幅员面积83.6平方公里,辖区45个村(社区),其中城镇社区12个,常住人口18.6万人。今年以来,按照XX市人民政府流管办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镇流管办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不断健全三级机构建设,强化两项工作保障,完善六项工作制度,注重信息传递,反馈与应用,不断深化管理,优化服务,在全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办所联动初见成效,常态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落实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镇辖区共划分31个网格,聘请专职协管员25名,兼职协管员45名。1-10月份,我镇共录入平台信息达24405条,其中房屋信息13582间,出租房屋1295间,流入人口4429人,用工单位1212家,流出人口3453人,留守儿童73人,空巢老人249人,返乡人员112人。 一、强化三级组织机构,确保工作快速高效 一是充分发挥镇流管办组织协调职能。镇党委、政府将流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镇群工办设立镇流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镇流管办每月召开一次全镇流管工作专题议会,研究分析基础信息应用,采集中存在的问题、服务管理推进情况,研究对策措施,深化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安排流管阶段性工作。

二是切实加强村(社区)流管站组织机构建设。各村(社区)也按要求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由村(社区)书记亲自挂帅任站长,具体负责本村(社区)流动人口推进工作,确保了流动人口推进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责任落实,为流动人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是动员基层干群参与流管站点建设。信息采集的基础性决定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我镇广泛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流管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物色小区门卫、保安、治保人员、物管、业主委员会、红袖套等力量,全面参与流动人口采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民警的优势,提高村(社区)信息采集工作效率,落实采集质量管控责任,解决在信息采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我镇共设工作站45个,采集点315个,采集员400人,设集中录入点1个,录入人员60人,电脑60台。今年,XX市政府流管办组织对我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分别进行了一季度、二季度的目标检查,XX市检查组队我镇工作台账、人员和经费保障以及我镇在流管工作中实行纵向管理工作模式给予肯定。 二、落实两项基本保障,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镇党委政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保障纳入财政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并实行信息采集录入补贴措施,激励工作推进。在落实专兼职协管员工作经费上按标准进行补贴,每半年按考核结果兑现一次。辖区内281个封闭式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我社区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强化管理工作,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社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社区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我社区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我社区以入户调查、安全检查、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手段,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我社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与辖区内的120多个铺面签订了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把辖区内的14个小区划分为7个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流动人口以网格化的形式进行主动登记和上门随访;对辖区的奉青、东方丽都、格兰小镇三个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进行了逐一登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应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其营造和谐氛围。 我社区十分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不断提高对他们的服务和保障力度。切实做到保障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平等,严厉查处侵害他们利益的行为,大力开展排查调处流动人口群体中的矛盾纠纷。我社区将继续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将其列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我辖区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探讨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加深了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入也使得城市民族工作复杂化,对城市民族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民族关系的突出矛盾与焦点。文章通过对广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关系的调研,阐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并对如何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关系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生活于边远闭塞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向较发达地区与城市流动,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渐突出,城市里民族成分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开放的发展观念与发达的经济水平,对各地域、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广东成为一个典型的外来少数民族接收大省是必然的。据统计,到2012年底,广东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310万,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50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入,必然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如民族关系主体多元化、需求和诉求多元化,民族间交流交往频繁化等,最终给城市民族关系带来新的内涵与挑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阐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具体影响,探讨应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有效机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关系之关联 取百度百科的定义,民族关系,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联系着的。[1]城市民族关系,即发生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