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考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依据2009年汕尾市中考说明)

初一古代史部分

初一上册

一、原始农耕的发明

1、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江南水乡,他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房屋是干栏式的。

2、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多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黄土高原,掌握栽培粟技术,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二、尧舜禹的“禅让”

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品德高尚,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舜和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各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的。历史上把这种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三、分封制

1、时期:开始于周朝

2目的: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诸侯,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人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定期朝见周王的义务。

4、影响:分封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越王勾践都相继称霸。其中,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

五、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

六、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代

2、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要作为官府奴婢使用;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编定户口,五家为一伍,两五为什,什伍之内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各家都要受处罚。

3、意义:经过变法,泰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秦的统一

1、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人叫他秦始皇。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通行的货币,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僵颁布新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

(3)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八、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逐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铲除诸侯国的权力,加强对

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主张。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汉书》中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反映这一主张)

九、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葱岭——西亚——欧洲

2、因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故把这条欧亚陆路交通叫做“丝绸之路”

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十一、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北方陷于战乱,为逃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南北方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等。

十二、诸子百家

1、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其言行及主张收集于《论语》。

2、百家争鸣

(1)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做人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的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提出“国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一观点。

(2)墨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墨子,他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兼爱”,反对一切不义战争。他还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3)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4)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韩非。他强调“法治”,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他的这些思想,在秦国受到特别重视。

(5)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的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书中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思想,对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影响: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高峰,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三、古代文学、史学与宗教

1、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其代表作是《离骚》《天问》等。

2、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其不朽的史学著作是《史记》。《史记》记述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

3、佛教的传入:佛教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内地。

4、道教的兴起: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初期,道教正式创立,道教尊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初一下册

一、走向全盛的唐朝

1、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打击削弱贵族势力,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一再鼓励农业生产,开垦荒地,使得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达到鼎盛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1、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2、在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武则天还开创了殿试制度。

3、科举制度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的影响,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创设了文官制度。

4、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影响很大。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

四、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1、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国:1206年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

(2)1276年,元军攻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中原。

五、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都城开始设在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至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我国古代延续1000多年的这一制度从此终结。明朝设立厂卫制度,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另外,还施行“廷杖”制度,以显示皇帝的绝对权威。以“八股文”取才,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

2、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置

1、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统一中国。

2、清朝制度承袭明朝,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军机大臣没有实权,完全是皇帝的“奴才”。它的设置,标志着皇帝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六、清朝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

1、主要表现:不重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

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关闭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对外商和华商的活动都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抵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2、影响:请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

七、中国古代文化

1、我国四大发明

(1)造纸术: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纸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改进,大大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印刷术: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印刷术。唐朝印刷的佛教典籍《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

(3)指南针: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司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同时传到期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及世界航海事业的发达,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4)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

中广泛应用。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唐诗与宋词

(1)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在唐代诗坛上,最著名的是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等)。

(2)宋词:宋词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中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3、明清四大名著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是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在元末明初时由施耐庵加工而成的;

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初二上册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40—1842年

(2)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42年8月

②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香港:1842—1997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元;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③影响:《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①时间:1860年10月

②掠夺者:英国、法国(曾被法国大文豪雨果喻为两名强盗)。

③近几年来在欧洲拍卖行上拍卖的“曾首”等文物就是从这一时

期掠夺出去的。

(3)沙俄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于1945年光复);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

危害:《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内容:(略)

危害:《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这个条约,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一步控制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抗争,主要有:

1、林则徐虎门销烟活动——第一次鸦片战争(重点掌握)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

3、黄海大战(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1、目的:使清政府能摆脱内忧外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达到“自强”、“求富”。

2、主张、方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并相应地对军事、外交进行改革。

3、代表人物: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比较开明的清朝官员。

4、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5、主要内容:

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同时还采用西方军事训练方法,积极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这一时期是以实现“自强”为目的的。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邢台创办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唐山设立的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这一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求富”。6、企业家张謇

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和官僚地主投资近代工业,我们的民族工业诞生了。其代表人物是弃官从商的企业家张謇,他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先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使国家经济强大进来。可最后,张謇实业救国的梦想破灭了。他兴办实业历经崎岖坎坷,成为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戊戌变法——改良运动

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896年6月11日开始,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有: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编练新式海陆军;各地开办

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这些法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也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机会。由于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次变法运动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维新派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因而注定要失败;这次变法运动没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一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派积极倡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创建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成立中国同盟会——统一的革命政党,确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为元年,改用公历)。

(3)伟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在中国传播,觉得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不断加强专制独裁统治,加紧恢复帝制,在思想界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潮。为了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

2、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办(1916年改版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口号:民主与科学

6、主要活动

(1)前期:针对尊孔复古逆潮,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儒家思想发起猛烈攻击,主要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运动的主流。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热情赞扬十月革命,坚定地认为中国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次年9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7、意义: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的解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批先进青年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知史明理: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对救国之路作了种种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希望通过探求走西方之路谋求强盛,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都充分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中国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也充分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背景: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同时,列强把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群情激愤,五四

爱国运动爆发。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口号:“外争车权,内惩民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4)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北京进行罢课、游行示威活动;第二阶段: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各地工人相继罢工响应,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5)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

(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识记参加大会的人员、党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领导机构等)(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目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军阀统治和外国列强

(2)时间:1924年1月

(3)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以“新三民主主义”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黄埔军校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3、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叶挺将军: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占领武汉,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1927年4月18日

(2)政权性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三、红色政权的创建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刘伯承、叶挺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领导者:毛泽东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时间:1927年10月

(2)创建者:毛泽东

(3)意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正式组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红色政权的建立

(1)时间:1931年11月

(2)所在地:江西瑞金

注:这一时期,中国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一个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红色政权。

四、红军长征

1、背景:由于博古、王明等到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长征的艰苦历程

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到达会宁,三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负责。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意义: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史明理:历时两年的长征,广大红军指战员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是,他们怀着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在这一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事件经过:日本军队蓄意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的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他们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很快占领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3、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军撤入关内,东北不到4个多月便沦陷。东北3000万同胞从此生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歌曲《松花江上》就是这一时期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和对日寇的愤恨。

4、东北人民的的抗日斗争。虽然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但东北人民从未停止过对日军的反抗,他们组织义勇军,用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死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共产党员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浴血奋战,写下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军侵略极为悲壮的一页。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策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武装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泸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影响: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3、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30万中国同胞惨遭日军屠杀)。

四、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日

1、血战台儿庄

(1)时间:1938年春

(2)指挥官:李宗仁(代表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

(3)结果及意义:大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

的士气。

2、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指挥官:彭德怀(代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

(3)目的: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发动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的召开

(1)时间:1945年4—6月

(2)主要内容:确立大会的中心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确立党的政治路线;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通过这次大会,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日本的投降

(1)日本投降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向同盟国递交投降书;9月9日,日本代表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2)促成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军民的长期抗战是促成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屈从于苏联的红军,也不是屈从于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和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只是对日本投降起加速的作用,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3)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同时,中国人民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

献。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争取光明前途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企图利用和平谈判,转嫁发动内战的责任,为准备内战赢得时间,玩弄起“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建国,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王若飞、周恩来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转战陕北

(1)全面内战的爆发

①时间:1946年6月

②标志: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忤进攻

(2)转战陕北

①原因:1947年3月,国民党20多万军队大举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当时陕北的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为避其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②内容;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③结果:彭德怀率领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3、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6月

(2)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解放战争的胜利

2、百万雄师过大江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识记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成就和新式教育

1、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

(2)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3)意义:京张铁路是中国人民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1)侯德榜是我国近代驰名中外的化学家

(2)主要成就:揭开了纯碱的制造秘密,生产出纯度在99%的高质量洁白纯碱,取名为“红三角”牌纯碱,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后来,还撰写《纯碱制造》一书,将制碱技术公诸于世,让各国分享。1940年,他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了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端

(1)西方教育方式开始引入中国: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

(2)新式学堂的创办

①特点: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

②意义:新式学堂的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4)科举制度的废止(1905年)——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盛于唐,废于请末。

二、思想文化的发展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1)魏源的《海国图志》

①内容及主张:系统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提出了学习西方,抵御外侮的重要思想。

②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为人们指出了强国御侮的新道路,是对传统的闭关自守观念的重大挑战。它对于我们今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容纳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严复的《天演论》

①思想主张;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道理。

②影响和启示:激发了人们变法图强的斗志,它对于我们今天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学巨匠鲁迅

(1)鲁迅是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主要成就: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著名小说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后来,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

(3)鲁迅的弃医从文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他能把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紧紧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奋斗。

3、艺术家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徐悲鸿主要成就:我国近代杰出的美术大师,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徐悲鸿最擅长画马。

(2)聂耳主要成就: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代国歌。

(3)冼星海的主要成就:人民音乐家,最有影响的是《黄河大合唱》。

初二下册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时间:1949年9月21日

②重要内容:会议对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决定把北平改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同时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意义: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毛泽东的庄严宣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6.《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但是,由于该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内篇增1卷,《文史通义》"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 7.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史观念和方法,是20世纪初年中西学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此为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在利用殷墟甲骨、西域简牍、敦煌文书等新出地下资料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大量研究的情况下,王国维最终总结出了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是王国维昭示后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8。《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介绍和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国史复习要点 中考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依据2009年汕尾市中考说明) 初一古代史部分 初一上册 一、原始农耕的发明 1、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江南水乡,他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房屋是干栏式的。 2、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多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黄土高原,掌握栽培粟技术,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二、尧舜禹的“禅让” 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品德高尚,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舜和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各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的。历史上把这种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三、分封制 1、时期:开始于周朝 2目的:周王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诸侯,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人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定期朝见周王的义务。 4、影响:分封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越王勾践都相继称霸。其中,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 五、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 六、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代 2、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弃农经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要作为官府奴婢使用;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编定户口,五家为一伍,两五为什,什伍之内互相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各家都要受处罚。 3、意义:经过变法,泰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秦的统一 1、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人叫他秦始皇。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通行的货币,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僵颁布新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 (3)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八、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逐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地方铲除诸侯国的权力,加强对 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的主张。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汉书》中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反映这一主张) 九、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

中国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复习资料 1.对比隋代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答:隋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 唐下设工、刑、兵、礼、户、吏六部。隋设立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皆有实权;唐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2.列举隋唐二十四司(二十四格) 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3.列举尚书刑部。 答:尚书省、列曹、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监门、宿卫、计帐。 4.名词解释:两税法 答: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 国初期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深远影响: 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 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 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 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 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 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 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 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 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 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

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 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正确 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 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 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 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正确 18《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优秀著作。 正确 19“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这是《三国志》的思想特点,也是陈寿历史观的反映。 正确 20裴松之注《三国志》方法,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 正确 21范晔、司马彪所写《后汉书》,其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等。 错误。《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属于擅长论赞的文章。(PPT专题三P26) 22唐代所修的八部正史包托《梁书》、《陈书》、《齐术》、《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 正确 23在唐代官修《晋书》时,唐太宗亲自撰写四篇,包括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纪传的“论”。此书被称为御撰。 正确 24唐代官修《隋书》中,最具价值的是《经籍志》,统计了数百年间的种类书籍,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取代了东晋李充提出的甲乙丙丁四部名称。这是我国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现存的第二部史志图书目录。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复习,内容多而杂,复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归纳、整理、记忆,下面给你分享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一)一、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皇帝,建立明朝。 2.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地方设厂卫机构;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3.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二、中外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海沿岸。(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灭了那里的倭寇。 三、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州,1636年在盛京称帝,

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君主集权的强化:(1)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空前强化。(3)“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收复台湾:(1)1662年,郑成功打败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抗击沙俄:(1)雅克萨之战: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队反击战,并取行胜利。(2)《尼布楚条约》:①时间:1689年。②地点:尼布楚。③性质: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过界条约。④意义: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西藏地区:(1)顺治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2)康熙赐予班禅五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过中央政府的册封。(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2。新疆地区:(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设伊犁将军。(3)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一 古代医药卫生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二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近代物理学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他还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

中国历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历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研学子来说,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知识点,对 于应对考试非常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历史考研知识点 进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先秦时期 1. 春秋时期: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七雄的兴衰变化,列举重要的君主和政治家,如孔子、鲁国的孟子等。 2. 战国时期: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列举重要的君主和政治家,如伍子胥、荀子等。讲述兵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特点及代 表人物。 3. 秦朝统一:介绍秦王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重点讲述秦朝的法律制度和统一统治。 二、汉朝时期 1. 前汉时期:介绍西汉的历史发展,包括刘邦发迹、汉高祖和文帝 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新朝时期:介绍王莽篡汉的历史背景,列举王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后汉时期:介绍东汉的历史发展,包括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着重讲述三国分裂的原因和各个国 家的兴衰变化。 三、唐宋时期 1. 唐朝:介绍唐朝的历史发展,包括唐太宗的开国功绩、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着重讲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2. 宋朝:介绍宋朝的历史发展,包括宋太祖的开国功绩、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重点讲述北宋和南宋的区别,以及金 朝的入侵和南宋的抵抗。 四、明清时期 1. 明朝:介绍明朝的历史发展,包括明太祖的开国功绩、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着重讲述明朝的海外扩张和海禁政策。 2. 清朝:介绍清朝的历史发展,包括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特点。讲述满洲人的入主以及康乾盛世的兴盛与辉煌。 五、近代历史 1.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重点讲述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 抗日战争: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列举重要的抗 日将领和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感想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考历史考点复习 一、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二、中国古代史七个历史阶段特征: 1、史前时代——中华文明起源 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5、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家统一和分裂: 1、三个长期统一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 2、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 注意: (1)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 (2)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3)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元朝 四、主要朝代疆域 五、纪年方式

1、公元纪年(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 ①计算的年代都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直接相减: 例:公元1895年到公元2020年相差多少年? 2020-1895=125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相差多少年? 2070-1600=470年 ②计算的年代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则二者相加减1(没公元零年)。 例: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1年相差多少年? 221+221-1=441年 2、世纪纪年(100年1个世纪) ①世纪计算: 取年代十位数(不包括十位数)前的数加1. 例:27年是公元1世纪;618年是公元7世纪;2015年是公元21世纪;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纪。 ②年代: 年份的十位数上的数字称为年代(00-20不用年代,说某世纪初) 例:1978年为20世纪70年代;1911年为20世纪初 ③初期和末期: 公元后,年代大的为末期,小的为初期。 例:2019年是21世纪初期 公元前,年代大的为初期,小的为末期 例:公元前2019年为21世纪末期 3、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纪年 4、民国纪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①根据年份算民国几年:年份-1911年:1949-1911=38即1949年是民国38年 ②根据民国几年算年份:民国几年+1911年:民国25年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 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历史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也是对他们历史学科水平的综合考察。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将整理和归纳出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供考生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新中国建立初期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 中国革命在中国农村的胜利 4. 统治中国的苏联 5.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改运动 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 7.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反美援朝战争 8. 中苏对立及“大跃进”运动 9.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遗症

10. 四清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二、文化大革命 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毛泽东的“文艺革命”和“大洋洲理论” 3. 全国农村大捉到大放大反右派斗争的背景 4. 文化大革命的十大司令 5. 林彪事件和四人帮的兴起 6. 以及邓小平两访苏联 7. 毛泽东逝世后的政治形势 三、改革开放 1. “又红又专”和“精神大变革” 2. 深化改革的全面实质 3. 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个体经济和港澳台经济 5. 开放政策的实施 6. 毛泽东思想对当前经济的现实意义 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意识的流变 8. 「节俭办国」理念与「国家中心」思想的历史渐进 9. 新政治经济学的(增长,开放与稳定)命题讨论

四、改革开放的极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 1. 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学,艺术,音乐) 2. 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 3. 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 4. 现代文化制度建设 5. 中国的娱乐休闲文化 6. 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7. 文化产业和文化大众化 五、中华文化及其影响 1. 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成就 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3. 中国古典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4.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 6. 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和革新 7.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 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2. 重要领袖人物和理论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远古传说得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得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得真实得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得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得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得人对于自然、社会、神与人及其互相关系得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得历史观点得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得主要特点。(找书) 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得基本范畴 ③“天人”关系上得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历史兴亡上得道德决定论 3、简述《春秋》得编纂体例与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就是遵周礼)P17 特点: ①以编年记事,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得文字表达出较多得历史情况与论断 ③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 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与情节得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就是依据事实而就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得先例。 评价: 《春秋》得主要成就与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得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得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得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得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得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得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得史学价值 《春秋》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就是我国最早得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得得写作得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就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得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得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得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得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得编纂特点与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得容量 记事详细,首尾完整 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民族关系得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得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 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 ②天人关系上得天(神)人感应论与天命控制论 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得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 ④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得人本思想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 1、《春秋》 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有可贵的民本思想。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2、《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3、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4、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5、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6、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7、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8、《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9、《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0、《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11、南北朝时期,撰写三国史的史家及史著分别是: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 12、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13、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14、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1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16、《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原始社会 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产生地在非洲;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因发现云南元谋而得名,处于长江流域。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和吃熟食,为人类大脑的发育、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标志着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天然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处于黄河流域。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靠采集、狩猎、捕鱼维生,已会用骨针缝制兽皮,会佩戴装饰品,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具有爱美的观念,会人工取火的方法,过着氏族组织的生活(血缘关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平均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贵贱差别,处于黄河流域。 4、人和动物是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5、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和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一万年前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开始有了农耕生活。 6、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种植粟、白菜、荠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用骨制的箭头、鱼钩、鱼叉狩猎或捕鱼,会制彩陶、纺线、织布、制衣等。 7、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已掌握掘井技术会制造陶器,并制造出了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蔬菜(半坡人)、和水稻(河姆渡人)的国家之一。 8、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由于原始农耕的出现都过上了定居生活,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炎热潮湿)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风沙大)住半穴居式房子。 9、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在山东大汶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现象。 10、炎帝和黄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的贡献:改进了农具,教人耕田;发明了制陶技术;发明医药,组织集市交易。黄帝的贡献:发明修改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汲水,制造车、船、兵器、衣裳(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发明文字(仓颉)、历法、算术和音乐(伶伦)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初祖。 11、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经过长期发展构成了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体;涿鹿之战:黄帝在涿鹿战胜蚩尤(长江和淮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黄战蚩尤,为华夏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尧、舜、禹实行禅让制,第一个通过禅让制传位的是尧(生活俭朴,克己爱人),第一个通过禅让制当上首领的是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13、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故事大禹治水(黄河),治水的方法:筑提堵水和疏通河道将结合的方法(顺势疏导),影响意义:变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禹的品格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春秋》与《左传》 (1)《春秋》:作者,孔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 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 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3.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填空的可能性大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

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竹书纪年》 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 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三、孔子的史学贡献 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 (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

(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 (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5)以史事来寻找人类历史活动。(6)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类命运自己掌握。(7)重视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8)进步的历史观,遵循历史规律,(9)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与历史进化的观点, 五、班固与《汉书》 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长期以来,《史记》和《汉书》一直被当做纪传体史书中通史和断代史的代表。班固敢于秉笔直书,揭露汉代封建统治的阴暗面,他还有实录精神和历史见识,《汉书》还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史学成就: (1)、首创纪传体断代史的历史编撰体例(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 (2)、记载范围扩大,文献资料也更加丰富;(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4)、首创律历、礼乐、刑法、食货、五行、地理、艺文七种志。 班固历史观: 1、天命论加循环论; 2、夸大帝王的历史作用; 3、对历史人物评价有唯心色彩 六、纪传体优点: 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实; 2、便于记载不能按编年编排的历史; 3、便于广泛记载历史人物 纪传体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