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

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

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但也许正是因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如此多封著作。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

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扩展资料:

苏轼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励志名言

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2、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5、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

处无芳草!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0、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1、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鸣。

14、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1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1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7、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18、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9、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1、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2、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26、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7、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8、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29、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30、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3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3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4、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35、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36、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37、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3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39、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4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2、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43、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44、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45、合则留,不合则去。

46、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4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8、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垒先耻。

4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50、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51、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52、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53、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54、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55、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5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5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8、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

59、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60、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6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62、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6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64、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6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8、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9、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7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71、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7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7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74、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75、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7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77、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8、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79、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8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8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2、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83、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8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85、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8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8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89、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90、薄薄酒,胜茶汤,丑妻恶妾胜空房。

91、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9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93、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9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95、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96、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97、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98、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99、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0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0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02、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103、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104、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5、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106、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107、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08、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109、人生识字忧患始。

110、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111、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11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13、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114、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

115、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116、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1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18、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19、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120、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121、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1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23、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124、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25、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126、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2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8、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129、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

130、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31、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132、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133、忍小忿而就大谋。

13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3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37、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13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3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40、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141、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

142、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14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145、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146、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147、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148、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149、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150、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151、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152、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15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54、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155、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15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57、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15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159、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160、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161、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最新)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浙江婺州永康县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少年才子 苏轼的父亲叫苏洵,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从小 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四岁开始,他就学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六岁时他开始学习诗歌、文章以及各种古代书法,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十三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文章,并被当地的文学界称为“少年才子”。 科举出身 苏轼17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成为了官方文 武之一。在他编写了“草木”、“玉石”和“蔬果”三篇文章,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后,他便官至了监察御史。这是从科举到进入官场最重要的一步,而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毫无疑问地让他脱颖而出。 升官途径 苏轼步步高升,曾任官历阳、成州、汝州等地的资源官 一职。后又进入教育部门,先后任职于武夷山教育局、江陵教育局,成功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曾出任诏令史部职务,对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天才

苏轼文学造诣精深,对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广泛 的文学类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东篱乐府》。这首词不仅音乐优美,词义深奥,更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书法巨匠 苏轼是古代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极为 优美、自然、流畅。他的书法理念是“法度毕备,笔意自成”,他认为,书法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心灵的陶冶。他的作品《黄庭经》、《张翰林帖》、《黄庭内景碑》等,均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政治家 苏轼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政治能够对整个 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一系列建议,促进了当时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和谐,推广民族文化,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离乡之痛 由于苏轼在政治和文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生活 一度很舒适。但在1094年之后,由于一些政治事件,他不得 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和官位。一路上,他历经风雨,还曾经因为夜行而遭遇强盗的抢夺。 晚年生活 苏轼被贬谪到儋州,晚年生活孤独而愁苦。他在散文、 小说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创作,他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东坡志林》、《赤壁赋》、《观沧海》等著名的作品。1101年,他 因病逝世,享年66岁。 结语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 家和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 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 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他喜欢同

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 和影响深远。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四、人生经历 苏轼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的人,很多传奇故 事与他息息相关。在他一生中,他面对了许多挫折和苦难,但是他仍然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表现。 有一次,他因写诗受到了皇帝的惩罚,被降职,许久不 能栖身禁城以外的地方。在他因流放而旅居西南地区的时候,他的哥哥苏辙曾在他写的诗稿上刻下了“苏东坡流寓此书”,而这句话也成为了苏轼流寓西南时最有代表性的口号。 苏轼一生中最著名的奇遇之一是他与黄庭坚的友谊。这 两个文化巨子在思想、文学和艺术上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表现,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相促进不仅是文化伙伴关系,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情谊。 五、晚年生活

苏轼的生平事迹3篇

苏轼的生平事迹 第一篇:苏轼的早年生活 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才华出众,精通各种艺术领域,被誉为“东坡先生”。苏轼的一生充满曲折和传奇,他在文化、政治、宗教和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介绍苏轼的早年生活。 苏轼出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38年)的婺州(今浙江金华),他的家族世代是文化名门,祖上有多人曾经在官场上有过显赫的表现。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对苏轼有着深刻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她对苏轼的儿童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作。他很早就开始学习 经史子集,研究古今文学的各个方面。他父亲看到苏轼的天赋后,非常重视他的教育。苏轼的父亲经常向他灌输读书、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苏轼很快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少年。 苏轼还喜欢书法和绘画,他能写楷书、行书、草书、隶 书等多种字体,还能画山水、花鸟等各种画。苏轼的书法和绘画才华在当时是非常出众的,许多人都称他为“诗中书法,画中诗人”。 苏轼的早年生活在文化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度过,他在 家庭和学校双重的教育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为将来的创作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苏轼的官场生涯 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才华出众,曾多次担任官职。苏轼的官场生涯不但经历了曲折和波折,还对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介绍苏轼的官场生涯。 苏轼先后担任过嘉州知州、琼州太守、襄州通判、临安 知州等多个官职。他的官场生涯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青年时期,苏轼担任过嘉州知州和琼州太守。这个时期是他最为风光的阶段,他在这两个职位上都有过杰出的表现。 青年时期,苏轼积极推进政治改革,强调官员应以德治国、以信取人,并提倡接受民间意见和建议。他在这两个职位上,严格督办官员的行为,惩治腐败行为,维护了地方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同时,他还大力发展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晚年时期,苏轼担任过襄州通判和临安知州。这个时期 是他官场生涯的低谷,因为他在这两个职位上经常与上级主管发生矛盾,甚至因为一些政治事件而落马。他的政治理念和作风与时俱进,在某些时候甚至与当时的政治正确相悖,导致了他的困境和痛苦。 饱经风波的官场生涯,增强了苏轼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他在官场历经了人生的风雨,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使其园教聚焦于文学和哲学创作的领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的一员重量级人物。 第三篇: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 前来鉴戒参考!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爽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 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 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 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 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 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 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 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 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苏轼的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 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

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经历坎坷,但也许正是因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留下如此多封著作。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苏轼的主要成就 1.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 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

“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

(完整版)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后人读苏轼的诗词文无数,其中体现的豪情震慑了多少人的心魂!文字明朗,文风清新,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伟大的一代宗师。苏东坡的诗词文章, 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褒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因此他的诗句总能体现他的本性,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似乎能碰到他的心。说苏东坡乐观、豁达,是因为他在历尽仕途坎坷之后还是那么天趣洋溢,超然无累,在苦难中他张显出生命的活力。因此他受到所有后人的爱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怎么能不受人尊敬? 苏轼生平作诗几百首。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平静的心情, 潇洒的人生态度,豁达的人生观念所有的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雨也罢晴也罢, 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过路过,幸福悲伤,都是人生的意义;会识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石上有几个人有这种豪情,这种想象!西北望,射天狼”堪称一绝;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臾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似乎看到苏轼早已看透红尘,心间一片澄澈,悠然看世间生老死别;J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橙黄桔绿”四个字轻易地把寒冷的冬季写得充满生机,不同凡俗。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此句携海上风涛之气而来,何其雄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以人不可好高慕远,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毅力成就古之成大事者,否则 即使有超世之才也将一事无成;矢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胜过千言万语,诗 境不言而喻……超脱的语句是一个超脱的心灵释然的真心流露。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却淘不尽苏轼千古传颂的豪情与不朽的诗句——精神的寄托。 我觉得有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苏东坡: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总能在逆境中欢笑,在不幸中展现豪情,这或许也是他千古留名的原因之一,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苏轼一生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 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 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 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 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 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 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 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 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 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 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 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 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

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 熏陶。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 一的状元。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他 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剩余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苏轼逐渐放弃了政治斗争, 投身文化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在南京“东篱别墅”里过着隐居的生活,并通过传讲、著述和书画等方式,广为弘扬文化艺术,对后世的文学事业和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宋词三 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领域里的重要人物,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于1036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 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才能.嘉佑元年 (1056年),虚岁二...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 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 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才能.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 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 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父亲苏洵于汴京病故,苏 轼丁忧扶丧归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 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风 雨飘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那个“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 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安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 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 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 最大的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经过几个月的折磨,他侥幸被释,贬谪黄州.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 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