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胫骨远端骨折(骨折在胫骨远端关节面近端5cm内)发生率相对较低,只占所有下肢骨折的小部分。当骨折累及到胫距关节面时又称Pilon骨折,也被称作胫骨穹隆(plafond)骨折。约75%的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多有高能量伤所致。常有多发伤,骨折处理困难,经常出现软组织坏死,感染,骨不连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关节的骨擦音及负重功能丧失是急性Pilon骨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昏迷、多发损伤的患者,特别是存在有严重外伤的患者,Pilon骨折往往易漏诊。

对骨折肢体的检查应该包括局部的皮肤及软组织。损伤部位可以出现明显的肿胀,甚至有张力性水疱形成。

根据干骼骨折的粉碎程度及关节面损伤的情况将Pilon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没有移位;Ⅱ型骨折有移位;Ⅲ型骨折关节面有压缩和(或)粉碎骨折。最近由AO/ASIF及骨科创伤协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介绍了一种更细致的分型方法:A型骨折是没有关节损伤的胫骨远端干骼端的骨折;B型骨折有部分关节内骨折;C型骨折完全关节内骨折。又可根据骨折及关节的粉碎情况将这三型分为若干亚型。

【诊断】

1、症状

(1)外伤后引起踝关节疼痛。

(2)踝关节活动受限。

(3)不能站立、行走。

2、体征

(1)踝部肿胀较明显,有时会有张力性水疱出现。

(2)局部压痛,可触及骨擦感。

(3)严重损伤会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出现。

3、影像学检查骨折的诊断有赖于高质量的X线片。投照的范围应包膝关节、踝关节、足与胫骨。牵引后的前后、侧位像以及对侧踝关节的X线片,有时需加照45°斜位X线片。这些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CT的二维以及三维重建对于Pilon骨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可清晰显示出骨折线及骨折片移位的情况,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以便手术方式的确定。

【治疗原则】

1、Pilon骨折的治疗目的①重建关节面的适配性;②在保证力线与对位良好的情况下达到骨折干骼端与骨干的坚强固定;③防止医源性并发症的出现,使下肢功能尽快恢复到伤前水平。

2、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功能及预后至关重要,局部软组织肿胀明显消退时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力争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这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是必须的条件。

3、治疗方法的选择,可使用接骨板及外固定架治疗。目前使用的有限切开复位加外固定架治疗的方法。

4、术后处理,术后患肢应抬高。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2013-04-02 本文行家:飞翔的泪 【病情评估】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桡骨远端畸形情况,腕关节活动情况,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及时拍摄腕部创伤系列X线片(腕关节正位、腕关节侧位)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CT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详细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 1.判断是否有骨折 (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餐叉样或枪刺手畸形、局部压痛明显、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腕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明确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发现隐蔽的腕骨骨折,特别是普通X线难以诊断的涉及舟骨窝、月

骨窝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CT检查对于桡骨远端三柱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传统X线检查容易疏漏的中间柱损伤,包括月骨关节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是评估桡腕骨间韧带撕裂、三角纤维软骨(TFCC)损伤、软骨损伤以及肌腱损伤的最准确评估手段。 2.判断骨折的类型 (1)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2)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3)背侧缘劈裂型 (4)掌侧缘劈裂型 3.鉴别诊断:是否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损伤,是否为病理骨折,是否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 【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腕关节能获得充分的无痛运动及稳定性,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而且将来不会有退行性变倾向。 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者,.简单移位型骨折可闭合复位者。 满意复位的标准为:桡骨短缩小于2~3mm,桡骨远端关节面为掌倾而非背倾,尺偏角恢复接近或达到20°,无粉碎性骨折片合关节面不平整。 手术治疗:对部分关节内明显移位骨折及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要精确重建关节面、坚强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外骨折要求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以减少骨折继发移位的可能。 手术适应证: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以及嵌插骨折,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骨折畸形愈合,有神经症状或肌腱功能障碍、或前臂旋转受限者。 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局部情况。 经皮克氏针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有: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以及掌背侧联合入路。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胫骨远端骨折43例端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25例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8例采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骨折力线恢复。结果:随访10~22个月,平均16.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锁髓内钉组成角畸形大于5°的4例,锁定加压钢板组成角畸形大于5°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远端骨折,交锁髓内钉和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都是有效的固定方法,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具有更好的纠正力线并维持复位。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交锁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 骨折内固定术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近年来,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2007年2月~2009年2月,行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4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交锁髓内钉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46岁;锁定加压钢板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6~72岁,平均44岁。根据ao分型,锁定加压钢板组41a1型1例,42b2型2例,43a1型2例,43b1型7例,43c1型6例,其中合并gustilo ⅰ型软组织损伤7例,合并gustilo ⅱ型软组织损伤2例。交锁髓内钉组41a1型3例,42b2型4例,43a1型2例,43b1型10例, 43c1型6例。其中合并gustilo ⅰ型软组织损伤10例,合并gustilo ⅱ型软组织损伤4例。 1.2 手术方法:交锁髓内钉固定组采用髌骨处切口,闭合复位,对难以复位于骨折处采用小切口复位。术中透视监视复位情况。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采用间接复位,骨折处用点状复位钳经皮协助固定骨折块,对难以复位的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术中透视监视复位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了随访,两组术后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6.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交锁髓内钉组与锁定加压钢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1±12)min与(58±8)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2±1.2)个月与(4.8±1.4)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其优良率分别为96%与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与手术后x线片对比,记录对位对线的变化,比较胫骨骨折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上的对位对线成角度数,交锁髓内钉组成角畸形大于5°的4例,其中2例术后冠状面成角度数小于5°,但随访时,冠状面成角度数大于5°,锁定加压钢板组成角畸形大于5°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在解剖学上,胫骨按照carr-sobba-bear 胫骨分区法,被分为6个区。分别是ⅰ区(胫骨头区)位于膝关节周围,多为松质骨;ⅱ区(胫骨结节区)为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区,骨膜厚;ⅲ区(近侧中段骨干区)为皮质骨;ⅳ区(中段骨干区)为皮质骨,仅单一的髓内血供;ⅴ区(远侧中段骨干区)为皮质松质骨交界;ⅵ区(踝上区)位于踝关节周围,皮质薄,松质骨。临床上胫骨远端常指ⅴ、ⅵ区。胫骨骨折应用髓内固定系统已取得满意疗效,尤其是胫骨ⅲ区、ⅳ区的骨折已经取代了传统接骨板技术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法。髓内固定保留了骨膜的血供,允许轴向负荷,对软组织的干扰少。研究中交锁髓内钉组均骨性愈合,但成角畸形大于5°的有4例,主要原因是骨折因远端髓腔宽,髓内钉与交锁钉滑动,单平面交锁时,容易出现冠状面成角移位。freedman和johnson使用髓内钉治疗133例胫骨骨折,发现胫骨干骺端骨折比胫骨中段和中下三分之一骨折有更高的力线不良发生率,他们建议采用中立或略偏外的进钉角度能更好的处理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因此交锁髓内钉用于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时,由于远端骨折块的长度限制,

【指南】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年第17卷第1期 制定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 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膝关节屈曲时,垂直暴力合并外翻应力可致胫骨平台外侧和后侧骨折、合并内翻应力会导致平台内侧和后侧骨折,应力进一步增加可致双髁骨折。另一种较少的损伤机制是小腿在瞬间同定的情况下膝关节过伸,导致胫骨内外侧平台前方压缩为主的骨折,可累及平台后侧。暴力损伤可同时累及周围软组织,出现软组织肿胀。 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Ⅳ~Ⅵ型)通常累及内侧胫骨平台,骨折更为严重、形态更为复杂。单纯内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Ⅳ型)的损伤常较单纯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更为严重,往往伴有外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甚或出现膝关节脱位、腘动脉和神经损伤等合并损伤。 二、临床诊断 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局部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伤情,明确诊断。 病史 明确损伤瞬间暴力方向和强度、受伤部位和受伤时体位有助于判断有无合并伤和骨折损伤机制。 临床表现 ①全身表现:单纯胫骨平台骨折很少引起休克和发热。严重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其他部位骨折或重要脏器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高热。 ②局部表现和查体:胫骨平台骨折局部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周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肿胀严重时会出现张力性水泡和皮下瘀斑;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韧带损伤时可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的方案 (1).doc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证候分类 1 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 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远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 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二临床表现 1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伤后腕部周围肿胀,疼痛,前臂远端畸形,压痛明显,腕、前臂活动功能障碍。 3 X线检查可确诊,又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等。 三病因 因外伤引起,伤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四治疗方法 1 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 2 伸直型、屈曲型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加小夹板外固定。 3 涉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骨折端极不稳定的,可行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 五中医护理方案 1 临症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加强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3)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 (4)功能锻炼夹板外固定后1~2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2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从3~4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举运动;约5~6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每次定期换药时,还可行局部按摩,以松解粘连,舒筋活络。 2 饮食护理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创伤骨科诊治范围: (一)上肢损伤:上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锁骨骨折; 2. 肩关节脱位; 3.肱骨外科颈骨折; 4.肱骨骨折; 5.肘关节骨折、脱位; 6.尺桡骨骨折;7桡骨远端骨折。 (二)下肢损伤:下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股骨颈骨折; 2.股骨转子部骨折; 3.髋关节脱位; 4.股骨干骨折; 5.股骨髁上骨折; 6.股骨髁部骨折; 7.胫骨髁骨折; 8.伸膝装置损伤及髌骨骨折; 11.膝关节韧带损伤;12.膝关节脱位;14.胫腓骨骨折;15.踝关节骨折脱位; (三)骨盆和髋臼骨折: 3.骨盆骨折; 4.髋臼骨折。 (四)挤压综合征与骨筋膜室综合征: 1.挤压综合征; 2.骨筋膜室综合征; 3.肌肉挛缩症; (五)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3.肌腱断裂、滑脱; 4.肌肉挫伤、破裂; 8.四肢骨火器伤;9.四肢关节火器伤;10.四肢软组织火器伤; (六)骨和关节感染性疾病: 1.化脓性骨髓炎; 2.化脓性关节炎; 3.骨结核; 4.关节结核。 脊柱外科诊治范围: (一)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畸形、后天获得性畸形): 1. 颅颈交界区畸形(环枕畸形,齿状突畸形); 2.脊柱侧凸畸形; 3.脊柱后凸畸形; 4.脊柱前凸畸形。 (二)脊柱、脊髓损伤 1.脊柱损伤; 2.脊髓损伤; (三)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11.脊柱、脊髓火器伤。 (四)颈肩痛和腰背痛: 1.颈肩痛; 2.腰背痛。 (五)脊柱脊髓疾病: 1.脊椎融合; 2.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3.骶部硬膜外囊肿; 4.椎管内外肿瘤; 5.椎管狭窄; 6.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7.椎间盘突出; 8.脊柱骨髓炎。 (六)脊柱的感染性疾病: 1.脊柱炎; 2.椎间盘炎; 3.脊柱结核。 关节外科诊治范围: (一)非化脓性关节炎(外科治疗): 1. 全身各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 全身各关节骨性关节炎; 3.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病; 4.地方性大骨节病。 (二)无菌性骨坏死:

创伤外科小儿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创伤外科小儿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 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史,皮肤裂伤通骨折端。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检查】 1. 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 2. 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注意有小腿疼痛,肿胀程度。(2)注意有无肢体短缩,成角或者旋转畸形。(3)注意足背动脉的搏动、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 胫腓骨全长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 4.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断】

1. 外伤史。 2. 局部症状主要是小腿疼痛,体征主要为小腿畸形,下肢活动受限。 3. 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骨折或轻度移位稳定骨折且为闭合性骨折,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 (2)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配合治疗,可选择石膏固定或者小夹板固定。 2. 手术治疗: (1)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难以配合治疗,可考虑弹性髓内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标准】 1. 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好,无下肢旋转、短缩畸形。 2. 好转:骨折经治疗后下肢负重功能好,但略遗有旋转或短缩畸形。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3)多发骨折。 (4)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胫腓骨骨干骨折治疗指南

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指南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为进一步了解骨折块移位情况,可行CT检查,指导手术治疗。当末梢脉搏搏动有障碍时,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时,应行血管造影术。 4.应注意检查软组织情况、筋膜室张力、末梢脉搏和下肢神经功能状态。开放伤口,应查清其与骨折端和膝关节的关系。必要时应测定筋膜室压力。 5.胫腓骨干骨折分类:AO分类: A.简单骨折:A1.螺旋形;A2.斜行(≥30°);A3.横断(<30°)。 B.楔形骨折:B1.螺旋楔形;B2.弯曲楔形;B3.粉碎楔形。 C.复杂骨折:C1.有两个内侧骨块;C2.多段;C3.不规则。 (二)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适应证。 1、保守治疗(闭合复位、骨牵引、石膏制动) 适应证:○1小儿骨折;○2胫骨骨干的不全骨折或横行骨折,腓骨仍完好者,复位后辅以石膏外固定可稳定者;○3距下胫腓联合10cm以上的单纯腓骨骨折不出现神经损伤征象者。 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不能承受麻醉或手术风险极大者。 2.手术治疗: 适应证:○1青年和成人的胫骨干骨折为稳定骨折端,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均可手术内固定;○2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及感染性骨折患者;○3脊柱损伤致截瘫患者为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也可手术治疗。○4腓骨头骨折出现腓总神经损害征象者。 手术方式选择:○1开发性骨折,Gustilio I°或污染不重的II°骨折可清创后选择内固定,污染和损伤重应根据情况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2AO A型和B型骨折可首选胫骨髓内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及长段骨折应选择钢板螺钉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 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 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晚期:伤后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 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7)骨折部位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骨伤科优势病种 诊疗常规 护理常规

贡井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 目录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 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 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1、病名 1.1 中医:腰痹 1.2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 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腰痹病范畴。 3、诊断标准 3.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3.3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3.5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 5.1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胫骨远端骨骺的骨化中心于生后6~10个月出现,18岁与干骺端连接。其损伤以10~14岁发生率最高。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也是全身骨骺损伤中易发生生长障碍的部位之一。暴力作用发生张力和压力致使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张力型者产生撕脱性骨折较多见,而压力型者产生Sulter-HarisⅣ型或Ⅴ型骨折,此型较少见。 [诊断] 一、病史 均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踝关节处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疼痛,并有明显的功能受限。伤处有明显的压痛,可触及骨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感)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常规X线检查应包括正、侧、斜位片。在严重病例要做CT 断层或MRI检查。

五、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胫距关节脱位的鉴别:后者多发生年龄较大的儿童,受伤暴力较大。多并发于踝部骨折或踝关部韧带撕裂伤。局部肿胀、疼痛较甚,局部有时有弹性固定。X线片显示胫距关节失常,在整复骨折时,胫距关节脱位常可一并整复,但当胫后肌腱、血管,神经或腓骨长、短肌腱移位,发生绞锁,手法不能复位时,应手术切开复位。 [证候分类] 由于踝关节受伤机理复杂,因此骨骺损伤的类型也较多。Sulter-haris的Ⅰ~Ⅶ型生长机构损伤均可发生,还有表现为旋转骨折、Tillaux骨折、三平面骨折等特殊类型者。Lauge-Hansenr根据冲击瞬间足所处的位置和力的方向,而分为旋后-内翻、旋后-跖屈、旋后-外旋、旋前-外翻-外旋等类型。 临床常根据其受伤机理分为: 1、内翻型:骨骺向内侧移位,有时伴有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2、外翻型:骨骺向外侧移位,多发生在年龄较小儿童,多数合并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3、外翻外旋型:骨骺向后外侧移位,常合并腓骨远端之螺旋形骨折。如未合并腓骨远端骨折,则正位X线仅能见到

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张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