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一、景观生态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目的:在于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原则: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石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空间生态以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形成高度分层的空间现象。同时阴阳坡的差异同样是水热再分配的机理。正是生态因子空间分异过程决定了空间生态的格局。

3、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景观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在区域景观整体性形成过程中,人地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康、永续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共生互赢的格局。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是对景观环境中人群行为的充分规定,人群行为的合理或不合理性及其程度都通过人居环境和人地作用行为体现出来,是景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1、从传统的七度评价体系到现代的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分析的深入与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核心。从景观生态评价的内容体系上可以将景观生态评价内容确定为两个体系:一、景观的传统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自然度、旷奥度、美景度、敏感度、相容度、可达度、可居度的评价上。二、现代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相容度、敏感度、适宜度、连通度、地方性(原生度)、持续度;健康度的评价上。

2、自然度与原生度评价自然度是衡量具有自然环境特征的景观实体在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受到扰动的程度以及自然景观环境被逐步人工化的程度,它的景观生态意义在于评价自然景观环境受到人工干扰的程度和自然景观斑块保留的格局特征。原生度是景观环境在自然度逐步降低的过程中所具有原始生境、生态系统特征的保留程度。自然度关注的是景观非人工化程度;原生度关注的是针对特定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状况,由最适宜的原始生境逐

步变化成为低适宜性或不适宜的过程,从而使生物因生境改变而消亡或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生境中。自然度和原生度的改变是生态系统垂直过程变动而引发景观生态水平过程发生大的变化,直接导致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自然度与原生度的评价主要包括:a、在大型景观斑块中自然景观斑块所占的比例;b、在自然景观斑块中人工植被所占的比例;c、在区域景观格局中,人工景观斑块与自然景观斑块相间分布,形成高度破碎化的景观格局。

3、旷奥度和美景度景观美景度评价包括:a、景观客体质量评价;b、景观吸引力。它是指景观客体对景观消费者形成的特殊魅力,在刺激—反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心理反映;c、景观认知程度。取决于景观客体的深奥程度和认知能力两个方面;d、人造景观协调度的评价;e、景观视觉污染评价;

4、敏感度与脆弱性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主要包括了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和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三方面。a、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决定景观敏感度的关键是景观生态群落的特征。景观生态的稳定性越强,景观对外界的扰动的敏感度就越低;景观的敏感度越低,景观容量越大,景观稳定性越高。b、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是以景观感知者移位换景的角度对景观环境的视觉敏感性进行评价,在于区别景观空间在视觉感受中的不同作用,保护和提高具有高敏感度景观质量,增强美景度,并慎重开发与建设,避免破换或视觉污染。c、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

5、相容度与适宜度评价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a、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和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b、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c、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

6、连通度与可达度评价

7、健康度与持续度评价健康性评价存在以下三种评价体系:a、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的评价体系。b、选择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人群健康状况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c、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价体系。其中压力是表明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的原因;状态是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是指显示社会所建立起来的制度机制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做的努力。依据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将系统用地划分为生态用地子系统、农业用地子系统和生产、生活用地子系统三大系统。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林地、水域(生态用地子系统)、耕地(农业子系统)、经济、社会和环境(生产生活子系统)六大类型。

8、可居度与和谐度评价可居度评价指标包括聚居能力、聚居条件、聚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

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

一、景观相容度的概念与内涵概念:由于景观环境存在着节律、恢复、忍耐与容量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阈限,为人类活动设定了有限程度,而不是无限满足。在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综合体中行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作用,分别是相容与冲突。人类活动的不同行为特征与不同类型景观之间的相容性和冲突性决定了景观对人类行为的相容程度。因此,对景观类型与行为进行景观—行为相容或冲突的关系分析,在建立相容—冲突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核心在于在景观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建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均衡模式。景观—行为相容度评价的目的关键在于在对各种行为可能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每一种景观类型所能够接受的、即具有良好的景观保护功能、又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为进行选择。

二、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及景观利用

1、都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含义与功能含义:

景观设计分类及特征.doc

景观设计分类及特征 ●居住区景观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设计原则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 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使用现代材料原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1)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2)复合材料的使用,(3)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4)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5)重视色彩的表现,(6)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好的设计在建成后因维护不方便而逐渐遭到破坏,因此,设计中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点线面相结合原则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1)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2)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3)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4)亲子空间,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爱、合作、冒险的精神。 ●工业区景观 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中包含有基层工业区,属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由一个或数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组成的工业企业群所在地区。大多以企业地域联合为基础,由一群企业或数群企业组成,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和动力供应系统,各企业间有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景观生态学试题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6.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 7.生境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8.生态交错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9.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0.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殘余斑块:在大规模干扰事件影响下,动植物群落在本底上残留下来的斑块。 12.粒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13.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14.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15.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16.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7.景观规划:按照人类目标改变和设计景观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的宏观布局过程。 18.本底:本底是全方位地覆盖、高度地连接以及控制景观及地区的变化的土地。 19.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岛屿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学科。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年龄、生境的多样性、拓殖者进入岛屿的可能性及丰富性,以及新种拓殖速度与现存种灭绝速度的平衡。 20.森林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21.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22.景观动态变化: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趋势 23.边緣种:指的是在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中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基本生态过程

一、景观基本生态过程 1 景观生态过程 ?自然过程(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 ?社会文化过程(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 2 景观自然过程与生态流 (1)基本生态流: ①能量流(研究较少)例如:热能、生物能 ②养分流(被动过程,严格受景观要素影响)例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 ③物种流(主动过程)例如:物种的聚集与扩散 (2)影响三种流运动的驱动力 ①扩散 扩散:溶质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物质通过自身的布郎运动作无规则的运动。 例如:将香水洒在屋子的一角,满屋都是香水味。 山区的水泥加工厂的粉尘扩散。 市区采暖的火烟囱、滇池的污染等 ②物质流 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的运动。 空气流(风):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流,由大气压产生。 水流:是由高处向低处 土壤流:流域营养盐地形梯度随径流流动 ③移动 移动:是消耗本身能量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如:采蜜的蜜蜂,捕食的动物 运动最组要的生态特征就是高度聚集性格局。 (3)几种重要的生态流特征 ①空气流 1)风: √具有较大传输距离的传输媒介。借助风力进行传输的生态流包括:热能、水分、污染物、种子等; √景观中避免风的灾害影响,建立农田防护林。并根据风向和风速等特点设计合适的林网结构和林带结构。 2)气体,污染物质等: √根据景观结构和空气流特征设计合适的景观结构。 如城市热岛效应决定了城市周围不应该布局更多的工厂,以免污染物质集中对城市中心的影响。 ②土壤流 土层表面和土壤内部的流不太明显,但十分重要。一部分由风造成,大部分由水形 成。 土壤流携带物质分成两类: 一种颗粒物质,如细菌、孢子、腐烂的泥沙树叶等 二种溶解性物质,如腐殖质、尿素、硝酸盐、可溶性盐等 土壤流速的决定因素:小部分借助于风,大部分通过氺传输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景观生态学复习

景观生态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1、“景观”的三种理解 A、视觉美学:无明确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B、地理学:景观是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C、生态学:景观是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2、景观的定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3、景观的特征 A、景观是异质性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结构上) B、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上) C、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生物空间实体。(尺度上) D、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文化价值。(景观形成上) 4、景观要素:是指组成景观的最基本、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称之为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可以分为3种:斑块、廊道、基质。 第二章斑块 5、斑块概念:指在外观上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 6、斑块的类型:Forman根据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将斑块分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类。 7、大斑块小斑块的意义:景观要素的斑块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观动态发展史,同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景观动态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生态学意义。 8、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可称为内/缘值,即D=A内/A缘。 9、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 (2)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 (3)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 (4)能维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态干扰体系; (5)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 10、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 (2)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11、正方形指数:表达式为 其值最小为1,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接近正方形,形状规 则,但受人为活动干扰大;数值越大,形状越复杂,但受人为活 动干扰小。 12、斑块形状与生态功能 L(边界长度)/A(斑块面积)小,表示边缘面积小,核心区面积大,可减少外界干扰,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

景观生态学_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_阎传海

山东省南部地区景观生态的分类与评价 阎传海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徐州 221009) 摘要 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景观亚型的综合评价指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划分出极危急、危急、正常三种景观生态现状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山东南部生态现状极危急、危急、正常景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7.9%、17.5%、44.6%,表明山东南部景观生态形势非常严峻,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山东南部 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评价 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评价 Classif ying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es Ecology in Southern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Y an Chuan-hai(Depar tment of U r ban and Envir o nmental Science,X uzhou No r mal U niv ersit y,X U ZHO U221009): Rural Eco-Envir onment,1998,14(2):15-19 Abstract T aking g eomo rpholog y a nd veg etation cha racter s as t he bases,t he so ut hern part of Shan-do ng P ro vince ha s been classified into fiv e landscape ty pes and fifteen landscapes subty pes.A ccor ding t o the similar 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 landscape t ypes,index systems of sparse veg etation and for est veg etation landscape and dr y far ming and dry land cr op-paddy r ice ro tation landscape w er e select-ed fo r the eco lo gical eva luation of landscape subtypes.A fter those indices been g raded and w eig hted,a composit e evaluatio n index(CEI)ha d been wo rked out.Wit h the CEI,the pr esent eco lo gical sit uat ion of t he landscapes w 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 pes:nor mal landscape(CEI>0.70),cr it ical landsca pe(0. 50

景观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1、景观(Forman);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 质性地表区域。 2、景观生态学(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3、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 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4、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5、粒度:空间分辨率的最小单位 6、幅度:表示研究区域的大小或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度。 7、空间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8、景观多样性: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应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在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它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 图解: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 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 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首先,当景观 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 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 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 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 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10、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侧重于反映景观的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反映了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汇斑块间运动的程度。 11、干扰类型: 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②依据干扰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③依据干扰的机制可以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④依据干扰传播特征,可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12、干扰与景观破碎化: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②当干扰足够强大时,将可能导致景观均质化而不是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同时破坏原有景观系统的特征和生态功能。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P24)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定量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 其关系式通常用(1) 式表示: S = CA Z S 代表物种丰富度,A 代表岛屿面积, C 为与生物地理区域有关的拟合参数(常数), Z 为

景观生态学资料.pdf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 景观: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 无限度外延。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 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不确定) 景观多样性: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matrix)也称本底。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 景观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 分内容。

景观单元: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 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 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可以对另外一种景观元 素施加控制作用。 二、简单答 ①斑块类型及特点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分为:种植斑块: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聚居地: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②景观多样性生态意义及指标 意义: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景观生态学5-7章思考题答案

第五章 29.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①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②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③需表现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做出全面评价。 意义:此模型有助于理解亚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本质,但更适合于描述物理系统,不能充分反映出具有光合作用,植物,异质性结构及反馈机制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30.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 物种共存格局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31.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较。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的、生

物的和人为的因素;其中,非生物的和认为的因素在一系列尺度上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通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称为格局的驱动力。 物理系统变化驱动力:。。。。。。自然因素比较多吧?书上都没有。。 32.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 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 充分利用和推广有限数据; 模拟时、空间相同或相似的景观; 理解和预测动态现象; 综合不同时、空间上的信息。 33.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为什么:。。。。。。。。。。这个范式挺重要的,估计要与时俱进所以要变迁。 如何:基于对生态学中已有范式和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生态学中正在经历着又一次范式变迁。这一新范式是以斑块动态理论和等级理论的高度综合为特征的,这就是等级斑块动态理论。34.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 ①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

景观生态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景观:景观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的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的景观则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2.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深深根植于生态学和地理学,有多向性和综合性特征。 IALE1998年: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导致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 3.景观结构:指景观要素的组成、类型、大小、形状、分布、数量、格局及相关的能量与物质的分布,即景观要素间的空间相互关系 4.景观功能: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是指景观内生态系统间存在的能流、物流与物种流(该能量、物质与物种的传输有利于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进化);其次指景观本身可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 5.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与功能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景观概念与理论 1.景观构成基本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2.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内部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干扰斑块:是由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4.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大范围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5.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 6.引进斑块:由人为活动把某些物种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7.更新斑块: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8.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9.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10.边界: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 11.边缘: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

何谓景观评价

1.何谓景观评价?简述其特点和主要内容。 概念: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 (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主要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自然和人文属性) (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比较与评估) (3)景观功能价值评估(货币化) 1)是通过评价景观的自然属性健康状况及视觉美学意义,对景观的保护和开 发提出建设性建议; 2)则主要通过对景观可能的若干利用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估,更多的是为了发 展生产的需要; 3)是景观资产评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景观质量、景观生产价值进行综合并 货币化的过程,注重景观价值潜力的转化过程。 2.景观美具有哪些特性?其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特征:景观美的多样性(世界的多样性) 景观美的社会性(与人发生关系) 景观美的可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 景观美的时空性(随时空变化而变化) 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 3.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有哪些?试述各方法的主要步骤及其优缺点。 评价方法:(1)描述因子法:描述因子法(descriptive inventories)是通过对景观的各种特征或成分的评价获得景观整体的美景度值。 此法首先选择和定义一系列被认为与美景度有关的景观特征或构景成分;然后从这一系列构景要素上对每个具体景观作出评价。 记录每个景观中各种特征的存在与否,并统计其数目,在有的情况下,给每种特征赋予一个数值;最后将每个景观的构成特征与美景度联系起来。 有时只是单纯地对记录结果求和,有时则是综合各种特征或特征值,从而获得一个美景度指数。 优:此法的难点就在于所选择的景观特征要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特征,同时又能充分地把多种不同的景观区分开来。Litton指出描述因子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尺度的景观评价,而且同时适用于规划或设计服务的景观评价。因此这种方法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缺:一是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者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以及依赖于所选择的描述性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相关性;二是这种方法难以直接将各种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亦即很难建立起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实际上是一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它是通过向公众提问(可以是口头或表格等方式)汇总的结果来评价公众对景观的满意程度或可接受程度。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但通常没有明确提出的假设之上,即受调查人所表达的对景观的喜好程度是与景观美关联的,即人们越喜欢的景观就是越美的景观。 优:在于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比较方便、经济,只需整理一套问题清单并做成问卷即可,不需要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和图片处理,对问题的选择不受森林资源现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一、景观生态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目的:在于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原则: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石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空间生态以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形成高度分层的空间现象。同时阴阳坡的差异同样是水热再分配的机理。正是生态因子空间分异过程决定了空间生态的格局。 3、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景观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在区域景观整体性形成过程中,人地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康、永续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共生互赢的格局。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是对景观环境中人群行为的充分规定,人群行为的合理或不合理性及其程度都通过人居环境和人地作用行为体现出来,是景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1、从传统的七度评价体系到现代的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分析的深入与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核心。从景观生态评价的内容体系上可以将景观生态评价内容确定为两个体系:一、景观的传统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自然度、旷奥度、美景度、敏感度、相容度、可达度、可居度的评价上。二、现代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相容度、敏感度、适宜度、连通度、地方性(原生度)、持续度;健康度的评价上。 2、自然度与原生度评价自然度是衡量具有自然环境特征的景观实体在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受到扰动的程度以及自然景观环境被逐步人工化的程度,它的景观生态意义在于评价自然景观环境受到人工干扰的程度和自然景观斑块保留的格局特征。原生度是景观环境在自然度逐步降低的过程中所具有原始生境、生态系统特征的保留程度。自然度关注的是景观非人工化程度;原生度关注的是针对特定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状况,由最适宜的原始生境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