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

3

李文明

1,2

,钟永德

1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3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J Y 14)

,江西省

教育科学“十一五”

(2008年)规划重点项目(08Z D009)。[收稿日期]2009-03-12;[修订日期]2009-09-28[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博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E 2mail :rabbithm @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 ;钟永德(1965-),男,湖南炎陵人,教授,博士,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规划,E 2mail :y ongde65@yahoo.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 。

[摘 要]环境教育因其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的内在耦合关

系而获得国外生态旅游实业界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实践及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着重析述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的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研究;国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11-0090-05

1 引言

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的生态旅游与真正现代

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均产生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环境运动(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

复兴运动”

)[1]。生态旅游(Ecotourism )一词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 UC 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库瑞恩(H.Ceballos 2Lascur áin )首次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后,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此后,全球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并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作为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联姻所形成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也在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因政府机

构、实业界和学术界等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提倡而获

得长足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也呈繁荣之势。与国内相比,国外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时间较早,领域较广,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具有指导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相关实践的发展。本文拟对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相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期对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2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实践进展211 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手段

随着人们对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绝大部分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均加强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力度,某些国家还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而言,这些国家以美国、澳大利亚等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为代表。

为降低大量的荒野游憩所导致的地区环境恶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公众的户外运动道德和技术的教育就已经出现并获得迅速和持续的发展,此类游客教育在生态旅游诞生后的20世纪80年代又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融合并获得新的发展。概括起来,美国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大体上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①早期正式教育阶段。国家户外领导学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 )发起一项有关低影响游憩的早期正式教育计划。②经典口号提出阶段。一些机构提出‘打包进,打包出(pack in ,pack out )’的口号。③宣传手册印发阶段。联邦机构,尤其是美国林业局以及土地管理局和国家公园机构印发冠以“荒野礼节”、“荒野伦理”和“不留痕迹的露营”等各种称呼的宣传手册。④初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荒野管理者发展教育项目来辅助各项规章制度以管理游客的娱乐使用,或直接应用90

 

教育方法来管理娱乐冲击。⑤高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美国林业局与国家户外领导学校等建立教育伙伴关系,推出更为正式的“不留痕迹(Leave No Trace, LNT)”教育项目。其中,LNT教育项目的成功运作模式还被尝试向国外推广,目前类似的模式在诸如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等国被广泛效仿和采纳[2]。

澳大利亚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认证标准中对环境教育的设施和活动要求作出刚性的规定。澳大利亚大多数生态旅游公司一般会专门聘请拥有多重资历、精通交流和科学的研究人员担任导游员,以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解说,并向游客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敏感文化和脆弱环境等方面的建议或要求[3]。这种教育模式已成为相关旅行社招徕客源,特别是稳定回头客源的法宝。

日本旅游业协会((JAT A)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对策特别委员会,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同时进行一些诸如广告宣传、启蒙教育、产品开发、资金募集等方面的工作[4]

尼泊尔通过加德满都环境保护教育计划(K athmandu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ject,Nepal)教育境内的游客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对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教育举措包括设立游客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地图、旅游指南和其他信息,在旅游旺季每周免费为游客安排以介绍《生态旅游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讲座和为旅行社提供环境保护培训[5]。尼泊尔的一些旅游公司还出版《负责任的旅游指南》(Responsible Travel G uide Book)一书以大力提倡“影响最小化”理念[6]。

同时,一些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还提出“取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的游客教育管理口号,以提倡和鼓励低影响的野营行为[7]。这一口号因其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影响最小化”理念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效仿和运用[8]。

212 具有成功经验的旅游地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地由于在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设施建设和教育活动中采取了相对独特的做法而成为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生态旅游地。比较而言,这些旅游地以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G alapag os Islands,Ecuador)、美国阿拉斯加德纳里国家公园(Denali National Park,Alaska)、菲律宾苏拔—峨兰哥岛生态合作社(Suba Olang o Ecotourism C ooperative,Philippins)等为代表。

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每个在加拉帕哥斯岛载客的游船都被要求配备一个有资格证的自然学导游员。导游员除了提供自然解译之外,还有控制游客行为的特别权利,即导游员有权将不按规定行事的游客在剩余的行程中限制在所乘游艇上。加拉帕哥斯岛已经成为国际上大规模开发生态旅游的目的地的实验性案例[9]。

美国阿拉斯加德纳里国家公园:该公园管理方在公园主大门的游客中心,通过独立电脑操作方式对已经获得参观许可券并试图获得在野营区露营许可的游客进行内容包括有关熊的安全和最小负面影响等知识的入园考试,只有正确率为100%的游客方能最终获得露营资格。这种模式既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游客“游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中”游客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3]。

菲律宾苏拔—峨兰哥岛生态合作社:合作社为前来荡舟的游客和导游员制定了生态旅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受到了普遍认同的环境最小影响操作指南。其生态旅游融合了自然风光观赏、环境低影响管理、环境教育和保护、社区扶贫等方面的优点,已发展成为在社区参与自然保护方面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生态旅游成功典范[3]。

3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如火如荼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呼唤并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情,催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这些成果主要涉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地位与功能,理论基础与经典理论,手段与方法以及有效性与有效性影响因子等5个方面。

311 内容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未见直接的系统研究报道,但在一般性的游客教育领域,有学者主张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在最高层面上,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价值与伦理的解释性材料,以改变游客的价值观与态度;在中间层面,通过各层媒体向公众反映有关游憩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具体做法,以保持公众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最低层面,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并向公众分发低影响游憩以及其他维护游憩资源状况的技术材料,以改善游客的游憩行为[10]。

312 地位与功能

31211 地位

对于环境教育在生态旅游中所处地位的问题,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

91 

者将其归纳为“4说”:(1)核心要素类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的核心要素、主要标准或关键环节[11]。(2)功能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的主要功能[12,13]———对此,国外学者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3)产品特性类说。认为环境教育系生态旅游产品的特性、本质特征或规定,是区分生态旅游与非生态旅游的“试金石”———对此,国外学者同样达成了广泛的共识。(4)旅游动机(需求)说。不少国外学者均认为接受环境教育或从事环境学习系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或需求之一[15]。

31212 功能

关于环境教育的功能问题,笔者将国外众多学者的看法归纳为“3说”:(1)保护或平衡手段(措施)说。主张环境教育系环境保护或者平衡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或措施之一[16],这是国外学者达成的最为广泛的共识之一。(2)游客管理内容(措施)说。认为环境教育系对生态旅游者进行管理的内容或措施之一[17]。(3)生态旅游者培育途径说。强调环境教育是将一般游客培育为生态旅游者的途径[18]。

313 理论基础与经典理论

31311 理论基础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然而,由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涉及生态旅游者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等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与这些变化相关的理论均可视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典型的理论主要有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

(1)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理论。亨地(Hendee)等人(1990)将公用土地上的不良行为大致分为五类:无意识的、无技术的、不知情的、不可避免的和非法的。他们认为游客教育只能有效地纠正无技术行为与不知情行为以及一些无意识行为,对不可避免行为及非法行为,效果较差[19]。

(2)道德发展理论。克尔博格(K 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m oral development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要经过几个道德发展阶段:前世俗阶段(preconventional m orality)、世俗阶段(conventional m orality)和后世俗阶段(postconventional m orality)[20]。达斯汀和希内德(Dustin&Schneider)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游客教育管理领域,提出了游客教育者应向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游客传送不同的信息的游客教育建议[21]。

31312 经典理论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经典理论,同样未见直接的研究报道。在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高度相关的一般性游客教育研究领域,却产生了个别具有经典意义且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具有很强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

罗根巴克(R oggenbuck)等运用贝蒂(Petty)与卡西欧波(Cacioppo)提出的“传播与劝说理论(C 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Theory)”[22],结合游客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两个与游客教育效果有关的劝说途径:依赖于游客对信息的注意、考虑与内化的中心劝说路线(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以及依赖于信息来源胜过信息内容本身的边缘劝说路线(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23]。

313 手段与方法

一般认为,环境解说或旅游解说(简称为“解说”)是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的手段———对此,国外学术界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如汉姆和韦乐(Ham&Weiler)主张,在生态可持续方面,通过“理念—态度—行为动机—行为”这一认知与行为反应链,解说能让游客形成牢固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作用于其行为[24]。

比较而言,在环境解说研究方面,解说媒介,包括媒介的载体体系[25]、使用频率[26]、相对有效性[27]等获得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

314 有效性及有效性影响因子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及有效性影响因子的直接研究未见报道。但在一般性游客教育研究领域的个别研究成果却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1411 有效性

阿兰?雷德和威廉?斯科特(Alan Reid&William Scott)认为,游客教育的有效性按教育目的可分为四类:分散游客、知识获取、行为改变与资源状况改变。因为教育效果与前三者直接关联,而与资源状况改变间接相关,故目前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三类,而直接针对第4类的研究极少[28]。

31412 有效性影响因子

与此同时,阿兰?雷德和威廉?斯科特认为,游客教育的有效性至少与4个因素有关:信息内容、信息传送、受众特征及理论支持[28]。

4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对国内的启示

纵观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实践,可以发现其存在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主体多元化。相关政府

92 

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导游员、社区居民等均不同程度地介入了环境教育活动,有的还在各主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二是诸如环境教育中心、解译中心等环境教育设施的建设大多受到高度重视,并且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注重环境教育功能的承载。三是教育内容涵盖了生态系统知识、低影响技能、环境伦理等诸多内容,内容较全面和系统。四是注重自导式环境解说媒体的运用,尤其注重诸如《负责任的旅游指南》、

《生态旅游行为规范》等印刷媒体的使用。五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如以入园考试的形式对游客进行教育和管理。六是强化导游员的素质和层次要求,如引入正规的导游员培训计划,将备用导游员和专业导游员加以区分,注意吸收环境专家担任导游员等。

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旅游”[29]的尴尬境地。究其成因,环境教育的严重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缺失的本身又缘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经费保障、人力资源支撑、教育模式选择、效果评估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结合国内生态旅游业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做法,对加强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的力度、实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各项功能、促进生态旅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等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国内的启示

511 存在的问题

概括而言,国外学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视野较开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研究已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11 在概念与提法方面

如同生态旅游本身的概念尚处“百家争鸣”的状态一样,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提法也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除“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提法外,还有“荒野教育”、“游客教育”、“非正规环境教育”等诸多提法。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和获得共识的提法。学者们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或个人喜好各执一词,过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提法容易造成研究内容的重复、学术思维的混乱,既妨碍了理论水平的

提升,又制约了对实践指导效果的提高。因此,规范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提法变得十分迫切。

51112 在研究内容的结构方面

比较而言,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意义、重要性、对策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教育资源评估、教育效果评价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可能说明后者是有关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的难点。然而,后者却涉及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对实践指导效果的提高等诸多重要问题。因而,它们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的主攻方向。

51113 研究方法方面

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经验性介绍或主观性对策建议,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实证、定量的研究缺乏,研究尚显粗放化。今后,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相关学科(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运用以及基于具体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的实证、实验研究将受到重视并成为主流。

512 对国内的启示

国内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大多还处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阶段;同时国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国内也同样存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国内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重视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学、心理学、伦

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研究,注重将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效地运用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领域中,以夯实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加快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资源价值评估、教育

效果评价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的研究,从而为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教育规划、不同生态旅游地环境教育效果的横向比较和效果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使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教育活动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3)加强实证、实验和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查

研究获得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大量本底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促进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4)结合我国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在传统

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外化,并有效地运用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方面展开更多的研究,突出相关研究的中国特色。

93

 

[参 考 文 献]

[1] (英)艾沃?古德森(Iv or G oods on);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

诞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2] 蔡君.对美国LNT(Leave N o T race)游客教育项目的探讨[J].旅

游学刊,2003,18(6):93-94.

[3] Buckley R;杨桂华,张志勇,徐永红译.生态旅游案例研究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08-109,138,149,240,

296.

[4]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3.

25.

[5] K athmandu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KEEP).KEEP home

page[E BΠO L].http:ΠΠw w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2002-09-08.

[6] W orld Expeditions Inc.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traverl with W orld

Expeditions[E BΠO L].http:ΠΠw w w.w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auΠ

responsiblephp3,2002-3-27.

[7] Owens P A.M inimum im pact take only photos,leave only footprints

[J].School Library Journal,2007,53(9):66

[8] 廖荣华.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2(5):124.

[9] N olan M L,N olan S.Limits to ecotourism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the G alapag os exam ple[A].In:Opperman M.(ed.)Pacific Rim

Tourism[C].CAB International,W alling ford,1998.144-155. [10] Jeffrey M L,Scott R E.M inimising visitor im pacts to protected

areas:the efficacy of low im pact education programmes[J].Journal

o 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1):5-27.

[11] Buckey R.A framew ork for ecotourism[J].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661-664.

[12] E lizabeth B.Planning for ecotourism[J].Parks,1991,2(3):4-8.

[13] Paul E F.Ec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relationships[J].

Pathways:The Ontario Journal o f Outdoor Education,1999,12(2):

15-17.

[14] Andy N.In the wild;ecotourism:mixing dollars and environmental

sense[N].New York Times,1996-05-26(6).

[15] Ceballos2Lascuráin,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1):13-14.

[16] R oss S,W all G.Ecotourism: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1):123-132.

[17] S tefan G.Ecotourism:a means to safeguar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03-

320.

[18] G iong o F,Bosco2Nizeye J.A S tudy of visitor management in the

w orld’s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E BΠO L].http:ΠΠw w w.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ΠtextfilesΠwallace.txt,2002-01-8.

[19] John H C,G eorge S H,R obert L C.Wilderness management.2d e d

[M].G olden,CO:N orth American Press,1990.546.

[20] P ower C,H iggins A,K ohlberg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wrence K ohlberg’s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M].New Y ork:C 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307-313.

[21] Daniel D L,Ingrid S E.C ollaborative con flict res olution at devils tower

national m onument[J].Parks&Recreation,2001,36(7):80. [22] Petty R E,Cacioppo J 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ttitude change[M].New Y ork,NY:S pringer

Verlag.1986.55-63.

[23] 转引自李洪光.游客教育简介[J].河北林业科技,2007(5):35.

[24] Ham,S H,W eiler B.Interpretation as the centerpiece of sustainable

tourism[A].2002Taiwan,U.S.,and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cotourism[C].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02.86-93.

[25] Paul H.New.Backcountry ethic:Leave no trace[J].American

Forest,1986,(8):51-54.

[26] David C N.Low2impact recreational practices for wilderness and

backcountry[R].G enT ech.Rep.INT2265.Ogden,UT:US DA F or.

Serv.,Interm ountain Research S tation.1989.72-88.[E BΠO L].

http:ΠΠhttps://www.sodocs.net/doc/a018841627.html,ΠpubsΠ183.pd f,2009-2-27.

[27] Rymer T M.G rowth of U.S.ecotourism and its future in the1990s

[J].FIU Hospitality Rev.1992,10(1):1-10.

[28] Alan R,W illiam S.Researching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retrospect and prospect[M].London:R outledge,2008.359.

[29] 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光明日报,1998-05-

23.

Study R evie w about E cotourism E 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road

LI Wen2ming1,2,ZH ONG Y ong2de1

(1.Tourism Faculty,Central South Univer sity o f Forestry&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2.Tourism and City Management Faculty,Jiangxi Univer sity o f Finance&Economics, 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academic circles abroad because of its coupling links with ecotourism.The paper makes retrospect and analysis about the practice and studies related to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road.It lays stress on the success ful practice and related study progress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road.It als o makes prospect of the study trend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domestic relevant practice and study.

K ey w ords:ecotourism;environmental education;practice;study; abroad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王玉洁]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启事

本刊专职编辑张宪玉同志已于2009年9月22日调离编辑部,自此不再担任《旅游学刊》的编辑工作。特此通告。感谢他两年来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刊编辑部

2009年10月22日

94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的定义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工作环境日益恶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不像以往那样完全依赖自然,而是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打乱自然固有秩序,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 1.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内涵 1.1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1987年, Ceballos-Lascurain 在题为《生态旅游之未来》(the future of ecotourism)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世界生态旅游协会(TIES)于1993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995年我国为生态旅游做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年提出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区居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也是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态旅游定义。 1.2环境教育的内涵及教育模式 1.2.1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新范畴,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环境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全人类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环境教育是为了认识环境的价值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人们培养环境道德感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而进行的教育。 1.2.2环境教育的分类。(1)正规环境教育。正规环境教育是指学校里面进行的环境教育,它通过正式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和实践教育,包括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它是环境教育的最主要形式。(2)非正规环境教育。非正规环境教育是指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其他机构和组织所进行的环境教育。与正规环境教育相比,非正规环境教育实施的对象范围较广泛,实现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难度较大。 1.2.3环境教育的模式。目前人们已普遍认可,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包括三条核心线索,即"关于环境的教育", "通过环境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人们获得价值和态度所必需的知识;"通过环境的教育"强调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实际经验和环境知识,从而影响其态度、转变其观念,最终改变其行为;"为了环境的教育"是指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作者:————————————————————————————————日期: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 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的速度快。从内外接待来看是先国外、后国内,以接待国外带动国内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无烟工业”产业。它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独具“朝阳产业”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部门、地方、集体、个体、外资一起上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1.工业“三废”造成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 报导,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有的形成沿江段污染带,例如四川乐山大佛脚下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汇流处形成了一条长年不消的黑色污染带;江苏苏州著名的寒山寺下有一条黑臭的河流是造纸厂排放液所致,使得文化灿烂、景观奇特的大佛和寺院大煞风景,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又据了解,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这些年来污染呈增长趋势,山下共有市属企业150个,乡镇企业95个,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废气排放量达92.7亿标立方米,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的危害,峨眉山顶冷杉大片死亡。这些都是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造成的腐蚀和灾害。?

2.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以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各种类别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已有30多家,生活煤灶273座,每年排烟尘22.5吨,烟尘和二氧化硫分别超标率为100%和46.2%,生活污水年排放约20.2万吨,使景区内水体质量逐年下降,景区内垃圾每天总量约6.5吨,有的不加处理,有的埋于林内,造成二次污染,上述种种生活污染,影响了游客的欣赏情趣和游览心境。 3.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渡假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等。 例如峨眉山风景区内开荒种植黄连木;海南省青皮林保护区内开采矿石;青岛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辽宁千山风景区的开山采石,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偷猎大熊猫,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大量捕杀野象以及峨眉山、张家界森林公园等处林木、墙体、岩体、石碑上的乱刻乱画现象到处可见。?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 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 .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最多的,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在家中备受溺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只是孩子们以为向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二是由于分数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年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经典)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引文 人类的旅游活动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近代,旅游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则出现得更晚。它是人们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研究领域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卢云亭和王建军曾列举了73条中外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可见生态旅游作为新兴学科的定义之多。[3]一个概念的内涵往往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体现出来。对生态旅游的多种定义也可看出研究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多分歧。通过多本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纵观各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提出背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我个人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应体现下面几方面: (一)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应包括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如广阔的草原、神奇的冰川、寂静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它们对游人有着无穷的魅力,毫无疑问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但对人文旅游资源是否是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原生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应包含在生态旅游的范畴之内,比如,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掘遗址,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和民间节庆等都应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其原因有二:(1)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都是今天的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生态旅游的意义范文

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别,探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 Abstract:B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ategories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发展现状、类别,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The key wo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categor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课后测试及答案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 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重庆以前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现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模式。√ A B C D 快速型 有效型 集约化 精细化
正确答案: D 2. 重庆将“一圈两翼”的“一圈”范围细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 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 A B C D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发展 功能拓展区
正确答案: A 3. 我们要留给后代良好的生态系统,开发一定要考虑资源的()能力√ A B C D 开发 整合 承载 配置
正确答案: C 4.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用于建设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我们称为( ) √ A 开发比重

B C D
开发强度 开发比例 开发大小
正确答案: B 5. 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是我市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 A B C D 阶段性 地域性 功能性 开发性
正确答案: A 6. 自然资源和()的重要区域以及珍稀动物和植物基因的资源保护地带,都属于禁止开发区。√ A B C D 绿色资源 生态资源 文化资源 优化资源
正确答案: C 7.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之后,()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人口转移的主力中心√ A B C 都市功能核心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正确答案: B 8. 渝东北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要走一个快速的发展道路,要以()作为基础,跨越工业发展等传统的发 展模式√ A B 渔牧业 矿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