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一、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

土壤颗粒往往不是分散单独存在,而是以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孔性,从而影响土壤水、气、肥状况和土壤耕性。因此鉴定土壤结构是观察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分析土壤肥力的一项指标。本次实验观察土壤结构标本,为野外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打好基础。

(一)土壤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的划分见附表。

附表土壤结构类型及大小的区分

(二)观察方法

在野外观察土壤结构时,必须挖出一大块土体,用手顺其结构之间的裂隙轻轻掰开,或轻轻摔于地上,使结构体自然散开,然后观察结构体的形状、大小,与附表对照,确定结构体类型。再用放大镜观察结构体表面有无粘粒或铁锰淀积形成的胶膜,并观察结构体的聚集形态和孔隙状况。观察完后用手指轻压结构体,看其散开后的内部形状或压碎的难易,也可将结构体侵泡于水中,观察其散碎的难易和散碎的时间,以了解结构体的水稳性。

二、土壤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中<0.25mm的团聚体称为微团聚体,它是构成土壤团聚体的颗粒单位,并决定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特征。因此,在进行土壤农业评价时,除了解土壤质地外,还需测定土壤微团聚体,并根据这两种资料计算土壤分散系数、结构系数和团聚度。它们都是影响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物理性质。

(一)方法原理

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原理及操作过程基本上与颗粒分析相同,只是土样分散处理不同。前者只采用物理机械分散法(振荡)而不加化学分散剂处理土样。

(二)操作步骤

1、称取通过1mm筛孔的土样30克,装入500毫升塑料瓶中,加250毫升蒸馏水,浸泡24小时。

2、将塑料瓶盖上,在平行往返荡机上振荡2小时(100次/分)。

3、将分散后的土样洗入1000毫升量筒中,以后按颗粒分析的操作步骤测定各级微团聚体的数量(见前)。

(三)结果计算

a

1、分散系数(%)K1=——×100

b

式中:a为微团聚体分析所得粘粒数量

b为颗粒分析所得粘粒数量

分散系数越高,反映土壤结构水稳性越差。

(b-a)

2、结构系数(%)K2=————×100

b

a、b的意义同上。

A-B

3、团聚度(%) =———×100

A

A:团聚体分析时1一0.05mm颗粒含量

B:颗粒分析时1—0.05mm颗粒含量

(四)、作业

1、用本次实验结果和前面所作机械分析结果计算土壤分散系数、结构系数和团聚度。

2、利用文字表达解释分散系数、结构系数、团聚度的概念。

三、思考题:

1、在观察土壤结构时,能否强行用力将大土块分开?

2、分析土壤的微团聚体时,为什么分散处理时不加化学分散剂而采用振荡?

导学案(教师版)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等级 沅江三中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生物模块三导学案 第1页(共6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一、提出问题: 秋天,落叶纷飞。春天,绿草如茵。且不见落叶痕迹!落叶去哪里了? 结合上面的实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下来。 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 注意: (1)要选择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2)要选择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作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作出假设: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提示: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 三、设计实验 1、设计方案 (1)实验原理: 微生物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酶、淀粉酶可将纤维素、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被分解者吸收到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形成CO2、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释放能量。 (2)、实验材料: 土壤、落叶、 (3)、实验器具: 玻璃容器、标签、塑料d 袋、恒温箱、纱布。 (4)、实验设计步骤: ①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甲组”标签,另一个贴上“乙组”标签。 ②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其中乙组放入恒温箱, 60℃灭菌1h 。 ③取 大小、形态相同的落叶12片,分成2份,分别用包好,埋入2个容器中,深度约5cm 。 ④将2 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取纱布包。 ⑤观察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 腐烂程度。 提示: (1)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 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 ; (2)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 (3)要注意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便指导实验的进行。

大团聚体测定方法

大团聚体的测定方法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姓名:高强伟 学号:S2*******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大小、形状不一、具有不同孔隙度和机械稳定性的结构单位,通常将粒径>0.25mm 的结构单位称为大团聚体。按水稳定性可把大团聚体分为非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评价土壤结构性的重要指标,团聚体的测定有利于了解土壤水分的众多方面,如径流、人渗、再分布、通气以及根系生长。而本文介绍用干筛法测定非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湿筛法、Le Bissonnais (LB)法测定水稳定性团聚体。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测定方法;结果计算 土壤团聚体是指一组黏结在一起的多个基本土壤颗粒,这些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比其与周围土壤颗粒的黏结力更强,是土壤的结构单位[1-3]。土壤团聚体对于外来破坏性作用力的脆弱性的度量[4],影响着土壤的一系列物理性质,特别是入渗和土壤侵蚀 [5-6],决定土壤对风和水的搬运作用的敏感性,还影响着耕作土壤孔隙的大小,进而影响土壤入渗、产流、侵蚀及肥力状况[1]。从农学意义上讲,适于植物生长的良好结构主要依赖于直径为1—10mm 的水稳性团聚体,因为这种团聚体有利于调节通气、持水、养分的保持和释放[7]。 1 干筛法测定非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国家标准法) 1.1 测定步骤 第一步:在野外采取土样时,要求不破坏土壤结构,一个样品采集1. 5-2. 0 kg ,采回来的土样,将大的土块按其结构轻轻剥开,成直径10 mm 左右的团块,挑去石块、石砾及明显的有机物质,放在纸上风干(不宜太干)。 第二步:将团粒分析仪的筛组按筛孔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顺序套好,将土样倒在筛组的最上层,加盖,用手摇动筛组.使土壤团聚体按其大小筛到下面的筛子内。当小于5 mm 团聚体全部被筛到下面的筛子内后,拿去5 mm 筛,用手摇动其他四个筛。当小于2 mm 团聚体全部被筛下去后,拿去2 mm 的筛子。按上法继续干筛同一样品的其他粒级部分。每次筛出来的各级大团聚体,把相同粒径的放在一起,分别称它们的风干质量(精确到0.01 g)。 1.2 结果计算 各级非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g/kg)=10001 1?'m m (1) 式中:m 1—风干土样质量,g ; —1 m '各级非水稳性大团聚体风干质量,g 。

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吸管法

FHZDZTR0010 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吸管法 F-HZ-DZ-TR-0010 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吸管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2 原理 土壤中小于0.25mm的团聚体为微团聚体。土壤中由原生颗粒所形成的微团聚体标志着土壤在浸水状况下的结构性能和分散强度。土壤微团聚体测定与土壤颗粒组成吸管法测定基本相同,也是根据司笃克斯定律,利用不同直径微团聚体的沉降时间不同,将悬浮液分级。所不同的是在颗粒分散时,为了保持土壤的微团聚体免遭破坏,在分散过程中只用物理方法(振荡)处理分散样品,而不加入化学分散剂。然后根据土壤微团聚体测定结果与土壤颗粒组成测定结果中的小于0.002mm粒级含量计算出土壤分散系数和结构系数。土壤分散系数用作表示土壤微团聚体在水中被破坏的程度,土壤分散系数愈大,则微团聚体的稳固性愈低。土壤结构系数用作鉴定微团聚体的水稳定性。 3 仪器 3.1 振荡机。 3.2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图1)。 图1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

3.3 搅拌棒(图2)。 3.4 量筒,1000mL 。 3.5 土壤筛,孔径2mm 、1mm 、0.5mm 。 3.6 烧杯,50mL ,200mL 。 3.7 洗筛,直径6cm ,孔径0.25mm 。 3.8 锥形瓶,500mL 。 4 操作步骤 4.1 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10g (精确至0.001g )风干土样置于500mL 锥形瓶中,加入200mL 水,加塞浸泡24h ,然后在振荡 机上振荡2h 。在1000mL 量筒上放一大漏斗,在量筒口放一孔 径0.25mm 洗筛,将悬浮液通过筛孔洗入量筒中,留在锥形瓶内的土粒,用水全部洗入洗筛内,注意切不可用橡皮头玻璃棒洗擦土粒,以免破坏微团聚体,最后将量筒内的悬浮液用水加至1000mL 。 图2 搅拌棒 将盛有悬浮液的1000mL 量筒放在温度变化较小的平稳试验台上,避免振动,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将留在洗筛内的砂粒洗入已知质量的50mL 烧杯(精确至0.001g )中,烧杯置于低温电热板上蒸去大部分水分,然后放入烘箱中,于105℃烘6h ,再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至恒量(精确至0.001g )。 同时取温度计悬挂在盛有1000mL 水的1000mL 量筒中,并将量筒与待测悬浮液量筒放在一起,记录水温(℃),即代表悬浮液的温度。 4.2 吸取悬浮液 根据悬浮液的温度、土壤密度与颗粒直径,按表1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吸取各粒级时间表,吸取各粒级颗粒。吸取各级颗粒的装置如图3所示。 表1 土壤颗粒分析吸管法吸取各粒级时间表 在不同温度下吸取悬液所需时间 10℃ 12.5℃ 15℃ 17.5℃ 20℃ 土壤 密度 粒径mm 吸液深度cm h min s h min s h min s h min s h min s 2.40 0.05 0.02 0.002 25 25 8 9 2 17 31 51 50 15 8 2 16 53 39 38 7 8 2 15 17 29 33 42 7 2 14 47 20 35 1 7 2 13 18 12 42 27 2.45 0.05 0.02 0.002 25 25 8 9 2 17 11 45 13 39 8 2 16 34 34 4 24 8 2 15 0 24 1 29 7 2 14 30 15 5 54 7 2 13 3 7 14 25 2.50 0.05 0.02 0.002 25 25 8 8 2 16 53 39 39 7 8 2 15 17 28 32 17 7 2 14 44 19 31 34 7 2 13 15 11 37 55 6 2 12 49 3 47 18 2.55 0.05 0.02 0.002 25 25 8 8 2 16 36 34 7 2 8 2 15 1 24 2 16 7 2 14 29 15 2 34 7 2 13 1 7 11 52 6 1 12 36 59 23 6 2.60 0.05 0.02 0.002 25 25 8 8 2 15 19 29 36 54 7 2 14 46 19 33 13 7 2 13 15 10 36 32 6 2 12 48 2 46 42 6 1 12 23 55 0 44 2.65 0.05 0.02 0.002 25 25 8 8 2 15 4 25 8 45 7 2 14 32 15 7 5 7 2 13 2 7 11 21 6 1 12 36 59 23 19 6 1 11 12 52 38 8 2.70 0.05 0.02 0.002 25 25 8 7 2 14 50 20 41 31 7 2 13 18 11 42 48 6 2 12 49 3 48 56 6 1 12 24 55 1 40 6 1 11 1 45 17 11 2.75 0.05 0.02 0.002 25 25 8 7 2 14 37 16 16 4 7 2 13 6 7 19 16 6 1 12 38 59 26 13 6 1 11 13 52 40 41 5 1 10 50 49 59 55 2.80 0.05 0.02 0.002 25 25 8 7 2 1 3 24 13 53 22 6 2 12 54 4 57 26 6 1 1 2 27 56 6 10 6 1 11 3 49 21 19 5 1 10 46 43 40 9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及应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不仅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是一个重要活性养分库,直接调控着土壤养分(如氮、磷和硫等)的保持和释放及其植物有效性。近40年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通常是恒定的,因此采用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Bc)来表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测定土壤微生物碳的主要方法为熏蒸培养法(Fumigation-incubation, FI)和熏蒸提取法(Fumigation-extraction, FE)。 熏蒸提取法(FE法) 由于熏蒸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适合于强酸性土壤、加 入新鲜有机底物的土壤以及水田土壤。Voroney (1983)发现熏蒸土壤用·L-1K 2SO 4 提取液提取 的碳量与生物微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Vance等(1987)建立了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 碳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用·L-1K 2SO 4 提取剂(水土比1:4)直接提取熏蒸和不熏蒸土壤,提取 液中有机碳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碳增加量除以转换 系数K EC (取值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碳。 Wu等(1990)通过采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熏蒸提取——碳自动一起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该方法大幅度提高提取液中有机碳的测定速度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林启美等(1999)对熏蒸提取-重铬酸钾氧化法中提取液的水土比以及氧化剂进行了改进,以提高该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对于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碳的转换系数K EC 的取值,有很多研究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测定K EC 值的实验方法有:直接法(加入培养微生物、用14C底物标记土壤微生物)和间接法(与熏蒸培养法、显微镜观测法、ATP法及底物诱导呼吸法比较)。提取液中有机碳的 测定方法不同(如氧化法和仪器法),那么转换系数K EC 取值也不同,如采用氧化法和一起法 K EC 值分别为(Vance等,1987)和(Wu等,1990)。不同类型土壤(表层)的K EC 值有较大不 同,其值变化为(Sparling等,1988,1990;Bremer等,1990)。Dictor等(1998)研究表 明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浓度土层土壤的转换系数K EC 有较大的差异,从表层0-20cm土壤的K EC 为,逐步降低到180-220cm土壤的K EC 为。 一、基本原理 熏蒸提取法测定微生物碳的基本原理是:氯仿熏蒸土壤时由于微生物的细胞膜被氯仿破 坏而杀死,微生物中部分组分成分特别是细胞质在酶的作用下自溶和转化为K 2SO 4 溶液可提取 成分(Joergensen,1996)。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或碳-自动分析仪器法测定提取液中的碳含量,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中提取碳增量除以转换系数K EC 来估计土壤微生物碳。 二、试剂配制 (1)硫酸钾提取剂(·L-1):取分析纯硫酸钾溶解于蒸馏水中,定溶至10L。由于硫酸钾较难溶解,配制时可用20L塑料桶密闭后置于苗床上(60-100rev·min-1)12小时即可完全溶解。 (2)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称取130℃烘2-3小时的K 2 Cr 2 O 7 (分析纯)9.806g 于1L大烧杯中,加去离子水使其溶解,定溶至1L。K 2Cr 2 O 7 较难溶解,可加热加快其溶 解。 (3)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取经130℃烘2-3小时的分析纯重铬酸钾4.903g, 用蒸馏水溶解并定溶至1L。

土壤团聚体分离方法

土壤微团聚体颗粒分离依据Stemmer 等方法并略作修改,沿用国际制土壤颗粒分级划定粒组。 1.从冰箱中取出土样,将大块土用手轻轻掰成小块土。 2.称取未处理土样35.0 g,水土质量比为5∶1,置于盛有175 ml 自来水 的烧杯中,浸泡1h左右(因为土样较湿,不需要浸泡太长时间)。 3.用探针式超声波发生器(JYD-650)低能量(170 J·L-1)超声分散5 min。 4.用湿筛法分离出2.00~0.20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即0.20 mm筛在下, 2.00 mm筛在上,将两筛置于盆中,然后将超声震荡的土壤悬浮液倒 入筛中,用自来水将筛中的土壤颗粒全部冲下去。0.20 mm筛上残留的土壤颗粒即为2.00~0.20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 5.然后用沉降虹吸法分离盆中的土壤悬液得到0.20~0.02 mm 粒径的土 壤颗粒。首先,通过Stokes 定律计算沉降时间,即 t=s/[(2/9)*gr2*((d1-d2)/η)](参考《土壤胶体》第二册p11) 其中,s 为沉降距离(10cm) g 为重力加速度(981cm/s2) r 为沉降土粒半径(cm) d1 为土粒密度 d2 为介质密度 η为介质的粘滞系数(水的粘滞系数表见《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p31 ,温度4℃) (本次试验参考各粒级土壤颗粒沉降时间表:10分53秒)然后进行沉降,至少沉降三次,沉降杯中得到0.2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6.继而采用离心法分离出0.02~0.002 mm、<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 粒。离心时间与转速由公式计算得到。 t =[ηlog(x2-x1)]/[3.81n2r2(d1-d2)] 其中,x1为中心轴到液面的距离; x2 为中心轴到离心管底的距离; n 为离心机每秒转数。 (选t为10分钟,温度为4℃,x1=8,x2=15,分离出<0.002 mm粒径的土壤颗粒,转速为640转/分)沉淀为0.02~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用自来水将0.02~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洗出。上清液为<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 7.用高速离心法分离得到<0.002 mm 粒径的土壤颗粒,4800转/分, 10min 。

力学分析软件的简单介绍


前言 ? 软件只是工具,多用就能熟练,而理论 知识才是软件的灵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 识 有助于正确的使用软件以及理解软件 识,有助于正确的使用软件以及理解软件 各个数据的含义。
?

?
?
1.应力 1. 应 应力 应力的国际单位是Pa 应力的国际单位是 Pa,也就是牛 ,也就是牛/ /米2,简 单来说就是指单位面积上物体所受到的力 它 单来说就是指单位面积上物体所受到的力,它 是衡量物体受力状态是否安全的重要参数,正 应力的代号是“σ”、剪应力的代号是 应力的代号是 剪应力的代号是“τ”。 2.应变 2. 应变 应变的国际单位是1 应变的国际单位是 1,简单来说就是指杆件 的绝对伸长量与杆件长度的比值,代号为 “ε”。

?
3 弹性模量 3.弹性模量 3. 弹性模量的单位是Pa 弹性模量的单位是 Pa,和应力单位一 ,和应力单位一 致,对于同一种材料,它是衡量应力与应 变关系的常量,也就是说弹性模量只与物 体的材质有关。弹性模量的代号为“E 体的材质有关。弹性模量的代号为“ E”。

? ?
?
4.物体的几种受力状态 4 4.物体的几种受力状态 ㈠ 受压受拉状态 物体两端受挤压力或拉伸力的状态,此 时的物体只受正应力 正应力= 时的物体只受正应力,正应力= 时的物体只受正应力,正应力 正应力=端部力 端部力/ /物 体截面积。 ㈡ 受剪受扭状态 剪 态 受剪状态主要是指杆件长度与杆件截面 相差不大时,杆件两端固定,中间受垂直 于杆件截面的力的状态 例如销轴 剪应 于杆件截面的力的状态,例如销轴。剪应 力=中间垂直力 中间垂直力的一半 的一半/ /杆件截面积。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 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 (2)提取 -1K2SO 4(图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 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 -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 -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 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 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 -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 变 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实验四土壤团聚体组成测定

实验四 土壤团聚体组成测定 一、目的意义 土壤团聚体即团粒结构,是指土壤所含的大小不同、形状不一、有一定孔隙度和机械稳 定性的团聚体之和,是鉴定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其在静水或流水中的崩解情况, 分为水稳性和非水稳性团粒结构两种。测定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利于农业上及时采取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环境,促进作物高产。 二、图样采集处理 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干不湿时采集土样,深度依需要而定,但应尽量保持原状,带回室 内后,将土块轻轻剥成 10-12mm直径的小块,弃去粗根和小石块,然后将图样风干。 三、测定方法 (一) 仪器:1000ml 沉降瓶,白铁水桶、土壤筛干筛、湿筛各一套,并附有装筛子的架子、 天平(感量 0.01g)、铝盒、烘箱、干燥器、震筛机(机械筛分用) (二) 操作步骤 1. 干筛 称取风干土样 1000g,通过孔径为 10、7、5、3、2、0.5、0.25mm的筛组进行干筛,摇 动 10 个来回,取上两层,余者摇 5 个来回,筛完后将各层样品分别称重(精确到 0.01g), 计算各级干筛团聚体百分含量,计入结果表内。 机械筛分:10 秒钟——5 秒钟 2. 湿筛 (1)根据干筛法求得的各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将风干样品按比例配成 50g; (2)为防止堵塞筛孔,故不把 0.25mm 的团聚体倒入准备湿筛的样品内,但在计算时需 计入这一数据。 (3)将配好的样品倒入 1000ml 沉降瓶,沿瓶壁徐徐注水浸润土壤至饱和,浸泡10 分钟, 再缓缓注满,橡皮塞封口。 (4)数分钟后颠倒沉降瓶,直至瓶中样品完全沉淀,再倒转,往复 6 次。 (5)将湿筛组用薄板夹住放入盛有水的大铁桶中,水面高出筛组约 10cm (6)将沉降瓶倒立进入顶层晒面,轻轻移去盖子,使土粒落在筛子上(持续到溶液基本 澄清为止),盖上塞子,取出沉降瓶。 (7)手压顶部盖子缓提速降,上下 10次取上 2层,再 5 次取其余层 (8)将各层的土粒借白瓷盘和洗瓶转移到铝盒中,倾去上清液,105℃烘干称重(精确到 0.01g),然后计算各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并计入结果表内。 四、结果计算 各级团聚体含量(%)=各级团聚体的烘干重/烘干样品重*100 各级团聚体总和为总团聚体百分含量。 各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各级团聚体%/总团聚体% 结果分析表(各级团聚体含量%) >10 10-7 7-5 (干) 5-3 3-2 2-1 1-0.5 0.5-0.25 <0.25(干、湿)

土壤微生物研究土壤采集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I. 土壤样品的运输和贮存 1. 土壤微生物样品的运输 土样从采集点到实验室往往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运输,土样运输过程中难免影响土壤的温度、水分、氧气等环境条件,所以要尽快置于黑暗、低温(4℃)的密闭环境,尽量维持土壤含水量稳定不变,黑暗环境是为了避免光照下藻类在土壤表明的生长,低温是为了减少细菌繁殖,维持微生物区系稳定。一般装于聚乙烯袋子,并松扎。另外,储存时尽可能避免物理压实,样品袋不要堆叠过多,以免破坏土壤原有的团粒结构,并导致底层样品处于厌氧环境。 微生物取样的土壤样品需要在0-4℃的条件下保存,所以土壤样品应及时保存在保温箱或冰箱中(设置0-4℃),并最好在一周内完成前期处理。 如果采集地有冰箱、熏蒸所需的真空干燥器和通风橱等设施,建议将微生物土壤样品熏蒸浸提后,以冷冻的浸提液保存在塑料小瓶中,以方便运送。 如果采集地没有通风橱等设施,建议将所取的土壤样品过筛后冷藏在保温箱中,以方便运送。具体的流程如下: (1)提前准备好保温箱及冷冻好的冰板。冰板需要提前1-2 d冷冻,可以再用自封袋装一定量水分放平冷冻为规则的冰块备用。 (2)按照微生物取样规范进行取样,及时过筛去除根系、土壤动物等杂质,放置在0-4℃保鲜冰箱中保存。用于DNA或RNA分析的土壤样品应用干冰速冻。用于RNA分析的土壤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用干冰保持低温。用于DNA分析的土壤样品应用冰盒运输,也可用干冰。 (3)运输当天将土壤样品密封好,放入保温箱中,保温箱底部、四周及顶部均放置冰板和用自封袋密封的冰块,保证样品四周均可接触冰板或冰块。注意保证土壤样品和冰块分别密封,以防路途中融化的水分进入土壤样品造成污染。 (4)到达目的地后,迅速将样品放入保鲜冰箱(0-4℃)保存待测。 如果采样地条件允许,可以根据规范上的实验方法,将样品熏蒸、浸提后保存在塑料小方瓶中,-20℃冷冻,然后再按照上述流程放置保温箱中运送到目的地,迅速放置在冷冻冰箱中(-20℃)保存待测。 如果购买不到保温箱,可以选用运输水果、蔬菜等的白色泡沫箱,密封严实后亦可。由于泡沫箱保温效果可能不及保温箱,路途较远时应多放置冰板及冰块,途中尽量不要打开,放入及取出都要及时,且需要提前确认样品采集地和目的地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实验.docx

实验报告 201011171946 包银芳 201011172045 王引略 一实验名称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土壤团聚体分析仪测定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 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大小、形状不一、具有不同孔隙度和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的结构单位,通常将粒径>0.25mm的结构单位成为大团聚体。大团聚体分为水稳性和非水稳性两种,非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用干筛法测定,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用湿筛法测定。筛分法根据土壤大团聚体在水中的崩解情况识别其水稳性程度,测定分干筛和湿筛两个程序进行,最后筛分出各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分别称其风干后质量,再换算为占原风干土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四实验材料和仪器 土壤结皮、白铁盒(10cm*10cm*10cm)、套筛(高5cm,直径20cm,孔径分别为8mm、5mm、2mm、1mm、0.5mm、0.25mm,共六个)、团聚体分析仪(含四套筛子,每套有五个筛子,孔径分别为5mm、2mm、1mm、0.5mm、0.25mm,另含有4个配套的水桶)、直径12cm的蒸发皿5个 五操作步骤 (1)采样:通常是采耕层土壤,根据需要也可以分层采样。采样是要注意土壤的湿度,最好在土不粘铲,接触不变形为宜。用饭盒在田间多点采集有代表性的原状土样。以保持原来的结构状态。从原土样剥去与铲面接触变形部分,采样量为1.5-2.0Kg。运输时要避免震动和翻倒。 (2)干筛分析:将风干土样混匀,取其一少部分(一般不小于1kg,精确至0.1g)。永孔径为5mm、2mm、1mm、0.5mm、0.25mm筛子进行筛分。筛完后,将各级筛子上的团聚体及粒径<0、25的土粒分别称量,计算干筛的各级团聚体占土样总量的百分含量。然后按其百分比,配成1份质量为25g的土样,做湿筛法分析。(3)湿筛分析:在团聚体分析仪上进行湿筛分析,一次可同时分析4个土样。分析前向4个水桶中加水,使得套筛在运动达到最高点的时候,筛子上缘可以正好与水面平齐。将套筛放入水桶中,然后开动马达使套筛上下移动,升降4cm,10分钟后提出水面,将筛组拆分。留在筛子上的各级团聚体用细水流冲入蒸发皿,加热蒸干,称量其重量。 六结果计算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

实验报告 2009111720 杜洋 2009111719 万鹏鹏一.实验名称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分析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土壤团聚体分析仪测定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 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大小、形状不一、具有不同孔隙度和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的结构单位,通常将粒径>0.25mm的结构单位成为大团聚体。大团聚体分为水稳性和非水稳性两种,非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用干筛法测定,水稳性大团聚体组成用湿筛法测定。筛分法根据土壤大团聚体在水中的崩解情况识别其水稳性程度,测定分干筛和湿筛两个程序进行,最后筛分出各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分别称其风干后质量,再换算为占原风干土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四.实验材料和仪器 (1)土壤:褐土 (2)白铁盒:10cm*10cm*10cm (3)套筛,高5cm,直径20cm,孔径分别为8mm、5mm、2mm、1mm、0.5mm、 0.25mm,共七个。(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没有使用8mm的筛子) (4)团聚体分析仪,含四套筛子,每套有五个筛子,孔径分别为5mm、2mm、1mm、 0.5mm、0.25mm,另含有4个配套的水桶,电动团聚体分析仪在水中上下震动 的速度为每分钟30次(可调节,一般设定为30次每分钟),振幅为4cm(日本 为3.8cm)。 (5)直径12cm的蒸发皿,5个/组 (6)喷雾器、胶头滴管(这次试验我没并没有用到这两样实验器材,因为我们选择直接放入水中而不是先润湿,这样的结果是实验误差相比之下较大)。 五.操作步骤 (1)采样:通常是采耕层土壤,根据需要也可以分层采样。采样是要注意土壤的湿度,最好在土不粘铲,接触不变形为宜。用饭盒在田间多点采集有代表性的原 状土样。以保持原来的结构状态。从原土样剥去与铲面接触变形部分,采样量 为1.5-2.0Kg。运输时要避免震动和翻倒。 (2)干筛分析:将风干土样混匀,取其一少部分(一般不小于1kg,精确至0.1g)。 永孔径为5mm、2mm、1mm、0.5mm、0.25mm筛子进行筛分。筛完后,将各 级筛子上的团聚体及粒径<0、25的土粒分别称量,计算干筛的各级团聚体占土 样总量的百分含量。然后按其百分比,配成1份质量为20g的土样,做湿筛法 分析。 (3)湿筛分析:在团聚体分析仪上进行湿筛分析,一次可同时分析4个土样。分析前向4个水桶中加水,使得套筛在运动达到最高点的时候,筛子上缘可以正好 与水面平齐。将套筛放入水桶中,然后开动马达使套筛上下移动,升降4cm, 10分钟后提出水面,将筛组拆分。留在筛子上的各级团聚体用细水流冲入蒸发 皿,加热蒸干,称量其重量。 六.结果计算 (1)分级记录表

土壤固碳

1. 陕西省栎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林龄段0-10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段栎林的土壤性状,包括容重、土壤全氮、全磷,并分析这些土壤特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栎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根系生物量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分析,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土壤样品的调查 采用剖面法加土钻法。其中土壤剖面用于土壤容重样品的采集,土钻法用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测定。土壤容重的测定采用“环刀法”。在所选择的栎林样地内,选择一块未受人为干扰、植被结构和土壤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挖掘一个1 m 深的土壤剖面,不够 1 m 的挖至基岩为止(每个样点的 3 个样地内分别挖取一个剖面)。然后沿土壤剖面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 及50-100 cm 分层,并用环刀依次分层取土,每层取两个重复,带回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钻法取样层次与土壤剖面取样层次一致。是用内径=5cm 的土钻,分层取土,每层随机钻取3钻土,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根系的调查 根系的调查也是采用根钻法(内径=9cm)进行。在样地的上、中、下部位分别设置若干采样点,采集0-20 cm、20-40 cm的土层,分层混合装袋,每层 3 个重复。将样品在就近河边进行浸泡、冲洗、过筛,挑拣出根系,自然风干。带回室内在6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换算出单位面积的细根生物量。 枯落物的采集 在每个样点的3个样地内分别设置3个1 m31 m的小样方,待样方内草本植物调查结束,测量样方内枯落物层的厚度,包括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及腐殖质厚。测定完毕将样方内的枯落物全部收集并称重。 将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磨碎过0.25 mm 筛孔,供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测定使用。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采用GB7857-87 中规定的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 全氮含量测定采用GB7173-87中规定的半微量开氏法, 全磷含量测定采用GB7852-87规定的硫酸-高氯酸溶-钼锑抗比色法。 某一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SOCi,t2hm-2)计算公式为:SOCi=Ci3Di

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筛分法

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筛分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2 原理 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大小、形状不一、具有不同孔隙度和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的结构单位,通常将粒径>0.25mm的结构单位称为大团聚体。大团聚体分为非水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两种,非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组成用干筛法测定,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组成用湿筛法测定。筛分法根据土壤大团聚体在水中的崩解情况识别其水稳定性程度,测定分干筛和湿筛两个程序进行,最后筛分出各级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别称其质量,再换算为占土样的质量百分数。 注1:湿筛法不适用于一般有机质含量少的、结构性差的土壤,因这些土壤在水中振荡后,除了筛内留下一些已被水冲洗干净的石块、砾石和砂粒外,其他部分几乎全部通过筛孔进入水中。 注2:粘重的土壤风干后会结成紧实的硬块,即使用干筛法将其分成不同直径的粒级,也不能代表它们是非水稳定性大团聚体。 3 仪器 3.1 平口沉降筒,1000 mL,带有橡皮塞。 3.2 水桶(搪瓷桶或铁桶),直径不小于40 cm,高不小于45 cm。 3.3 套筛,5 cm高,直径20 cm,孔径分别为10 mm、7mm、5mm、3mm、2mm、1mm、0.5 mm、0.25 mm,共8个,有底和盖,并附有能装5个套筛的铁架子1个。 3.4 团聚体分析仪,手摇或电动,含4套筛子,每套有6个筛子,孔径分别为5 mm、3 mm、 2 mm、1 mm、0.5 mm、0.25 mm,电动团聚体分析仪在水中上下振荡速度为每分钟30次。 3.5 白铁盒或铝制盒,10 cm × 10 cm × 10 cm。 4 操作步骤 4.1 采样:通常是采耕层土壤,根据需要也可分层采样。采样时要注意土壤的湿度,最好在土不沾铲,接触不变形时为宜。用白铁盒或铝制盒在田间多点(3~5点)采集有代表性的原状土样,以保持原来的结构状态。运输时要避免震动和翻倒。运回实验室内,沿土壤的自然结构轻轻地剥开,将原状土剥成直径为10 mm ~ 12 mm 的小土块,同时防止外力的作用而变形,并剔去粗根和小石块。将土样摊平,置于透气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 4.2 干筛分析:将风干的土样混匀,取其中一部分(一般不小于1 kg,精确至0.01 g)。用孔径分别为10 mm、7 mm、5 mm、3 mm、2 mm、1 mm、0.5 mm、0.25 mm筛子进行筛分(筛子附有底和盖)筛完后,将各级筛子上的团聚体及粒径<0.25 mm的土粒分别称量(精确至0.01 g),计算干筛的各级团聚体占土样总量的百分含量。然后按其百分比,配成2份质量为50 g(精确至0.01 g)的土样,作湿筛分析使用。 4.3 湿筛分析:在团聚体分析仪上进行湿筛分析,一次可同时分析4个土样。先将孔径为 5 mm、3 mm、2 mm、1 mm、0.5 mm、0.25 mm套筛用铁架夹住放入水桶中,再将称量的土样小心地放入1000 mL平口沉降筒中,用洗瓶沿筒壁徐徐加水,使土样湿润逐渐达到饱和(目的是驱除团聚体内的闭塞空气),湿润10 min。小心沿沉降筒壁加满水,筒口用橡皮塞塞紧,上下倒转沉降筒,反复10次。然后将沉降筒倒置于水中的团聚体分析仪的套筛上面,迅速在水中将塞子打开,轻轻晃动沉降筒,使之既不接触筛网,也不离开水面。当粒

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序列分析软件

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序列分析软件蛋白质数据库及蛋白质序列分析 第一节、蛋白质数据库介绍 一、蛋白质一级数据库 1、 SWISS-PROT 数据库 SWISS-PROT和PIR是国际上二个主要的蛋白质序列数据 库,目前这二个数据库在EMBL和GenBank数据库上均建 立了镜像 (mirror) 站点。 SWISS-PROT数据库包括了从EMBL翻译而来的蛋白质序 列,这些序列经过检验和注释。该数据库主要由日内瓦大 学医学生物化学系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合作维 护。SWISS-PROT的序列数量呈直线增长。 2、TrEMBL数据库: SWISS-PROT的数据存在一个滞后问题,即 进行注释需要时间。一大批含有开放阅读 了解决这一问题,TrEMBL(Translated E 白质数据库,它包括了所有EMBL库中的 质序列数据源,但这势必导致其注释质量 3、PIR数据库: PIR数据库的数据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基金 会(Na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NBRF) 收集的蛋白质序列,主要翻译自GenBank的DNA序列。 1988年,美国的NBRF、日本的JIPID(the Japanese International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日本国家蛋 白质信息数据库)、德国的MIPS(Munich Information Centre for Protein Sequences摹尼黑蛋白质序列信息 中心)合作,共同收集和维护PIR数据库。PIR根据注释 程度(质量)分为4个等级。 4、 ExPASy数据库: 目前,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Swiss I 质分析专家系统(Expert protein anal 据库。 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a08816478.html, 我国的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www.cbi.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92) 第一节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2) 一、稀释平板法 (92) 二、MPN稀释法 (94) 三、土粒法 (96) 第二节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96) 一、充氮厌氧培养法 (96) 二、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 (97) 三、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 (98) 第三节土壤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99) 一、好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99) 二、丝状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三、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100) 第四节土壤中功能微生物的测定 (101) 一、氨化细菌的测定 (101) 二、硝化细菌的测定 (102) 三、反硝化细菌的测定 (104) 四、好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 (105) 十一、纤维分解菌的测定 (106) 十二、光合细菌的测定 (108) 十三、甲烷产生菌的测定 (109) 十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测定 (110) 十五、重金属抗性菌的测定 (111) 第八章根圈微生物分析 (111) 第一节根圈细菌的分析 (112) 一、根圈的分区 (112) 二、根圈细菌的分离 (112) 三、根圈优势菌株的分群 (114) 第二节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 (115)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 (116) 二、组织表面消毒 (116) 三、分离方法 (117) 第十五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19) 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19)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 (120) 一、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120)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 (124) 一、熏蒸提取——全氮测定法 (125) 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 (127)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认识挑战与研究建议“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认识、挑战与研究建议“土壤 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导读 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肥力形成的基础,不但影响土壤质量、功能和粮食产量,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土壤资源同时面临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及速率,对于实现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和土壤固碳潜力的基本认识以及研究中面临 的挑战,而后从基础研究、土壤信息平台、方法体系及研究成果与国家农业管理决策支撑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 文/赵永存徐胜祥王美艳史学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作为土壤肥力形成的基础,不但影响土壤质量和功能,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SOC 是土壤肥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含量高低、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属性,即土壤有效持水量、保肥能力、养分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而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同时,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

分,SOC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CO2),而大气中的CO2 则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到植物体,植物根系、凋落物及人为归还使得植物体中的部分碳再次归还到土壤中。因此,SOC 具有一定的大气CO2 浓度调节功能。地球上SOC 储量巨大且较为活跃,因而其微小变化就可能对大气CO2 浓度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土壤质量总体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人地、人粮矛盾日益突出,土壤资源正同时面临着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而农田作为受人为管理措施影响最为强烈的土壤利用方式,其SOC 库最为活跃。同时,农田SOC 库也是唯一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通过合理利用而进行适度 调节的碳库。因此,准确把握农田SOC 变化速率及固碳潜力对于实现我国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1 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及速率的基本认识 国家尺度农田SOC变化速率估算主要采用Meta 分析、土壤调查数据差减和过程模型模拟3类方法。Meta分析采用已发表文献中的SOC 数据,计算SOC 变化速率;调查数据差减法通过两期土壤调查采样的SOC实测数据直接差减计算变化速率;过程模型模拟则采用SOC周转机理模型,在气候、土壤、农业管理措施等因子驱动下,实现SOC变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