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中国农大考博笔记)

药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中国农大考博笔记)

药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中国农大考博笔记)
药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中国农大考博笔记)

名词解释

1,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一般简称半衰期。半衰期是药动学的重要参数,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

2,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r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AUC理论上讲是时间从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Vd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Vd值的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4,体清除率简称清除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包括生物转化和排泄)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单位以ml?min-1?kg-1表示。

5,峰浓度(C max)与峰时(t max),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称血药峰浓度(简称峰浓度),它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称达峰时间(简称峰时),它取决于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

6,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一定的药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这个参数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7,药时曲线,在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测定其药物浓度,常以时间作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出曲线称为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8,药效学的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成为协同作用。

9,药效学的拮抗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称拮抗作用(antagonism).

10, 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互相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被称为配伍禁忌。

11,受体-效应偶联(receptor-effect couping):神经递质或激动剂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触发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最终导致某些生理效应的产生,此过程称为受体一效应偶联。12,拟似药或激动药(agonist):大多数传出神经药物能直接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结合后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称为拟似药或激动药。

13,抗胆碱药(anticholierpic drugs):又称胆碱受体阻断药(choliocetor blocking drugs),这是一类作用于节后胆碱神经支配的效应细胞,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的药物

14,化学治疗药(chemotherapeutic agents):简称化疗药。凡是对侵袭性的病原体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即称为化学治疗药。

15,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是评价化疗药的安全度及治疗价值的标准。化疗

指数为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值,或以动物的5%致死量(LD5)与治疗感染动物的95%有效量(ED95)之比值来衡量。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等毒性愈小。

16,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凡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某属细菌的药物称窄谱抗菌药,例如青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作用;链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17,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抑制或灭杀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18,抗菌药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以时间的长短表示,它几乎是所有抗菌药的一种性质。

19,耐药性(resistance)又名抗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种。前者属细菌的遗传的特性,不可改变的。获得耐药性,即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在多次接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动改变,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20,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这类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

21,ADI,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是指可以被一个人安全地消费而不产生任何作用的量。

22,MRLs,最高残留限量,是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于食品表面或内部的残留药物或其他化学物的最高含量或最高浓度。一般以鲜重计,单位表示为mg/kg,ug/kg或mg/L,ug/L。

23,LD50, 半数致死量,是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

24,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25,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2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的现象。27,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过敏反应,其本质是免疫反应。药物多为外来异物,许多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全抗原,从而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反应。

28,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29,治疗指数(TI),指药物LD50和ED50的比值。

30,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31,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问答题:

1、新兽药审批程序

申报新兽药应提交以下20项申报资料;

1)新兽药名称及命名依据

2)选题目的、依据及国内外概况综述

3)新兽药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数据、理化常数、图谱及其解析

4)生产工艺,对新制剂尚须提交处方及其依据

5)原料药及其制剂、复方制剂稳定性试验数据

6)药理研究结果

7)一般毒性试验结果

8)特殊毒性试验结果

9)食品动物主要组织中兽药残留的消除规律、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的研究资料

10)饲料药物添加剂或激素的动物喂养致畸和繁殖毒性试验报告

11)环境毒性试验资料

12)临床研究结果

13)中试生产总结报告

14)连续3~5批中试生产的样品及其检验报告

15)三废处理试验报告

16)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17)新兽药及其制剂的包装、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18)生产成本计算

19)主要参考文献

20)申报申请书

第一、二和三类新兽药的申报资料由农业部初审,符合规定的交中国兽药监察所进行复核试验和新兽药质量标准草案的起草。复核试验合格后,由新兽药审评委员会进行技术审评。凡符合规定的,经审核批准后发布其质量标准,并发给研制单位《新兽药证书》。兽药新制剂的复核试验、技术审评、审核批准、质量标准的发布均有省属相应机构受理。第一和二类新兽药在批准试生产后,应继续考察新兽药的稳定性、疗效和安全性,并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在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

2、合理用药原则

1,正确诊断。任何药物合理应用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诊断,没有对动物发病过程的人士,药物治疗便是无的放矢,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延误诊断,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2,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要针对患畜的具体病情,选用药效可靠、安全、方便、廉价易得的药物制剂。

3,了解所用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根据药物的作用和在动物的药动学特点,制

定科学的给药方案。

4,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效应是可以预期的。几乎所有的药物不仅有治疗作用,也存在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必须记住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复杂性,对治疗过程作好详细的用药计划,认真观察出现的药效和毒副作用,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5,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在确定诊断后,兽医师的任务是选择是有效和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不应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抗菌药物)除具有确实的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外,药慎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

6,正确处理因对治疗与对症之俩的关系,两者巧妙治疗,两者巧妙地结合将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3、滥用兽药造成的不良后果

1,导致动物中毒;2,引起动物过敏反应;3,导致动物肠道内某些细菌产生乃药性;

4,造成用药动物肉、蛋、奶中的药物残留,即在用药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产生中蓄积药物原形及其代谢物,长期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的消费者会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等不良后果;5,污染环境;7,影响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

4、新兽药的研究内容

1,新兽药药学研究内容包括:新兽药名称、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试制路线、反应条件、精制方法,制剂的处方、工艺及处方依据;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药学研究

应严格按照现行《中国兽药典》、《中国药典》或先进国家药典或兽药典或附录中有

关规定方法的要求进行试验。各个项目均应有连续生产3~5批产品的测定数据。

2,新兽药药理研究包括药效学研究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1)药效学研究包括几个方面:a,主要药效研究:应根据新药的不同药理作用,

按该类型药物评价药效的研究方法和标准进行。应采用体内、体外两种以上试

验方法,各项试验均应设空白对照和已知药物对照。应当选用两种以上剂量及

不同的给药途径;b,一般药理研究:各种新兽药都应选用其产生主要药效作

用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来观察对动物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影响。C,复方制

剂中多数组分对药效或毒副作用影响毒副作用影响的研究

2)药物动力学研究研究靶动物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吸收程度,在体内重要器官

和组织的分布和维持情况以及排泄的速率和程度等。对靶动物进行药物动力学

分析,计算出动力学参数如AUC、vd、cmax、tmax、t1/2β及有关转运速率常

数等参数。

3,新兽药毒理学研究:

1)一般毒性试验对全身用药,应进行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产生毒性反

应的新药,至少应对其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动物在给药期结束后继续观察。

2)特殊毒性试验根据《技术要求》中规定,新兽药特殊毒性试验中的“三致”

试验,一般只进行致突变和致畸试验。对饲料药物添加剂还应增加喂养致畸试

验和喂养繁殖毒性试验。

4,新兽药临床研究即临床药效试验。

按照新兽药的类别,临床研究分为临床试验和临床验证。对第一、二新兽药,

必须进行临床试验;对兽药新制剂则进行临床验证;对第三类新兽药进行临床

试验或验证由农业部认定。

新兽药临床试验分为实验临床试验和扩大区域试验。

新兽药临床验证主要考察新兽药或兽药新制剂的疗效和毒副反应

5、M受体兴奋生理效应作用:

产生的作用相当于全部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所产生的作用。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支气管,胃肠道与泌尿道等平滑肌兴奋,括约肌松弛,汗腺,唾液等腺体分泌增加,眼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

6、 N样兴奋作用:

产生的作用相当于运动神经及全部植物神经节兴奋所产生的作用,还包括兴奋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使之释放肾上腺素。运动神经兴奋表现为骨骼肌收缩。全部神经节兴奋的结果,使节后的交感神经和副神经纤维皆兴奋。

7、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可通过下列方式转移。

1)转化(transformation),即通过耐药菌溶解后DNA释出,耐药基因被敏感菌获取,

耐药基因与敏感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此方式主要用于革

兰氏阳性菌及嗜血杆菌。

2)转导(transductinon)即,通过嗜菌体将菌体基因转移的给敏感菌,是金黄色葡萄

球菌耐药性转移的唯一方式。

3)接合:即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

主要见于G-。

4)易位(translocstion)或转座(transposition)即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座到另

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等。

8,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1)产生酶使药物失活主要有水解酶和钝化酶两种。水解酶的典型例子就是β-内酰

胺酶类,它们能使青霉素、头孢菌素β-内酰胺环断裂而使药物失效。钝化酶又名

合成酶,常见的有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及核苷转移酶等。如乙酰转移酶作用于

氨基糖苷类的氨基及氯霉素的羟基,使其乙酰化而失效。

2)改变膜的通透性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对四环素类及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系由于

耐药菌所带的质粒诱导下产生三种新的蛋白,阻塞了外膜亲水性通道,药物不能进

入而形成耐药性。

3)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耐药菌药物作用点的结构或位置发生变化,使药物与细菌不

能结合而丧失抗菌效能。

4)改变代谢途径磺胺药是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

作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产量增加,可高达

敏感菌产量的20~100倍。后者与磺胺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

甚至消失。

此外,对四环素类耐药的细菌在胞浆膜可产生“四环素泵”,把菌体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对喹诺酮类耐药的细菌细胞膜上亦存在外排系统,能将药物从菌体内排出。

9、单克隆抗体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

单个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叫单克隆抗体。他可以和相应抗原的单个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单克隆抗体具有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1 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利用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

2 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可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这种“导向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体外试验中已获得满意效果。如热敏免疫脂质体等。另外,可将化疗药物、细菌毒素、植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细胞毒剂与抗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直接交联,利用其导向作用,使细胞毒剂定位于肿瘤细胞把它直接杀伤。这不仅提高了抗体的疗效,也可降低细胞毒剂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如应用抗T细胞单抗和柔红霉素结合物,在体外对非T淋巴细胞就无杀伤作用。

3 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4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体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发现幼猪对破伤风类毒素难以产生抗体,注射相应特异性抗体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免疫应答。6 作为医学检验试剂

5单克隆抗体作为医学检验试剂,其主要用途如下:(1)诊断各类病原体;(2)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3)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4)机体微量成分的测定。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成为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等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0、分子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包括:分子药理学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为基础,是一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新药研制开发中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

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概括的说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受体及离子通道分子药理学方面的内容,包括肾上腺素类受体、阿片受体、多巴胺类受体等;二是某些系统的分子药理学、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其抑制剂、抗胆碱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药物、甾体激素及脑老化和老年性痴呆的新理论与药物防治。

发展趋势:其次是近年来发展的几个新领域,包括遗传药理学、细胞色素氧化酶、立体结构、药物代谢和效应及基因治疗;

11、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1)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或生物半衰期,一般简称半衰期。半衰期是药动学的重要参数,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2)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r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AUC理论上讲是时间从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Vd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Vd值得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4)体清除率简称清除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包括生物转化和排泄)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单位以ml?min-1?kg-1表示。(5)峰浓度(C max)与峰时(t max),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称血药峰浓度(简称峰浓度),它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达到峰浓度所需的时间称达峰时间(简称峰时),它取决于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6)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一定的药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这个参数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12、从兽医角度理解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见179-180)

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各种慢性、蓄积毒性,如过敏反应、三致作用、免疫毒性、发育毒性以及激素样作用等。

1、过敏反应:少数抗菌药物能致敏易感个体,常引起人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

2、毒性作用:动物组织中药物残留水平通常很低,除极少数能发生急性中毒(如β-兴奋剂)外,绝大多数药物残留通常产生慢性、蓄积毒性作用。如氯霉素可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3、激素样作用:性激素及其类似物被人食用后可产生一系列激素样作用,主要表现为潜在致癌性、发育毒性及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现象。

4、耐药性:抗菌药物残留引起耐药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对人类医疗有影响。其一,给食品动物长期服用亚治疗药物后,易诱导耐药菌株特别是携带多抗性R质粒的菌株的产生。其二是人食用含抗菌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可能干扰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和直接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5、污染造成的隐患。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饲料。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一些新兴饲料资源被

广泛使用,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和皮革蛋白等,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残留很多的有害物质,而它们的应用加剧了污染的程度,使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蓄积,继而通过食物链转移给人类。

动物性食品安全几乎涉及到动物饲养及产品加工的各个方面,动物疫病的变化和动物保健品的广泛应用使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建立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物防检疫系统和疫病检测系统,。其次,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不合格产品通报制度。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法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关动物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和质量标准,突出食品安全指标;建立包括饲料质量控制、产地生态环境控制、疫病控制和药物残留等“全程安全”的监管体系。

13、突变的分类及后果?

根据遗传毒理学突变分为3类: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分离异常。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改变,根据发生机理可分为4个类型:即碱基对置换、移码突变、整码突变和片断突变。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见到,一般以生长发育、生化、形态等表型改变为基础进行检测。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其改变的基础是DNA链的断裂。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受损断裂后,形成的断片可重新连接或互换,表现出断裂、断片、缺失、倒位、插入和复制、易位等等各种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分离异常指基因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又称染色体数目畸变。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当染色体复制异常或分离障碍时,就会导致非整倍性改变和整倍性改变。

14、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sp234-235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特点:(1)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作用;(2)杀菌力强,在体外很低的药物浓度即可显示高度的抗菌活性,临床疗效好;(3)吸收快,体内分布广泛,可治疗各个系统和组织的感染性疾病;(4)抗菌作用独特,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5)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为光谱杀菌性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支原体、某些厌氧菌具有效。例如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嗜血杆菌、波氏杆菌、丹毒杆菌、金葡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支原体等均敏感。

15、TMP的增效磺胺类药的机理sp233

TMP的增效磺胺类药的机理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因而阻碍了敏感菌叶酸代谢和利用,从而妨碍菌体核酸合成。TMP或DVD与磺胺类合用时,可从两个不同环节同时阻断叶酸代谢而起双重阻断作用。合用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近百倍,甚至使抑菌作用变为杀菌作用,故称“抗菌增效剂”。

16、某地区发生重大疫病应采取的措施?

1)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对患病动物采取隔离、检查和诊断措施。对确诊为法定一类疫病、危害性大的人兽共患病或外来疫病时,应立即采取封锁疫区和扑杀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

施;

2)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对疫点、疫区实行严格的封锁措施。对疫区周边用疫苗建立免疫隔离带,以防疫情扩散;

3)加强检疫,全面系统的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检疫和监测,以发现、淘汰或处理病原携带者;

4)立即对疫区实行严格消毒处理,对疫区内动物圈舍、场地、车辆、饲养及管理人员等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进行彻底的消毒。

5)对患病死亡动物尸体应按法定程序进行合理的处理;

6) 把以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疫情报告通告制度。

17、抗生素耐药性的主动外排机制

外排系统是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在能量的支持下,可将抗生素等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胞。外膜蛋白改变可提供化学结构无关的其它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是多重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主动外排系统系多重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主动外排也是细菌对多类重金属离子如砷、镉、铜、锌和汞等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18、如何确定最高残留限量

可分为三步进行:1.最大无毒性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的确定最大无毒性作用剂量是根据最敏感实验动物(一般为大鼠、兔、狗)的毒理学试验,对动物不产生任何毒性的最大剂量。实际是一种从实验动物外推到人的安全性数据。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兽药的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胎、致癌)试验结果得来。

2.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的确定

每日允许摄入量是指可以被一个人安全地消费而不产生任何作用的量。ADI=NOEL/安全因子其中安全因子,如果NOEL是根据急性试验得到的,安全因子为1000;如果NOEL是根据慢性试验得到的,安全因子则为100。

3.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的确定

最高残留限量是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法律允许或认为可接受的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量/浓度。

根据ADI,计算出各种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

MRLs=(ADI×60kg/天)/(组织消费量/天)

其中,组织消费量如下(按WTO推荐):肌肉300g,脂肪50g,肝脏100g,肾脏50g,蛋100g,奶1.5L。

19、兽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分类?dp184-185

残留分析方法的种类较多,有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分离或检测原理分类主要分为理化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测定法。理化分析法包括波谱法、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如HPLC、GC、薄层色谱法(TLC)、GC-MS、LC-MS和毛细管电泳(CE)等;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测定法(EIA或ELISA)

和荧光免疫测定法(FIA)等;生物测定法包括微生物学测定法(microbiological assay)和放射受体测定法(radioreceptor assay)等。

(2)按残留分析目的和用途分类主要分为筛选方法、常规方法、确证方法和参比方法。(3)按被测组分类目分类主要分为单组分残留分析法(single residue analysis)和多组分残留分析法(multi-residue analysis)

20、残留分析方法建立的步骤?dp185-189

残留分析方法种类很多,但建立残留方法的基本步骤大致相同,主要步骤如下:: (1)检阅文献与设计分析方法(2)建立基本测定方法

(3)建立样品处理方法(4)绘制标准曲线

(5)确定检测限与定量限(6)测定样品添加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7)稳定性分析(8)分析方法评价及评价标准

(9)分析结果判定(10)分析方法报告

21、动物组织前处理的方法?dp189,192-195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将待测物组分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并达到仪器能够检测的状态。样品出来通常包括提取、净化、浓缩和衍生化四个步骤。

(1)提取方法

提取(estraction)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破坏待测物组分与样品成分间的结合力,将待测物组分从样品中释放出来并转移到易于分析的溶液状态。提取的方法有:1)组织捣碎法;2)振荡法;3)索氏提取法;4)超声波辅助提取;5)超临界流体萃取;6)加速溶剂萃取。

(2)净化方法

净化(cleanup)是指将提取液中的待测物组分与提取过程中一起进入的与待测物组分溶解性相似的杂质分离的过程。净化的方法有:1)液-液萃取 2)固相萃取 3)固相微萃取 4)凝胶渗透色谱 5)吹扫-捕集 6)膜分离技术 7)基质固相分散技术 8)免疫亲和色谱 9)其他如分子印迹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蒸馏、低温冷冻和凝结剂沉淀等(3)浓缩与富集

在残留分析中,经提取和净化后的待测物组分的存在状态不能满足仪器检测的要求,如待测物浓度太低或待测物的溶剂与流动相不兼容等,必须对组分进行浓缩(concentration)和富集(enrichment)。浓缩是指通过减少样品溶液中的溶剂或水分而使组分的浓度升高。富集是指利用液-固萃取的方法浓缩待测物组分。除上述提及的各种SPE、吹扫-捕集等可用浓缩和富集外,常见的浓缩和富集方式有旋转蒸发器浓缩、气流吹蒸、K-D浓缩器浓缩和真空离心浓缩等。浓缩过程是易造成待测物组分损失,应给予注意。

(4)衍生化技术

衍生化技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样品中难于分析检测的待测物组分定量地转化成另一种易分析检测的化合物,通过对后者的分析检测,可以对待测物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衍生化方式分柱前衍生化和柱后衍生化两种。柱前衍生化是将待测物组分与衍生化试剂反应

后,再进行GC或HPLC分离和检测。柱后衍生化是组分经HPLC分离后与从旁路泵入的衍生化试剂混合、反应,产物由流动相带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2、从药物理化性质上看影响药物的作用因素?dp73

从药物理化性质上看影响药物的作用因素有:

(1)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指有机化学药物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分配率。它与化学药物的吸收、转运、分布、代谢均密切相关。

(2)电离度: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学药物只有在适宜的PH条件下,维持非离子型才能经胃或小肠吸收。

(3)挥发性:吸入化学药物浓度与其挥发性的大小亦有关,挥发性大的药物往往吸入浓度小。

(4)分散度:化学药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浓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5)分子量:化学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机体对其呼吸和分布等有关,详细机理尚在研究之中。

23、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有四种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大多数细菌(G+)细胞的胞浆膜外有一坚韧的细胞壁,主要有黏肽组成,而黏肽的合成分为胞浆内、胞浆膜及胞浆外三个步骤,抗菌药物可作用不同部位而发挥抗菌作用。如杆菌肽主要在胞浆膜上抑制线形多肽链的形成。

(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位于细胞壁内侧的胞浆膜主要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当胞浆膜损伤时,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胞浆中的重要营养物质外漏而死亡,从而产生杀菌作用。如多肽类和多烯类。

(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场所在胞浆的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分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延长阶段和终止阶段。不同抗生素可对不同阶段作用,从而产生抗菌作用。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核酸具有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功能,抗菌药物通过抑制或阻碍细菌细菌细胞DNA和RNA的合成。如利福平可与D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β亚基结合,从而抑制mRNA的转录。

24、量效曲线与质反应量效曲线的区别?dp17-18,22

主要区别在于:

(1)量效曲线反映剂量-效应关系,即反映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效应强度改变间的关系。

(2)质反应曲线反应反映剂量-反应关系,即反映外源化学药物剂量与在某一群体中出现某种质效应的个体在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在毒理学评价中,安全性的评价主要依据质反应曲线反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3)同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同的效应可有各自的量效曲线和质反应曲线,如某种化学物引

起机体的亚临床变化、中毒和致死亡3种效应,均有各自反应曲线。

25.简述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的药效作用强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总括起来有药物、动物和环境三方面。

药物而论,主要是制剂、剂型所决定的给药途径,从而影响药物吸收速度与数量,也可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重复用药的时间和次数,又影响药物的持效时间与作用强度,使用合理与否还会使机体产生耐受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强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或消除药物的中毒。注意其结果有可能是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在联合用药时还受药物理化性或药效作用的配伍禁忌的影响;在动物方面,有种属、个体、生理(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病理状况之差别的影响,使药效产生差异。环境的影响来自合理的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在治疗过程中,尤应注意环境的温度、湿度、饲料改换等突发剧变。

26 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于受体:大多数传出神经药物能直接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称为拟似药或激动药(如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结合后不激动受体,而且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称为拮抗药或阻断药。

(2)影响递质:A、影响递质生物合成:此类药物较少,无临床应用价值。B、影响递质的生物转化:乙酰胆碱的失活主要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抗胆碱酯酶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Ach破坏,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Ach的浓度,产生拟胆碱作用。C、影响递质的转运与贮存:通过促进递质的释放而发挥拟似递质作用的药物如麻黄素,它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NA,氨甲酰胆碱可促进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Ach。

27 局麻药的作用机理

目前认为是阻断Na+内流。局麻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时,其盐基能制止膜面上Na+通道开放,Na+无法进入膜内,膜内K+无从外移,于是制止膜除极化,阻止了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研究认为局麻药主要是封闭Na+通道的内口,而非膜表面的外口,而且局麻药与Na+内侧受体结合,使Na+通道蛋白构象改变,促使Na+通道闸门关闭。当Na+通道恢复正常时,其局麻作用消失。

28、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理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的速率或数量而改变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达到恢复正常生理心律的目的。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a、降低自律性;b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c改变膜反应性和传导性;d改变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

29糖皮质激素作用机理

糖皮质激素的大多数作用,都是基于与特异性受体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浆内,与热休克蛋白质联系在一起。糖皮质激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特异性地与受体结合,热休克蛋白脱离,活化的受体-药物复合物迁移到核内。在核内,复合物

与靶基因上的调节蛋白质结合,引发基因转录,导致靶蛋白质的合成或抑制。

30氨基糖苷类药物共同特征

A、均为有机碱,并能与酸形成盐。常用制剂为硫酸盐,易溶于水,性质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B、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作为肠道感染用药。注射给药后,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型从尿中排出,适用于泌尿道感染。

C、抗菌谱较广,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强,对厌氧菌无效,对G+菌作用较弱,但对金葡菌较敏感。

D、不良反应主要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肾脏毒性及对神经肌肉的阻断作用。

31 磺胺药作用机理

磺胺药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直接从生长环境中利用外源叶酸,而是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喋啶和谷氨酸,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参与嘌呤、嘧啶、氨基酸的合成。磺胺类药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结构极为相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或者形成以磺胺代替PABA的伪叶酸,最终使核酸合成受阻,结果细菌生长繁殖被阻止。

32 氟奎诺酮类作用机理

氟奎诺酮类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是细菌死亡。氟奎诺酮类可与DNA和DNA回旋酶形成复合物,进而抑制A亚单位,只有少数药物还作用于B亚单位,结果不能形成负超螺旋结构,阻止DNA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3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菌药的目的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目前,一般将抗菌药物为四大类:I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II类为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III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IV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I类和II类合用一般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前者破坏细菌细胞壁完整性,有利于后者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I类和III类合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如青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合用会出现拮抗。I类和IV类合用,可能无明显影响。其他类合用多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还应注意作用机理相同的同一类药物的疗效并不增强,而可能相互增加毒性,如氨基糖苷类之间合用能增加第八对脑神经的毒性。

34消毒防腐药的作用机理

主要有三种:

一是使菌体蛋白变性、沉淀:大部分消毒防腐药通过这一机理起作用的,比如酚类、醛类、醇类、重金属盐类等。然而一种消毒药不只是通过一种途径而起杀菌作用的,例如苯酚在高浓度是蛋白质变性剂,但在低于沉淀蛋白的浓度时,可通过抑制酶或损害细胞膜而呈现杀菌作用。

二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表面活性剂等的杀菌作用是通过降低菌体的表面张力,增加

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引起重要的酶和营养物质的漏失,水则向菌体内渗入,使菌体溶解和破裂。

三是干扰或损害细菌生命必需的酶系统:当消毒防腐药的化学结构与菌体内的代谢物相似时,可竞争性地或非竞争性地与酶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导致菌体的抑制或死亡;也可通过氧化、还原等反应损害酶的活性基团。

35 抗寄生虫药的作用机理

A、抑制虫体内某些酶:不少抗寄生虫药通过抑制虫体内酶的活性,而使虫体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例如,左旋咪唑、硝氯酚等能抑制虫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阻碍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阻断了A TP的产生,导致虫体缺乏能量而死。

B、干扰虫体的代谢:某些抗寄生虫药能直接干扰虫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例如:苯并咪唑类药物能抑制虫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影响酶的分泌,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虫体死亡;三氮脒能抑制动基体DNA的合成,而抑制原虫的生长繁殖;氯硝柳胺能干扰虫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影响A TP的合成,使绦虫缺乏能量,头节脱离肠壁而排出体外。

C、作用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有些抗寄生虫药可直接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影响其运动功能或导致虫体麻痹死亡。如阿维菌素类能促进 -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使神经肌肉传递受阻,导致虫体产生迟缓性麻痹,最终引起虫体死亡或排出体外。

D、干扰虫体内离子的平衡或转运:聚醚类抗球虫药能与钠、钾、钙等金属阳离子形成亲脂性复合物,使其能自由穿过细胞膜,使子孢子和裂殖子中的阳离子大量蓄积,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细胞,使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破裂,引起虫体死亡。

进展资料摘抄: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代学。

2、药理学的主要学科任务有三点:(1)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帮助正确、合理用药,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2)为寻找新药、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提供线索;(3)为阐明生物机体的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现象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3、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大致分三类:(1) 实验药理学方法:以健康动物和正常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受体分子为对象,进行药效学和药代学研究;(2)实验治疗学方法:是以病理模型动物和组织器官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3)临床药理学方法:以健康靶动物为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促进新药开发,推动药物治疗学发展,确保合理用药。

4、药理学研究中的新技术:(1)同位素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标记药物,追踪药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蓄积、排泄等。60年代开始有高比活的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和药物,发展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和放射配体结合法,前者用于测定以前不能测出的微量物质,后者用于研究神经介质、激素和药物的受点,用于分子水平的药理研究;(2)微电极的应用:微电极,特别是多孔玻璃微电极和微电泳给药法相结合,可在单一细胞上观测微量活性物质产生电活动改变。微电极可插进入细胞内,观察离子通道通道及其药理作用的关系;(3)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离体器官实验是药理研究中重要而简便的方法,离体器官一般只能维持几个小时。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并且可以传代。近来克隆化的细胞株保持着该株细胞的功能、代谢以及药理反应的特点,已成为研究药物特异作用和相应受点及分子药理的重要手段。在细胞培养和杂交基础上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在药理研究中应用也已日渐增多。(4)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通过转录、翻译,可较便利地研究多肽和蛋白质结构,并经生物合成产生多肽和蛋白质。药理学研究中已应用这一技术解决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在体内的来源问题,例如应用重组DNA已经认识三族阿片样肽,即脑啡、内啡肽和强啡肽,各有其不同的多肽前体;(5)电子计算机技术:药理研究有大量数据需要统计处理,无可置疑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可大大加快和便利计算分析,并且可将数据贮存起来加以核对比较。电子计算机和电生理仪器或化学分析仪器的合并或连接,直接有助于药理作用的观测。在药代学和药动学里,都需要计算机来模拟动力过程。

5、药物作用机制:(1)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如用抗酸药中和胃酸,静脉注射甘露醇高渗溶液引起的利尿;(2)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及多种元素等。(3)对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药物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或介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等过程改变递质在体内或作用部位的量而引起机体的功能的改变。如麻黄碱促进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4)作用一定的靶位:药物作用的靶位有四:受体、离子通道、酶及载体分子。(5)基因治疗:多为核苷酸和寡核苷酸,它们对疾病的相关基因有高度选择性,因而可选择性地改变机体特定的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可用于基因治疗的药物有正常基因、从正常基因突变而成的迷你基因、tRNA抑制基因、转录核酸酶的基因、与

药物代谢有关的自杀基因、病毒必需的突变基因和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等。这些基因治疗药物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

6、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后的细胞反应:

一般认为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一系列细胞反应,由此而导致产生生化或生理效应。接受体的蛋白分子结构、信号转导过程以及位置、受体及其细胞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

(1)离子通道偶联型受体:这类受体直接调节离子通道,它位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其蛋白分子结构为单一肽链,反复穿透细胞膜,形成4-5个亚单位而组成离子通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被激动,影响了膜离子通道,改变了离子的跨膜转运,导致膜电位或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而产生生理效应。这一过程的完成只需几毫秒(ms)。

(2)G蛋白偶联受体:本类受体间接地影响离子通道或第二信使,大多数受体属于这一类型,它位于细胞膜,其蛋白分子结构是一条肽链,其N端在细胞外,经7个曲折反复穿透细胞膜(含与配体结合域),其C端的细胞内(含与G蛋白结合域)。G蛋白有兴奋性(Gs)及抑制性(Gi)两类。受体被激动后可使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增加或减少,或使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成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酯(IP3)或甘油二酯(DG),通过钙动员或蛋白磷酸化而产生各种细胞效应,如M胆碱受体等。这一过程的完成只需几秒(s)。

(3)激酶偶联型受体:它位于细胞膜,这类受体直接调节蛋白磷酸化,由细胞内酶活性区组成。它被激动后,酶被激活而产生细胞效应,如胰岛素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完成一分钟即。属于这一类的受体有胰岛素受体等。

(4)基因转导性受体:它位于细胞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位于细胞浆,甲状腺素受体位于细胞核,受体被激动后,可通过DNA转录的调节而影响(增减)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生化或生理效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激动受体所产生的抗炎效应。这一过程的完成以小时计。属于这一类的受体有糖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等。

7、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h)和排泄(excretion),又简称ADME系统。它们对于药物在体内形成和维持血药浓度有密切关系,并因而影响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久暂。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包括:

药物从用药后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可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由此形成药物在体内的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长。药物的上述过程是由于它在体内的转运而产生的,药物的转运本质是药物的跨膜运动,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常用的药物多属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属物理扩散。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通过药物的解离度而发生)。8、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主要包括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1)药物方面的因素: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2)动物方面的因素:种属差异、生理因素、病理状态、个体差异。(3)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9、分子药理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分子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阐明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如何与核酸、蛋白质及膜上受体等生

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以产生相应药理效应的学科。

分子药理学的主要内容:(1) 药物立体化学、电化学和结构参数,受体的功能及构象分析;(2)药物与酶或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3)药物对DNA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影响。(4)抗生素及其它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5)药物引起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改变或变构跃迁。(6)激素或药物对细胞调控机制的影响。(7)药物对膜功能的影响。(8)药物耐药机理。

10、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

大量的神经递质及激素受体将从细胞外的配体传递的信号,通过受体与G蛋白偶联,将信号传至细胞内的效应器。这一受体家族的成员与不同的膜上G蛋白偶联,使配体带来的信号通过第二信使cAMP、磷酸肌醇、二酰甘油(DG)及Ca2+传至效应器,产生生物效应。

所有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构均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大量的神经递质及激素受体将从细胞外的配体传递的信号,通过受体与G蛋白偶联,将信号传至细胞内的效应器。这一受体家族的成员与不同的膜上G蛋白偶联,使配体带来的信号通过第二信使cAMP、磷酸肌醇、二酰甘油(DG)及Ca2+传至效应器,产生生物效应。所有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构均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所有受体均由350-5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在40-55KDa,都具有七次跨膜区段,这些跨膜肽段均为α螺旋结构,由疏水氨基酸组成。各跨膜区由细胞膜内侧及外侧的亲水肽环连接。其N末端位于膜外,具有糖基化位点。而C末端则存在于膜内侧胞浆中,有若干丝氨酸及苏氨酸残基,这是磷酸化位点。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位点视不同受体而异,根据已有资料证明一些受体的跨膜区段可以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体受体的袋深埋于膜中。连接第五及第六跨膜区的环以及部分C末端的结构可能是与G蛋白结合的部位。

11、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1)作用于酶的药物:许多药物分子可抑制或激活酶的活性部位,或影响其酶的功能等从而产生药理效应。(2)作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蛋白质、酶、氨基酸及调节因子等。包括合成起始,多肽链延伸及终止,最后还需要进行翻译后的加工及修饰等过程。许多抗菌药物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3)作用于DNA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引起DNA单链或双链断裂,或者影响DNA聚合酶。(4)影响RNA的药物-更生霉素;(5)抗代谢的药物-嘌呤代谢抑制剂、嘧啶代谢抑制剂。(6)作用细胞膜的药物,(7)作用于其它的药物:影响微管和微丝系统-秋水仙碱、长春碱、细胞松弛素等。

12、分子药理学发展趋势:

(1)从假说和概念向实体发展:以受体研究为例,最早只是一种假说,仅使用激动剂或拮抗剂所引起的生理效应,以间接方法证明受体的存在。以后由于高比度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配体应用,使受体研究得以发展。不但可以测定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常数,而且还可证明受体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2)从定性研究向定量方向发展:过去分子药理学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如分子结构功能团的改变和生物活性变化的构效分析,对新药设计指导精确性不高。由于量子化学发展及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使分子药理学向亚分子和量子药理学发展。运用量子药理学方法可以精确计算药物分子的轨道参数,分子内的各种键角、键长等,因此

能精确地作出构效关系的分析和判断。(3)新技术和新概念不断应用:由于生物荧光探针、核磁,园二色谱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有了较精确的检测手段,并能作出较客观的解释。特别是X-衍射技术的应用。能从三维空间分析药物与受体、DNA等相互作用的细节部位,更能直接知道药物的作用部位或作用点。分子药理学广泛吸收分子遗传学、病毒学、微生物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成就,不断把新概念和理论充实到本学科领域。(4)理论研究密切结合实际:分子药理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它又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有很强的应用性。比如设计抗癌药物用药方案时,非但要从细胞药理学角度分析不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合理搭配,更需考虑从不同分子作用基础进行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及克服耐药性的目的。总之,分子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药理学分支学科,许多药物已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理。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分子药理学将有更大发展。

13、免疫药理学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控制免疫机构的发生、发展和功能;(2)增强和抑制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3)控制和修复主要的生物放大系统;(4)利用、调节和抑制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和B细胞合成的抗体等免疫活性分子。也就是说利用药物来研究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受体、基因在分化和激活过程中的关系,并加以控制和利用。14、免疫调节药物的发展趋向:(1)从粗糙的大分子制剂到小分子纯化药物,例如从BCG 到MDP;(2)提高选择性,减少副作用--例如从皮质激素到环孢霉素;(3)开发内源性免疫调节物质,可提高一大类高效、无毒的新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可获得大量的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4)小分子的合成免疫调节剂将进一步发展,并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提高和丰富免疫药理学的内容;(5)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药物的导向性,在免疫诊断和治疗中有不可估量的前景;(6)发掘具有免疫活性的天然产物,开辟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15、近代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1)天然产物作为发现新药的来源;2)现有药物作为发现新药的基础;3)、通过广泛筛选发现新药;4)研究生理机制是进行现代药物设计的合理探索。

16、未来新药发现的主要途径:1)先导物开路;2)利用新技术、新领域组织多学科领域的协同攻关;3)加强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4)加强陆地和海洋动植物成分的研究。17、基因工程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前景:

基因工程技术是把不同生物的基因或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组合及拼接,然后通过病毒、质粒或嗜菌体等载体分子转入到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基因片段及蛋白质产物。应用前景:1)利用DNA重组制备生物药物;2)利用重组DNA生产抗生素。3)耐药基因的研究;4)利用转基因动物制备药物;5)基因工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上的应用。

18、导致中毒的三种途径

1)最直接的途径:即化学毒物在机体重要部位出现,而不与靶分子作用。如过量的糖进入肾小管;2)较为复杂的途径:毒物进入机体后,抵达靶部位,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导致中毒作用。3)最为复杂途径,需要许多步骤。首先,毒物分布到靶部位,在此,终毒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功能/结构紊乱,启动分子水平、细胞或组织水平的修复机制,当毒物紊乱超过修复能力,使修复功能失调或丧失,毒作用就发生。导致组织坏死,癌的形成等。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药理学章节复习重点梳理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书P3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以文字和图表定性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以数学模型与公式定量地描述药物随时间改变的变化过程 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 ):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的药物活性下降,称为首关效应。胃肠道和肝是使药物失效的主要器官 书P8 药物代谢的部位主要是肝 书P13 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途径 书P16 一级速率过程与线性动力学过程 书P17 简单扩散过程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通透性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转运速率越 快,其转运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 为一级速率常数 这种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称为一级速率过程(first order rate process )一级速率常数(first order constant )表示体内药量衰减的特性,这种速率常数并不随体内药物浓度增大而变化。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线性动力学过程。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药物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 )与剂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等特点。 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需要载体和酶的参与,因此具有饱和现象。当药物浓度远小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过程属一级速率过程。但当药物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水平,而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速率过程。特点:药物浓度超出机体最大消除能力,定量消除 K 为零级速率常数 两种动力学过程的特点 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书P22 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log 2 2.303/0.693/e e t K K =?=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且不因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 按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不是固定值,可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KeC dt dc -=0 KC dt dC -=

药理学笔记图表解1.4(20201101083308)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绪言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指药物所起的与用药目的一致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不一致,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 I\ED99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I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激动效应) 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非竞争性] 3、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南医大《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李沁 写在前面:这份东西是根据一位马师兄(很抱歉我忘记名字了)的题目提纲整理的,里面的一些对章节学 习的提示也是来自于他。大题基本都COVER到了,答案我是尽量按照书上的,可能会有漏的点请大家自 己补充,PS,由于我只是一名考试党,只能说尽量帮助大家度过考试。对于考试中的非主流题目虽然不能 担保了,但是背完它大题基本就没问题的。另外,下划线表示我没找到书上的答案。 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 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 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 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 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 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 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 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 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50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环磷鸟苷( )、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或适应证等。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量效关系:指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6.药物选择性:药物对某种组织或者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较少或不产生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7.不良反应: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8.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9.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最大效应。 10.效价(强度):药物达到同等效应时,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剂量越小,效价越高。常用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一定剂量产生的效应来表示。) 11.治疗指数TI:LD50/ED50,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值越大,越安全。 12.安全指数:LD1/ED99,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13.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范围。 14.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应。 15.快速耐受性:短时间内多次用药后立即发生耐受性。 16.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等对化疗药的敏感性下降,使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 17.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相结合并能产生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18.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与效价成正比,是作用强度即效价的决定因素。 19.内在活性:也称效应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20.激动剂:也称兴奋药,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又称阻滞药,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2.部分激动剂: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 23.向下调节(受体脱敏):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4.向上调节(受体增敏):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突然停药可至“反跳”现象。 25.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6.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7.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28.极量或最大有效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药理学复习、总结很好。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 -绪言 【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 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新药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新药研究过程分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四)学习药理学的参考书 1.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7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 4.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Gilman’s .The Pharmaco 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New York, 2001. 附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 处方药 (1)疾病必须由医生或试验室确诊,使用药物需医师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⑵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吗啡类、中枢性药物等。 ⑶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肿瘤药。 ⑷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s, over the counter drugs, OTC ) 二、药品名称 1. 中文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名称) 2.英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M) 3. 商品名(trade mark name) 例:中文名:普萘洛尔 英文名:Propranolol 商品名:心得安,恩得来,萘心安,inderal , angilol, cardinol.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 2.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3.熟悉药物作用机制。了解构效关系。 4.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 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理学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作用: 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 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 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 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的解毒另有:毒扁豆碱 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2、N样作用症状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磷定:肌注或静注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滞药 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 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

药理学考点大全-重点总结-试题总结-期末考试必备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效学: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4.首关消除: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10.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12.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时间。 13.半衰期: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14.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1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17.耐药性: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与药物反复作用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有染色体介导。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称为药效动力学。二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称为药代动力学 4.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_ 副作用_,_毒性反应_,_变态反应,_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类型。。 8.氯丙嗪可与_度冷丁(哌替啶)、_异丙嗪_配合组成冬眠合剂。 9.阿托品在眼科的应用①_治疗虹膜睫状体炎;②扩瞳作眼底检查。对眼的影响有扩瞳,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11.毛果芸香碱用于虹膜炎的目的是防止_虹膜与晶状体粘连_ 。对眼的影响有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③调节痉挛 13.阿司匹林的解热阵痛抗炎主要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15.硝酸甘油抗急性心绞痛的给药途径为:口腔黏膜吸收和皮肤吸收;作用特点:1.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16.舒张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3.重新分配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内膜血液供应、4.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缺血的损伤。 23.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特点为:增加心肌收缩效能、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 31.麻醉前给药东莨菪碱优于阿托品因为①_镇静;②_兴奋呼吸中枢 _③_抑制腺体分泌__。 37.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大依次可出现镇静__、_催眠_、抗惊厥和_麻醉_等作用。 40.普萘洛尔的主要适应症是_抗高血压_、_抗心绞痛_和_抗心律失常__。 44.阿司匹林具有解热_、镇痛_、抗炎抗风湿等作用,这些机制均与抑制PG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45.硝酸甘油可用于治疗_各型心绞痛_ 和_急慢性心衰_。硝苯地平不宜用于劳累_型心绞痛。 51.四环素对_绿脓__杆菌、_伤寒杆菌、_结核__杆菌无效。 三、简答题: 1.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⑴对眼的影响: 1 缩瞳:兴奋瞳孔括约肌。 2 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心,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易于房水进入巩膜静脉窦循环。 3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增厚,屈光度增加,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二)临床应用: ①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充血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单纯性青光眼) ②治疗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阿托品交替使用。 ③口腔干燥(口服) 1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