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国语学院经典文献阅读

外国语学院经典文献阅读

外国语学院经典文献阅读
外国语学院经典文献阅读

附:经典文献目录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1.Brown, J. D.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1.

2.Cunningsworth, A. 如何选择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Davies, P. & Pearse, E. 英语教学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Ellis, R.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Harmer, J. 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Hedge, T.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Lightbown, P. M. & Spada, N. 语言学习机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Macaro, E. 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近期研究与应用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2008.

10.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 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11.Richards, C. J. & Rodgers T. S. 语言教学的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2.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0.

13.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Steinberg, D. D. & Sciarini, N. V. 心理语言学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15.Stern, H. H.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Willis, J. & Willis, D. 语言教学的挑战与变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7.Yalden, J. 课文教学课程设计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8.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9.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0.魏立明、刘丽艳.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日语课程与教学论

1.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日语课程标准(高中阶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林崇德. 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海保博士. 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心理学. 新曜社,2002.

7. 岡崎眸.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学習の分析とデザイン. 凡人社,2001.

8. 田中望,斉藤里美. 日本語教育の理論と実践. 大修舘書店,1997.

9. 細川英雄. 言語活動の理論と実践. 明石書店,2000.

10. 細川英雄. 日本教育は何をめざすか、言語文化活動の理論と実践. 明石書店,2001.

11. 石田敏子. 日本語教授法. 大修舘書店,1995.

12. 新屋映子,姫野伴子,守屋三代. 日本語教科書の落とし穴. アクル,2000.

13. 岡崎敏雄. 日本語教育の教材分析、使用、作成. 凡人社,1991.

14. 张正东. 外语教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俄语课程与教学论

1. ЩукинА.Н., Методика прподаван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Москв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91.

2. Щукин А.Н., Содержение и струкура учебн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91.

3. Выготский Л.С., 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 М.: Лабириет , 2001.

4. Леонтьев А.А., Язык. Речь. 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М.: КомКнига, 2003.

5. Леонтьев А.А.,Теория речев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М.: КомКнига, 2003.

6. Леонтьев А.А.,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единицы и порожение речевого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М.: КомКнига, 2003.

7. 蒯超英. 学习策略[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 章兼中. 外语教学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9. 胡春洞. 外语教育心理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0.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 鲁忠义. 记忆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2. 施良方. 学习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 胡春洞. 外语教育语言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5. 倪波. 俄语语义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报社,1995.

1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7. 杨连瑞、张德禄.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8. [俄]费·费·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 教育学原理[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6.

19. 许力生.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0. 章兼中、于永年等译. 国外现代外语教育法主要流派[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

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

英语语言学

1.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rown, H. D. 2002. (2n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Cheng, X. 2006. Selected Readings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5.Cook G. 1995.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 Halliday &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9.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0. Lahiff, J. M. & Penrose, J. M. 1997.Busines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Skill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1.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Mitchell, R. & F. Myles.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2nd Ed.). London: Arnold.

13.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Robins, R. H. 2000.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5. Scollon, R. & Scollon, S. W.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6. 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7. V 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8.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美文学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Wellek, R. 1986. Theory of Literature. London, Penguin.

4.Forster, E. E. Aspects of the Novel.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Abrams, M.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7.Perrine, L.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Lond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 1997。

8.Brooks, C. Understanding Poetry.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

9.Brooks, C. The Understanding Fiction.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 10.Richetti, J.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Woodring, C.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Poetry.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Davidson, C. 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Novel.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 Parini, J.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4. Shakespeare, W. Romeo and Juliet,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enry IV(I;II),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The Tempest.

俄语语言学

1.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1,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1960.

2.Грамма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70.

3. Васильева А.Н. Курс лекций по стилис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76.

4. Земская Е. А. 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79.

5.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80.

6. Новиков Л.А. Cеман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1982.

7. Кожина М.Н.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82.

8. 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выпуск 16, М.: 1985.

9. 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выпуск 17, М.: 1986.

10. Арудюнова Н. Д.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фактор в языке, М.: 1992.

11. Бондарко А.В. 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СПб.: 1996.

12. Падучева Е.В.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 1996.

13. Розенталь Д..Э.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7.

14. Казарцева О. М. Культура речевого общения, М.: Флинта-Наука,1998.

15. Граудина Л.К., Ширяев Е.Н. Культура русской речи, М.: НОРМА-ИНФРА, 1998.

16.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збуковник?, 1999.

17. Всеволодова М.В. 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синтаксиса, М.: 2000.

18. Бондарко А.В. Основ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1.

19. Валгина Н.С. Теория текста, М.: Логос, 2004.

20. Маслова В.А.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Минск: ?ТетраСистемс?, 2005.

21. Цимбаева Е.Н.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текста, М.: URSS, 2005.

22. Голуб И.Б. Стилис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Айрис-пресс, 2006.

23. Попова З.Д.,Стернин И.А.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М.:АСТ: Восток-Запад, 2007.

24. Борботько В.Г. Принципы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искурса, М.: URSS, 2007.

25. Гальперин И. Р. Текст как объек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 URSS, 2007.

26. Лакофф Дж., Джонсон М.Метафоры, которыми мы живем,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КИ, 2008.

27.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著.系统功能语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

28. 孙夏南.俄语口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9. 赵敏善.俄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0. 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1. 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2. 赵敏善.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6.

33. 吕凡、宋正昆、徐仲历.俄语修辞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4. 倪波、周承等.言语行为理论与俄语语句聚合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5. 白春仁等.俄语语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6. 王福祥.现代俄语口语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7. 徐翁宇.现代俄语口语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8.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9. 王福祥.现代俄语辞格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0. 张会森.修辞学通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1. 张家骅、彭玉海等.当代俄语语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3. 史铁强、安利.俄语口语形态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4. 吴君.现代俄语口语复合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5.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上、下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6. 杨明天.俄语的认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7.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8. 李勤、孟庆和.俄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9. 赵陵生、王辛夷.俄汉对比与俄语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0. 吴国华、王铭玉、赵蓉晖等.口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2.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4.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俄罗斯文学

1. 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Язык и стиль русских писателей, М.: Наука, 1990.

2. Яценко И.И. Русская ?нетрадиционн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 СПб.: Златоуст, 2004.

3. 刘庆璋.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4. 李思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 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 张杰、汪介之.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 [俄]阿格诺索夫著,凌建侯等译. 20世纪俄罗斯文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 [美]古斯塔夫·缪勒著,孙宜学等译.文学的哲学[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法]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 [英]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 陈建华.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1-4卷)[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俄语语言文化学

1. Верещагин Е.М., 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 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3.

2. Телия В.Т. Русск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М.: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6.

3. Воробьев В.В.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 М.: РУДН, 1997.

4. Кондаков И.В.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 М.:Книжный д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 1999.

5. 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М.: Академия, 2001.

6. Багдасарьян Н. Г. и др.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4.

7. 吴国华.文化词汇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 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9. [俄]泽齐娜等著,刘文飞译.俄罗斯文化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 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 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 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3. 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俄语翻译学

1. 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谭载喜.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许均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陈洁.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俄]科米萨诺夫著,汪嘉斐等译.当代翻译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日语语言学

1.佐田智明[ほか]著.『新しい国語学』.朝倉書店,1988.

2.岩下裕一著.『意味の国語学』.おうふう,200

3.

3. 水谷静夫教授還暦記念会編.『計量国語学と日本語処理:理論と応用』.秋山書,1987.

4.時枝誠記著.『現代の国語学』.有精堂出版,1956.

5. 岩渕悦太郎[ほか]編.『講座現代国語学』.筑摩書房

6.築島裕著.『国語学』.東京大学出版,1964.

7. 佐伯梅友[ほか]編著.『国語学』.三省,1978.

8.金田一京助[著].金田一京助全集編集委員会編.『国語学』.三省,1992.

9.阪倉篤義編.『国語学概説』.有精堂出,1976.

10. 橋本進吉著.『國語學概論』.岩波書店,1946.

11. 佐藤喜代治編.『国語学研究事典』.明治書院,1977.

12. 国語学会, 国立国語研究所編.『国語学研究文献索引』.秀英出版,1994.

13. 北原保雄[ほか]著.『国語学研究法』.武蔵野書院,1978.

14. 時枝誠記著.『國語學原論:言語過程説の成立とその展開』.岩波書店,1941.

15. 山田孝雄著.『國語學史要』.岩波書店,1935.

16. 佐藤喜代治編.『国語学要説』.朝倉書店,1973.

17. 橋本進吉著.『國語學史?國語特質論』.岩波書店,1983.

18. 柴田武[ほか]執筆.『日本語と国語学』.岩波書店,1976.

19. 中田祝夫編.『音韻史?文字史』.大修館書店,1972.

20. 白川静著.『漢字』.平凡社,1999.

21. 阿辻哲次著.『東洋文明を支えた文字の三千年』.PHP研究所,1999.

22. 中野洋[ほか]著.『現代日本語の単語と文字』.汐文社,1975.

23. 内田慶市著.『近代における東西言語文化接触の研究』.関西大学出版部,2001.

24. 玉村文郎編.『新しい日本語研究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1998.

25. 京極興一著.『近代日本語の研究:表記と表現』.東宛社,1998.

26. 南不二男著.『現代日本語研究』.三省堂,1997.

日本文学与文化

日文:

1.日本文化研究所编.『日本文化提要』.1977.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新書,1974.

3.戴季陶.『日本論』.社会思想社,1972.

4.中根千枝.『縦社会の人間関係』.講談社現代新書,1967.

5.和辻哲郎.『風土』.岩波書店,1979.

6.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研文選書,1981.

7.南博.『日本人論の系譜』.講談社新書,1980.

8.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上下.講談社学術文庫,1976.

9.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新書,1982.

10.梅原猛.『日本とは何なのか』.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0.

11.加藤周一.『雑種文化』.講談社文庫,1974.

12.会田雄次.『日本人の意識構造』.講談社,1972.

13.会田雄次.『日本の風土と文化』.角川選書,1972.

14.石田英一郎.『日本文化論』.ちくま文庫,1987.

15.梅原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中公文庫,1974.

16.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筑摩書房,1998.

17.青木保.『異文化理解』.岩波新書,2001.

18.鈴木大拙.『禅と日本文化』.岩波新書,1940.

19.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新書,1973.

20.久保田展弘.『日本宗教とは何か』.新潮選書,1994.

21.熊倉千之.『日本人の表現力と個性』.中公新書,1990.

22.陳順臣.『日本人と中国人』.集英社文庫,1984.

中文:

1.贝拉(美)著、王晓山等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高増杰.东亚文明的冲击――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辜鸿鸣.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加藤周一、木下顺二(日)著,唐月梅、吕丽訳.日本文化的特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5. Parks. M. Coble(美)著、马俊亚译.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要素(1931-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赖肖尔.当代日本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林昶著.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8.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南博著.日本的自我[M].上海:文汇出版社,1983.

9.潘光旦.中国人的特性[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

10.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石田一良(日).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実藤慧秀(日).中国人日本留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13.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15.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徐冰.日本人的自我认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18.徐冰.中国人的日本认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19.徐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0.叶谓渠.日本文化史[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21.张声振.中日关系史 (巻一)[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7.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Brown, H. D. 2002. (2n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Cheng, X. 2006. Selected Readings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1.Cook G. 1995.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 Halliday &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9.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0. Lahiff, J. M. & Penrose, J. M. 1997.Busines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Skill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1.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Mitchell, R. & F. Myles.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2nd Ed.). London: Arnold.

13.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Robins, R. H. 2000.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5. Scollon, R. & Scollon, S. W.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6. 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7. V 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8.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翻译

1.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Text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Limited.

3. Bassnet, S. 2002.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Gentzler, E. 2001.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 Nida, E,A.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7.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商务英语

1.Himestreet, B. & Lehman. 1993.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Belti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Lesikar, R. V., Pettit , J. D. & Flatley, M. E. 1996. Lesikar’s Basic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hicago: IRWI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3.Means, T. 200

4.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c, South-Western.

4.Rodgers, D. 1998.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in English,

Norweg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Geffner, A, B. 1998. Business Letters—The Easy Way.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6.Baugh, S. Fryar, M. & Thomas, D. 1994.Handbook for Business Writing.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 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Group, Inc.

7.Stuckey,M.1992. The Basics of Business Writing by, New York: Amacom,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the Worksmart Series.

8.Olson,D. & Yong Shi.2007.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Data Mining.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9.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Information Rules.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埃里克·布伦乔尔森、格伦·厄尔本.Strategies for E-Business Success(斯隆管理评论).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研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研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篇一:文献阅读心得 文献阅读的心得体会 谢苗苗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的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阅读文献的来源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定期读几篇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化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

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1、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经济学院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第四讲公共行政学的丛林时代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文献检索心得体会

文献检索心得体会 摘要: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以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检索意义,检索方法,检索工具,检索数据库,心得体会 本学期有幸学习了由张老师讲授的《文件检索》课程,对多重数据库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在网络数据库中查找文献资料,获取信息,获益匪浅。 文献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文献检索这门课主要讲授检索文献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技能。学习和科技需要文献,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文献,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信息.。以前多是讲解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现在多是讲解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如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期刊论文数据库、学术辑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科技报告和专利等。 在学习文献检索这门课之前,一说到“查资料”,我所用的方法不是“google”就是“百度”。觉得很简单,没必要学习这门课。不过在真正的查询学术文献或有关专业的资料时,却发现这些搜索引擎所提供的内容跟自己想要的由很大的出入,顿时觉得自己的手段很少了,不知道从何查起。在后来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网络上的信息内容庞杂,分散无序,各种信息和资源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给我们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变。虽然有时也能用百度等查到,可是跟自己想要找的信息大相径庭。搜索引擎有着诸多有点,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信息的质量不高,信息的内容重复,费时费力等等。 通过张老师讲授的《文件检索》,使我对信息搜索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原来文献资料可以在专门的网站或者数据库上去搜索,特别是那些期刊,论文,专利等比较重要而且又很难区分的东西。在这些网络数据库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规范限定词、年限、作者等来实现准确无误的查找,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献带来了方便。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我在课上做过后,才更知道了原来检索文献是这样的容易。课后,我在中国知网练习查找一些有关于本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书籍或著作,发现很具体,也很简单。在EI或者中国知网上查找老师发表的文章或硕博论文也很准确快捷。于是,我逐渐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平时做作业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特征频率附近,燃烧室与预混室内的声压振动趋于同频、同相,两者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在高频情况下,两者不会发生耦合。又如在Re较低时,微石英管内部的Nu数低于常规经典的换热准则方程式的解,但随着Re数增加到1700~1900时,微石英管内Nu数已与过渡流准则方程式的解基本一致;当Re数增加到4000~5500左右时,微石英管内部换热Nu数达到常规尺度下的紊流换热方程式的解。这些都是通过文献检索检得。 通过文献检索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查阅文献资料的好方法。除了图书馆的藏书外,学校还购买了大量的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例如超星数字

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

阅读文献的心得

阅读文献的心得 之一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之二: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

研究生专题文献选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智慧协同网络下的内容智慧缓存与协同交付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来体验互联网带来的服务,例如流媒体服务,用户希望通过互联网得到自己所需的视频服务资源,并且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体验质量(QoE),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请求交付不同的服务,同时还需要考虑资源的优化问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交付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统一的命名标识、任意的拓扑结构和无处不在的内容缓存,但是这三个特点会导致网络服务资源的利用率低、能量消耗大、网络拥塞、数据冗余等。因此我将结合国家973课题“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从协同的角度来实现资源的动态存储和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1)控制与数据分离。以交换路由组件为例,它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我们将组件分为两层:控制层和数据层,即实现了控制和数据的分离。在数据层中有两个模块:数据层记忆模块和转发模块,添加数据层记忆模块的作用是实现内容的缓存,使用户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服务资源,提高资源的交付速率,从而改善用户的QoE;在控制层中有两个模块:控制子模块和记忆子模块,控制子模块可以通过记忆子模块反馈的信息控制数据层的缓存和转发行为,记忆子模块能够感知组件的状态信息,并且存储着缓存信息以及路由信息。控制与数据分离的优点是:在网络不活跃的情况下,由于控制层中存储着数据层的配置信息,所以数据层可以暂时处于休眠状态,从而有效地节约网络能耗。 (2)智慧协同缓存与替换。在一个网络组件族群内,内容缓存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内容交付速率、减少请求响应时间、改善用户QoE等。但是无处不在的内容缓存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能耗高、利用率低、网络拥塞、缓存冗余等,因此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能耗,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智慧协同缓存机制对缓存行为进行控制。 文献[1]首先通过公式证明:在基于CCN的网内高效缓存中,内容交付产生的能耗与数据分发过程中的平均响应跳数有关,平均响应跳数越小,能量消耗越低;然后利用LRU(最近最少使用)算法,制定一种基于流行度老化的缓存策略,实现节约能耗的缓存。最后,设定三个重要指标:平均响应跳数(ARH)、能量节约率(ESR)、缓存命中率(CHR),通过实验仿真将APC与传统的LCE策略进行比较,得出其性能完全优于LCE,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内容交付过程中产生的能耗,从而避免一定的网络拥塞。 文献[2]用博弈论的思想研究在CCN网内高效缓存中,协同机制对于降低能耗有明显优势,通过建立代价函数,提出社会最优化缓存配置,目标是使系统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纳什平衡;分析两个指标:缓存命中率(BHR)和足迹减少(FPR,也就是平均响应跳数),利用两个参数:副本数量(ncopy)和半径(radius),通过仿真得出:当ncopy增加时,BHR和FPR均增加;当radius增加时,BHR增加,FPR降低;但是在一个帕累托最优内,BHR和FPR会维持在一个最优化状态,这就需要一个协同机制来产生帕累托最优。 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集的协同缓存和请求路由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与传统CDN网络的分层部署和协同缓存不同,CCN网络具有任意拓扑和无处不在缓存的特点,这样增加了内容的可用性,但是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和能量消耗高的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文献检索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文献检索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文献检索学习心得体会一:学习文献检索心得体会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很特别而且很有用的学科,名字叫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文献检索课程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文献检索教育是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我们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各种文献或互联网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科学方法学,是信息素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作为我国高校情报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它和外语、计算机等一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对我们来说,文献检索十分有必要。而且我们必须好好掌握这样一门课程。 文献检课程从第五周开始,到十三周结束,在这期间,通过网络学习,我们对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中文数据库检索、专利基础知识及专利数据库检索、常用英文数据库检索等检索知识和方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通过上机实验,我们经过实际操作,对清华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数据库以及springer数据库、ei village 2 数据库等各类中英文数据库都加深了印象。同时,学习了具体的文献检索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也很有帮助,例如,当我们需要查询专业课程的相关文献用以学习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搜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论文和书籍。另外,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方便搜索,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申请个人图书馆,专门查询一些自己所需的不易随便下载的文献。 学习了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我才发现,通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我们可以查询到许许多多的有用文献,对我们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另外,还让我形成了借助这些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来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可以说,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以前在需要学习资料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找,而现在完全不用茫然无头绪了,各种数据库所包含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很有用,可是要学好也不是很容易,我们必须多练习、多搜索,经常去查询、去摸索,并且要仔细的静下心来学习,只有真正熟悉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才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听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要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学,要感谢同学们的热心指导,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并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文献检索学习心得体会二: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1895字) 本学期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学习了文献信息检索,但我却认为文献信息检索是一门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学习的课程,因为在21世纪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身边有着成千上万的信息,而且新信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如何能快速准确的掌握信息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都有极大的作用,而文献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可以快速且有效搜索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学科就表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百部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南审学子百部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4、【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 6、【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8、【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0、【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 11、【美】迈克尔P.托达罗:《发展经济学》(第9版) 12、【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3、【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全集》:(《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 责任,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1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1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17、【日】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 18、【美】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 19、【美】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 20、【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21、【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 22、【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23、老子导读:南怀瑾《老子他说》 24、孔子导读:南怀瑾《论语别裁》 25、孟子导读:南怀瑾《孟子旁通》 26、曾子:《大学》(导读: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27、子思:《中庸》 28、孙子:《孙子兵法》 2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30、【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3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32、【美】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联邦党人文集》 3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3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35、【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36、【英】培根:《新工具》 37、【美】杰弗逊《独立宣言》。 38、【法】穆尼埃《人权宣言》 3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40、【希】柏拉图:《理想国》 41、【英】休谟:《人性论》 42、【意】维科:《新科学》 43、【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44、【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4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 4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 47、【意】马基雅佛利:《君主论》,潘汉典译 48、【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 49、【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50、【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 51、【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 5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5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 54、【美】潘恩《常识》,马清槐译 55、【英】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

怎么写文献读书笔记

怎么写文献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要求: 1、Topic 主题是什么(重要吗?) 2、Theory 理论背景是什么(充分吗?) 3、Issue 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有趣吗?/有意义吗?)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5、Study 求证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mplication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 一篇文献阅读笔记都要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从读每一篇文献开始积累idea,为今后 的 study 积累素材。 上一个读书笔记的要求是把具体细节都给说清楚了,下面是关于读书笔记写法。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以上只是简单的对网络上关于读书笔记写法的一个汇总。有点乱,但是还比较全。等自己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后,再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好好修改整理下该日志。 做好读书笔记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工具,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所以读书笔记的结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以本人阅读经济管理类外文的经验,做这类读书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简介 要简要说明作者的学术和工作背景,主要成就、主要书籍、论文和研究方向。 二、当前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追叙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三、主要观点(main arguments)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 remark中就有。 四、主要模型或分析框架(framework)

情报学必读的经典文献

情报学专业必读经典文献阅读和考核要求 硕士研究生需要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PPT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第二学期期末上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一篇5000 字以上)。完成发表(PPT 报告)与文本报告后,记 1 学分。 情报学专业经典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概论(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王崇德.情报学引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严怡民.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查先进:情报学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6.米哈依诺夫.科学交流与情报学.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7.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增订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包昌火主编.情报研究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9.马费成等著.信息资源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胡昌平著.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陈光祚等编著:科技文献检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邱均平著.信息计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焦玉英.信息检索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胡昌平,柯平,王翠萍.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7.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9.Bertram C. Brookes.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art I. Philosophical aspects ;Part II . Quantitative aspects;Part III. Quantitative aspect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2, No. 3-4, 125-133 (1980)(译文见B.C.Brookes著;王崇德,邓亚桥,刘继刚译:《情报学的

研究生阅读文献经典心得01-17

一.首先,是读文献问题。导师要求研究生读的文献基本上全部都是英文版的。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其实我以前也根本没读过原文,也看不懂。这儿有个好办法: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你感兴趣或与你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可用金山词霸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你也许只要一天;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然后你一定会真正发现读英文文献的快感!人家的文章分析真的透彻,内容丰富!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的读几篇好文。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Science,Nature,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 二. 三.二.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四.我的师兄(我导师的最早几届学生,在日、美、德做了三个博士后之后,回校任教)曾说到:作为你们的师兄,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

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我在国外时,晚上在实验室基本呆到23:30才回宿舍,弄完自己的琐事后,还要帮导师写书写到2点多,睡觉,早上照样得8:30之前到实验室。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Stanford,Harvard,UC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 五.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如果你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 六. 三. 再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 在此,我就本人攻读硕士期间的想法尽量详细一点与诸位交流,请批评指正或讨论!我个人觉得,研究生期间为人、为学确实要注意方式方法。 1、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尤其是马上毕业,即将离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别出色,最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毕业有诸如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实验室内部也存在隐形竞争,有的师兄

文献检索学习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中文献检索课已经结束,这是我在本学期最期待、最想学、也是最喜欢学的一门课程,只可惜学时有点短、上机时间有限,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加之平时学校机房不开放,就缺少很多练习、应用、实践的机会。 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学期的文献检索课是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的。文献检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并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逐步掌握文献检索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文献。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其一,1.确定检索题目后2.确定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4.选择检索字段、输入检索词、选择逻辑组配关系5.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最重要的是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这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与练习才能找到比较理想的检索方式。较重要的检索词放在篇名字段,次重要的一般放在主题词字段。 我本人在检索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主题途径检索。对于外文数据库如PubMed,应查阅其主题词对应的英文,这一步一般在CBM数据库中进行,再进行检索。在检索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文章来源,参考文献等相关信息,还可以了解其相关专利信息,下载其pdf或其他格式进行阅读,非常全面具体! 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时,查全率和查准率,如果一味提高查全率而忽视查准率则可能会造成查全率很高而查准率很低,可能差的很多文献都没有用;反之,如果只提高查准率而忽视查全率,则可能会造成查准率很高而查全率很低,只检索到很少的文献,造成文献漏检。查全率和查准率各为50%左右为最好。 其二,通过这对文献检索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对今后生活很有用处的知识。我学到了CNKI、CBM、PubMed、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应用,学会使用这些数据库对我以后在查找文献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PubMed应用起来极其方便,用外网直接能上,还能免费下载全文,通过阅读英文文献,专业知识与专业词汇一起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喜欢用这个。 最后,文献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没学习这门课以前,我遇到需查阅的问题,只知道查阅百度或谷歌,而且一般都只看中文网站,学习后,我们能够较充分地综合利用学校的资源,获得更权威,更可靠的知识!

读外文文献的几点个人体会

读外文文献的几点个人体会 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我们搞科研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文献的阅读!关于如何阅读文献?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会看懂作者的思想、思路和科学方法,从中学习论文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八个部分: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单位,论文中英文摘要,论文引言或引论,正文:可以是一节或几节,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一篇学术论文在手,怎么去阅读呢?一般可以有下面几个步骤: (1)看论文题目 看论文是否属于你要研究的领域、方向,该论文与你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相关程度怎样?题目一般能说明一切。另外该文是属于哪一类的论文也要有所判别,它是新理论阐述、还是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等等。 (2)看作者姓名与单位 主要看论文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权威或知名人士,或者看作者所在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等。 (3)看论文的摘要 在这里,论文作者基本上将该文所做的工作摘要的形式做了总结与阐述。因此论文摘要是论文全文的核心部分之一。了解了摘要,你基本上可以初步掌握了该论文的全貌。 (4)看论文引言或引论 引言部分一般是作者交待问题的地方。在这个部分,作者会将其要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的阐述,并且还会将该文要做的工作做一个简要阐述。因此从这里,你可以了解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作者是怎么思考该问题的,作者想做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跳过正文,看结论与致谢 论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关键之一。你要在这里看看论文是否达到了作者在引言中所预期的研究目标,问题是否已获得解决?还遗留什么问题或困难等没有解决?以及问题被解决得怎么样?等等。 (6)看参考文献 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引用了哪些前人的工作,引用了哪些年份发表的前人的工作。从中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程度上开展研究工作的。如果文献被用得多,年份又比较近,则一般说明作者掌握了该领域比较全面的研究行情,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方法与困难等等。 (7)看附录 它一般是对论文有关内容的补充,是一种论文内容的扩展。例如,论文中有些数学推导的详细过程,有些试验的补充结果和补充说明等等。这部分只有当你需要对该文进一步了解或补充时才会用到,一般可以不予理会。 此外,对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你走完了以上几个步骤,则基本上可以算完成了对文章的阅读。也许你会问:怎么最关键部分——正文没有看呢?其实问题就出在这儿,初看论文时,往往就是被这卡住的,总是迈不过去。对于正文,我们要区分这篇文章与你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方向的关联程度如何。若关联程度不大,大可不必在这里纠缠,耗费时日。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希望各位虫友学习与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悟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 读文献的实质: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 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 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 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写,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2. 文献至少要读三次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 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3. 非名作不读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