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章

1、什么是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

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

(1)收入水平低下。(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3)生产率水平低下。(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2、发展经济学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中一些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和繁荣时期(20世纪40---60年代).

这个阶段是结构主义占统治地位. 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积累资本。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2)工业化。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出路。

(3)计划化。政府必须干预经济,要强调国家计划的主导作用。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 (20世纪60---80年代初)

这个时期的主要观点:

(1)提出多元的经济目标----除了GNP的增长以外,强调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分配公平、乡村发展和保护环境。

(2)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这一时期对市场机制的重新强调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他们认为,价

格—市场具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助于有效配置资源并且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二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三是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而花费不高。

(3)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提出外向型发展战略,即出口鼓励的工业化战略。

(4)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

(1)强调制度因素,应该重视基本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2)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内生化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溢出效应。

(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重视。

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经济增长理论;

(2)收入分配理论;

(3)资本积累理论;

(4)人力资本理论;

(5)工业化道路理论;

(6)技术进步理论;

(7)人口转移理论;

(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

(9)国际贸易理论;

(10)宏观调节理论。

4、收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区别。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有哪些?

经济增长定义(economic growth)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它一般用或GNPorGDP 表示。人均GDP,反映一国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1)投入结构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

(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

(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分配状况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或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如果产品大量积压,如果以坑害消费者为代价,如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如果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均,这种经济增长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人的能力的扩大是有限的。但是,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自动导致了人类发展。下面有几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th)。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 。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

如果出现了上述“无五”情况,增长就没有导致人类发展。人类发展所包括的内容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包括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指人的物质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2、GDP\GNP存在哪些缺陷?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是如何构成的?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是以GNP 或GDP来表示的。但是,它们也有许多缺陷,特别是国际比较时,问题更为严重。这个指标有如下缺陷:

(1)每个国家都有些产品和服务是不计入GDP的,不经过市场交换的,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也是国民总产品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包括在GNP中。因此,按照市场价值加总的GNP数字无疑低估了一国实际的国民总产品。

(2)地下经济是不计入GDP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都是存在的。从事地下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逃税,如走私等。有些地下经济是为了逃避国家有关法律的制裁,如贩毒、生产盗版图书和音像制品等。由于地下经济是非法的,交易活动秘密进行,交易收入不报告,无法统计在GNP 中。

(3)GNP并没有扣除自然资源(如水、土壤、森林、空气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的耗竭和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人类福利的损失和防止污染而投入的成本。如果要扣除的话,实际的GDP的规模比通常计算的GDP要小。

(4)当把GNP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把不同的货币转换成一个共同的货币,通常用美元来表示。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是很不准确的。

用GDP or GNP的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的指标是有缺陷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统计指标作为一国国民产品的综合指标。

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发展的度量指标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

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这个指标的构成是,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每个指标分100个等级, 1代表最坏,100代表最好,一般处在二者之间,一个国家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按照1到100来打分,把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该国的综合指数。

3、对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分析。

(1)假说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的假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贫穷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富裕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趋于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2)支持这一学说的理由

1)贫穷国家的二元经济显著。

2)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少数人由于财产收入、本人才能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其它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大部分人相对来说变穷了。到经济发展后期,教育逐渐普及,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因而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大大提高,收入差别也相应缩小。疗补贴),来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

3)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中,这样制定的方针必然不利于穷人阶级。结果,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后,一般民众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参政的意识增强了,并且能够组织起来形成抗衡集团,如工会组织,以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迫使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政策,结果导致收入差别的缩小。

第三章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

复习思考题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是“资本——产出比”概念。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不仅刺激总供给,而且刺激总需求。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罗德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

二是提出了“比率分析法”,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

三是提出了三个增长率,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G)、有保证的增长率(Gw)和自然增长率(Gn)。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它说明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增长率(G)是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自然增长率(Gn)是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三种增长率相等就是经济达到了稳定的均衡增长。

2、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是三种增长率之间的不平衡。

第一,Gw >Gn(投资过多)时,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由于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将出现储蓄过度,引起经济长期停滞。

第二,Gw < Gn(投资不足)时,储蓄和投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范围,这时,生产的增加有充分的余地,投资者会扩大生产。

第三, Gw = Gn 时,表明社会全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际增长率(G)与有保证的生产率也相等,即G = Gw, 这样社会既实现了均衡经济增长,又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而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所以,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G = Gw = Gn 但是,要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增长是很困难的,因为G , Gw , Gn各自决定于不同的因素:G取决于有效需求,Gw取决于投资意向与预期,Gn取决于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三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当三者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长期的经济波动。

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是怎样完善的?

索洛、斯旺等人对哈罗德---多马模式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为一个新古典模式,即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

1)索洛——斯旺模式

它假定:

第一,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改变。

第二,产出的增长主要有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推动,而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呈递减趋势。

第三,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

第四,不存在技术进步。

这一模式通过资本----产出比率可变的新假定和给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克服了哈罗德---多马模式的增长狭隘问题,从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式。但

是,这个模式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后来,索洛与米德进行了修正与补充,在模式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从而将其发展为“索洛---米德模式”。这样就成为一种带有“新古典综合”色彩的经济增长理论。

2)索洛——米德模式

第一,它重新假定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为可变。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来降低资本的收入、提高劳动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强调了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

第三,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第四,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这个模式引进了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也就是从外部引入的,与模型中的任何变量没有关系。

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对新古典模式中两个基本特征的否定

这个模式否定了新古典模式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难以调整。

第二,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进步是独立因素,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投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进步。

2)提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 S 。社会储蓄率等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在总储蓄率中的比例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之和。这就是新剑桥增长模式。

3)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第一,在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第二,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

第三,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第四,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的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5、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什么?

现代经济增长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运用历史统计方法研究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经济增长是18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他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

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高,而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生产率高而且增长迅速,增长源泉来自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 经济增长导致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技术进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比如,更讲民主、效率等。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

6)经济增长在国际间的有限扩张。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局限在北半球、人口不到世界三分之一的范围内。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的内容。

(1)传统社会:是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第一,传统社会不能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第三,缺乏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增长的另一因素。第四,传统社会的消极思想观念使社会缺乏活力,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2)起飞前的阶段:由于从传统社会进入起飞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因此把它作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罗斯托指出,从第一个阶段转变为第二个阶段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它是起飞前提阶段的决定性力量。

(3)起飞阶段:起飞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农业生产率革命性变化是起飞成功的必要条件。

(4)走向成熟:起飞之后再经过50—60年的稳定增长,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样一个阶段,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越来越大,经济效率越来越高。

(5)大众高消费时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小汽车是这一阶段大众化消费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一阶段,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71年罗斯托在一本书中,还提出了新的阶段,他把这个阶段叫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追求收入看得最重要。

7、经济起飞的性质和条件是什么?

(1)起飞的性质:起飞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起飞具有双重意义,经济起飞和社会起飞,它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开始。

(2)起飞的条件:

科学思想条件:罗斯托把牛顿思想看作是历史的分水岭,它划分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界限。

社会条件:起飞有赖于一大批富于创新、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业精神。

政治条件:第一,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有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目标。第三,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经济条件:第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第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第三,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8、什么叫后发障碍?

后进国家的发展障碍:

(1)收入水平悬殊巨大: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比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低得多。据统计,当今最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只相当于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多世纪以前工业化开始时的一半。这么大的穷富差距给后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首先是储蓄与国际收支平衡上的压力。其次是心理上的压力。

(2)人口增长更为迅速:医学的进步使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而出生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样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3)国际移民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初期,可以向北美和澳大利亚大规模移民,使之变成剩余人口的安全阀。二战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通过向国外移民来转移剩余劳动和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已被发达国家严厉的移民法堵死了。

(4)农业生产率相对更低:当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普遍低下。低农业生产率当然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发动工业化的巨大障碍。其中主要因素是由农业停滞造成的。

(5)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着很大差异:当今发展中国家政权基础不是很稳固,缺乏民主,办事效率低下,崇尚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变革的动力。

(6)国际经济环境对后进国家不利:先进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在世界上就处于领先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截然不同,就像婴孩面对强壮的大人,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

什么叫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后发优势。

(1)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2)有其他的知识和经验可供借鉴。

(3)结构变化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一般都伴随者产业结构的转变,意味着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4)世界经济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

第四章农业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

经济学家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归结为4个方面: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

2、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所要经历的三个

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可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技术长期不变。

第一,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

第二,农民对技术缺乏知识和了解。

第三,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

第四,投资资金缺乏。

第五,现代投入品供给不足。

第六,传统制度的障碍。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基本上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如土地和劳动的增加。

第二个阶段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低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或叫做高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了。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单位面积产量,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个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

3、速—拉模型的内容及其意义。

日本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弗农-拉坦合作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名叫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后来,在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们又增加了一个诱导型制度创新概念,这样,他们的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创新理论。

1)诱导型创新理论的内容

第一,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2种形式: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还有一个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速水和拉坦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要看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来决定。

第二,农业技术和制度变革是各国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诱导的。.

在经济发展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的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当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增长而增加时,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需求也增加了。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结果是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看作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引起的。

第三,诱导供应商开发新产品。

诱导型创新理论假定在农民、研究机构、供应商之间存在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约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农业技术。这会促使研究机构发展新技术,也促使供应商生产和供给那些替代较为稀缺要素的现代技术产品。

第四,农业技术变化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和企业家创新的成本,对技术变化有影响。

第五,诱导型创新是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

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进行不断的创新。

2)诱导型创新理论的意义

第一,对农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内生的,是由各国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这个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要素,从而实现一系列的要素替代。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4、怎样理解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地区,大面积地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地提高了。这种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活动被称为是“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首先,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

其次,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

(3)绿色革命的影响

第一,绿色革命使传统品种生长期要短的多,原来一年一熟,现在一年两熟、三熟。

第二,绿色革命使大面积种植新型高产良种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了。

第三,绿色革命使粮食供应增加和粮食价格较低。第四,绿色革命也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环境污染。

第五.绿色革命使小农与大地主、大农场主的差距更加拉大,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更加恶化。

第六,绿色革命的发生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的扩大。在土壤、气候、温度、地理位置适宜于种植高产良种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比较高。在没有受到绿色革命影响的地区,如非洲地区,饥荒是最严重的。

5、大农场有哪些优势?

第一,有些不可分的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太大,对大农场来说,机械能够充分利用,而且每个单位产出分摊成本很小。对小农场来说,大型机械利用不足,,分摊成本较大。

第二,大农场资本雄厚,承担风险能力强,所以比小农场更迅速地采用新技术。

第三,农业经营规模与管理技术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大农场能够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小农场难以做到。

第四,大农场可以并且能够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在传统农业中,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的理由是什么?

其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土地是稀缺的,劳动力是丰富的。小农村倾向于用较多的劳动在较少的土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结果,劳动得到就业,土地生产率也很高。

其二,在传统农业中,由于土地和劳动是主要投入,而资本投入很少,所以不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投资规模。在这样条件下,生产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上面

讲的绿色革命对农场规模没有偏向,即生物技术变革是中性的。这是对小农场无效率的驳斥。

其三,大农场和小农场在目标函数上是不同的。大农场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小农场的目标函数是产量最大化。小农场遵循生存原则,大农场遵循效率原则。按照利润极大化原则,一旦劳动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利润就会减少,农场主就不会雇佣更多的劳动。按照产量极大化原则,只要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0,增加劳动投入就是合算的。小农场比大农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集约化经营,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

其四,小农场比大农场更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农场的成员懂得生产为自己进行的,无疑会提高耕种质量,增加土地的产出。

7、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哪些农业政策?

(1)价格政策:在20 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压低农产品对工业品比价的政策。这不仅恶化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而且阻碍了工业化进程。有些学者对价格剪刀差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2)投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成为投资遗忘的角落。70年代以后,粮食的短缺使人们认识到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农业投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实施的投资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

(3)信贷政策:为了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农业的发展,国家还必须建立农村金融系统,向农民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鼓励农民对农业进行生产性投资。

(4)教育政策:也就是研究、推广与教育。农业增长的关键在于新技术的采用,但新技术必须先发明出来,然后加以推广,最后由农民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把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的重要约束是农民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即使一项新技术很简单,农民也需要学习。舒尔茨把此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第五章工业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的理论根据和发展阶段是什么?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

工业化的涵义: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上保持不变,结

果,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渐占优势。当农业部门的规模变得很小(如小于10%),而服务业部门规模变得很大(如达到60%)时,一国经济就从工业化阶段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有人把它称为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1)实现工业化的一般理论依据是恩格尔消费规律。

(2)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3)贸易条件恶化论。为了摆脱落后,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4)联系效应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有限,为了使有限的资本产生最优效果,这些国家必须把资本投入到联系效应最大的部门上。根据投入—产出关系,他认为,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比农业部门的联系效应大得多。

工业化的作用:

(1)促进农业发展。

(2)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工业部门的发展能起到最大的带动作用。

(4)有利于资本形成,能把红利的大部分用于再投资。

(5)提高总量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

工业化发展三个阶段: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发展过程正常地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发展较快,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且渐占优势。

2、什么叫全面工业化战略?部门优先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全面工业化战略是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时期内启动停滞经济,迅速推进工业化。这种战略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和50年代提出来的,被称为“大推进”(the big push)战略。

理论依据:这一战略思路是以社会基础资本和需求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为理论依据的。

社会基础资本即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城市公用事业如供水排污系统等,从更广的角度说,还包括医院、学校等所有的基础产业。这些基础产业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可分性,即:这些基础产业的投资必须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规模,小于这个规模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基础设施的门槛投资规模是相当大的。由于互补性的存在,基础设施也要求其它相关工业(如钢铁、建材等)的发展。

市场的不可分性是指市场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一种产品的市场规模太小,厂商因为考虑到需求不足而不愿意投资和从事该产品的生产。但如果有很多消费品同时被生产出来,就会产生相互的需求,使市场规模变大,从而刺激投资。大推进战略的要旨是在发展中国家所有部门中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这被认为是启动一个停滞经济的唯一途径。

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1)、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经济学家提出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即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严格限制制成品进口,,促进国内生产者创办企业和扩大规模,生产这些工业品来逐渐取代进口的工业品。

(2)、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体现在费尔德曼于1928年为苏联计划委员会的发展计划中,故称为“费尔德曼模式”。为了使经济迅速工业化,必须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

(3)、优先发展主导部门:主导部门由于技术先进和其它方面优势而最先发展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其它一系列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带动其它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3、如何确定主导部门呢?

1)主导部门的产品必须有旺盛的需求;

2)主导部门必须引入新的生产函数;

3)主导部门必须有较大的资本投资,特别是有一个高的利润再投资率;

4)主导部门的扩张和技术变革必须能引起其它部门扩大生产能力和引入新的生产函数。

第六章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复习思考题

1、分析刘易斯模型,拉-费模型,托达罗模型,包括其意义和缺陷。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

(1)无限的劳动供给:它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这是因为:工业劳动生产率总是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只要收入差别过大,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就会大大超过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机会。

(2)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过程

刘易斯模型中关于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工业部门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使装备水平提高,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于是,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当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发展中国家就进入了工业化。

(3)刘易斯模型的意义和缺陷

1)意义

第一,这个模型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结构主义思路。

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把工业化、资本积累与人口流动结合在一起。

2)缺陷:

第一,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是始终不变的。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

第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无限的劳动供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三, 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第四,假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符的。

第五,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一直在上升。

2、拉尼斯-费模型

(1)模型的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合作。模型的假定是,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是由制度决定的,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被假定不变。

(2)模型的内容:他们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1)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引起农产品总量的减少和粮食的短缺。

2)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但小于农业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当这部分劳动力开始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时,农业总产出就会下降,农产品和粮食就会发生短缺。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升,各种工资水平也必然相应提高。

3)第三个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失了,农业部门的工资再也不是由制度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即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由于农业工资水平上升了,那么,只有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更高,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转移到工业部门。

拉尼斯和费景汉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

(4)模型的评价:

贡献之一: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在刘模型中,农业对工业扩张的贡献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就可以转移过去。但是在拉——费模型中,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并且这种转移在第二阶段还会受阻。

贡献之二:刘易斯模型没有考虑人口增长与工业扩张以及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而拉—费模型考察了人口增长对工业扩张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影响,把人口增长包含在模型中更符合现实情况。

缺陷之一:工业不存在失业;

缺陷之二:假定农业收入不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

3、托达罗模型

(1)模型的基本观点: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决定于城市失业状况。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民不会简单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他还必须考虑城市就业状况。也就是说,这个劳动者必须在一定时期内遭受失业风险和获得高收入之间进行权衡。在这里,就业概率在迁移决策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托达罗模型具有的政策含义:

第一,不能依靠工业扩张来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通过城市扩张来解决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就业概率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

第三,一切人为扩大城乡实际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平均工资水平,是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原因。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

缺陷一,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是不可想象的。

缺陷二,假定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必定在城市找得到工作。

缺陷三,假定就业是在城市现代部门,没有对非正规部门进行分析,缺乏现实性。2、什么叫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有什么关系?

城市化是在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互为依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

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2)工业化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向非农

业转移。

3、规模经济包括哪些内容?城市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

规模经济包括:

企业规模:企业扩大出现了规模递增效应。

行业规模:它依赖同类企业与同类经济活动在同一地区的集聚。行业规模能够提高专业化协作,降低生产成本。

城市规模;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便形成了城市。

城市规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大城市比小城市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需要巨大投资,城市规模小是没有能力筹集大资金的,而大城市筹资能力要大得多。

二是大城市比小城市有更大的市场(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更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是大城市能够建立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和科技研究体制,从而使人口素质和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大大高于小城市。

四是大城市行业多,企业多,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机会多,这就为劳动者和企业家施展自己的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愿意在那里发展自己和创业。

五是大城市的各种服务业、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善,公共交通发达,学校的教育水平较高,居住条件较好,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城市化滞后带来了哪些消极后果?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城市化滞后问题:

它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严重地阻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1)城市化落后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乡分割制度使农民身份永久化了。

3)城市化发展缓慢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4)抑制城市的扩大也造成土地资源的惊人浪费。

5)城市化滞后使得教育、科技和文化娱乐业发展缓慢。

(2)过度城市化问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但是城市化水平却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一样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平民窟增多,城市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第七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来理解资本的概念?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完整word版)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4分x5题=20,简答5分x4题=20,计算与说明5分x6题=30,论述15分x2题=30 一.名词解释 短缺点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极 线性发展阶段论 刘易斯拐点 新型工业化 金融深化 货币化率 黄金律稳态 二元经济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 刘易斯拐点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 二.简答题 不发达经济体的共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观点。 世界反贫困战略有哪几种。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理论假说及其成因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简述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内容。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学说及其机制 简述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内容框架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现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的主要步骤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宏观发展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评价指标 托达罗模型的经济思想与主要内容 计算和说明 1.存在某一经济,其产出总量为Y,且服从储蓄等于投资的凯恩斯宏观均衡。假定技术不变、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θ、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该经济的增长率g与上述经济参数的关系。

答:Y dY g =,Y S s =,I S = dY dK Y K ==θ,k nk I dk δ--= 解得,n s g --=δθ 2)假定该经济体进入人口老龄化期间,人口增长率为-0.1%,折旧率为0.5%,为保证增长率维持在3-5%的平稳区间,则储蓄率s 与资本/产出比率θ的比值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答:3.4-5.4% 2. 考虑一个二元经济(如下图),OL 表示总人口,A MP 和I MP 分别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边际生产率。其中,现代产业的制度工资是LN ,传统产业的制度工资是OC 。根据二元结构转化的有关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在制度保障下,执行工资LN ,就业规模为HL 。 2) 传统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FH 处人口被迫在传统产业中就业,工资率降到很低,就业人口为OG 。 3) 此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存在,请予标明;如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答:增加人口数,传统产业边际收益为0,存在剩余劳动力GH 。 4) 理论上现代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为多少。 答:KNP S 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上网查新闻凑出来的,不要见怪】 1. 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机制。 答:(1)当前:①工业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过程。②工业化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③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④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1--3题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 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对“起飞”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罗斯托把起飞定义为一种工业革命。即它是一种发生在较短时期内的在生产方法、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重大性质上的而非程度上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历史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过渡阶段。罗斯托认为,确定一个经济是否处于起飞阶段需要有3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生产性投资率由国民收入的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有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三是出现一个有助于国内筹集资金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以保证成长的持续性。(出自课本) 2、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适用技术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一是环境目标。即该项技术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社会目标。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提供创造性的,能与传统文化相融的技术,并能促进社会和睦和使人们分享益处。三是经济目标。能够协助克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广泛提高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国情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发展目标也不相同。因此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技术选择标准引进技术。同

时,还应该发展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技术人员,吸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创造条件自主研发,逐渐更多的依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出自课本) 3、谈谈“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 答:进口替代的优点:一是实行工业化,避免国际剥削。二是排斥出口,鼓励内销。三是政府统制和保护。进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二是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三是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四是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出口导向的优点:一是它能使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并能得到有效使用。二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一席之地,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推动出口企业与出口相关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使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把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世界水平。三是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内企业和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从中能较快的旗手先进技术、科学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最新的产品设计等。四是对于政策中错误发现和纠正较快。出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这种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二是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使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内部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三是出口替代战略选哟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四时出口替代战略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存在很多局限性。(以上出自课本,但进口替代优点不明晰,又上网搜索以下答案,请同学们参考)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经济学 一、填充题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重要著作中。 3、卡尔·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深入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 4、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是公认的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之作。 6、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8、有学者总结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三大特点,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 9、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的经济学科。 10、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11、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则是最发达的。 12、“第三世界”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最先提出的。 13、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曾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14、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15、英国经济学家西尔斯认为,发展应包括三大目标,即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促进就业。 16、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17、在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有技术和制度两大类。 1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19、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两种增长率概念,即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 20、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21、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考察了投资这一增长要素,而且还考察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要素,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的手段。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23、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舒元和李京文等。 2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剩余是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5、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肖和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6、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7、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取决于生存部门的收入。 28、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一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的;(2)两个部门间没有贸易往来。 29、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二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 30、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三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 31、1985年迈因特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 32、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然而在“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1.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 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 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 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 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2020年自学《发展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学《发展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是(C )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C.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D.实际经济增长率 2.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B ) A.传统社会阶段 B.起飞阶段 C.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 D.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3.通过不同国家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B ) A.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低 B.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 C.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层次越高,投资收益率也越高 D.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 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用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例衡量工业化程度,其中世界各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霍夫曼比例是(A ) A.小于1 B.1±0.5 C.2.5±1 D.5±1 5.从理论上讲,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的农业税种是( B)

A.农产品税 B.土地税 C.土地转让税 D.农产品出口税 6.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些特征包括(ABCDE ) A.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收入差距较大 B.劳动生产率较低下 C.劳动力失业率高,利用不充分 D.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E.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较短 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由这样几个部门组成,它们是(AC ) A.传统的农业部门 B.现代农业部门 C.现代工业部门 D.传统工业部门 E.第三产业部门 8.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包括(ABCDE ) A.改革各级教育体制 B.调整教育投资方向 C.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收入 D.重视发展非正规教育 E.实施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 9.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过程包括(ABCDE ) A.吸引外资 B.通过金融和信用机制集聚发展资金 C.投资形成实物资本 D.通过国家征税筹集资金 E.增加实际储蓄数量 10.传统农业具有以下特征(AE ) A.技术落后 B.农民虽然贫穷,但是他们的生产很有效率 C.农民对市场价格反应灵敏

精选-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根据老师所划重点制作的精简版仅作为进行教材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5×6’ 二、简答题4×10’ 三、论述题2×30’ 说明:1、不考模型2、边看书边补充,资料有局限性。 一、第1、2章综合(名词解释) 李约瑟之谜: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对十分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2、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至今尚无定论。 马尔萨斯陷阱: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这个国家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居民的平均社会福利水平却是在下降,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与平均社会福利下降同时出现的现象 人口转型:指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红利:针对第二阶段后半段,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的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第三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大题)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1、保障粮食供给2、提供就业3、缓解贫困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的原因? 答: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现代农业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这样劳动力将转移到技术进步率较低但相对价格较高的产业;从需求方面,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弹性小于1,故但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用到非食物产品上,从而降低了食品消费占经济总消费的比例,进而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三)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答:对农业的过度汲取表现为:实行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形成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用于工业的积累。 后果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严重下降;其次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农村开始呈现完全等同于农业的态势;最后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空前紧张。 我们能逃避的只是逃避的本身—卡夫卡;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的本身—罗斯福

《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4月全国自考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经济发展是反映不发达国家() A.经济逐步增长的过程 B.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C.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 D.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2.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和衡量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 A.经济发展指数 B.生产发展指数 C.人类发展指数 D.生活发展指数 3.刘易斯模型描述了() A.传统农业部门经济的发展过程 B.现代工业部门经济的发展过程 C.从传统农业部门为主向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过渡过程 D.因经济结构转换使国民生产总值直线上升的过程 4.“只有最小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这是() A.新增长理论的观点 B.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的观点 C.传统的增长理论的观点 D.线性阶段理论的观点 5.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A.每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的收入是多少 B.每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的收入是多少 C.每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每种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6.人口过渡理论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降低人口死亡率 B.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 C.降低人口出生率 D.改变人口的构成 7.抚养负担一般是指一国人口中的() A.残疾人比例 B.0-15岁人口比例 C.65岁以上人口比例 D.0-15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 8.人口学分析和事实表明() A.较高教育程度和较低生育率相关联 B.较高教育程度和较高生育率相关联 C.较低教育程度和较低生育率相关联 D.受教育程度和生育率无关 9.在学生就学时,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机会成本称为教育的() A.社会成本 B.个人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1

发展经济学试题集(6类题型汇总)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