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三、教育实验的控制与效度

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导引:顾泠沅的“青浦实验”

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四个阶段:三年教学调查(1977年10月——1980年3月)、一年筛选经验(1980年4月——1981年8月)、三年实验研究(1981年9月——1984年9月)、八年推广应用(1984年9月——1992年)。

筛选出4条经验:①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②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③指导学生亲自尝试;④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提出实验假说:运用“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自变量是实验班所采用的实现“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的教学方法。它大致可进一步具体化为“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等步骤。

实验的因变量是“教学质量”。从横向上分解为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考试成绩、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纵向上分为学生在三个学年中的不同时间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实验的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措施:实验所要揭示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这2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肯定不只是教学方法这一种,还涉及许多因素,即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①学生之间的差异,②教师的教学水平,③教材,④教学进度。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是操纵教育过程的某种因素(自变量)以引起教育结果(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两种因素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征

1.实验组与对照组

教育实验中,采用两组被试,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处理,称为实验组;另一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称为对照组或控制组。

2.操纵自变量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安排的、被人为操控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操作变量。可分为两种:操作性自变量(研究者可以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堂互动);非操作性自变量(研究者无法主动加以操作的变量,如被试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

3.随机化

指被试的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4.无关变量的控制

除自变量外,其他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无关变量。研究中,应消除或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实验法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一般认为,要确认A、B两变量中,A是B的原因(B是由A引起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共变关系,即A变B也变。如果A变B未变,则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第二,时间顺序,即A在B前变,或与B同时变化。如果B先于A变化,则也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三,控制原则,必须在排除A之外的一切可能对B发生影响的情况下,才能确定A是B的原因。

观察法、调查法都是对自然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归纳与分析,不能主动操纵、干预研究对象,不能排除原因与结果之外的变量的干扰,难以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实验不仅利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来确定变量的共变关系,用预测与后测来了解实验前后情况,决定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顺序,而且采用各种控制方法来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状态,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满足了因果推论的第三个条件,成为揭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方法。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1.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

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重复验证,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可靠;

能对变量进行控制,提高研究的信度;

能将实验变量和其它变量的影响分离开来;

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

2.教育实验研究的缺点

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影响实验结果的变数太多,难以控制所有的无关变量;

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参与研究人员要求较高。

(四)教育实验的特殊性

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实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教育实验研究的教育性体现为

1.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

一个教育实验工作者不仅是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而且同时必须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在教育人的过程中研究教育。

2.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是一定群体的学生

学生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儿童一起实验”,而不能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3.教育实验更多地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里(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

教育实验要受到政治、文化、民俗及其它大量的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其实验控制

不如实验室实验那样精确、严密。

4.教育实验既要求真,又要求善

教育实验要确认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即旨在求真,又要探索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有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即旨在求善。它既要有求真作基础和前提条件,又要以至善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受到真理标准与价值规范的双重制约。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一)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试验。实验室实验能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地操纵自变量,有效地观测因变量,从而获得精确的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到限制。

自然试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只能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能较长时间地持续进行。实验时间较长,其结果便于推广。

(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按实验的目的和功能可划分为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指为了探索一个前人从未探索过的新的教育理论问题或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从事的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实验研究。

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是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订和完善的一种实验。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操纵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划分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只操纵一个自变量以观测其对因变量影响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在实验中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观测它们对因变量影响的实验。

(四)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按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前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干扰和混淆因素缺乏控制,误差程度较高的一种实验。

准实验是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

真实验是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来源,能系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相对于前实验和准实验,真实验的实验效度高,误差程度低。

三、教育实验的控制与效度

(一)教育实验的控制

教育实验就是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的过程。

1.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又称实验处理,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或选择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一般分为4种:

刺激特点的自变量(任务复杂程度、学习材料呈现方式、材料的意义性)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温度、是否有人在场、是否有噪音)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的自变量(疲劳、焦虑、奖励、饥饿)

如何控制自变量

(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

智力: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上的测量分数。

阅读能力:用阅读测验表上中等难度的文章进行测验,要求阅读速度达到200字/分以上;辨别达到90%以上;理解达到80%以上;记忆达到70%以上为合格。旁观:注视别人的活动达2-3分钟以上,自己未参与。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数目、范围和各水平间的间距

所选择的自变量的水平数目,要足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自变量的水平至少要3个。

确定自变量各水平之间的间距的原则是:走遍了的两个不同水平要能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

2.因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指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如何控制因变量?

(1)对被试反应的控制

在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的反应可以是多种的,实验者必须把被试的反应控制在实验者所期望的特定方面。对被试反应的控制主要通过指导语。

(2)选择合适的因变量指标

好的因变量指标的要求:

有效性,能有效反映自变量的变化

可靠性,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应稳定一致

客观化,能用客观方法进行观测并记录

数量化,可以用数据或等级表示

敏感性,能灵敏反映自变量的影响效果

经济型,观测方法简便,省时省力

3.无关变量的控制

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称为无关变量。

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1)随机化

实验中的随机化包括抽取样本的随机化和分组的随机化。一般适用于被试人数较多的情况。

(2)恒定

使无关变量在所有实验处理条件下都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不同的实验场所、时间、实验者等条件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控制它们的有效方法是使它们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将变量纳入实验设计

针对某些无关变量影响无法排除的情况,将其作为一种实验变量,纳入实验之中,使之有系统地变化,并分析它的效应及其与因变量的交互作用。

(4)配对法

是通过对被试在某个与因变量有关的无关变量的匹配在控制无关变量。具体做法是:首先认定与因变量有明显关系的变量,然后决定所要控制的变量,并据此选择同等分数或相同特质的受试者配对。配对后,再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其中一个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个分派到控制组。

(5)被试内设计

是指每组被试均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

(6)对照组平衡法

实验设计中使用对照组,对照组在被试特征方面与实验组尽量同质,从而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

(7)统计控制法

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作技术性处理,以消除无关变量在实验结果中的影响。例如,进行几种有关语文教法的实验,在不同教法处理实施时,学生投入了不等的自修时间,作为无关变量的自修时间便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对此,可以在统计分析时,把它作为一种协变量,通过调整各组均数和F检验的实验误差项,将协变量的影响从实验总效应中分离出来(即协方差分析),从而控制自修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教育实验的效度

实验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它是评价教育实验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实验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内部效度

又称内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由其他无关变量引起的,那么实验的内部效度就高。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1)成熟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在被试生理或心理上与自变量无关的任何系统变化成为成熟因素。这些变化与特定的外界条件无关,但可能与自变量的影响混淆,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

对于年龄较小的被试,实验时间越长,自然成熟的影响越大。

(2)历史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除实验处理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称为历史因素,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与自变量的影响相混淆,使实验结果不好解释。

(3)前测效应

被试在经过前测后,熟悉了测验的内容和形式,使被试在后测中表现较好,即使没有实验处理,也可能因前测经验的影响,而导致后测成绩的变化。

(4)分组偏差(差异性选择)

是指在被试分组的过程中导致各组被试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分组偏差使得不同被试组在实验处理前就存在明显差异,会与实验处理的影响相混淆。

(5)被试缺失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被试材料丢失,导致被试组的差异,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6)测量工具的不稳定性(工具效应)

是指因测量工具不稳定而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对被试进行前测与后测,后测成绩的提高可能是测量工具不稳定造成的,而非自变量的影响。

(7)态度效应(霍桑效应)

是指实验中如果任何一组被试意识到自己受到了特殊关注,态度就会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8)统计回归效应

是指第一次测量获得极端分数者,第二次测量就会出现测验分数向平均数靠近的倾向。这样,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的测验分数的变化可能不是由实验处理引起的,而是由统计回归效应引起的。

提高内部效度的关键是无关变量的控制。

2.外部效度

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论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实验以外的情景与条件中去的程度。

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1)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外部效度的获得取决于被试取样的代表性。

(2)实验情景的人为化

实验情景与现实情景差别越大,实验外部效度就越低。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由于实验的安排,被试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正在参加实验,被试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有可能与非实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有很大不同。

(4)测验的反作用效果

在使用前测的实验中,前测可能会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5)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

当同一组被试重复接受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时,由于前面的实验处理和后面的实验处理可能会产生相互干扰作用。

(6)实验操作叙述不清

如果对实验中的自变量操作叙述不清,其他研究者无法重复实验,这种情况下的实验结果在别的情景下就不适用。

提高外部效度的途径

(1)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代表性

(2)克服实验过分的人工情景化,使实验情景与实际的教育情景尽可能接近(3)在不同的实验情景、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或选择不同类型的被试进行重复实验

(4)增加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对教育研究而言,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很重要。在实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平衡,在确保内部效度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试验获得更大的外部效度。

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教育实验设计

是指进行一项教育实验研究的整体规划。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科学性。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

选定课题,形成实验假设

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总体,确定总体中抽取的被试数量和抽样方法

确定实验变量及变量的控制方法

确定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设备

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处理数据的统计方法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实验设计的类型

实验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基本的设计模式。实验设计的类型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实验中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数目;自变量水平的数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方式(是让每一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还是将不同的被试随机分配或匹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去,让每一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有没有使用前测等。

实验设计使用的符号及其含义

X表示实验处理或自变量

O表示实验处理前或处理后的一种观测

R表示以随机化的方式选择和分配被试

M表示以匹配的方式分配被试

G表示被试组、实验组或控制组。

字母下标的数字表示次数,如X1表示实验处理1,X2实验处理2。

(一)前实验设计

是指不能随机分组,对无关变量缺乏控制,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

非对等组后测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只有一组非随机选择的被试,无对照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以后测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结果。

设计模式:G:X O

示例: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景作文”方法(X)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O)有较普遍的提高。

2.单组前后侧设计

该设计只有一个实验组,在实验处理前后对实验组进行测量,比较前测和后测的成绩,以确定实验处理的效果。

设计模式:G:O1 X O2

示例:范文习作训练对学生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因变量:学生作文成绩

实验处理X:范文习作教学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G:O1 X O2

O1为学生在无范文条件下作文成绩

O2为学生学习范文后的仿写作文成绩。

结果O2-O1

3.非随机分配对照组后测设计

选择两个现成的团体作为被试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在实验中对实验组施以自变量,对照组则做为比较组存在。实验结束后对各组进行后测,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因变量的差异,得出实验的结论。

设计模式:G1:X O1 或X1 O1

G2:O2 X2 O2

示例:学习方法指导的比较实验

某校2个班,第一班由教师每周上1节学习方法的指导课(X1),第二班不开展任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X2),一学期结束时,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学业成绩(O1- O2 )。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在不能随机分派被试,无法完全控制误差来源时,尽可能加强条件控制的实验设计。

非随机分配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轮组实验设计

1.非随机分配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选择两个现成的团体作为被试组,随机确定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接受前测,然后对实验组实施实验处理,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处理,再对两组进行后测。

设计模式:

示例:计数教学的结构—定向教育实验

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41人,实验班按照实验教材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对照班按照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指导书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因变量:计数学习成绩;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作业练习时间统一,统一测试入学前数学能力和智力情况。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因变量增值比较,即O3-O4和(O3-O1)-(O4-O2),对两组增值分数平均差进行t检验以考核其差异的显著性。

2.轮组设计

即固定组循环设计,有不同组和不同的实验处理,每组按照不同顺序循环接受实验处理,比较各种实验处理的平均成绩。每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

设计模式:

示例:朗读法与默读法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选定二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班(G1和G2),实验开始时,先测量两班的语文成绩(O1、O4),然后一班进行朗读训练(X1),另一班进行默读训练(X2)。经过一学期,进行一次后测(O2、O5),分别与前测进行对比(O2-O1、O5-O4)。交换实验处理,经过一学期后,再进行一次后测(O3、O6)。比较(O2-O1)-(O6-O5)与(O5-O4)-(O3-O2),如前者高,说明朗读效果好,反之,默读效果好。

准实验设计因不能随机取样,使各样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易控制。但是,准实验设计不打破教学班的原有编制,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按正常教学秩序进行,因此准实验设计是应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教育实验设计。

(三)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是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对无关变量具有一定控制的实验设计。

随机分配对照组后测设计

随机分配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随机化所罗门四组设计

1.随机分配对照组后测设计

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

设计模式:

RG1:X O1

RG2:O2

示例:电视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某校初一的两个班,按照入学成绩随机分成两个等组,随机指派一个为实验班(RG1),在实验班英语教学中使用电视教学(X),而对照班(RG2)按常规进行教学。其他条件均相同。一学期后,进行后测,比较电视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效果。

2.随机分配对照组前后测设计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设计模式:RG1:O1 X O3

RG2:O2 O4

示例:系统进行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的实验研究

随机分配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6种应用题解题方法(简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对应法),每周3次,每次1节课,共7周21节课。对照组不讲,只做同样的练习。

严格进行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前后测相同(等值难题,测验时间与要求前后一致);练习内容相同。

对(O3-O4)-(O1-O2)进行显著性检验,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平均分数参数进行t检验

3.随机化所罗门四组设计

是随机后测有控制组设计和随机前后测有控制组设计的综合设计。这种设计共有四个组;两个控制组、两个实验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各有一组接受前测,四组都接受后测。

真实验的效度很高,但是因为教育实验一般不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多是在确定的班级、确定的学校中进行,随机取样很难做到,况且对无关变量(诸如学生的疲劳、学习兴趣等)也很难完全控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真实验的应用很受限制。

(四)多因素实验设计

是指一个实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应的实验设计。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代表因素(自变量),用相应的小写字母代表因素的水平,而用 表示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有几个数相乘就代表有几个自变量,而每个乘数值就是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乘积就代表实验处理的数目。如2 2就代表有2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水平,有4种实验处理。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

根据被试选择与接受实验处理情况可分为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多因素组内实验设计和混合设计。

1.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成若干同质组,所分的组数与实验处理的个数相等。每一组被试随机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然后对实验处理后的各组成绩进行测量,对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测量结果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以确定实验处理的影响。

以2 2实验设计为例。有两个自变量A、B,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a1、a2;b1、b2),把2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加以组合,有4种实验处理(Xa1b1、Xa1b2、Xa2b1、Xa2b2)。研究者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成4个同质组,每一组被试随机接受4种实验处理中任意一种。

基本设计模式

高等教育法测试试题

高等教育法选择题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 _____。A、16世纪的欧洲国家B、17世纪的欧洲国家C、19世纪的欧美国家D、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美国家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A、教育现象B、教育法律现象C、行政现象 D、行政法律现象 3、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A、《国家与教育》B、《学校法学》C、《法院与公共学校》D、《教育法》 4、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的法律是__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外国教育法的兴起是在______。A、古希腊时期B、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C、二十世纪初D、二战之后 6、1947年______义教育。A、《教育基本法》B、《教育敕谕》C、《学校教育法》D、《社会教育法》 7、教育法制建设的关键是______。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8、建国以来_____。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高教六十条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教育法最主要的渊源是_____。A、宪法B、国际法C、法律D、行政法规 10、我国教育法体系是以_____为主体。A、宪法B、教育基本法C、单行教育法D、教育行政法规 11、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_____。A、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法律规范B、教育基本法C教育行政法规D、教育规章 12、有关教育法的规范性文件在文件名称、条文格式和用语逻辑等方面的结构是教育法的_____。A、形式结构B、层次结构C、部门结构D、内容结构1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法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 B、承担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D、追究违宪责任 14、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B、承担民事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5、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______。A、承担民事责任B、追究行政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6、人民法院受理教育行政案件______ 内立案。A、3日B、5日C、7日D、10日 17、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______。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8、对于教育行政处分、教育人事任免争议______来解决。A、教育行政复议 B、教育行政诉讼 C、教育民事诉讼 D、教育申诉制度 19、在市场经济体制下______。A、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B、高等学校的管理者C、高等学校的办学者D、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关于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51182052.html, 关于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作者:詹冰雪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4期 【摘要】新课改明确指出,当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里的以学生为中心,除了是指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之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组织教学,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会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与“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相违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来组织中职教学活动。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专业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22-01 分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来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此在最近发展区内,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对于班级授课制下的中职教育而言,分层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之上,以统一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贯穿中职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分层 正如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组织分层教学的时候要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对不同层析的学生进行分层。这里所指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不是对学生人格分层,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对其划分层次,将有具有相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层次,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2.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然后根据这三个层次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音乐基础理论》该内容中的音及音高教学目标为例,学困生只需要了解音乐的四大因素即可;中等生需要在音乐的四大因

医院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医院法律法规培训手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一适用主体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二授权性规定 1、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2、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3、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4、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5、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6、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7、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三义务性规定 1、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2、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 3、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医师的告知义务,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4、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5、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6、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7、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四禁止性规定 1、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2、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3、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4、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5、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保护性规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中一员的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了一定认识。以下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各章重点,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结合本人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讲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类型、设立变更与终止、权利与义务、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举办主体划分,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按办学形式划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基本条件、程序;高等学校的变更具体内容有基本形式、变更的审批、变更的核准;高等学校终止包含了学校终止的情形、审批;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义务:遵纪守法义务、贯彻方针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提供情况义务、合理收费义务、接受监督义务;高等学校章程包含了地位、内容、制定与修改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高等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以及高等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和权利救济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义务;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及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及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及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泸州十中朱巧玲今天上午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张贻宗老师向我们讲解教育政策法规,主要讲解了常见的政策法规、中小学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处理办法、师德以及明确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的特殊性;二是潘永莉老师和黄文彬老师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师德的老师。通过上午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关于本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还深刻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 张贻宗老师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让我知道了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做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课。作为教书育人的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应用教育政策法规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只有学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人。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经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的重点不在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在研究的方法。不管研究的题材是什么,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便可以算是科学。可见,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认识活动,是追求有关教育心理知识或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便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题的正确选择;(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4)研究计划的制定;(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运用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一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学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中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理论不是空想,站得住脚的理论必须具有实证性意义。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综合现有的知识;第二,解释已有的知识;第三,预测未来的知识;第四,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描述性重要,解释性也重要。教育心理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描述来认识的,如学习过程的结构、品德心理的成分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教育心理某些方面也可以用解释来认识,如学习动机理论、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学习迁移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年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根本原因,而研究方法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同样是如此,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研究方法还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逐步改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大有改进。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宜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法律的概念(P1)广义:与法的含义相同,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教育法律关系(P28):是法律关系的一种,它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高速的,以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立法的概念(P57):立法也称“法律的制定”。广义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狭义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狭义的法律)的活动。 法律适用的概念(P61):法律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的法律适用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狭义的法律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遵守法律的概念(P62):遵守法律是法律实施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它们的活动都是合法的行为,而不是违法的行为。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P73):国家对教育进行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职权划分。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P76):高等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对高等教育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制的概念(P94):高等教育学制即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高等教育学业证书的概念(P97):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规定的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书。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的概念(P134):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我国公民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身份。 教师职务制度的概念(P137):是国家对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P138):是高等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一项制度。 法律救济的概念(P164):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P169):是<<教师法>>所规定的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P171):指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99):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_高教出版社_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算术平均数)、H(调和平均数)和G(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是:( D ) A、A≤G≤H; B、G≤H≤A; C、H≤A≤G; D、H≤G≤A 2.位置平均数包括(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众数 3.若标志总量是由各单位标志值直接总和得来的,则计算平均指标的形式是( 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4.平均数的含义是指( A ) A、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B、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C、总体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D、总体某一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5.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基本原则是( C ) A、可比性; B、目的性; C、同质性; D、统一性 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是( C )。 A.各组的次数相等 B.组中值取整数 C.各组内变量值不同的总体单位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D.同一组内不同的总体单位的变量值相等 7.已知3个水果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则计算3个水果店香蕉的平均价格应采用(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8.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了组距分配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D ) A.全距=最大组中值—最小组中值 B.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C.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D.全距=最大组上限—最小组下限 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职业教育主要政策法规

职业教育主要政策法规 目录: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二、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三、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发[1993]3号(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国4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上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学习总结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荷兰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存在的差异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徐建国 2010年4月6日至12日为其六天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来自德国的胡歌教授和雅各布教授为我们参训学员带来了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我们放开了眼界,开拓了思路,总体感觉就是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描述“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意犹未尽”。培训从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领域课程下教学形式的转变、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建立、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合作学习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训练的方法教与学关系的处理、职业院校教学法及其特点分析、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德国教育教学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培训,我在认真地审视自身教学的同时,还对我们现在推行地项目教学进行了一番思考,想在思绪尚在之际,对以往和刚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下对比,希望能另辟蹊径,寻找职业教育的真谛,了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总结将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这两种教学法的认识。 一、知识的构建体系不同 总体上说两种教学法最大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的构建体系不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如图1。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则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变化,确定各个行动领域,在对行动领域细致分析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我国引入后发展了任务驱动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等,如图2。

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作业题目: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授课教师:牛志奎) 所属课程: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授课教师:牛志奎) 作业要求:请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不少于1500字。 1. 简单陈述一下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 年8 月29 日通过、自199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和标准); 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和审批程序);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分工活动); 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任职条件、权益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学生(学生的权益保护和义务); 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经费来源和使用监督)。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方 向同时也比较原则地规定学校和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我国的教育法指的是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 年3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号公布自1995 年9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强调教育的目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教育基本制度(确定国家设立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设立的条件、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机制)、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制度);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 教育与社会(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支持和义务)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来源和保障机制)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原则和规程)《教育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作为教育法体系中的“宪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大政方针,原则性比较强,对全部教育法律法规起统帅作用。 此外,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有《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另外,还有国务院的一些配套行政法规,如《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部的配套规章 主要有《教师资格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当前 教育法律体系,其中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和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六部法律构成了当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三大最基本的教育社会关系中,关于国家与教育者关系和国家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是非常健全的,从《教师法》的内容来看,也主要是涉及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及相关制度,是宏观管理方面的一部法律。而调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法规则非常薄弱和欠缺。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1、采访----导入 师生之间要相互介绍,从而加深对彼此了解。因为学生如果不想听的话,老师再怎么讲也不行,一定要得到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不想听的话,一定要调整教学,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元规划---卡片查询和信息建立 卡片查询适合收集想法和介绍一个确定的题目,它适合培养自发性、自由表达个人想法。将想法缩成简单的词或词组来代表个人的观点。这是一种可视化技术,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来的。 实施方法:介绍题目,将卡片和笔发给学员(一个想法一张卡片)并解释规则。学员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卡片上,然后搜集卡片并钉在规划图板上,然后照相,然后将相片发给每个学员。 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应较大的组,但应在30人以下,必须将每个人的想法都贴在黑板上,不管好、坏。 不足之处:这些学员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能在来的第一天,大家都没有基础的时候进行。 优点: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感觉人人(自己)都能参与教学。它适合于任何专业,尤其是工科学科上。 3、头脑风暴(与元规划比较配合) 这个方法适合于一个教学内容的开始时。 老师提出一个题目,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必须人人参与实施。 老师要给学员肯定的提示:每个想法都将被接受;你的想法是如此不寻常;每个人可以用多种方法。 实施:指定1~2个记录员,将每个想法的主题、构想或提出的问题清晰地记录下来并展示出来,以便学员总能得到原本的构想,在准备课题之后,实施原本搜集的想法。 老师利用黑板、钉图板或演示板可视性的导入问题,在组织、构建阶段不进行评价。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想法遭到嘲讽时,必须及时制止。这个活动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时间,时间太长思维能会延伸出去。这种方法适合于小组(15人)甚至全班(30人以下)。 4、闪念 在德国,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老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在职业学校内,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学较多的知识,老师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对学生进行突然袭击。这种方法就是大家可以面对面坐着讨论,对学识的小结或者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任何人可以自由表达,但不作评价。比如:“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经验?” 这个方法第一次实施时,首先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和使用的规则。 头脑风暴是以某一个内容为主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闪念并不是对个内容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部分入学与学籍管理 (1) 第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管理办法 (10) 第一部分入学与学籍管理 一、入学与注册 1、凡完成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或同等学力的学生,均可就读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从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录取新生,也可凭毕业证书全年免试录取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复转军人、在职企业员工和进城农民工等社会人员。每年一至五月招收的学生称为春季生;六至十二月称为秋季生。 2、学校必须组织新生进行健康复查,合格者可获得学籍。对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患有重、危疾病既往病史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二、转专业与转学 一年级学生,有正当理由,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批后,可调整专业。学生入学一个学期后,有正当理由,由本人申请,经学校批准,可予以转学。毕业年级原则上不得转学。 学生转学应当在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由本人及家长(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附表一),按下列规定办理: 1、在本省范围内,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即可转学,其学籍档案由转入学校报其上级主管学籍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跨省(市、自治区)转学的,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报转出、转入学校的主管部门批准后,由转入学校报其上级主管学籍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休学、复学与退学 1、有下列情况之一,经学校批准,应予休学或劝其休学: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A)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着眼不同。定量研究着重失误量的方面;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方面。? ?? 2、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研究室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 3、依据不同。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4、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5、科学基础不同。定量研究室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研究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室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夏准确定性。 2、如何下操作性定义?试给“智力”下一操作性定义。 1、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研究课题中重要的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如研究假设中涉及的变量、在整个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概念、新名词等。其次,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下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要与变量的原意相符,要与抽象性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相符。再次,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所提示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具有可行性,要使别人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过程并能重复验证。操作性定义的指标成分应分解到能直接观测为止。最后,操作性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可以从什么是操作性定义,下操作性定义应注意的方面出发思考“智力”的定义 2、智力:用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3、问卷调查具有哪些优缺点? 1、问卷调查的优点有: (1)是一种流行的研究形式,省时省力较经济(2)能迅速收集有关信息,便于统计处理(3)调查内容广泛,样本较大(4)问卷调查灵活性和通用性,简单易行,方便实用(5)资料便于整理归类,结论比较客观 2、问卷调查的缺点有: (1)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真假难辨(2)难以评估因果关系,需要其他方法的配合(3)威胁和敏感问题,问题难以客观化(4)问卷调查对于问卷编制的要求高、难度较大(5)只能得到表面的东西,难以深入本质(6)很容易做出一个结果错误或无价值的调查(7)问卷调查的成功取决于被调查者的配合 4、写出一个单组前后测设计的实验模式,说说优缺点。 1.基本模式:O1 X O2 2.特征:(1)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2)仅一次实验处理;(3)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3.优点:(1)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2)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3)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局限:(1)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2)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与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 5、好的研究课题在表述上有哪些要求?举一例。 1、(1)最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 (2)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 (3)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或结论形式 (4)题目不能只有范围没有问题 (5)避免道德或伦理上价值判断

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新课改--15个案例分析

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案例分析补充 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 2、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3、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 1.刚刚毕业的王某被分配到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班里有几名学生特别爱打小报告,尤其是李某同学,总是隔三差五地到王老师办公室反映班里谁欺负女同学、谁骂人、谁没有值日等情况。开始时,王老师还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处理,时间久了,就心生厌烦。有一次,李某走进办公室,向王老师反映班干部某某做事偏心,记录班级违纪情况时有作弊嫌疑的问题。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的事情忧心呢,听到李某这么一说,便不耐烦地反问道:“你说班干部某某偏心,有什么证据证明吗?自己不好好学习,总惦记别人的短处,对同学胡乱猜疑,难怪有同学说你烦人呢!”李某当即变得脸红脖子粗,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从此变得无精打采,上课时常低着头,下课也不爱说话。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 (答案要点) 这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欠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打小报告本来就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这一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明辨是非。同时,小学生对老师极为崇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并认为打小报告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这名班主任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伤及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只有一次,如果在这一次的教育中出现失误,是很难用第二次、第三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德国学者 C 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A. 杜威 B.梅伊曼 C.拉伊 D.普莱尔 2、一般把性别、学校规模、家庭教养方式等变量划归为 B A.连续变量 B.自变量 C.间断变量 D.定量变量 3、某研究者计划从1000人中抽取200人作为样本,他按抽样比率为k=1000/200=5,随机选出一个少于5的数,每隔5人选一个,直到选够200人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B A. 类型取样 B. 分层随机取样 C. 简单随机取样 D. 系统随机取样 4、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D A. 论文 B. 档案材料 C. 书目 D. 动态综述 5、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的方法是 A A.中图法 B. 科图法 C. 人大法 D. 国会法 6、下列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正确的是:B A.[1] 丁钧、张旭,张通和,易钟珍.幼儿教育 管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黄蕴智,延迟满足—一个值得在我国开 展的研究计划[M].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6 (1) . C.[1]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 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大学数 学学院,1998. D.[1]季卫宇.提高区角活动交流有效性的策 略研究[EB/OL].(2007-12-10) https://www.sodocs.net/doc/a51182052.html,/jxxx/msgcw/new/sm_ seenew.ASP?id=195. 7、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没有主题的,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的记录法是:A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连续记录法 D.间接记录法 8、某研究者欲研究有“口吃”现象的幼儿的个性特征,他应该选择的抽样方法是:B A.分层随机抽样 B.定额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多级抽样 9、了解不同性别4岁独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抽样方法是,A A. 随机抽样 B.多级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体抽样 10、由右图测量的结果,可知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A A、信度高,但效度不高 B、信度高,效度也高 C、信度不高,效度高 D、信度、效度都不高 11、一项研究能够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称为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2、下面为一份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你认为最能影响课堂秩序的是哪一个?(1)学生做小动作、说话等(2)学生在课堂上睡觉(3)老师备课不充分(4)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5)教室外的突发事件(5)教室外嘈杂的声音”,请问,该问题属于哪一类?B A.多选式 B.多项式 C.顺序式 D.等级式 13.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属于 D

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专题

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专题 讲授大纲 一、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法 二、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的关系 三、教育法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高等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四、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五、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六、关于高等教育法考试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法 学习高等教育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是依法治校,增强权利义务、民主监督的法律意识的需要。 案例一:浙江大学注册“浙大”等商标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对外关系) “浙大”等与浙江大学这所高等学府有着自然联系的名称2003年6月30日都成了注册商标。由于担心高校知识产权被抢注,浙江大学成了国内申请全类商标保护的第一所高校。浙江大学申请注册的共有45个大类180个商标,类型分别有“浙大”、“ZHEDA”、“求是”及“浙江大学鹰图型”四种。 案例二:法庭判决:学校不担责(对内关系) 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同学之间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崇州市法院对一起学生状告同学和学校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作出宣判: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叶军和黄琳课间休息时,他俩因移动课桌发生口角。叶军拿一本书想打黄但没打着,黄琳顺手拿着叶军的书打在他的左眼上,造成严重后果。经法医鉴定,叶军的损伤为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导致左眼无光感,为伤残七级。叶军起诉学校与黄琳,请求赔偿医疗费、残疾补助费、护理费等费用共5万余元。在举证期限内学校提供了事发前在校学生人手一册《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安全教育记录本等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证明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教育、遵守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记录上记明学生不能在校内疯、打、玩,叶军和黄琳均在上面签名认可。法院审理认为,作为被告的学校在事发前已履行了相应的管理职责,尽到了向学生警示和警告的责任,主观上并无过错,且损害事实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本案的发生是被告黄琳的故意行为所致,并非学校的职务行为造成,被告黄琳对原告叶军的伤害后果与学校无因果关系。法庭判决:学校免责。 2 .是依法从教,强化资格和责任的法律意识需要。 案例一:真假罗彩霞案 2004年的6月7日,罗彩霞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没有达到二本分数线,她没被录取。复读一年后,2005年的6月7日,罗彩霞第二次参加高考,终于被天津师范大学录取。但就在今年即将毕业之际,她却忽然发现自己已不是罗彩霞了。由于名字和身份证号被盗用,在办理教师资格证时,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显示,有一个身份证号码相同的罗彩霞(同学王佳俊)已经在贵州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案例二:首例教案所有权纠纷引人关注 教案的归属权究竟属于学校还是教师?编写教案是教师本职工作,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对教案本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处置权?除了教案本的物权,教案是教师的个人劳动成果,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3.是依法执教,培养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