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y150319 英语口译班

王金羊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也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传统节日的形成,更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大部分现有的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也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原始崇拜、生活禁忌、神话传奇故事都有关系,比如除夕放炮,清明节的祭祀等等。随着朝代的更迭,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也渗入节日,比如端午节吃粽子等。所有的这些都融合在了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了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当时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更多的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经久不衰。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一般从阴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常用新春佳节或过大年来形容。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全家人团聚一直,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相互祝福欢庆盛大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民族过年的风俗也略有不同。那么春节期间的民间习俗主要有下面几种:

扫尘,有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当扫房子”。扫尘就是大扫除,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年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扫除屋内外灰尘,干干净净地迎接新春。

贴门神是我国各地过年都有的风俗。古代的门神是用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后来画成门神像张贴在门上,为了驱逐神鬼,保护宅屋安宁。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子”、“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史料也有记载,贴春联是从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后来写在纸上,大都用红纸书写。过年家家户户门口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放爆竹,春节的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燃放爆竹始于汉代,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发出“噼噼啪啪”响声,以此来避邪驱鬼,祈盼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到了唐宋时代,发明了火药,制成鞭炮,后来的春节家家都要燃放鞭炮,以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吃年夜饭,指的是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年夜饭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在大年夜,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点,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氛围。

拜年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到初七,大人和小孩穿上新衣服,拎着礼品探新访友,登门拜年,互敬问候。小辈给长辈拜年,也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人们贴福字、吃年糕,也开展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它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祝福的一种礼节,也是感情沟通,联络关系的一种方式。

春节还有其它习俗,如洗浴、贴福字、贴年画、贴窗花、聚财、给压岁钱、守岁、祭财神等。

2.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坟墓的悲泪,又有踏青娱乐的欢笑,是一个丰富有趣的传统节日。除了讲究禁火、祭祀,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扫墓又叫上坟,清明节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先祖、亲人的墓地,将食品供奉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在坟上插上几枝新枝或在墓周围栽几株柏树,是祭祀先祖,缅怀亲人的一种方式。

踏青又叫春游,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大自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节。人们也会在这天到野外去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三月春风习习,人们在迷漫泥土草香的放风筝,也是强身健体的举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拉线,任风将风筝吹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也是清明时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的习惯。清明时节春光普照,气温升高,加之降雨增多,树苗成活率高,所以人们都爱在清明节植树。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十分盛行的传统习惯,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由于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所以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粽子又叫“筒粽”,源于汩罗江边的渔夫,将糯米丢入江中以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它们不要将屈原吃掉。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棕子,其形状、馅料繁多,品种丰富。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到洞庭湖不见踪迹,后来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水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一习俗也先后传入日本、越南以及英国等,现已被列入国际性体育赛事。

悬挂艾叶也是端午重要习俗之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叶插入门眉,挂于堂中。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而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它月份更圆、更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在这月满月圆之夜,人们面对明月都会期盼家人团聚,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各样,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习俗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在我国古时就很流行,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夜赏月、玩月非常的盛行。随后,历代赏月的风俗也就经久不息。在中秋夜,家人团聚一起,一起庆祝美好生活或遥寄对他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从明代起我国人民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祭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团圆圆。时至今日,月饼也成为走访亲友、联络感情的礼品。

5.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家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来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节日来过。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米丸子、长线面的习俗,北方在这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具的食品,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可以用来祭祖,也可馈赠亲友。古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周代,把冬至当作新年元旦。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全国都要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在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如今在今天江南一带仍然有“吃了冬至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此外,传统节日还有七夕节,重阳节等等,它们都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的人文观念,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更对传承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节日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长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电子教案

浅谈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卢明业 所谓传统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利用好传统节日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西风东逝,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致于现在的小学生过圣诞节比过中秋节还要隆重,还要开心。甚至前一段时间出现了韩国和我国争抢“端午节”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知道它们的来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学校里对于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没有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利用好传统节日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各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象征意义、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又能让学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四月五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

中国传统节日(1)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很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很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夏茹 学号: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地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其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而有效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精神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贵和尚美,团结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和为贵,这种和谐思想贯穿整个历史,而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春节从过小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无一不表达了人们期盼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整个传统节日体系中,通过探亲、团拜等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这些都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 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现在给大家重点介绍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 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 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 3、(节气清明)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4、(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 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7、(农历九月九)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论文 翻开日历,总能看到一些传统节日,但又有多少人去留意,并加以重视。而如今人们格外热衷一些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特别是青少年。针对这一现象,本小组各成员对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态度进行了研究与调查。我们对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咋舌。调查表明,对于中国传统节日,55%的青少年对部分传统节日已遗忘,全部了解的更是只占38.3%,而外来节日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更热衷过外来节日。由此可见,青少年不重视甚至遗忘中国传统节日而热衷于外来节日,对其情有独钟。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研究调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些原因如下:其一,调查中40.8%的同学认为外来节日新奇好玩,这一新鲜感,促使青少年的好奇心,而且有节日气氛,能收到礼物,赶得上时代潮流。其二,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传统节日多为地域节日,地域文化差异性很大。而西方节日是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覆盖所有基督教地区,可以跨国家、跨地区同时举行,相比之下更易于传播,西方文化与工业文明相接轨,与现代经济融合度高,更容易包装,更适应现代社会。其三,外来节日代表的是一种新生文化,契合当代生活,更有吸引力,加上国家的不太重视、中国对外来文化保有兼收并蓄的态度以及一些人的崇洋媚外心理,使得外来节日更受青少年的热衷。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珍惜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呢?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端午节,吃粽子是这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中秋节,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尊敬,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几千年来,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就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期盼。中秋团圆,家园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永恒追求;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所以说,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弘扬中华传统节日。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受到严峻挑战,如在外来节日文化冲击下,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文化被青少年所遗忘。虽然我们要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放,但在吸收外来节日文化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作为文化代表之一的传统节日,更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弘扬,而不是遗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摘要: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几 千年来最受欢迎的节日。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方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传统文化、春节起源、习俗。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下面作简略介绍: (一)春节源于腊祭说 春节源于腊祭的说法颇为流行,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就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之一。春节源于原始社会合祀众神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人们在岁月末用自己一年的收获来报祭祖先、报祭众神,并祀来年丰稔,称“腊”。《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春节”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 (二)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 王娟老师主要持此观点。王娟老师在《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二集《中国的春节》一文中指出:“从春节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看,春节应该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古代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表现。所谓巫术仪式,就是原始人相信,通过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例如:饮食、祭祀、装饰、娱乐、游艺,以及春节期间的种种禁忌,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禁忌,都是围绕着辟邪祈吉而展开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表演等来驱赶或避开邪恶,并得到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内涵而演变成一种庆祝活动。” (三)春节源于鬼节说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其他论文文档]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1]我国传统 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节,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为迎接春节忙碌起来了,王安石《元日》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歌咏春节的诗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门联,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节日氛围的民间风俗画卷。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迎接一个充满希望、丰收的新年;写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故苏轼《守岁》中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开门放爆竹,如范成大《爆竹行》中形象地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2];拜年,文征明《拜年》对相互之间拜年习俗的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3]还有接神、拜财神、十五元宵节灯会活动等等沿袭至今,现在甚至出现了大年三十必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传统,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显现出浓烈的节日氛围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尚圆,即重视团圆。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相对固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合家团圆”。团圆意识已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标识,由传统节日团圆主题所形成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理,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屏障。渴望团圆是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极富民族特色和魅力之所在。春节之前最重要的日子要数除夕了,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不管身处何方,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一家人总要团聚,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团圆饭。它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共吃团圆饭,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4]一年一度的 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春节本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却有很多因漂泊在外而无法与家人相聚的情况时有发生。唐代诗人崔涂终生飘泊,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所以《除夜有感》一诗也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及保护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及保护 学院:国旅学院专业:旅游英语姓名:王敏学号:104501010035 【摘要】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节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传统节日的现代保护与传承以是一项国人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传统节日继承保护 我们熟悉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还有一些节日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如寒时节、腊八节、中元节等,传统的节日却不被人所熟悉,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不采取措施,必将被人们所遗忘。针对我国传统节日现状,归纳有以下几点: 1、传统节日日益淡化。 首先是观念上的淡化,在以前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里人们谈扬尘、洗被褥、贴春联、点蜡烛、当时感觉是热闹非凡。在清明节,扫墓、踏青、打秋千、插柳。人们在骨子里对传统节日有着一种敬畏,神圣不可侵犯,似乎感到在节日中那些活动是必须的,人们心甘情愿的、很乐意的去进行一些列的活动。到了现在,随着一些列因素的冲击,人们对传统节日日益模糊,在观念中看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于必须,似乎过于不过都一样,没啥区别,人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其他一些事情上去,而不是考虑节日,甚至大多数人知道情人节是啥时候但却不知道重阳节,清明节是啥时候。在观念上已对传统节日淡化。 其次是形式上的淡化。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节日的形式日渐枯燥,似乎在春节只知道走亲戚,在清明节只知道扫墓,传统节日失去了它原来的丰富,在一些节日,人们只是单调的做一些事,似乎仅仅是表示一下,这不禁让人担心。节日里的一些习俗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从传统社会中流传下来的一些东西毕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其中蕴含的一些传统内容和文化意蕴也就随着这些习俗仪式的消失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这些便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日趋淡化。 2、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一是各种未来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近些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每当节日来临,除了饭店、商场之外、其他场所显得有些门可罗雀。而在中华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同时,一些外来的“洋节”确实越过越红,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参与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更承托出了传统节日的冷清。在圣诞节的这一天,待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 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 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 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 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 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 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 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 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 》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 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 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 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 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 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 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 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 著宜春之嘉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精品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 俗大全-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传统、举行、发展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

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及其古老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族的象征,节日文化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感。在这里,笔者主要摘取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春节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一个浅短分析。 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早在夏朝之前中国就有了“年”的概念。每次人们收获了庄稼准备新一轮的周期的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心情,报答众神之恩,同时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驱灾辟邪,这就是春节的起源。春节重要的习俗有放爆竹、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习俗无一不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在地域空间中的移动除了依靠移民潮之外,更多更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是借助传媒和文化产业完成的。在这里,人员的移动是个不可或缺的传播前提。中国的传统节日能在国外得到认同和发展,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媒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反顾过去,封建时代的中国外交最鼎盛莫过于汉唐时期,泱泱大朝遣送使者带着厚赐的礼物出使各国,宣扬大国的文化。而那时的文化传播在笔者看来是不平

等的,古时的中国或多或少有着天朝大国高人一等的思想,无法以平等的姿态向国外的人传播中国的文化。到了清朝,受闭关锁国的影响,人员的流动受到限制,传播的媒介受到阻碍。外国的侵略让那时的中国民众一味被动或主动的接受外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开始涌现出国热潮。世界各地开始涌现大量的华人华侨。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春节,也被华人华侨们带到国外。可能最初只是华人华侨们一种无意识的思乡庆祝活动,在中国日益强大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无意识的活动为春节在国外的传播建立了桥梁。春节在华人华侨作为媒介的前提下,打开了在国外的传播之门。有了这个媒介前提,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等一些中国文化因素加入国外电影等文化产业就开始华丽登场,有了文化产业的依托和推动,春节在国外就越发的流行。 文化的差异性和他者对文化的认同利用促进了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国外的传播。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世界各国人民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的不同使得各国的文化差异逐渐显现。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一种对于他者文化猎奇欣赏的文化诉求出现。因为不同,所以有去了解去接触的兴趣。春节作为独属中国的盛大节日,它包涵了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它所散发出来的韵味对国外的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2012年春节伊始,法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南苏丹等海外各国都用他们的方式庆祝中国的春节。有新闻报道曾说,中国人浓重的家庭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都通过一代代在美国奋斗的华人传承下来,并开始在美国人的心中扎根。这种优秀的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