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芬兰教育给我的几点感悟

芬兰教育给我的几点感悟

芬兰教育给我的几点感悟
芬兰教育给我的几点感悟

芬兰教育给我的几点感悟

刚把《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两本读完,聊发几言。

一、芬兰教育以“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为最大特点,从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与方法,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完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公民,这样形成了世代良善的文化循环,最终成就国与民的共同繁盛。反视我们的教育初衷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践行如何?

二、如何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类评比。不管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真的是非比不行吗?是不是也可以像芬兰经过不断革新,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让社会全体民众的素质整体提高,而不是找出成功者与失败者。而评比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老师案桌越来越看不见人头。师生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晚。我们大家日复一日的无非是为了培养一个善于起早摸黑的人。

三、从芬兰教育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反璞归真的求本精神,是一个社会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价值观。而我们又如何面对“功利的教育”,能心如止水吗。能像芬兰他们一样在教学时,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学生,怎样教导才对学生最有益处,从来不是为了要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他们压根没想过要“争第一”、“抢第一”。

四、还有:不论学校的大小远近,一样是计程车接送上下学;一样有温热午餐;免缴学费;一样的高品质印刷课本与教材;一样的工艺课设备;一样的编织毛线和缝纫针具;一样的……都由政府买单。再看我们的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各级各类的疯狂择校,难不成中国的家长都有问题。我们的资源配制严重失衡,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是择校的罪魁祸首。

……

……

仅录片言碎语

没有必须赢过别人才能进入的第一志愿,那就不会在教育的初始阶段,设定一个注定要扭曲学习心态的目标,而能平实地以孩子未来想从事的志趣,做为长期教育的基础,父母与师长也就不会被教育“绩效”所蒙蔽,不被“升学率”高低所牵引,而较真挚地以孩子们的材质、个性为出发点,设计、执行整体良善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制度。

亚洲的职场习性,加班是“常态”,准时下班反而被视为一种“病态”,代表不认真、不尽责。其实,这个“常态”是自小就必须晚上补习或上辅导班到深夜,将“病态”慢慢扭曲而成的

亚洲国家的“竞争力”,总是建构在不顾自身的健康与人生,以焚膏继晷、日夜操劳的方式,牺牲“小我”来成就所谓的“大我”。唯有健康稳定的“小我”,才能发展出坚实的“大我”啊!

人都有弱点,但教育不是去再加深、强化这些弱点,来引发出教育的不平等,而是应该想尽办法去改进个人的弱点,同时不去为不同弱点的人,贴上“资优”与“后段”的标签。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质竞争。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现评核制度,仔细推敲其实处处有着明显的不公平。而芬兰的想法是,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

他们当年在教学时,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学生,怎样教导才对学生最有益处,从来不是为了要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他们压根没想过要“争第一”、“抢第一”。

芬兰政府与许多民间机构组织不断的推动强化阅读的扎根。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这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生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的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当整个社会不分世代、族群、性别都有了相当的共识,就是促使阅读平实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础。

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福利与基础教育,芬兰始终都会全力以赴。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兰,一个北欧小国,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近几十年来,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并因此提升了国家竞争力,据达沃斯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二,而此前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反映教育质量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①评估报告中,芬兰学生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上名列榜首,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不居人后。全球各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纷纷造访芬兰,探寻这个北欧小国教育成功的奥秘。 芬兰的教育方针由国民会议制定,政府的教育部及其下属的全国教育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芬兰在教育上的投资是全球最慷慨的。多年来,教育投入占GDP 的比重都在6%以上,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以2008年为例,芬兰教育部的预算达到69亿欧元,占政府总预算的16%。②芬兰各类正规教育全部免学费,国民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学费全免,文具费、课本费、教材费也全免,还要免费提供在校日午餐及交通。中央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资比例,大致而言,基础教育占40%,职业教育占20%,高等教育占15%,成人教育和其它教育占25%。③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把全国划分为10类地区,按照“贫困地区多助,富裕地区寡助”的原则予以资助。 一、芬兰教育的理念 (一)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芬兰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人口稀少的小国,他们深知自己没有资本浪费任何一个孩子,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不让一人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付出超常的耐心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获得课本和生活知识,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芬兰人总是说:“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在芬兰,没有所谓朽木不可雕的“差生”,他们不会早早地对孩子进行筛选,贴上优劣不同的标签,他们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在压力下学习,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起可以受用终生的积极学习心态。 (二)教育是最好的投资。长期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芬兰人,深切地体会到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延续民族的生命!芬兰在17世纪的典章中就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 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 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 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 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2020 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式的详理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 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 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极大关注。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芬兰在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芬模式”的特点 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9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岁-16 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9 年制义务教育,并由综爸基础学校来实施。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9 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民,人人享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弹性”设置,9 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接受免费教育的基本权利,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心理和经验的准备。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448 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负责宏观上的 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很大程度上已从管理者角色转变成一个教育评价监督机构与智囊团。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 名家长、1名教师、1 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二、“芬兰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富有特色的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

富有特色的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 卢枫任新军 芬兰的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了近 30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借鉴欧洲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国实际、能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为芬兰培养了大批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有创造性的人才。通过改革,芬兰的高中教育较好地配合了芬兰科教立国的人才培养政策,并为其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 灵活机动的“无班级授课制” 所谓“无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灌输型教学体制新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按爱好选择,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这种突出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1999年1月1日,芬兰颁布了《芬兰高中教育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所有的芬兰高中都应采纳“无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自此,以“无班级授课制”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改革体制正式在芬兰全国范围内推广。 最初的教学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在各高中学校为成人所开办的夜校里进行的。这一新的教学机制因其灵活机动的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和富有前瞻意识、注重实用的课程设置,而大受补习高中课程的成人学生们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0年代初,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引进到一些正规高中对青年学生的教学当中。 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芬兰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社会希望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创新人才、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这种需求形势的大背景下,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推行 "无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对高中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是学制改革。 芬兰将过去固定的3年高中学制改为较有伸缩性的2~4年学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智力、学习基础、学习计划进展和学习兴趣等不同情况,在完成学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自己决定用2年、3年或4年完成高中教育。 每一个学年不再像传统体系中被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包括 6~7个星期,各学段最后一个星期为考试周。学段制使学生在本学段内的课程设置相对集中,一门课程从过去平均每周学习2个学时,提高到学习6~8个学时,基本上每天都要接触学段内选定的课目。学段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过去在学习同一问课程中,因学习时间间隔过长而容易遗忘所学知识的现象,避免了学段内学习课目过多、过杂的问题,也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将某一课程讲授得比较透彻。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有感 邱渝雁 初见《芬》这本书时,我疑惑了: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真的是教育全球第一吗?作者太夸张了吧。书的封面上印着“芬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的字眼和下面的条条款款,让我怀着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开始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欣赏,这本书我并不是一口气就将他读完的,途中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要么回味作者笔下的美丽的雪景,要么上网查找作者去到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要么则是在思索与肯定着这奇迹般的教育的来龙去脉…… 纵观整本书,笔者从历史、社会、移民等方方面面为我们讲诉了芬兰教育的发展与奇迹史。其实,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坚持和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是中国教育比较缺乏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主要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讲的,但也不是所谓的芬兰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多是的一种良好的自我的管理能力。看看他们的课程表(P50-52)吧,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特殊的教育制度将芬兰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凸现了出来;再看看他们的课后生活吧,没有多少作业,大多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或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是观看配有芬兰字幕的外语电视节目,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参与而不是干涉;再看看他们的寒暑假吧,孩子们享受的假期有时可长达近半年的时间,这是别国的教育者们都不能理解的,孩子们如何收心学习呀!可对芬兰教育者们来说,他们觉得假期里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因为他们认为“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再看看他们的作业本吧,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

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视野 责任编辑:吴浩 JOURNAL OF A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60 2013.1 一、芬兰特殊教育概况 芬兰在19世纪40年代创办聋哑学校,60年代创办盲校,90年代创办培智学校,迄今为止芬兰特殊教育已走过170多个年头,经历了四个阶段:(1)仅仅为感官残疾学生提供教育,结果大量其他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教育;(2)开始重视对残疾人的养护、医疗保健以及康复,然而特殊儿童却按照残疾类型被隔离开来;(3)正常化以及融合教育阶段;(4)教育平等以及平等的教育服务阶段。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融合教育思想,之后芬兰融合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表现为特教学校数量下降、接受全日制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减少、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增加。截至2010年,芬兰总共有8所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他们主要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其他残疾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2010年秋季开学时,总共有超过46710名学生被转介接受特殊教育,占全部学生的8.5%。 二、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 在融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芬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安置方式趋向融合 芬兰对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主要有随班就读、部分时间特殊教育、特殊班级以及特教学校四种形式。按照学生年龄可以分为学龄前 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及以上教育。2010年各年龄段随班就读的学生有13875名,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接受部分时间特殊教育的学生有11273名,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接受特殊班级教育的学生有15156名,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3.1%;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有6406名,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5.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芬兰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部分时间特殊教育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特殊班级以及特教学校学生数量逐渐下降。这说明了芬兰在保持传统的特教学校教育的同时,不断拓展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在安置方式上越来越趋向融合。 (二)课程取向的融合 芬兰对特殊儿童课程的安排主要有三种形式:全部普通教育课程、部分普通教育课程以及全部个别化课程。2010年接受全部普通课程的特殊儿童有20406名,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接受部分普通课程的学生有15448名,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0.2%;而接受全部个别课程的学生有10856,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6%。可以看出,在课程的安排方面,能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保持课程的灵活性与弹性,以满足特殊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但从特殊学生选择课程的比例来看,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选择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全部 普通教育课程和部分普通教育课程),说明课程取向强调融合,以使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受益于普通教育课程。 (三)对象分类的细化 芬兰对特殊儿童的分类特别细,主要包括以下10种类型:极度发育迟缓、严重发育迟缓、轻度发育迟缓、脑功能损伤或身体残疾、情绪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自闭症谱系障碍、 语言发展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障碍。 特殊教育对象分类的细化不但说明了芬兰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而且说明了其教育体系更加强调根据特殊儿童的类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支持服务的优化 芬兰特殊教育机构针对以下几类儿童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额外的支持服务:语言障碍、读写障碍、数学学习障碍、外语学习障碍、适应障碍或情绪障碍以及其他学习障碍。与2009年相比,2010年接受额外支持的学生中数学学习障碍、适应障碍以及其他学习障碍人数有所增加,其他各类人数有所下降。这些额外的支持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得到适合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融合教育向更深处发展。 (五)职业教育的拓展 芬兰政府非常重视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特殊儿童在接受职业 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 杜林雷江华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1)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极大关注。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芬兰在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芬模式”的特点 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9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岁-16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9年制义务教育,并由综爸基础学校来实施。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9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民,人人享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弹性”设置,9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接受免费教育的基本权利,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心理和经验的准备。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448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负责宏观上的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很大程度上已从管理者角色转变成一个教育评价监督机构与智囊团。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二、“芬兰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最新范文】《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阅读心得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阅读心得 我是工作于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本来觉得我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快乐!”还是紧紧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学生为本,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还可以,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一直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周伴随着自读,导读,小组、大组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分享,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在听到学员们分享“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理念在促进全球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方面,究竟有哪些贡献?”时,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的公平、教育的投入、中职教育等,在我们引以为傲,觉得我国的教育处在了一个不断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时,导读专家苟教授引导大家要从中国、外国、国际的角度作对比的时候,我顿时觉得自己的坐进观天。蔡玉琢教授为我们作的讲座《如何学习芬兰教育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芬兰的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芬兰的职业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这样就能学生的参与性高,学以致用能力强,创造力高。反思我们教育:当教师拥有了较大自主权的时候,我是否真正的了解孩子吗?我们能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施以发展性的教学吗?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寻适合的 方法才是出路。 站在国际的视野看教育,全球的失业率增加,贫富差距过大,各国的教育经济状况投入不同,教育的不平等,部分地区还没有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女童问题等,可谓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以上的综合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了解,找到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才能找到我国所处的形

势以及扮演的角色,客观公正的定位好自己。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国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正在逐步实现从谨慎观望者到全面学习者,再到深度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第一个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了长期、天然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快速提升:从普九,到两基,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师资的配置等都大大缩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全球教育发展不平衡、各具特色,也有共同要面对的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时,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应该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人工智能将引发现代教与学的革命,众多语音图像识别、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成像技术渗入课堂,使得现行的教学媒介、师生评价反馈、深度学习等都发生改变,学生个性化、任务单式的学习,团队项目式的学习,多学科的统整融合实践等,都将在智能设备的支持下变得更便捷。 教师要不断增长本领,善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效果,扩展知识疆域,调动学生兴趣,不能对其漠然置之、不屑一顾。要体现主体地位,永做

最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精品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在翻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芬兰最大的印象是NOKIA,曾经的手机行业巨头,但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芬兰。 它的国土面积与德国一样大,许多国土处在北极圈内,因此它实践的是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它被瑞典多年殖民,因此国民十分珍惜独立,也特别重视教育。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事实: 1、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2、芬兰学生多次在全球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被评价为整体表现第一; 3、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 4、与上述三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四条,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如此轻负高效的学习,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并且深深为之打动,书中的内容平实但精彩纷呈,到处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维的火花。作者陈之华女士,旅居芬兰六年,两个女儿都得益于芬兰的教育。她本人的众多头衔,使她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芬兰的教育。本书从初到芬兰的新生活,芬兰教育的特点,芬兰的基础教育,走访各地的感动,以及教育的未来这五个章节展开。那么,芬兰教育究竟是怎样做到全球第一的呢?我想说说令我印象最深的四点。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通常,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一个动作学会再学另一个动作,就连我们的教材也大多这样设计。但是学生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先启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即森林的了解,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木的细节雕琢,将精力消耗在题海中。

芬兰教育的启发与省思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的啟發與省思 陳傳貴完稿於99/5/3 古亭國中所揭櫫的願景是:「帶好每一位學生」,這是絶對正確的一個方向。這裏面應該包括「適性教育」與「機會均等」,更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性化教育。 最近在拜讀陳之華小姐「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這本書之後,給我相當多的啟發,相信「芬蘭能,我們一定也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只要我們能不斷地給予啟發、引導,並適時給予表現的機會,他們都會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名。「第一名」不是跟別人比較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結果。時下一般人對於第一名的觀念的確有些偏頗,他們認為在功課的競爭上不斷地贏過他人,才是第一名,但這是偏狹的,並有可能是抹殺其他人「自我肯定」與造成個人挫折感的元凶之一。觀念可以經過不斷地宣導及時間的醞釀而逐漸改變,只要有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芬蘭教育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也希望古亭的孩子們在「自我肯定」及「自我超越」下,每一個人都是第一名。! 芬蘭教育強調「公平正義」,徹底落實「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普世價值。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殊性及多元智慧,是古亭國中一直以來教育方針之一,學業成就只是學習過程中一部份而已,其他如身心的發展、人際關係的開拓、自我探索與合作學習等面向上更不忽略。總希望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够終身學習、身心發展良好、品德端正,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現代公民。我們平實地以孩子未來想從事的志趣,做為長期教育的基礎,真摯地以孩子們的材質、個性為出發點,設計、執行整體良善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制度,希望孩子們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育應以人為本」,義務教育應以全體學生最大的福址為依歸的基礎教育,臺灣學生很痛苦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分數的觀念一直改不過來。分數是評量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評量的目的有二,一是瞭解學生學會了多少?二是讓老師瞭解學生還有那些不會,而做為補救教學的依據。從「因材施教」的觀點來看評量應該更重視第二個目的才對。老師應該從評量中進一步思索,我要用什麼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指導這些不會的同學,展現我真正教育的專業,把全體的學生帶上來。當然,這也是我對老師們的期許。 「以孩子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能有「適才適所」的發展,這也是教育的本質。「讚美」是友善校園最好的良方,孩子在讚美中成長,心中才會充滿感激,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肯定之處,找出孩子的優點不斷地給予讚美鼓勵,這是為人師、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不二之途。 我也要讓孩子們知道,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絕對是至理名言。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興趣,不斷地學習、壯大,不怕挫折,積極的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第一名不算什麼,我們要向最近獲選「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的陳樹菊女士一樣受到別人的尊敬,那才是第一名真正的涵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讲义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初探 2002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00年32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研究结果。在经合组织对每个国家4500—10000名15岁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中,芬兰位居榜首,科学素质仅低于韩国、日本,数学素质低于日本、韩国、新西兰。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总体水平高,而且不同地区各校之间的差异也最小。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质量方面,芬兰有哪些经验可资我国借鉴?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调研。 芬兰教育部长玛娅·拉斯克女士认为芬兰基础教育取得这些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芬兰的全民教育和经费体制。芬兰教育面向全民,人人有免费接受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素质,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政府的预算中仅军事经费没减,但增加了教育和研发经费。经济复苏后,利波宁政府坚持执行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战略,始终比GDP增长率高。第二是重视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文凭以上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免费为教师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第三是完善的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全国各图书馆的借阅服务。 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450个市政府负责义务教育工作。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家长陪同),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现有4千多所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学生60万人,新生6万多人,教师4万人。 结束义务教育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可以报5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上职业高中,4%上第10年级补习为主以便能升高中,仍有8%不愿直接升高中学习。 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9年制学校、高中属于城乡政府所有,由教育局负责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包括校长和教师等的工资),以确保充足的经费来源。教育局聘任校长,与不同的教师组签署集体合同,教师工会出面谈判工作量和工资问题。教育局给学校使用所获经费的自主权,在学校对每年经费效益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2001年政府平均为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花费2700欧元。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午餐、医疗服务、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为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在六年初级阶段,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或提供50欧元交通费。北部拉普兰地区因旅途太远,学生可住校。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的初步分析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自2003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该课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开始实施,2014年又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

浅谈《教育学》的收获和启示

浅谈学习《教育学》对我的启示和收获 护理组宋燕红2013年9月我考入乡宁职中,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名新人。从医学院校学习到教育系统任教,这对我的思想时一个很大的压力,面临着思想转型适应的问题。所以在学校举办的“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我把《教育学》定为这学期必读书目。 一、我《教育学》的认识 《教育学》可以说是教育工作的大纲,它由学校教育功能论、学校教育模式论、学校教育活动论三编及一个导论构成,这样的体系安排简明、合理。第一编,学校教育功能论包含前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功能的演变、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第二编,学校教育模式论包含四、五、六章内容,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模式讲述了学校教育模式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概念、理论上的学校教育模式以及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第三编学校教育活动论,首先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概述,然后围绕课堂内和课堂进行说明。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学》虽然是教育工作的理论性导论但对教育起着统领作用,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做好教师工作?通过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的深入了解,再借助书中教育史、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丰富材料,我明白了:没有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大家所期望的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个人文化、素质的良好发展。

二、对《教育学》感悟比较深的地方 《教育学》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入门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这章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除了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外,还应该熟练掌握一整套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虽然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欠缺一整套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通过对这章内容的学习,我有一种霍然开朗的感觉。首先认识到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认真钻研教材;二、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规范的完成教案;三、试讲,每次写完教案我都会找师傅杨老师先进行试讲,认真听取杨老师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走进教室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余的环节都是为上课服务的。我上课时,基本是按照认真导入、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教新内容、对新内容巩固、最后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每节课最少要满足以下四个要求:一、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二、内容正确。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待学生的疑问我会保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轻易和随便作出没有把握或者是不正确的回答;三、重点突出。在一节课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

芬兰基础教育

(一)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 张晓光著,走进芬兰基础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第1页 (二)学生7岁进入小学接受教育。小学6年,主要由全科老师进行授课,一位老师负责全班几乎所有的课程,英语课、体育课除外,会有专门教师教授。整个小学阶段没有统一考试。教师会针对学生所学内容不定期进行小测试,不进行对比和排名,纯粹为了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学习。 小学阶段结束后.学生进入中学。初中以学科教师为主。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学科的知识。小学以全科教师为主是为了促进学科间整合,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和信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都要遵循芬兰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大纲,以大纲为指导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测试也依据大纲设定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来进行。 张晓光著,走进芬兰基础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第3页 (三)课程 基础教育中,所有学校都遵循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核心大纲。核心大纲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和学校根据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下设计自己的课程大纲。 张晓光著,走进芬兰基础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第5页 (四)教师 小学主要由全科教师进行授课,教授除外语和体育外的所有课程。初中则主要为学科教师,所有教师都要有硕士学位,是被信任的专业人员。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只要能实现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的目标就可以。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包含选择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教材大部分由商业出版社出版,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所需教材。 张晓光著,走进芬兰基础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第5页 (五)学生评价 评价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意图是了解学习结果,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为学习而做的评价”意图是促进学习,包括评价标准、描述性反馈、问题、自我和同伴评价等。“评价作为学习”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做出调整,是一个元认知的过程。这三种评价方式中,第二和第三种在芬兰运用较多。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教师持续不断地做出反馈很重要。学生也被鼓励发展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价的依据是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学生的行为和进步也会定期反馈给学生自己和他们的监护人。需要指出的是.芬兰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全国性测试,学生的学习靠教师测试进行监控。基础教育侧重学习而非测试。教师阶段性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及内容由教师自定,基本上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档案袋以及教师设计的测试等。学期结束后会进行综合评价,初中阶段会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共同商讨,提出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力求全面。评价报告包括学习成绩和课堂行为等。九年级结束时.一些教师协会会组织数学、英语等相关学科的全国性考试。学校自愿参加,成绩并不

芬兰中小学英语教育及特点分析

【专题名称】小学英语教与学 【专题号】G393 【复印期号】2011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10年9期第2~5,9页 【作者简介】张小情,重庆教育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EEUU 一、芬兰中小学生外语学习概述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528万,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芬兰曾受瑞典统治,因此,尽管瑞典人只占全国总人口5.5%,但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芬兰官方语言,全国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英语是芬兰基础教育阶段首选外语。芬兰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崇尚教育是全体芬兰人最早共享的理念之一,优先发展教育,重点投资教育是芬兰政府一贯奉行的基本国策之一。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芬兰就为全国7~16岁未成年人提供9年制义务教育。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费、医药费全免的9年制义务教育。芬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分核心课程(the core courses)和选修课程(the elective courses)。核心课程由国家教育委员会(the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规定,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与文学、外语(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健康教育等19门课程,地方政府和学校则决定选修课程及其数量、类型、教学形式、开设时间等。1996年,欧盟提出“在校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欧洲国家语言”后,欧盟成员国90%的中小学生首选英语,英语在欧洲中小学外语课程中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任何其他欧洲语种能够与之抗衡。 芬兰等北欧国家向来注重外语教学,对英语更是情有独钟。早在19世纪末,芬兰中学就非常强调外语学习,学生学习外语时间最多可占总学时的50%。20世纪70年代,芬兰政府规定在综合中学设置两门必修外语课(自己母语之外的另一官方语言和一门外语)。1994年,芬兰政府颁布了《芬兰基础教育法》(the Basic Education Act),明确规定了小学1~6年级、中学7~9年级两个年龄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学时。一般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芬兰学生除母语外还要学习两门外语(其中包括一门官方语言),高中阶段学生除了两门必修的语言课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可供选修的第三门外语课。其中,50%的口中生学习了第三门外语,16%的高中生甚至学了第四门外语。尽管在理论上芬兰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但是至今为止,英语仍然是芬兰中小学生的最爱。芬兰政府官方网站OSF(Official Statistics of Finland)2010年5月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外语课程选择报告表明,68%的小学生、99%的中学生2009年把英语作为必修或首选外语课程。上个世纪90年代前,芬兰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课程种类相当丰富。据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官员Anna-Kaisa Mustaparta介绍,自1990年以来,芬兰学校提供的外语课程种类明显下降,中小学外语教学不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今,除了英语、芬兰语和瑞典语外,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几乎不再开设其他语种的外语课程。 二、英语教学目标及中小学英语教学状况 (一)英语教学目标 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芬兰基础教育法》拟订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流利表达。英语词汇、句型和语法的掌握均以能得体交流、流利表达为基本要求。该课程目标明确了9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英语语音能力: ●能够听懂正常语速的日常英语; ●能够以自然、流畅和正确的语音、语调参加一般话题的英语讨论; ●能够理解就一般话题写成的简单英语文章; ●理解基本的词法、句法结构和基础语法知识; ●借助外力帮助能够书写简短的英语描述文和记叙文; ●知道与英语为母语的人打交道的方式,并了解他们的文化; ●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基本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情况。 1998年,芬兰政府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框架》(the Framework Curriculum)从听、说、读、写及文化意识培养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提出8年级学生应具备以下英语能力: 英语听说: ●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如商店、银行、售票处、邮局或餐馆,能听懂他人的要求或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与英美人就自己熟悉的话题交谈时,在请求对方复述或用身体语言辅助表达后能够理解对方的谈话; ●能够理解新闻媒体播放的、自己熟悉的话题的英语文章的大意。 英语文法: ●能够辨析基本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知晓常用词汇的基本用法; ●了解隐含在篇章中的语法知识和结构。 英语阅读: ●能理解用简明英语就一般题材写的文章; ●通过略读,能够理解报刊杂志登载的、自己熟悉的简短文章的大意,能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借助帮助,能理解自己不熟悉话题的文章; ●能理解日常英语的各种表达形式,能看懂日程安排、火车及飞机时刻表、菜谱及不同种类的英语广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