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李水山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和芬兰的教育竞争力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区别于依靠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美国 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的芬兰基础教育更具特色 对热衷于“打分”、“排序”、“竞争”来提高国家教育水平的亚洲一些国家来说 芬兰的优质先进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关键词 芬兰教育特色——原文发表于教育部《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0 7 总第275期 87——90 2000年、2003年、2006年 经合组织(OECD)按惯例每三年举办一次对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 芬兰青少年连续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项评比中称雄 名列一二或前茅。教育已成为芬兰最成功的代名词。近几年 这个僻处北欧边界的极地国度 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纷纷来访 为的就是汲取“芬兰第一”的经验。《经济学人》更在去年为文建议 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 “回芬兰的学校上课。”【1】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 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 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 8月中旬开学 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 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现有4千多所学校 学生人数10—900不等 在校生共60万人 每年新生6万多名 教师4万人。芬兰的小学大部分是公立学校 地方政府免费提供教材、铅笔、午餐 小学和初中共9年 课程有数学、宗教、环境研究、国语 芬兰语和瑞典语 、外语、历史、社会、现代社会、社会、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 低年级每天上4、5学时 1学时1小时 一周19学时 高年级一周24学时。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 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 33%入职业高中 4%上第十年级 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 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负责教育。9年制学校、高中隶属城乡政府 由教育局负责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 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 包括校长和教职员工的薪酬 以确保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源。【2】二、二、芬兰优质教育的特色 一 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坚持平等精神 一个都不能少 贯穿芬兰政府教育改革脉络 这是促使教育改革与政策不断走向成功的核心价值。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 芬兰却反其道而行 绝不标榜精英 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接受教育。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 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在校中小学学生 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 平均每校约150人 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 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对芬兰人来说 有了公平 快乐就不是问题。只是 北欧国家都强调平等 芬兰能以黑马姿态脱颖而出 关键就在于用了准确的教育发展策略。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 而是选择“专注”策略 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国家评比中 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同的是 在大多数国家 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 反观芬兰 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 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 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3】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 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重点。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 老师会立即提出辅导与矫正计划 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 费用由政府负担。对比OECD国家平均只有6 的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 芬兰却有将近20 中小学生接受这种教育。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 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学生进步都很快 一两个月之后 就不再需要“补救”。芬兰城乡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显差距。在 测验中 芬兰校际差距不到5 仅次于人口只有30万的冰岛小。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 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

测验成绩相差不大。“芬兰没有坏学生 即使最差的学生也很好 ”以培育师资闻名的约瓦斯其拉大学(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长瓦里亚维(Jouni Valijarvi)直言 “我们承担不起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后果。芬兰15岁以下人口逐年减少 将资源导入需要辅导的孩子身上 可以创造最大的国家利益 学得快的人要怎么办 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不公平 芬兰人自有他们的逻辑 “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 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4】“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 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芬兰老师没有赶进度的压力 即使她在大学学芬兰语 讲师也总是要等全部人都学会 才继续教新的课程。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 说“资优”和“精英”是犯大忌 更不采取“能力分班”。28岁时在赫尔辛基大学任职的海蒂回忆 她念中小学时数学很好 但老师从来不会公开说她功课好 只是私下悄悄塞几本书让她自己看。【5】为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学习 芬兰的学校组织“特别课外活动”到晚上9点钟 学生一年只需交纳4欧元 优质教育非常普及。高中教育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差别化教育 不分年级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上课 数学课听一年级的课程 美术上三年级的课程。芬兰几乎没有私塾类的课外补习和辅导。【6】 二 全民读书是芬兰教育的社会基础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超群 得益于学生经常读报和看书 据统计 61%的学生每天读报 85%的学生每月经常读报 2/3的学生经常参与阅读书报、看动画片和卡通漫画的课外活动 下午四点放学后学生就可以自由读报和看书。学校通过学校和图书馆一体化鼓励学生多读书 经常组织开展日报、周刊、杂志的纪念活动 颁发读书资格证书 放映外国原版字幕电影。据“世界新闻协会” WAN 统计 芬兰学生读报率高达87% 属世界之最【7】。图书馆是阅读教育的摇篮。芬兰全国有989个公共图书馆 平均5250多人就拥有一个 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居世界之首。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 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完善的网络体系服务。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 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学校服务 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汽车 免费到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校服务。图书馆还有住宿制度 为的是使学生与图书馆紧密接触和体验读书的乐趣。如此完善周到的免费图书馆网络服务 既保持了芬兰人喜爱读书刊的传统 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据统计 芬兰人年人均从图书馆借阅20种图书和音像制品。【8】更重要的是 芬兰教育还有一笔幸运资产 那就是他们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 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据查 41 的芬兰中学生 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9】 三 优秀教师是芬兰优质教育的栋梁和保障芬兰教育法规定 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 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申请教师职位 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可在职业高中任教。自1990年起芬兰政府还规定 小学教师如果获取中学教师资格 可以提升月薪100——150欧元。由于国家重视教育 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教师享有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 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 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 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 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 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教师的终身培训。【10】三十年前主导教改的教委会前任主委阿侯(Erkki Aho)曾说 如果不是老师大力支持 配合师资改革决策 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成果。自1979年开始 教委会就定调 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 必须具备硕士学历 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三年 延长为五年 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 除了要看在校成绩 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 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 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 的师范窄门。【11】 四 高水平的外语教育是教育竞争力的助推器瑞士国际经营开发院 IMD 分析出 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中 芬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欧洲各国堪称第一 这得益于英语母语国家来的教师或相当于他们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英语会话和写作为主授课。芬兰的学生有参加体

育、音乐、美术的情况 但一般不参加英语、数学、科学等应试课外辅导和补习。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播放标有字幕的外国原版影视剧 以自小增强和提高文字阅读意识和外语读说能力 芬兰还有一整天播放英语动画片的电视频道【12】。教师致力于“因材施教” 学生并不惧怕老师 而是当作学习的向导。初中学生在3年内学习多门外语 学外语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分别是 英语98.0%、瑞典语90.7%、德育21.4%、俄语7.7%、西班牙语1.0% 而高中期间的这一比率分别为 英语99.4%、瑞典语93.4%、德育45.5%、俄语23.1%、西班牙语6.3% 可见芬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集中学习和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比例和程度【13】。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 通过优质外语教学 使国民熟练掌握和运用多门外语意味着快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和各种信息的能力 将直接反映在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上。三、日韩学者对芬兰优质教育的评价日韩学者在总结分析芬兰“教育第一”的诸多原因后 共同认为芬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问和解答问题是芬兰优质先进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一 通过充分挖掘学生个人自发潜力调动学习自主性完成《走出竞争 芬兰教育的成功》一书的日本学者福田誠治说 教师与学校都是一个家庭 教育是福祉的一环 也是福祉的社会实践 学生认为自觉的读书和学习是趣味活动。芬兰的孩子大度、坦然而身心健康 去什么样的学校 每次考试成绩如何 完全取决于自己 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和方法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笔者为了考察“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 走进课堂后惊奇发现芬兰学生竟然在课堂中编织 这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能力。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 有一年竟去了6次荷兰。作者还认为日本学习和效仿美国 中小学生的学力下降 目前又回复考试、打分、排序的传统做法 而芬兰并没有采用竞争方式 而是重视挖掘个人自发潜力 在国际学力评估测试和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屡获第一。【14】2007年3月 美国一家主要杂志将芬兰定为美国最应学习的国家。芬兰先后在美国和日本开设了英文和日文教育网站 日本京都和北海道的学校纷纷采纳芬兰式阅读教学法 书店摆满了有关介绍和分析芬兰教育的图书。 二 因材施教和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芬兰学校的授课、读书多以讨论为中心。一位常驻韩国的芬兰大使馆一秘说 “芬兰学生在临考前还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与考前还在翻阅参考书和试题的亚洲孩子成为鲜明对照”。考历史并不是考年代史记 而是写命题作文。除了大学入学考试外 没有全国性考试 学生对考试并不感到有压力和负担。韩国学者分析认为 芬兰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均衡 得益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法” 个别指导和差异教学方法。芬兰将小学分成一年级、一二年级、二三年级、三四年级、四五年级、五六年级、六年级共7个年级 学生每周与老师商定自己的学习计划。【15】 三 教育福祉和社会诚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韩国学者认为 在芬兰即使不强求竞争 孩子们都很自觉用功学习 似乎是谎言 但这是事实。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习惯 社会不助长竞争 教师也不强求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 这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认为社会将来会接纳自己 这种信任、安心以及全社会尊重人权的福祉思想作为教育铺垫。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和青少年自立 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传授指教更重要 学校并不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第一目标 而是将孩子们充实、满意的学校生活为教育任务。对韩国来说 需要的不是在新自由主义的竞争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而是培植作为社会的主体生存的力量和空间 可以让孩子们放心追求理想的社会诚信。【16】 四 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是芬兰特色和优势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竞争力来自于教育 来自于培养自主、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学生。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并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有深度的自主学习。日本学者杉田荘治总结芬兰优质教育时列出几点核心要素 1 始终以促进国民文明进步为最优先目标的教育方针 2 营造信息社会 3 重视语言和国际视角 4 提高教育标准质量 5 关怀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6 重视新任和现职教师的培训 7 终身学习体系 8 教育以研究所为中心展开 任用产业界代表参与各地教育活动 9 摈弃“考试分数主义” 打分、排序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与评价标准 10 施以平等的综合教育 摈弃“选拔教育”。【17】日本学者伊藤敏雄则认为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原因除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外 挤出时间读书、小班化教育和不让学生灰心失落、大人与小孩读写算能力强且均衡 也是重要因素。此外 芬兰的老师喜欢用“联想卡”教学 即在当日所学的词汇周围写上与其相关联的词汇 以增强学生的想象、综合、创新能力。【18】 五 芬兰和美国教育对亚洲国家深有启迪美国的中小学学生的学力水平不高 在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中一直徘徊在前20——30位 但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教育和从世界各国引进优秀人才的国家先进研发体制 依然保持国家整体竞争力长盛不衰。然而 对很难效仿美国这种做法的其他国家来说 学习芬兰的教育公平和优质先进教育 是目前更为现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注重教育本身的竞争力可能局限于优质教育 而不能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教育。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社会环境是芬兰发展优质先进教育的根本动力和支柱。芬兰和美国的教育体现了优质教育和先进教育的特色 芬兰的基础教育本身具有竞争力 延伸于国家的竞争力 而美国是置于国家竞争力中的教育 一个因开放而不断增长和延伸的竞争力 这是优质先进教育的不同侧面。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浅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自2003年芬兰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中一举夺魁,芬兰教育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成为与森林、诺基亚并列的芬兰三大名片之一。根据芬兰的学制划分,其基础教育阶段共9年,包括小学和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其一大特色。该课程于2004年启动,2007年开始实施,2014年又再次修订,目的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真实生活中所需的综合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芬兰的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包含7个主题,即作为人的成长,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媒体技能与交流,公民参与意识与创业精神,对环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未来的责任,安全与交通,科技与个人①。 作为人的成长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成长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认识与掌控感觉、影响精神力量与创造力的因素;公平与平等;道德观察与道德现象解释;学习技巧及长期的、有目的的自我发展;体谅他人,团体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及各种合作方式。目的是: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成长以及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学会估量自身行为的伦理性,判断对与错;认识到审美经验对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自己发展成为学习者;学会作为团体与社会中的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 文化认同与国际主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文化,如故乡文化以及芬兰、北欧与欧洲的文化;其他文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人权与人们之间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成功合作的前提;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国际主义以及国际交往中所需的技能;文化礼仪的重要性。旨在认识并崇尚各自的文化遗产、文化精神与文化物质,将文化认同看作本土文化、北欧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与文化的多样性,并将自己这一代人作为前人生活方式的延续者和发展者;给予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兰,一个北欧小国,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近几十年来,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并因此提升了国家竞争力,据达沃斯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二,而此前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反映教育质量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①评估报告中,芬兰学生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上名列榜首,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不居人后。全球各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纷纷造访芬兰,探寻这个北欧小国教育成功的奥秘。 芬兰的教育方针由国民会议制定,政府的教育部及其下属的全国教育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芬兰在教育上的投资是全球最慷慨的。多年来,教育投入占GDP 的比重都在6%以上,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以2008年为例,芬兰教育部的预算达到69亿欧元,占政府总预算的16%。②芬兰各类正规教育全部免学费,国民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学费全免,文具费、课本费、教材费也全免,还要免费提供在校日午餐及交通。中央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资比例,大致而言,基础教育占40%,职业教育占20%,高等教育占15%,成人教育和其它教育占25%。③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把全国划分为10类地区,按照“贫困地区多助,富裕地区寡助”的原则予以资助。 一、芬兰教育的理念 (一)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芬兰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人口稀少的小国,他们深知自己没有资本浪费任何一个孩子,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不让一人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付出超常的耐心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获得课本和生活知识,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芬兰人总是说:“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在芬兰,没有所谓朽木不可雕的“差生”,他们不会早早地对孩子进行筛选,贴上优劣不同的标签,他们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在压力下学习,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起可以受用终生的积极学习心态。 (二)教育是最好的投资。长期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芬兰人,深切地体会到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延续民族的生命!芬兰在17世纪的典章中就

芬兰学前教育

芬兰是一个北欧国家,与冰岛同属世界最北的国家之列,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处于常年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它的总人口只有500多万。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国,不仅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国民素质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芬兰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它是全世界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芬兰人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完成高中学业,百分之十二的人拥有大学文凭。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绝大部分也都接受了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战之后,芬兰逐步走上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发展道路。近年来,芬兰的教育科研经费的增长始终比GDP增长率高,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以上,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各类学校不但为芬兰的诺基亚等公司培养出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也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培养出一批批熟练的技工。 一、芬兰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 (一)日托中心 日托中心也叫育儿中心。分为全日制和半日制:全日制,每天开放8—10小时;半日制,每天开放4—5小时。全日制的师幼比为1:10。不同年龄班、班级规模,师幼比不同:在1—2岁的儿童班中,师幼比为1—4,有12名儿童、1个教师和2个保育员;在3—6岁儿童班里,师幼比为1:7,有20名儿童、2个教师和1个保育员。班级有独特的命名,用水果蔬菜命名,如“红草莓班”。日托中心更加重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而且还有便于幼儿放置衣帽、鞋子的大厅,以及备有手巾、牙刷的盥洗室)和营养丰富的餐点(每天早餐有牛奶、面包、饼干和新鲜水果,午餐有鱼、肉、鸡和新鲜蔬菜)(二)学前班 芬兰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并把对儿童的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班专门为6岁儿童设立,实行学前一年教育,主要为儿童的入学做准备。芬兰从2001年8月1日起施行学龄前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并收取显著效果。2003年,全国近百分之九十六的6岁儿童接受了学前教育,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全国各地的市政当局有义务为本地区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和安排免费的学前教育,包括免费的课本、学习材料及手工材料。芬兰学前教育主要在日托中开展,但也有一小部分在基础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及艺术和文化等。学前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今后上学后所需要的技能。学前班通常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大缩小了学龄前儿童的个体能力差异,取得良好效果。它可以使孩子为正式接受教育做好准备,三分之一得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已经能进行初级的阅读。据调查,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普遍对目前开展的学前教育感到满意。家长们认为,他们的孩子非常愿意参加学前教育,对学前班的学习和活动非常感兴趣,孩子们还在学习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三)家庭日托 家庭日托就是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保教工作。家庭日托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在公立的家庭日托,政府要求保教工作者,必须进修过国家规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合适的个性特征和工作经验。并且家庭中最多只能照看4名7岁以下儿童(包括自己孩子在内)。近年来,家庭日托又出现了两种派生形式,一个是由2—3个家庭联合起来向政府租用一名保教人员,然后由该保教人员在几个家庭轮流施教。几个联合家庭的儿童总数仍不能超过4名儿童。二是2—3名保教者在政府的监督下,共同为几个儿童施教。每家幼儿日托机构都拥有独立的游戏区域,配备至少一个采沙坑,一个攀爬架和一个秋千。个别幼儿日托机构则经常组织孩子前往当地娱乐设施活动,如儿童剧院、博物馆或当地的公园,这些活动时间常成为孩子们一天中兴致最高的时候。由于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对于岁以7下儿童采取免费政策,因而父母无需为乘坐交通 设施而另行交费,使得这些活动价格实惠低廉。儿童所用食品分别由市政当局供应,同时可登陆各市政当局官方网页查询菜单,父母们可以了解掌握孩子们在幼儿日托机构中的用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 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 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 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 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2020 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式的详理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 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 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极大关注。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芬兰在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芬模式”的特点 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9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岁-16 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9 年制义务教育,并由综爸基础学校来实施。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9 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民,人人享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弹性”设置,9 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接受免费教育的基本权利,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心理和经验的准备。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448 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负责宏观上的 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很大程度上已从管理者角色转变成一个教育评价监督机构与智囊团。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 名家长、1名教师、1 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二、“芬兰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朗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朗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有目的、有方向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也就心中有数了。比如初读时,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问题。品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从而达到声情并茂。学生只有进入语境,才能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这样,每个朗读环节学生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动。因此,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大大加深。 对读、赛读、范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等。这些朗读形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这么多的朗读方法,执教者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朗读方法,力争让它们各显其责,各尽所能。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层次、有梯度,即正确朗读---流畅朗读---传神朗读,这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朗读。 “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朗读指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前两天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平平淡淡,我接着问学生:你认为题目中的重点词是哪个?一个学生回答:是“”险”这样一点学生读得就准确了。(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指导中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个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教师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中,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 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就像人们喜欢品茶品咖啡一样,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好好地用心去品味,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闻到字的香,感觉到文字的美了。反复诵读:这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抓关键词:关键词好比钥匙一样,掌握了它,就可

富有特色的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

富有特色的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 卢枫任新军 芬兰的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了近 30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借鉴欧洲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国实际、能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为芬兰培养了大批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有创造性的人才。通过改革,芬兰的高中教育较好地配合了芬兰科教立国的人才培养政策,并为其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 灵活机动的“无班级授课制” 所谓“无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灌输型教学体制新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按爱好选择,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这种突出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1999年1月1日,芬兰颁布了《芬兰高中教育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所有的芬兰高中都应采纳“无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自此,以“无班级授课制”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改革体制正式在芬兰全国范围内推广。 最初的教学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在各高中学校为成人所开办的夜校里进行的。这一新的教学机制因其灵活机动的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和富有前瞻意识、注重实用的课程设置,而大受补习高中课程的成人学生们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0年代初,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引进到一些正规高中对青年学生的教学当中。 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芬兰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社会希望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创新人才、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这种需求形势的大背景下,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推行 "无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对高中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是学制改革。 芬兰将过去固定的3年高中学制改为较有伸缩性的2~4年学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智力、学习基础、学习计划进展和学习兴趣等不同情况,在完成学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自己决定用2年、3年或4年完成高中教育。 每一个学年不再像传统体系中被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包括 6~7个星期,各学段最后一个星期为考试周。学段制使学生在本学段内的课程设置相对集中,一门课程从过去平均每周学习2个学时,提高到学习6~8个学时,基本上每天都要接触学段内选定的课目。学段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过去在学习同一问课程中,因学习时间间隔过长而容易遗忘所学知识的现象,避免了学段内学习课目过多、过杂的问题,也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将某一课程讲授得比较透彻。

大开眼界的芬兰中小学生每日课程表

大开眼界的芬兰中小学生每日课程表 芬兰中小学课程表陈之华芬兰式的自我管理 北欧的孩子,因为外在环境、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显得格外的独立自主。 芬兰学生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今天早上8点的课,明天可能就是9点或10点才上课。不仅上课时间不一,连下课时间也不会每天相同。这样的系统,始于7岁,也就是小学一年级。(见下图课表) 大女儿六年级时,有一学期是每周两天8点、两天9点、一天10点的课,而下课时间则分别是1点、2点、3点。当时小四的小女儿,则是四天8点的课,一天9点的;下课时间分别为12点、1点和2点。她们每学期的上课时间多少会作些变动,而每一个新学年的课表也必定会调整。其实,就算是两个孩子就读同一所学校,也不会在每天相同的时间上下学。 自从两个孩子分别进入芬兰的教育体制后,几年下来,我总是被她们不断调整的上下学时间表,搞得眼花缭乱。可是,孩子们却清楚的知道每天的作息,小女儿9岁时曾经有三天都比姐姐早半个小时出门,她竟然没有怨声载道。俩人就这么各自算好起床、出门和上下课的时间。无形之中,孩子们早已学会充分的自我管理,当妈咪的我就在一旁看似有点失

控,但却了解到姊妹俩已经不自觉的奠下自我控管时间与行程的能力。 这种看起来教学与课程都有点复杂化的课表,却在芬兰全国各地实行着,他们对孩子自行按不同课程时间上下学,觉得理所当然并不以为意。因为,芬兰教育理念认为,这样反而能给每个孩子独自负责的空间与时间。 在学校,一个班级为了能平均照顾到每个孩子,甚至会再分成两组,以不同上课时间实行真正的小班制,让老师能适时了解、规划出适合两组同学上课的时段。所以,有两组重叠一起上的课程,也有分开的课程, 芬兰孩子上了国中后,就没有固定上课的教室,而是采取科目制:让大家在不同的科目时间,前往不同学科老师上课的教室去学习。一整年,还会有5到6次不同课表的变动时间,以配合不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时问,以及分组上课的学习。 芬兰教委会的参事帕金在一次演讲中说:“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信任(Trust)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社会与教育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和互信为教育的开始。信任起于自我管理,这是芬兰教育体制中一项基本概念。这项概念的基础,在于芬兰的教育体制与学校、机构都不断思索,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要求学会书本的信息就好?还是要学会独立与发展出自我想法,更能进一步发

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视野 责任编辑:吴浩 JOURNAL OF A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60 2013.1 一、芬兰特殊教育概况 芬兰在19世纪40年代创办聋哑学校,60年代创办盲校,90年代创办培智学校,迄今为止芬兰特殊教育已走过170多个年头,经历了四个阶段:(1)仅仅为感官残疾学生提供教育,结果大量其他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教育;(2)开始重视对残疾人的养护、医疗保健以及康复,然而特殊儿童却按照残疾类型被隔离开来;(3)正常化以及融合教育阶段;(4)教育平等以及平等的教育服务阶段。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融合教育思想,之后芬兰融合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表现为特教学校数量下降、接受全日制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减少、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增加。截至2010年,芬兰总共有8所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他们主要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其他残疾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2010年秋季开学时,总共有超过46710名学生被转介接受特殊教育,占全部学生的8.5%。 二、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 在融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芬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安置方式趋向融合 芬兰对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主要有随班就读、部分时间特殊教育、特殊班级以及特教学校四种形式。按照学生年龄可以分为学龄前 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及以上教育。2010年各年龄段随班就读的学生有13875名,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2%;接受部分时间特殊教育的学生有11273名,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接受特殊班级教育的学生有15156名,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3.1%;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有6406名,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5.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芬兰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部分时间特殊教育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特殊班级以及特教学校学生数量逐渐下降。这说明了芬兰在保持传统的特教学校教育的同时,不断拓展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在安置方式上越来越趋向融合。 (二)课程取向的融合 芬兰对特殊儿童课程的安排主要有三种形式:全部普通教育课程、部分普通教育课程以及全部个别化课程。2010年接受全部普通课程的特殊儿童有20406名,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接受部分普通课程的学生有15448名,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0.2%;而接受全部个别课程的学生有10856,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6%。可以看出,在课程的安排方面,能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保持课程的灵活性与弹性,以满足特殊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但从特殊学生选择课程的比例来看,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选择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全部 普通教育课程和部分普通教育课程),说明课程取向强调融合,以使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受益于普通教育课程。 (三)对象分类的细化 芬兰对特殊儿童的分类特别细,主要包括以下10种类型:极度发育迟缓、严重发育迟缓、轻度发育迟缓、脑功能损伤或身体残疾、情绪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自闭症谱系障碍、 语言发展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障碍。 特殊教育对象分类的细化不但说明了芬兰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而且说明了其教育体系更加强调根据特殊儿童的类型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支持服务的优化 芬兰特殊教育机构针对以下几类儿童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额外的支持服务:语言障碍、读写障碍、数学学习障碍、外语学习障碍、适应障碍或情绪障碍以及其他学习障碍。与2009年相比,2010年接受额外支持的学生中数学学习障碍、适应障碍以及其他学习障碍人数有所增加,其他各类人数有所下降。这些额外的支持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得到适合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融合教育向更深处发展。 (五)职业教育的拓展 芬兰政府非常重视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特殊儿童在接受职业 芬兰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 杜林雷江华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1)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极大关注。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芬兰在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芬模式”的特点 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9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岁-16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9年制义务教育,并由综爸基础学校来实施。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9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民,人人享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弹性”设置,9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接受免费教育的基本权利,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心理和经验的准备。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448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负责宏观上的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很大程度上已从管理者角色转变成一个教育评价监督机构与智囊团。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二、“芬兰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有感 邱渝雁 初见《芬》这本书时,我疑惑了: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真的是教育全球第一吗?作者太夸张了吧。书的封面上印着“芬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的字眼和下面的条条款款,让我怀着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开始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还不如说是欣赏,这本书我并不是一口气就将他读完的,途中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要么回味作者笔下的美丽的雪景,要么上网查找作者去到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要么则是在思索与肯定着这奇迹般的教育的来龙去脉…… 纵观整本书,笔者从历史、社会、移民等方方面面为我们讲诉了芬兰教育的发展与奇迹史。其实,芬兰教育有今天的成就,与芬兰人民的坚持和毅力以及整个芬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成为全球第一有很多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是中国教育比较缺乏的,是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自由的芬兰教育。这里的“自由”主要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讲的,但也不是所谓的芬兰的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多是的一种良好的自我的管理能力。看看他们的课程表(P50-52)吧,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特殊的教育制度将芬兰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凸现了出来;再看看他们的课后生活吧,没有多少作业,大多是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活动,或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是观看配有芬兰字幕的外语电视节目,老师和父母更多的是参与而不是干涉;再看看他们的寒暑假吧,孩子们享受的假期有时可长达近半年的时间,这是别国的教育者们都不能理解的,孩子们如何收心学习呀!可对芬兰教育者们来说,他们觉得假期里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喜欢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发掘,因为他们认为“自由式”的自我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再看看他们的作业本吧,几乎没有老师的批阅,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订,因为在芬兰老师们的眼中:“我

最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精品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在翻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芬兰最大的印象是NOKIA,曾经的手机行业巨头,但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芬兰。 它的国土面积与德国一样大,许多国土处在北极圈内,因此它实践的是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它被瑞典多年殖民,因此国民十分珍惜独立,也特别重视教育。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事实: 1、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2、芬兰学生多次在全球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被评价为整体表现第一; 3、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 4、与上述三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四条,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如此轻负高效的学习,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并且深深为之打动,书中的内容平实但精彩纷呈,到处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维的火花。作者陈之华女士,旅居芬兰六年,两个女儿都得益于芬兰的教育。她本人的众多头衔,使她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芬兰的教育。本书从初到芬兰的新生活,芬兰教育的特点,芬兰的基础教育,走访各地的感动,以及教育的未来这五个章节展开。那么,芬兰教育究竟是怎样做到全球第一的呢?我想说说令我印象最深的四点。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通常,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一个动作学会再学另一个动作,就连我们的教材也大多这样设计。但是学生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先启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即森林的了解,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木的细节雕琢,将精力消耗在题海中。

芬兰教育的启发与省思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的啟發與省思 陳傳貴完稿於99/5/3 古亭國中所揭櫫的願景是:「帶好每一位學生」,這是絶對正確的一個方向。這裏面應該包括「適性教育」與「機會均等」,更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性化教育。 最近在拜讀陳之華小姐「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這本書之後,給我相當多的啟發,相信「芬蘭能,我們一定也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只要我們能不斷地給予啟發、引導,並適時給予表現的機會,他們都會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名。「第一名」不是跟別人比較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結果。時下一般人對於第一名的觀念的確有些偏頗,他們認為在功課的競爭上不斷地贏過他人,才是第一名,但這是偏狹的,並有可能是抹殺其他人「自我肯定」與造成個人挫折感的元凶之一。觀念可以經過不斷地宣導及時間的醞釀而逐漸改變,只要有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芬蘭教育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也希望古亭的孩子們在「自我肯定」及「自我超越」下,每一個人都是第一名。! 芬蘭教育強調「公平正義」,徹底落實「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普世價值。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殊性及多元智慧,是古亭國中一直以來教育方針之一,學業成就只是學習過程中一部份而已,其他如身心的發展、人際關係的開拓、自我探索與合作學習等面向上更不忽略。總希望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够終身學習、身心發展良好、品德端正,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現代公民。我們平實地以孩子未來想從事的志趣,做為長期教育的基礎,真摯地以孩子們的材質、個性為出發點,設計、執行整體良善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制度,希望孩子們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育應以人為本」,義務教育應以全體學生最大的福址為依歸的基礎教育,臺灣學生很痛苦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分數的觀念一直改不過來。分數是評量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評量的目的有二,一是瞭解學生學會了多少?二是讓老師瞭解學生還有那些不會,而做為補救教學的依據。從「因材施教」的觀點來看評量應該更重視第二個目的才對。老師應該從評量中進一步思索,我要用什麼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指導這些不會的同學,展現我真正教育的專業,把全體的學生帶上來。當然,這也是我對老師們的期許。 「以孩子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能有「適才適所」的發展,這也是教育的本質。「讚美」是友善校園最好的良方,孩子在讚美中成長,心中才會充滿感激,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肯定之處,找出孩子的優點不斷地給予讚美鼓勵,這是為人師、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不二之途。 我也要讓孩子們知道,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絕對是至理名言。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興趣,不斷地學習、壯大,不怕挫折,積極的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第一名不算什麼,我們要向最近獲選「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的陳樹菊女士一樣受到別人的尊敬,那才是第一名真正的涵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讲义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初探 2002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00年32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研究结果。在经合组织对每个国家4500—10000名15岁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中,芬兰位居榜首,科学素质仅低于韩国、日本,数学素质低于日本、韩国、新西兰。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总体水平高,而且不同地区各校之间的差异也最小。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质量方面,芬兰有哪些经验可资我国借鉴?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调研。 芬兰教育部长玛娅·拉斯克女士认为芬兰基础教育取得这些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芬兰的全民教育和经费体制。芬兰教育面向全民,人人有免费接受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素质,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政府的预算中仅军事经费没减,但增加了教育和研发经费。经济复苏后,利波宁政府坚持执行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战略,始终比GDP增长率高。第二是重视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文凭以上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免费为教师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第三是完善的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全国各图书馆的借阅服务。 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450个市政府负责义务教育工作。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家长陪同),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现有4千多所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学生60万人,新生6万多人,教师4万人。 结束义务教育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可以报5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上职业高中,4%上第10年级补习为主以便能升高中,仍有8%不愿直接升高中学习。 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9年制学校、高中属于城乡政府所有,由教育局负责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包括校长和教师等的工资),以确保充足的经费来源。教育局聘任校长,与不同的教师组签署集体合同,教师工会出面谈判工作量和工资问题。教育局给学校使用所获经费的自主权,在学校对每年经费效益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2001年政府平均为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花费2700欧元。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午餐、医疗服务、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为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在六年初级阶段,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或提供50欧元交通费。北部拉普兰地区因旅途太远,学生可住校。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的初步分析

芬兰教育的精髓

芬兰教育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 近年来,由于在世界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测评(PISA )中的卓越表现, 芬兰教育引起世人瞩目。这个处于北欧一隅、并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神秘国家,也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最近,一篇名为《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芬兰人却决定颠覆学校教育》的文章在微信上热传,原文中最抓眼球,也是最有误导性的文字是: “ 2016年11月14日,请大家记住这一天。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 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 其实,类似的误导性信息,也出现在国际范围内。为此,2016年11月14日, 芬兰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还在网站,就芬兰废除分科式教学”勺不实报道作了公开澄清。 2016年11月19日,微信公号实而不作”发帖,把澄清事实的全文翻译成中文, 并纠正了网上流传的关于芬兰废除分科教学帖子的某些不妥说法。 芬兰新课改的背景 芬兰教育颠覆性改革”的作者初衷或许是好的,想向国人介绍芬兰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改革和相关的创新理念。可能在参考外文信息的时候,只看到了个别(有片面性)的报道,而没有详细了解芬兰的课程改革,更缺乏对芬兰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了解。 要正确解读芬兰教育的变革和客观评判诸如芬兰教育颠覆性改革”这样在网络 流传的文章,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些芬兰的新课改和芬兰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 由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生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芬兰政府认为维持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不利于培

浅谈《教育学》的收获和启示

浅谈学习《教育学》对我的启示和收获 护理组宋燕红2013年9月我考入乡宁职中,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名新人。从医学院校学习到教育系统任教,这对我的思想时一个很大的压力,面临着思想转型适应的问题。所以在学校举办的“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我把《教育学》定为这学期必读书目。 一、我《教育学》的认识 《教育学》可以说是教育工作的大纲,它由学校教育功能论、学校教育模式论、学校教育活动论三编及一个导论构成,这样的体系安排简明、合理。第一编,学校教育功能论包含前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功能的演变、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第二编,学校教育模式论包含四、五、六章内容,主要围绕学校教育模式讲述了学校教育模式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概念、理论上的学校教育模式以及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第三编学校教育活动论,首先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概述,然后围绕课堂内和课堂进行说明。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学》虽然是教育工作的理论性导论但对教育起着统领作用,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做好教师工作?通过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的深入了解,再借助书中教育史、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丰富材料,我明白了:没有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大家所期望的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个人文化、素质的良好发展。

二、对《教育学》感悟比较深的地方 《教育学》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是教育工作者入门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这章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除了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外,还应该熟练掌握一整套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虽然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欠缺一整套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通过对这章内容的学习,我有一种霍然开朗的感觉。首先认识到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认真钻研教材;二、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规范的完成教案;三、试讲,每次写完教案我都会找师傅杨老师先进行试讲,认真听取杨老师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走进教室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余的环节都是为上课服务的。我上课时,基本是按照认真导入、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教新内容、对新内容巩固、最后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每节课最少要满足以下四个要求:一、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二、内容正确。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待学生的疑问我会保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轻易和随便作出没有把握或者是不正确的回答;三、重点突出。在一节课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