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6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7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0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1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4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1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17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8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1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0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2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3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24 .实践的主体是( B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25 .实践的客体是( D )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6 .实践的中介是( A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9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30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31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34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5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8 .上层建筑是指(D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9 .社会形态是( B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40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41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42 .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3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44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6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47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48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4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50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1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2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53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54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55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6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5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

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5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59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

A .文学、艺术和宗教

B .道德、伦理

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哲学、历史

6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 .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6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3 .金融资本是由( C )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 .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4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C )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65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

D.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的方式

6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C )

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67.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D )

A. “代理制”

B. “个人联合”

C. “企业联合”

D.“参与制”

6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是( C )

A .新科技革命

B .生产国际化

C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69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B )

A .有利于所有国家

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70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 .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 .降低其生产成本

C .扩大了贸易逆差

D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71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D )

A .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 .金融风险加大

D .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72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D )

A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多选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

A .巴黎公社

B . 1831 年和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 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4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BC )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5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6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

A .昂利·圣西门

B .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

D .托马斯·莫尔

7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10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1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2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3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

A . “一分为二”

B . “和二为一”

C . “万物莫不有对”

D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7.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8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21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1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3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24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6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27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8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9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30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C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1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对这一观点正确的理解是(BC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32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33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34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

A .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

35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2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自由理性的外化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哲学是()。

大学考试试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样卷三P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 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马克思考试试题2

专题二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5、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在运动与静止二者关系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10、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1、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1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15、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实践。 16、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简答题(不需把答案完整写出,只需在书上标注清楚即可)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简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放映。 4、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节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卷面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 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校园嗨市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 卷共8 页90分钟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试题卷和答题卷分开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B A、源泉和动力 B、方向和道路 C、结构和功能 D、形式和状态 4、唯心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B A、绝对主义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7、“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0 、真理是:C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11、“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模拟试题B卷.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1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1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5、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1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A.平等互利的关系 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1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 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得物质观就是:物质就是标志着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它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通过人得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与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得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得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社会生活得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得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 4试论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得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得简明表述。其含义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旧得矛盾解决了,新得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得矛盾又就是具体得、特殊得。 矛盾得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就是不同事物得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就是同一事物得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就是构成事物得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得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得性质、地位、作用。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 意义: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就是自己得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得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得发展规律。其次,实践就是发挥人得主观能动作用得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得发挥,还依赖于一定得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得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第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唯一标准。所以说、、、、、、、 2、如何瞧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与表象得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