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潜伏梅毒10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潜伏梅毒10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潜伏梅毒10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潜伏梅毒10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病学习题

《流行病学》思考题 一、绪论 1.目前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什么?该定义包含哪些特征?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4.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5.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二、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联系和区别?使用发病率时应注意什么 2.若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和民族差异,其原因有哪些? 3.某地人口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稳定,经三年观察,某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而患病率略有升高,可能是什么原因? 4.若某病分布呈现出家族聚集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描述性研究 1.简述现况研究的特点 2.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3.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现况调查研究的实施主要有哪些步骤? 四、队列研究 1.什么是队列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简述队列研究优缺点 3.试述队列研究的便倚及其防止 4.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获得如下资料: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年,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为 5.0/10万人年,而一般人群(全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为21.0/10万人年。请据此计算吸烟暴露对肺癌发病的各项效应指标,并对其结果作出解释与评价。

五、病例对照研究 1.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何谓病例对照研究的四大要素?其含义是什么? 3.什么叫配比?什么叫匹配过度?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正确进行配比? 4.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和解释OR值?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真实验和类实验?真实验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3.现场试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是什么? 4.什么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影响实验流行病学样本估计的因素有哪几点? 七、理论流行病学 1.什么叫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有什么用途? 2.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抽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3.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4.试述理论流行病学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意义。 八、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关系 1.什么是病因?其判定标准是什么? 2.试述研究的变异性与研究的真实性的关系 3.简述因果推断的标准 4.什么叫危险因素,从疾病的因素模型来看,流行病学研究的危险因素多为哪一层次的病因,特点是什么?请简要举例阐述研究该层次病因的意义。 九、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简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3.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 4.在人群中实施计划免役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尹跃平、冯文莉、田洪青、刘巧、刘全忠、齐淑贞、孙令、李文竹、李东宁、李珊山、苏晓红、何成雄、张建中、杨帆、杨斌、杨森、杨立刚、周平玉、陈祥生、郑和义、郑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金华、梁国钧、龚向东、蒋娟、蒋法兴、韩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 1.一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3)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早期可阴性。 (4)诊断分类:①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②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或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③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②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①项,或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 2.二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或有输血史(供血者为早期梅毒患者)。 (2)临床表现:可有一期梅毒史(常在硬下疳发生后4-6周出现),病期2年内。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疹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特,常呈环状或弓形或弧形;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③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眼、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9T11:05:29.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于海燕 [导读]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于海燕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内蒙古 024076)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元宝山区梅毒发病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占47.51%;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分布以20~49岁人群为主,占62.46%;男女性别比为0.92: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占65.69%;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占79.76%。结论:应根据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特征,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1]。为进一步了解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研究、探讨防治策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区2010—2014年梅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2014年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 1.2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2]。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22/10万。报告发病率2012年最高,为28.81/10万, 2010—2012年逐年上升,2013年比2012年下降,2014年比2013年上升。见表1 2.2 梅毒病例分期报告的病例中以隐性梅毒为主,报告162例,占47.51%;Ⅱ期梅毒报告106例,占31.09%;Ⅰ期梅毒报告67例,占19.65%;胎传梅毒报告6例,占1.76%;III期梅毒无病例报告。 2.3 时间分布从发病情况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4 年龄分布 1—14岁无病例报告,其他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49岁最多,报告213例,占62.46%;其他依次为:≥50岁,报告117例,占34.31%;0岁报告6例,占1.76%;15—19岁报告5例,占1.47%。 2.5 性别分布男性163例,占47.80%,女性178例,占52.2%;男女性别比为0.92:1。 2.6 职业分布职业分布广,共涉及11种职业,以家务待业和农民最多,共224例,占65.69%;其他9种职业共117例,占34.31%。 2.7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79.76%;其它地区共69例,占20.23%。 3.讨论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显示,我区的梅毒病例在年龄、职业、地区分布上都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该年龄段人群社会活动较频繁,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这部分人知识水平比较低,接受宣传教育的渠道较少,对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为主,可能与这些地区管辖范围广,人口密度大,公共场所比较密集,流动人口多有关。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我区梅毒防控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整合资源,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为指导原则[1]。结合我区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加强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梅毒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2、开展综合干预,阻断梅毒传播。加大对流动人口、高发人群的监管力度和干预措施,在公共场所和高危人群中经常性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和行为干预措施,落实公共场所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预防干预,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扩大干预覆盖面。3、加强梅毒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开展主动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规范化梅毒医疗服务。4、健全工作机制,开展预防服务,预防和控制先天梅毒。 5、制定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和流行,减轻梅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S].2010-06-03. [2]张利芬,张凤贤,王大伟,呼和浩特市2005—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4):230-231.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 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模型(多因论) (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 (3)病因因素模型 (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 二.病因的定义 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 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 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 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 强度也发生变化 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 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 虚假 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 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 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

流行病学填空简答论述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2、流行病学的用途: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3、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4、疾病分布的意义: 认识疾病的基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5、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 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1)描述疾病的分布2)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2)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用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生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 6、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流行;暴发 7、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性;地方性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为 8、病例报告的目的和用途: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 9、现况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发现病因线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用于疾病监测;其他。方法: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0、现况调查的研究变量: 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住址),疾病指标(死亡、发病、现患、伤残、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相关因素变量(吸烟、流产、经济收入、饮食习惯、家族史) 11、问卷一般包括:题目;调查与调表说明;问卷主题内容;核查项目 12、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方法: (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目的: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监测 (3)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13、队列研究基本原理和特点: 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14、队列研究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15、队列研究的设计步骤: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含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16、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2)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人时(注:人数×暴露时间=人时数)。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 17、相对危险度的概念和流行病学意义: 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 18、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1)选择偏倚: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19、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直 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 估计危险度;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 关系 缺点: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易发 生失访偏倚;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设计要 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随访过程中, 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20、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 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 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 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 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21、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2、病例对照研究实施步骤:提出假设;制定研究 计划;收集资料;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并提出 研究报告 23、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OR: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 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 为对照组的若干倍。OR=1 暴露与疾病之间无关 联;OR>1 暴露与疾病正关联,则该暴露因素为 危险因素;OR<1 暴露与疾病负关联,则该暴露 因素为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意义:OR的含义与RR形同,反映暴露 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4、OR的计算: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ad/bc;个 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OR=c/b 25、临床疗效研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随机化; 盲法;重复 26、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 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分组时 必须采取随机原则;必须设立对照组,并做可比性 检验;试验的方向是随着试验的开始向前进行的; 为了控制人为主观心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最好使 用盲法观察结果 27、常用的对照方法:标准;安慰剂;交叉;互相; 自身对照 28、疾病的预后:存活和死亡,存活着分治愈、缓 解、迁延、慢性化、恶化、复发、残疾及发生并发 症 29、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 本身的特点;患者病情;医疗干预效果;医院内感 染;社会家庭因素 30、预后研究中常用的指标:病死率;治愈率;缓 解率;复发率;功能丧失率;生存率 31、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失访偏倚;迁移性偏 倚;零点偏倚;集合偏倚 32、诊断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 1)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总病人中诊断阳性者所 占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Se= a/(a+c)×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反映诊断试验漏诊情况 FN=c/(a+c)×100%=1-Se 2)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的人被诊断试验判 断为阴性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排除非病人的能力 Sp=d/(b+d)×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实际无病,根据诊断试验 判为有病的百分比FP=b/(b+d)×100%=1-Sp 3)约登指数:也称为正确指数,表示诊断方法发现 病人和非病人的综合能力,指数越大,真实性越高 YI=灵敏度+特异度-1=Se+Sp-1=1-(FN+FP) 4)符合率agreement rate:是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 真阴性之和占受检人数的比例,也是诊断试验结果 与金标准结果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患者与排 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100% 5)阳性预测值: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 的概率+PV=a/(a+b)×100% 阴性预测值:诊断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无病的 概率-PV=d/(c+d)×100% 6)阳性似然比(比值越大,诊断的价值越高)+ LR=Se/(1-Sp) 阴性似然比(比值越小,诊断的价值越高)- LR=1-Se/Sp 33、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指标: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34、确定诊断试验分界值的方法:均数加减标准差 法;百分位数法;临床判断法;ROC曲线法 35、病因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病因网模型、 3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生物性、化 学性、物理性);宿主;环境(自然、社会) 37、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 究;实验性研究 38、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3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 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 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 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40、偏倚的主要类型: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 偏倚 41、选择偏倚的控制: 1)设计阶段: ①各类研究通用的原则:科学的抽样方案、严格纳 入与排除标准、减少无应答和失访;采用多种对照 ②病例对照研究:1)注意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防 止匹配过度2)切忌根据暴露状态来选择病例和对 照3)尽量采用社区病例和社区对照以控制入院率 偏倚和检出征候偏倚4)采用医院病例和医院对照 要尽量采用多家医院的病例和多家医院不同科室 对照5)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中,只选用新 发病例或新诊断病例来避免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③回顾性队列研究:避免依照结局选择暴露人群和 未暴露人群 ④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和盲法来避免研究对 象和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2)实施阶段:1)严格遵照设计的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2)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 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减少无应答率及队 列研究中的失访和实验性研究中的中途退出等 3)分析阶段:失访率>10%,失访分析、进行选择偏 倚的估计分析、率的标准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 析 42、混杂因素的特征:必须同疾病有关联;必须同 暴露有关联;不能是暴露的效应,尤其不能是暴露 与疾病之间的中间变量 43、混杂的控制:研究设计阶段(随机化、匹配、 限制);资料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 标准化) 44、传染病研究的意义: 传染病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发病水平高;部分传 染病呈上升趋势,如消化道、呼吸道、寄生虫传染 病;部分传染病被控制住是因为有有效疫苗,接种 程序的不完善造成隐形传染;少数濒临灭绝的传染 病死灰复燃,如寄生虫病、性行为传染病;耐药菌 株不断出现 4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46、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 引起传播 47、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 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可确 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8、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 播; 经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49、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新生儿增 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 疫人口死亡;病原体变异。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 50、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 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 (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所有易感接 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 染 5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 52、对传染病人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53、对接触者措施:留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54、针对易感染人群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5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人工被动免 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 56、计划免疫的内容:7周岁以下儿童按程序进行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 57、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 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内容:1)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 2)健康保护:采取双向策略,即把整个人群的普 遍预防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 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三早” 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 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措 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及设立专门的防治 机构 (3)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 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 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 率。主要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58、疾病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 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 统;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59、医院感染的分类: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带 入传染、交叉感染 60、循证医学的步骤:提出问题;研究证据的来源 与检索;评价证据;应用证据指导决策;后效评价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2 结果 2.1梅毒发病情况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 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2.2梅毒病情分期2004-2011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例,占64.37%;一期梅毒72例,占27.59%;二期梅毒16例,占6.13%;胎传梅毒4例,占1.53%;三期梅毒1例,占0.38%。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 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全区18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7.66%。 2.4梅毒患者性别分布2004-2011年报告的261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2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3。 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共报告261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岁;1~19岁5例,占1.92%;20~39岁63例,占24.14%;40~59岁96例,占36.78%;60岁以上87例,占3 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报告农民167例,占6 3.98%;离退人员28例,占10.73%;工人24例,占9.20%;干部7例,占2.68%;家务及待业5例,占1.92%;散居儿童4例,占1.53%;民工3例,占1.15%;餐饮食品业3例,占1.15%;商业服务3例,占1.15%;其他17例,占6.51%。 3 讨论 3.1 梅毒流行趋势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

广东梅毒疫情分析与防护措施

广东梅毒疫情分析与防护措施 日前,腾讯大粤网的一篇《广东梅毒患者广深莞佛最多》的新闻再次引发市民对健康的忧虑,据信息时报记者从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换届大会获悉的信息显示,广东省每年报告性病超过15万例,疫情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但老年人群体染病风险不容忽视。 传播特性 梅毒属于接触性传播,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均含有梅毒螺旋体病毒,健康者与梅毒患者接触,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甚至,接触梅毒患者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剃刀、餐具、被褥等都有可能感染梅毒。 防护措施

众所周知,晒太阳可以提高免疫力,因为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能够灭杀细菌、病毒。基于这一特点,目前紫外线杀菌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医院、学校及普通家庭。尤其在家居护理方面,紫外线杀菌的应用面更加广,可杀灭螨虫、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梅毒等病菌;医生建议,针对接触性传播病毒,特别是家庭健康,紫外线杀菌被证明是一道有效防线,可以选购含有紫外线杀菌技术的家电产品。 根据全球最大的紫外线杀菌灯研发生产基地雪莱特提供数据表明,紫外线属于广谱杀菌类,能使其细胞的DNA、RNA结构被破坏,细胞无法再生,细菌病毒丧失自我复制的能力,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目的。长期致力于紫外线领域研究的雪莱特,早在03非典期间与清华大学强强联手,为抑制SARS病毒的蔓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在紫外线杀菌产品覆盖了室内空气净化器、车载净化器、消毒台灯、一体化杀菌灯、鞋子杀菌器、牙刷消毒器、冰箱卫士、卫生间除臭器等等,涵盖家居各个方面,全面保护“衣食住行”健康;对隔绝外界病毒的侵害,防止接触性病毒传染,对抗梅毒、流感等传染性强的病毒具有实用意义。 科研数据显示,雪莱特创新研发的UV汞灯能持续、精准的发射254nm波长紫外线,瞬间捣破细菌病毒DNA、RNA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活性迅速死亡。目前,雪莱特紫外线杀菌、光触媒分解等高科技产品已不单应用于医院等专业领域,技术已延伸应用到一系列紫外线杀菌家电产品,天猫、京东电商平台均有售,为市民全面构建健康家居环境。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了解四川省2004-2009年淋病、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淋病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16.77/10万下降为2009年的7.52/10万。梅毒的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5.77/10万上升至19.63/10万;各型梅毒中,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各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30/10万、12.18/10万、20.37/10万、27.09/10万、42.64/10万、71.31/10万;而隐性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上升最快,年均增长率为45.29%,且其渐成流行的主要类型。淋病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2.94:1、2.97:1、3.46:1、3.34:1、2.87:1和2.43:1(P<0.01);梅毒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1.45:1、1.41:1、1.18:1、1.15:1、1.03:1和0.92:1(P<0.01,2008年除外)。各年淋病和梅毒报告病例均集中于15~59岁年龄组,且在2009年之前该组发病率最高。但2009年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60岁年龄组,为230.72/10万;0~14岁年龄组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6.13%。结论2004-2009年,四川省淋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梅毒发病率增长迅速。 自1981年四川省实行报告新发性病病例制度以来,截至2004年,各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以淋病为代表的多种性病的报告病例均呈M型趋势,而梅毒、艾滋病的报告病例却逐年增加[1]。由此可见,淋病和梅毒反映了性病流行中存在不同的流行趋势,同时以上2种性病也是常见性病,分析其流行状况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年四川省的性病流行的整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性病防控策略,遏制其流行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四川省2004-2009年的淋病和梅毒疫情资料,揭示以2种性病为代表的不同流行趋势性病的流行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将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 1.2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4-2009年淋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2004年淋病的报告发病人数为14613例,2009年为6116例,报告发病率由16.77/10万降至7.52/10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4525.912,P<0.01),见表1。 2.2 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梅毒的报告发病人数由2004年的5028例上升为2009年的15887例,报告发病率由5.77/10万升至19.6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7229.888,P<0.01)。隐性梅毒的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历年均以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表2)。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以及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6%、15.39%、34.08%、45.29%和38.72%,其中隐性梅毒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 2.2.2 年龄分布各年度淋病、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均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组。淋病和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在年龄分布上不同:同年龄组的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较快;2009年以前,淋病和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15~59岁年龄组,2009年梅毒≥60年龄组成为报告发病率最高组,其发病率为230.72/10万(表4、表5)。2004-2009年,淋病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45%、-16.00%和-7.84%,其中15~5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下降速度最快。而梅毒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76.13%、22.97%和51.47%,其中0~14岁年龄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简答重点

1、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3、PYLL: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 4、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5、epidemic: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6、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7、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8、Census:普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的最主要的缺点,其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10、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11、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3、SMR:标准化死亡比,即用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人数用总人口率算出的期望发病或死亡数字求标化比。 14、观察终点(end-point):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15、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暴露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16、病例对照研究:选定一组欲研究疾病的病例和一组没有该疾病的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与该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或特征的有无、频度或剂量水平,以检验其与疾病的关系。 17、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18.OR:比值比OR,是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19、分层分析:是把研究人群根据某些特征或因素分为不同层,然后分别分析各层中暴露与疾病的关联。 20.AF:归因分值.是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指标.反映了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病例.可能因研究暴露引起的概率。 21、实验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因在研究中施加了认为的干预因素,又称“干预性研究”。 22、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是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研究对象知晓研究工作的内容,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23、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24、RCT: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各组的平行对照试验 25、类实验:在一些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所限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26、screening: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27、金标准: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 标准诊断。 13、灵敏度: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 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 分比,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能力 28、特异度: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 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反映 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29、似然比: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 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 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 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该指标全面反 映了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非常稳 定,计算只涉及灵敏度与特异度,不 受患病率的影响。 30.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 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 的频率。 31.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 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 占的比例。 32.死亡率(mortality rate):某人 群在一定期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 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33.病死率(fatality rate):一定时 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 死亡的比例。 34.散发(sporadic):某病在某地区 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 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 之间无明显联系。 35.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 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 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36.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 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 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37.队列(cohort):有共同经历或有 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 列和动态队列。 38.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 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 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39.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 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所 经历的全部过程 40.效度:是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 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 合程度。 41.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 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 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 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 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 查方法。 42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由 于混杂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 究因素与疾病事件之间的真实联系。 43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是在研 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 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 间存在系统差异。 44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又 称测量偏倚、观察偏倚。是在收集整 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 的方法有缺陷使收集到的信息不准 确即不完全真实造成的系统误差。 45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 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 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6疾病暴发:是指在某拒不地区或集 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 的相同病例。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 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传染病暴发来 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 最长潜伏期之内。 问答:1、试述现况研究中产生偏倚的 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偏倚。 答:⑴产生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 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③调查对 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 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 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 ⑥调查偏倚;⑦测量误差。⑵偏倚的 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 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 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 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 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 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 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3、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 些?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 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 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 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 长;⑧易感者迁入。影响患病率降低 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发病率下降; 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 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 种?有何区别?答:⑴年龄分布出现 差异的原因:传染病中不同年龄的人 群暴露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免疫 水平、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改变某些疾 病固有的发病特征。⑵疾病年龄分布 的分析方法: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 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 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 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 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 染病来说,不能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 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 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 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 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 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 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5、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 病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 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 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 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 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 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 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 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 病。 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 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 因素? 答:⑴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 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 者。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 感染的机会多。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 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 ⑵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 者的比例大小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 的速度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④ 取决于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7、简述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 么? 答:⑴目的:①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 或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提供疾病病因 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 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 果;⑵特点:①开始时一般不设对 照组;②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③在 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④对不会 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 联系。 8、试述现况研究中产生偏倚的原因 以及如何控制偏倚。 答:⑴产生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 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③调查对 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④ 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 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 ⑥调查偏倚;⑦测量误差。 ⑵偏倚的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 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 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 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 统一标准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 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 9、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基 本特点。 答:⑴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 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 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 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 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 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⑵队列研究的 基本特点是: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 组、由因及果,符合时间顺序、能确 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 10、试述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不同点比 较。发病率患病率 定义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 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指某特 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 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新旧病例之和 分母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被观察人数 数值理论上发病率可以大于 1 小于等于1 应用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 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 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 性研究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 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 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 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 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 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11、简述RR与OR的含义及其各自的 流行病学意义.答:RR含义:暴露组 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更 具有病因学意义OR含义:暴露组发 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 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 共卫生学上的意义。RR意义:①暴露 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 多少倍②RR值↑暴露的效应↑暴露 与结局关联强度↑OR意义:①暴露组 与非暴露组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 发生数量②AR值↑暴露因素消除后 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12、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及 其特点。答: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 理是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 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 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 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 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 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 有意义,则可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 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病例对照 研究的特点有:①观察法;②设立对 照:患病与否分组;③观察方向由 “果”→“因”,回顾性研究;④不 能验证病因。 13、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性。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特 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② 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 施;③还可用于疫苗免疫学效果考核 及暴发调查等;④可同时研究多个因 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⑤对研究对象 多无损害;病例对照研究的局 限性:断,信息真实性差;④存在回 忆偏倚;⑤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 疾病的率; 14、试述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医院为 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各自的相对优 点。 16、简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选择研 究对象的主要原则。答:①对干预措 施有效;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好;③ 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率较高;④容易随 访的人群;⑤干预措施对其有益或至 少无害;⑥依从性好、乐于接受并坚 持试验; 17、试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点与 其局限性。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 优点:①随机分组,能够较好地控制 偏倚和混杂。②为前瞻性研究,因果 论证强度高。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 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 结局的关系。实验流行病学研 究的局限性:①难以保证有好的依从 性。②难获得一个随机的无偏样本。 ③容易失访。④费用常较观察性研究 高。⑤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18、在病因研究中,一般认为实验流 行病学比队列研究论证强度高,为什 么?答:因为: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为随机分组,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较 高。②实验流行病学的暴露因素在研 究者的控制下,测量更准确。 19、试述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 特异度的关系。答:在同一患病率的 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 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 高,阳性预测值越高。当患病率不变, 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 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 高。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 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 预测值升高。 20、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 原则是什么?答:确定筛检试验阳性 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①如疾病的预 后差,漏掉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且目前又有可靠地治疗方法,则临界 点向左移,以提高灵敏度,以发现更 多的可疑病人,但会使假阳性增多; ②如疾病预后不严重,且现有诊疗方 法不理想,临界点可右移,以降低灵 敏度,提高特异度,尽可能将非患者 鉴别出来,但会使假阴性增多;③如 果假阳性者作进一步诊断费用太贵, 为了节约经费,可将临界点向右移; ④如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可 将临界点定在非病人的分布曲线与 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