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关键词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在人类漫长的的文化发展历史中,西方古老的音乐剧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说目前我们能够完整欣赏的剧本且有史可记载的,就是西方的古希腊音乐剧。西方的音乐剧中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受到任何公式化模式的约束。音乐剧的作曲风格分为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等,其中不少也采用了混合式的作曲方式,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音乐剧作品不仅在对传统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还大胆地引入了异域的许多音乐元素,使得西方音乐剧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丰富艺术。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加大对西方音乐剧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西方音乐剧中加入悲剧因素的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的艺术史上,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不是喜剧而是悲剧,无论是西方古希腊中的《美狄亚》、《奥德赛》还是中国传统的《霸王别姬》、《梁祝》,无一不是以悲剧的情节内容和表现形式扣人心弦。西方音乐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艺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好莱坞音乐剧,既要讲究艺术的价值性,又要考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这就要求西方音乐剧不得不越来越多的考虑加入悲剧因素来吸引眼球。现代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元素由现代的歌舞手段来进行演绎,将歌唱、舞蹈、布景等音乐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悲剧的渲染力就更加强烈了。想要充分的表现出西方音乐剧的魅力,那么悲剧因素就是不得不重视和表现的。音乐剧的创作要调动一切手段和形式为剧情演绎故事而服务。西方音乐剧的不断多样化发展,促使我们向往能在更大范围里和更高层次上展现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表现力和审美功效。

悲剧因素和西方音乐剧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能够积极发挥想象,进行创造,以求最大程度的达到音乐剧出神入化的完美表现力。

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

1.通过音乐旋律诠释音乐剧中的悲剧美

音乐剧中号的旋律,往往可以引起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共鸣。虽然有的西方音乐剧的台词十分冗长,但是感人至深的旋律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西方独特的诗化语言和演员演唱的旋律通过良好的结合,辅助以布景、道具等,常能将音乐剧推向高潮。以著名的悲剧式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此部音乐剧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中就具备了“悲剧美”的潜质。当音乐剧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尤其是男主人公殉情的时候,此时全剧的高潮来临,小

提琴演奏出哀怨婉转的主旋律,甚至轻而易举的就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感人效果。此时此刻,在旋律的指引下,一部音乐剧隐藏在悲剧因素下的巨大美感被无限的放大出来,不得不说为音乐剧的表现力增添了十足的色彩。

2.通过舞蹈等织体语言表现音乐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音乐剧中的舞蹈动作以及其他肢体语言也都严格表现出“动作性”的艺术特性,音乐剧通过演员流动性的动态肢体语言来塑造音乐剧中的形象,并且反映音乐剧中的美感。很多音乐剧的创作者利用舞蹈和戏剧的共同冲突来抒情达意,他们通过音乐中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演员的舞蹈动作,其动作幅度的不断变化能够来表现塑造形象的内心情绪变化。例如音乐剧《红色的天空》中,为了表现黑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以及其他种种悲剧,演员采用了爵士舞步,虽然这和传统的音乐剧有很大的差别,却很好的融入了黑人本土的音乐元素,大力量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一种内心的悲愤之情,让观看之人也不得不为之感叹。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西方音乐剧注重的美学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感觉和感知,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对观看者造成视听上的强烈冲击力。西方音乐剧越来越重视悲剧美的演绎,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心理和感觉上的强烈冲击力,并使观众与整个音乐剧产生共鸣。

西方音乐通史(上)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通史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 一古希腊时期的两种乐器:里拉琴(弦乐)、阿夫洛斯管(管乐) 二古希腊戏剧﹝悲剧﹞ 定义:公元前6世纪左右产生的、始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而进行的音乐活动,它融合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载歌载舞、有器乐伴奏、舞蹈。舞蹈队主要是男演员。 三古希腊的音乐特征 1 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 2 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 3 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 4 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重要的启迪 5 题材有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 第二章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 一宗教音乐 (一)单声部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 (二)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 第斯康特 孔杜克图斯 经文歌 1格里高利圣咏(单声部) 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 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教会音乐理论 (1)音乐美学 强调音乐的道德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 音乐注重的不是听觉愉悦,而是心灵的和谐; 将音乐分为三类:宇宙音乐、人的音乐、乐器的音乐。 (2) 记谱法 纽姆谱:在歌词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 (3)六声音阶 ut、re、mi、fa、sol、la 11世纪,规多·达莱佐(僧侣)发明了四线谱、六声音阶以及用于教学的“规多手” 2 奥尔加农(多声部——复调音乐)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 华丽奥尔加农:大约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具有流动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 第斯康特:在12或13世纪初,兴起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的演唱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称为第斯康特。 3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1)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圣母院复调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合使用。也就是在华丽奥尔加农之后接上第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 (2)莱奥南和佩罗坦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宗吴萍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被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他综合了各种舞台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于一身。王国维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同样是综合各种表现手段,以歌舞的形式演故事的西方音乐剧,虽产生一百多年,却是后来者居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近些年来越多的音乐剧在中国上演,从《猫》到《歌剧院的幽灵》,他们各有所长,让中国的观众意识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但是关于音乐剧的一些问题却知之甚少,因此下面将中国戏曲和音乐剧做一简单的特征上的对比。 一、戏曲与音乐剧的相似之处 (一)综合性。 中国的戏曲始于原始歌舞,自优孟经汉魏与百戏合,经隋、唐的歌舞大曲、说唱、参军戏,到北宋形成宋杂剧,才确立了“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经元、明,进入了成熟时期。在它的萌芽、发展、确立、成熟和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不排持任何一种传统艺术因素的综合和借鉴,采取开放性的传统,具有极强的同化力,融化了别人,壮大了自己。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如武术本来是传统的防身手段,与戏剧并不相干,但被吸收融化到戏曲中,就成了塑造英雄豪杰武生、武旦行当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还有柔术、杂技虽有表演性质,虽主要属于一般的娱乐性的技巧炫耀,但一旦和剧中人物和舞台气氛结合,就形成了戏剧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戏曲涉及的艺术门类之多,在古今中外的综合表演艺术类别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音乐剧也是以歌、舞、剧的合一为基本形态的,音乐剧的实质就是一种歌舞剧,但不是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只用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去唱,所以一部音乐剧中有爵士乐风格的,也有摇滚和乡村音乐风格的。舞蹈方面,不仅有芭蕾舞还有踢踏舞,也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的舞蹈词汇。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 Italian art-opera)诞生于19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当时欧洲各国音乐家把意大利称为“歌剧的故乡”。 在它被正式搬上舞台之前,作为歌剧和清唱剧的前身形式早已经出现。这些在音乐会上表演的短小戏剧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接近于今天的喜歌剧,同时,由于它们是在比较严肃的音乐厅里面演出,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歌剧院歌剧”。当时的意大利虽然不是歌剧的发 源地,但作曲家们根据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和意大利民间歌舞音乐的精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音乐体裁,为后来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S。巴里作品的歌剧院歌剧( Opera court opera),被认为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奠基者。在他的带领下,诞生了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歌剧《女仆做夫人》。今天,我们看到的喜歌剧实际 上有三种类型:以意大利歌剧学派为代表的正歌剧( opera comune);以德国歌剧学派为代表的轻歌剧( opera funebre);以法国歌剧学 派为代表的浪漫喜歌剧( opera romain)。正歌剧的特点是:庄严、雄伟、壮丽。其结构大都采用三部曲式,包括序幕、四幕、尾声,共三个乐章,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与通常意义上的喜歌剧的音乐形式相差无几。正歌剧往往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乐队在其中占有突出地位。 C。 S。巴里作品的歌剧院歌剧( Opera court opera),被认为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奠基者。 C。 S。巴里在他的作品中,确立了自

己的美学思想。巴里认为,正歌剧不应该只表现出一般的爱情和生活的描写,还应该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正歌剧不仅能表现当代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通过崇高的悲剧使观众从中吸取教训。因此,他非常强调戏剧矛盾冲突的性质,注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力求歌颂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行为,揭示和鞭挞受社会压迫、受剥削的人们的反抗精神。 C。 S。巴里是古典主义的歌剧代表人物,但他的歌剧也存在着缺陷,如他并没有完全摆脱模仿古希腊罗马的旧传统,对歌剧的语言、风格等问题处理得仍不够恰当。他的歌剧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却失去了古典主义那种简洁明快、刚健有力的气魄。C。 S。巴里的歌剧影响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例如威尔第、普契尼等。

比较莫扎特与普契尼歌剧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比较莫扎特与普契尼歌剧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一个人的歌剧作品所体现出的的内涵与特点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莫扎特与普契尼两者在歌剧作品创作风格与所体现的精神上有很大的不同。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吉亚卡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莫扎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歌剧受到不同的影响。《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受德国歌唱剧的影响,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 《魔笛》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描述了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就整体而言,《魔笛》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在这部歌剧中,把重唱形式作为戏剧性冲突,造成高潮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序曲的预示,渲染戏剧氛围和剧情。 莫扎特的歌剧善于用不同的音乐塑造不同的人物。《在魔笛》中,大祭司萨拉斯特罗是个庄严的正歌剧男低音角色,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基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她的《啊,我知道了》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是快乐的捕鸟人》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体现德国歌唱剧那种朴素、乐观、幽默、明快的民间风味。 由此可以看出,《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包括了许多歌剧元素,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可以说《魔笛》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在内容上可以反映出受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歌剧《魔笛》中也同样感受得到。《魔笛》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在反映残酷现实层面的同时,莫扎特的音乐又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出莫扎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性研究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戏剧作品《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是法国音乐剧的代表作。本文以该剧的剧曲、舞蹈、舞台设计、表演等创作元素为研究对象,探究悲剧故事情节、主要戏剧人物形象、音乐舞美的悲剧性表达。该剧所处社会历史的主要人物的情感、身份、性格的美与丑、善与恶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导致社会的、历史的、性格的、道义的、命运的悲剧。此剧各创作元素的完美融合完整充分地表达了悲剧性,创造和展现了悲剧的美。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悲剧性;悲剧美学;人物形象;戏剧元素的融合《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由理查德·科西昂特作曲,吕克·普拉蒙东作词,吉勒·马休导演。引人入胜的流行音乐、纠葛不断的爱情故事、震撼人心的舞美等使它成为法国音乐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获得首演第一年度最成功的音乐剧吉尼斯世界纪录,名列法国四大音乐剧之首,为法国音乐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地位。1998年1月,《巴黎圣母院》在戛纳MIDEM 会展国际唱片大展举行了概念预演;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1998年最后三个月就上演了126场,50万张门票全部售罄。《巴黎圣母院》展示了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弗侯洛、侍卫队长腓比斯与吉卜赛女郎艾丝梅拉达的多角恋悲剧,其悲剧性是值得研究的题目。 一、文献综述 黄涛梅(2002)、钟春燕(2006)、刘燕飞(2013)、贾文慧(2014)对剧中的人物形象做了分析;杨艳(2008)分析了卡西莫多人性兽性统一的人物形象;程维娟(2014)探讨了卡西莫多的爱情悲剧根源。

张碧霞(2007)研究了该剧的审美特征,主要通过曲作的旋律美、演员的演唱美、演员的舞蹈美和舞台设计的造型美体现了优美、壮美、崇高和悲剧性。孔诗艺(2005)从善与恶的冲突、忠贞与背叛的冲突、奇美与奇丑的冲突三个角度阐释了音乐剧在戏剧性的冲突中赋予了作品更强烈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汪超(2012)剖析了该剧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等方面的美学意蕴。焦双红(2014)和王颖晖(2014)分别分析了音乐特点和歌曲创作特征。姚颖(2016)、袁勤(2017)、魏静(2003)、戚蒙(2010)、马敬忠(2012)分别分析了舞蹈和舞美。本文旨在对此剧的剧情、主要人物形象、音乐创作、艺术价值等做进一步地分析,探究此剧的悲剧性和悲剧美学。 悲剧是戏剧的重要风格和类别。现代汉语词典(2016)是这样解释悲剧的: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1]。这是悲剧的狭义定义,广义的悲剧指“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种的悲剧”。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2]。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是戏剧主人公或其他角色在目标与行为互动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带来的苦难、悲痛、毁灭和给观众的冲击力和审美意象。西方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对悲剧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在悲剧中,主人公往往有着美好的梦想、目标、欲望和实现它们的决心,但是由于家庭、其他角色、社会环境、甚至自身性格等相矛盾和冲突,命运不由自己控制和掌握,就会遭受焦虑、痛苦、挫折,经历磨难、伤痛、无奈、恐惧、绝望,甚至死亡。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是一种具有浓厚戏剧性和音乐性的艺术形式,悲剧作为其重要的表现方式在 歌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悲剧美是西方歌剧中的一种审美观念,它通过对人性的探索、 对人生命运的揭示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悲剧的美学。本文将从西方歌剧中 的悲剧题材、音乐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悲剧美进行探讨。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题材多样化,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悲剧故事,到莎士比亚的悲剧 作品,再到现代的悲剧故事,都成为了西方歌剧作曲家们创作的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莫过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等。这些悲剧故事多以爱情、野心、 复仇等人性之情作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 无常。这些悲剧故事多以悲壮的情节和悲情的音乐表现,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神 上的震撼。 悲剧音乐在西方歌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通过音乐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 的痛苦,使得悲剧的情感更加真实和深刻。悲剧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音乐 的表现力强,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音乐元素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悲剧。其 次是音乐的情感表达丰富,通过音乐来表现人物的爱恨情仇、痛苦悲伤等情感,使得悲剧 的情感更加动人。再次是音乐的戏剧性强,通过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得剧情更加紧 凑和戏剧性更加强烈。 在音乐表达方面,西方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尔第的悲剧音乐。威尔第的悲剧音乐 以其旋律优美、表现力强和情感丰富而著称。他的悲剧音乐多以音乐戏剧化和音乐旋律化 为特点,通过音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痛苦和命运的无常,并以优美的旋律和戏剧化的音乐 来表达悲剧的情感。尤其是在《茶花女》、《弄臣》等悲剧作品中,他更是将音乐与情节 融为一体,展现了悲剧音乐的高度。 悲剧在西方歌剧中的表达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音乐之外,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灯光效果等也是表达悲剧的重要手段。在舞台设计方面,悲剧常常通过舞台的布景、布景 的构造和造型、以及舞台上的布景等来表现悲剧的情感。在服装道具方面,悲剧常常通过 人物的服装、服饰、道具等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在灯光效果方面,悲剧常常通过灯 光的照射、灯光的变化和灯光的效果等来表现悲剧的氛围和情感。这些表达手法使得悲剧 在西方歌剧中得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展现。

论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死亡之美

论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死亡之美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死亡之美 西方古典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性思考。其中,死亡这一题材成为了古典悲剧中最为受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古典悲剧中,死亡都被赋予了一种美的色彩,比如勇敢地面对死亡、为伟大的事业而献出生命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死亡之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死亡之美”并不是指死亡本身具有美的特点,而是指在某些情境下,死亡能够体现出一种更高级的美感和审美价值。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境下,死亡会被人们看作是美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勇敢面对死亡 在古代的战争中,战士之间的殊死搏斗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会选择勇敢面对死亡,他们无所畏惧,即便是最后的死亡,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这样的表现在古典悲剧中被看作是一种伟大的美德,因为这种勇气和坚定性格是人们心灵中向往已久的东西。 1.《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是一部美国传记音乐剧,它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故事。在音乐剧中,汉密尔顿在一场决斗中不幸身亡,然而他在自己的信中写道:“当我听到他们的枪响时,我已经

在天堂中了,我很幸福。”这种勇敢面对死亡的态度再一次将 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他身上,为他的逝世赢得了崇高的赞誉。 2.《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部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在戏剧的最后,哈姆雷特在一场决斗中死去,对于他而言,死亡并不是让他恐惧的事情,相反,他将死亡视作自己逃脱痛苦的机会,同时,也是让自己可以用更伟大的方式活着的机会。 二、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献身 除了勇敢面对死亡,古典悲剧中还有许多角色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献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义务,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人们往往会因此感到敬佩和感动。在这种情境下,死亡会被人们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丽,一种不可替代的--因为生命短暂而显得尤其珍贵和美丽。 3.《玛丽·斯图亚特》 《玛丽·斯图亚特》是一部讲述玛丽·斯图亚特的悲剧性故事的 电影,她是苏格兰王后,为了夺取英格兰后的权力而经历了许多折磨。最终,她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决。然而玛丽·斯图亚特的行为并没有被人们所谴责,相反她被大多数人 视作是英格兰的民族英雄,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政治理想而献身。

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悲剧性的爱情主题赏析-精选资料

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悲剧性的爱情主题赏析 一、故事梗概 《水仙女》在被改为歌剧之前一直是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也许对于很多国内的人而言,对欧洲的歌剧没有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其实简单一点讲《水仙女》就和我国的“梁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住在大森林里的公主,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可是人仙殊途的困境让她很是苦恼。于是她只能求助于女妖,祈求女妖将她变成人。女妖在水仙女的苦苦哀求下,最终答应了她的要求,但条件是她必须变成哑巴,并且一旦她失去了王子的爱,就将永远被埋在深湖之中,同时王子也会遭到不测。水仙女答应了。水仙女来到人间之后,她的美丽善良深深打动了王子,正当他们准备踏入婚姻的殿堂永远在一起时,王子居然爱上了来宾之中的邻国公主。本来以为可以长相厮守的水仙女顿时痛苦万分,她遵守了她和女妖的承诺来到了湖底深处,正当水仙女在湖底备受煎熬时,王子突然后悔了,他意识到自己依旧爱着水仙女,他来到湖边想唤回他们的爱,可是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 二、《水仙女》悲剧性爱情产生原因 《水仙女》中作者将女主人公鲁萨尔卡与王子相遇、相知,以及最有分离的情景用咏叹调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一开始鲁萨卡尔对英俊的王子一见倾心所流露出的对爱情的向往,她唱着咏叹

调《在天空深处的月亮啊》主要是以优美欢快的旋律为主,通过轻快的曲调表现了水仙女情窦初开的喜悦。之后当王子移情别恋后,鲁萨尔卡悲痛地将事情的原委告诉水精灵老人时,老人唱着咏叹调《尽管说世界很辽阔》,哀伤悠扬的旋律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悲伤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直到最后,当鲁萨尔卡在水底绝望地唱着《没有感情的水的力量》时,她的心也仿佛跟着水一般死去,变成了一汪绝望的死水。 在歌剧《水仙女》中悲剧的爱情主题贯穿始终,成为该剧的一个主基调。笔者认为这样悲剧爱情产生的原因看似是命运捉弄的偶然,实则是现实存在的必然。首先,鲁萨卡尔与王子身份上是悬殊的。鲁萨卡尔从身份本质上讲是一个生活在水里的仙女而王子是人,这样的人仙殊途从一开始就是不允许的。在现实的条件下他们没有一个可以相爱的环境。因此在故事形成和认识过程中都会充满了障碍,这就为后来一切的误会冲突埋下了伏笔。鲁萨卡尔为了与王子在一起就必须承受变成哑女的悲剧,以及可能不会得到王子永恒的爱所带来的风险。而这个不合理的要求也恰恰导致了后来鲁萨卡尔和王子产生隔阂,也为剧末王子的悲剧奠定了基础,于是王子还是死了。但是最让人们觉得悲惨的并不仅仅是王子的死,而是王子与鲁萨卡尔最后的那一吻,人们感叹这样一对有情人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的力量,惋惜、哀伤、遗憾等各种情绪相互交织。因此这一连串的事件就组成了这一出可歌可泣的悲剧爱情故事,情节上环环相扣,没有一丝的不合理与牵强。

外国文学中的西方戏剧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中的西方戏剧名词解释引言: 西方戏剧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读者。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些西方戏剧术语可能显得陌生和晦涩。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一些西方戏剧中常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并理解西方戏剧的魅力。 一、内心独白(Soliloquy) 内心独白是指戏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时所说的话,其目的是让观众了解角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内心独白,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角色的动机和心态,增加戏剧情节的推进和观赏的乐趣。 二、讽刺(Irony) 戏剧中的讽刺是通过说话或行为表达出与实际情况相反或戏剧性矛盾的意思。讽刺常常用于讽刺社会、人性或其他戏剧性目的。通过讽刺,戏剧可以更生动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虚伪,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三、悲剧(Tragedy) 悲剧是指戏剧中以残酷的命运和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作为主题的剧作。悲剧通常有悲剧英雄、冲突、命运和扭曲的道德观念等元素。通过悲剧,观众可以思考关于生死、命运和道德等深刻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四、喜剧(Comedy) 与悲剧相反,喜剧是以幽默和欢乐为主题的戏剧作品。喜剧通常包含一些滑稽和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调侃表达对社会或人性的讽刺。喜剧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幽默感。

五、舞台剧(Play) 舞台剧是指在剧场表演的戏剧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和舞蹈剧等形式。舞台 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道具和舞台设计,以及配乐和音效等要素,将剧本中的故事和情节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舞台剧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形式,通过舞台上的演绎和观众的参与,让观众沉浸于戏剧的世界中。 六、情节(Plot) 情节是戏剧中用来传达故事的重要元素,它由一系列事件和行动组成。情节通 过构建起合理的逻辑关系和冲突,推动戏剧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情节的设置和发展直接影响戏剧的张力和观众的情感体验。 七、舞台设计(Stage Design) 舞台设计是指舞台剧中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和道具等方面的设计工作。舞 台设计通过创造具有戏剧性和美感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戏剧的表现力。舞台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为戏剧注入更丰富的艺术元素。 结语: 西方戏剧中的这些名词解释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戏剧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需要作者的才华与智慧,更需要观众的参与和理解。通过了解戏剧术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西方戏剧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舞台剧还是内心独白,每一种戏剧形式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让我们一起享受戏剧的魅力,领略不同文化背后的智慧和情感。

浅析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爱神阿莫尔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处理——《抑制你的目光》

浅析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爱神阿莫尔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处理——《抑制你的目光》 学院:学号: 年级:姓名: 摘要:完美的诠释一首乐曲或咏叹调都需要对其建立全面的分析,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在演唱时的演唱处理。格鲁克作为巴洛克时期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格局中人物、人物情感和情感流露,比舞蹈和音乐本身都更为重要。本文先对意大利正歌剧、格鲁克和《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进行介绍,而后从曲式结构和音乐要素两方面对《抑制你的目光》进行艺术特色分析,然后从情绪的诠释、吐字的艺术和气息的控制三方面对《抑制你的目光》的演唱处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格鲁克;艺术特色;演唱处理 一、巴洛克时期早期意大利正歌剧及格鲁克改革歌剧《奥菲欧与 尤丽狄茜》内容简介 (一)巴洛克时期早期意大利正歌剧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正歌剧已经逐渐脱离了歌剧原有的模样,变得过分华丽和夸张繁杂,尤其是演唱的女高音部分的阉人歌唱者的地位越来越高[1]。他们不考虑乐曲的价值,凭借个人喜好随意删改歌剧中的唱段部分,并加入过多炫技的花腔和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歌剧中戏剧部分内容的张力的内涵。他们过分注重表演时的舞台装饰和服装,而忘记探索歌剧演出和乐曲的本质,这些实际的问题在当时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人们对于正歌剧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启蒙思想的出现,其影响覆盖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对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正歌剧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二)格鲁克人物介绍 克里斯托弗·威力巴尔德·格鲁克是18世纪德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23岁的他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从此走上了歌剧创作的道路[3]。随着启蒙思想在欧洲的流行,格鲁克开始对歌剧进行改革,创作和改编了大量《奥菲欧与尤丽狄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克林霍佛之死(恐怖分子)这五部代表了西方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经典作品的分析,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对西方歌剧发展的认识。 在选修西方古典音乐这门课之前,笔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还仅限于平时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对歌剧这一门精彩艺术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在课堂上听了奥菲欧、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曲目后,笔者对歌剧这门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欣赏完了这五部歌剧,也了解了歌剧发展的相关历史。总体来说,17世纪,西方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西方歌剧在法、德、英等国得到发展;19世纪,西方歌剧艺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20世纪,西方歌剧艺术开始调整方向,而这五部歌剧恰好都是它们所在时代的代表。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奥菲欧》与西方歌剧的萌芽 16世纪末,西方歌剧在欧洲诞生。西方的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出演的《达芙妮》,此作品爱人文主义的影响,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是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后来人们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礼而写的《尤丽狄茜》作为欧洲最早的歌剧。歌剧的诞生年亦被认定是1600年。 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是意大利尤其的蒙特威尔第,他一生创作颇丰,为巴洛克风格的奠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还是歌剧《奥菲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完整的体现了巴洛克的创新、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该剧以古希腊悲剧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大量的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和各种器乐形式,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效果,并采用当时不多见的管弦乐编制以及独创性的配器法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歌剧走向成熟的的标志。他用当代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一幅具有古韵的戏剧长卷,奥菲欧的音乐之力在诗画般的情境中显现出神奇的美丽。人们在此不仅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领悟到渗透在音乐之中的戏剧情节。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在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戏剧性对比的同时,更注重细节的装饰性,这些都完美地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 二、《费加罗的婚礼》与18世纪古典主义歌剧 进入18世纪后,传统意大利歌剧(正歌剧)由于程序化创作等原因,使歌剧出现了危机,在这时,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开始兴起,歌剧开始改革。其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针对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就纯朴、自然。他的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作品,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他的歌剧总结了歌剧二百年的发展,综合了各种歌剧的优势,使歌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对喜歌剧的贡献,在他之前意大利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笑和杂耍式的剧种,它最早诞生在意大利正歌剧中。他的喜歌剧不在是单纯的逗趣,音乐不只是追求热闹和轻快。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他废弃了原来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而赋予了更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摘要】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演形式、 音乐风格、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效果和声乐表演,而中国戏曲则注重唱念做打 的综合表演形式。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而 中国戏曲音乐受传统民乐影响较深。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 群体也存在差异。在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 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 歌剧和中国戏曲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服饰道具、 演员表演技巧、受众群体、传统与现代、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 形式。西方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高雅、复杂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包括歌唱、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而中国 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自古就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 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表演形式方面,西方歌剧注重个人歌唱演技的表现,舞台布景 较为豪华,常常使用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效果。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 整体的表演效果,演员们多以脸谱和动作来表达情感,服装和化妆也 都是独具特色。 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常常采用大型管弦乐队伴奏,旋律优 美且气势宏大。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更注重对传统曲调的保留和发扬,常常结合传统的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器。 在服饰道具方面,西方歌剧的服饰多样、色彩鲜艳,道具精美细致。而中国戏曲的服饰多为传统的华丽戏服,道具也往往符合古代背 景设定。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曲表演特点,也丰富了 世界各国的戏剧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2. 正文 2.1 表演形式的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表演形 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上的唱、说、演,强调声乐表演和角色演技 的结合。演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歌艺和表演技巧,以及对角色的深刻理 解和演绎能力。在歌剧中,剧情情节通常由歌词和音乐来推动,整个 演出更加注重声乐表演和舞台效果的呈现。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更注重动作和表情的表达。在戏 曲演出中,演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

“灵魂”深处听惊雷--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灵魂”深处听惊雷--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的创作给 我们的启示 傅薪颖 【摘要】阿尔班·贝尔格所创作的《沃采克》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也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极为罕见的伟大作品。为了探讨作品创作的奥秘,笔者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过程、目的、方法、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贝尔格为了忠实地反映内心的所思所想,勇敢地冲破各种障碍,大胆地在技法上进行创新,真实地再现了歌剧中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灵魂深处惊雷般的呐喊。他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启示,对指导今天的音乐创作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6(036)017 【总页数】3页(P89-91) 【关键词】阿尔班·贝尔格;歌剧;《沃采克》 【作者】傅薪颖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 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特别是他创作的《沃采克》,不仅是西方歌剧史上的杰出之作,亦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一部极为罕见的伟大作品。作曲家选择了最深刻、最具戏剧性的优秀歌剧

脚本,将所有前人想要用歌剧这一理想音乐体裁所表达的东西展现地淋漓尽致……《沃采克》早已超越了音乐艺术的界限,进入到了人类思考自身生存命运的广阔空间中去,成了“永恒”和“无限”的代名词。 本文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歌剧《沃采克》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去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揭示音乐作品中各种小人物和他(她)们所处的时代之间的深层关系,最终深化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通过研究和分析歌剧《沃采克》创作方法,从中寻找出对我们现代人有益的启示,指导我们现今的音乐创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 (一)表现主义思潮的形成给创作歌剧《沃采克》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进入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堕落、社会的畸型,人的孤独感剧增,艺术家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危机感和种种忧虑。尤其是在一战前后,德奥君主国从没落的边缘逐渐走向崩溃,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当时的社会给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继续闭着眼睛说瞎话,继续创作那些所谓英雄大人物的花前月下的虚伪的浪漫主义生活来粉饰当时的腐朽社会呢?还是把社会的真面目、真实的丑恶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搬上舞台来警示世人,真实地反映灵魂深处的所思所想,对腐朽的社会发出呐喊和反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了艺术界的表现主义创作思潮。表现主义者们以一种近乎空想的热情,用自己的艺术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贝尔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与当时许多文艺界人士一样,贝尔格最初也认为战争是解决当下社会危机与矛盾的一条出路。因此,当参军的机会来临时,尽管他的健康情况不佳,但贝尔格还是应征入伍,并为能够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而感到兴奋不已。然而三年多的军旅生活,使贝尔格受尽了折磨、痛苦与屈辱,把他对战争的狂热慢慢耗尽。在这场人类的灾难中贝尔丰深深地体会到了孤独与绝望,甚至是信念的破碎,使他从战前的一个主战者彻底转变成为了一

西方歌剧与音乐剧的几点对比

西方歌剧与音乐剧的几点对比 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都起源于欧洲,都是文学、戏剧与各种音乐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但他们也有不同的艺术样式,并且适合不同的观众群体,呈现不同的时代风貌。以下从几点对比中来谈谈两者的异同: 一、西方歌剧与音乐剧的起源 西方歌剧诞生于1600年文艺复兴末期,也就是巴洛克时期的开始。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悲剧”。因为在早期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和以歌唱形式出现的朗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渗透了“人文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歌剧的起源地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戏剧性牧歌,这是歌剧诞生的前期。牧歌主要表现的内容是爱情、政治时弊、幽默和讽刺、田园生活与浪漫的城市等等,由当时的人文主义诗人的爱情诗歌来作为题材,是一种主、副调相间的五声部合唱体裁,具有较强的感情特征和戏剧性。从而不难看出,作曲家们所用的题材已经渐渐从宗教转变为世俗,产生了新的创作意图,奠定了歌剧产生的基础。歌剧诞生也受14世纪意大利的“神戏”、“五月节戏”以及当时的田园剧的影响,特别是“16世纪的田园居对歌剧的影响尤其大,歌剧是‘蜕化于16世纪的田园剧’”。 西方音乐剧最早起源于英国,早在18世纪20年代,严肃的大歌剧让人们敬而远之,当时兴起的“轻歌剧”作为一支纽带,上承大歌剧,下延现代的西方音乐剧。“轻歌剧”作为一种“小型歌剧”格式简单通俗,篇幅也较“歌剧”短小轻快,取材于日常生活。受到英国现实社会的现象影响,现实主义体裁被搬上了舞台,剧中主角也从传统中的仙女与英雄转变成了罪犯、乞丐、娼妓等等人物,包括当时的时事和当政人物。1728年在约翰·里奇的酒店剧院首次公演的《乞丐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日益发达,中产阶

谈音乐剧的审美

谈音乐剧的审美 西方音乐剧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其美学问题的关注。早期关于音乐剧的评论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今天拥有大量优秀剧目的音乐剧仍旧是大众文化,而且始终与市场相联,那是不是它就真的不是艺术,不具有美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本文试图从美学的多个视角对音乐剧的审美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音乐剧的审美主体 音乐剧是在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时代萌芽、滋生起来的,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和简单的机械劳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观念模式,音乐剧从它的诞生到今天,始终都怀着适应它的审美主体这一明确目的。在英国和法国,滑稽表演和歌舞节目的联袂被请进酒店和咖啡馆,并建立了剧院,节目主持人以机智、诙谐和粗俗的插科打诨,将歌曲、舞蹈、杂耍等娱乐形式有机地串联起来。部分独具慧眼的美国人将各类移民艺术结合起来以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歌舞剧就是这种结合下的产物。可见,这一时期的观众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众。他们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需要一类通俗但又形式多样的娱乐形式。早期音乐剧——音乐喜剧(Mnsical comedy)以其浅俗、灵活、幽默的特点迎合了这一要求。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不再消极地沉迷于浅薄的娱乐方式,而是热情地呼唤着具有充实、生动内容的艺术。于是在一战后的美国,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了。代表作有:20年代科恩的《演艺船》、30年代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40年代罗杰斯的《俄克拉荷马》、50年代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等。这一时期的音乐剧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喜剧体裁,开始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面孔,于是,“音乐表演剧”(Musical play)这一名称便将“音乐喜剧”取而代之。尤其在20世纪40~60年代,音乐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和一种文化产业,无论

安德鲁韦伯与音乐剧

音乐剧是世界近代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现代音乐剧是从美国发展兴起的,继美国之后,英国也成为大量优秀音乐剧的摇篮,尤其是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天才创作,极大地推动了音乐剧的发展,并开创了音乐剧的新纪元 (一)音乐剧的概述 经过19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在20世纪二十年代,音乐剧处于小歌剧时代,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即娱乐性的时事讽刺剧(RENUE)。20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受欧洲轻歌舞剧和爵士音乐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如《俄克拉荷马》(1943年)、《窕窈淑女》(1956年)、《西区故事》(1957年)、《屋顶上的提琴手》等。至此,美国音乐剧达到了一个商业和艺术创作上的繁荣期。 20世纪六十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到了七八十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其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剧在今天国际市场上的走红。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从此,音乐剧的创作中心也由美国的百老汇移至英国伦敦的西区。 韦伯的音乐剧开创了现代音乐剧的时代。他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猫》中的《回忆》,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万世巨星耶稣基督》(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创作的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等,都成了世界各国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二)现代音乐剧在艺术和商业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必然因素 关于现代音乐剧的成功,媒体的报道和介绍早已汗牛充栋,毋需赘言。然而关于它作品的成功因素有一个广泛的误解,或者具有片面性,不少人认为:韦伯的成功之处在于古典歌剧与现代舞台剧的融合,一方面将摇滚、爵士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古典歌剧当中,令阳春白雪别添生趣;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优美抒情的咏叹调式的唱腔,而这正是歌剧古典美的感人魅力所在。这种误解的真正实质是对现代音乐剧的美学特征不够了解。事实上,无论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韦伯的音乐剧与传统的古典歌剧完全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两者之间有一道文化断层,而沟通这一断层的则是源自二战之后兴起的美国百老汇歌舞剧。 韦伯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形式上讲,他的音乐剧基本上体现了美国音乐剧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从骨子里讲,这是百老汇式的。但是作为一位受过正统音乐教育的“学院派”英国作曲家,韦伯又不甘于走罗杰斯和哈默斯坦的老路。 百老汇歌舞剧的商业法宝主要有三个:①豪华明星阵容;②模式化的群舞场面;③华丽的舞台效果。韦伯的音乐剧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虽然继承了百老汇的衣钵¨并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发扬光大,但他的作品中表现的艺术主题常常使百老汇歌舞剧望尘莫及,不仅具有百老汇歌舞剧极少体现的先锋派精神,而且常常以大量适合于流行传唱的优美唱段取胜。 的确,音乐是音乐剧的主体。韦伯有良好的古典音乐修养,但没有走艰涩高深的作曲曲风一路,选择的是通俗的、大众的形式:旋律动听上口,歌词明白流畅。对旋律之美的追求,

西方现代音乐剧《悲惨世界》教学设计

西方现代音乐剧——悲惨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与戏剧表演》第四单元音乐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重视表演及创编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这节课在教学上按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围绕着音乐剧《悲惨世界》开展音乐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歌剧,同学们已经对这种将音乐与戏剧、文学,舞蹈和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学习音乐剧这块知识奠定了基础。 2.能力方面 我校高中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较好,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具备 了知识拓展提高的能力。 3. 情感方面

本班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共同探究获得新知。 三、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剧《悲惨世界》,在感受体验音乐剧带给我们的震撼力同时,了解音乐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 2、通过演唱,教师介绍,引导,增强对音乐剧中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力、判断力及表现能力。 3、了解音乐要素在营造音乐气氛时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对音乐的直接感受,理解音乐时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音乐要素是怎样烘托音乐氛围的。 五、相关知识 1、四大音乐剧 2、音程及调性 3、演唱的方式及产生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文学导入,翻开《悲惨世界》的序 由法国作家同名小说《悲惨世界》进行导入,了解小说人物、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