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因其形态美、多样性和花色艳丽而备受喜爱。

随着人们对园艺植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工培育和繁殖兰科植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

的兰花繁殖方法常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进行研究

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组织培养的方法

1.愈伤组织培养法

愈伤组织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方法。通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活组织)的形成,使其活化和增殖,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兰科植物的繁殖需求。由于兰科植物

的生长条件较为严苛,传统的愈伤组织培养方法常常无法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近年来,

研究人员通过添加生长调节剂、控制培养条件等方法不断完善愈伤组织培养法,逐渐实现

了对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有效控制和优化。

2.无菌播种法

无菌播种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切片和分离

出来的兰科植物愈伤组织,放置在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培养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

度和湿度,以保持培养基的水分和营养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组织的形成和增殖,

缩短花药期和出苗期,降低繁殖成本。

3.脱毒培养法

脱毒培养法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会在

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等物质,将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消除,保证培养环境的洁净。这样一来,获得的组织生长旺盛,花药期和出苗期大大缩短,温度和湿度可以适当降低,从而大量繁

殖兰科植物。

二、技术进展

1.基于基因工程的组织培养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

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从而

在组织培养中获得更好的繁殖效果。例如,通过转染水杨酸诱导新兰的愈伤组织进行增殖

和分化。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帮助培育出更加健壮的植物,提高其耐受性和抗病性。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兰科植物的繁殖和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纳米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崛起,为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它们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剂使用。通过将纳米材料与生长调节剂或抗病剂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兰科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繁殖率。利用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形态和表面性质,通过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来调节兰科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三、前景展望

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植物繁殖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相信在组织培养的领域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更多的新方法将被应用到实际生产和应用中。我们期待未来能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更多品质更好、颜色更美丽的兰花品种,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到这些美丽的兰花,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生物学、园艺学等领域交叉应用的研究,是根 据植物物质代谢、组织分化的生物学特性来利用体外条件进行培养的技术。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苗繁育、药用植物培植、传统农产品改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研究者们 首次在体外培养了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60年代以后,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 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细胞培养的思路来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探究。随后,人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植物的体细胞遗传学研究、植物细胞与组织工程、植物生长激素与生长调节等方面的研究。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技术创新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培养基组成的改进、植物体胚发生的调 节与诱导、基因转化与修饰等方面。 1、培养基组成的改进 组织培养的基础是培养基,目前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基都是通过改良的MS基 础培养基。除了常规的氮源、磷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成分外,近年来研究者还发现了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与激素,因而对培养基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和改良。例如,新开发出的将核糖核酸混合与培养基混合的方法,使得培养基更加有机、稳定,以及对稀释的适应能力显著提高等方面,从而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植物体胚发生的调节与诱导

植物体胚发生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植物体胚发生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去分化的途径,将不同种的植物分离出独立的组织,再从这些组织中重新分化出新的植物体胚;另一种是直接通过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来实现植物体胚的形成。其中,后一种方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基因转化与修饰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对植物的改良与优化已经成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可以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特性或抗性等方面。例如,通过加入外源基因,可以增加植物的耐盐性、叶片含氯量等,从而促进相应的应用。而且,基因修饰技术还能够在提高植物品质的同时,使得植物在逆境环境下的存活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技术和方法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适应,以及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差异和适应性。 2、研究植物组织与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和细胞途径分化,为植物发育控制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3、基于体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技术研究,探究未知遗传信息的表现和遗传规律,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细致的遗传修饰。 总之,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会在广泛应用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培养基体系、胚胎诱导技术、遗传修饰技术等,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为植物工程、科学研究、产业改良等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持。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蝴蝶兰各培养再生途径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为蝴蝶兰的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蝴蝶兰(Phalaenopsis)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和开发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方式,目前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利用蝴蝶兰杂交种子在无菌条件下诱导发芽,获得再生植株[2];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Protocorm like-body,以下简称PLB),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即原球茎再生途径[3,4];三是通过离体器官诱导产生丛生芽,通过培养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即器官再生途径[4-7]。 1无菌播种再生途径 蝴蝶兰经人工授粉可获得种子,但种子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胚乳,只有1层极薄的种皮,通常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萌发,需经组织培养无菌播种才能获得植株。在蝴蝶兰开花时选择优良植株进行自交或杂交授粉,生长4~6个月后尚未开裂的蒴果可用于试管无菌播种。由于蒴果内种子数量达几千万之多,1个蒴果便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植株[8]。通过无菌播种人工培养,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种子无菌播种10d后胚明显膨大,呈鹅黄色,陆续变成绿色,约1个月的时间形成原球茎)。随后,原球体拉长,同时原球体上伴随着长出白色根毛状物,接着在顶端生长点处长出芽鞘,芽鞘不断长大,形成第1片鞘叶。至2个月时,于第1片鞘叶对面长出第2片鞘叶,随着鞘叶的生长,2~3个月的时间在2片鞘叶之间长出真叶。最后,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形成再生植株[8-10]。 魏翠华等[9]研究发现,添加香蕉汁对蝴蝶兰种子发芽、原球体形成以及叶片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水解乳蛋白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比较光照和黑暗2种培养条件,种子萌发无明显差异。章玉平等[10]研究表明,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天然物质如苹果汁、香蕉汁、胰蛋白胨和活性炭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亲和力不同,对种子播种的发芽率和生长发育状况有很大影响[9]。魏翠华等[9]认为在培养过程中种子发芽的速度与接种到培养瓶中的微滴浓度有关,浓度高的,所含种子量多,水量少,发芽就快些,显示出发芽的“群体效应”。

试析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试析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通过采用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方式对蝴蝶兰进行繁殖培育,并且对蝴蝶兰的快速培育繁殖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明确了蝴蝶兰组织培养的优势以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同时阐述了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以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蝴蝶兰组织培育当中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同时也为蝴蝶兰的广泛种植以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引言:蝴蝶兰,属于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于热带以及亚热带气生兰。蝴蝶兰的原本产地在菲律宾、马拉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植株美观,形状似碟,枝叶繁茂且花色鲜艳持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蝴蝶兰属于单茎性气生兰,植株较少发育为侧枝,蝴蝶兰的种子也由于并不包含胚乳或者其他类型的组织,由此蝴蝶兰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十分低,常规的无性繁殖方式根本无法采用。而组织培养方式进行的种苗繁殖是当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以及种植的唯一的途径。蝴蝶兰主要是通过无菌播种以及使用其他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进行快速繁殖。 一、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及其影响因素 1、丛生芽诱导繁殖 当前,蝴蝶兰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有原球茎以及丛生芽繁殖途径。相对而言,原球茎的繁殖途径是研究相对较多的一种类型,而丛生芽快速繁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芽生芽的繁殖途径。其培植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容易操作,并不对母株造成影响和伤害,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遗传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植株的大量变异。并且丛生芽诱导的繁殖途径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诱导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 2、诱导以及其繁殖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应的研究以及实验表明,6-BA对蝴蝶兰丛生芽诱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浓度一定的6-BA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腋芽的休眠,随着6-BA浓度的持续提高,丛生芽的增长率也随之提高。6-BA浓度的提高能有效提高丛生芽的增长率,然而浓度过高的6-BA也将对丛生芽的生长以及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其芽的长势变弱,同时也将导致蝴蝶兰的褐化率明显增加。除此之外,NAA同时也将对丛生芽的增殖率产生影响。适当浓度的NAA能有效提高蝴蝶兰丛生芽的生长以及增殖,然而浓度过高将导致丛生芽的生长以及增殖缓慢、长势较弱,并且开始生根。由此在工厂化的育苗过程中,当丛生芽诱导数量阶段,可使用9.0mg/L 以及0.5mgNAA能获得较好的增殖率。这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二、蝴蝶兰的培养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组织培养 摘要:近年来,对铁皮石斛的需求日趋增加,而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组织培养技术使大规模人工栽培成为可能。从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生根与壮苗、原球茎增殖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关于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铁皮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是传统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止咳润肺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由于石斛自然繁殖力低,种子需与真菌共生才能萌发,加上长期采挖,使得野生铁皮石斛资源日渐枯竭,成为濒危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品种。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内许多科研人员进行了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1种子萌发 1.1胚龄不同种龄的种子萌发率不一样。叶秀嶙等取铁皮石斛6个月种龄的种子进行组织培养发现,种龄愈长,萌发率愈高。2个月种龄的种子接入改良N6培养基中,萌发率仅为6 % ; 3个月种龄的种子接入改良叹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开始萌发,萌发率为87 % ; 4 一 6个月种龄的种子接入培养基中,只要培养一周即可萌发,萌发率为95 %。曾宋君等将铁皮石斛种子接入改良N6培养基中进行组织培养,亦得到相似的结论,幼胚胚龄在60d以下时,萌发率极低,随着胚龄的增长,其萌发期逐渐缩短,萌发率逐渐升高,成苗率也逐渐升高,但到达一定的胚龄后,差异并不明显。

1.2基本培养基 铁皮石斛种子在N6,改良N6, MS , 1 / 2 MS , SH、KS、VW、 KundsonC , 1 / 2N6, White等培养基上均可萌发。赵天榜等比较风、MS 等14种培养基对铁皮石斛种胚成苗率的影响,除残外,所有的基本培养基均优于其减半培养基,其中以N6最好,SH、Kn、MS次之,1 /2MS、1 / 2 Vw最差。曾宋君等田将铁皮石斛种子在SH、改良N6、 MS、KS、VW、KundsonC培养基中培养,得出最适培养基为改良N6 或自制PT培养基。罗吉凤等比较了 MS、1 / 2MS、1 / 2 N6和White 培养基对铁皮石斛种子萌发的影响,30d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5 %,但1 / 2MS培养基上所萌发的原球茎较大。 1.3激素 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可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以0.2 一 0. 5mg/L最适合胚的萌发和生长,过高起抑制作用。2 , 4-D对胚的萌发起抑制作用。6 — BA对胚萌发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KT、IAA对胚萌发和成苗的影响不大,当浓度超过lmg/L时,对胚萌发和成苗起抑制作用。ABA有抑制种子萌发和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但张铭等发现ABA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原球茎的质量,浓度以0. 5mg/L为最佳。 1.4天然添加物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马铃薯汁、香蕉汁、椰乳可促进铁皮石斛种胚的萌发,但张玲等认为香蕉提取物和椰乳对种子萌发和正常发育有不 利影响,干扰其正常发育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 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 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新技术;应用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s for the study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hysiological resistance, hormone and organogenesis and embryogeny and provides many goo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effective wa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 words 】plant tissue; Training; Research progress;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 将离体的植物器官( 根尖、茎尖等) 、组织( 形成层、花药组织等) 、细胞( 体细胞、生殖细胞等) 、胚胎( 成熟或未成熟的胚) 、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 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 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因为它可以提供生理状态比较一致的材料, 从而保证了试验的可靠性、结果的精确性。第一, 试验材料来源单一, 无性系遗传特性一致。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材料是细胞、组织块或器官、小植株等, 个体微小, 均可来自同一个植物个体, 遗传性状高度一致, 培养中获得的各种水平的无性系(即克隆)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极大地提高了试验精度。第二, 低成本、高集约度、高效率。实验微型化、精密, 管理集约、精细, 工作效率高。第三, 环境条件可控, 实验误差小。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完全可以人工控制或自动控制, 试验处理条件一致, 误差很小。第四, 生长快、周期短, 可重复性强。由于营养等外在条件接近植物生长的最佳条件, 故生长迅速, 试验结果的重演性很高。第五, 可连续运行、周年试验生产。由于环境条件可控, 全年四季均可连续作业。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早在1902 年, 德国著名的植物学家Hanberlandt 根据细胞理论预言细胞的全能性, 认为每个细胞像胚胎细胞那样,可经过体细胞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培养没有获得成功, 然而他所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科学推断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去探索. 1904 年, E.hanning 培养了萝卜和辣根属的一种植物的近成熟胚, 发现可使其发育成熟, 这是胚培养的第一篇论文; 1909 年,

蝴蝶兰组培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培研究进展 张丹桂 201310010125 集贤创新实验131班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为兰科多年生附生草本,花形态优美似蝶,枝叶繁茂,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在热带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蝴蝶兰是目前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的种类之一,同时也是室内绿化美化的新型观赏花卉,国内外市场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外植体繁殖途径糊蝶兰组培的过程一般分为外植体的诱导、继代增殖、壮苗、生根、健化移栽5个阶段。目前,国内外蝴蝶兰组培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选择、植物激素种类和配比浓度、褐变防治措施等方面。 1.外植体选择及培养方法 关于糊蝶兰组培外植体选择方面的报道较多,不同外植体各有优缺点。常见的用作组培的外植体有种子]2[],1[、叶片]3[、花梗节间]4[、根尖]5[、花梗腋芽]6[等。常用基本培养基有:KC、MS、VW、BM及其改良型。激素浓度、种类及不同组合对外植体的诱导和原球茎的增殖及分化起着主导作用。 1.1茎尖培养

茎尖分裂最旺盛,易诱导,是极好的高质量外植体。但芽的来源有限,蝴蝶兰只生一茎,摘取茎尖就有可能丧失母株,这对于珍稀品种来说损失很大。除此消毒不易掌握,容易造成茎尖死亡或污染。 1.2叶片培养 叶片对母株伤害小,不受季节所限,消毒方便,但成熟叶片对诱导反应弱,激素不足时不易诱导或激素添加过量容易出现变异。叶片作为外植体时,以选用试管苗生长旺盛的肥厚幼叶基部,切取0.5~1.0 cm叶片作为外植体,平放于培养基上诱导效果最佳]9[~]7[。杨美纯等认为BA是决定叶片原球茎发生的主要因子,没有BA则诱导不出原球茎,BA以5mg/L最佳,基本培养基以MS最佳]10[。 1.3花梗腋芽培养 花梗腋芽虽取材时间受限,但因具有苟片包被,离基质远,带菌少,容易取材,对母株危害小,易消毒,诱导率高等优点,是应用最广的外植体,所诱导的丛生芽能够很好的保留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不易产生分离,适合商业品种快繁,通常以中上部饱满腋芽为佳,切成1.5~2.0 mm的薄片。曾宋君以花梗切片在MS培养基上诱导原球茎效果最好,BA浓度1~20mg/L都可以诱导出原球茎,但在5~10 mg/L范围内最佳]11[。操作过程中为避免酷类物质扩散可采用三点接种方法。1.4根尖培养 剪取根尖对母体影响甚微,外植体多,取材不受季节限制,是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但是按照Peetosrn的芽根形成观点,根分生组织转化为芽体的可能性极小。以根诱导原球茎的报道也很少。1995年张秀清等在MS+0.5mg/LBA上获得75%的根尖原球茎诱导率,但在根尖分生区以外的根段上诱导不出原球茎,同时根尖过小易褐化死亡,因此难度较大,不易进行]12[。

兰花的组织培养

兰花的组织培养 张婷婷20081070175 摘要: 对兰花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兰花组织培养中组织培养程序、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与激素的选择、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 兰花; 组织培养; 外植体; 培养基 兰科(Orchidaceae) 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 约有800 属, 25 000~30 000 种, 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兰花是整个兰科植物的总称, 常见的有春兰、蕙兰、建兰、蝴蝶兰、石斛、卡特兰, 文心等, 其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些种类如天麻等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兰花的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60 年代。Morel[1]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 在含有细胞分裂素的KC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茎尖分生组织膨大形成原球茎, 并分化出根和叶, 首次获得兰花无病毒小植株。目前大约已有60 余属数百种兰花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 1 组织培养程序与外植体选择 种子、胚形态建成途径 用于兰花离体繁殖的外植体材料很多, 通常选择有新芽、幼叶、茎尖等。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大花蕙兰(Cymbidium) 、嘉德丽亚兰(Cattleya) 、石斛兰(Dendrobim) 蝴蝶兰( Phalaeanopsis) 、文心兰(Oncidium) 等首先在茎尖培养中取得成功[2]。侧芽的应用也很广泛, 一般认为带1~2 个叶原基的茎原椎成活率高, 中间部位侧芽成活率及生长率较高。但因为有的兰花只生一茎,摘取茎尖就有可能丧失母株, 因此, 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外植体。用叶片作外植体可以减轻或避免对母株的伤害。大多数以叶片为外植体的成功报道是取试管苗的幼叶为培养材料, 从成熟植株上取幼叶为外植体培养成功的报道不多。有研究指出: 蝴蝶兰试管苗幼叶原球茎发生率可达90%, 而成熟叶对诱导反应极弱[。这可能是由于成熟植物组织向培养基中释放高浓度的抑制生长物质, 严重影响兰花组织的存活。现已报道的蝴蝶兰外植体材料各异, 不同的外植体其诱导的效率也不同 表1 不同外植体原球茎的诱导效率 外植体最高诱导率/% 特点( 见参考文献) 子100 产生性状分离, 可用于育种 胚80 产生性状分离, 可用于育种 花梗节间88 保持母株性状, 取材受时间限制花梗腋芽94 保持母株性状, 取材受时间限制[ 叶片( 未切割) 90 保持母株性状, 对母株伤害不大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因其形态美、多样性和花色艳丽而备受喜爱。 随着人们对园艺植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工培育和繁殖兰科植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 的兰花繁殖方法常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进行研究 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组织培养的方法 1.愈伤组织培养法 愈伤组织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方法。通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活组织)的形成,使其活化和增殖,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兰科植物的繁殖需求。由于兰科植物 的生长条件较为严苛,传统的愈伤组织培养方法常常无法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近年来, 研究人员通过添加生长调节剂、控制培养条件等方法不断完善愈伤组织培养法,逐渐实现 了对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有效控制和优化。 2.无菌播种法 无菌播种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切片和分离 出来的兰科植物愈伤组织,放置在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培养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 度和湿度,以保持培养基的水分和营养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组织的形成和增殖, 缩短花药期和出苗期,降低繁殖成本。 3.脱毒培养法 脱毒培养法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会在 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等物质,将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消除,保证培养环境的洁净。这样一来,获得的组织生长旺盛,花药期和出苗期大大缩短,温度和湿度可以适当降低,从而大量繁 殖兰科植物。 二、技术进展 1.基于基因工程的组织培养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 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植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从而 在组织培养中获得更好的繁殖效果。例如,通过转染水杨酸诱导新兰的愈伤组织进行增殖 和分化。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帮助培育出更加健壮的植物,提高其耐受性和抗病性。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兰科植物的繁殖和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纳米技术的应用

中国兰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兰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兰花泛指单子叶植物中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全世界有700多个属2万多种[l]。中国兰是指兰科兰属(Cymbidium)中的部分小花型地生兰,在日本、中国均有分布,但主产我国南方地区。其花具有独特的香气,孔子称之为“王者香”,后来有“国香”、“香祖”之说,沿用至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兰已扩充为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建兰(C.ensifolium)、墨兰(C.sinense)、寒兰(C.kanran)、莲瓣兰(C.lianpan)和春剑(C.longibracteatum)7个种[2]。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多省,夏季常气温较高,冬季分布区北缘有霜冻或短时的积雪。其中,春兰和蕙兰主产于江浙及四川等地;建兰和墨兰多产于福建、广东地区;春剑主产于四川和云南;莲瓣兰几乎为云南主产。 1引种驯化 目前,我国栽培的国兰品种绝大多数都是由野生种类引种驯化而来。海南等地已开展了野生兰花的种质资源搜集和驯化栽培,东风兰(C.dayanum)、墨兰、建兰等多种兰花的驯化栽培已获成功。湖南省在野生兰花资源调查、标本采集、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3]。 兰花引种驯化应重点选择观赏价值高的野生种及其变种,以及国外的优良栽培品种。首先应了解原产地的环境条件,若其与引入地的条件相近,则可以引种;否则需要先进行驯化,然后才能引种。 2杂交育种 中国兰的杂交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在2000年以前开展的较少,近几年国内学者分别开展了春兰、蕙兰、墨兰以及建兰等和大花蕙兰的杂交育种工作,并取得了成效。何嵩等[4]进行了春兰×墨兰的杂交;李芳等[5]进行了台兰(C.floribu-ndum)×蕙兰的杂交;张志胜等[6]开展了墨兰×大花蕙兰(C.hybridium)、建兰×蝴蝶兰(Phalaenopsiss pp.)的杂交;朱根发等[7]利用墨兰与大花蕙兰进行种间杂交,成功获得了5个组合的杂种原球茎和植株;同时,朱根发等[8]还进行了大花蕙兰、墨兰、建兰、纹瓣兰(C.aloifolium)、兔耳兰(https://www.sodocs.net/doc/a819231773.html,nci-folium)等兰属植物的种间远缘杂交试验;郑立明等[9]以野生春兰为母本,大花蕙兰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800多个春兰×大花蕙兰杂种原球茎无性系;陈瑶瑶等[10]以大花蕙兰和墨兰杂交育成的品种韩国桃花为母本,与蕙兰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王丰妍等[11]进行了大花蕙兰品种绿宝石与春剑的杂交。 3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诱变育种的实质是多倍体育种,即通过物理、化学和辐射等方法诱变兰花组织,产生多倍体。诱变育种产生的植株粗壮,花朵硕大,花色艳丽,叶片增宽增厚,适应性增强,次生代谢物积累提高,其中异源多倍体还可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弊端,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

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如抗寒性,耐盐碱性突变新品种的培育。 2.1.4 细胞融合通过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可以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而获得体细胞杂种,从而创造出新种群或育成优良品种。目前采用细胞融合方法已培育出多种植物新品种。 2.1.5基因工程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植物的遗传再生体系,是转基因育种的关键所在。在199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在辽宁进行了商业化种植,成为世界上第一例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植株。目前我国转基因植株研发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最新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最新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集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遗传 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涉及农业、林业、 药学、医学、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而在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发展 的时代,在各行各业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向 前突破,为了更好地解决植物产业中的生长和繁殖问题,提高农 作物栽培的品质和产量,在本文中,我们将梳理植物组织培养技 术的最新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定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人为条件下,利用合成培养基、人 工环境和生长调节物质等手段,对植物的形态、生长、发育进行 控制和调节的技术方法。这一技术可以通过体细胞的再生和分化 来实现植物的培养、繁殖和育种等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最新研究——生长调控 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生长调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为干预植物的生长过程,以达到改良

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长调控方面的 研究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利用营养物的供给和配比调控植物的 生长;二是通过调节激素的类型、浓度和组合,来控制植物的生长;三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长调控方法 首先,利用营养物的供给和配比调控植物的生长已经成为一种 主要的生长调控方法,其研究重点是人工调节培养基中营养物的 含量和组合,以控制植物细胞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最新研究 表明,调控营养物的含量和配比已经成为促进植物发育的新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植物的生长质量和繁殖能力。 其次,通过调节激素的类型、浓度和组合,来控制植物的生长 的研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利用激素对植 物生长进行人工调节已经成为研究生长调控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可以使植物在一定期间内完成不同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可以使植 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性。最新研究 表明,调节激素类型、浓度和组合也能帮助植物适应环境变化, 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和产量。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金线莲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文对金线莲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金线莲无菌培养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移栽驯化4个阶段,以期为今后组培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 The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belongs to the genus Anoectochilus Bl.(Orchid),which is a perennial herb pla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 us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tissue culture,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ptic system,multiplication culture,rooting culture,transplanting domestication. We hoped that the paper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in tissue culture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Key words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tissue culture;rapid propagation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 Bl.)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金蚕、金线兰、金线虎头蕉等,产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1-2]。金线莲作为名贵珍稀的中药材,性平、味甘,有“药用植物之王”的盛誉,在民间素有“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高热、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肾炎等。在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和东南亚地区被视为珍稀名贵药材,被称为“药中之王”[3-5]。由于金线莲对生态条件要求较严,其蕴藏量甚少,且本身植株矮小(高仅4~18 cm,茎径0.5~2.0 mm),根系不发达,生长发育缓慢,使金线莲变得更为珍稀[6]。加之近年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野生资源,人为长期大量无度采挖,以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国内野生的金线莲近乎枯绝[7-8]。此外,野生金线莲的种子细小,不具胚乳,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极低,而采用扦插进行繁殖,繁殖速度慢,因此在金线莲的产业化种苗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组培方式进行扩繁。而关于金线莲的组培育苗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相关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和全面。该文就金线莲的组培快繁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组培过程中无菌体系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等方面内容,以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 无菌培养的建立研究 金线莲组培过程中,整株植株均可作为外植体,包括茎段、顶芽、叶片、种子等,但是不同类型的外植体对于其启动均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同时对下一步的增殖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王雅英等以金线莲茎段、叶片、不定芽为试材,比较3种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均能成功诱导愈伤组织,但以不定芽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9]。而冯亦平以金线莲无菌幼苗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发现其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且分化周期长,后期不易形成不定芽,而采用茎片(茎段切成厚约2 mm的小片)进行诱导,其诱导率达60%以上,且培养周期也较短,适宜于规模化生产,是作为金线莲快繁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是通过体外 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探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过程的一种手段。该研究可应用于植物育种、疾病防治、药物合成等方面。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首先,研究人员通 过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这些材料可以为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其次,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培养体外组织,可以对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属性进行改良。例如,在番茄的育种过程中,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速生的、抗病的、高产的植株,使其产量和品种的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再生和繁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 通过植物的愈伤组织再生整个植株,或者利用植物的芽眼、芽鞘和种子进行繁殖,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除了以上应用外,植物组织培养还能够被用于药物的合成。有些植物可以合成 出特定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植物药物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例如海南黄花菜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领域的中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黄花菜的愈伤组织中提取出特殊的活性成分,作为药物使用,而不必像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对大量的植物进行采集。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其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实验中细胞生长不良或死亡率过高的问题。这是由于在体外条件下,植物细胞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无法和体内环境相匹配,导致其死亡率过高。另外,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等过程需要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 摘要: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含义,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应用于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应用于植物有用产物生产、应用于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应用于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进展 1、引言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生产优良无性系,为人们生产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这样细胞融合就打破种属间的界限,促进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能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的理想材料,加速植物快繁、花药培养、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各个植物科学的领域及农业、医药等多种行业。这样就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含义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现状 3.1应用于植物育种 当前,我国将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作物育种,特别是在:第一,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合。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而成为一种最新的育种手段,育成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我国在单倍体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育成

了作物新品种—单育1号烟草品种,以及中花8号水稻和京花1号、京单92-2097小麦等面积栽培的作物新品种。第二,胚胎培养。植物的杂交不 孕使远缘杂交不容易成功。但是,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能够使胚正常发 育和培养出杂交后代,以无性系繁殖获得数量较多、性状一致的群体,胚 培养已在多个科属中成功。这种技术就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 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植株。用胚乳培养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三倍体加倍后可得到六倍体,可育 成多倍体新品种。第三,细胞融合。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就是原生质体 融合,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获得体细胞杂种,创造新种或育成 优良品种。当前,已获得几十个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愈 伤组织,分化成苗。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从不杂交的植物中如番茄和马 铃薯、烟草等获得属间杂种。第四,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工程的技术,把 目标基因切割下来,通过载体使外来基因整合进植物的基因组,这种技术 克服作物育种的盲目性,按人们的需要操纵作物的遗传变异,育成优良品种。第五,培养细胞突变体。愈伤组织培养通过细胞培养,使细胞处在不 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诱变,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 变体,从而育成新品种。诱发突变困难、突变率较低的性状,处理细胞数 远远多于处理个体数,因此一些突变率极低的性状包括植物抗病虫性、抗寒、耐盐、抗除草剂毒性、生理生化变异株等的诱发,为筛选和选育提供 了丰富的变异材料。这种方法已应用到筛选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突变体。 3.2应用于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多和有效的技术就是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 一些农用物都带有病毒,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包括马铃薯、甘薯、草莓、大蒜等。感病植株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利用组织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 20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 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研究现状-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研究现状-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八篇: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研究现状 摘要:组织培养作为常用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组织培养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组织培养;园林植物;生物育种;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 简称植物组培,即通过体外无菌操作,分离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等植物体的一部分,配合一定营养及生长调节剂,通过控制合适的光照、温度等因素实现植株再生或快速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最早源自于1902年,由德国

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Gottlieb Haberlandt提出的可以由单细胞导培养重获完整个体的可能性假说。随后,逐步发展起来了以茎、叶、根尖、胚芽、形成层等组织器官导获得新植株的技术。组培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细胞全能性。理论上,来源于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均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通过导脱分化,可以重新分化成各种器官和完整植株。从上个世纪30年始到目前为止,组培技术已经逐步完善,已成功在包含番茄、大丽花、兰花、烟草等上千种植物中应用。 随着组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用于植物脱毒,防止品种的退化,也能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性状稳定的植株,因此为经济作物商业化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发展起来的基于组培系统构建的遗传转化系统在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