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案例以新课程理念为基准,设计问题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生物膜结构模型。

问题串的设计思路:要弄清细胞膜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究膜的组成成分→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磷脂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引导学生探究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合方式→建构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二.教材分析

1.容和地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容。而第二节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容的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2.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容

3.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容有关的具体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教师提供科学背景,学生设计实验,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对细胞及组成分子、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知识已有一定了解。高二学生具备一定分析问题能力,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

1.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究细胞膜的结构,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其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主题

[师问]肉眼见过细胞?

[展示]鸡蛋(说明蛋黄部分为一个细胞)

[教师]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细胞膜是否存在?

[讨论结果]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一是:用筷子拔弄蛋黄,体验蛋黄与蛋清的界线,最后用针挑破蛋黄表面,观察是否有容物流出;或用小塑料管插入蛋黄,观察蛋黄容物是否会从塑料管中流出。如果蛋黄容物有流出,说明细胞膜是存在的。如果蛋黄容物不会流出,说明细胞膜不存在。

并让学生回忆细胞膜的功能:保护、控制、信息交流

[教师]细胞膜具有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有关。细胞膜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我们首先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讨论结果]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必需首先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问题“肉眼见过细胞吗”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再向他们出示鸡蛋并说明其中有一细胞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2.利用科学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探究细胞膜的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教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遂道,来到100多年前的19世纪的世界里。请大家在讨论问题和设计实验时,要充分注意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老师会在课件中以“背景”的形式向大

家呈现当时相关科学技术条件的信息。

【背景1】19世纪化学上已经发现了“相似者相溶”的原理。

阅读科学史料:1895年,E.Ov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教师]请大家在讨论时务必要注意,欧文顿的这个实验现象实际上不止一层含意。

[讨论结果]细胞膜可能含有脂质成分和非脂质成分,并且脂质成分排列在膜上的面积比非脂质成分还要多。

【背景2】①20世纪初,人们已经掌握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相关分子的技术,如从人的消化液中提取出、分离并鉴定各种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磷脂酶、肽酶、二糖酶等)。

[教师]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非脂质成分又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加以探讨。

[讨论结果]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分别投入只含有一种消化酶的各种溶液中,观察细胞膜会否被破坏甚至溶解。再根据酶的专一性来加以推导。

[教师]设计非常合理。当时科学家实验发现,磷脂酶能让细胞膜溶解,蛋白酶能让细胞膜破裂。可以预见,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

[师问]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讨论结果]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教师]当时科学家确实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分子。

(设计意图:阅读史料,分析现象,推测结论。根据提供的科学背景设计实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

(2)探究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合方式

[师问]知道了细胞膜的成分,接下去要研究什么容?

[学生]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合方式

【背景3】人们研究发现,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示图)。

根据磷脂分子模式图及结构特点,要求学生尝试画出水—空气界面、水中二种情景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学生画图。教师据图分析

[教师]假设磷脂球状的中央有水,那么磷脂分子又该怎样排布?

[学生]磷脂双分子层。

[教师]试想,磷脂分子是应该怎样构成细胞膜的?

[讨论结果]可能是排成双层的磷脂分子层。

要求学生画图展示。

[教师]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存在。

[讨论结果]将一个红细胞膜上提取出的脂质,放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思路,与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的想法不谋而合。1925年这两位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背景4】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罗伯特森(J.D.Robertson),于1959年在电镜下的细胞膜照片上看到了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由于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时散射度高,呈黑暗;照射小分子物质时,散射度低,呈光亮。请大家帮助分析,蛋白质与磷脂分子的空间关系?

学生画图

[教师]罗伯特森提出了细胞膜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检验这一模型是否能解释细胞膜的实际情况?

学生列举实例否定膜的静态。如变形虫变形运动,质壁分离,红细胞吸水膨胀等。

【背景5】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荧光染料标记技术(标记大分子,并能检测到被标记的大分子的具体分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老师]同学们再想想,你们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有力地说明细胞膜的结构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吗?

[讨论结果]将一个蛋黄细胞小块面积用绿色染料标记,另一小块面积用蓝色染料标记,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种染料的分布。如果两种染料的分布均匀,说明蛋白质分子(或磷脂分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教师]1970年,科学家按照同学们的设计,用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实了同学们的推理。

【背景6】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技术的应用,细胞膜的结构图

学生修正细胞膜的结构图

[教师]根据上述的分析、推理和证实,请同学们归纳总结生物膜结构的基本容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结果]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以镶、嵌、贯穿等三种不同的方式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中,③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教师]同学们总结出的上述三点容,就是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在前人研究和自己观察、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可见,我们的同学非常棒,已具备了科学家的素质。

[讨论] 1举例说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你受何启示?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师总]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科学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程,需要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关于细胞膜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并未停止。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将来或许你们能提出更完善的生物膜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一系列的问题串,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领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生物膜组分的探索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八.教学反思:

1.利用科学史料,还原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进行科学史教学的常用

方法,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好比是科学家的科研项目研究。我曾采用另一种教学设计,先呈现科学史料,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容。而现在采用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假设自己是一为研究者,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应该如何层层深入,而把科学史料做为证据验证学生的设计,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探究。2.探究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最初是直接向学生呈现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的实验,让他们分析得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成两层。这种处理效果一般,不如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存在。虽然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是可以完成任务的。确实,最后的教学实践证实了我的想法,也让我为学生自主实践中迸发的能力感到震撼。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基础知识回顾】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 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⑵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192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⑶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199年,罗伯特森在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

分子,两边暗层是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后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全是全部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⑶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融合。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有重要的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 重难热点归纳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

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 (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得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教材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体现科学家思维的快感 (3)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动力的观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问答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我们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猎豹捕食斑马的过程心惊动魄。这是宏观世界的捕食现象,那么在微观世界中是否也存在捕食现象呢?下面我看一段变形虫与两个草履虫捕食的场景。播放变形虫捕食两个草履虫的视频。 学生:倾听与观看。 教师: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是如何捕食草履虫的?如果变形虫的细胞膜是刚性的,变形虫能完成捕食行为吗?如果把细胞膜扩大到生物膜层次,那生物膜也应该是流动的,但这一结构模型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思考,回答。 [创设意图] 通过视频短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并积极参与,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1: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问题:根据资料1,结合化学中相似相容原理,请你猜测:细胞膜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 1【设计思想】 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 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探索历程,建立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通过分析、作图、识图和讨论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索的思想,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正确的科学观点。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正确的科学理论需要大量科学实验一步一步来验证和完整。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生物,人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 〖引入〗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所以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19世纪末,欧文顿对此的研究: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4、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教师讲述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4、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5.经科学家化学分析结果,细胞膜成分除了脂质外,还有蛋白质。那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 疆市级优课)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 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 [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资料1]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 [资料2] 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 [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资料3] 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 时间:1925年 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实验结论是什么? 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 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 时间:1959年 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 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 [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资料5] 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人教A版必修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探索历程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 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⑵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实验” 教师设问:对“荷兰科学家实验”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如果 你是科学家,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展示“磷脂分子图” 教师讲述:先解释磷脂的结构组成,强调头部磷脂的亲水性和尾部脂肪酸的疏水性,解释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然后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磷脂分子的特点:一个亲水性头部,两个疏水性尾部。(在水一空 气界面上如何分布,在水中如何分布) 思考与讨论1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 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 行检验和修正,。 3?提示: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述:知道了膜中脂质的结构,那么蛋白质又处于如何的位置呢?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⑶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教师设问: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一一实验得到什么现象?让 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图片展示电镜下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课件展示: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裂与复原现象。 教师设问:罗伯特森细胞膜静态结构能说明这些生命现象吗? 教师讲述: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来源一 ⑷20世纪70年代“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教师设问: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 象?推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a84669674.html,] 学生交流、讨论:(略)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略)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王海荣使用人:高一生物组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课前自主预习】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膜主要由_______和 ____________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_____________。 4.1959罗伯特森年提出:生物膜都由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的态模型。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2.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 ___________朝向两侧, 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3.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__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形成的,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和结合成的。 5.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___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________的)。 6.膜的功能特点: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自测】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且学生了解到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本节将深入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资料一: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资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从资料1和2中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三: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 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画出来 师: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像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 生: 资料四: 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资料五: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资料六: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师:请学生构建生物结构,并画出来 生: 本节课以资料和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索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 .

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 .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难点】 1、重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 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利用科学史料,还原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进行科学史教学的常用方法,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好比是科学家的科研项目研究,因此,本节教学采用项目学习教学法,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操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这一部分时采用提出疑问,根据实验观察依据提出假说并质疑或者证明假说是否成立的叙述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当时科学家在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领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它是理解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也是了解细胞代谢的基础。对以后章节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总结法,自习法,讲述法。 总体设计思路:在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主要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研究;细胞膜中的组成物质的排列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位置;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索。每个问题的探索基本涉及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提出假说,验证实验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教师提供实验事实,引发学生探索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按以上五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如果让你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会选择哪种呢?用哪种材料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呢? 展示资料: 塑料袋:无毒、无味、无臭,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聚乙烯薄膜,轻盈透明,具有防潮、抗氧、耐酸、耐碱、气密性一般,热封性优异等性能。 普通布: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