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2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22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22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22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语文导学案(个案)执笔:周旭慧审核:审批:学案编号:课题:22、我为你骄傲课时:第2课时授课人:授课时间:

第22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导学案

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岛屿”等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感受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第1—4自然段,感受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预习导学: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南约330千米的海域,与东沙、南沙、中沙群岛共同称为南海四大群岛。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四十多种。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的热带鱼场,那里有鱼的种类四百余种。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 2、帮助学生理解“一群岛屿”、“海防前哨”。 3、点明本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 1、给生字注意并写出课本中的词。

蓝()()懒()()披()() 划()()威()()武()() 2、读准下面词语,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岛屿富饶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懒洋洋蠕动威武 海参 二、合作学习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要把第二自然段读两遍,看看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吗? (2)瑰丽无比、五光十色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呢?(从课文中找出来) (3)这样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还可能有哪些着色呢?(发挥想象写几个吧) (4)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海水呢?(从课文中划出答案即可)(5)海水如此美丽,在这美丽的海水底下到底还有什么呢?想不想潜入海底看一看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几段写了海底呢? 2、学习第 3、4自然段

(1)小声快速读第3、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海洋生物呢?把它们的名字在课本中圈出来。 (2)在这些海洋生物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把描写它的句子在文中划下来。圈一圈精彩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3)课文的第4自然段都是在写鱼,那么一共写了几种鱼? (4)你认为课文哪种鱼写的特别好?为什么? (5)西沙群岛里的鱼只有这四种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6)西沙群岛的海里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课堂小结:谈一谈你这堂课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0、21、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 (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 (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后再回答: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答: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1)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欲卿.()涉.猎()即更.()刮目相待祖狄.()少.有大志()蹴.琨觉()此非恶.声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卿当涂 ..()见.往事耳()..掌事()但当涉猎 蒙乃就学 ..()及.鲁肃过.()()即更.刮目相待()(1)蹴.琨觉()(2)此非恶.声也()(3) 自相鱼肉( ...). (4)人思自奋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6)因.起舞()(7)狄将.其部曲 ..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掌事:但:多务:孰若: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22课导学案(闫海燕)

21、爬山 主备人:赖欢审核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1、认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难点;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爬山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检测预习 1、我会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 )()()()() 凝____ 煮____蝉____哲____燃____ ()()()() 煌____智________慧斯____ 2、我会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隐隐约约。() 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显示自己的能力强。() 形容灯火通明,光辉耀眼。() 自学指导: 1、划出结构段,并概括每个结构段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爬山过程中父亲第一次说的话,用“——”标出。(学法提示: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 ①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我听得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 3、我能找出站在山顶上父亲说的话然后用“——”标出来。(学法提示:仔细阅读课文4~7自然段) ①父亲的话强调更让人愉快,重要的是。 ②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谈谈你的理解。 4、我能找出下山途中父亲说的话,然后用“——”标出来。(学法提示: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①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 ②读了父亲的这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5、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呢? 6、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出那个黑暗而宁静的山林的?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拓展延伸 走进大自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和思考到的记下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miàn tiáo sīlǐníng shìzhǔshúhuī huárán shāo zhì huì ( ) ( ) ( ) ( ) ()()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1、父亲用那双能洞穿人心的双眼()着我。 2、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沿途的美景呢? 3、我发现几十双眼睛都()着那白纸上不多的洋槐树籽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卿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即更刮目相待 )(2)此非恶声也( ) (3) )(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 涉猎( ) )蹴琨觉( )祭酒 即更( )刮目相待 ) 此非恶声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蒙乃就学( ('' 自相鱼肉( )及鲁肃过( 蹴琨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22课导学案

22.月球之谜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奥秘、努力、任何、估计、年龄、探索”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亮的有关知识,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4.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5.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我国古籍中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常羲生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等等。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文学作品浩若烟海,最著名的有,李白的《静夜思》、《月下小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另外,我国制订了周密而切实可行的探月、登月计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夜幕、降临、悬挂、奥秘、努力、任何、估计、年龄、探索”等词语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课前 【学案自学】 一、给字注音 悬()遐()想努()力海藻() 二、朗读课文 1、标序号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交流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三、通过交流,你还有不懂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 【小组合作】 一、交换导学案 1.测评生字 2.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班级展示】 1.默写生字 2.共同探讨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积累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测评反馈】 一、我会连 皎洁的景色巨大的关系 奇异的阳光美好的努力 灿烂的月光密切的遐想 二、换成被字句 1、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迁移】 三、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写写你搜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

第20课—22课导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22课 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22《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一、课前热身,我能行。 1、资料袋。 《小兵张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字词我拿手。 字:擞()绽()骚()媳()搂()淀()瘙()熄()多音字:别______ _______ 词:惯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亲六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快乐学习片段描写,整理思路。 1、我读我议说主题。 《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抒我建,畅所欲言。 我心中的嘎子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严监生在我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 王熙凤展示了这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 3、我表我心,慧眼摘抄。 描写嘎子的精彩语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感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教师用) 课型:精读 主备人:王艳杰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预习法、快速浏览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 一、 自主预习(第一课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搜集资料,拓展视野。 1、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资料观看。(注:教师也下载一份视频材料以备上课使用)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杨利伟及本文写作背景。 杨利伟,男,汉族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身高1.68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弧( ) 蚀( ) 炽热( ) 负荷( ) 轮kuo ( ) 俯瞰( ) 稠密( ) 烧灼( ) ao ( )游 无虞( ) 本末倒置( ) 屏息凝神( )( ) 2、解释词语。 炽热:极热 俯瞰:俯视 无虞:不用忧虑。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 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 (部编 版)第22 课《太空 一日》导 学案 姓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 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2.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 2.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 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 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 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 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 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自主学习】 一、全民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辅之以;加紧进攻;加强对占领区的和。 2.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建立。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将军血洒疆场。 二、中共七大 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 。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

五年级上册22课导学案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重点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英勇形像。 知识链接: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8月为报“百团大战”一箭之仇,日本华北派遗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动10万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9月初其先头部队三千人在占领的狼牙山打转,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决战,由于敌强我弱,上级决定我军主力带领群众撤出狼牙山,转到外线安全地区。经数次鏖战,七连完成组织转移任务后,大部撤离,只留六班扼守狼牙山。首长的命令是“在第二天中午之前,不准敌人越过棋盘陀。六班当时只剩5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他们接受任务后,赶到东山口,选择了一个叫“小鬼脸儿”的险要处,准备阻击敌人。 预习任务: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了解故事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多读几遍文章,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把生字词写下来) 日寇 龙王庙 任务 葛振林 大吼 满腔怒火 抡圈 绷紧 全神贯注 崎岖 横七竖八 尸体 棋盘陀 悬崖绝壁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嗖 屹立 眺望 仇恨 叽里呱啦 昂首挺胸 共产党 坚强不屈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哪几部分,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我来闯关: 1.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人物有___________ _______。 2.我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了______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______战士, 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____________,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______顶峰,英勇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________、热爱________、仇恨_____、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课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 我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22《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划出课文2、3、4、6段中描写五位战士动作、神态的句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 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学习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的献身精神及对祖国和 人民的情感。 知识链接: 1920年10月,马宝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0月26日,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乘胜北上,光复蔚县全境。马宝玉在西合营镇随本县40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革命军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1939年他光荣入党,不久后担任班长。从此他

四年级下人教版语文22课导学案

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边读边想画面,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导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qù zhūang shì shùn xùshuaìlǐng ( ) ( ) ( ) ( ) mìshí guī cháo hé xie ( ) ( ) ( ) 2、我能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结( )瓜鸡冠()花场()地几场()春雨率()领 3、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时令: 捣衣: 向晚: 天高地阔: 二、合作、交流、探索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来。 3、找找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乡村的哪些生活场景?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迁移训练: 1、这个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画出来。 2、本文主要抓住了小镇早晨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水乡小镇的 ( ) 。 学习收获:

0 / 8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探究 1、你觉得乡下人家是怎么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全班交流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厂。(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迁移训练: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乡下人家》一文围绕()这句话写的,按照()顺序和()顺序,写了屋前的(),门前的()屋后的(),院里的(),河中的(),门前的(),夜静时的(),展现了()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 3、填写关联词。 A、()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从不吃惊。 B、乡下人家,()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C、乡下人家,()住着小小的房屋,()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种南瓜,()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4.读一读: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 最美乡下人家。 学习收获: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无答案)

《太空一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学习重点 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负荷.() 载.()人屏.()息凝神 无虞.() 炽.()热弧.()度 轮廓.( ) 俯瞰.()模.()拟 遨.()游稠.()密烧灼.()

千钧.()重负舷.()窗赫兹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 屏息凝神: 炽热: 俯瞰: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三、知识积累 1.简介杨利伟 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 2.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部分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回答下面的问题: 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1 22课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期末复习题 1、如果去北京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确,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水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我国先民早就已经懂得挖井,并过着定居生活,他们是下面的哪一远古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同半坡居民相比较,河姆渡居民最大的贡献是() A、会饲养家畜 B、会制造陶器 C、过定居生活 D、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6、如果要写一篇关于黄帝的文章,在材料当中不应该包括() A、发明舟车 B、教人挖井 C、建造宫室 D、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7、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舜 D、启 8、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第一个同学说:“我姓张”,第二个同学说:“我姓李”,第三个同学却说:“我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姓”,这一下子难倒了许多人。那么,你能猜到他到底姓什么吗?() A、唐 B、秦 C、周 D、夏 9、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纣王 C、周幽王 D、周武王 10、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土于我国的() A、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11、巨大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 D、铁器开始使用 12、下列有关夏、商、西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时是奴隶社会 B、青铜文明指的是青铜器艺术高超 C、在社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 D、三朝的灭亡都与暴政有关 1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埃及 C、印度 D、巴比伦 14、、青岛在春秋时期属于齐国管辖,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导学案(人教版)

22、《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馨()儒()牍()案()苔()2.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3.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4、作者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 课堂探究

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3.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当堂检测 (一)读写探究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谈看法,并将你的观点写出来。

第22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22课孙权劝学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学习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扫除阅读障碍。 卿()涉猎()孰()遂()更( ) 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并能翻译课文。 3、了解作者作品相关内容,写下来。 4、掌握文言文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一词多义 卿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但当.涉猎()以自以.为大有年益()自以为大.有所益()应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大.惊曰(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治.经为博士 ..邪【博士】(古义:今义:) 【治】(古义:今义:)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古义:今义:) ③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今义:) ④非复.吴下阿蒙【复】(古义:今义:)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今义:) ⑥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但】(古义:今义:) 【往事】(古义:今义:)(3)文言句式(翻译)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非复吴下阿蒙!( ) 译文:译文: (5)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__通_解释为:_) 译文: ②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__通__) 译文: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问题、自学讨论、交流提升。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3、品味本文的说话人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5、吕蒙由一介武夫而变成一名儒将,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 孙权形象: 吕蒙形象: 鲁肃形象: 7、你能从本文中提炼出哪几个成语? 四、自我感悟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我的收获: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我的疑问: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写人:肖国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 2.简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的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现实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 《望大陆》 于右任临终诗,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古代历史上的 台湾 近代历史上的台湾 现代历史上的台湾 1、 (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地名),即今天的台湾。 2、 (朝代),我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 3、1662年, (人名)收复台湾。随后清政府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 (省名)。 1、1894—1895年,在 (战争)中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条约),台湾被割让给 (国家)。(台湾与 大陆第一次分离) 2、1949年, (战役),蒋介石战败,率领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 3、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近代历史上台湾的一次回归) 暖风 寒流 契机 上述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 4、自 _____(朝代)起,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一国两制”构想不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 A 、深圳 B 、香港 C 、台湾 D 、澳门 6、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 A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 B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 【课内探究】 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 2、澳门问题的由来 3、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阶段 时间 大事记 酝酿 萌芽 明确提出 确立 【本课小结】 一个中心: 一个伟大构想: 两次成功实践: 【课后作业】 (1)以上五副图片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你知道它们各自代表的是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