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680?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9月第lo卷第9期。曲JGeriatrHeartBrainVesselDis,S印2008.Vol10?Nm9

.临床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姜卫剑,杜斌,陈启东

摘要:日■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o.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户委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O.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O.01)I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O.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关键词:脑缺血,颈动脉狭窄}脑血管造影术f颅内动脉硬化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26(2008)09—0680—04

Thedistributionofcerebralarterystenosisinpatientswith

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

SONGGui—qin,WANGYong—jun,DONGKe-hui,etal

(BeijingEelectricPower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73,China)Abstract:0bjectiveToexplorethedistributionofcerebralarterystenosisin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ofdifferentages.Methods340adultpatientswith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detectedbyangiographyhadcerebralarterystenosis.Theyweredividedintocer—ebralinfarction(CI)groupand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group,andwerealsodividedintotheyoung—agedgroup,middle-agedgroupandold—agedgroup.ResultsTheratesofsmokinganddrinkingalcoholin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erehigherthanthoseinTIApatients(P<0.05).Theincidenceratesofcarotidarterystenosisandex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nold—aged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middle—agedgroupandtheyoung—agedgroup(P<O.05).Thefrequencyof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washigherthanthatofex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ntheyoung—agedgroup.Incontrast,thefrequencyofextraeranialarterystenosiswashigherthanthatof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ntheold—agedgroup.Thefrequencyofanteriorcirculationarterystenosiswashigherthanthatoftheposteriorcirculationarterystenosisin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patientsandCIpatients(P<O.01).Thefrequencyofthewholecirculationandtheposteriorcirculationarterystenosisintheold—aged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middle-agedgroup

andtheyoung—agedgroup(P<0.01).Thefrequencyofthewholecirulationandthepos—teriorcirculationarterystenosisinthemiddle-aged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younggroup(P<O.01).ConclusionThedistributionofcerebralarterystenosisvarieswithdiseaseandage.Keyword:brainischemia;carotidstenosis;cerebralangiography;intracranialarteriosclerosis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

作者单位:10007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宋桂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王拥军,董可辉,姜卫剑,杜斌.陈启东)见、最主要的病因。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多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检查,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我们通过DSA检查探讨不同年龄、疾

万方数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9月第10卷第9期oliIlJchmrHeartBrainvI㈣I

Dis,Sep2008,Vol10tNo.9

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规律。组间比较用单变量方差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资料与方法2结果

1.1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男256例,女84例,年龄24---80(56.6士11.4)岁,临床诊断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所有患者又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入选标准:(1)TIA患者符合TIA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排除脑出血;(2)脑梗死患者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排除脑出血;且除外动脉炎、Moyamoya病等病因。既往有高血压244例,血脂异常194例,糖尿病92例,冠心病4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72例,吸烟175例,饮酒177例,TIA家族史11例,脑梗死家族史19例。

1.2危险因素的确定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列入观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及家族史,住院期间常规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1.3DSA检查和评定采用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技术右侧股动脉穿刺行DSA,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CCA)、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SCA)和双侧椎动脉。血管狭窄诊断标准: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研究中的方法计算:测量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狭窄段、狭窄近端直径以及狭窄血管的长度。狭窄程度(%)=(1一狭窄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测量结果根据欧洲协作组制定的血管狭窄诊断标准:0级:正常;1级:狭窄率<50%;2级:狭窄率50%~69%;3级:狭窄率70%~99%;4级:狭窄率100%,血管闭塞。1.4颅内外动脉的区分颅外动脉包括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椎动脉颅外段(E—VA)和SCA;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I-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颅内段(I—VA)和基底动脉(BA)。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组间率比较用Z2检验,多2.1颈动脉和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病变血管932支,其中青年组95支,中年组360支,老年组477支}其中累及颈动脉414支(44.4%);前循环病变590支(63.3%),后循环342支(36.7%)。前循环病变发生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E—ICA194支(32.9%)、MCA150支(25.4%)、I-ICA119支(20.2%)、CCA74支(12.5%)、ECA27支(4.6%)和ACA26支(4.4%);后循环病变发生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E—VA156支(45.6%)、I.VA82支(24.0%)、SCA59支(17.3%)、BA35支(10.2%)和PCA10支(2.9%)。

2.2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病变血管932支,其中颅外动脉病变510支(54.7%),颅内动脉病变422支(45.3%)。颅外动脉病变发生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E-ICA194支(38.0%)、E-VA156支(30.6%)、CCA74支(14.5%)、SCA59支(11.6%)和ECA27支(5.3%);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的频次及好发部位依次为:MCA150支(35.5%)、I-ICA119支(28.2%)、I—VA82支(19.4%)、BA35支(8.3%)、ACA26支(6.2%)和PCA10支(2.4%)。

2.3脑梗死组和TIA组危险因素分析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O.05)。

2.4不同年龄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分析老年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高于青年组,但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中年组与青年组在100%血管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裹l不同年龄组DSA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

的比较[例数(%)]

注:与老年组比较,‘P<o.05,与青年组比较,6P<O.05

2.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析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P<o.05,表2)I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但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比较,老年组颅外动脉与颅内动脉在50%~69%和100%血管狭窄间未达统计学差异(表3);老年组颅外动脉狭

万方数据

?682?中华老年心脑血管府杂志2008年9月第lo卷第9期ChinJC,eriatrHeartBrain‰IDis.Sep2008.Vol10。No.9

窄离詈中年缓和青年维,审年缓颅外动脉狭窄褰予青年组,但不同疵管狭窄程度比较,老年组与中年组在100%血管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2青年组DSA颅内外动脉狭窄

程度的比较[例数(%)]

浚t与颓舞囊辣缘较,‘P<O。05

裹3澎年组DSA颅内外动脉狭窄

疆度戆毙较[铡数<%)3

敬:与颅外动脉比较,4P<0.05

囊4零翘年蛉缌DSA损羚动脉狭窄

程度的比较[支(%)]

浚:每老年缓精:较,t尹<O。05}与青年缰羹:较,5P<O。05

2.6前后循环动脉狭窄分析缺皿性脑血管病前循环动脉狭窄麓予后循环(P<O。01,表5),艟梗死组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表6)。

囊s缺斑性脑盎管瘸DsA前嚣循环动脉

狭窄程度的比较[例数(%)]

浚;与磊键琢跑较,5P<CO。01

袭6脑梗死组DSA前后循环动脉狭窄

程度的比较[例数<%)]

涟:与后循环比较,‘P<O.01

老年组前瑶循环动脉狭窄高予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予青年缰,但不同蛊管狭窄程度院较。3

缀在100%巍彗狭窄阗差异无缀汁学意义(表7);老年组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但不同皿管狭窄程度比较,老年组与中年缓在<50%盎管狭窄闻差异戈统计学意义,中年组与青年缀在100%皿管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8)。

表7不同年龄缀DSA前腐循环动脉狭窄

程度的比较[支(%)]

注:与老肇组比较,a尸《0.05,与青年纽比较,6P《0.05

袭寒苓嚣年龄缝DSA惹镶臻费棘狭零

程度的比较[例数(%)]

注:与老举缱比较,?P<CO.01l与青年缀眈较,6P<O.01

3讨论

DSA检查不仅麓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而且能清楚了解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对于缺m性脑血管瘸,DSA霹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腚狭窄、}ll塞及测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可以全面、详细地了解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明确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是否光滑,有无溃疡和钙化等改变,哭努还能了鳃颊内外臆盎滚豹代偿情况。正因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颈动脉病变的治疗銎】。本缱造影缝莱显示,340碗缺巍性齄盎管病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颈动脉病变为44.4%,提示颈动脉病变在缺m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佟蔫。本缝235鲷瓣梗死患者,捡出病变629支,其中颈动脉瘸变285烹(45.3%)。脑梗死组明显高予TIA组。老年组颈动脉狭窄率高于青年缓。近年来,颈动脉瘸变在脑粳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煎视,颈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黻索[2’3]。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的机制有多种:(1)动弥粥样硬纯斑块不稳定、破裂,脱落的小斑块栓塞远端血管;(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粗糙,瞧小板和凝斑因子被激活,形成斑拴;(3)动脉粥样硬佬斑块不断扩大,导致颈动脉狭窄,远端斑管的滚

万方数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9月第10卷第9期ChinJGeriatrHeartBrainVesselDis?s印2008,Vol10,No.9

注压下降,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低灌注性脑梗死。颈动脉发生病变时,脑的供血减少,尤其是在一过性低血压、血管痉挛或血管受压时,可以导致脑的供血进一步的下降甚至中断,或者小的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从而导致TIA的发生[4]。所以治疗颈动脉狭窄病变是减少TIA发作,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研究发现了脑动脉狭窄的分布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发现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54.7%)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45.3%),这与王桂红等[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0.7%)明显高于颅外动脉(56.1%)不完全一致。与经屏等[6]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分析报道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也有差异,但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这可能与样本量及患者的年龄分布不一致有关。本研究年龄分组发现,脑动脉狭窄有随年龄变化的趋势,青年组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颅外动脉狭窄,有统计学差异。这与王桂红等[5]报道的脑动脉狭窄的年龄特征一致,提示颅外动脉病变的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本研究显示。前循环病变590支(63.3%),后循环342支(36.7%),这与经屏等[6]的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报道的前循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后循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基本一致。年龄分组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后循环病变增加,提示后循环病变的年龄特征性。

DSA检查也有利于确定责任病灶及无症状病灶、双侧动脉病变及串联病变、Willis环的代偿情况及其他异常,如血管变异、动脉瘤或瘤样扩张等,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方案如外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提供依据。目前认为DSA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的金标准口]。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起关键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HonishC,SadanandV.FladelandD。eta1.Thereliabilityoful-trasoundmeasurementsofcarotidstenosiscomparedtoMRAandDSA.CanJNeurolSci,2005,32:465-471.

[2]BergM,Zhangz,IkonenA,eta1.Multi—detectorrowCTangi—ographyintheassessmentofcarotidarterydiseaseinsyrup-tomaticpatients:comparisonwithrotationalangiographyand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AmJNeuroradiol,2005,26:

1022—1034.

[3]HydeDE.FoxAJ,GulkaI,eta1.Internalcarotidarterysteno—sismeasurementtcompadsonof3Dcomputedrotationalangi-ographyandconven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Stroke.2004,35:2776—2781.

[4]JosephsonSA,BryantSO,MakHK,eta1.Evaluationofcarotid

stenosisusingCT

angiography

intheinitialevaluationof吼rokeandTIA.Neurology.2004.63:457-460.

Es]王桂红,王拥军,姜卫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3,5:315-317.EeJ经屏,张临洪,徐武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中国卒中杂志,2006.4:257—259.

E7]SilvennoinenHM,lkonenS,SoinneL,eta1.CTangiographica—nalysisofcarotidarterystenosis:comparisonofmanualas-sessment,semiautomaticvesselanalysis,anddigitalsubtrac-

tionangiography.AmJNeuroradiol,2007,28:97—103.

(收稿日期12008—03—14)

(本文编辑:马卫东)

.消。息.

第十二届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学术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t

第十二届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学术会议于2008年6月22~28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该会议由国际运动障碍性疾病协会主办。本届大会主席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AnthonyGLang教授,他也是现任国际运动障碍性疾病协会主席。我国的陈彪教授受邀主持以“帕金森病流行病学”为主题的分会场会议。来自全球的3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不仅包括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专家学者以及神经内科医师,还有相当部分的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老年病学、康复科和社会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参加。我国有近20名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大会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运动障碍性疾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会议中研讨的疾病不仅包括帕金森病,也包括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肌张力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等。本次会议的热点也反映了目前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t包括:(1)功能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病情进展方面的应用;(2)对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特别是认知障碍、植物神经损伤和睡眠障碍的研究,(3)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第十三届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性疾病学术会议将于2009年6月在巴黎召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

万方数据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脑血管病历

患者周某,女性,77岁,退休,住址:北京东城区沁春园1号楼113号。主因“左侧 肢体力弱、言语不利4周”于2009年12月15日18:40由门诊收入院。 患者11月17日打牌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肢无力,遂自行打车至第二炮兵医院就 诊,此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至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于二炮医院行MRI检查, 示右侧基底节区、右额叶、顶叶多发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经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 脉闭塞,广泛大脑动脉狭窄,右下肢动脉阻塞,双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经治疗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由门诊收入院。入院症见:患者左侧肢体力量下 降,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行走,左手持物无力,言语欠流利,无四肢抽搐,饮食可,二便调,夜寐可。 既往: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近期服用博苏2.5mg po bid,血压控制尚可;2004年发现冠心病、房颤,现服用欣康20mg bid ;11月17日于二炮医院住院期间发现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尚可。20年前因可疑乳腺癌行双乳腺切除术;10 年前因胆结石于304医院行胆囊切除术。否认其他外伤及手术史。对青霉素及鱼虾过敏。 查体:T : 37.4C P:84 次/分R: 19 次/分BP: 150/80mmHg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正力体型,平车推入病房,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右前胸可见各一长约10cm手术疤痕,右肋弓下可见一长约 25cm斜行手术疤痕。头颅对称无畸形,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无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怒张。双软腭抬起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两侧语颤对称,心率84次/分,律不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无侧弯及 后突畸形,双下肢不肿,下肢静脉无曲张。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定向力、计算力尚可,记忆力稍差,NIHSS评定:2分;ADL评定:20分;长谷川痴呆量表得分:32.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 , 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水平眼震(+ ),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略有变浅, 鼓腮无漏气,示齿两侧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侧颜 面及右上肢针刺觉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肌张力稍高,右侧肌张力正常,四肢各肌 腱反射活跃(+++),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巴氏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头颅MRI (2009-11-21二炮医院)示:右侧基底节区、右额叶、顶叶多发脑梗塞;头CTA (2009-11-二炮医院)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广泛大脑动脉狭窄,右下肢动脉阻塞,双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富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信科 2010-11-10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不仅要追求急性期的安全、有效、及时,同时还要重视危险因素的干预,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现重点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对TIA 尤其是反复发生TIA 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1)环氧酶抑制药:大多数TIA患者首选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ASA)。剂量为一日50~150mg,顿服。 (2)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缓释制剂双嘧达莫(DPA)(200mg),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可加强其药理作用,一日2次。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氯吡格雷,常用剂量为一日75mg。 (4)频繁发作TIA时,也可考虑选用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药奥扎格雷静脉注射。 2.抗凝药;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TIA 的常规治疗,但临床上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 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TIA患者、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及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通常选用低分子量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药),也可选用普通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降纤药:对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的患者)或频繁发作但以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降纤酶。 4.扩容药:心功能不全者禁用。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5.钙通道阻滞药:血压低者慎用,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可选用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6.其他药: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倍他司汀可用于眩晕。偶尔也可选用罂粟碱。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详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崔学艳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TCD检查可探及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CTA、MRA及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三)治疗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h内,可启动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用药60天。其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过敏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用于二级预防。 2.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性TIA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Heparin)、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一般短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

2021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 疗 欧阳光明(2021.03.07)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病例分析部分——脑血管疾病

病例分析部分——脑血管疾病 概述 考纲要求:脑出血、脑梗死 技能不考,但笔试要求的。硬膜下血肿=外伤+持续性昏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运动瘫(运动性失语)+感觉瘫(一过性黑矇)+眩晕,可以出现在鉴别诊断中。具箱——脑血管疾病常用检查项目 脑出血 一、诊断公式 脑出血=高血压病史+急性发作+意识障碍+定位体征+脑CT 高密度灶 、 点

三、注意事项 1.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具体位置需要考生指出,例如:脑出血(左基底节区)。 2. 考试趋势预测:从考试情况上看,让学生读头颅CT 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这种将成为主流形式,建 议考生同第3 站内容一同复习。 例男性,58 岁。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1 天。 患者1 天前入睡后一直未醒,家人多次呼唤,发现其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尚能听懂他人言语,但不能交流,右侧上肢不能平举,端坐费力,向右侧歪倒,右侧口角流涎,无意识不清及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急诊就诊。头颅CT 检查如图。既往从未测量过血压。否认糖尿病病史。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 36.8 ℃ P 88 次/ 分R 18 次/ 分BP 200/105mmHg。嗜睡,皮肤和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专科查体:双眼球运动正常,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伸舌右偏,右侧上下肢肌力分别为1 和2 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Babinski 征(+),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8g/L,WBC7.8×109/L,N 0.70 ,L 0.30 ,Plt 150×10 9/L 。肝、肾功能正常。 四、进一步检查4 分 1. 头颅CTA、MRA或DSA检查。 1 分 2. 必要时复查头颅CT 或MRI(条件允许时)。1 分 3. 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检查。1 分 4. 心电图检查。1 分 五、治疗原则6 分 1. 监测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1 分 一、初步诊断4 分 1. 左侧脑(左侧大脑半球)出血(答 侧”扣0.5 分)3 分 2. 高血压3 级很高危1 分二、诊断依 据4 分 1. 左侧脑(左侧大脑半球)出血 (1) (2) 分 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 嗜睡、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 左侧基底节出血”或 1 分右侧肢体偏 瘫、右侧 (3) 高血压3 级很高危:BP 200/105mmHg,此次合并脑出血。 三、鉴别诊断4 分 1. 脑梗死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脑肿瘤 头颅CT 检查:左侧基底节高密度病灶(脑出血)。 1.5 分 1.5 分 1 分 左侧豆状核出血”均得 3 分,未答出 Babinski 征阳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 1 分2. 1 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 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 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 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 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依据 一、血栓形成性梗死: 血栓性病因包括内皮细胞损伤或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在所有的梗死类型中,腔隙性梗死预后最好。CT 显示出低密度软化灶可以证实临床诊断,CT 未显示出来也不能排除腔隙性梗死的存在。CT 的阳性检出率约为50 % , 它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1、是腔隙灶的部位,凡内囊、丘脑区者易于显示,而桥脑区不易显示。 2、是腔隙灶的大小,有症状者腔隙灶直径一般都大于1.71cm。而无症状者一般都于1.63cm。 3、是扫描时间,早期软化的脑组织对X线的吸收率与正常脑组淆。以10天左右进行CT 扫描其检出率与准确率最高( 超过58 %)。显露内皮下结构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生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的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线索为: (1) 发病年龄多较高; (2) 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现症状; (3) 发病前可有TIA ; (4) 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先症状;(5) 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6) 多数患者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7) 脑脊液多正常。CT 检查早期多正常,24~

48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24小时内组织差别不大CT 难以分辨。过晚又容易与出血灶形成的囊腔混 二、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标准: (1) 症状符合临床腔系性脑梗死综合征; ( 2)临床腔隙性脑梗死综合征: 腔隙性脑梗死容易出现在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3) 缺乏近端单侧血栓形成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4) 有小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慢性高血压患者中。在临床上可无症状或表现为单纯性神经麻痹、单纯性感觉缺失或一些综合征( 如构音障碍- 笨拙手综合征、共济失调- 轻偏瘫性综合征)。 三、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梗死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10 % 。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站占40 % 。临床诊断线索包括: ( 1) 病史中有有全身血压下降的佐证; (2) 由坐位或卧位变为直立位时起病; (3) 病史中有反复一过性黑蒙; (4) 颈动脉检查发现有高度狭窄; (5) 影像学上发现符合分水岭梗死的表现。其他病因: 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炎症、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原因不明: 有些脑血管病的病因不明。随着大脑白质和脑干灰质核团受损程度的加深常产生广泛的明显的缺损。

1406.脑血管病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年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考试试题 (脑血管病) 科室: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空5分,共50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各种动脉炎 D.血压偏低 E.红细胞增多症 2.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 A.不伴脑神经瘫. B.偏瘫以下肢为重 C.均等性轻偏瘫 D.偏瘫以上肢为重 E.上下肢均为0级瘫 3.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 E.后交通动脉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 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脑动脉炎 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C.血液病 D.脑动脉瘤 E.脑血管畸形 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试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A.控制脑水肿 B.止血剂 C.迅速降血压 D.抗生素治疗 E.吸氧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 B.血液病 C.脑动脉粥样硬化 D.先天性颅内动脉瘤 E.脑血管畸形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 B.卧床休息 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皮质下白质 B.桥脑 C.小脑 D.基底节区 E.脑室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 2.脑梗塞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措施? 脑血管病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B D D E B B A D C D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2.1 降纤、溶栓药 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 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药理作用:Svate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 pure 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本品不含出血毒素,因此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2.1.2 海王降纤酶(DF-Neptun) 取材于尖吻蝮蛇毒素,是单一成分蛋白水解酶。药理作用:海王降纤酶促使t-PA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Plasˉ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等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快速溶解。海王降纤酶还有选择性地促使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其浓度降至一定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进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 2.1.3 巴曲酶(Batroxobin) 是从巴西蝮蛇毒中提取。药理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巴曲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神经末端的精氨酸和甘氨酸之间,释放纤维蛋白肽A。此时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和血纤维蛋白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血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血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GDP),使凝固血栓的架桥在血中迅速被分解消失,因而可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巴曲酶可促使血中t-PA的释放,t-PA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另外,巴曲酶分解血纤维蛋白原,生成降解A链纤维蛋白单体,此单体对t-PA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有增进的作用。总之,巴曲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纤维蛋白溶酶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另外,还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微循环。 2.1.4 抗血栓素(ATX、Ⅰ-Ⅱ) 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抗凝物质。药理作用:ATX具增强纤溶活性、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地降低了血浆粘度,有利于梗塞区功能的恢复。中药蛇毒制剂治疗脑梗塞,与西药溶栓药一样强调治疗时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蛇毒制剂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西药溶栓药,应用时一定要经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T13:32:07.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房瑞杰1 孙忠军2 [导读] 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 房瑞杰1 孙忠军2(1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梅河医院 135019;2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医院 13501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107-02 【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治疗禁忌症患者56例,辅以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结果脑血管造影提示中各种危险因素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预防治疗护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血脂等作为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其发病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更是居高不下,我国近年来统计表明脑血管病的死因顺位第二,仅次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特病因。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资料:研究病人为我院2006年8月~2009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男44例,女11例,年龄40~86岁,其中腔隙性脑梗塞组(腔隙组)4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组(脑血栓组)12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及神经科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5例为对照组,男44例,女11例,年龄39~80岁。 1.2研究方法: 1.2.1 探测方法选用美国HP8500GP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5MHz。所有观察对象均由专人操作。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扫查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侧移位,依次扫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回声特征,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内径。本研究将IMT≥1.2mm作为斑块的诊断标准。 1.2.2 采集方法采集全部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用t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数据间的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 P<0.05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1.3诊断标准判定: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为71.59%,;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的颈动脉中度狭窄(51%~79%)及重度狭窄(80%~10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国内资料结果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TC、LDL-C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HDL-C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 要有效遏制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发生,在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应进行药物预防。以“益气、活血、通络、”理论为基础的脉康合剂,强大的溶栓化瘀作用通过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达到全面防治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2.1.1 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但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脱水过度导致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等。 2.1.2 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500ml一次静滴每日一次,8~10天为一疗程。也可以用706代血浆用法相同。 2.1.3 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2.1.4 溶栓:①链激酶:初次剂量为50~100万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静脉半小时滴完,维持量为60万U溶于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脉6小时滴完,4次/d,24小时内维持用药,直到病情不再发展为止,但一般不超过7天。②尿激酶:第一天用1万~3万,分2~3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1~2周为一疗程。用药期注意出血倾向,1~2年内用此药者不宜再用。有出血素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败血症、空洞型肺结核、严重肝病、心内膜炎及近期内有出血者忌用。应用链激酶时应作过敏试验。 2.1.5 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用药期间也须严密注意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溃疡、严重肝肾疾病、感染性血栓及高龄者忌用。①肝素:12500~25000U,溶于10%葡萄糖液500~1000ml内,静滴1~2天,以后根据病情掌握使用。②双香豆素:同时口服,第一日200~300mg,以后维持量为50~100mg/d,治疗天数以病情而定;③新抗凝:口服,第一日20mg,第二日16mg,以后用4~8mg/d维持量。此外,临床上还有用蛇毒制剂、藻酸双酯钠等等。 2.1.6 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常用的药物有:罂杰碱30mg口服或肌注2~3/d,或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滴,1次/d.还可应用环扁桃酯、已酮可可碱、倍他定等。也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以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如尼莫地平40mg,3次/d;西比灵5~10mg.1次/晚。 2.1.7 其他:除上述治疗原则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后者将自体血液100~200ml经过紫外线照射和充氧后回输给自身,每5~7天一次,5~7次为一疗程。 中药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治则,常用补阳还五汤和丹参等。同时使用脑腹康、r氨酷酸和胞二磷胆碱等,有助于改善脑代谢。 本病也有应用手术治疗者,如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切除术,或颅内一外动脉吻合术。但疗效不佳,近几年应用较少。也有应用颈动脉腔内血管形术。如系颈椎病骨质增生所致者可行骨刺清除术和颈椎侧前方减压术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文就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思路及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思路;治疗;综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简称ICVD,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特别是致残率高达80%左右[1]。2005年11月WHO统计公布的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560万人,60岁以上年龄组的脑卒中死亡人数排在第2位,在中国的脑卒中死亡人数排在第2位,为180/10万[2]。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联系纤维由于供血障碍发生的变性、坏死或一过性的功能丧失。脑动脉一旦受到阻塞,大脑组织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血液灌注,而引发脑血管缺血、缺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演变过程也随之开始,而这一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神经元死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现就2000年以来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思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致病因素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诱因很多,如暴饮暴食、吸烟、酗酒、饮食习惯、生活无规律、情绪不稳定及意外刺激等[3]。宋文来[4]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脑部血管硬化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病因;②颅内血管一旦被来自于动脉血栓脱落的栓子所阻塞,就可能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③房颤、心室血栓、人工瓣膜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来源于心脏的心源性血栓,所导致的颅内动脉血管的阻塞;④微小血管腔隙性的梗塞是导致脑卒中的原因之一,它是因脑部小血管的脂肪透明样变造成的; ⑤动脉夹层分离、凝血病等引起血栓的形成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较为少见的原因。⑥外伤,可造成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内膜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及出血,外伤也可形成动静脉病。⑦遗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均是多基因遗传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亲代的生理及病理特征是通过双亲的生殖细胞,经过受精过程传递给下一代的,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遗传特征的携带者)起着主要的作用。 1.2发病机理有传统理论和损伤级联反应理论 ①传统理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和急性坏死是神经元死亡的两种方式,是脑血管缺血后所造成的一系列的病变所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是细胞的主动性死亡,缺血半暗带区域是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区域,大都发生在多种因素的诱发和参与下。神经元急性坏死是由于细胞正常离子梯度性受损,导致细胞内堆积大量的钙离子、细胞水肿、溶酶体活化等病变所造成的,是细胞的被动性死亡。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消耗大量能量、乳酸酸中毒、钙离子严重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并产生毒性作用,引发了一连串的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溶解。 ②损伤级联反应理论:该理论着重与缺血的半暗带区的细胞从可逆损伤到不可逆损伤即死亡机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兴奋毒性、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理论可以发生在缺血的不同时程,涵盖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主要反应。 2诊断思路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最新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5 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ABCD评分系统 B.Essen量表 C.SPI-II量表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 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3分 B.≥4分 C.≥5分 D.≥6分参考答案:A 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24~48h B.48~72h C.72~96h

D.96~120h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 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 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12h B.24h C.36h D.48h 参考答案:B 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PPI B.H2受体拮抗剂 C.黏膜保护剂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 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消化道出血史 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D 9.(单选题)《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A.40-50岁 B.40-60岁 C.40-70岁 D.40-80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 A.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 B.高出血风险人群 C.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