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经济的内涵

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

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

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

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

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R。汤姆森发表《城市经

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 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

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

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

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

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量的扩张”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一“质的提升”

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

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

7. 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 聚集类型:

① 按指向性集聚分: 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

② 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

a. 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 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

b. 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 8.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A.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B.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量的扩张”

C.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一“质的提升”

D. 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 9. 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 发展速度的变化

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 2. 产业结构的变化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 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 右;第一产业下降到 3. 动力机制变化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 加,即城市外延扩张。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 工业相继登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后续动力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

即城市现代化。 4. 空间形态的变化

由城市聚集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 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形成了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不均衡布局 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镇体系” 一体化趋势大为增强 10.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1. 聚集经济效益 2. 优位经济效益

30%):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

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就业比重上升到50%第二产业则稳定在 30%左 10%以 下。

:传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表现为城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 :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进展。传统工业继续发展 ,新兴

3. 规模经济效益

4. 外部经济效益

11. 城市经济规模的含义、内在性与外在性

—量与范围。

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经济当量(经济当量一般以人均GDP 来表示)

内在经济:指一个城市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与效益的增加。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给个别生产单位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12. 了解不同经济主体的适度规模

P1: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点:城市总产出=基础设施投入存量价值

P2:城市最小门槛规模:城市总产出和总收益、城市人均产出和人均投入的左交点。成本等于效益的城市最小规模

P3:城市最低成本规模:城市人均投入=城市边际投入.城市能够以规模效益吸引,企业的最低城市规模

P4: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城市边际产出的最高点。中央政府希望城市以此为核心实行调整。

P5:城市人均效益最高点:城市人均产出=城市边际产出:城市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适度规模P6:城市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城市边际产出=边际成本:城市企业意愿的城市规模

P7: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城市边际产出=0.城市规模仍可以在控制相应的少量扩大P8:城市最大人口规模:城市人均产出=人均投入.城市总产出=总投入.城市总效益=0 城市总规模停止增长时期农村剩余劳动者希望向城市

P3~P8点的人口规模,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城市适度规模

13. 城市规模效益的产生的原因及机制

规模收益:又称规模报酬,它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使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的情况

原因:⑴大小城市生产函数相同,投入比例不同,城市产出量不同。即大城市〉小城市

⑵大小城市的生产函数不同,当投入比例相同时,其产出量不同,即大城市〉小城市

机制:1,资本效益2,规模报酬递增3,规模收益

14. 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

1, 私人成本:1,房(地)租房(地)价

2 ,空间移动费用:交通通讯、运输成本、迁移通勤成本

2. 公共社会成本:1,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成本

2 ,聚集成本:拥挤和环境污染成本

15. 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应注意的问题

①合理正确的城市定位

――正确评价城市地理位置、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等

②合理正确的发展目标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结构

③正确测算城市容量

――确定城市的环境容量和用地用量

④选择最佳规模方案

--- 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

16. 现代城市经济空间理论的内在机制

17. 产业结构的含义、类型

含义: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类型:1、按生产部门划分(传统的经济理论)

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等

2、按产品的用途分

①上游产业: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

②下游产业: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

3、按经济功能分

①输出产业(基础产业)②地方产业(非基础产业)

4、按生产要素分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18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该理论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将经济发展划分为:

⑴传统结构阶段:以农业为主

⑵二元结构时期: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比较先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

术并存。

⑶复合结构阶段:工业技术阶段普遍扩散到各产业

⑷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以当代高新技术为特征

⑸高度化结构阶段:以完善的高技术体系为标志

19.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三大关系的变迁

农业社会期:

资源结构:以背景型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开发体能为主,大范围的地域分异形成地带性分布规律。土、水、热的空间组合至关重要。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于种、养业,处于依附地位。产业结构完全受背景型资源的制约。

空间结构:面状经济活动,形成分散的空间结构,出于安全的需要和受背景资源优越条件的吸引,形成了一些自然通道为主(河流、山谷)。流和网没有形成一典型的原生空间形态。

工业化初期

资源结构:背景型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为主,人力资源以体能开发为主。资源分布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增加,第二产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食品)率先发展,然后是粗加工度的制造业的发展,商业开始活跃。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仍呈发散状态,但已明显开始聚集,随采掘、纺织、食品工业的集中,形

成了少数大型节点。区域通道建设加快,商品流增加,网络和等级开始形成一地方性空间结

构形态。相对封闭的区域单元内,首位城市得到极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依资源的丰度不同而形成地域分异现象,空间差异大。

工业化中期

资源结构:以对象型资源为主,注重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多种资源的成组分布,交通进步使资源在跨区域间位移,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智力资源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资金和技术含量迅速增加,农业的集

约化程度提高,服务中生产服务型产业迅速发展。

空间结构:空间扩散成为主流,区域内小型节点快速成长,大中型节点间的通道建设加快,生产力流量扩大,跨区域高级节点间由高级通道连接的水平网络形成,区域内由不同等级的通

道连接多级垂直网络形成,等级系统完善一承转空间形态。

④工业化末期

资源结构:物质性资源地位迅速下降,非物质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位十分重要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制造业、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和生

产性服务业构成主导产业?农业以都市型为主,处于依附地位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在扩散力和聚集力的双重引导下迅速重组? 一方面出现巨型国际化都市

和大都市连绵区等高级节点;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过程迅速推进,多等级、多类型的通道连接节点,有形通道不断高级化和系统化,无形通道地位迅速上升。通道内价值流比重迅速增加,呈现出流动空间形态。

⑤后工业化期

资源结构:非物资性资源占主导地位,尤其以高级资源(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成为稀缺资源。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都市

产业结构:以信息、金融、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构成主导产业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的地理局限性减少,区域内形成众多的依产业内价值链分工的产业集群

区。空间流动性强,通过跨国企业,将全球的地方空间连为一体。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在全

球范围内形成流动空间一承转空间一地方空间一原生空间并存的空间体系景观

20. 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涵义: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合理化2,产业结构高度化

21.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含义及特征

22. 含义: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化的趋势和过程。

22. 主导产业部门选择的主要原则

①适宜性原则②收入弹性原则③生产率上升率原则④市场分布原则⑤产业关联基准原则

⑥技术密集度基准原则

2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标志

含义: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

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24. 产业集群的含义、共性

含义:指在某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共性:⑴产业集群的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具有空间上相互接近的特性

⑵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上存在密切的联系

⑶产业集群内部有非常活跃的创新交互过程

⑷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集群成员从互相选择到密切协作需要时间

的积累

⑸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动因:经济性、社会性、社会网络、社会基础设施及社会资

本等,促进了集群的生成和演化。

25. 经济增长的含义、原理、投资乘数效应

含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其人民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扩大。表现在数量上,通常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

原理: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国民经济的增长表现在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三方

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之间流动与累计的过程 ,

变化也都反映为提供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

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投资与收入的函数

,投资直接推动了增长的开始 ,收入则间接影响

着增长的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决定了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向与速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纳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运动

,对城市经济

增长的原理,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考察 ,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的增长都会带动经济

的增长。 投乘数效应:

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公式:K= △ y/ △ I 若令:△ C/ △ Y =C 1/1-C=1/S

K:投资乘数

△ I:投资增量

△ Y:该投资增加量带来的收入增加量 △ S:该收入增加量引起的储蓄增加量 △ C:该收入增加量引起的消费增加量 C :消费倾向

S

:储蓄倾向

26. 经济增长途径、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

途径: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它们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不尽相

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学者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 )从要素竞争和增长推动力 的历史演

变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投资推动阶段”. 第三阶段:“创新推动阶段”. 第四阶段:“财富推动型”. 内在影响因素:

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资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 .有形资源通常包括:土地、资本、劳动等,无形资

源通常包括技术、工艺、人力、资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

⑵经济开发度

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⑷经济体制

27. 目前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1. 提高城市投资的技术含量

2. 优化城市市场结构

3. 加大技术创新扩散与群集效应

4. 提高城市劳动力素质

5.

加强现代管理

28新群集的类型:

⑴部门关联型:即一种产品的产业关联为主而形成的若干创新的集合。 ⑵技术联系型:即以某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为核心通

过其有限部门的许多产品

△ y=K △ I

△ S/ △ Y=S

(C+S=D

和工艺上的广泛运用,从而生成一系列相关创新的集合.

⑶松散型:即在产业关联和技术上没有直接联系,仅仅是因为需求全面增加或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有利条件等共同刺激而使诸多创新同时出现的集合。

29经济发展的内涵

础上,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文明进步和制度更加完善。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

30.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关系

指标:①衡量经济增长指标:人均GNP (国民生产总值)或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②衡量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指标、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标、国家竞争

力指标

关系: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内涵较广, 既包含数量增长(即经济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即结构优化),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

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要避免出现有增长

无发展的结局。

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考虑经济增长成果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意义。

⑷如果经济增长只让少数人受益,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31. 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1?霍夫曼定理

2.工业发展阶段论

3?产业成长阶段论

4?产业结构演进论

5?罗斯托的起飞论”

32. 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

⑴工业赶超战略和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⑵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⑶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33. 土地市场的自然特征与经济特征

自然特性:

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⑤地表附着物的差异

经济特征:

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②边际效益递减性

③土地利用方式难易的多样性

④区位的效益性

⑤土地价格的资本化概念

⑥城市土地市场的低效性

34. 土地供给与需求、需求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Y Y0 Y0 O X0X0X 图8-5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 2.答:我们之所以把MRT XY= MRS A XY=MRS B XY作为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如果MRT XY不等于MRS A XY和MRS B XY,比如,若MRS=2,MRT=1,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两单位Y商品而得到一单位X商品。但是,生产中多生产一单位X商品仅需要放弃一单位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与MRS不相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 3.答:第一,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局限性的含义是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局限存在,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 在现实资本主义发展中,市场万能论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粉碎,市场失灵的现实被人们所公认。市场局限性使得紧紧依靠市场解决一切问题早已不可能了。所以,有市场局限性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已成为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属性和现实。 第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具有不完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论述中,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终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的不完全性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条件苛刻,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现实市场更加远离完全竞争市场,破坏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应该把市场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分开。这就是说,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要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程度。 第三,市场本身不完善。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市场还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市场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出现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不发达,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这样。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如:相互竞争的企业勾结形成垄断;企业为谋取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城市经济学专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507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 (4 0202Z1 ★城市经济 学 (2 02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刘治彦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01经 济学原理③3124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二、导师介绍 魏后凯: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 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北京市、广东省、宁波市 等决策咨询委员。 二级学科专业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城镇 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规划等。负责主持了70多项国家重大(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以及各部委和地方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出版独合著学术专著12部, 主编学术专著2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 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99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所领导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人员。 宋迎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大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修订版)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二OO八年六月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实务》。本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在《城市规划实务》科目中,“掌握”是指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一、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 城市与乡村 1.1.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1.1.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1.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1.2.2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3 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1.3.2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3.3 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4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4.2 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3 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 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1.2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1.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2.1.4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2.2 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2.2 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2.3 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3.1 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2.3.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乡规划体系 3.1 城乡规划的内涵 3.1.1 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3.1.2 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3.1.3 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3.1.4 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3.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3.2.1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3.2.2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第二讲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案例:吴江与苏州合并 2012年9月1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从9月6日起,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吴江市将正式撤县,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 吴江经济实力: 数据显示,2006年末吴江地区总产值为640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56.2%。2011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达到1192.28亿元。 据了解,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调整前苏州城区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占该市比不足四成,而调整后各项指标占比都将过半。 事实上,在苏州吴江未合并之前,两地之间就有较大的往来,苏州与吴江几乎连片发展, 2010年,吴江市成立了一个西邻太湖的“滨湖新城”。这个新城位于吴江北部,与苏州的吴中区接壤,规划打造“滨湖生态乐居名城”。而一线之隔的苏州吴中区也几乎同时抛出了以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为主的“滨湖新城”规划,且与吴江的“滨湖新城”相连,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可见两地在合并之前均已为合并做准备,苏州和吴江重组经济地理一是可以通过区划调整降低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的相对成本,增强苏州作为整体的竞争力;二是便于苏州整体的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可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条件。 对合并的思考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 事实上,中心城市做大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多地都有所尝试。就在去年,安徽省原巢湖市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市,合肥借由此举成为皖北经济带的有力支持,同时达到抗衡南京经济圈的功能。 从整个世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相对固定,他们之间很少因为有行政壁垒要破除而合并来合并去,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推动发展。 不过,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同时也在全球竞争中显示出绝对优势地位。比如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区,以及西海岸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还有英国的伦敦大都市区、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等等,这样的大都市区,可以调配和利用很多资源,其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动速度非常频繁,基础设施更好,经济活跃程度更高,文化更多元更丰富,从而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处在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区或城市,更多是依赖和寻求支配更多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及其所附着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土地资源尤其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重视。许多地方希望突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希望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还希望通过调整扩大行政区划,增强自身经济地位,从而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长三角尽管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但仍难以突破由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造成的行政壁垒,这也是大城市不断出现以相互抗衡的重要原因。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中级微观课后思考题答案

1 名词解释 1、需求的价格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它自身价格变化的反映灵敏度。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 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者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各种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者之用的科学。 3、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和价格曲线之间的面积,衡量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得到的福利(净 好处)。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5、实证经济学:客观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和规律。(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和商品自身的价格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7、市场均衡:当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从而市场上产品价格和产品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意味着在某一价格下全体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量刚好等于全体厂商愿意且能够提供的量,是市场出清状态。 8、价格上限 简答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大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分配) ?解决方法 ?计划经济(指令经济) ?市场经济(效率) ?混合经济(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2、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1、促进效率 (1)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 (2)外部性 (3)公共品 (4)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 2、促进经济公平 3、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的微乎其微的市场结构。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那些? ?商品自身的价格 互补品 ?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 正常品 ?消费者的收入 低档品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价格和收入预期 5、什么是供给的变动?什么是供给量的变动? 6、什么是税收归宿? 7、简述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论述题: 1、竞争性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为什么说竞争性的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 2、如果政府对农产品实施保护价格,请分析保护价格对经济的影响。 支持价格是指为了避免市场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太低而损害生产者的利益,政府对产品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最低限价也叫支持价格,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很不稳定,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以稳定农业。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和扩大农业投资。因此,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国家,农业生产发展都较好。 2 名词解释: 无差异曲线:又称为等效用曲线,就是由那些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各个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在效用不变时或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消费组合的变化。通常,人们会减少价格相对提高的商品的消费,而增加价格相对降低的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表示为同一无差异曲线上购买组合的变化。 收入效应: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由于实际收入改变,导致人们的消费组合发生变化。收入效应表示为两条平行的预算线与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