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

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

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2004至2005年东部十一省市生产总值从95305.5亿元增加到116614.3亿元,西部十二省市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132.0亿元增加到33360.3亿元;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69.6%,西部地区仅占16.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为64.0%,西部地区为18.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仍然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东部地区为19351元,西部地区仅为7728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3%。2005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13493元、23042元、9536元,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4%,东西部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仍然存在。

(二)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2]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15.2%降低为2005年的12.4%;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52.9%降低到2005年的47.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31.9%增加为2005年的40.3%。同期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9.1%下降为8.0%,第二产业的比重由52.9%减少为51.6%,第三产业比重由38.1%增加为40.8%;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趋同的趋势,对照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和高级化。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200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9.5%,而东部地区仅为9.1%;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4.3%,东部地区则为52.9%,比西部地区高出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6.2%,东部地区为38.1%,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9个百分点。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6%,而东部地区仅为8.0%;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2.7%,东部地区则为51.6%,比西部地区高出8.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9.6%,东部地区为40.8%,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的特点,以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来说,西部

地区就远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200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54805.1亿元,东部地区为36951.1亿元,占全国的67.4%,是西部地区的5.2倍,西部地区为7104.7亿元,仅仅占到全国的13.0%。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较之于2004年有所提高,提高到了14.3%,但比重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说明西部地区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不及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东部地区为4565元,西部地区为2192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8.0%,2005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区仅为东部地区的44.2%,较之于2004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西部地区为8031元,为东部地区11523元的69.7%;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从2004年的8031元提高到2005年的8593元,但西部地区占东部地区的比例仅为66.7%,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但是城镇居民收入较之于农民收入而言,东西部差距要小许多,说明东西部的差距很大的根源和症结在于西部农村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四)城市化水平差距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3]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还会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我们以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由表5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平

均水平为30.81%,东部地区为39.40%,西部地区仅为22.99%,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6.41个百分点。

(五)经济发展外向程度差距

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也总是从经济开放部门与经济开放区域起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状况是反映地区产品和资本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

(六)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别

投资规模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西部,所以不仅中央投资大大集中于东部,而且西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资也大量流向东部。我国在投资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投资向东部倾斜。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西部十二省区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477.4亿元,东部占全国的57.3%,西部占19.5%,东部所占比重是西部的2.94倍。从人均投资占有量来看,全国人均固定投资占有量为5421.8元,东部地区为人均8205.3元,西部地区为人均3704.7元,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远高于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投资占有量都有所加大,占全国的比重也增加。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之于西部地区而言资金充足,在发展的质和量上有了充分保证,而西部投资比重低,资金来源紧张,发展底气不足。这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东部倾斜的情况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七)非国有经济发展差距

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东西部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西部地区省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要高于东

部地区,表中的几个西部省份的数值都在50%以上。从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5.51%,东部地区为29.07%,西部地区则高达52.57%,比东部地区高23.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经济贡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及近两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央政策导向、地方改革力度、区域战略决策等因素综合而致的。“改革滞后”和“体制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4]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东部体制改革超前,创新精神较高,观念更新,能利用中央给予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西部由于改革滞后,中央政策出台时,各种软硬件条件跟不上,无法实施操作,只能跟在发达地区后面步其后尘,刚能放手大干时,政策的时效性又结束。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东部地区思想解放较早,能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公众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潮流,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东部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部最大的差别就是观念上的差别。最后,东西部投融资体制也存在差距,目前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还较为单一,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来拉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尽管如此,随着改革进

程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和旧有文化桎梏的破除,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日益增强,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因素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将促使经济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东部地区也将充分发挥优势,依靠原有基础加快发展经济,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二者将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经济差异的成因

我国东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自然原因

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阻碍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土地肥力的差异,土地肥力是土地的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综合表现。从自然肥力角度看,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中,除了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平原、陕西的汉中平原等地区的土地自然肥力比较高以外,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江南丘陵等主体面积的土地自然肥力较低。人为肥力主要是指土地施肥水平与管理水平等。中西部土地综合肥力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落后。从三大地区的主要谷物(稻谷、小麦、玉米)单位产量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二)社会原因

1.历史原因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之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聚集,解放前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总体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均衡布局”模式,基本建立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但以采掘和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与周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发挥大的扩散和带动效应。[5]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确立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20多年来,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又有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释放出令人满意的活力,除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外,这就要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原因

2.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

经济的发展是众多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微观主体的活跃是经济发展最内在的动力机制。回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历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农户,经济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在80年代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抓住了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日用品工业,成千上万的农户以家庭经营的方式加人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积累了最初的物质资本和实践经验,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了企业家精神,这为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遭遇产品和技术的转型时,东部的乡镇企业已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而此时西部的乡镇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和粗放的规模扩大阶段。

3.资本投入的差异

物质资本存量的多寡,尤其是物质资本形成速度的快慢,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即使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资金要素投人

也是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资本对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部分地由资本投人的差异来解释,2003年江苏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额为1319.66亿元(不包括个人投资),同年陕西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8.72亿元,农村包括个人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9.64亿元,陕西省全社会的投资水平达不到江苏省农村的水平,而农村的资本投人量不及江苏省农村的1/10,两者资金的投人差别极其悬殊。分析资金的来源结构发现,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其次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贷款,而陕西省自筹能力差,对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外借款及政策性借款的依赖较大,说明自筹能力和市场化融资的能力不足。

4.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从农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到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次之,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对于国民经济中较低层次的县域经济,由于其地域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区域分工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一般的演进规律,但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受产出水平和需求收人弹性的限制,其发展的空间有限。而滞留于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人的必由之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县域农业产值及从业人数的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的上升,仍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从县域产业的构成来看,2003年江苏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平均为21%,46%,33%,同期陕西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约为30%,34%,36%(根据部分县市平均所得),两省的乡村就业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这些数据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的比重高,说明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在农村地区,江苏省到2003年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52.31%)从事非农产业,而陕西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

口不足30%,且进程缓慢,2001-2003年,陕西省农村有38%的劳动力转到非农职业,而江苏省为7.5%。在农民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意味着西部农村居民缺乏就业和收人的支撑。

5.文化观念及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其背后隐藏的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东部农村地区受地域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其经济意识非常强烈,懂得抓住商机,扩大投资,开拓市场。而西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活动都是在封闭和半封闭模式下运行,传统文化思想浓厚,市场意识淡薄,人们不善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取正常的利润,轻视资金的生产性再投人,经济主体更注重安稳,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扩张和发展的动力不足。

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农民不再容忍一些无效率的行为和制度存在,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争取民主决策,在民间推动和县域政府顺势而为的双重作用下引领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市场化改革、乡镇企业的崛起、民营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专业市场及块状经济的形成。宽松和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政府更多的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于市场,“小政府,大市场”是东部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生动描绘。而在西部地区,缺乏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政策的执行往往发生滞后和偏差,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力量过大,办事效率低下,权力寻租行为普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整体制度缺乏对经济主体的有效激励。

总结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000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摘要: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发展阶段中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在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区域效应基础上,找出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东西部; 区域经济政策,简称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是一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促进国内各地区经济均衡和有效发展而实施的各项措施的总称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初的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现在的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每个发展阶段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东西部的发展作用都不一样。 一、不平衡发展战略 (一)政策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区域经济政策,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中央决定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随后又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的14个港口城市。1985年到1987年底,又决定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 (二)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表现 一是地区差距拉大。1979—1991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西部为8.8%。1978—199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2.5%变动到58.5%,提高6个百分点;西部所占比重由16.5%变动为14.1%,降低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动,引起了东西部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发生了相应变化,1978年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466元、257元,西部为东部的55.1%。到1994年东西部人均GDP则分别增长到5352元、2320元,西部为东部的43.3%2。 二是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加剧。东西部要素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所处阶段的不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黑潮及其台湾海峡、对马海峡的水体输送;通过海面热和水气交换以及潮流混合作用下的海水温、盐分布与结构的四季演替过程;潮流潮汐过程;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等。这些重要物理过程决定了东中国海海洋环境状况,关系着东中国海的能量与物质的输运。东海各海峡水道的流速分布与流量季节变化对东海黑潮及陆架环流有重要影响。 论文首先利用OCCAM全球模式结果,分析了中国近海重要海峡水道的流速分布及流量的月季变化。结果表明:台湾以东水道年平均流量为25.8Sv,夏季流量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吐噶喇海峡水交换量年平均27.9Sv,夏季最大,春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台湾海峡终年有水量从南海流入东海,7月流量最大,为3.1Sv,11月最小,仅有0.9Sv,年平均流量为2.0Sv;对马海峡平均流量为2.3Sv,月变化较小,仅0.4Sv。温度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东中国海环流分布的重要因素,是环流研究的基础。通过获取、分析和校正1990-1999年间逐周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并通过最优插值技术获得东中国海18x 18km周平均和月平均海面温度场,论文还系统分析了东中国海月平均海表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潮汐潮流是东中国海,尤其是渤、黄海重要的动力要素之一,是影响东中国海的温、盐分布和环流特征的基本物理过程。论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垂直σ坐标系统下的半隐式三维正压模式,并模拟东中国海四大分潮的潮汐和潮流。该模式可大大提高时间步长,与目前广泛使用的POM模式相比,效率可提高数十倍。 论文系统分析了东中国海四大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潮流模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边缘到黄海,潮流基本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黄海,其潮流基本呈往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 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根据中国东部的地形与气候来看,当然有很多好处。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所以气候比较湿润,而且东部也没有沙漠,大部分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气候,所以土壤比较肥沃。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除了作物的产量很高,质量也很好。此外,因为中国东部频临海洋因此可以很容易进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 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新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中国民间童谣选

姥姥门口唱大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女也要去。 小狗叫 小狗叫,谁来到?开门看,是姥姥。姥姥笑,把茶倒。茶冷,买饼。 饼香,买糖。 糖甜,买面。 买了面,擀面汤,大家一顿吃个光。 奶奶夸我孝顺儿 小板凳,三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奶奶嫌我磕得脏, 我给奶奶煮面汤, 奶奶嫌我煮得硬, 我给奶奶剥花生。 奶奶嫌我剥得慢, 我给奶奶煮米饭。 大米饭,香喷喷, 奶奶夸我真孝顺。 给爷爷送馒头 从西头到东头, 这边来了个小老头,穿着靴头,戴着帽头,腰里掖着个小斧头。上山头,砍木头, 砍了这头砍那头。 跟上山来个小丫头,拿着一篮小馒头。 摔了一个小跟头, 碰了丫头的花花头。小丫头,不啼哭,

理理头,拾馒头。 找到了砍木头的小老头, 小丫头,叫老头: “爷爷,爷爷,我给你送馒头。”板凳歪 板凳歪歪,里头坐着乖乖, 乖乖出来买菜, 里头坐着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头坐着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 里头坐着孙猴, 孙猴出来点灯, 烧了鼻子眼睛。 请姥姥 磨面粉, 做白馍, 做好白馍请姥姥;

姥姥喂猪, 去请大姑, 大姑放羊, 去请姨娘, 姨娘拾花, 去请舅妈, 舅妈割草, 去请表嫂, 表嫂上民校, 一个也请不到。金银花 金银花, 十二朵。 大姨妈, 来接我。 猪打柴, 狗烧火, 猫儿煮饭笑死我。月儿高

月儿高,挂树梢,大树底下好热闹。小熊砍柴狗烧火,小鸭切菜小鸡炒。白鹅忙着蒸米饭,小猪忙着下面条。你也忙,我也忙,一桌饭菜全做好。大家围着桌子坐,又吃又喝真热闹。只有月亮不下来,藏在云里睡觉觉。 猪八戒嘴巴长 猪八戒,嘴巴长,嘴巴长,吃生姜,生姜辣,吃西瓜。西瓜甜,吃捞面。捞面长,放菜汤。菜汤淡,再加盐。

东中国海的水团分析方法研究(DOC)

东中国海的水团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团分析方法的历史及现状。之后介绍了影响中国近海海域水团形成、分布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主体格局与区域特征的互相作用和理、化、生、地特征分布的兆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适合东中国海海域水团分析的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分割法、水团聚类分析法、水团的判别分析及预报、水团分析中的正交分解法、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得出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并比较它们的优劣。 (1)分割法,是将一长串有序的测样,在打乱其原有顺序的前提下,按给定要求分割成有限几段的方法,其严格的说是属于聚类分析的范畴。不过它是把所有测样看作一类,然后“化整为零”,分割为二类、三类……直到每个测样先作为一类。 (2)聚类法则是“化零为整”,即开始把每个测样先作为一类,然后择其性质相近者聚合。实践证明,在浅海变性水团分析中,聚类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3)判别分析法又称为分辨法,是根据测样的多种性状的观测值,对其进行客观合理分类的方法;主要运用于预报。 (4)水团概念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应用模糊集合来定义和划分水团,既有合理的物理意义,又不影响集合的交运算及其他运算。故模糊数学方法在中国浅海水团分析研究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创新,把中国浅海水团分析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THE RESEARCH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WATER MASSES IN THE EAST SEA OF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water masses and currents situation. All kinds of factors and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the China offshore as follow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limate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patter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gn that diagnostic distributing of physics、chemistry、biology、geography. On the basis of above, this article clarifies appropriate solution in the relative waters. And introducing the split method emphatically, water reunion analytic approach, discrimination of water body analysis and predict, water body analysis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of to paying in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methods, ge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mpare their quality. (1)Split method, examining a long bunch of orderly ones kind, on the premise of upsetting its origin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given demand to cut limited section of methods apart into one, strictly, it belongs to a category, cluster of analysis. But it regards all samples as one, then "break the whole up into parts" , split into class II , three kinds until each one be one kind. (2)Cluster's rule is to "turn parts into the whole ", namely it regards every sample as one category. then select the close one of nature of it to get together .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is effective in the sex change water body of shallow waters. (3)Differentiating analytic approach is also called distinguishing law, which is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and carry on objective method that classifies it rationally; Apply to and predict mainly. (4)It is objective that water body concept is getting fuzzy, defining and dividing the water body by fuzzy set is rational physically, and does not influence handing in operation and other operation of the set. So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has been used broadly and innovatively in the research and study in shallow sea water group, and pushing group analytical method of shallow sea water in China to a new height.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同步练习湘教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 (答题时间:30分钟) 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1~3题。 1. 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 矿产和能源资源经济 基础 发展 水平 对外开 放程度 ① ② ③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 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自然条件不同 B. 资源配置不同 C. 劳动力素质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 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是() A. 成都、长沙、福州 B. 包头、武汉、南昌 C. 包头、太原、苏州 D. 成都、桂林、杭州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 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正确说法是() A. 我国区位指数由南向北递减 B. 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 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 D. 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5. 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经济地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B. 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C. 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D. 中、西部较东部发展速度快

今后我国三大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6~8题。 6. 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关于三大地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8. 有关①经济地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交通便利 B. 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C. 能源、原材料丰富 D. 环境问题严重 9. 分析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是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是___________。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与方法 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并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在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 1、差距的描述 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 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 最近由东西部相关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的2.52倍。学

术界一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 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在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 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并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本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差距开始逐渐改变,特别是2004、2005、2006三年间,西部人均GDP和GDP总量增长速度都反超东部,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显著的,也印证了反映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客观趋势的双S曲线模型,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正处于双S曲线模型的中部时期,即东西部GDP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就自然地理环境因子而言,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迅速、剧烈的变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当然,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第一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远远高于其他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东营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东营在环境质量因子的排名却是全省倒数第二名,这和其产业结构主要偏于重工业有关,再加上其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就比较差。虽然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东营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所以,今后东营城市化的重点应是扩大城市规模,要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 第二类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城市化水平较高。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排名第六,这是极为不相称的。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距离日韩最近的地方,与日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也较高。莱芜市比较特殊,行政辖区只有两个城区莱城区和钢城区,因此其相关统计数据都归入城市口径里面,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评价值偏高。但其行政辖区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莱钢为主,这成为其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淄博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齐鲁石化为主,今后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第三类城市为日照、聊城、济宁、潍坊、枣庄、临沂、泰安、德州和滨州,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其中进步最快的应属聊城,近些年,聊城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江北水城”,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日照属于沿海城市,自然环境很好,适宜人们居住,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后要逐步扩大城市聚集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临沂、德州、枣庄、滨州等市都需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四类城市是荷泽,城市化水平最低。荷泽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地区,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也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荷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其人均GDP 为510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3899元的五分之一。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质量差。

中国近海潮波运动数值模拟

中国近海潮波运动数值模拟 本文基于球面坐标系下的二维垂线平均潮波运动方程建立中国近海潮波数学模型,模型区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泰国湾和环台湾岛海域,网格尺寸2′×2′,网格数1175×955。在考虑引潮力情况下,计算模拟了中国近海的复合潮波运动;并对分布于各个海域的281个潮位站的4个主要分潮 (M2、S2、K1、O1)潮位调和常数以及13个海洋预报站的潮流资料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基本合理。针对计算结果绘制了主要分潮包括浅水分潮(以M4为例)的潮汐同潮图和潮流同潮图,对中国近海潮汐和潮流分布即潮波运动进行了分析,并和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吻合。 整个东中国海的潮波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经台湾和九州之间的水道传入的协振波,南海的潮波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经吕宋海峡传入的协振波。东海和南海主要通过台湾海峡进行水量和潮能交换。在东中国海基本以半日潮为主,尤其是 M2占优,而在南海基本以全日潮为主。 由于受到地形影响、边界的反射、地转偏向力和陆架浅海的摩阻作用,潮波在各海区或以前进波或以无潮点和圆流点为主要特征的旋转潮波系统组成了复杂的潮波系统。在模型计算的基础上对台湾海峡的M2分潮的潮汐分布特征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台湾海峡的M2分潮主要是有北部的前进波和南部的前进驻波系统组成,由吕宋海峡进入的太平洋潮波和广东、福建沿海岸线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南端前进驻波现象和北部地形边界的放大效应产生的潮能幅聚现象是台湾海峡M2分潮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海峡内的潮能消耗以南下的前进潮波为主,其传播到台湾浅滩位置。另

2020年(财务知识)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财务知识)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第壹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和方法 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且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于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和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 1、差距的描述 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 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 最近由东西部关联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

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当下2003年的2.52倍。学术界壹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 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于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壹: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 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且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本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差距开始逐渐改变,特别是2004、2005、2006三年间,西部人均GDP和GDP总量增长速度均反超东部,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显著的,也印证了反映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客观趋势的双S曲线模型,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正处于双S曲线模型的中部时期,即东西部GDP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第三部分:成因分析

中国海洋简介

第一部分渤海 划分四部分 1辽东湾 位于渤海北部,以河北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一线为其南界,有辽河、滦河 2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以大清河口至新黄河口一线为东界,北接辽东湾,南邻莱州湾,有黄河、海河 3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以新黄河口到龙口的屺坶岛(读音:起母)一线为其北界,有黄河、小清河等河 4渤海中央区,为渤海的主体部分,界于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之间,东边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联线与黄海分界。附带:渤海海峡

与黄海的分界线: 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最深水道: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海岸类型 粉沙淤泥质海岸: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 沙砾质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 基岩海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 海浪:渤海海峡和中部为最大,辽东湾和渤海湾较小 “聚宝盆”: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故有“聚宝盆”之称 重要海港: 中国北方唯一的邮轮母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也是具备接待世界最大邮轮能力的邮轮母港 中国国内最大的填海造陆工程:天津填海造陆工程,位于渤海的渤海湾内,天津市滨海新区 主要港口分布

历史源起 中国第一首咏海诗: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渤海古称沧海、北海 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教科书认为,渤海是海湾,因此中国被认为有三片领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被归入黄海。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eviews数据分析

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的实 证研 摘要:本文选取的是2003年全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 关键词: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失业率(%) (由于造成消费支出因素很多,笔者只是找到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具体数据如下: 消费支出(元/每人全年) y 可支配收入 (元/每人全年) X1 失业率 (%) X2 北京11123.84 13882.62 1.4 天津7867.53 10312.91 3.8 河北5439.77 7239.06 3.9 山西5105.38 7005.03 3 内蒙5419.14 7012.9 4.5 辽林6077.92 7240.58 6.5 吉林5492.1 7005.17 4.3 黑龙江5015.19 6678.9 4.2 上海11040.34 14867.49 4.9 江苏6708.58 9262.46 4.1 浙江9712.89 13179.53 4.2 安徽5064.34 6778.03 4.1 福建7356.26 9999.54 4.1 江西4914.55 6901.42 3.6 山东6069.35 8399.91 3.6

河南4941.6 6926.21 3.1 湖北5963.25 7321.98 4.3 湖南6082.62 7674.2 3.8 广东9636.27 12380.43 2.9 广西5763.5 7785.04 3.6 海南5502.43 7259.25 3.4 重庆7118.06 8093.67 4.1 四川5759.21 7041.87 4.4 贵州4948.98 6569.23 4 云南6023.56 7643.57 4.1 西藏8045.34 8765.45 陕西5666.54 6806.35 3.5 甘肃5298.91 6657.24 3.4 青海5400.24 6745.32 3.8 宁夏5330.34 6530.48 4.4 新疆5540.61 7173.54 3.5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 建立回归方程: Y=a0+a1*X1+a2*X2 +U Y消费支出(元/每人全年) X1 可支配收入 (元/每人全年) X2失业率(%) 运用OLS估计方法对式1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回归分析结果:(表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4/10 Time: 12:07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99.66845 512.5545 0.194454 0.8472 X1 0.749028 0.033317 22.48216 0.0000 X2 30.99029 95.80441 0.323475 0.7487 R-squared 0.949335 Mean dependent var 6433.182 Adjusted R-squared 0.945716 S.D. dependent var 1761.376 S.E. of regression 410.382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96382 Sum squared resid 4715575. Schwarz criterion 15.10259 Log likelihood -228.9392 F-statistic 262.3240 Durbin-Watson stat 1.17960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 — 东北虎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东北虎 东北虎 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Siberian Tiger 别名:西伯利亚虎,东亚虎,满洲虎,阿穆尔虎,乌苏里虎,朝鲜虎,亚洲虎。 所属科目 界:动物 门:脊索 纲:哺乳 目:食肉 科:猫科动物 属:豹属(Panthera) 种:虎(P. tigris) 亚种:东北虎 外形特征 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猫科亚种,平均体长为2.8米左右,尾长约1米,平均体重350千克,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另一说法:“汉字“王”,是根据虎头斑纹之状所造的象形文字”)。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犬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分化 在朝鲜半岛分布的虎,曾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亚种-----朝鲜虎(KOREAN TIGER)。据说毛色和普通东北虎不同,而且体型要更小。朝鲜虎学名为Pant hera tigris coreensis ,由Brass于1904年定名。由于朝鲜半岛的虎几近灭绝,所以无从考证。在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下,国际上普遍把朝鲜半岛产的虎列类东北虎。 生活习性

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主要靠捕捉野猪、黑鹿和狍子为生。它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60平方公里以上。 常言道:“谈虎变色”,“望虎生畏”。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 保护级别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东北虎已被列入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