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培训课件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培训课件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培训课件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培训课件

习题四——习题七

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

1. 婴儿知觉发展的充实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儿童头脑中具有某些认知模式或图示,他们可以为从外部输入的各种模糊的刺激赋予特定的意义。有时候统一幅图(刺激),人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事物,又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种事物,这决定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认知图示)。简言之,婴儿已有的认知或观念“充实了”感官的经验。

2.婴儿知觉发展的分化理论

与充实理论相反,Gibson所代表的分化理论则认为,个体的知觉来源于各种感官刺激,当儿童能够分化出不同刺激间的不同之处时,就能将不同刺激区分开来,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知觉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发现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过程。

3.偏好法

给婴儿呈现两种以上的刺激,然后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一项刺激的注意多于其他刺激。这种方法用来确定婴儿能否辨别不同的刺激。

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乃至停止的一种现象。在习惯化之后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对新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5.诱发电位法

给婴儿呈现特定的刺激,记录其脑电波的变化,以确定儿童能否辨别这个刺激。这是运用生理指标研究婴儿心理的办法。

6.应答性环境

一种能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动作做出及时的回应,能与儿童进行相互作用的刺激丰富的环境。

精品文档

二、简答题

1. 新生儿具有哪些基本状态?

①有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②不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③瞌睡状态:每天持续0.5-3小时。

④警觉的非活动状态:每天持续2-3小时。

⑤觉醒的活动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⑥啼哭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2.结合已有的研究,列举几种有效的婴儿安抚技术或方法。

一、看护人的安抚:把婴儿抱在肩头;当婴儿哭声响亮,面部潮红出汗时,可能是因为热,可选择解开包裹,或擦汗换衣;当婴儿突然啼哭,急促,面部涨红,并伴有双臂举起做拥抱状时可能由害怕引起,此时拥抱,抚摸,轻声说话较为有效。

二、婴儿的自我安抚:吮吸空奶嘴。

3.婴儿的听觉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①语音感知。对人声敏感,对妇女的声音更敏感,偏爱母亲的声音。

②听觉辨别能力。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感受抚慰、警觉、痛苦反应

③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④新生儿就具备听声定位的能力,一个月后消失,四个月后再出现

⑤在整个婴儿期,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是增长的,很早达到较高的水平。

⑥音强方面,3岁儿童对强度持续增加的噪音的听觉差别阈限就接近成人水平。

⑦婴儿刚出生时,听觉的发展水平高于视觉。

4.婴儿的嗅觉和味觉具有什么特点?

精品文档

一.嗅觉和味觉在婴儿很小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新生儿能区别出多种气味。对不良的气味会产生退缩反应,会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食物的气味作出反应,他们甚至对成人认为令人愉快或讨厌的气味表现出与成人相似的面部表情。婴儿区别味道的能力是天生的,一周就能区别母亲的气味。

二、新生儿的味觉非常敏锐,不同味觉的刺激物会引起新生儿不同的反应。通过心率,面部表情等表现出来。

5.一个正常的婴儿能辨别各种颜色、形状、大小吗?他们通常偏爱什么样的图案或

形状?

新生儿色觉经验有限,但发展迅速,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2-4 个月时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 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 -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冷色,如蓝紫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婴儿至少在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图形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8个月大的婴儿也只能在70厘米内保持大小恒常性。

婴儿偏爱复杂的刺激、信息量多的图形、对他们具有社会意义的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6.婴儿能分辨深度和高度吗?

由视崖实验可知,6个月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且婴儿的深度知觉的能力随年龄递增而不断发展。

7.婴儿的学习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二、经典条件发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三、模仿和观察学习

精品文档

8.婴儿的记忆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出生24小时内记住视觉时间,28小时内辨认单词,54小时内记住听到的声音达6-10小时,10天可以建立眨眼条件反射并能保持10天以上,随后三个月内日益增长。3 个月时,婴儿的记忆能力已经能保持4周之久,1 岁左右的婴儿记忆的发展显著地表现在社会认知方面,2 岁婴儿产生了有意识地回忆以前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9.儿童早期的气质差异通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活动水平:有的婴儿活动较多显得较为活跃,有的比较安静,活动较少。

2)生物节律性:有的婴儿睡觉喂奶比较规律,有的婴儿则难以预测显得没规律。 3)注意的转移:有的婴儿注意容易转移分心,哭闹时也容易转移注意,易安抚,有的相反。

4)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有的婴儿注意长久能持续注意某样东西,有的则容易失去兴趣。

5)趋向与退缩:儿童对新事物新环境的反应不同,有的婴儿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事物,容易接受陌生人和新刺激,有的婴儿在陌生人和新事物面前表现退缩。

6)适应性:有的婴儿能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的婴儿则很长时间都适应不了。 7)反映强度:有的婴儿反应较强,烦躁时经常大声哭闹,愉快的时候则大声的笑,有的婴儿哭声和笑声很小。

8)反应阈限:儿童对声光及其他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婴儿反映阈限很低,对微弱的刺激就很敏感,有的则阈限较高,对微弱刺激不敏感。

9)心境:有的婴儿经常保持高兴或愉快的心境有的婴儿则经常紧张不安。

10.婴儿具有哪些基本的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a、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

b、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精品文档

c、粘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

d、抑郁质:敏感、畏缩、孤僻

二、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类型

a、容易抚育型

b、抚育困难型

c、“逐渐热情”型或缓慢型

d、“平均”类型

11.婴儿的气质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影响吗?

气质可能对儿童以后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带来明显的影响。研究显示,消极情绪较多,容易被激惹的困难性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环境具有更多的行为问题,而且在同伴交往中攻击行为较多。另一些研究则显示,约有50%的迟缓性儿童具有各种适应问题,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的挑战时,容易退缩,遭到同伴的忽略或轻视。

12.新生儿具有哪些基本的反射?这些反射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

新生儿的生存反射不仅有助于新生儿满足基本的需要,保护婴儿免受不良刺激的伤害等生理意义,而且有助于婴儿与看护者建立最初的情感联系,促进个体生活化。虽然有些反射不具备生存意义,但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这些反射检查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否健全,他们的消失时间常被作为神经系统是否成熟或有无障碍的一种指标。

三、观点辨析题

1. 有人说,婴儿是近视眼,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一个月的婴儿视敏度大约为20/150至20/290,但新生儿视力发育很快,6个月时,视敏度就可达到20/70,随后持续提高,6岁就和成人无异。

精品文档

2.有人说,婴儿年龄还小,电视、电脑等媒体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观点科学吗?为什么?

不科学。出生第一年,电视等就能吸引婴儿的注意。危害主要表现在孩子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受限。当然,过早看手机、电脑也是一样。这些婴儿满嘴都是一些网络游戏语言,这不难表明其思维的局限性。除了对神经发育的影响,看电视、电脑太久也会导致婴儿休息不好,从而影响身体发育。长期以电子产品为伴的婴儿性格会比较急躁、孤僻。此外,通过媒体所展示的部分暴力电子游戏可能增加婴儿的攻击行为,培养攻击的习惯。

3.有人说,在生命早期,婴儿的生理和认知能力尚未充分发展,环境对他们不会产

生太大的影响;有人说,早期的环境十分重要,一旦对儿童造成消极影响,就不可补救。这两种观点科学吗?请结合有关的研究证据进行辨析。

都不科学;有一项著名的追踪实验——将不良环境中生长19个月的孤儿交给刺激相对丰富的替代母亲们,21年后这些婴儿全部正常。总之早期发展的环境相当重要,早期环境剥夺的不良影响在适当的干预下也是可以改变的。对经济处境不利的儿童,社交处境不利的儿童,婴幼机构抚养的儿童,受虐儿童进行的干预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早期环境影响的可逆性。

4.有人认为,气质具有稳定的生理基础,不受环境的影响,因而是稳定不变的;也

有人认为,气质与其它心理特征一样,也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婴儿气质的发展特点及有关的研究证据,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辨析。

大量研究证明,气质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认为,气质主要受遗传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这是气质稳定性的生理机制。这点在双生子研究中得到证实。同时,气质又是可变的,环境对气质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影响气质的改变。

精品文档

5.有人认为,新生儿一无所能。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

不是。新生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系统日益成熟,对外界能做出各种反应。,新生儿还具有一系列先天反射,包括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习题五

一、名词解释

1. 牙牙学语

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进入牙牙学语阶段。牙牙语是指儿童不规则地重复类似于成人语言的音节。

2.非言语交流

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通过非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感受,与成人进行交流,这些非言语行为包括手势或其他的身体姿态、发声、面部表情等。婴儿通过这种方式与成人进行的交流也称为前言语交流。

3.语用技能

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和听两方面的技能以及相应的“元沟通技能”。

4.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通常,把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前言语阶段。这是言语发生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婴儿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话语,但他们能够咿呀学语,用非语言性的发音和姿态等,与成人进行交流,这种现象被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

二、简答题

1. 按照吉布森(Gibson, 1996)的观点,儿童言语的发展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哪些特征?

精品文档

2.婴幼儿词汇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总体上看,随年龄的增长,婴幼儿掌握的词汇量不断扩大,对词汇的理解也日益精确,所掌握的词汇类型也不断丰富。

存在“单一词期”、名词词义的扩大与缩小、不同词类显著发展的特点。

3.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有哪些?

时间可能性策略、词序策略、非言语策略

4.婴儿语法的发展通常经历哪几个阶段?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单词句阶段:①单词句与动作紧密结合②单词句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③词性不确定双词句或电报句:以省略次要信息,以系统方式组织词句为主要特点。

完整句阶段:语言更加精细,句法发展开始表现出差异性。

精品文档

5.儿童语法的发展呈现出哪些趋势?

语法逐渐精细化,从语法规则的掌握发展道具法结构的掌握,对人称代词等的区分逐渐清晰,不断纠正先前的句法错误,学会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表达思想的合理方式。

6.儿童中期以后,言语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①词汇量极大扩展,词汇词义的缩小与扩大现象明显减少,能理解一词多义。

②语法逐渐精细,句法错误减少。

③能“察言观色”,理解并运用反语、情景用语,能运用语义学和句法学的

的知识理解和生成句子。

7.儿童的教室交谈(教学交谈)具有哪些特征?与日常的交谈有何不同?

教室交谈特点:①教室语言是去情景化的②交谈形式是“开始-回答-评价”③教室中使用的语言比儿童习惯语言更正规④教师不能同时注意每个儿童。

与日常交流的区别:更正规、讨论源于对问题的直接反应、注意力有局限性。

8.儿童听和说的语用技能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说的语用技能:儿童逐渐掌握轮流参与交谈、对不同的对象调整交流言语的规则。

随着儿童的发展听的技能也在提高。与年幼儿童相比,年长的儿童能够听出辨别出语句中关键信息的缺失。

总的来说,对听者反馈的敏感性是随年龄和儿童对微细反馈信息的感受能力的发展而逐渐提高的。

9.语言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言语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语言可以作为表达精品文档

的工具,促进人际交流和自我构建。儿童语言发展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产生于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中;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互动影响;儿童的认知潜能在质和量上都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思维方式会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处理方式。思维智力是言语发展的基础,但言语又为促进思维智力的进步。

三、论述题

1. 语言习得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科学吗?为什么?

语言习得伦主要是指斯金纳的强化说和怀特赫斯特的选择性模仿说。其主要观点包括:①环境和学习对于语言的获得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怀特赫斯特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学习语言的。③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①真实情境中的儿童语言获得策略有待考据。②习得论无法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丰富性,忽略了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③学习理论不能解释语言发展的顺序性。④大量的词汇表达是从环境中无法获知的。

2.语言获得的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对这种观点进行评价。

基本观点:①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②语言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人类先天具有学习语言的倾向。③儿童在掌握语言的的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语言相互作用论在先天获得论和后天习得论中寻求到一种平衡,表明了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这极大地开阔了人们对语言获得机制的看法,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先天与遗传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3.早期儿童能学习第二语言吗?他们已经掌握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精品文档

响吗?请结合有关的研究证据进行分析。

早期儿童不能习得第二语言,一般而言,第二语言的习得发生在主要的语言(母语)习得之后。关于语言的迁移(即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主要与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和时序性有关,当发生错误时,人更倾向于使用不适用于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表达方式。一种研究观点认为,如果儿童沉浸在第二语言中,则没有迁移。另一种研究观点认为,迁移是一种语言概化到另一种语言的习惯。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

4.语言的先天获得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科学吗?为什么?

先天获得论主要包括乔姆斯基的语法生成论和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理论:①儿童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②语言的外围部分是后天学习的,但普遍语法是与生俱来的。③创造和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遗传机制。

这种观点不太科学,其主要问题有:①人类虽有语言学习的先天倾向,但不能完全归结于生物学因素。②“语言获得装置”尚未得到证实,极有可能是虚构的。

③学习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

习题六

一、名词解释

1. 支架

所谓“支架”,是指知识或技能上较熟练的成人或其他人在某种任务中对初学的儿童提供的帮助,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个体无法独立的完成一个任务,但在有能力的他人的指导和鼓励下,则可以完成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样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指导性参与

精品文档

是指跟随技术较熟练的伙伴主动参与特定文化中的相关活动,并由该伙伴提供必要的协助和鼓励。

二、简答题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如何描述儿童的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a.感觉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共四大阶段。

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如何发展出“苹果”的概念的。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够将苹果归属于水果或红色为特性的群体,甚至归属于同时存在的两种特性的群体,但此时他们还不理解颜色(红或青)特性的群体又怎么会包括在一个以水果为类别的更大的群体中。但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能够根据苹果的多种特性相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和概念的理解。

3.你认为“守恒”能力的发展是否严格遵循阶段论的观点?

不是严格遵循阶段论的观点。虽然质量守恒和体积守恒概念的抽象成度不同,从质量守恒到体积守恒,其操作的抽象性依次提高,前一守恒的获得是后一概念发展的基础,年龄增长使前一个概念过渡到后一个概念的基础。但是对儿童施加守恒的注意训练和教育,或通过与他人讨论,观察成人及儿童关于守恒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都有助于提高在守恒任务上的成绩。所以关于守恒的阶段论也会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等。

4.请描述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征的特征及局限性。

特征:儿童能通过一些守恒和类包含任务,学会根据某个维度对事物进行排序,获得序列能力,在空间推理上形成认知地图。但这个阶段的儿童只对可以直接接触的事物才能进行逻辑思考,其抽象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此阶段,儿童思维品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可逆性的进一步理解促进了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自我中心的减弱和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促使儿童获得了有关现实的新知识。但儿童思维仍未脱离对当前事物的具体操作。

局限性:忽视了记忆容量,记忆训练,特定的文化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在儿童推理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精品文档

5.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什么

作用。

起“支架”的作用;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学习很多东西,可以说儿童小时候就是在游戏中成长和学习。在游戏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解决新的问题等能力。但这些光靠儿童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就需要能力较强的成人或同伴适当的提供帮助,这有利于儿童跨越一个最近发展区,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成人在儿童的游戏中是非常重要的。

6.评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为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展了我们对早期认知发展的理解,对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教育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同时也解释了教师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能清晰的知道儿童目前所做和达到目标之间的差异,并为此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给儿童,甚至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三、论述题

1. 维果斯基是如何看待儿童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A.人类的心理发展本质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中,有

三个原因起作用。其一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下,个体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其二儿童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工具,而逐渐发展出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其三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是外在的社会文化内容不断内化的结果。B。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观点一致,认为儿童是环境的积极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C.儿童的发展离不开与成人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模仿或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近发展区和“支架”就是其提出的外在客体对儿童成长和学习的概念理论。

2. 维果斯基是如何理解语言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所谓的“非社会性语言”实际上不是自我中心的,而是儿童自己对自己的言语活动,他叫做“私我的言语”。这种言语形式有助于儿童在完成活动过程中组织自己的思想,对行为进行计划以及适当的调整行为。

语言在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言语就是认知的自我引导系统,精品文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可以帮助儿童监控自己的活动。

3.试比较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在分析互动交往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上

的差异。

对互动交往作用的不同观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他认为儿童不能也不应该被期望去重新发明或重新发现在他们的文化中已存在的知识。他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有指导的辅助学习,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支架,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与维果茨基不同,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交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的,最有效的交往应该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因而他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他认为教师应为儿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儿童自己主动地探索学习。

4.信息加工理论是如何看待儿童的智力发展的。

信息加工论把儿童看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个体,同意儿童是环境的积极探索者的观点,将人的认知发展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人的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的大脑的工作模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模式进行类比。随着儿童的不断成熟,他们逐渐成为熟练地、灵活的信息加工者。随着儿童的发展,年幼儿童所使用的简单策略日益复杂化,或为更有效的策略所替代。

5.试论述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融合。

新皮亚杰主义理论继承了皮亚杰研究方法的优点,融入信息加工论的精华,将皮亚杰的阶段论与信息加工论的核心概念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运算阶段(2).表征运算阶段(3).逻辑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在每个阶段,儿童都会出现先前的各个阶段具有的表征和行为。

6.比较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指导课堂教学中教

师作用的差异。

精品文档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自然规律,只有儿童到达某一认知阶段,进行与此阶段相应的训练才会有效。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维果斯基则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以促使儿童潜能的最大发挥。

7.试简要评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贡献:对当代发展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发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用一定的理论解释发展的本质。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从儿童的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注重生物适应的作用。说明智力渐进发展的行为不是以积累增进的方式出现的,而是出现后又消失。局限:不太重视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低估了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经验中的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到智力的差异。从研究方法来说,由于儿童受到经验和认知的限制,皮亚杰的任务对儿童来说变得较难,而从个别的任务成绩就推测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儿童在不同范畴内解决类似问题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别。而且皮亚杰的概念是难于操作的。

习题七

一、名词解释

1.创造力发展的“十年规则”

指一个人从初学者成长为一名取得伟大成就的精通者,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准备和积累。

精品文档

2.发育商

也可以称为DQ,是用来衡量婴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对婴幼儿发育情况进行衡量。

3.刻板印象威胁

形容那些总是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负面刻板形象来评价自己。

4.热认知

指包括了情绪、动机和信念的成分,而不局限于纯粹冷静的逻辑加工策略的情境性、整体性的认知过程。

5.缺陷累积假说

认为贫困的环境可能会削弱智力的增长,而且这些抑制效应会随时间而累积,结果儿童留在贫乏的智力环境里愈久,他们在智商测验上的表现就会愈差。

二、论述题

1. 就智力的不同形态、智力过程、智力活动的性质而言,成年后的智力又具有怎样的发展?成年人的智力是否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已经“成熟”而停止了?

与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智力的发展持续终生。

智力的不同形态:智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智力的发展过程:分为两种过程:基础过程又称为智力技能和实用智力。成年人的发展以实用为主,如果能继续练习,使有关知识系统地、有选择地以达到最优化,成年人的各种专长、才智就可以不断增长,到了后半期仍能保持增长,甚至超过成年前期。

智力活动的性质:分为不同的阶段:获得阶段、实现阶段、执行和责任阶段、重组阶段。到了青年晚期,青年人就开始成家立业,主要任务是应用获得的知识、精品文档

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阶段)。中年人进入执行和责任阶段,智力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家庭、事业责任,养育子女,努力工作。而到了老年期,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主要任务是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重组阶段)

2.如果一个婴儿测得的发育商很高,这是否意味着他或她将来的智商也会很高?为什么?

在婴儿初期测得的发育商并不能预测婴儿后期的发育商。原因有二:一是婴儿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发育商也不会太稳定;二是婴儿发育测验与用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和成年人的智力测验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婴儿量表重感知、动作、语言和社会技能,标准化智力测验则重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抽象能力,因而预测效度较低。

3.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往往存在差异,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请你根据已有的研究,给出可能的解释。

①测验偏差:大部分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在标准化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的因素。

②动机因素:研究者对陌生的施测者或测验程序充满顾虑,总是想尽快完成测验,从而导致测验成绩不理想。受测者的焦虑也会影响到结果。

③遗传因素:在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中,低层中的聪慧成员的地位不断改善,婚姻问题上的门当户对,随着时间的发展,增加了低阶层与中等阶层的平均智商的差异。

④环境因素:强调环境的因素的心理学家指出,遗传因素或社会地位所促成的IQ 系统选择倾向的理论不能恰当的解释认知成绩的社会差异,由于贫困而被剥夺了正常的文化刺激,才是引起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

4.认知发展也会受到个体的情绪、动机、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精品文档

研究已经表明,父母的态度和信念通过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而影响孩子的成就,也影响着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情绪、孩子对自己和自身能力的看法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儿童的成就动机差异很大,即使同一个儿童也会因任务、情境和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动机状态。

比如说,成就动机和成绩的变化常与学习者的情绪及其对自身的认识有关。一些儿童对一些学习任务持否定态度,并认为自己在某些领域没有成功个机会,这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消极情绪使人在对付焦虑、战士自我方面消耗了本可以用于对象认知的精力,妨碍了有效的学习。

5.有人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所特有的,平常人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力?这种看法对吗?请你对此进行分析。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创造力是一个人本身固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但是,由于年龄以及知识经验的限制,婴儿的创造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创造力的发展显示了不同的特点,表现出特定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上升的。

6.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创造力的发展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前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创造力主要通过游戏和日常的活动表现出来。婴幼儿更注重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到了幼儿期,儿童对外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创造力也随之发展起来,他们在言语、表演、绘画、游戏等方面,都可能有创造性的表现。

学龄期:创造力突出地表现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这一时期,他们心理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增强,有意想象、有意记忆和观察能力不断提高,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为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青少年时期: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总体上,中学生的创造力呈上升趋势,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但是,就具体的发精品文档

展趋势来看,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呈波浪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上升的。

成年期:从总体上看,创造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成年期之前,个体的创造力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到了成年早期和中期达到顶峰,到成年晚期有所下降。

7.创造力的发展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你根据已有的研究给予说明。

影响因素:

1. 创造力的认知过程

2. 社会的和情绪的过程

3. 家庭环境

4. 教育和准备期

5. 专业和领域

6. 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7. 历史影响

已有研究:

①心理测量学研究表明,高创造性的倾向于具有高水平的智能、充沛的精力、对经验的开放性、审美敏感性、独立性。果断投入等个性特点。

②通常具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③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良师益友在伟大创造力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专业和领域都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

8.

9.创造力的系统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要做出创造性的贡献,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精品文档

主要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改变现存专业变为一个新专业的行动、观点或产品,它是由专业、领域与个人所构成的系统运行的结果,是这个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则和实践必须由专业传给个体,个体必须在专业内容上产生某种新的变异,该变异必须由该领域做出选择,以决定是否包含在专业之内。良好的社会文化、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

9.

10.一般智力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年龄越大,智商越高吗?

一般认为,智力发展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迅速上升,而到一定年龄后发展的速度减慢。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态势。所以,并不是年龄越大,智商越高。

三、案例分析

1. 测验结果表明,一个婴儿的发育商很低,父母对此感到非常失望,认为孩子将来肯定不能成才了。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请根据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许多研究表明婴儿的智力量表通常无法预测儿童后来得知上或学业成就。发育商侧重考查的是婴儿的直觉和运动能力,这个并不是智商。谢弗指出,在婴儿初期测得的发育商并不能预测婴儿后期的发育商。原因有二:一是婴儿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发育商也不会太稳定;二是婴儿发育测验与用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和成年人的智力测验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婴儿量表重感知、动作、语言和社会技能,标准化智力测验则重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抽象能力,因而预测效度较低。

精品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503[转贴2006-01-01 15:39:27] 字号:大中小一、填空题 1.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 2.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智力成分亚理论 。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卡特尔 。 4.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个人童话。 5.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 6.青少年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 意志特征。 7.社会性只是社会化的内涵之一,并非社会化内涵的全部。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形成了发展了社会性,而且使个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10.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 个别差异 性。 11.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__执行决定____两大阶段。 1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13.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 14.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 段。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16.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 17.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__个人童话_。 18.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就是压力感。1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20.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 青少年期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2 课后习题详解 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 答:(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 在青春发育期,个体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都在迅速增长并逐渐达到成熟。其中包括: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 ③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其中包括:性激素的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诸多矛盾的心理 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a.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体外形的变化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但在新的追求中他们又感到种种困惑。 b.性的成熟

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a.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b.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思维形式上? 答:(1)基本特征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该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课题。 (2)主要表现 ①少年期 个体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因此,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②青年早期 个体的形象思维已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到高中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逻辑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1

第二章习题 一、选择题 1.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种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B.人类的心理发展 C.民族心理发展D.个体人生全程发展 2.哈洛(Harlow)的恒河猴隔离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决定作用B.环境的决定作用 C.早期经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D.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3.通常说“好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说明了。 A.遗传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C.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D.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4.鸟类印刻现象说明。 A.个体发展存在阶段性B.个体发展存在多样性 C.早期经验决定个体发展D.个体发展存在关键期 5.一般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1-3岁B.3-5岁 C.1-5岁D.4-5岁 6.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开始具备守恒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7.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开始具备“去自我中心”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8.强调语言和交往对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 9.重视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 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 10.运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 1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探讨个体的。 A.本我的发展B.自我的发展 C.人际关系的发展D.思维的发展 1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所探讨的核心是儿童。 A.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B.道德情感的发展 C.道德意志的发展D.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填空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是岁,儿童音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 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 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 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 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 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 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 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分。) 1. (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 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分 5. (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分 7. (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分 8. (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分 9. 着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 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 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分 15. 英国的心理学家(B )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书籍推荐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书籍推荐 1.儿童心理学 (英)谢弗著,王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价:30.00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介绍儿童心理学的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发生发展的科学 。心理学家力图描述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及其变化发展方式。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本书的 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的读者,也会饶有兴趣地从头到尾读下来。 -- 2.节省理解孩子的成长(第4版) (英)史密斯等著,寇彧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 原价:68.00这是一本被广泛采用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因其广泛的覆盖面和以研究为基础严谨作风而备 受赞誉。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理论与方法"、"儿童的社会世界"、"儿童的心智发展"按照17 个专题论述分析了儿童的成长过程。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可读性,其最突出的特点--专题性--使 读者能对儿童心理学某一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进展有全面的把握。本书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儿 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参考读物。 --

3.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心理学导读系列 (美)谢弗(Shaffer,D.R.)著,邹泓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价:75.00本书是亚马逊排名第一的发展心理学教材,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 David R.Shaffer所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心理发展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儿童、 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内容涉及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语言发展、学习、认知、个性与社会性发 展以及最新的生态学理论等,汇集了各领域经典研究和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在各个章节中结合不同年龄 阶段大发展特点,为个体成长提供建议。全书理论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际 研究和生活中,是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一本经典教科书。 -- 4.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第9版)/欧美心理学译丛 (加)勒弗朗索瓦Lefrancois著,王全志等译 北京大学 原价:55.00本书全面阐述了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历程,内容丰富、知识丰厚。作者不仅运用最 新的有关儿童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各个部分的研究重点; 生命之初、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与青春期,并且分别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体、认知、 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情况。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 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 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在男性身上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②在女性身上 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童年期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显著减慢,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所取代。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实验法 3. 性格 4. 教师威信 5. 遗忘 6. 健康 7. 身心发展 8. 主导性动机 9. 智力技能 10. 学习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体验。 19.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类的()与教育。 20. 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或社会的、物质或精神的某些()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 21. 动机的形成是以()为根本的内驱力。 22.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和()动机。 23.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三、选择题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题库

教育心理学题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仍有争议。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和三种看法。(1)宽泛的定义,以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以这样的观点看待教育心理学,目前仍然很流行。缺点是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2)非宽泛的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在非宽泛的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非宽泛的定义中的第二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N.L.Gage)为代表,他在编写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时,却是明显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的。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在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 (二)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此时,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成熟时期(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并开始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的科学研究资料为事实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2)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4)发展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动态的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所做的一切研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4.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习题八——习题十二 习题八 一、名词解释 1. 道德感 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验。 2. 理智感 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繁殖感 指中年人在完成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和家庭中 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感或生命延续感。 4. 停滞感 中年人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而产生的自私自利、在工作中无所作 为而感到生活缺乏活力的感受。 5. 中年期危机 个体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 1

6.依恋 依恋是一种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 7. 陌生情境测验 由安斯沃斯提出的一种评价儿童依恋的方法。考察儿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 的依恋表现:①自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 8. 安全型依恋 约有7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在母亲在场时独自探索,母亲离开 会产生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高兴,与母亲有身体接触。 9. 反抗型依恋 约有1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会紧紧靠在母亲身边,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又抗拒母亲的的矛盾行为。 10.回避型依恋 约有2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 11.内部工作模型 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人依恋 2

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 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推断一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力。 二、简答题 1.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儿的微笑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生儿时期甚至就已出现,。最早的微笑是“自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面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哪几种类型?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在儿童1岁时已经能表现出简单的同情感,2、3岁时就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并能区分真假善恶,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被动无意识到内部主动自觉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智感多与具体直观事物联系,随后发展到产生稳定深刻认识兴趣是否满足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儿童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只有后天教育熏陶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美感。 3.依恋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和特定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依恋是否发生?依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在依恋建立的早期,婴儿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