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进驻的加快,进城务工者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这些进城务工者们在城市里用汗水打造天地的同时,也试图为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寻找一个安定的课堂。可是,户籍制度、经济因素多“门槛”让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学龄儿童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还有一定的难度。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

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居民的子女所接受的教育相比,在好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公平。

(一)、在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状况

在许多城市,虽然会有一小部分农民工子女有幸“挤”进城市公立学校,但是他们在公立学校就学时仍然遭遇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

1、接受公立学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进城务工农民从总体上说属于经济收入低下的群体。长期以来, 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时都要收取很高的借读费、赞助费。教育部门近年虽然三令五申要取消借读费、赞助费, 但事实上不少学校还在变着法子收取。在城市公立学校学位有限的情况下, 农民工子女如果不支付比城市居民子女更多的费用, 往往难以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即使有些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规定, 在收费项目和标准上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 但其他的教育费用仍然是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的最大负担。因为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 换取到的却是微薄的收入, 常常无力支付各种各样的书费、春游费、服装费以及其它教育支出。过高的教育支出与农民工过低的经济收入, 无疑加剧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此外, 不少公立学校还以教育经费不足、学籍管理困难、学习基础差等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中心理影响的不均等

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 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的孩子相比差距较大。所接受的来自学校、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有所区别。他们常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 有的甚至是谩骂、羞辱、孤立。就连某些教师也会对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 当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孩子发生冲突时, 一些素质不高的教师会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 一些教师对农民工子女也缺乏耐心, 甚至不将这些孩子的成绩纳入教学考评, 使这些孩子处于旁听者的尴尬位置。这种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 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抑和伤害。

(二)、在家乡学校就读的状况

众所周知, 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民工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而流入地公立学校高昂的费用又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于门外, 因此, 许多民工只能无奈的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就学。这些孩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是采取隔代监护, 即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来监护, 他们对孩子的监护通常仅限于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 而在学习上却无法给予这些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并且很少和孩子有思想的沟通和精神、道德上的引导和管束。加之这些孩子又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爱与关怀, 因而他们大多会变得较为孤僻、胆怯、抑郁、焦虑、自卑、不易与人沟通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

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

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以济南区为例,“十一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

1.财政体制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此政府应当是承担义务教育费用的主体。财政上的支持是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坚强而又有力的保证。中央政府应认真履行其职能,合理安排公共支出,扩大其对该问题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制定政策时要把握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在给地方政府下放事权的同时也要给予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在地方政府方面,将其纳入输入地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财政预算,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在财政给以保障。从济南市的现实来看,2004年、2005年,济南市每年拨付2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定点学校建设,2006年拨付资金300万元,区政府拨100万元扶持普利中学、玉函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槐荫区教育局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对四所定点学校进行校舍装修、设备更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来看,济南市对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是很重视的,不但有专款专项,而且逐步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但是数量还是不足,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明确责任,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打破城乡二元分化,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规范,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公平的待遇。

打破城乡二元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取消户籍制度,然后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配套制度等也随之改革。消除了城乡二元分化,农民工作为劳动力因素自由流动,从而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税收,城市就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哪个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农民工就会被吸引到该城市,充分发挥“用脚投票”的影响力。城市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会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当然也包括其子女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制度改革,政策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观念的

转变过程,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的努力,从学者官员到普通百姓的共同思考与行动。

3.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1)必须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专设条款填补有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主导地位与责任,在法律制度上确保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平等接受一种统一标准的义务教育。同时,义务教育法不能只是公立义务教育保障法,也应该是民办义务教育保障法。从2003年9月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把民办教育定义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显然把以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与任务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民办学校范围之内,这样就把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推向了社会,在事实上把它排除在制度之外,造成义务与权利的不对称,而与当今的义务教育理念相悖。

(2)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保证财政上的转移支付与专款专用,对于违规使用该义务教育费用的行为予以惩罚,进行监督,保证国家的政策贯彻实施。

4.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各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1)加大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定点学校的情况,将子女送入定点学校。可以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对办理暂住证的农民工进行宣传,争取更多的孩子入学。

(2)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应该建立动态的学籍制度,随来随落,随走随迁,便于管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应给与免费补课的帮助。

(3)对于贫困的农民工子女适当减免学费。

(4)在中考时,适当降低升学分数,争取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入高中继续读书与深造。

(5)多方参与共同帮助与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一方面,校方应该和家长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更多的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学合作,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定时与孩子交流和辅导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与世界观。比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普利初级中学的合作就很成功。

5.研究解决与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相关的非义务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互影响。有的城市义务教育由9年延长到12年,农民工子女也应比照实行。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升入高中,哪类城市农民工子女可在当地参加高考,应进行政策研究。有关单位调查了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在职业教育上的需求与供给,73.9%以上的农民工家庭期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但受实际学业水平和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影响,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的问题,半数家庭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短缺,收费过高,民工子女进不去。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形成适合农民工子女进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技能培训。

平等入学是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表现。《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儿童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数百万儿童的平等教育权,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平等,甚至会生发出新的社会不平等。

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社会,发动各种力量,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

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将为其他城乡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陆继霞.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 2010 , (10) 。

2、姚士谋, 吴楚材.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我国的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 2009 , 37 (2)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_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篇一: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际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际现状及对策作者:黄敏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当今社会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浅析目前存在的隐患及其对社会和谐稳步发展产生的影响,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类大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oday's society groups,education,risk analysis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harmon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generation,called on the community to focus on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such a large group.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社会隐患;制度壁垒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猛增。然而城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类群体,人们称之为农民工。所谓农民工,就是我们所说农村户口出身的人员进城务工这样的角色。然而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待遇是不容乐观的。其中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实际现状 1.不平等受教育机会 第1 页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民工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滞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鸟,并因着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而体味着别样的喜怒哀乐。 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则因为义务教育体制、户藉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学的问题受到种种障碍和限制。 一、昂贵的借读费让民工的子女望而怯步。 在北京,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比较到位,但由于费用等问题,民工子女在入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取消借读费后,因财政没有补助资金,这一矛盾更显突出。城市学校多以非学区户口和学生容量已满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学校较高的收费又使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致使一些农民工子女失学。 北京市教委和民政局规定,需要父母中有一方持有北京市的正式常住户口,其子女开具《子女关系证明信》后就可免费借读本市中小学,按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对待。这样的情况下,外地来京的民工子女要想在北京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必需交纳昂贵的借读费。

从秦皇岛来京务工的小张夫妇,七岁的女儿正是入学年龄,按照北京小学生就读的相关政策,夫妻俩既没有北京户口又没有房产证明,不符合北京入学规定的几种情况,被答复为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夫妇俩求熟人帮忙,再三申请为了不让孩子作留守儿童,给孩子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希望进入所在暂住地相近的小学入学。最后接到答复为可按暂居地相对就近入学,具体向暂居地附近小学或所在区教育局申请,必须交纳借读费一万两千元,即每年两千,一次交清六年费用。 小张夫妇在北京打工,丈夫开车给一家餐馆送货,每月五千元的收入,妻子没有工作,只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家务。月工资五千元除掉房租每月一千元、生活费及其它各种费用两千多元,实在所剩无几。一万两千元对夫妻俩来说实在不是小数目,而且还是最低的借读费,按学校质量条件等,多的可达三万六千元。 夫妇俩反复合计,为了女儿有个更好的未来,不像父母这样四处漂泊着谋生存,首先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如果嫌受教育太花钱,那么就尝尝无知的滋味。小张夫妇皆为初中毕业,只能靠简单的技术活和繁重的体力活赚取低廉的生活费,对女儿未来的希望是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写写算算,既轻松又体面,别像父母一辈子给人打工,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政府重视例如 谋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近日,有近20万流动儿童走进了公立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为谋市农民工子女终于能与本地的城里孩子平等地入学读书感到高兴之余,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课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舆论长期呼吁,人大代表也出谋划策,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并非教育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一概拒之门外。相反,在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要对外地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门开了,按理农民工子女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且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没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开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当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这些费用即使是本市学生从户口地的学校迁到市区其他学校读书,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户口在外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要上学,“择校费”、“赞助费”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动辄成千上万,高得令农民工望而生畏。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从事的本来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低等活”,收入低不说,还常常被拖欠,哪里交得起这个费那个费呢?而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增加了教学任务和成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学校不找学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 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调查时间:2020年1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 有在校学生586人。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限制五花八门的幼儿园搞乱幼教圣地,教育主管部门要 尽快把幼儿园统管起来。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由教育部门来管理;其次,对每一所幼儿园 重新进行清理,凡是不够条件的进行压缩,对条件具备的进行注册登记。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 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 与中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 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 趣更进一步。 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 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 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 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 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 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 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 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湖南工程学院“志愿星期天”的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的与湘潭市大桥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帮一活动的35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 1 / 19

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13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12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弟弟王世杰今年10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13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0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目录 1.引言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言: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随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信心管理与信息系统学院信息1001 吴丽星2010010375 中国教育的瓶颈——农民工子女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过度分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 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 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 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所反映的教育不公品性在各地实例中均有体现如,在合肥市丁香 花园三期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张师傅也越来越焦虑:如果8月25日之前还找不到学校上学, 他将不得不把6岁的女儿送回乡下读书。那不仅意味着他希望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愿望 落空,也意味着他的妻子要同时回到乡下陪女儿读书。张师傅是河南信阳县人,老家的教育 资源落后,“家门口的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学生要想继续上就得去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学校。 从7月份开始,张师傅就先后到其工地附近的华府俊苑小学、六十七中小学部等数所定点接 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打听报名的事。结果不是拒收农民工子女就是收取名额有限已经 录满,再者就是强制要求填写自愿交纳借读费并一次付全,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工来说无 疑是直接堵塞其子女上学的机会,当然设置的其子女进校的条件是“让进城农民工提供这样 一些证件,其实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即便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确定基本身份”的 简单条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其中, 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更是非常之多。 其体现的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表现为: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就学过程不公平。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 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 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四,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适龄儿童在 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农 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就学过程的不公平体现在:第一,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 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 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 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 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 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 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部分 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 的权利。第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 条件被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 安全方面的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而且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 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 差等不合规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解决现有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必须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 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针对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2010年河南省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1.教育机会不公平,异地入学困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尽管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仍不能有效的解决,城市中的公办中小学仍以各种理由拒收农民工子女。 2.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质量堪忧。尽管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要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名额限制,费用较高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工为其子女选择学费低廉,对籍、户口要求不严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和普通的公立学校相比,子弟学校大多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较差,校园设备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师专业化和经验略显不足,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缺失,失学问题严重。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 在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上过学者所占比例为 4.0%,上过学后又辍学的比例为 0.8%。二者相加,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 4.8%,高于全国儿童的相应比例(3.3% )。另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单位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九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到 9.3%,近 2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还有近 50%的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已经入学儿童有

20%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同时,由于父母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子女学习散漫,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较差。 4.缺乏交流,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城乡差别,使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同时他们缺乏跟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容易产生孤独、封闭、心理不平衡、戒备心较强、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其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他们经常缺课,因此大多成绩不理想,使他们普遍感到自卑、自闭、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二、建议 教育是民生之基。未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阶段对教育的投资上,教育是支撑未来发展的保障。如果不能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未来必将产生大批低技能劳动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及制约经济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体系。国家应从法律的角度,尽快明确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他们的平等教育权。使各级政府、教育等机构在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可以有法可依;农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也可以有明确的法律凭证。 2.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加大对子弟学校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环境。

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__ 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就学状况调查系(专业金融学院保险1402 班级___ __ ___ _ _ 作者袁政 学号20141704260 指导老师 日期:2016 年9 月 1 日

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就学状况调查 调查主题背景: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 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状况等受教育的问题。 调查安排和方式:在今年暑假,本人有幸在深圳美华雅家具公司实习,在工厂里和工 人们交谈学习,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情况,七月一号到七月七号主要为口头交流获得资料为主,中后期七月八号到十号以调查问卷和家庭走访为主。本人单独完成了本次调查。 问卷设置主要以选择题单选题为主,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在深圳的就学状况。详情见附件。 调查过程:今年暑假放假比较早,我早早的收拾好行李去公司实习。一开始非 常不习惯实习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下午必须到五点才可以下班。但做久后慢慢就习惯了。在实习过程中,我在调查的需要下时常去到车间和工人们交流。尤其在吃饭期间和午休期间,我把握住机会认真调查。工人们起先并不愿意,但是最后都被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们在讲述自己孩子情况时,不时感慨城里孩子的条件好,要我们好好读书。每天我收集到的资料都会记在手机中,晚上录入电脑。在后期时,我和工人们混的都很熟了,这时我直接发放调查问卷,工人们认真填写,我再通过excel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结构。 调查情款及分析:见附件 调查不足:本次调查还有继续改进的地方,因为调查时间准备不足,所以收集 到的数据不够多,如果拥有更多时间相信这次调查会更加完美。 调查心得:在我看来,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就学困难的原因如下: (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报告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大步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的发展,从农村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建设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遇到了种种问题,诸如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等急需解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农民工子女如果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两级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也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为此,我们特别对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农民工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况及上学问题,本次调查采用走访询问、查阅相关资料、文件等形式。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农民工及其子女共占城市总人数的40%,而农民工子女占城市人口的20%,其中有15%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5%的农民工子女目前辍学在家。 二、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农民工子女目前的基本状况,教育上学现状及农民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中以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适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接受教育。这类农民工家庭或许在城市谋得了生存之地,有了一部分可供全家生存的收入,或许全家居住在破旧、简陋的房屋内艰难度日;当然,在偏远的农村老家,依旧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离开他们去城里打工,目前还没有能力、没有稳定的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接他们一起去城里生活。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正在面临着失学、辍学在家的窘境,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失学、入学难已成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即流动子女的教育;二是留在家乡的即留守子女的教育。收入稍高的农民工家庭的子女有的在城市公办学校上学,接受教育,有的就读于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尽管如此,这些生活在城市的流动农民工子女也常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学,接受教育;而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他们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总结报告调查报告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调查时间:20XX年XX月调查地点:鞍山市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极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

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xx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

关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院系:财政金融学院班级:税务1002班姓名:苏杉杉学号:2010030673 关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提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并逐渐形成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许多农民工不再孤身漂泊,而选择拖家带口迁移,但由于农民工父母本身就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由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农民工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及其中还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现象进行归集整合并结合有关社会制进行原因分析,并努力寻求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及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教育公平现状原因解决策略 一、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现状分析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 3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解决。(一)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状况 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就学渠道,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工子女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其中,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就读于该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占75.6%,而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再者,民办学校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实力雄厚,吸引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人学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工子女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过早的进入社会,承担起家庭的部分压力。 (二)农民工子女学上学学费高 尽管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生经济条件比城市人口要低很多,他们的孩子就读于城市公立学校由于户籍的限制,比城市孩子仍要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这些高昂的费用使得许多农民工家庭无法承担;同样,现在由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多依赖于个人投资造成资金不足,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也使得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费让暂居于城市的农民工家庭在经济上难以喘息,甚至已有不少农民工子女被拒之门外。 (三)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质量常常难以保障 第一,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硬件设施不足与落后 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学校产生。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使得其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很难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这就导致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但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2.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安排组织来看,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都存在组织不善而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公平难以实现的问题。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农民工子女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以上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与此同时,由于学校规模问题,在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往往接受不到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