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潮汕中秋节习俗

潮汕中秋节习俗

潮汕中秋节习俗

【篇一: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班级: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一、提出问题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

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

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

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

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

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潮汕地区有那

些习俗?习俗有什么内容?

二、研究目的

①我们主要研究春节,中秋和冬至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通

过对这三个节日的研究,来了解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让大家加深

对潮汕节日文化的了解。

②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使得大家重视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

三、研究方法

(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撰写论文、收集有关潮汕节日习

俗的资料。

(二)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写出论文和总结。

四、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

五、研究过程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1)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

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

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

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

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

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

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

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

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

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

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

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

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2)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

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

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

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

将钞票取回。

3)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

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

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

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

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

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

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

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

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

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

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

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

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赏月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

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

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求一个好夫婿,结良缘。潮汕有首民谣

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

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

民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

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

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

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

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

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

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

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2)剥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

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

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

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

之‘剥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

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

好好享受一番乐趣。

4)烧塔

这是中秋节旧俗。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瓦塔是用废

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

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的习俗。

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

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

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扫墓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

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

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

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

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

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2) 踏青(春游)

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

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

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

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

3) 食薄饼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

的美餐。蒸朴籽棵。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

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

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

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 吃粽子

吃粽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粽子亦称角黍、筒棕。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北方多用粽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南方粽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

潮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潮汕粽球有三种,一为角粽,一为栀粽,一为枕头粽。角粽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粽球,以汕头老妈宫粽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流传。栀粽,也叫栀

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

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

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枕

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

故有此称。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

非常精细考究。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

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为馅,制

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品尝起来,顿

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

2) 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潮人喜爱的一项活动。潮人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便有赛龙舟的习俗。

在潮汕,有一种关于竞渡的迷信说法,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

潮汕龙舟竞渡前龙舟手要斋戒,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通常为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

三次,谓“三参灯”,以祈神明庇佑平安,旗开得胜,夺头标(过去

各村各姓为了夺头标甚至酿成械斗,可见头标之重要)。比赛时夺

标点设在一只五肚船上,上插绫缎彩标。参赛夺标的龙舟各在起点

待发。当神庙前鞭炮一响,龙舟便闻声起鼓,健儿们奋臂划浆,力

争上游。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浆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方向。夺

标进入高潮时,击浆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都罩住,以致岸上观看

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雾在江面飞奔,十分壮观。

六、研究心得与体会

这次活动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活动中的体力劳动虽不多,但脑力劳

动却不少,往往找到的信息并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但我们仍想

办法使我们的意见融入到这些找到的信息当中,使活动成果尽量即

有主见,又要客观。这样的考验,

让我们认识到了考虑问题需要合理、

【篇二: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初一(14)班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

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

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

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

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

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

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

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

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

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

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

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

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

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

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

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

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

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

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

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

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

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

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鞭春节前,各州府

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春牛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

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

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

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

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

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这仪式发

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

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

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

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

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

区保留下来。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

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

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

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

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

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

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

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

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

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

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

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

区何必待膏粱。”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

【篇三: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文化

作为潮汕人中的一员,我最熟悉的民俗文化就是潮汕民俗文化了。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

昌盛于明清、创新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

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

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冶。每个潮人身上,不管是

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考古材料证实,

潮汕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古城。

潮汕文化作为广东三大民俗文化之一。潮汕地区的方言以潮汕话为主,亦被称为“福佬话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家庭观念都非常重,有“父

母在,不远行”的说法。守土安身,男人为一家之主,女人一般在家

做家务,不用出去工作。因此,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现象至今都比

较重,每个家庭都希望“添男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

观念也有所改变,现在男女在家中的地位也基本平等。

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了,新春佳节大街小巷有舞龙、舞狮、“营老爷”、“营锣鼓”、“送神”等活动。“营老爷”、“营锣鼓”、“送神”这些

活动属于祭祖的仪式,每一年的这些活动都由附近的不同村人轮流

举办,并且新年的连续几天都会在固定的场地举办“拜老爷”仪式,

在此期间会搭有戏棚,有小品、公仔戏、潮剧等戏剧和舞龙、舞狮

供大家观赏。小孩们还会买烟花炮竹在戏棚附近玩耍。大年初一一

般在家里,不串门。年初二一家人要回母亲的娘家拜年或去其他亲

戚朋友家串门。新年见面要说吉利话,小孩向长辈拜年后,长辈会

给小孩红包,称“压岁钱”,意在祝小孩新年快高长大、学习进步等。拜年时要带上一对橘子和一些糖果,和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赠橘”,表示大吉大利的意思。新年家里的橱柜上、桌面上、神位等地方明

显的地方都要摆上两对橘子。

元宵节,在潮汕地区有过小年的说法。元宵晚要像年三十一样吃团

圆饭,另外会有花灯会、“烧龙”等节目。潮州地区有大锣鼓、饶平

有布马舞、潮州有舞龙、揭阳有烧龙等。这天家里一般会做甜饼、

菜粿等用于祭神和送亲戚。

中秋节,在我们潮汕人的眼中,是一个大节日,并且一直遵循着自

己的传统。潮汕的中秋节,不仅有传统的“拜月娘”、赏月、吃月饼,还有剥芋、烧塔、观神等民间习俗。潮汕称拜月为“拜月娘”,一般

供桌上除了要有月饼外还有糕点、芋头、柚子、橘子、柿子以及其

他的水果。拜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

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

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

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拜月娘”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

子多不进行叩拜。自古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另外,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吃七样菜,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端午节在潮汕又被称为“五月节”,这天家里要

裹粽子,粽子要先祭祖才能吃。吃完粽子可以去看赛龙舟。冬至日

要吃汤圆,吃完汤圆长一岁。

潮汕地区的成人礼∶七夕这天是潮汕地区的成人礼节日,当地称为“出花园”。年满15岁的孩子要“出花园”。这天家人要为孩子备办三

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七月初六晚孩子就要洗红花

(石榴花)水澡,并且穿新衣。“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

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当然,现在很多繁琐礼节已经被简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红包给外甥(女),让孩子自己置办。并且,

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在这天会宴请亲戚朋友,吃“花园桌”。除了“穿木屐”还有“咬鸡头”的说法。“咬鸡头”即要吃一只鸡,不需要每个部位都吃,不过一

般要每个部位都吃,首先要吃鸡头部分。有一个说法,出花园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

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潮汕宗教文化丰富。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并以佛教为主,有“佛乐梵音”的佛

文化。因此,在潮汕地区,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寺庙。另外,潮汕人

拜神主要在神庙里,每个村、镇都会有神庙但潮汕人不称为“拜神”,而称为“拜老爷”。一般人们办大事,比如外出做生意、结婚、造屋

等都要去神庙里求圣杯签。

潮剧是潮汕的本土文化特产,也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

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

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汕文

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之间情谊的重要

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是现今,潮剧多

受潮汕地区的老人家喜爱,在年轻人中受喜爱程度就大大缩减了。

当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民俗也被简化了。这些也都只

是潮汕民俗文化的皮毛,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深受广大民俗文化爱

好者的喜爱。希望中国民俗文化能被更好的保留,并且继承发展,推陈出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