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前言

根据笼统的概括方式来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往往被大众分为两种研究形式,一种是定性研究,另一种则是定量研究。但是实际上这种概括的方法太过粗糙、太过简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仅用这两种形式来概括,未免显得不太合适。因为在现实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两种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存在着功能和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因此,为了顺应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需要,当前学界普遍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调查研究法;二、内容分析法;三、控制实验法;四、个案研究,共四个维度。调查研究法实质上就是采取客观的学术态度和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中存在的某一种现象。在一个相对确定的概括范围内所进行的实地考察研究。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出有效结论的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而新闻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是文献研究中的一种类型。它其实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以及电视等大众的传播媒介中显性的所有内容所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个案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本方案大概结构如下:1、前言;2、课题名称;3、课题界定;4、研究目的与意义;5、研究方法;6、研究假设;7、研究步骤;8、预计成果。

二、课题界定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新闻传播研究的工具。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所要研究的课题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过需要说的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专项研究并

不多见,对国外所运用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因此本文提出疑问: 国外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如何?数年来国外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有哪些变化?影响国外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研究对我国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有何借鉴?这一系列问题当前学界未有结论。

一、调查研究法

属于“实证主义范式”的定量分析法即指对所研究内容进行数字化测量,“定量分析是分析研究对象所包含成份的数量关系或对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分析比较几个对象的数量上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联系,并用数量来描述其研究结果。”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分为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三种。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定量、系统地描述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的研究技术。”“共包括六个阶段即提出研究问题、明确抽样方案、确定分析单位、制定目标系统、进行量化处理、总结和解释结论。”控制实验法是在对外部变量进行最大控制的条件下,以解释传播现象中某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进行测试的程序。“具有能够确立因果关系、花费少、易重复、控制力度强等优点,缺点是缺乏一定的现实性、抽样要有限制性、实验人员对结果导向和评估会产生影响力等。”“社会调查法是指人们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资料进行系统地、直接地收集并加以分析。”

1.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2.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个数

(2)制定抽样方案

(3)实地访问

结构性访问:设计调查问卷。

主题性访问: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

(4)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二、内容分析法

(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

该方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研究,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的方法。

(2)实验式内容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指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具备以下几个要点:①对问题有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理论推导;②客观地选择样本并进行复核;③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开发一个可靠而有效的分类体系;④定量的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正确的理解。

(3)计算机内容分析法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过程中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和准确度的优势。互联网上也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了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

纵观近30多年的内容分析研究,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定量内容分析法。但是为了避免因阅读并理解了文本而不能客观表达结论,或计算了文本元素而不能提供对文本更深入的见解,我们建议在内容分析研究中以系统方式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我们看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更加宽广。

(一)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

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二)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3、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要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三、控制实验法

(一)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二)控制实验法的步骤

1、提出实验课题

2、选定实验对象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

4、测试实验

5、提出实验报告

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而自然实验法虽相对真实,客观、准确,但难于控制。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控制实验法是指在室内进行的,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

控制的一种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四、个案研究法

(一)也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

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二)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用于检查某个传播者(如新闻编辑部、报社、特稿社、电台、广告公司等)多方面的特性,或者了解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一特定案例在一个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国外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透视其演变态势,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不仅弥补了当前学界对国外近10年来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专项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与国际之间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四、研究方法

我们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具体新闻文本的解读入手。搜集到的样本包括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内容分析法即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

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及定量性。

五、研究假设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种类众多,但彼此却拥有着自己的功能。

六、研究步骤

(一)文本文献

通过中国新闻网新闻搜集各大主流网站、报纸或地方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上的新闻文本,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媒体关于城市“三无人员”形象报道的总体情况,避免因单独分析几家报刊或网络媒体的报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研究设计

确定研究方案,首先搜集相关报道资料,其次进行整理分析,最后提出结论。(三)实施调查

(四)结论

七、结论

当前学界普遍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调查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三、控制实验法;四、个案研究,共四个维度。这些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各有千秋,在遇到不同情况的具体事例时我们应当学会灵活变通,将其功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1.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全方位传播研究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 3.新闻宣传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4.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研究 5.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6.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7.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8.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9.外宣工作创新研究 10.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1.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12.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分析研究 13.边疆省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4.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5.网上舆论斗争的特点、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16.互联网信息保护与推行实名制研究 17.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18.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19.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 20.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 21.媒体社会责任与传播正能量研究

22.党管媒体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我国媒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4.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研究 25.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6.新闻发布制度化研究 27.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与规范传播秩序研究 28.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研究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核心理念和核心概念研究 31.“宣传”与“新闻”的异同研究 32.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研究 3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34.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35.媒介视野下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研究 36.世界主要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37.深度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38.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媒介研究 39.我国省级卫星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40.全球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创新研究 4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传播研究 42.“新丝绸之路”与中亚发展的传播学研究 43.“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15年春季学期 主讲:戴佳 Email: jiadaiut@https://www.sodocs.net/doc/ac13047513.html, 开放时间:周二下午2:20-4:55,六教6A215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 教材: 《传播研究方法》(美)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参: 1.周翔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3.约翰·雷纳德著,李本乾等译,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安德斯·汉森等著,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 5.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著,《传播统计法-定量研究操作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6.威廉·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人民大学出版 社 7.Lindlof, T. R., & Taylor, B. C.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8.Frey, L. R., Botan, C. H., & Kreps, G. L. (2000).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9.Booth, W., Colomb, G., & Williams, J.(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Williams, F., & Monge, P. (2000). Reasoning with statistics: How to read quantitative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11.Rubin, R.B., Rubin, A.M., & Piele, L.J. (1999).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备注:相关读物(如期刊论文,案例资料等)通过email 等形式课前布置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2018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必会50个专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必会50个专题 一、新闻学复习应该掌握的50个重点知识点: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 本质真实 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著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 正面宣传为主 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3、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 公共新闻 (或称 市民新闻 )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至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主题分析

年至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主题分析

————————————————————————————————作者:————————————————————————————————日期: 2

【摘要】本文选取《新闻与传播》为研究对象,统计了2011年至2013年三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的新闻传播类论文共519篇,研究目的是通过将每年的论文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作者和原文出处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作出年度对比,对三年来该刊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作出比较准确的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勾勒新闻学与传播学整体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显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内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研究主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文摘类刊物,月刊。该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主要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期刊和学报进行精心筛选,选择已发表论文进行全文转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权威性刊物。通过对该刊被全文转载论文的研究,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和研究热点。本文选取 2011年至2013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全年合计转载论文181篇,2012年175篇,2013年163篇(因出版时间关系,本文未统计第12期),三年合计519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工具,将所有论文进行编码统计,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具体研究方法是将所有论文根据其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二级编码,研究领域编码主要参考刘自雄对2012年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1],将研究领域划分为14个类型,分别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不包括微博)、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和其他。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目前新闻传播学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普遍,在研究领域编码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编码误差。研究领域的14个类型之间也有交叉,但这样编码能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显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内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本文具体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显示当年被全文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二是通过年度统计数据的对比,描述每年被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的变化;三是统计高比例被转载的论文作者和原文出处,以此形成一个观察当前学术期刊和研究者的小窗口。 二、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分析 《新闻与传播》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以下简称论文)181篇。分布在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等14个领域,布局如图1。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

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作者:陈力丹王辰瑶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话题,或由新闻事件而聚焦,或是在屏幕热映之后引发。这年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也有一些前两年的热点,在2005年继续得到关注。新话题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深层思考,丰富了原有研究领域的内涵;老话题则由于有了新角度或新的切入点,加深了人们对原有问题的认识。本文通过翻阅2005年国内较重要的10余种新闻传播学刊物中的近千篇文章,归纳了这年新闻传播研究的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以期能对过去一年的研究动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照。 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新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和谐社会”也成为新闻学界在论述媒介角色、责任与效能的时新话语。 有的研究者对应关于和谐社会的特点,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目标,大众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媒体应该凸现“建设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性”较之过去的提法更具时代气息,而“以人为本”则意味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交流平台,顺应价值观多元化的多中心社会[1]。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做了辩证解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掩盖问题、报喜不报忧。正视并揭示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不能将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理解为可以回避甚至掩盖社会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大众媒体掩盖社会矛盾或许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营造出表面和谐的景象,但只有正视矛盾才能长治久安,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归根到底是媒体、民众和政府三者互动的结果[2]。 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 2005年,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年内的几起新闻事件不仅带来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热闹言说,研究者也希望能借着这些问题在伦理争论之后达到共识,形成可操作的新闻职业规范。 事件之一是老艺术家孙道临要求付费采访,引发新闻业界、学界关于付费采访是非的讨论。付费采访在我国体育和娱乐报道领域已经出现。赞成付费采访的人多认为:既然报纸要靠信息卖钱,那么被采访对象因为提供了信息而应该获得一定的报偿。反对一方则认为,如果简单地把商业化原则推及到新闻采访,可能会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破坏公益性原则。在正反方并不激烈的交锋中,一个较为中立的看法逐渐成为主导,即在某些情况下,付费采访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底线。明显涉及公

新闻传播系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 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有关的概念,阐述主要问题的现状和矛盾焦点,以引起读者兴趣。 2、主体部分: 是综述的关键部分,关系综述的质量。 (1)根据具体情况分列若干小标题进行撰写,在每一个小标题下,扼要地介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指出不同研究组间的相互矛盾或相互支持的方面,指出共同的结论,讨论矛盾发生的原因 (2)在论述每一个问题时,应写明某年某学者提出的论点或论据;除引用有关学者的论点外,应写出综述者自己的看法 (3)综述引用的资料应是比较新而又有权威性的,主要是某一专题做过深入研究而又有丰富经验和贡献的专家所写的论文和资料。 3、总结: 总结部分是将综述的主要观点、结论以及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概况总结,便于读者了解该综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参考文献: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搜集文献应尽量全,尽量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或学术会议,其次是教科书或。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 2.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或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第1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基础 1、自变量:能够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研究者控制下系统地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但它本身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被观测的对象。) 第2章研究的步骤、要素与质量 第1节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确定课题价值 (三)回溯研究文献 (四)提出假设 1、理论假设: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正式陈述,它能够用数据加以验证。因为假设实际上是研究者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变化规律等要素的理论描述,所以也被称为理论假设。 2、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事实,针对可能的结论所提出的关于某些因素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还未证明的陈述或主张,也称备择假设。(通常呈现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3、零假设:又叫原假设、虚无假设、消解假设,是研究者想要搜集证据予以证伪的假设,是按照统计检验的原则而陈述的假设,一般用H0表示。 4、假设检验:事先对总体的分布情况作出一个零假设,然后利用抽样的样本信息判定是否接受这一零假设。 (五)获取数据 (六)数据分析与阐述 (七)呈报结果 (八)计算成本与费用 第二节研究要素 1、概念:通过概况特殊现象和问题,总结相关情况抽绎出的抽象观念或术语。 2、概念化:将模糊、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具体化、精确化的过程。 3、操作化: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建立程序或一组指标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运用变量的不同属性对事件或现象做出客观描述。(操作化步骤以后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变量) 4、变量与属性:属性是现实中某一客体的特征或特性,而变量则是这些属性的逻辑组合。变量往往有一组与之对应的属性。 第3节测量层次与质量

听一位考研过来人讲述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听一位考研过来人讲述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各位学弟学妹们,我的考研成绩是373分,报考的是深圳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来说,这个分数并不高。个人认为文科是比较好拿分的,它的主观性比较强,自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我这次的两门专业成绩分别是131和120,我是跨专业考研,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与报考专业几乎完全没有关系,能考这么个分数我已经很满意了。我没想到的是公共课考得这么不近如人意,连一直是我的强项的英语也没考好,可能还是平时太大意了,导致考场发挥不顺利。我的正式复习战线大约是七个月,时间还算合理,期间领悟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备考经验。 关于选择学校和专业。我选择深大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就业较好,而且深大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比较齐全,开放程度较高,可以开阔眼界,但这个学校不是211,也不是985,很多同学估计不会选择它,看个人吧,复习的前阶段可以给自己定高中下三个供选择的学校,到后期根据复习情况再决定。关于专业,一般人都会选择本专业,我刚开始也准备选择国贸专业,因为觉得比较保险,但是后来有人跟我说国贸不需要考研,对就业也没多大帮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学院几乎没上过高数这门课程,之前的学长学姐有考数学的几乎都全军覆没了,所以最后我放弃了考本专业。我本人很喜欢新闻传播这门专业,很多同学也都说我很适合学新闻传播,出于对它的热爱我就选择了它,事实证明我在这方面确实比较擅长。在这里我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不管选择什么专业,首先考虑的是以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攻破它,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住这门学科的核心和重点,不能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当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其次就是你对这门专业的喜爱程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选择了不喜欢或者甚至是讨厌的专业,那么你不仅复习得没有效率,而且就算是有幸考上了,在研究生期间也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来去研究这门专业,这样考研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总之,一句话,择你所能,择你所喜。 关于专业课复习,这是我重点要说的。新闻学部分,主要是看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如果你仔细看过郭庆光的《教程》,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比的轻松。因为很多部分都是跟《教程》重合了的,尤其是关于传播效果的。新闻学是考得最多的是新闻评论,这样整份试卷,除了几个名词和简答外,基本就是新闻和传播的内容了。而新闻学和传播学很多时候是分不清楚的,在国外新闻学和传播学是两个分开的学科,但是我们是在一起的,特别是关于传播效果的部分,内容基本就差不多了。关于新闻评论,一句话,多上网,多看评论。推荐南方周末的评论和专题,我冲刺的时候就只看这个了。看过之后回想下上面看到的比较经典的观点,然后自己也写几段。这是个不错的练笔方式;传播学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比较灵活。在看熟传播学教程之后,把上面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再进行深刻理解记忆,多重复几遍自然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了。我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新闻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1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前言: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特别是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对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中。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获得受众肯定的同时,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关注到娱乐化方式产生的不良新闻传播情况,这在多种媒体中也有所体现,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利弊共存的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这种传播方式,制作出符合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这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正文:新闻学者对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以不同的思路和关注内容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总结,目前对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目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方式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未来生存和竞争中获得优势,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共识,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就要有个清晰的了解。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 2 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这些界定主要是围绕使用新闻娱乐化的新闻报道现象总结基础上进行的归纳,通过对已有的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个共性,为其他新闻工

考上大新闻传播学推荐看这本书: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推荐考上大的同学看看这本书: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戴元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2009年贴 这本书是我之前准备考上大传播的时候,我的学姐推荐我看的。她现在在上大就读传媒经济。我当时买了,但是没来得及细细看,就考试了。现在有时间了,翻出来再看看,觉得还不错。 戴元光教授是上大影视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学理论、文化传播、传播学实证研究。考过上大的同学们也许深有体会,上大的新闻传播理论考试是很偏重传播理论的。所以指定的教材中,他的《传播学通论》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好好吃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难以理解,没有实际参与调研和研究,光凭想象是很难琢磨清楚的。很多跨考的同学也许无法搞清楚什么是实地调查、什么叫内容分析法、还有诸如控制实验、个案研究等等一系列传播学研究方法,而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这些研究方法有一定介绍,同学们看了以后,不说会十分了解,起码也会有个大致印象。同时,本书最后的附录一,名词解释建议好好看看,认真背诵记忆,对于应答上大的理论考试的名词解释是很有用处的。 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我的学姐说研一的时候,这本书是老师要求好好看的教材之一。看来,考上研究生之后,也有一定的阅读必要吧。 虽然我已经不考上大了,可是毕竟这是我曾经为之努力过的学校。我对考上大的同学们,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写了这么多文字,希望对考上大的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即便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用处,我想,认真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收获的哦。 希望考上大的同学们能够考上梦想的学校,也替我圆一个梦! PS:我不是推销书籍的,我想说,这是你们看好了指定教材之后,我推荐你们再看看的书。对于考其他学校的传播学的同学们来说,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 这本书不要求看的很深 开阔一下眼界罢了 注意名词解释 还有一些研究方法的程序步骤 这本书最有用的是名词解释,因为大纲里有1/3的内容都是研究方法的东西,而《传播学通论》里对此介绍不是很多,这本书是一个补充。 这本书确实挺重要的,在大纲里占的比重不小。版主很热心哪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1998-200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 陈力丹最近每年都会撰写综述性的文章,总结每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情况。将他从1998年到2005年的综述文章读下来,对近十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就能有个大致了解。摘录其要点如下: 《2005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10个较为集中的话题: 1、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角色、责任与效能 2、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热点新闻引发的思考(付费采访、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匿名信源的使用) 3、新闻与法治:权利冲突与权界限定(知情权与隐私权、知情权的内容) 4、媒介内容:我们会娱乐致死吗?(媒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 5、危机传播:渐入成熟应对之道 6、政治传播:法治化的管理观念在先(新闻执政,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传播) 7、公信力研究:扩展基础理论研究(媒介公信力标准,受众对传媒的内容偏好与公信力评价) 8、跨文化传播:碰撞中各得其所 9、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和改革新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批判精神—普及媒介知识和提高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中西方媒介素养理论提出的不同追求) 10、新媒介研究:从分类到集聚(媒介的融合式发展)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200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的专门化和深化是基本特点。 1、新闻理论研究第一,较多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的传统命题进行回顾和解读,重构传统命题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全党办报、用事实说话)第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构(新闻话语中的原型沉淀、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分析)。另外,关注新闻学的体系建构,对学术话语依附政治话语体系

的评判,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亦是今年学界关注的问题。 2、传播学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创始人之一唐纳德?肖应邀来人大作学术交流),对批判学派的关注(对文化研究学派的发展过程的梳理,),电子-数字化信息时代呈现真实被模拟取代和消解的趋向。但科技同时也为人们更接近现实世界提供了手段。区域内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 3、新闻法治研究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新闻采访权、新闻侵权与诉讼、“真实性”证明(举证程序) 4、传媒产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媒介产业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现象描述的实证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对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产业进行解读和剖析。在微观层面的媒介产业研究中,“新闻线人”是这年一个新鲜的话题。 5、新闻史和传播史研究这年的新闻史研究最显著的进展,是在吸收引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的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再探讨。 6、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研究中,讨论广播语言的文章居多。关于电视,微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研究中央电视台一些品牌节目、频道的特色。南京零距离”电视新闻被称为“民生新闻”,引起学界关注。宏观上,电视产业的发展是这年关注的重点。 《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年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相当多地涉及到传媒,进而也激发起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情。论证的话题有: 一、“非典”疫情的蔓延引发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研究(流言止于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非典报道中对人的生命权的漠视) 二、伊拉克战争引发当代整合新闻传播的研究(我国新闻媒体报道观念和模式的改进,各种新媒体参与的整合新闻传播,第五媒体,DV,BLOG) 三、越来越多的传媒非职业行为引发新闻专业主义讨论(繁峙矿难,受贿无闻,职业意识调查,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以自律求自由,更正制度) 四、一系列传媒结构的调整再次促动新闻改革的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报刊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黄顺铭)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不含国内的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必读书目(25种) 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2.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4.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5.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意义的输出》,华夏出版社,2003年。 6.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7.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新华出版社,2004年。 9.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 11.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广播 学院出版社,2004年。 13.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总统班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14.盖·特立斯:《王国与权力》,北京出版社,2001年。 15.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 19.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 20.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3.保罗·莱文森:《手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罗杰·D·维默、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媒介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Daniel Riffe, Stephen Lacy, Frederick G. Fico, 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Researc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8. 选读书目(60种) 26.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7.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洪久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新闻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

新闻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 《现代传播》是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学术性强,理论新颖,在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以2004~2014年这11年来《现代传播》所刊载的部分沦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容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抽取《现代传播》2004~2014年每年的第六期所含沦文作为研究对象,除去杂志非署名论文部分,最后选取了585篇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4~2014年间《现代传播》所刊载的有关传播学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与分析。 研究发现 1.论文数量分析 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论文的发文量一直在稳步上升,2008年开始略有下降,2010年以后趋于平稳,如今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这11年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与延续,依然具备相当的研究热度和学术活力。新闻传播研究由萌芽到繁荣,进而到近几年的平稳持续,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经过了从慢到快、由低到高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更深入和理智的研究阶段。这意味着国内传播学的研究基本已经涵盖了传播学的大部分领域,各方面都已经多少有所涉及,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纵深化研究,一篇优秀论文的认定在质量、深度以及创新上,都有了相比之前更严格的要求。 2.论文主题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4~2014年间我国有关传播学研究各类主题的分布情况。有关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依然集中在传统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比如传播理论与媒介研究,二者加起来占据了总量的47.35%,尤其是媒介研究,占据了其中的29.57%。由具体媒介人手,结合具体媒介探讨新闻传播理沦,依旧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另外,从各个类目的论文数量所占据的当期论文总量的百分比变化状况来看,媒介研究与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尽管在11年间屡有波动,但所占比例始终高于其他类目,诸如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等。但传播学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科技革新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把传播学同其他学科相结合来创新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突破点,也是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趋势。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及新媒体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业界对新媒体领域的兴趣越来越火,并且可以预期这股新媒体热会持续下去。这显示了传播科技对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推动性,也说明了新媒体给研究者在而对社会现象的时候提供了新维度和新视野,比如受众(audience)到用户(user)的改变,让研究者从研究接受行为转变为研究使用行为等等。 考虑到传统领域推陈出新的困难程度,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大可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创新机遇,开拓更为广泛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实践。 另外,传播艺术一直占据着相对不小的比重,这可能与《现代传播》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类杂志人文色彩较重的特点有关。其他类虽然占据了12.31%的比重,要高于传播教育以及特殊群体等领域的研究,但主要原因是《现代传播》几乎每期都有数篇对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等会议的综述或总结,真正关于品牌、形象以及广告的内容并不多,国际传播类的研究就更少。这个问题在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类目中同样存在,即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虽然占据了17.78%的比重,但以传播学理论为主,有关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很少。 总体来看,传播学理论与媒介研究这些传统研究主题的研究虽然依旧占据新闻传播类研究的主体,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此类研究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从日前国内的传播学研究现状来看很难推陈出新。把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俞,或许是一个出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