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

(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

(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0、5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自尊和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惧、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他需要)

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的原则2、平等、尊重的原则3、交换的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5、情境控制的原则6、宽容的原则7、适度的原则1)交往的范围要适度2)交往的时间要适度3)交往的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个体的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什么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的需要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命令型、任务型)

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体。(利益型、友谊型)

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通常情况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关心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的人形成的群体。具有共同特点、兴趣或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正式群体的特点:1、正式群体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职能是完成组织任务。2、正式群体是按组织的章程和组织规程建立起来的,列入组织的正式机构的序列之中。3、正式群体的成员有明确的编制,其领导者有正式的职务头衔,由组织赋予明确的职权与职责。4、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人们到非正式群体中去寻找归属、认同、理解和表现自己、完善自己,自发组成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二、成员的交叉性许多人的爱好、兴趣比较广泛,体验感受比较丰富,因此他们可能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有核心人物,但他们不是有上级正式任命或选举产生,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交往较多,关系亲密,相互帮助,但对本群体以外的人则比较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同时,非正式群体又有相对不稳定性,当群体成员的看法、意见发生矛盾和分歧时,一旦调节无效,就会导致群体的分化、瓦解,以致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非正式群体。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人际剥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就像人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的交换。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

需要: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是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需要满足的条件: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本能需要经过长期的进化,我们的祖先形成了一种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传留给后代,因此人们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人不光只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需要第一,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性格和智力都会受影响。第二,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健康。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心理学家曾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心理交往相伴随的。第三,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这三个重要内容都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叫“社会兴趣”。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从无关(零接触状态)到关系密切(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分别为:

定向阶段(觉察相识)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经过自觉地察觉过程;未形成有效沟通和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的的情感卷入。

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表面接触交往双方几乎无情感卷入;不要求亲密交往效果,只要是彼此相处和睦、友好即可。

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双方开始确立相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感到充实愉快,真实价对方,相互欣赏,建立友谊;此时关系破裂,出现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

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高度相容阶段,彼此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达到高度一致,关系稳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生活中很少;若有矛盾,相互尊重和谅解,亲密关系永固长久保持。

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交往双方间的自我暴露逐步广泛深刻,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

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

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

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等。

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第一,人际交往的交互条件交往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或者相对满足基础之上;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第二,一定的时空条件距离能使我们走近或疏远第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要主动交往,再次要懂得移情,最好要学会帮助他人

人际关系从融洽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歧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双方在直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原先关系的方面倾斜。分歧出现,双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发生冲突第二阶段:疏远现分歧,总的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的沟通减少;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的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三阶段:冷漠双方开始放弃沟通的努力,气氛处于冷漠阶段不太直接谈话,仅凭非语言方式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语言沟通缺乏热情,目光冰冷;冷漠阶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阶段会有痛苦的情绪体验。第四阶段:逃避随着关系恶化,为脱离痛苦体验,开始回避;开始有不友好、敌意和对抗的举动;此阶段双方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此阶段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和其他因素。第五阶段:终结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负担,急于终结交往作为解脱痛苦的方式;终结标志为发生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若处理好刚出现的分歧,不仅不会恶化关系,可能会把双方关系推进到更好的健康状态。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的特点:①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②直接性(面对面的直接沟通)③主要内容:认知、情感方面的信息

大众沟通(传媒沟通)①间接性②主要内容:认知方面的信息

沟通的种类(一)言语沟通(二)非言语沟通不涉及言语的任何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要素和非身体要素。身体要素:1.触摸,如握手、拥抱、拍后背等; 2.象征符号和说明动作;3.情感呈现或面部表情; 4.行为调整 5.行为调适6.副语言

非身体要素:1.区域空间2.服装

(一)信息源(who ):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人际沟通的主体——编码者

(二)信息(what):认知与情感

(三)通道(way):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语言占65%,动作占19%,表情占16%。(四)信息接受者(whom):人际沟通的客体——译码者。

(五)反馈(feedback):信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六)障碍(obstacle):

1.来自于编码的障碍:编码是把有意义的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的过程。

2.来自于译码的障碍:译码是把符号信息转换成意义信息的过程。(理解能力)

(七)背景(situation):包括心理、物理、社会和文化背景。

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三)单向与双向沟通(四)口头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1.个体性(两个个体之间)2.直接性(面对面)3.情感性: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表面接触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

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际关系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程度由浅入深分为4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依据双方的价值观进行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这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使得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

4.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舒茨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3.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

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舒茨的三维理论中根据个体的(基本人际需要)和人们的表现方式,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分为六种。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动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与理想的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民主式、专制式与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3.情感需要:低个人行为、高个人行为与理想的个人行为

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

人际吸引:亲合:较低层次喜欢:中度程度爱情:最高水平

人际吸引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注意认同兼容深度交往

影响人际吸引(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熟悉性与邻近性增加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率相似性:决定了双方早期交往关系的形成互补:决定了双方交往稳定发展(需要、社会角色以及人格特征的互补)外貌吸引才能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最积极人格品质是真诚,最消极人格品质是说谎。

个人吸引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对别人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素质。

个人吸引力包括:(一) 外貌因素或仪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长相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风度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二) 性格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三) 才华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相互吸引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彼此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外貌、性格、才华,还取决于人们相互间能否和谐。

相互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性质:(一) 相近性产生的吸引力(二) 相似性产生的吸引力:年龄经历情趣态度(三) 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四) 相悦性产生的吸引力

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互动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是个体间、群体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其基本条件是:①目标的一致②共识与规范③相互信赖的合作范围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指双方对某一共同目标进行争夺的行为。基本条件: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指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时,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积极的肯定性的关系存在合作关系;消极或否定性的关系存在竞争关系。

理解他人并让他人理解你一、更好地沟通(一)学会倾听1、保持安静;2、使用积极的体态语言;3、回想所听到的内容;4、用心去听,做好被你所听到的内容改变的准备。(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

用第一人称叙述,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2、说具体一些;3、发出适当的非语言信息。(三)平衡是关键1、听与说要根据个人特点找到平衡;2、强调积极因素,表扬与批评做到5:1;

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从众俗称“随大流”

从众特点:1.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发生作用,可以是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是没意识到的情况下。

3.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这也正是从众与服从(顺从)的区别所在

从众的功能——适应社会

从众的类型:真从型;权宜从众;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二)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较强,从众较少;反之亦反)(三)情境的明确性

社会促进:又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个体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特里普里特的研究:青少年骑自行车

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是指他人在场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熟练的或简单机械的任务,他人在场易使个体产生优势反应;对于不熟练的或费脑筋的工作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降低绩效。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磨洋工”、吃大锅饭原因: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虑减弱。

模仿概念(从行为角度)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特点:①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②相似性

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特征的模仿。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上升率):时尚、谣言的传播先内后外律

暗示(从认知角度):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与模仿的区别:暗示的社会刺激是控制性的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年龄越小,越易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催眠就是利用了暗示。

社会感染:它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从情感角度)

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比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惶失措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表现在:(一)依恋(二)利他(三)亲密

爱情的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社会交换论者把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两者既有物质的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因素组成

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一见钟情2.好朋友式:相亲、先结婚后恋爱3.游戏式:不断换异性朋友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吃苦耐劳型

现代社会人们婚姻的动机顺序是: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夫妻关系的类型(一)爱情型:1.美貌与性吸引型 2.人格型(二)功利型:当夫妻关系紧张时,容易导致婚外情(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四)建设型(五)惰性型(六)失望型:期待太高(七)一体型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的引发因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

离婚是一种最普通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方式。

家庭的概念:家庭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结构要素: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二)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

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 2.性的功能 3.生育功能 4.抚养与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因素:1.社会与环境因素2.家庭成员的素质 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几种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的影响近因效应:最新或最近出现的信息的影响光环效应:A个体对B个体形成的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像一个光环套在B身上,从而会影响到A对B的其他品质或行为也产生类似的评价。

刻板印象与定型:人们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的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如果这一看法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带有价值倾向的认知结果,就叫定型。

归因维度:内因与外因、稳定性与易变性可控性

控制点理论——归因倾向理论(罗特)内控者—“人定胜天”外控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社会动机的分类:亲和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许动机

社会行为:(1)侵犯行为及其原因: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生、死本能的宣泄多拉德、米勒的挫折—侵犯学说:侵犯是挫折造成的,即侵犯是挫折的后果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侵犯是后天学习的结果(2)利他行为的特点: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无酬报期望:一无物质方面,

二无精神方面的酬报。自愿性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转的U型曲线:纵坐标为活动效率,横坐标为活动强度

人际关系定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关系。

人际关系: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面对面)、情感性(它是主要特点)

舒次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包容、支配、感情需要。

人际吸引:个体间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最重要影响因素:人格品质—真诚。

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定义:个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认知与情感信息的过程。

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与认知

沟通结构: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正式场合,如上课、演讲等社交距离:商业交往、聚会个人距离:朋友之间亲密距离:亲人、夫妻

从众特点:自愿性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3-4人

从众效应:结伴(能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与观众效应

从众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模仿—行为的角度(例如:追星)暗示—认知的角度(例如:催眠)社会感染

—情感的角度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的意义:(1)从众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2)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3)社会规范的形成。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羞怯心理与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与闭锁心理嫉妒心理与敌意心理

了解人际冲突所具有重要性:(一)人际冲突是个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二)冲突处理的方式会反映人际关系的状态:(三)关系当事人需要妥善处理冲突以避免不良的后果:(四)人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值得持续的关注:

产生冲突的原因:1、容忍力降低2、差异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后果3、彼此的竞争所造成的后果4、对误会及传言等所产生的情绪压抑造成的后果5、需求未被满足而造成的后果6、偏颇的因素造成的后果7、不清楚的角色、职分及责任的划分所造成的后果

人际冲突的过程:1、潜伏期2、爆发期3、扩散器4、解决期

人际冲突原理:(一)人际冲突是所有人际关系中的自然过程(二)人际冲突可以是公开或隐蔽的(三)人际冲突可以妥善或拙劣地处理(四)人际冲突对个人及双方的关系可以是有益的

家庭: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

家庭的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

家庭的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家庭组成的。(2)主干家庭: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4)其他家庭:上述三种家庭以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的功能4、抚养与赡养的功能5、教育的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

人际交往必备条件:1.交往的主体是个体或者群体。2.交往中的沟通方式多样,如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单方交往和双方交往等。3.交往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4.交往的内容是广泛的,例如思想交流、互助合作、劳动服务等。5.人际交往的领域是广大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6.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2.促进个性发展与完善3.促进学习和信息交流4.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区别:人际交往是动态表述,人际关系是静态表述。人际交往决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人际交往中反映出来。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开放性2、多层次性3、功利性4、不平衡性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因素:1、空间距离2、交往频率3、态度相似4、需要互补5、个性品质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②体内机能的发育: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人的水平;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③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的培养: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拉森(https://www.sodocs.net/doc/ac7306294.html,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 四分之三 B. 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二 D. 四分之一 2 【判断题】(2分) 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分) 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 自然人 B. 生物人 C. 动物人 D. 社会人 2 【单选题】(10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

一项专业技能 B.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C. 广博的知识 D. 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3 【单选题】(10分)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B. 良好的道德品质 C.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单选题】(10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字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15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7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换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德。 18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计他所有的特征和特点19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指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我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与内在的原因。 21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的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印象 22去个性化:指出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化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群体的遵从程度。 23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24影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影象的过程。 25定势:观察者以持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 26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17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被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28心境:持久的、微弱的、非特意性的情绪状态。 29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表现和亲和的对象。 30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 1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10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个性心理 二、辨析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 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 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 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 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 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 法? 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 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 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 现实意义。 章节题型内容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一、名词解释 1.教师胜任力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 5.教师期望效应 6.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角色 8.教学

师心理风格9.教学效能感 二、辨析题 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 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 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 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 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 更多的知识。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 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三、简答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 6.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 7.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9.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10.试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 12.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 13.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 1.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并谈谈如何养 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如何尽快完成 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 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 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结合高 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 对这段话的理解。 4.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章节题型内容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 二、辨析题 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 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

人际关系心理学结课作业

《人际关系心理学》结课作业 班级:电气09-5 姓名:学号:22090337 得分:批改人:

1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的需要有什么关系? 答: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往往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处于人际危机边缘从而影响了自身的生活与工作。显然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代社会是一项值得去学习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单独存在并且不可能不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生存需要合作,而合作必然有交往行为发生,此外交往也算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人发生交往行为是很自然的。 人的需要两种:一是身体的需要,一是心灵的需要。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行路要车马,类似这样的一切都是肉体的需要。还有一样心灵需要,人有七情六欲,是人就无法超越它。而不论你需要什么总要与第三方发生关系,试想如果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别人都对你敬而远之,你的满足如何实现。此外,不论你想不想,你总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如果你和他人没有好的关系,你怎么好意思开口向别人求助呢。很多时候你满足别人的需要,在你困难时,别人也会伸出援手帮助你,这不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的需要的体现吗。 2人际关系发展经历那些阶段? 答:(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二)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

2020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答案见 面课: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激励篇 1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2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大侠,但在游戏里却可以通过时间、次数的积累和他人的帮助成为绝世英雄。这一点将很多人推进沉迷网游的深渊。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

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世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5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招聘:言行藏大道 1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教火鸡爬树,不如请松鼠。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错】 2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面试官最喜欢怎么样的求职者?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 选项: A: 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一方不愿交往。第二,疏远阶段。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零接触状态,彼此避免接触,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终止阶段。并非都是有害的、不道德的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霍桑实验(实验者梅奥、实验组成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群体实验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的观点:1.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属一般性的人际接触)、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刊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第一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理解: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 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4.1

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____阶段、接触阶段和_____阶段。 2.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_____型、集中型、_____型和流言型。 3.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_____实验、群体实验和_____实验组成。 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_____需要和_____需要。 5.社会测量法的结果可用矩阵表示法、_____法和_____法来表示。 6.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____,第二是_____。 7.态度具有顺应功能、_____功能、防御功能和_____功能。 8.凯利提出了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特异性、_____反应、_____。 9.印象形成过程包含三种成分,即行动者、_____和交往的_____。 10.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主要途径有:脸部表情、_____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 )的态度改变。 A.大 B.小 C.多 D.少 2.失调程度与不一致的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对比 3.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属于(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4.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 B.凯利 C.韦纳 D.罗特 5.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 )理论的观点。 A.强化 B.对比 C.得失 D.相等 6.在群体压力作用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从众 7.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降低了,是( )。 A.社会助长作用 B.社会惰化 C.社会赞同 D.相互作用 8.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努力属于( )因素。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自我暴露可分为 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 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 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 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如财产、性经 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 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 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 友关系等; 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 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 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人际关系强弱的四个指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 家人关系:彼此要讲责任(即责任原则),对对方做其当做之事,尽其所当尽之 责,而不那么期望对方做对等的回报(社会交换的预期最低)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人际关系心得体会浅谈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

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我们心里都希望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毕竟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一个人见人厌的人。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将在这里分享一点人际关系心理学心得和体会。 一、真诚待人。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最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其中排在序列最前面的就是真诚。他认为,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