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 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a。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a lì zǐ, sa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a , sa jí shì kōng , kōng j í shì sa。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a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a, bù g?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a, wú sh?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 shēn yì, wú sa shēng xiāng wai chù fǎ, wú yǎn ji a,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a,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a dào, wú zhì yì wú d?, yǐ wú suǒ d?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ang xiǎng, jiū jìng nia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 y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gù, d?ā nu? duō lu? sān mi 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shì dà sh?n zh?u, shì dà míng zh?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u。n?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 mì duō zh?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 jiē dì, bō lu?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名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1]。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

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2],故名为《心经》。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3]。《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4]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

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5]。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6]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近日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看弘一大师的注释时,感觉很有哲理。现在把一些只言片语及个人感受罗列如下,以飨同行。

一、虽有而非有

唯物论者,偏于物质;唯心论者,重于精神。佛学虽非心物二元论者,但认为心之与物,实为构造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人体的四肢百骸,是地的坚性;唾涕血泪,大小便等,是水之湿性;人体之温度,是火的暖性;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种种动作,是风的动性。人体中地水火风等物质的成份,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其他有关知情意等的精神作用,就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

由此五蕴积聚而成的人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只是幻有,假有,非真有,所以说:“有而非有”。此有而非有的生命,不止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等苦。

在人之四周,有谁能逃出痛苦的魔爪呢?不要说科学家无法征服外在的一切风灾、水灾、火灾,及海啸、地震、瘟疫、疾疠等自然界的灾害,致使吾人无法摆脱这些威胁!就是人生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又有谁能幸免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呢?

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己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

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己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甚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著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著,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戳。遂使人生如

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二、虽空而非空

观世音菩萨,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发现五蕴假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真我存在。因为五蕴之相虽假,但五蕴之性却是真的;这个真实不虚的诸法实性,才是永恒真我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向善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开拓真理的生命,终必证得此永恒的法身真我,回复人生本觉明净,纯善无恶的真心。因此,教人实行克制自己,扩展私我,成为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万物莫不在自己的怀抱中,而自己亦溶化于万物的怀抱裹,自他一体,物我交融;不再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薄人厚我,反而体会我与众生,是息息相关,苦乐与共。

人能克制自己,化私欲为大公,把小我扩展为宇宙之大我,就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不再为一己之利以坏全体,以危大局;更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是贪心既灭,嗔痴不起,自然取消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人能浑然与物同体,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而忧众生之苦恼。每视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把他人之厄难当做自己之厄难,事事重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舍己济人。前者是自我的救济,属于自利;后者是推己及人,属于利他。一则去恶,一则从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道,证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法身真我。这就是:…空而不空?。

若然人只知去恶而不从善,那是消极的;只知自利而不利他,那是自私的。仅有无我的思想,而无救世的悲愿,就会堕于悲观而厌世;仅有大悲救世的悲愿,而缺乏无我之精神,悲愿就无法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建立理想的人生,找回永恒的真我。

观世音菩萨,教人修学般若法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通达缘起性空的原理,洞悉五蕴假我,是缘生无性,有而非有。不再颠倒执著,此…身为苦本,形为罪薮。?的五蕴假我,而贪、而嗔、而痴、而去作一切不合理的恶业;反而扩展小我而为大我,积极展开济世益群的利他工作,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之乐。然则,何止“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能“度一切苦厄”;还可以积功聚德,断烦恼,了生死,到达涅槃真理的彼岸,究竟离苦得乐!

由是可知,五蕴皆空的内涵,不止是消极的有而非有,否认一切,厌弃世间;而且是积极的空而不空,建立一切,利益世间。可以说:是由消极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愚昧转为智慧,由罪恶转为良善;甚至由迷转悟,由凡转圣。不但可以度脱人世间的一切苦厄,还可以度脱出世间三乘圣众的一切苦厄;不但可以彻底取消无明烦恼的黑幕,还可以竖起真理智慧的旗帜,横度二种生死的苦海,到达真理的彼岸,回归真心的首都,彻底反妄归真,究竟觉悟成佛;因此,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