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方法

薛丽君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审美、民俗等方方面面,对于后世文学尤为影响深远。《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仅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分析其塑造方法,诸如:以动写静、对面取象、以小写大、反景写情、因物造境、以此喻彼、动静结合、感情奔迸法。具体分析了这些方法在《诗经》中的运用,以及在后世文学中的

运用。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表现方法运用

梁启超云"《诗三百篇》为我国最古而最优美之文学作品,其中《颂》之一类,盖出专门文学家、音乐家所制,最为典重矞皇。《雅》之一类,亦似有一

部分出专门家之手。《南》与《风》则纯粹的平民文学也。前后数百年间各地方,各种阶级,各种职业之人,男女两性之作品皆有,所写感情对于国家社会,对于家庭,对于朋友个人相互交际,对于男女两性间之怨慕…等等,莫不有其

代表之作"[1](P16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P144),"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

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3](P19)《诗经》是一座艺术宝库,在文学、政治、历史、审美、经学、民俗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

深远的。其赋、比、兴开创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活水源头,其中所运用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促进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诗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可以分类为劳动者、情人、思妇、弃妇、妻子、贵妇等,其中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方法也是形式多样的。通常人们习惯于侧重点放在研究《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对于写作方法却很少注重。

因此,本文试独辟蹊径,通过《诗经》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旨在发掘其中

所涉及的一些艺术表现方法,诸如:以动写静、以小写大、因物造境、以此喻彼、对面取象、"奔迸的表情法"、反景写情、动静结合法,并且阐述了这些艺

术表现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在后世文学中的应用。

一、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法的要件是若干分解的动态,必要条件是这些动态的排列组合。

目的是渲染一定的情绪和思想。

《诗经》中塑造女性劳动者的诗有许多,并且多次运用以动写静方法,这里只举《南风·葛覃》、《南风·芣苢》。

《南风·葛覃》写了一个将要"归宁父母"的女奴的形象: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一系列动作展示,刈,濩,为,服,污,浣,洗衣整装,表现出女子即将

见到父母前忙碌的身影和兴奋的心情。这里运用的是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方法,将人们情感世界最普遍最深沉最真挚的感受,体现在跳跃活泼,轻浅平易的日

常生活动作中,使得整首诗自然天真而又耐人寻味,让人感动。

《南风·芣苢》描写了一群采摘芣苢的女性劳动者: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也是以动写静。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女子劳动时的情形。采,有,掇,捋,袺,襭,简单的一系列不同的动作,描述了采芣苢的全部过程,为读者展示了

一群充满情趣、充满生机、充满生活气息、朴实自然的女性劳动者形象。试想,如果仅仅只有一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那么整首诗歌在句型上则变得单调

枯燥,毫无回还往复的韵律美和跳跃动人的音乐美,在意境上,则顿失生机和

情趣,索然无味。由此,我们不得不为之叹服。

《葛覃》、《芣苢》虽然抒发的是个体瞬间的情感体验,但是动反衬静的

表现方式,创造了浑然天籁,让人玩味不已的生动意象和平凡感人的女性劳动

者形象,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亦很深远。

例如:《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间,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可以说是这种写法的翻版。天然的动态意象毫无雕琢之累,纯朴直率,自成一种优美活跃的情趣,回环反复的音律

朗朗上口,不同方位的动态变换形成了鱼在莲叶中忽东忽西,倏然而逝的美妙

胜境。

《木兰诗》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没有一句说明木兰心理悲欢的诗句,但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腻的动作,渲染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既刻画了木兰的性格,

又渲染了气氛,效果极佳。

二、以小写大

以小写大艺术方法的要件是整体事物的一个局部特写,还要有事物的全部

面目。局部是特写,实写,放大的写;全部是虚写,是略写。全部是表现的最

终目的。局部是利用的手段。

《南风·采蘩》是一首描写许多女性采集白蒿养蚕的劳动诗,其中以小写大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开篇用赋,直述主题,妇女"采蘩"在什么地方呢,在"沼",在"沚",在"涧",在"宫"。为谁"采蘩"呢,"公侯之事"。地点、事件可谓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写劳动时的场景,并不是直接具体写妇女人数有多少,场面有多大,如何劳动,她们在干什么,怎么干,她们如何姿势,手臂如何运动,表情

如何,言语如何,而是出其不意地写她们的发髻,发髻是"僮僮"又"祁祁",是

从俯视的角度看的,仅仅看到她们的头顶上的那一点点头发,虽然仅仅写了她

们头顶上的那一点点头发,但是却绝对不片面,绝对不狭隘。反而是以小写大,小发髻烘托出了一个大型的劳动场面。"僮僮"又"祁祁",读者立刻能联想到人

数众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这种以小写大表现方法的运用巧妙

至极,形象又生动,变干巴巴的叙事为局部的放大的特写,绝然不俗,充满动感,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以小写大的艺术方法运用起来可以变常物为精华,化平凡为不凡,令人耳目

全新,后世文学更是将此方法广为应用,产生了许多流传久远的经典意象。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一个以小写大的经典之作。一枝小小的红杏从墙头伸出,它是满园花木的一个代表。它的背后有千枝万枝

的花木在园中,更有无计其数的春花春木在整个大地上开着长着红着绿着,让

人联想到春光无限春如海,万紫千红总是春。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把万千的想念和牵挂浓缩在一把小小的玉壶身上,用玉壶的特写来突出许多人的不同思念和不同问候。

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写王姓、谢姓两大望族如何随着岁月流逝而雄风不复的种种故事,如此多小人物、老百姓如今怎么也能散居

在乌衣巷内的许多传说,只用小小的燕子的特写,替代了不计其数的风起云涌

的具体故事,写出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和人间沧桑。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三、因物造境

因物造境法的要件是物、境、情。情为主旨,境因情的需要而产生,物因

境的营造而选择。悲情要有悲境,悲境中当然出现的是悲物;喜情要有喜境,

喜境中当然出现的是喜物。如此类推。

《南风·关雎》是因物造境法的绝好例子。这是一首情诗,《诗经》中写

情人的诗太多了,《南风·关雎》是第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P1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王夫之云"一用兴会标举成诗,自然情景俱到"。雎鸠,是一种水鸟,相传其雌雄有固定的搭配,古人视其为贞鸟,也就是

爱情鸟。诗歌中的男主人公从雎鸠的爱情和鸣中,联想到了自己的爱情。那个

自己"辗转反侧""寤寐求之""寤寐思之",情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窈窕淑女",却似远远地"在河之洲"。悠远的河之洲,恰似男子悠远的思念;"参差荇菜"的摇摆流动,恰似那"稳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此情此心何以深挚,沁入骨中,难解难排难忘难安。茫茫的河之洲是长镜头,远景,是静止

和依稀模糊的;不时传来的雎鸠关关的叫声,男子想象是情人遥远的呼唤;参

差荇菜,是动态中的物体,是细部的特写镜头,连向左向右的摆动都看得清清

楚楚,随水流摇摆不停的样子映衬出男子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有静物、有动物、有画面、有声音,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远景、有近景,构成了悠远深

沉的凄茫意境。以此境,写此情,写此人,如人在画中,情在画中,容易引起

读者的联想和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由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而描绘出特定的境界,反过来更加烘托主题的方法,

此后为诗歌创作所常用,我们称之为因物造境。意境的创造正是中国诗歌的最

高审美境界。"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

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4](P42)闻一多《唐诗杂论》中论说意境"你读这种诗仿佛是在月光底下看山水似的。一切的都幂在一层银雾里面,只有隐约的形体,没有鲜明的轮廓;你的眼睛看不准一种什么东西,但是你的

想象可以告诉你无数的形体。"[5](P151)

因物造境的例子有: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远处的长亭、沧桑的古道,一望无边的芳草。习习的晚风、依依的柳树、呜咽的笛声,山外的夕阳,此类种种意象构成了分

别时的感伤基调。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描画出一个辽远,

忧伤、无奈、凄凉的意境,每令读者都心有不忍,黯然欲哭,更何况文中之人。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意境说的另一典型例子。

四、以此喻彼

以此喻彼这种方法在《诗经》中在后世文学中广为应用,要件是此一物和

彼一物,用此一物喻彼一物,此一物和彼一物要有相似处。

《南风·野有死麕》中用玉来比喻女子: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玉的'道德楷模说'应起源于商周时代而形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其代表性的论述莫过于《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一节。现全文抄录于下: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

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

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6](P347)孔子论玉有十一种美德,当然都是美好的象征。"女如玉"有双关之意,内外都美丽如玉,容貌和品质都可以与玉毗

美。表明了吉士对女子了解的深切,爱恋的真挚。对于读者而言,女子的美丽可以让人有任意想象的空间,可以选择玉的任意美德加之于她,让女子变成读者自己心目中的美貌美德之人,形成了真切的艺术效果,触动了读者心灵引发了艺术联想。

后世文学中运用以此喻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喻为美女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浓妆无论淡抹都难掩其美丽而永远那么动人心弦,令人眩目。这里并没有描写西湖的山如何美丽,水如何美丽,花草如何美丽等等。而是独辟蹊径,超凡脱俗地把西湖比喻为千古美人西施。当然,读者谁都没有见过西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美人西施,也就有一千个美丽西湖。把具体变为抽象,又变抽象为无限,生出无穷的想象和不尽的美感。

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作者又逢"秋季悲寂寥"的悲凄情态立体化地比喻为秋风中摇摇欲坠的菊花。秋风瑟瑟中的孤独开放的菊花,一方面描摹出主人公的凄楚姿态,另一方面也突现出作者如菊的性格和气质。这一比喻把作者的品性和情态都具体形象化了,让读者如见其人,有感其人,与作者产生了艺术的共鸣。

五、对面取象

对面取象的要件是对此一方的描述和对另一方的描述,两个要件要同时出现在文中。

《诗经》中的《周南·卷耳》运用对面取象方法写女性劳动者在劳动同时思念远征丈夫,塑造了怨妇的典型形象: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开篇直接描述了一个不胜

思念之苦的思妇形象。相思之苦相思之重,使得主人公不能平心静气安于劳作,心神恍惚之中卷耳采了又采却不满浅筐,最后竟至不能正常劳动而"置彼周行"。写到这里,可谓已经蓄足了情蓄足了势,但是这些当前的真实境况还不够,高

潮竟还在后头。在此情到极处,笔墨忽然转移,落笔到了被思念者身上。写远

行的丈夫登高怀人之状,对自己不胜思念,就连丈夫的坐骑也由于思乡而病苦

不堪,丈夫自己则无以排遣郁闷情怀而借酒浇愁。思念之苦、思念之重,本不

知情的马和本为情重的人俱为情而病,这些都是思妇的想象,是一种情绪幻化

之景,但是这些想象是如此具体而真切,任谁也不会否定不会怀疑这种真情。

思妇想自慰自宽而终不得宽,末了更是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构成了一种深沉

郁重的悲怆。这种从对面取象的创作方法补足、丰富了思妇的形象,用想象中

的对面情景来刻画,使得诗中的思妇形象更丰满、更深一层、更动人心弦,可

谓曲尽其妙。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

莎士比亚是十四行体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

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诸作是'怨'的胜境。"[4](P66)

对面取象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千古流传的中国怨妇的形象。此方法也为后

来的文人广泛采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首先写自己在他乡异地的感觉是不胜孤独和思乡强烈,接着转笔到了家乡的兄弟身上,他们怎么样呢?他们在登高远望,他们也在思念我,具体到以至于往身上插茱萸的时候,也想象往年那样给我插一枝,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对远方兄弟的想象,但是却有非常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

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也是运用了对面取象的方法。先夸赞

佳人举世无双,又转笔到守城的士兵和君王身上。佳人只要对士兵瞧上一眼,

士兵们便可丢弃兵器而令城池失守;佳人只要对君王秋波一转,君王就会失去

理智而亡国灭宗。通过佳人对面的士兵的失职,君王的失态,突出了佳人惊世

骇俗、摄人心魄的美丽。

六、奔迸的表情法

"奔迸的表情法"的必要前提是感情受到强烈刺激,某种情绪无法克制,终

于奔迸而出。

《诗经》中的《邶风·日月》是一首弃妇诗,运用"奔迸的表情法"塑造了

一位遭到丈夫抛弃的弃妇形象: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人之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人之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人之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全篇都是弃妇的痛诉,"日居月诸",问日问月,在天东方,在土之上。既

然那么高高在上,又明又亮,为什么看不见那个男子的负心和无德?!

"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但是有一类的感情,是要忽

然奔迸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迸的表情法'。例

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在这种时候,含

蓄蕴藉是一点用不着。"[7](P208)梁启超所命名的这种"奔迸的表情法"正是本

诗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使得弃妇的形象真实感人毫不矫揉造作,悲怆的情感

发自肺腑,质问的语言呼天抢地,足令听者动容。

"奔迸的表情法"烘托出大悲大喜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在后世的戏剧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例如:《牡丹亭·惊梦》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8](P240)杜丽娘在封建味道浓重的家庭中被禁锢已久但不自知,一天忽然走

出闺门,走入后花园,才发现原来还有如此的姹紫嫣红、如此的春光灿烂,惊

觉自己过去一直都活在黑暗中,感情受到强烈刺激,于是脱口而出这一段,将

霎那间的心理感受迸发出来,将"惊"高度强化,是非常符合"惊梦"这一主题的。

《窦娥冤》中第三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跋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

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

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连。"[9](P67)窦娥临刑前的唱词与此同出一辙,也是这种质问式的"奔迸的表情法",可谓为千古

一唱。

七、反景写情

反景写情法的要件有:景和情,必要条件是:景和情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乐景须对哀情,哀景须对乐情。

《郑风·风雨》运用反景写情法描写了妻子与丈夫久别重逢,塑造了饱受

孤独思念之苦的妻子形象。《扬之水》、《女曰鸡鸣》、《鸡鸣》、《唐

风·葛生》、《素冠》、《采绿》塑造的都是妻子的形象,但是笔者认为《郑风·风雨》中的妻子更令人怜惜,更令人心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夫妻久别今日相见,病也痊愈了,苦也远离了,满心欢喜,满面春光。但

是背景如何呢?黑暗的夜,黑暗的天,又是风,又是雨,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晦暗凄惨的背景更反衬出男女主人公的激动和欢喜。以哀景写乐情

的对比法,反写出妻子在等待丈夫归来时的辛酸和痛苦,昔日风雨之夜,夜夜

忧心,病痛之身,夜夜难安。如今相聚了,苦和病终于结束了。风雨交加的暗

夜更突出了凄风苦雨中两情相守的喜悦和来之不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也运用了反景写情的方法。我离去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树绿了,柳树绿了,和风习习吹拂,树枝条

条随风摇曳。春天本是希望的季节,快乐的季节,但是我却要离开,情何以忍!情何以堪!,是用乐景写哀情,营造了感伤无奈的意境。那么我回来的时候却

偏偏是寒冷的冬天。杨树秃了,柳树秃了,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雨雪交加铺天

盖地,何等萧瑟,何等荒凉。但是我回来了,雨算什么,雪怕什么,冰天雪地

也掩盖不了我的喜悦心情!反景写出了炽热浓烈的感情。

八、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法的要件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并需要两者结合运用。静态是

动态的基础,动态是静态的深化和活化。

《硕人》是一首赞美贵妇庄姜的诗,运用动静结合法写了庄姜高贵的出身、无比的美貌和车仪的豪华气派。其中有关于庄姜外貌的一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兮,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首先运用了以此喻彼这种方法。用柔嫩的小草比喻庄姜的双手;用细腻的

凝脂比喻庄姜的皮肤;用天牛的幼虫比喻庄姜的脖颈;用瓠瓜之子比喻庄姜的

牙齿;用方正的螓首比喻庄姜的额头;用弯曲的蚕蛾比喻庄姜的眉毛。请读者

试想:天牛的又长又白的幼虫,螓虫方正的头,弯弯曲曲的蚕,非常具体的一

些动物的静态意象,有美感吗?毫无美感。但是,后面加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动态描写,只在庄姜嫣然一笑的瞬间,她的天生丽质倾城倾国跃然纸上。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方法,把平面和立体相互结合,形神兼备。不仅展示了庄

姜的美丽外貌,而且展现出庄姜充满生命活力的青春之美,引起读者朝气勃发

的心理愉悦感和对描写对象的立体生动的美感。清人姚际恒于《诗经通论》赞

叹《硕人》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后世文学描写中经常运用。例如古诗《青青河畔草》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主人公的盈盈体态

和容光照人,是通过静态的容貌描写和动态的行动描写两个方面表面出来的。体态盈盈又加之临风凭虚,容光照人而倚窗望月,纤纤玉手扶靠着窗子。亦静亦动,有大体有细节,传神地刻画了楼头美人孤独美丽的形象。如果只有平面的

外貌描写,那种美丽显得单薄呆板,只有结合了动态描写,才能展现美人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美。

以上所进行的关于《诗经》的写作方法的探索,定位限于女性题材之内,相应地发掘出来的艺术写作方法也仅为冰山一角。这一课题极有深入发展和扩充的必要,极具研发的广阔前景。对于《诗经》的研究,方方面面历代历年经久不衰,论著丰富。而对于《诗经》中写作方法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至今还未形成犹如其他学类一般的规模。因此,笔者愿意今后继续探究下去,为《诗经》的研究增加一页新的内容。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书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2]刘琦译评.论语.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3]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4]朱光潜.诗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闻一多著.傅璇琮导读.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姚士奇著.中国玉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7]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8]汤显祖.中国古典戏剧传世珍藏本·牡丹亭.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9]关汉卿.中国古典戏剧传世珍藏本·窦娥冤.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武振玉译注.诗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李笑野.《诗经》的"对写法"及其影响.文史知识.2003,(5)

[5]赵沛霖.二十世纪《诗经》文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古典文学知

识.2004,(3)

[6]李炳海.黑白分明转盼流光_先秦诗歌对明眸美目的描写.古典文学知识.2002,(2)

[7]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8]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9]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诗经习题 (3)

1.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曦: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5.?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B? 7.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诗经》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女性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意义

Image of women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realist poetry collection, which reflect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e middle of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15 MAK poems about women, love and marriage is not only occupy a lot of space, but also unique. Which shape the image of women as well as writing styl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to start to analyze the shape of the female image on the paper to eulogize and praise the devoted love of women;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economic, ethical, moral people love life the impact. Keywords:Book of Songs Image of women Significance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姓名:马伟 学校:周口市川汇区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541001204170 指导教师:雷强 定稿日期:2016年9月

《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马伟 2016年9月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有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其中塑造的妇女形象以及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诗经》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入手,通过对文中塑造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来讴歌和赞美妇女忠贞的爱情;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妇女形象意义 论《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分析 一.诗经当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三百零五首中明显的就有七十二首之多”(张西堂《诗经六论》)而《国风》中的十五首诗歌就有四分之一是关于爱情的。正是通过这些爱情诗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妇女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刻画。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柔然绵长,有的激荡肺腑不同的妇女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或大胆无畏,或谨小慎微,或哀怨绵长。他们为情而动为情而生,久积在心头的情思如黄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展现出当时社会妇女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和爱情观。二.诗经当中的妇女形象 (一)婚前妇女形象 1.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妇女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 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如少女大胆追求爱情,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韶华的流逝,人生短暂,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心情,于是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 特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经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word版】.doc

《诗经关雎》原文、译文及艺术特色赏析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d3032313.html, 关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作者:嘎松曲珍 来源:《商情》2014年第48期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琳琅满目,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着笔最甚。《诗经》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是个大概有100首,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其中与婚恋、爱情有关的诗里面女性形象是最多的。我们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对女性关注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既有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有大胆热情的女性形象、也有彷徨犹豫的女性形象、更有情深似海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活泼顽皮,有的温柔娴静,有的执着勇敢,有的却痴情懦弱。《诗经》的作者们成功的塑造了丰富、鲜活的众多女性形象。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诗经》中女性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女性形象 (1)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在《论<诗经>的女性形象》一文中,李娟主要将女性大致分为爱情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两种,然后再将这两种细化研究。在《谈<诗经>中妇女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一文中,周崇启将妇女分为贤妻良母的思妇形象、黑白相糅的弃妇形象、拥有男子一样心胸却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陶琳在《<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认为,《诗经》中女性具备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对婚姻、爱情积极进取,敢爱敢恨的个性人格和鲜明感情;她们身上有深明大义、心灵手巧的道德品格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彭燕在《<诗经>女性研究》中首先将女性分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女性、宗教祭祀中的女性、婚恋中的女性;然后探讨了女性社会角色及意义。郝雪霞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分析》中将女性分为天真烂漫、大胆坦率的少女和矜持深沉、羞怯痴情的恋女等未婚女子;还有怨妇、弃妇、思妇、贤妇、劳妇、淫妇、哲妇等已婚女子。 (2)对《诗经》某一类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其中,集中讨论了婚恋诗及“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关于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郑群在《<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一文中指出女性形象的异化体现在:变“恋女”为“淫女”,对女性形象进行封建道学气的诋毁;由“女”到“臣”,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性比附。石俊霞《谈<诗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张欣然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 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关键字:手法;句式;章法;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以现实为主,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感情,拥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其中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开创了表现性诗歌创作传统,正所谓“诗言志”,以诗 歌为载体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这个“志”既是指理性的思想观念,又指感性的情感态度,还包括人们的 潜意识。正是由于写作对象微妙细腻、不可名状,因而人们选择用意 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和神韵,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 含蓄委婉地蕴含在意象之中,这便使意象具有“藏”和“隐”的特点, 需要人细细揣摩、品味,正如《蜀经》所言“立象以尽意”。这与苏 州园林,通过隔景、障景、借景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艺 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重象征性与朦胧性, 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婉转、温柔敦厚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在解读诗 歌时因理解不同、个人情感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诗 无达诂”。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塑造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 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 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 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 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相辅相成, 使易于表达的事物和难以表达的精神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意象的多重象征 1、本事象征 《诗经》像一轴巨幅的历史画卷,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再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史诗”之

称。孔子言及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些诗歌意象具有典型的本事意象的特点,影射社会现实,表现人们或讽刺或赞美之情。 例如《鄘风·墙有茨》和《鄘风·相鼠》就是在影射卫国一段荒淫乱伦的历史:卫宣公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下伋子,后又占有伋子的妻子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顽私通。“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通过曲笔的手法,将卫国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糜烂腐化的生活尽泄与字里行间,将宫闱深处见不得人的污秽之事在“不可道”中尽道无疑。《相鼠》更是对卫灵公、公子顽以赤裸裸的蔑视和讽刺。“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怨怒之音,直透纸背,真实地表达了百姓愤怒激怨的情绪,也间接地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羞耻感。 同样属于鄘风,《载驰》记叙并赞美了许穆夫人归国救魏的壮举。据记载,卫懿公好鹤失政,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君,舍于漕。次年,戴公病逝,立文公。许穆夫人是戴公的亲妹妹,远嫁许穆公,当她听到卫戴公逝世的消息时,立刻奔赴漕邑,吊唁戴公,慰问文公,并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后得到齐桓公之助,卫终复国于楚丘。《载驰》再现的就是许穆夫人“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一段历史,歌颂了一个坚毅果敢、有情有义、高瞻远瞩的女英雄形象。 2、义理象征 所谓义理象征是以诗歌意象委婉曲折地象征着人生哲理。 例如《周南·汉广》连用四个“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论文题目: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号: 1012514 姓名:顾梦迪 年级: 2010级 专业:艺术设计系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5日

摘要:《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哀婉悲戚,或大胆热情,或懦弱痴情,各种女性角色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同时,《诗经》作为反映周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地位。本文以对《诗经》中不同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究《诗经》中女性形象所昭示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社会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诗经》305 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诗经》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绘多是一人一事的片段式,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却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并且以各自不同的风貌、品质、情操,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恋爱中的大胆、真率形象 “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诗经》中不少描写男女之间恋情的诗篇,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女性的恋爱多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女子敢于大胆的追求幸福的爱情。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是德貌并重,比如《静女》篇,《蒹葭》篇,都是写的是内外兼具美好的女子。像那些只有美貌却没有德行的女子并不是他们所歌颂的对象。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 《诗经》中这种处处可见的“大胆率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诗经》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其地多高原和平原,黄土覆盖,气候恶劣,居住环境并不理想。在黄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人们多是为了生存而与恶劣的环境进行艰苦的斗争,所以往往形成的是激烈的、直接的,甚至是泼辣的民族性格。 二、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选择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和贵族妇女,而且这些女性大都是真实的存在。《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磋我怀人,置彼周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即可能是一位纺织者,因此“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诗经》中的女性多是因为其能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能够生育而被赞美,比如《周南·蟲斯》就是借蟲斯来赞美生育的能力。 任何一种社会形象和社会角色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所赋予和规定的,女性作为一群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形象,其社会角色当然也是由社会现实和其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所确定和赋予的。但具体到《诗经》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说,其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规定却是由《诗经》作者、编纂者及注释者共同完成的。《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商周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不发达,生存环境的艰苦,女子常常要担当起劳动和组织劳动的重任,所以健硕有力的女子,就成为人们心仪的对象。而且为了对抗恶劣的环境,先民的种族繁衍的愿望也是相当的强烈。这种高大健壮的女子符合这种审美,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生殖力的崇拜。 三、逆境中的哀婉悲戚而又坚强的形象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国风中的弃妇诗共有三篇:《卫风·氓》《北风·谷风》《召南·江有汜》。这三首由血写成的诗,字字是泪。它们分别代表决绝醒悟型、谴责控诉型、痴情如故型三类不同的弃妇形象。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氓》中,氓既无“良媒”,又不是奉父母之命。相恋中的女主人公,又哭又笑,为情所困。登上倒塌的墙,因见

诗经最重要艺术特色

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它们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疾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取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赋予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深远影响。 《采薇》运用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章法上的重复叠句,反复咏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使情感得到尽情抒发。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4 语言上的双声叠韵和叠字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如《采薇》: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第二部分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 《采薇》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好在哪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运用了“以哀景写乐”手法,这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秦晋肴之战》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在文中表现的十分充分。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早在秦穆公 即位的时候,他就担任士大夫。他出谋划策,一心一意为国效力,深受人们的尊重。因此 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但他并不是一个随风倒的人物,他不迁就国君的错误意见,而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直言劝 谏,希望穆公打消远征的意图。“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话说的很委婉,意思却一 点也不含混,不主张出兵显而易见。这句话又说的很稳重,很符合他的元老身份。从中可 看出他目光深远,料事如神。“师劳力竭”分析的入情入理,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正确。 可见蹇叔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那一心想当霸主的秦穆公拒绝接受他的劝告,固执己见。 当即“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没因国君拒谏,就对国家大事撒 手不管。他先是哭送孟明等,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入也”。他意识到悲剧的不可 避免。但他仍然希望以哭为诫,使穆公回心转意。可以说是谋国虑长,情深意笃。当遭受 穆公“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责骂之后,他又用哭送自己儿子的举动,表示对 自己观点的坚持,仍然不放弃劝阻出兵的最后一点希望。他对晋国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 的结局预料如神,表明他富有地理、军事方面的知识,是个智谋过人之士。从文章第二部 分起,也就是秦国军队向东进发之后,蹇叔没再出场。可交战各方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描 写,都证明了他的预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文章开头是从正面、从实处塑造蹇叔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曹永清 工作单位:石河子电大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再现了周朝的时代风貌。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我们在《诗经》看到的女性形象是鲜活的、立体的并各具特色的:有或天真烂漫或畏缩痴情或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有或善良软弱或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有或牵肠挂肚或情重绵长的思妇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那些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周代社会的社会内涵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评价标准社会内涵后世 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组成。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原本叫《诗》,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婚姻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再现了周代社会男女婚恋生活,这些作品感情诚挚,气氛热烈,文体朴素,思想健

康,与上层社会的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揉造作形成鲜明地对比。《诗经》对女性的描写整体用“思无邪”来形容恰到好处,通过描写她们的情感生活,为我们展示了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等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一、《诗经》中的几类女性形象 (一)少女形象 “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1、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吕安宁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070114095 指导教师:尹雪华副教授) 摘要:《诗经〃国风》里160篇作品中大约有68篇爱情诗,这些爱情诗诗真实的表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生活态度和感情历程,塑造了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热情、坦率、孤苦、决绝。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态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流露。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国风吟唱男女恋情,即一种用地方声调来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1]。因此表现女性生活的诗篇很多。“十五国风”中有大量情诗,着重描写女性情感生活。“一百六十篇中关涉到两性世界的诗作,基本肯定的有六十八篇,所占比例为42.5﹪,数量可谓蔚为大观。[2]”也可以说《国风》是《诗经》中有关女性形象最精彩全面深入的部分。“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3]”。诗歌中记载她们的感受,抒发内心的体验,恋爱与婚姻中的喜怒哀乐。有对爱的憧憬,对爱的执着,对爱的誓言,对爱的决绝。这些都呈现出鲜活的女性形象。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评析。 一、美德美貌美好纯真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离不开一个“美”字。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令人赏心悦目,美好女子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正是《国风》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形象---“窈窕淑女”。“窈窕”即娴静美好的样子,包含有身段苗条之意,而“淑”指善、好。因此“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的好配偶,令其“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与倾心。在《卫风?硕人》中,女子的美丽更是令人惊叹。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第二、句式和章法。以四言为主,共有6591句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具体如下: 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对于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同。朱熹的解释比较准确。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序》)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诗话》卷二) 赋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是直陈事物和情志的艺术。 ?《诗经》以赋体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意在言外;写景状物,能够表达形神俱似,情景交融;叙事,可以铺陈叙事,也可以运用对话、反问等方式,灵活多样。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比:一种是纯比体的,如《硕鼠》;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文中运用比喻和比拟。如《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的本意是“起”,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为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开个头,然后藉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 ?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不能把赋比兴完全分开来看,大多是赋中有比,通篇用兴的诗没有。 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7248(指的是诗经共7248句,其中一言7句,二言14句……) ?一言7 ?二言14 ?三言158 ?四言6591 ?五言369 ?六言85 ?七言19 ?八言5 《诗经》多重章叠唱,又称复沓结构。 音乐效果 加强主题 层层递进 《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如《谷风》“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夸饰》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诗经》的意义和影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摘要:《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尤其是女性形象着墨更多,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从中看一下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她们或高贵、或质朴、或妖冶、或典雅,各尽其态,各展其颜。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2)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3)矜持、深沉、温柔的妇女形象;(4)快乐、幸福、成功的妇女形象;(5)胆怯、犹豫、幽怨的妇女形象;(6)勇敢、痴情、忠贞的妇女形象。先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加以评析。 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中的少女渴望爱情,便大胆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实累累,要娶我的小伙,赶快趁着吉期。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子所剩无几,要娶我的小伙,现在抓紧时机。”这表白简单,直白,毫不做作,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这些女子天真烂漫、大胆淳朴、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与此相似,《郑风·褰裳》中的女子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而是简单直接地隔河向情人喊出“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泼辣,豁达,爽直却又不缺心计。明明在河边等得焦躁心急,却不直接催促,而是爽朗快利地激他调侃他,这女子的大胆、泼辣可见一斑。此外还有《郑风·溱洧》中的女子主动去约心上人去洧河共赏美景,大方自然,言谈举止之间丝毫没有扭捏害羞和矫揉造作的痕迹,阳光开朗。 之所以会有思想如此开放的女性出现在《诗经》的篇章中是因为《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尤其在西周王朝渐临崩溃的条件下,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 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 说起天真活泼,就不免让人想起《邶风·静女》中的静女。“静女其姝,涘我于城隅。爱而不现,搔首踟蹰。”美丽贤淑的静女与心上人约好在城隅相会,但活泼调皮的她却故意早到并且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儿等得焦急万分,“搔首踟蹰”,善良的静女看到此情景终于不忍再藏下去。“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并送他一支彤管,多么天真活泼!你再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摘要:《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尤其是女性形象着墨更多,本文主要分析一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从中看一下古代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作品又多是以鲜明的女性形象来照亮主题。她们或高贵、或质朴、或妖冶、或典雅,各尽其态,各展其颜。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2)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3)矜持、深沉、温柔的妇女形象;(4)快乐、幸福、成功的妇女形象;(5)胆怯、犹豫、幽怨的妇女形象;(6)勇敢、痴情、忠贞的妇女形象。先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加以评析。 大胆、坦率、泼辣的妇女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中的少女渴望爱情,便大胆示爱,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实累累,要娶我的小伙,赶快趁着吉期。梅子纷纷落地,树上果子所剩无几,要娶我的小伙,现在抓紧时机。”这表白简单,直白,毫不做作,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这些女子天真烂漫、大胆淳朴、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与此相似,《郑风·褰裳》中的女子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而是简单直接地隔河向情人喊出“子惠思我, 褰裳涉漆。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泼辣,豁达,爽直却又不缺心计。明明在河边等得焦躁心急,却不直接催促,而是爽朗快利地激他调侃他,这女子的大胆、泼辣可见一斑。此外还有《郑风·溱洧》中的女子主动去约心上人去洧河共赏美景,大方自然,言谈举止之间丝毫没有扭捏害羞和矫揉造作的痕迹,阳光开朗。 之所以会有思想如此开放的女性出现在《诗经》的篇章中是因为《诗经》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的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民风开放淳朴的时代,尤其在西周王朝渐临崩溃的条件下,那些传统原始的民情风俗开始获得复苏。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当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她们不封闭,不保守,敢于率直地发出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急切心声。 天真、活泼、热情的妇女形象 说起天真活泼,就不免让人想起《邶风·静女》中的静女。“静女其姝,涘我于城隅。爱而不现,搔首踟蹰。”美丽贤淑的静女与心上人约好在城隅相会,但活泼调皮的她却故意早到并且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儿等得焦急万分,“搔首踟蹰”,善良的静女看到此情景终于不忍再藏下去。“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并送他一支彤管,多么天真活泼!你再看, 子仲家的大姑娘, 丢下手中针线活儿, 跟着男友跑到闹市跳舞去了。“不绩其麻, 市也婆要。”又把“握椒”赠给心爱的人。而《溱洧》中的女子则与男子相约一起出游,并赠之以芍药。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0710092019 尹述钰 1.比兴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2.情景交融 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

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3.意象的整体象征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复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