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摘要:本论文在充分肯定了我国纪录片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主要从我国纪录片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方面,分别从纪录片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矛盾与市场发展间的问题和我国纪录片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的系统问题两点论述;我国纪录片制作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单调;我国纪录片营销环节缺失的问题;我国纪录片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够五方面论述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的现状。

关键字:产业化发展,运营体制,制作模式,技术,营销,同质化,创新,发展现状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虽说我国纪录片在现代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已进入了收看纪录片的低谷。对于如何走出低谷,摆脱困境已成为我国纪录片发展刻不容缓的事情,所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纪录片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而了解这些问题,扬长避短,知己知彼,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我国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方向问题。

早在2010年广电总局就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说明了纪录片产业化已经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面向海内外的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的筹建开播为我国纪录片发展构建了一个高端平台。同时新科影与中央电视台关系也从内部栏目转换为制作方与播出方的关系,特别是地面纪录片频道改革定位逐步清晰(其中尤以上海纪实频道与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所有

这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采取外购纪录片栏目方式发展也体现了出另一种发展思路。像我国纪录片中的《淹没》、《喧哗的尘土》、《舟舟和他的世界》等纪录片在国际上也都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总体上说我国纪录片产业应该说虽有发展但是仍旧处于摸索阶段,整体产业前景不容乐观呈现了多个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纪录片需求与生产间的矛盾逐步实现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拉动市场发展的前进动力。据分析,我国的投资主体仍旧集中于各个电视台的电视机构,他们都把所有节点放在他们机构内部,内部消化,内部盈利,内部投资。反而能够带动外向发展的民营抑或说成是私营制作公司却呈现了不充分甚至于畸形的发展,它们往往没有版权而且利润空间极薄。同时这些民营公司市场交易也几乎是单边状态即使有资本介入,最后回收也仅仅是依靠广告,盈利空间预留不够。

另外,我国2010年制作的纪录片共十六部,主流影院仅仅上映了13部,其中7部为旧作,而最终这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最终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纪录片的的发展主要是以宣传科教为目的,多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传播并不追求经济回报,这和为追求商业价值和利润的电影院背道而驰。对于没有政策支持和完备与完善的商业运营,短期内如《海上传奇》、《外滩轶事》这样多数的影片根本无法取得商业成功。

第二,我国纪录片发展面临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的系统问题。纪录片是件艺术品只有不断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精品力作才能逐步唤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我国纪录片制作单位多数存在

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薄弱的问题,想要进行品牌化生产有心无力,而像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影视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制作基地虽然生产了不少佳作相对来说能力较强,但是也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当然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纪录片产业来说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标准不一,技术水平粗糙,方式单调。

我国纪录片发展较快但是起步相对其他国家要慢得多,甚至可以说是落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当然标准也就很难和国际接轨,所以,我国制定一个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来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纪录片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产业的行列。新的市场环境下,特别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视频等播出平台如雨后春笋冒出,3D技术又掀起新一轮的视听狂潮,飓风般的席卷全球的互联网的发展都在改变着当代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于影响着人类的各个器官感受。这所有的重大改变都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国纪录片行业特别是那些技术落后的民营公司企业更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新技术,吸收国际人才与资本,积极和国际接轨,从而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这样我国纪录片将会注入新鲜的血液,呈现新的活力或将促进我国纪录片走向大众当然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纪录片行业更要开阔视野,占领市场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主动权。

三、我国纪录片营销环节缺失问题严重,商业化水平较低,难

于形成商业化大发展。

纪录片产业的融资、制作、营销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对于目前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现状来说,营销环节缺失慢慢成为着束缚我国纪录片商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营销是生产和播出之间的重要纽带,对于纪录片营销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显,因此,从市场经济营销日益重要的今天和我国纪录片营销机制确实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而言营销环节缺失这个漏洞是必须弥补的,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纪录片营销体系迫在眉睫

四、谋求国际合作和多次营销的能力较弱。

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国际市场。走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国际上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纪录片能打入有关国家,用什么方式拍摄纪录片更受欢迎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也有利于我国纪录片行业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从而填补我国财力不够特别是科学技术落后的空白。

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是一种“易碎品”,因此,在营销方面可以根据购买商的要求重新改编和包装,进行多次营销。而且,对于精品纪录片建立相关的营销产业链,可以进行多次开发。虽然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视听文化产品,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将会蕴含着无限商机,另外也有利于弥补我国营销缺失的损失,从而真正实现我国纪录片行业

发展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走向世界,实现跨民族,跨国度的发展。

五、我国纪录片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实现长期的跨越式发展。

正如纪录片《故宫》出现以后一样,之后成千上万的“故宫”不断出现,几乎都是同一部片子的拷贝,即使有所不同也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什么创新。现在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是的受众接受新事物速度变快,同时猎奇心理也随之增强,他们很难静下心来看同一部片子。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事物发展都要一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为基础,没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行业注定不会走远,对于创立自己的品牌更是遥不可及。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行业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一个行业要想取得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纵观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程,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创新发展,所以我国纪录片还需要更久更远的发展和历练。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 刘传新《媒体》[M]北京

【2】庄明.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N]新闻爱好者.2005-10

【3】柳园. 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出路与发展[D].广州大学2012

【4】王鹏.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纪录片国际营销策略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2

【5】舒惠媛.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向何处去?[J]. 今传媒. 2005(12)

【6】刘阳. 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探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1)【7】岳英杰.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26)

【8】崔予缨. 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商业化之路[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10)

【9】杨凡,芮必峰,王学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J]. 视听界.

2005(06)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冷冶夫 主讲人:现在有这么几个数字希望同学们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个是零三年到零八年,印度有个电影节。印度这个电影节现在是中国一些高校的学生送评奖作品的热门选择,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送评奖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个国际电影节,其中除了有很多主流媒体往那送作品外,DV 作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说二零零六年的法国的飞帕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纯凭纪录片的,法国的两大电影节:一个是戛纳电影节,一个是飞帕电影节。这两个都在岛上,这个飞帕电影节叫真实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纪录片,我记得零六年有七个DV作品,到了零七年的时候是十二个,到了零八年是十九个。这个DV作品能入围国际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这不是你送去了它就可以入围的,那是在我们中广协会和法国电影节主席组成的班子一起评奖,投票,然后才能是这个节目进去。这个DV作品在对外宣传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了全国有五百八十七个大学开了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这个叫电视系,其中主要专业就是编导,一百二十七个大学开了播音主持专业(有三十多个是理科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用什么来实习,那肯定是DV。全国有十一个单位开设DV课程。包括武警、公安、政法,以及城管都是用DV,执法必须使用DV,在判决的时候、在审判的时候、在录口供的时候必须是DV。那么这个DV的发展在六年前是以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那么在去年和前年是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DV的增长速度是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十个人出国,可能有一个人拿DV机,那么今天出国旅游的人可能十个有九个都会拿DV机,DV及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它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传媒者的地位,或者说使传媒实现了大众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播者是电视台的人,他们有摄像机,当你拿起DV机的时候,你就是社会上的传播者,当DV普遍发展的时候,就会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而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影像的话语权。所以说我们把DV看做是一个出作品的行当,会寻找工作的一个实验工具,很可能他以后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 现在了对于DV的兴起,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就是个人使用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二是群众主动参与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第三个就是列袭爆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第四个就是大专院校和社会非正式化的小众传播;第五是社会各种评奖活动的推动。这五个因素使我们中国的DV迅速发展,而且我们的DV摄像机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我们现在总觉得我们的技术好像跟不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由于是后发展DV的国家,所以买的设备都是最超前的。在法国和英国,他们使用的DV机中有很多都是老式的。那么DV的发展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在去年十月份,人民网有一个直播节目访问我。DV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DV怎么来创作。因为DV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那么个性化创作就有一个随意化的问题,有人就提这个问题说:“你创作DV是怎么来看个性化创作?”我在人民网上这样讲的,我说:“个性化不是随意化和自由化,但是我们不要求所有的DV作品都要拍红色的,但是你绝对不能拍灰色的,绝对不能拍底线的东西,DV的最大底线就是它还是个真、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纪录片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d78467.html,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博群张笑岩 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 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 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 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90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 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

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回归历史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摘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0.引言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纪录片 1.1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1966年陈汉元编

中国纪录片演变

中国纪录片演变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 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 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摘要:传播途径的变迁 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征。就传播途 径来说,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 “加片”插映,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 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不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 在世界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因为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 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 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 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 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 新闻纪录片时,不但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点也是“电影化”的,表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 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和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 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心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 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 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 生产力。和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寻求和反映社会变革、感悟人生与人性的载体。在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小众化迈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做出一番新的思考,,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现状;不足;营销 ABSTRACT Documentary, the way that people acces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eek and reflect social chang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he carrier and human nature. Whe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 being a professional and small minority,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xperience, forward-looking attitude to seek new heights, look forward to our documentar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to be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Documentary; Status; Limitations; Marketing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我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的论述摘要:本论文在充分肯定了我国纪录片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主要从我国纪录片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方面,分别从纪录片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矛盾与市场发展间的问题和我国纪录片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的系统问题两点论述;我国纪录片制作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单调;我国纪录片营销环节缺失的问题;我国纪录片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够五方面论述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的现状。 关键字:产业化发展,运营体制,制作模式,技术,营销,同质化,创新,发展现状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虽说我国纪录片在现代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已进入了收看纪录片的低谷。对于如何走出低谷,摆脱困境已成为我国纪录片发展刻不容缓的事情,所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纪录片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而了解这些问题,扬长避短,知己知彼,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我国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方向问题。 早在2010年广电总局就已经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说明了纪录片产业化已经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面向海内外的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的筹建开播为我国纪录片发展构建了一个高端平台。同时新科影与中央电视台关系也从内部栏目转换为制作方与播出方的关系,特别是地面纪录片频道改革定位逐步清晰(其中尤以上海纪实频道与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所有

这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采取外购纪录片栏目方式发展也体现了出另一种发展思路。像我国纪录片中的《淹没》、《喧哗的尘土》、《舟舟和他的世界》等纪录片在国际上也都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总体上说我国纪录片产业应该说虽有发展但是仍旧处于摸索阶段,整体产业前景不容乐观呈现了多个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纪录片需求与生产间的矛盾逐步实现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拉动市场发展的前进动力。据分析,我国的投资主体仍旧集中于各个电视台的电视机构,他们都把所有节点放在他们机构内部,内部消化,内部盈利,内部投资。反而能够带动外向发展的民营抑或说成是私营制作公司却呈现了不充分甚至于畸形的发展,它们往往没有版权而且利润空间极薄。同时这些民营公司市场交易也几乎是单边状态即使有资本介入,最后回收也仅仅是依靠广告,盈利空间预留不够。 另外,我国2010年制作的纪录片共十六部,主流影院仅仅上映了13部,其中7部为旧作,而最终这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最终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纪录片的的发展主要是以宣传科教为目的,多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传播并不追求经济回报,这和为追求商业价值和利润的电影院背道而驰。对于没有政策支持和完备与完善的商业运营,短期内如《海上传奇》、《外滩轶事》这样多数的影片根本无法取得商业成功。 第二,我国纪录片发展面临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的系统问题。纪录片是件艺术品只有不断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精品力作才能逐步唤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我国纪录片制作单位多数存在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 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 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 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 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 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 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一一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寻求和反映社会变革、感悟人生与人性的载体。在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小众化迈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做出一番新的思考,,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现状;不足;营销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the way that people acces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eek and reflect social chang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he carrier and human nature. Whe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 being a professional and small minority,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xperience, forward-looking attitude to seek new heights, look forward to our documentar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to be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Documentary; Status; Limitations; Marketing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学术论坛/M O V IEL ITERATURE 2010年第2期 浅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 u 王文权(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 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欣逢中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做一番考察,在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 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关键词] 纪录片;现状;发展 一、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分析 中国纪录片发端于1905年的中国纪录电影,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电影的开端, 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对一出京剧表演的记录。[1] 从早期的5话说长江6到中期的5农奴6直至5望长城6这样优秀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真正地使纪录片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它们以真实的视角展示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关注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用真实的影像展示社会发展中的劳动人民,让每位观众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背景、大众的情绪等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随之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2002年由贾樟柯编导的5公共场合6,影片记录了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场景,着重展示了在特定生活空间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平凡的人物和真实的场景展现了当下中国一个城市或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现实景象。本片获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大奖。2003年由王兵编导的5铁西区6,片中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真实景象。本片荣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赛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等等。通过这些获奖影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纪录片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但是,我国纪录片整体上明显存在很多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如在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表现出反映边缘群众、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占大多数,而反映日益发展变化中的城市人们生活重大态度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满足当 前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0的市场需求。[2] 再者就是我们的纪录片选题多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方面的,对人与自然的方面选题很少。就拿我国观众喜爱的5动物世界65探索发现65奇观6等纪录片来说,这些都是买进节目,而且价格不菲。而我们国家秀美的大好河山却无人提及,的确让人惋惜。我国纪录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表现为故事性差。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差,难以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0就拿北京一高档影院放映田壮壮的影片5茶马古道)))德拉 姆6,观者寥寥。究其原因是兴奋点少、故事性差,难以吸引观众。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国家早期纪录影片大多都是以文献记录手法为主,忽视了影片故事性的编排,内容多以记叙的形式来表现。最终导致影片难以得到观众的肯定。与此同时,我们还常常看到中国纪录片的痼疾,什么地方有卖点就往什么地方靠,甚至形成一些模式化创作,199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的参评作品中,关于弃婴题材的作品竟有十几部之多。作为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模式化使纪录片丧失了原动力,从而也使得纪实主义的美 学因为一种消耗性的使用而日渐枯竭。 [3] 二、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纪录片 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有一类纪录片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文献纪录片。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的影片5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6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起点。由于文献纪录片以历史为表现对象,所以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其中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献纪录片又称人物传记片或传记片。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纪录片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活动影像书写历史的手段,一种非常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以至于电视时代到来后成为电视台的看家节目。有些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设了历史频道,这类频道播放的纪录片 多为文献纪录片。[4] 文献纪录片从最早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手段发展演变至今,逐渐成为影响纪录片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国纪录片长期生存在早期文献纪录片的大背景中,致使我们的纪录片在拍摄创作方法以及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无法突破一些规矩,模式单一。举个简单的例子,1950年的5中华儿女6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5农奴6是第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 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5] 1996年5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6,1998年5周恩来外交风云6等等,从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们发现,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始终无法突破单一模式。这无形中成为阻碍中国纪录片前进的绊脚石,影响了纪录片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其二,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0。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画面加解说式纪 007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未形成拉动市场的前进动力 纪录片仿佛一本本“国家相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成为镌刻在几代国人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然而,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纪实主义浪潮,中国纪录片逐渐沉寂下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观看影视节目类型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中国影视领域逐步呈现出以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为三大支柱的竞争格局,而内容相对严肃、文化积累深厚的纪录片却受到冷落,制作和播出逐步被边缘化。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 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正在调整中寻找发展方向,一个新时期即将到来。 变化中,酝酿新的行业版图 盘点2010年中国纪录片作品,我们看到很多令人欣喜的亮点:历史人文纪录片的代表人物周兵导演的《敦煌》、《外滩轶事》延续了《故宫》以来“传播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开创了全新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体验;崔永元领衔制作的《我的抗战》以300位抗战亲历者的回忆揭示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真实,被称为一次“更接近口述历史”的创作尝试;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公司的力量》和《华尔街》用世界眼光和思考意识,向人们展示经济的巨大力量;贾樟柯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则将记录城市生活的镜头和受访者的访谈结合,展现上海的百年跌宕变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总结道:“与2009年相比,2010年纪录片作品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探索不断贴近观众需求,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明显。” 与幻变出万千风情的纪录片创作相呼应,纪录片产业化道路开始酝酿新的变化。《报告》显示,2010年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味着纪录片产业化获得政策保障;面向海内外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筹建开播,为纪录片发展建构了高端平台;新科影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形成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与中央电视台的关系也从内部栏目转换为制片方与播出方的关系;地面纪录片频道积极进行频道改版,定位逐步清晰,尤以上海纪实频道和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新地面纪实频道辽宁北方频道开播,采取外购纪录片栏目的方式,显示地面纪录片频道的另一种发展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