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共28张)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共28张)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成果。 论述题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围绕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意义。 第二,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党的八大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 - - - - - 社会主义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并将编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体系。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民主主义D、共产主义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的社会。 A、资本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独立性质 D、过渡性质 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C、.混合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5、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国家资本主义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高级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10、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为()。 A、无偿没收 B、四马分肥 C、核价收购 D、实行定息 1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我国对资本家采取的赎买形式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以下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同级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决定权是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前段分析 教学目标: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所取得的成就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课堂进行时 文本资料: (一)“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该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章106条。该宪法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状况和过渡时期的特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阅读课本P21------P23页内容,完成下列提纲 1.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1953年;1957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效 汽车厂、飞机场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农业也有发展,粮、棉连年增产 阅读课本P23------P24页内容,完成下列提纲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这次大会选举谁为国家主席、谁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谁为国务院总理? 1954年9月;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2.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名称叫什么?何时在何次会议上颁布的?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初步奠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阅读课本P 24------P25页内容,完成下列提纲 1.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 2.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的? 分别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赎买等形式进行的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础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1953年;1957年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这次大会选举谁为国家主席、谁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谁为国务院总理? 1954年9月;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 3.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名称叫什么?何时在何次会议上颁布的?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初步奠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4.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 5.党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的? 分别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赎买等形式进行的 教学总结: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的时间 1953年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极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历基础。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答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A、1952-1956年 B、1949-1954年 C、1953-1957年 D、1950-1955年 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走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不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确定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二、说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掌握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内容、特点;“一五”计划制 定的依据、内容和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通过学习1954年宪法,使学生认识这部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3.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人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能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他们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许多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因此我将采用: 1、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史料教学法,根据教纲要求呈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存,也易于迁移到别的陌生问题情境中。 3、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来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情况。 4、运用多媒体来创设历史情境和展示需要研讨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5、纲要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达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 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 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 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 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者的统一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中国民主制度的构成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根本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策、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管理、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考过大题) (菜篮子,米袋子,药单子等民生问题)如何理解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抄的。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构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 标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及成效,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本课采用情境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解决课文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难点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制作本课课件。板书设计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二、“一五计划” 重点:重工业成就 三、“三大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巩固新生政权的?(学生回忆回答)那么,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称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主要考验有哪些?[单选、多选、简答]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哪些措施】[多选、简答、论述]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2)开展土地革命及其其他民主改革;3)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其他多方面的民主改革;4)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5)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统一全国财政。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减;6)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御资产阶级的腐蚀。 [多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 ①《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3.[多选、简答]新中国是怎样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打开外交局面的?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同苏联等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3)1952年10月,主持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号召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4)参加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为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1)[多选]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多选、简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哪些种类的经济成分? 1)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3)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最主要的。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际步骤【采取哪些措施】,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单选题: 1、右边的文献出自:()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第一部宪法颁布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 A、制订了《中华民同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选C。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解析】选D。 4、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答案】选C。 5、()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答案】选C。 二、材料题: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以上材料均选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内容。请列举出两个当时建立,并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名称。 (2)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结论?(概括表达) (3)请你把材料二的数据编制成易于对比分析的表格。(要求:简明清晰,有表格名称)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doc

第八单元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录题人:赵晓峰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有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打击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A、① B、①② C 、①②③D、②③ 2、建国后前三年的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的是措施有 ①抗美援朝②全国领土的解放③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③ C、②③ D、①② 3、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是 A、土地改革 B、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C、生产改革 D、没收官僚资本 4、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和平环境的是 A、解放全中国 B、土地改革 C、没收官僚资本 D、抗美援朝 5、1950年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调整的是①公私关系②劳资关系③产销关系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是 A、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三大改造 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轻工业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三大改造 C、建设与改造并行 D、只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2年 D、1950年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法律保障是 A、《临时约法》 B、《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地法大纲》 D、《共同纲领》 10、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是 A、赎买 B、手工业合作化 C、农业合作社 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生产资料私有制取代公有制 C、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 D、没收官僚资本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请回答: ⑴、表中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⑶、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至今仍有人用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来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 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