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努维尔作品分析

让努维尔作品分析

让努维尔作品分析
让努维尔作品分析

现代与传统的交流

——让·努维尔作品浅析

让·努维尔擅长用钢、玻璃以及光创造新颖的、符合建筑基地环境、文脉要求的建筑形象。他对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实施。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市、社会条件的结果。他在建筑中大量地使用高科技,先进材料,但在概念上则异常贴近历史和文化。

普立兹克奖评委会在授奖时这样评价他:“过去的三十年间,让·努维尔已将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把好奇、敏锐的冒险态度带入每个项目中,使现代建筑领域不仅有了更多的成功案例,还极大扩展了现代建筑的语汇。”

“他很不固定,不断尝试,虽然不是每次都可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他的作品中既有非凡的杰作,也有实验性的和不那么符合美学的作品。但是每一次,让都愿意投身其中,去做新的尝试。这真是了不起的品质。”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曾这样评价好友努维尔。

让·努维尔建筑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现代与传统的交流。在激变的时代中,让·努维尔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进行现代转换,进而设计出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让·努维尔的建筑设计之所以不拘一格,是因为他的创造力源于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结合。如法国波尔多市的圣·詹姆斯旅馆(SaintJames Hotel)以赤褐色金属网覆盖而呈现出锈蚀的棚屋景象,建筑外观造型参照了当地特有的烤烟小屋的田园风格,而独特的电动推拉式的窗户金属构件表现了信息时代精致、细腻的美学观念。阿拉伯世界文化研究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通过不同的建筑立面表情促成了现代与传统的交流:南立面表现了现代的东方,而北立面是西方历史的反映。西班牙巴塞罗那艾格伯大厦(Agbar Tower)在形态上结合了蒙萨拉特山(Monserrat)上的螺旋形石头和圣家族教堂的尖塔的形象特征,体现了对古老巴塞罗那文化的传承,并应用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塑造了一栋绝对现代的建筑。以上的实例表明,让·努维尔在建筑创作中并没有生硬地割裂传统和现代,而是积极探索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将传统事物和经历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现代设计手段使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为他的建筑作品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让·努维尔常将历史性建筑作为一种背景,建筑设计构思在这个背景下展开,这包含了如何对待和利用旧建筑的问题。让·努维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的设计感受:“每次要在既定的地段建造合适的建筑,就好像是在寻找缺少的一块拼图……建筑物的设计并非为了反映周边环境。现代生活的多层次体验,要求建筑摆脱复制与承袭。建筑本身应该能与环境对话,带动周边朝好的方向转变。”概括起来,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建筑创作的三个方面:一是场所文化的塑造。让·努维尔强调建筑与城市肌理及其周围环境的对话,如法国南部尼姆市纳莫修斯社会住宅一期(Nemausus 1)保留了地段原有的整齐粗壮的法国梧桐,两座建筑犹如并肩行驶在地中海和煦阳光和海风之中的巨轮,设有宽阔的大阳台、充满阳光的房间、开敞便利的交通空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场所精神。二是真实性和潜在性的分析。他通过对城市环境条件的缜密思考,努力实现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如美国明

尼阿波利斯的格思里剧院(GuthrieTheater),建筑二层平行延伸出来一个长度约50m的空间,尽端嵌有一整幅玻璃,像取景器一样将横跨密西西比河的石拱桥、圣安东尼瀑布、巨大的厂房纳入。三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现在和未来。如法国达克斯的垂姆斯旅馆(Hotel des Thermes),建筑表面的百叶窗由红色西洋杉木构成,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令人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旧日传统的温馨,同时这座建筑运用现代技术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建筑将表达出向新时代迈进的感觉”,让·努维尔的建筑恰恰是当代法国社会和法国建筑的真实写照。

让·努维尔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他擅长把装饰图案、历史符号、传统色彩等富有古韵的历史传统要素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表达和延续。这一建筑理念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阿拉伯世界文化研究中心南立面采用带有浓郁的阿拉伯传统文化韵味的、由穆沙拉比叶(mouchchbien)的方形和多边形图案组合的花窗;法国尼姆里昂新歌剧院(Lyon OperaHouse)保留旧建筑典型的边拱廊、入口立面之上的8 尊塑像、古典的剧院门廊、饰以金箔的墙和天花板,使其结构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在盖·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l Branly)的设计中,他邀请了8位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家绘制建筑的部分墙壁和天花板,并且博物馆中零售店和书店的角柱等建筑细部都由土著艺术家参与装饰。让·努维尔将传统艺术符号融入建筑当中,这些符号语言承载着深层次的建筑涵义,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努维尔对色彩很敏感,

他喜爱绘画,儿时曾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在他成为建筑师之后,他把对色彩的浓厚兴趣转移到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让·努维尔常常赋予建筑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如法国南特法院(Courthouse inNantes)是一座象征公正、平等与权威的建筑,黑

色用来象征法官身上的黑袍,而桔红色则象征检察官的外衣。2005 年建成的西班牙巴塞罗那艾伯格大厦,立面表皮由安装在混凝土表层的、25种色彩的铝板组成,随时间的变化由红色到蓝色变幻无穷。多种艳丽的颜色糅杂在一起,表达了信息时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让·努维尔运用这些传统的色彩,在现实与历史中捕捉到有意义的联系,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建筑作品。

对让·努维尔而言,建筑作品的最终产生是传统因子与现代因子共振的结果。传统因子是最能突出传统文化内涵的因素,现代因子则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因素。建筑设计涉及到文化、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种脉络因素,这些因素对让·努维尔的建筑设计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让·努维尔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设计的法国巴黎卡蒂尔基金会现代艺术中心(Foundation Cartierfor contemporary art)以玻璃和钢为建筑材料,创造出一座虚幻的、透明的建筑,以反映当代社会非物质化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享有盛名。在法国圣安瑞社会住宅(Social Housing in St-Ouen)的设计中,他通过严格预算、选择合适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如次梁支撑分户墙和地板),隔墙的数量极少,外墙下部用混凝土抹面,上部用木材,窗、

楼梯和屋盖最大限度地采用工厂预制产品,达到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设计目标。以上分析说明,让·努维尔从多种脉络角度出发,深入探寻建筑设计所蕴含的内在机制,不断地尝试运用现代技术演绎独特的建筑形式。正如他所认为,“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它更像是在文脉中生长并且代表所处的地点与时代,建筑语言必须从许多其它方面得出,这些方面包括文化、社会、其他媒体等各种地方但就不是建筑本身。”由此可见,当代建筑师以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进行

“如何更深入到细节?”让·努维尔经常问自己,他说:“即使每个场所永远处于变化中,但总有地理、历史上的延续性,我的每个项目都以这一想法开始——深入文脉,寻找到这个场所的精神,了解人们对它的情感,发现一些意义重大的象征物。之后设计建筑空间就如同搭建一座桥梁,将人们的情感和有意义的场所片段——对接。”让·努维尔一直坚持,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与所在地理环境、所在文化环境的高度和谐,他的设计灵感皆源于“文脉关系”,因此每一座建筑并不雷同,然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共存一个潜在的主题,那便是对光、影及透明度的迷恋,让·努维尔从不放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协调光、影和透明度。“建筑物应该在它所应在的位置,”努维尔表示,不过,他的设计并不单纯地从周围环境出发,“风、天空的颜色、周围的树,建筑物本身的美并不是独立地呈现出来,它能给周围环境以亮色,它们的关系是在对话。”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 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 柯布西耶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大约二十世纪期间,欧洲建筑的一种主流思潮。通过对柯布西耶简介,来了解一下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发展和风格。 1887年10月6日,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的小镇里。他的家庭世代以制作钟表为主,其父母是当地一所学校的钢琴教师。青年时期的柯布西耶基本从事美术工作,他毕业于该镇上的一所美术学校。 1907年,柯布西耶对意大利进行了一次毕生难忘的旅行。在参观了意大利埃玛修道院和比撒广场之后,对其印象尤其深刻。因此在回到故乡之后,柯布西耶的职业开始朝着建筑学方面转变。 1910年,柯布西耶结识了当时的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彼得·贝伦斯对柯布西耶提供了许多工业经验和建筑设计知识,使得柯布西耶在建筑学方面的造诣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在此期间,柯布西耶塑造了其独具一格的古典风格设计,其灵感主要来自于雅典卫城。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柯布西耶来到了布达佩斯和巴黎,和另一位建筑大师维克多·拉卢学习钢筋混凝土。但由于他患有癫痫病,因此被维克多·拉卢驱逐驱逐。此后柯布西耶又来到德国,在孟德尔松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有认识了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三个人将各自的建筑学思潮融为一体,互相影响,创建了功能主义建筑的思潮。 1927年,柯布西耶来到巴黎定居,一直从事绘画和室内设计工作,期间又和一些人合伙办起了《华丽精神》杂志。 1965年8月27日,柯布西耶在游泳中忽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78岁。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其于50年代以前,主要以功能性、合理性为主。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后现代以及表现主义为主。 早在1937年,柯布西耶定居巴黎时出版的一部著作,名为《走向新建筑》。这部作品虽然出版于四十年代,其中有许多文章是柯布西耶早就完成的,因此可以代表其第一阶段的设计理念的象征。这个时期,其主要以钢筋水泥替代传统的承重墙设计,以钢筋水泥柱子将建筑物腾空于地面之上,最典型的代表有马塞公寓和萨伏伊别墅。当时的柯布西耶,比较赞美机械美学,认为钢筋混凝土已经在建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完全可以被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所替代。这正是在一个科学蓬勃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 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设计理念的第二个阶段。在此阶段中,柯布西耶已经完全摒弃了古典主义建筑。从独具特色的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柯布西耶,在设计建筑时,保持其应有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更倾向于表现主义。朗香教堂是个具有创意性和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他与其说是一座建筑,更不如称其为一件艺术品更为贴切。如果你们去过那里,就会惊讶地发现,教堂内部的墙面,几乎没有一面是直的,大多都以弯曲的流水线为主,甚至有部分墙面还是倾斜的,这让整座教堂看起来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最大的特点是,教堂的墙面上,被镂空了大小不一的窗户,用玻璃镶嵌,当阳光投射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氛围与情调。这也难怪朗香教堂被成为当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柯布西耶建筑风格 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应有革新意识。柯布西耶建筑风格也完全摒弃了古典主义风格,对学院派的建筑思想具有一定力度的冲击。 从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风格和特点。在他初期设计的建筑作品中,萨伏依别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是一座外表看上去极其简单的建筑,室内、室外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横窗是其唯一的点缀。但是他紧紧地抓住了建筑学的三个要素,阳光、空气和草地。在这个时期,他虽然尚未完全挣脱古典主义风格对其的影响,但已经较完美地将古典、现代风格融为一体。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景观大师作品赏析 摘要:在以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方传统园林服务于上流社会贵族和富豪阶层,是社会地位、权势与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社会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园林的服务对象变为城市自身以及普通市民,因而出现了开放型园林——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它们的出现,拉开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序幕。 关键词:传统园林;城市公园;国家公园;景观设计 奥姆斯特德的主要观点 ?主张充满“人性”的设计 ?用理论影响美国景观行业发展 ?用行动促进美国景观教育进步 奥姆斯特德部分简介: ?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19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 (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

?1857年秋获得了纽约市中央公园负责人的位置 ?1865年与沃克斯共同完成他们在中央公园的工 作,并设计了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 ?1895年他退休了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 ?他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 师和景观设计师,设计覆盖面极广, 从公园、从城市规划、土地细分,到 公共广场、半公共建筑、私人产业等, 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 年轻时的奥姆斯特德的不幸遭遇 ?在奥姆斯特德4岁的时候母亲去 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 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 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 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 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 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 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 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 正常的学业。 ——上图:纽约中央公园局部景观 不断努力的奥姆斯特德 ?在放弃学业后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 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 贸易旅行了-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2T13:54:27.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尹书健[导读] 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 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 身份证号码:43042119790511XXXX 海南兴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且趋于成熟阶段。后期发展成熟的中国园林,布局严谨巧妙,技艺精湛高超,风景山明水秀,境界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意境,从中修身养性,其秉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改造的鬼斧神工,对自然独特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对自然式古园林的构景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园林;山水关系;构景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自然式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与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空间上讲究“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园林的美是利用地形(包括山和水)、植物、园林建筑、广场与园路、园林小品等构景要素组成的,园林是以山、水为骨架,植被为装点的构景方法。 一、山、水地形 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传统园林中园林布局最注重的处理手法就是顺应自然。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陡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水是园林的生命,水因山转,山因水活,山水是园林构景的主要要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些园林景观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二、植物 植物是园林是园林设计中有生命的题材,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习性等都是园林构景的题材。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山水等有机配植,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和艺术效果。美丽的景色让人触景生情,流连忘返,盈育和产生诗情画意的美好心情。而树木花草的色彩及沁人心脾的情香,则更让人享受到陶醉于自然怀抱的美感,在欣赏大自然中达到养目清心、精力充沛的效果。 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植物以求最佳环境和生态效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熟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美学特征,了解人们的审美心理,合理地、科学地设计和配置。在植物种栽上,要适树适栽、适时适栽、适法适栽,在植物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当地的乡土植物和野趣植物。例如,杭州萧山湘湖风景区的植被景观中,倡导还原湘湖原有地域性植被,发掘湘湖历史上原有的植被特征,强调湘湖植被的乡土地域性,种植以香樟、浙江楠、垂柳、银杏、樱桃、杨梅、桂花、山茶等为主的树种。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 园林中除考虑植物要素外,自然界往往是动植物共生共荣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动物景观的规划如观鱼乐、听鸟鸣等将为园林增色不少。 三、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与建筑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在园林中既可起到点景的效果,又为赏景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园林中建筑物的单体造型分厅、堂、房、亭、台、楼、阁、廊、桥等,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根据园林设计的立意、功能要求、造景等需要,而且必须考虑适当的建筑与建筑的组合。功能不同形式各异,才会使景点更加具有个性。此外,还要考虑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以及与其配合的假山艺术、雕刻艺术、园林植物、水景等诸多要素的安排,并要求精心构思,使园林中的建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景观设计经典作品赏析

经典作品赏析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 流水别墅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是一幢包含最高层次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花流水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连辣潜其间,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赖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为暗,岩石陈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是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看来有如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衔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崖隘。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这个著名的楼梯,关联着建筑与大地,是内、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且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 流水别墅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在做妙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穿杆或近几年推

柯布西耶作品赏析

勒.柯布西耶 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现代建筑运动的积极分子和主将。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住房比作机器,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理性学习。同时,又把建筑看做是纯粹精神的创造,一再说明建筑师是造型艺术学。 [[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它们是: * 底层架空: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 屋顶花园: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 自由平面: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 横向的长窗: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 自由立面: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

的特点,由于墙体不再承重,可以设计大的横向长窗,他的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许多设计被否决,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退后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 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个小山 顶上,1950年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它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勒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

第7章 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第7章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本章知识点 ●北京颐和园的概况、造园布局、造景理念及技法、主要景点及景观特色。 ●苏州留园的概况、各景区的布局及主要景点。 ●北京万春园的概况、立意构思、整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广州粤辉园的概况、设计原则、总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本章学习目标 ●从园林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及特色等方面赏析以传统造 园技法为主的园林作品,进一步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整体布局、造景 组景的技巧。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是东方园林的代表。它讲究“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及“天人合一”等为设计理念,文化内涵更是深藏其中,耐人品味。作为现代园林工作者,很有必要在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在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本章选择四例以传统造园技法为主的古典园林和现代作品,分别从造园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 7.1北京颐和园 一、概况 颐和园原名清猗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的西北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原名瓮山,属燕山支脉;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是瓮山前一湖泊,是元代京城(大都)的重要水利设施。乾隆时期,全国皇家园林的兴建达到了鼎盛时期,乾隆在对已有的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进行改扩建的基础上,又在这四座御园的中心位置建造一座起统领作用的皇家园林,并取名为“清漪园”。瓮山改称“万寿山”并一直沿用至今,瓮山泊则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

练水军的故事而改名昆明湖。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清漪园,建成后使北京西北郊绵亘数十里的皇家园林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三山五园”;清漪园则成为清朝重要的行宫。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是以山水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皇家园林,堪称我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瑰宝。 二、造园布局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周长8千米,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有不同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构思巧妙,富有特点,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按自然地貌可分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景区;按功能则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游览区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庭院重重、回廊曲折;游览区则是全园景物的精华,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后山、南湖、西湖几部分,是当时统治者的游憩之地(图7 – 1,图7 - 2)。 图7 - 1 万寿山前山全景(中为佛香阁)图7 - 2 万寿山前山中路鸟瞰昆明湖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柯布西耶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大约二十世纪期间,欧洲建筑的一种主流思潮。通过对柯布西耶简介,来了解一下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发展和风格。 1887年10月6日,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的小镇里。他的家庭世代以制作钟表为主,其父母是当地一所学校的钢琴教师。青年时期的柯布西耶基本从事美术工作,他毕业于该镇上的一所美术学校。 1907年,柯布西耶对意大利进行了一次毕生难忘的旅行。在参观了意大利埃玛修道院和比撒广场之后,对其印象尤其深刻。因此在回到故乡之后,柯布西耶的职业开始朝着建筑学方面转变。 1910年,柯布西耶结识了当时的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彼得·贝伦斯对柯布西耶提供了许多工业经验和建筑设计知识,使得柯布西耶在建筑学方面的造诣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在此期间,柯布西耶塑造了其独具一格的古典风格设计,其灵感主要来自于雅典卫城。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柯布西耶来到了布达佩斯和巴黎,和另一位建筑大师维克多·拉卢学习钢筋混凝土。但由于他患有癫痫病,因此被维克多·拉卢驱逐驱逐。此后柯布西耶又来到德国,在孟德尔松事务所工作,在那里他有认识了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三个人将各自的建筑学思潮融为一体,互相影响,创建了功能主义建筑的思潮。 1927年,柯布西耶来到巴黎定居,一直从事绘画和室内设计工作,期间又和一些人合伙办起了《华丽精神》杂志。 1965年8月27日,柯布西耶在游泳中忽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78岁。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 柯布西耶设计理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其于50年代以前,主要以功能性、合理性为主。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后现代以及表现主义为主。 早在1937年,柯布西耶定居巴黎时出版的一部着作,名为《走向新建筑》。这部作品虽然出版于四十年代,其中有许多文章是柯布西耶早就完成的,因此可以代表其第一阶段的设计理念的象征。这个时期,其主要以钢筋水泥替代传统的承重墙设计,以钢筋水泥柱子将建筑物腾空于地面之上,最典型的代表有马塞公寓和萨伏伊别墅。当时的柯布西耶,比较赞美机械美学,认为钢筋混凝土已经在建

1园林专业必读书目

园林专业必读书目 A、历史类: 一、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維權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作者:针之谷钟吉 02.《造园史纲》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05.《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技出版社 B、理论类 01.《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作者:卡斯腾?哈里斯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06.《设计结合自然》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作者:西蒙兹中国建工出版社 08.《人性场所》编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中国建工出版社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作者:曹礼昆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作者:托伯特哈姆林中国建工出版社

大师作品分析—美国达拉斯喷泉广场

大师作品分析 —美国达拉斯喷泉广场

大师作品分析—美国达拉斯喷泉广场 摘要: 在美国现代园林史上,人们永远会记得一位景观设计大师,被人誉为“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这就是丹·凯利。他以毕生的园林建设实践和生活历程折射出园林事业和人生的真谛:追求和谐。他是“哈佛革命”(Harvard Revolution) 发起者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奠基人。凯利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组织性,常常用网格来确定园林中要素的位置。他创造了建立在几何秩序上与众不同的空间和完整的环境。该论文以喷泉广场为例对凯利设计思想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他运用几何秩序、空间渗透、对设计要素的娴熟运用等多方式创造和谐的设计手法,最后对他和谐的人生进行了介绍,以使后人对他及其设计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丹·凯利喷泉广场现代景观结构主义 在美国现代园林史上,人们永远会记得一位景观设计大师,被人誉为“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这就是丹·凯利。他以毕生的园林建设实践和生活历程折射出园林事业和人生的真谛:追求和谐。1936 年,丹·凯利进入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主修风景园林专业。当时的哈佛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仍因循着保守的历史主义风格:设计过程极为简化,似乎用一套预定的办法就可以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此深感失望的丹·凯利与他有着同感的同学艾克博和罗斯一起开始把目光投向特纳德、芒福德和柯布西耶等人的文章。通过各种杂志、书籍和相互间的交流,他们了解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潮流以及园林设计的最新动态。1939 年~1941 年,他们发表了《城市景观设计》、《农村景观设计》、《原始环境中的景观设计》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现代园林设计的纲领,给现代园林设计一次强有力的推动,这就是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现代园林史上的“哈佛革命”。有人这样评价丹·凯利:他的设计语言可以归结为古典的,他的风格可以视为现代的,但是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 丹·凯利于1912 年出生于波士顿,他的童年是在新罕布什尔的祖母家中度过的,周围开阔的农田与纯净的自然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许就是凯利日后大量作品中所反映的“简洁与静谧”主题的根源所在。正如凯利自己所说:“很不幸,我只受了很少的正规教育。”高中毕业后,凯利即到设计师曼宁事务所工作,曼宁的指导对凯利以后作品中对植物的娴熟运用起到很大作用。尤其在他为纽伦堡设计二战审判庭造访法国期间,对勒· 诺特式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深深为其空间的秩序感和整体性所打动。这次学习,为凯利的设计理念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来源于某种盛行的新思想,新主义,而是来源于当时被大多数设计师所摈弃的传统。 1945 年二战结束后, 凯利有机会周游西欧, 实地考察欧洲的古典园林。现代运动早期的反历史主义立场和哈佛枯燥的历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凯利对古典园林的认识有些片面, 因此这次欧洲之行对他的影响极为深刻。他参观了十七世纪法国勒·诺特杰出的古典园林凡尔赛和斯绍克斯( Sceaux) , 园林中以几何方式组合的林阴道、树丛、草地、水池、喷泉规则要素产生了清晰完整的空间和无限深远的感觉( 见图1) 。在这里, 凯利找到了他一直苦苦寻觅的结构手段。这种手段符合凯利所追求的对自然的表达方式, 在他后来的作品中, 规整与自然布局的有机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他的作品反映出他那深深扎根于历史中的对自然秩序的精神追求。

让_努维尔作品集

1987年的世界建筑界,正是“国际主义风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大型公共建筑几乎都被“玻璃幕墙、钢筋水泥、简单明快而且不加任何装饰”的高楼大厦所垄断。让·努维尔则显然走向了另一种道路,当年落成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通透、具有未来世界的科技感,而建筑内部则营造出令人着迷的伊斯兰风格的光影图案。极佳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未来高科技空间的协调能力,使得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7年,在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落成20年之际,让我们将目光再次关注让·努维尔的建筑理念,看他如何一边追溯过去的文化记忆,一边将未来的建筑影像一一呈现。 现代建筑语言重塑传统文化 很多时候,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常常隔着一道鸿沟,现代与传统之间也常被认为难以沟通,然而这就是当代建筑师将同一形式、尺度、材质的高楼大厦放在世界各地的原因吗?在让·努维尔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我真的被国际主义风格震惊了,在我就读巴黎布兹建筑学院(Ecole des Beaux-Art in Paris)时,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面貌,建筑与本国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与所在环境也并不相合,只是同一建筑风格语素的重复,这并不是一名建筑师应有的态度”。 1980年,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造一座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跨越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藩篱,使西方大众认知、感

受这一悠久文明的价值。主题本身已构成了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挑战,无论是当时流行 让·努维尔将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齐地排列了近百个光圈般构造的窗格,灰蓝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具有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让·努维尔说,“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

公园景观作品分析——秦皇岛汤河公园Word 文档

大师作品分析 ——秦皇岛汤河公园 摘要: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这个案例试图说明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同时满足城市人的休闲活动需要,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方案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关键字:秦皇岛;红飘带;汤河;滨河公园;河道设计 1.项目区位及背景 秦皇岛是中国北方著名滨海旅游城市,汤河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本项目位于海港区西北,汤河的下游河段两岸,北起北环路海阳桥、南至黄河道港城大街桥,该段长约1公里左右,设计范围总面积约20公顷。汤河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场地的下游有一防潮蓄水闸,建于60-70年代,拦蓄上游来水并向市区水厂供水,高水位时又能及时宣泄洪水,所以本设计河段水位标高较为稳定。 2.场地特征 2.1 良好的自然禀赋: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防潮蓄水闸,使本地段内的水位保持恒定,水质清澈,是秦皇岛市的一个水源地;设计地段内除部分被破坏和被占用地段外,两岸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菱角、菖蒲和芦苇为主;东岸的乡土乔木尤其壮观,主要有杨、柳、刺槐,许多柳树甚至长在水中;多种鱼类和鸟类生物在此栖息。 2.2“脏乱差”的人为环境和残破的设施:场地具有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多处地段已成为垃圾场,污水流向河中,威胁水源卫生;残破的建筑和构筑物,包括一些堆料场地和厂房、农用民房、皮划艇服务用房、汤河苗圃用房、水塔、提灌泵房、防洪丁坝、提灌渠等,大部分遗留构筑物外立面有破损、陈旧,有些已废弃不用,部分河岸坍塌严重; 2.3使用需求压力:目前这一地带的利用比较复杂,一方面当地居民和村民继续以原有方式使用,如放牧;同时,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和缺乏管理,场地被低劣的餐馆、废品收购等使用方使所青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把它当作游憩地,包括游泳、垂钓、体育锻炼、猎采,等。所以,及时的规范和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2.4安全隐患和可达性差:场地虽然在城市主干道边上,对城市居民有很大

景观作品赏析

2015-2016 世界景观佳作鉴赏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以“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从传统的中轴对称到当代的解构主义,景观设计方法一直在不断更新着、丰富着。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这些设计方法不应该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启示。我们做设计不能在设计方法的框架下进行,而是要跳出去,寻找更适合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我觉得设计方法更多的是参考,不是照搬照抄就能运用于设计中,要有所变化,变化成符合自己初衷,也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就如当代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方法。 实际上解构主义并非完全脱离传统设计手法,它是在传统设计手法上的一种创新。解构主义并不是在创造一种新思想或新风格,而是反对传统文化中的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 以被誉为“解构主义上的明灯”——拉·维莱特公园为例进行分析 溶解在城市中的拉·维莱特 拉·维莱特公园占地55公顷,设计者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伯纳德·屈米。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巴黎发达的交通系统让公园牢固地镶嵌在城市的像框之中。巴黎的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都经过公园的所在地,设计师巧妙的利用了这种交通优势,把公园的出入口设计在地铁出入口的旁边。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方便地坐到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性化的交通设计。 解构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公园的业主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大赛的设计要求明确指出: 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从柯布西耶到安藤忠雄

从勒柯布西耶到安藤忠雄 ——现代建筑设计的感悟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没有读过大学,在长期的自学过程中,瑞士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美国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和著名日裔美籍艺术家、雕塑家伊萨姆诺古奇分别对安藤忠雄的求学方式、信念和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经深受大师们影响的安藤忠雄已过耳顺之年,如今也迈入了国际建筑大师的行列。回想起半个世纪间的从业经历,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菲利普约翰逊和艺术家伊萨姆诺古奇这些名字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之路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跟柯布西耶在旅行中寻找灵感24岁时,安藤忠雄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环游世界旅行,因为他开始对欧洲充满好奇,他认为西欧的建筑中蕴藏着“强进的力量”这趟旅行中,安藤走访了所有能找得到的柯布西耶的作品,比如萨瓦别墅(又译萨沃伊别墅、萨伏伊别墅)、朗香礼拜堂等经典代表作,照片中的萨瓦别墅像一架优雅简洁的白色钢琴伫立在翠绿的草坪上,具有一种惊人的美;而朗香礼拜堂则像一个敦厚稚拙的软体动物趴在蓝天与草地之间。很难想象这两件作品同属一位建筑师之作。 “对于想通过自学进入建筑领域的我而言,对于同样自学成才并最终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代表人物的勒柯布西耶,就不单单只是一种仰慕。”从模仿草图开始,安藤逐渐阅读了大量有关勒柯布西耶的书籍,从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求学方向。他说:“柯布西耶从20多岁时便开始了长途旅行,在旅行中探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根源。他的著作叙述了自己如何从旅行中进行学习的经历。受其影响,旅行也从此成为我终生受用的自学方式。” 直到今天,有关柯布西耶的论著仍然占据了安藤家中书架上的重要位置。从1962年至1969年的7年间,安藤忠雄在美国、欧洲和非洲旅行并自学建筑,这为他日后创立建筑师事务所并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建筑。在旅行中寻找日本战后现代建筑的出路――这不仅是柯布西耶对安藤忠雄的最重要的启示,也是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一直在做的事。

景观大师作品分析

景 观 大 师 作 品 分 析 计算机系网络2班 ITeamfjl 20125528234

目录 一、彼得沃克作品分析 (3) 1、彼得沃克简介 (2) 2、彼得沃克作品 (3) (1)、哈佛大学唐纳喷泉分析 (4) (2)、柏林索尼中心分析....................................................................................................... (3)、日本埼玉广场分析......................................................................................................... 二、户田芳树作品分析 (4) 1、户田芳树简介 (5) 2、户田芳树作品 (5) (1)、绿色津南中央庭园分析 (6) (2)、蓼科高原艺术之林雕塑广场分析 (6) 三、二者对比及总结 (6)

一、彼得沃克作品分析 1、彼得沃克简介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 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 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 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 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2、彼得沃克作品 (1)哈佛大学唐纳喷泉分析 唐纳喷泉位于哈佛大学的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天然石块组成的圆形石阵和中心的雾喷泉,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 则排列状。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 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 会有强烈的神秘感。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让·努维尔的设计思想介绍

* 贴子主题:让·努维尔的设计思想介绍(论文转抄) -------------------------------------------------------------------------------- 让·努维尔1945年出生在法国的西南部。他的父亲是一间学校的巡视员,他的母亲是学校的 语言教师。他的父亲从小对他要求很严。1966年,努维尔以学校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去巴 黎学习。开始的时候他还试图在一年以后转向学习绘画,然而就在这一年内,他已经在一个建筑事务所取得了一份工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进入八十年代,法国政府修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府工程。在巴黎有罗浮宫扩建、巴士底歌剧院、国家图书馆以及德方斯巨大的拱门等。所有这些建筑方案都是通过竞赛取得的。在法国几乎任何规模的公共建筑都要通过竞赛取得设 计方案。这种做法给建筑师——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一个创作的机会。在1982年进行的巴黎 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设计竞赛中努维尔一举成名,脱颖而出。今天,他已经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努维尔擅长用钢、玻璃以及光创造新颖的、符合建筑基地环境、文脉要求的建筑形象。他对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实施。通过学习他的设计概念及手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设计从开始构思到施工完成更象一部电影的形成。这种电影似的分析在努维尔的作品当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首先我们知道电影的画面并不是作为电影构成的最终结果,本身它就是一个媒介,一个可以从许多层次上理解的信息的载体。很显然对于努维尔来说建筑是一个符号的系统,这种符号的语言并不是象传统建筑那样表现在立面。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它更象是在文脉中生长并且代表所处的地点同时代,建筑语言必须从许多其它方面得出,这些方面包括文化、社会、其他媒体等各种地方但就不是建筑本身。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不断增加的时代,那么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语言对于今天的建筑来说就是合适的。这种符号的系统不仅像在大家所熟知的阿拉伯研究中心那样,与建筑的外表面的装饰有关。这样的符号含义只能是整体结构涵义的一层,并且确实这样一个系统自己就应该是多层次抽象和变化的。好象我们有很多方式来欣赏一个电影——它的美学,它的动感,他对颜色以及语言的使用,它的叙述性的结构,它的个性等等——我们也可以有很多方式来欣赏一栋建筑。努维尔的作品正是想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假定和情形之间求得一个综合。 努维尔经常把一个建筑师同电影的导演相类比。他总是召集一队专家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这些专家不仅包括与工程实践相关的人员而且包括了一些与他在过去共同战斗的伙伴以及朋友,大家都来讨论他的设计方案。特别是还有一些被努维尔称为友好的争论对手的剧院导演,建筑评论家以及出版家,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会就他的设计概念进行讨论或者提出建议。就象一个电影导演要选择照明师、艺术指导以及电影编辑。但是,最终的选择以及最后的责任是由努维尔来作出并且负责,这也是为什么他将建筑师描绘成一个孤独的职业。努维尔这样解释道:“在许多工程的开始同我的团队以及其他人有许多会议、讨论、分析等等。这就好像列目 录一样简单——列出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这帮我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可 能的图像——并且我设计的建筑并不是解决一个简单问题的事情。然后我做出一个选择——这就象飞向空中,这只能是我的选择,建筑师的选择并且是我的责任。然后我要同团队进行沟通,告诉他们这些理念的自然解释,告诉他们这些方面如何来满足要求,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如何来处理灯光,等等。在我们更进一步的讨论后,团队才开始作图做模型。在作图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随时准备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些听起来好象建筑师在一瞬间观察到了整个项目,其实并不是这样。有的时候开始点只是一个细部或者是基地的某个特殊的方面。我把我的第一个全案看作是一个感觉的信封,这里边包括了我认为可以起作用的因素,比如说设计要求、专业知识、感觉、记忆等等这些不是从预感的理念得出来,而是从程本身,这就像一个电影的导演把电影变成一个特殊的剧本,当然他们也在完成自己的个人的风格。我也是这样,我创造了我的建筑并且为它的质量、它的形式的价值而负责。就像电影的导演会回到他的剧本并且修改它,我们也会使用原始的东西作为一个参考点,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在建筑进行的过程中会逐渐的修改。”在瑞士洛桑文化会议中心设计中,努维尔与官员、音响工程师、乐队甚至市 民议会合作,从建筑所在的基地——洛桑所在的湖边出发,综合了城市文脉、自然景观、使用功能等多方面要求,通过引入湖水将建筑的三部分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巨大的屋顶出挑深远,表达了对湖面及对面城市建筑的敬意,并构成了由二层平台望向对面的景框。构成主体的三个体量对应不同的城市建筑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及肌理。(图1洛桑文化会议中心平面及屋顶平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