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例1

(1)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1956-814=1142 或1956-1142=814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D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20四下·西山期末) 如果△+□=○,那么下列算式错误的是()。 A . ○+△=□ B . ○-△=□ C . □+△=○ 2. (2分)被减数()差=减数. A . + B . - C . × D . ÷ 3. (2分)()+27=50。 A . 23 B . 33 C . 13 4. (2分)如果546+2()8=834,那么()里应该填 A . 6 B . 8

C . 7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5. (2分) (2019三上·宜昌期末) 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这两个加数都大。() 6. (2分)依据“ ”不能推出“△-□”的差。(判断对错) 7. (2分) (2020三上·南郑月考) 如果485﹣☆=123,那么☆表示的数是362.() 8. (2分) (2019一下·扶余月考) 根据6+9=15,可以写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分别是15-8=7和15-7=8。() 9. (2分)已知☆-△=□,所以□+△=☆。 三、填空题 (共5题;共11分) 10. (2分)根据375+466=841,可以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11. (2分)(2020·嵩明) 根据357-218=139写出一道加法算式是________,写出一道减法算式是________。 12. (2分)比320多72的数是________ ,比680少129的数是________ 。 13. (3分)某厂九月份烧煤26.7吨,比八月份节约4.2吨,八月份烧煤________吨. 14. (2分) (2020四下·洪山期末) 根据算式100-25=7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________ ________ 四、计算题 (共2题;共20分) 15. (5分) 345+569 16. (15分)直接写得数。 790-500= 60÷60%= 7÷20=0÷9.76= 54+45= 4-1.7= 0.8×0.5=86.32×0.1= 2-2÷3=×2.1= 0.27+0.3= a+ a=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常见的数量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特点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对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相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为学习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及解方程作一定的准备,同时把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计算小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出示计算小卡片) 45+1661-4535+2055-30 73-5023+5024+1943-24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学习 l.导入:聪聪给明明出了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明明想求助于同学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助明明?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帮助他完成这个问题.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数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1 /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

---------------------------------------------------------------范文最新推荐------------------------------------------------------ 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 / 8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

————————————————————————————————作者: ————————————————————————————————日期: ?

走进花果山 ——加法的意义 中心发言人:崔晓阳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能够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创设的花果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与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西游记》的动画歌曲片段。(欣赏完毕)同学们,你们知道动画中本领最大的是谁吗?它的家乡在哪里,知道吗?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生:它的家在花果山…… 以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 二、探索新知: 体会加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课题的主题图:观察花果山上有什么? 生自由发言,说出花果山上有猴子、小鸟、桃树、……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到主题图上的一个问题,即解决“有多少只猴子?”的数学问题。 师: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板书此数学问题) 生:有5只猴子。 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来计算出“5只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用小棒演示:用1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

2、师:看着美丽的花果山,大家这么聪明地解决了数学问题。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天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数学问题,师板书算式:5+1=6(只)。让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小棒来操作5与1合起来是6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来演示给同学们看。生:花果山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此问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操作小棒来演示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运用了加法符号列出的算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大家既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顺利地解决,花果山的小猴子们都为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感到高兴! 三、应用练习 师:为了奖励大家的出色表现,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上的百果园。你们说好吗? 1、苹果园 师:小猴子说苹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你们相信吗? 师出示苹果的挂图,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投入“摘苹果”的活动中。 2、樱桃园 师:小猴子说百果园里有许多许多的水果。下面要带我们到樱桃园去,你们想去吗? 出示课件中的樱桃园:观察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算式,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之后,进行互相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知识要点精讲】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减起,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小数加、减法的验算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方法相同。 4.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做小数加、减法与用计算器做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加按小数点键。 【重点难点点拨】 本节知识的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知识的难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本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十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典型例题示解】 例1 计算4.375+0.245= 分析:先算将小数点对齐,从千分位加起,满十向百分位进一,百分位满十向十分位进一,和的小数点与加数小数点对齐。 解:4.375+0.245=4.62 例2 计算0.4-0.125,并且验算 分析:连续退位时,注意退一作十,验算方法有两种: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解: 0.4-0.125=0.275 【解题技巧传经】 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把握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不要错位,不忘结果的小数点;③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课本难题提示】 P114~115 练习二十六 10.0.5 0.17 0.53 0.09 12.2.12亿(平方千米) 13*.注意题中的a指同一个数,a-34.6结果相同,变化之处7.2变成72,所以后面的实际多加上72-7.2=64.8,即结果比正确结果多64.8。 【课后作业设计22】 一、计算 (1)直接写结果 6.8+3= 0.7+0.5= 7.2+0.42-1.2= 43.5-4.35= 0.87-0.8= 1.4+0.6+0.4= 0.78-0.78= 1.001+0.1= 5.23×10= (2)用竖式计算(其中第③小题要验算) ①8.4+15.72=②20-5.46= ③8.32+112.7=④24.19-8.7+0.89= 二、判断改错 (1)48.5-2.34=25.1 (2)13.08+2.4=16.2 (3)37.8-24.59=13.39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3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A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20四下·渝中期末) 已知▲-●=■,下面不正确的是()。 A . ■-▲=● B . ▲-■=● C . ■+●=▲ 2. (2分)加法的逆运算是()。 A . 减法 B . 乘法 C . 除法 3. (2分)被减数()差=减数. A . + B . - C . × D . ÷ 4. (2分)里面有41人,中途有9人下车,又上车13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正确算式是:()

A . 41+9=50(人),50+13=63(人) B . 41-9=32(人),32+13= 45(人)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5. (2分) (2019三上·京山期中) 任何数加上0都得任何数。 6. (2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7. (2分) (2019三上·巴东期中) 一个数与230相加,和是645,求这个数.列式为645+235.() 8. (2分) (2020六上·交城期末) 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减数与差的和的2倍.() 9. (2分) (2019三上·苍溪期中) 一个数与298相加,和是645,求这个数.列式是:645﹣298() 三、填空题 (共5题;共11分) 10. (2分)(2015·北京) 如果自然数a的各位数字之和等于10,则a称为“和谐数”.将所有的“和谐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则2008排在第________个. 11. (2分)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12. (2分)口算 64-36=________ 60-40÷8=________ 680+70=________ 150-80=________ 13. (3分)在等式÷(□-)× = 中,□表示一个数,那么□=________(填分数)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页11题内容及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 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学 1、创情导课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 + ( ) = 25 + ( ) 38 + ( ) = b + ( ) a + 73 + 27 = ( ) + (73 + 27) 160 + ( + a )=( + 40)+ ( ) 50 –20 –a = 50 –(20 + ) 60 –(a + 16)=60 –( ) –( )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质疑: 1.上面的运算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2.这些运算定律都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3.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如: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 质疑:谁能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据生回答板书: 458 + 542 = 1000 900 – 805 = 95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质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那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出事学习目标 要解决本节课问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字母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问题。 3、自学指导 要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自学,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1页第11题的内容,重点完成表格里的内容, (2)解决“问题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 生回答师板书: 生回答师板书: 39 - 34 = 5 (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39 + 34 = 73 加数加数和

沪教版一年级教案——2,4,8的乘法之间代表关系

《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来做个拼图游戏好吗 师介绍: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些材料:有8格的绿色条片,4格的兰色条片,2格的红色条片,用这些条片拼一个长方形。要求:最底下一层是绿色的条片,中间一层是蓝色的条片,最上层是红色的条片(小组合作拼长方形) 汇报:问:你们是怎么拼的(两种拼法) 问:那么红,蓝,绿三种颜色的条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2条8格的绿色条片=4条4格的蓝色条片=8条2格的红色条片1条8格的绿色条片=2条4格的蓝色条片=4条2格的红色条片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想法来研究2,4,8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说明:从操作游戏中初步体会2,4,8乘法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 师:小兔欢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我们一起把书翻到70页,看第二题,(媒体出示)小兔欢欢提出的要求你能看懂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理解的 师:请大家继续在数射线上做乘法,并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 师:小朋友刚才大家在数射线上做2,4,8的乘法,又在表格里分别把2,4,8乘法的

积勾了出来,那么2,4,8乘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哪组发现得多 汇报:(板书出示) 1个8=2个4=4个2 8=1×8=2×4=4×2 2个8=4个4=8个2 16=2×8=4×4=8×2 小结:看来2,4,8乘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明:小朋友通过在数射线上上做2,4,8的乘法,又在表格里分别把2,4,8乘法的积勾了出来,找到了部分2,4,8的乘法相同的积,这是最直观的发现。] 问:刚才我们找到了8和16是2,4,8乘法相同的积,那么2,4,8乘法相同的积还会是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2,4,8乘法相同的积有多少个呢 [说明:通过提问激起小朋友的思维火花,能力强的小朋友会找到2,4,8的乘法相同的积一些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相同积的产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大家可以以8,16任意一组算式为例开展四人小组的讨论。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看来因数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引起了积不变。 [说明:通过讨论研究产生相同积的原因。] 练习 小兔欢欢让我们利用2,4,8乘法之间的关系来做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 第一关:28=()×4=()×2 问:你是怎么想的 24=()×8=()×4=()×2 ()×4=()×2 问:可以怎么填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老师在这里填(6)×4=(18 )×2行吗为什么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中加减法的意义是解决有关加减法问题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才能根据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因此,《加法的意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运算的开始,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会读、写加法算式。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2——10的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用三句话完整的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体会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会计算和是2——10的加法算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结果是2——10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生活情境,生成问题 1.根据生活情境,提炼数学信息 根据听课教师的座位安排及人数,提炼出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左边有5

位老师,右边有4位老师。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 ①哪边坐的听课老师多(少)? ②一共有几位老师? 处理方式:因为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所以,如果学生不能提出第二个数学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并板书在黑板上。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直接口答解决。这样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表述完整的数学问题,“左边有5位老师,右边有4位老师,一共有几位老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借助板书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提出数学问题的范例。) 二、理解意义,生成概念 1.理解“一共”的意义 承接板书出的数学问题,教师紧接着提问:“一共”是什么意思啊?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用手势和语言表述:“一共”就是把左边的5位老师和右边的4位老师合起来。再进一步提炼出就是“把5和4合起来”,并把这句话板书在问题的下面,以重点突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 (设计意图:手势表示加语言表述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一共”就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而这就是加法的意义。)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让学生借助小棒或圆片表示出“把5和4合起来”。 处理方式:先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 学生的方式可能就是简单的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摆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说明还可以用哪些符号来表示“把5和4合起来”。如: ①集合圈11111 11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ppt4)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 生: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 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ppt5) 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师: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 师: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 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 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 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 师: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教案教学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20=30+53=15+72= 60–40=83–30=87-15= 60–20=83–53=87–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30+20=50(千克) 加数加数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加数=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20=30(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30=20(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现在学习了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

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

走进花果山 ——加法的意义 中心发言人:崔晓阳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能够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创设的花果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与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西游记》的动画歌曲片段。(欣赏完毕)同学们,你们知道动画中本领最大的是谁吗?它的家乡在哪里,知道吗?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生:它的家在花果山…… 以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 二、探索新知: 体会加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课题的主题图:观察花果山上有什么? 生自由发言,说出花果山上有猴子、小鸟、桃树、……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到主题图上的一个问题,即解决“有多少只猴子?”的数学问题。 师: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板书此数学问题)生:有5只猴子。 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来计算出“5只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用小棒演示:用1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

2、师:看着美丽的花果山,大家这么聪明地解决了数学问题。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天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数学问题,师板书算式:5+1=6(只)。让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小棒来操作5与1合起来是6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来演示给同学们看。生:花果山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此问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操作小棒来演示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运用了加法符号列出的算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大家既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顺利地解决,花果山的小猴子们都为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感到高兴! 三、应用练习 师:为了奖励大家的出色表现,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上的百果园。你们说好吗? 1、苹果园 师:小猴子说苹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你们相信吗? 师出示苹果的挂图,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 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投入“摘苹果”的活动中。 2、樱桃园 师:小猴子说百果园里有许多许多的水果。下面要带我们到樱桃园去,你们想去吗? 出示课件中的樱桃园:观察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算式,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之后,进行互相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悉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非凡性. 3.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把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37+23180+20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把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加数和) 3、有关0的加法.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习题精选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习题精选 (一) 一、填空题: 1.在加法里,一个加数=()-() 2.根据29863+32942=62805可以得到两个减法算式( )或(),这是根据( )。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换成,然后说出是多少。 ()+26=43 90+()=280 4. 三、先计算,再验算。 36695+43187 10384+69835 四、列式,再解答。 (1)76加上什么数得159? (2)一个数加上876得1093,这个数是多少? (3)甲乙两数和是6059,甲数是4108,乙数是多少?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习题精选

一、填空 (1)78+97=78+100○□(2)123-96=123-100○□ (3)267+398=267+□○2(4)435-299=435-□○□ (5)432-()=432-200+2 (6)376+()=376+400-3 (7)()+277=277+100-4 (8)522-()=522-300+1 (9)a+201=a○200○1(10)a-201=a○200○1 二、选择,在正确的算式下面划“√” (1)824+98 A.824+100+2 B.824+100-2 (2)299+372 A.300+372-1 B.300+382-1 (3)524-198 A.524-200-2 B.524-200+2 (4)2563-997 A.2563-1000+3 B.2563-1000-3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189+98 (2)475-94 (3)654+997(4)1672-996 (5)178+296 (6)963-499(7)198+97 (8)601+198 (9)503-97

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题2和练习五相应的练习)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导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学习导学目的个人复备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1、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 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 算式。 2、谈话:春天是美丽的,春天也是植树 的季节,大家看植树的小朋友们来到 荒山上正在植树造林呢。听。学生动手分 一分,在练习 本上写一写, 组内说一说。 把计算教学 置入生活情 境中去,激发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探析问题 1、合作探究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 (1)、学生独立观察,说说图意。 (2)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 (3)、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 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 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 行栽多少棵? 观察主题图, 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 内交流从图 中了解到的 信息。 提出数学问 题 列出一道乘 法算式和两 道除法算式, 展示学生自 己提出的问 题,满足学生 的成就感,激 起学生进一 步表现的欲 望。

(5)、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 优化梳理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二,比较两个除法算式 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仔细观察三个算式,都用哪些乘法口 诀求商?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1)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算式求商可 以直接用口诀去想,这样就能做到又对又 快。 (2)这两个除法算式中的商与除数 正好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被除数就 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比较两个除 法算式与乘 法算式的联 系。 通过比较这 些除法算式 求商的方法 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比 较、归纳等思 维能力。 互动作业生成问题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 题。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你有 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 的方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 完成 学生独 立完成,观察 每组算式,有 所发现。小组 内交流自己 的发现。再全 班汇报。 要求学 生口述对题 意的理解以 及求商的方 法。 要求学 生读懂题意, 理解题意,独 立完成。 通过练习,帮 助学生进一 步巩固“用 2~6的乘法 口诀求商”的 方法。 总结提升拓展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收获了什 么? 自我回顾,自 我总结,互相 帮助 引导学生对 所学的知识 进行回顾,加 深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行栽4棵树,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树?4×6=24 一共栽了24棵树,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24÷4=6 一共栽了24棵树,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24÷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