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转载)

一、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P81~P83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通过线段图的展示,加减法算式的比较,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逆运算”概念的教学是难点,要让学生清楚,“逆”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即加法中的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进而使学生知道如果已知加法中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可以用减法求出另一个加数,得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教学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由较简单的填□的题引入,再引导学生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并强调书写格式。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根据线段图列算式、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法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2、会运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及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

七、教学设想:

㈠导入

师: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

这样小秘密,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好吗?(板书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问: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它们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下面就让我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并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导题

1、教学例1。

⑴你能根据这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⑵结合加法算式,指名说说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把苹果和梨合并在一起),如果没有苹果和梨,这两道加法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那你们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⑶你们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加数+加数=和。这里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

⑷引导学生对三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

师:我们再来看这两道减法算式,谁能说出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板书:被减数-减数=差)那这两道减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又有什么联系呢?(减法中的被减数就是加法中的和,减数与差分别是加法中的两个加数)这里谁又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呢?也可以说是谁?(和与一个加数)谁能说说减法又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⑸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想好以后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反馈。肯定学生的说法,当学生说出“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时,大力加以表扬。并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再指名说说“逆”的意思。

⑹得出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屏幕出示:

加数加数和

346+289=635

问:你能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289=635-346

346=635-289

问:观察这几个算式,想一想加法各部分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先独立思考,想好以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得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⑺应用新知。

指名说说这个关系的用途(验算加法和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①验算加法

方案1:如果学生说出了可以验算加法,就让这位学生来当小老师,举例说明验算的方法。

方案2:如果说不上来,教师出示具体的题目:验算743+257=1000对不对,并指名说说方法。

②求□里的数

出示:□+86=123,请你求出□里的数!学生尝试解决,反馈结果。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说明:题目中的□还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把□改成“X”)。这种题目叫求未知数X。谁会求?(强调格式)

2、教学例2。

⑴出示线段图:320X

问: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吗?(指名列算式并板书)请大家在草稿本上求出未知数X。(指两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板演)

⑵反馈结果,强调书写格式。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位同学做得怎么样?你认为谁做得好一些?好在哪里?(师强调:计算时等号要对齐)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做的,看看格式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请马上改正过来。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㈣巩固练习(快乐大挑战)

师:看到同学们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肯定很想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对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快乐大挑战,你喜欢挑战练习几。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37+69=306502-387=115

306-□=237387+□=502

□-237=69□-115=387

2、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8591 3758+298=4056

3、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求未知数X。

X+265=930465+X=710

225=198+X 101 =X+37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教学设计

加减统一成加法教学设计 街子初中 蔡安泰

第1课时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课标要求: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包括小数或分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能根据具体问题,适当运用运算(第二课时解决),体验数,符号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法分析: 为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一、学习目标 1、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 2、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3、能熟练将一个算式分两步化成省略括号及其前面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能正确读出来 教学重点:能熟练将一个算式分两步化成省略括号及其前面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能正确读出来 教学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子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二、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P38—P39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为加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自学课本p39例1概括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和式的读法有几种?各自强调什么?

以上3个问题用时6分钟 三、自学检测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两种 读法 四、课堂检测(当堂训练) 1、 把-2-(+3)-(-5)+(-4)+(+3)写成省略加号的和得形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2、算式2.1-7+3-4正确的读法是( ) A 、2.1、7、3、4的和 B 、正2.1、负7、正3、负4的和 C 、2.1减7加正3减负4 D 、2.1减7加3减的和 3、在3-10-7中把省略的“+”添上应得到( ) A 、3+10+7 B 、-3+(-10)+(-7) C 、3+(-10)+(-7) D 、3-(-10)-(-7) 4、-3的绝对值减去6的相反数,再加上-8得( ) A 、0 B 、1 C 、-1 D 、以上都不对 5、把(-28)+(+12)-(-3)-(+6)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 式 ,可以读作 ,也可读作 。 34532+ ----) 6.2(8.1)1.2() 7.3).(2()5()6()8()12).(1(-+---+---++--)1()31()51()54()32).(3(+---+--++34532+-++-3 4532+-+--34532++---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70 ( ) ( ) ( )- 40 =30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 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 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 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1。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2。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3。求□中的未知数 4。□+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5。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人教版一年级加减法计算口诀

人教版一年级加减法计算口诀 1、位置关系上和下,形影不离好朋友;判断谁上谁在下,确定标准是关键。 2、两人面对面,左右正相反,你左是我右,你右是我左。 3、判断图中人物左和右,站起身来转一转,和图中人物同方向,我们左右就一致。 4、确定位置用组(列)个(行),从左往右数几组(列),从前往后数几个(行)、组列相交定位置。 5、十几减九方法多,一想加法算减法,二用破十方法算,牢记方法算得快。 6、减数相同,被减数越大,差越大;被减数越小,差越小。 7、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差越大;减数越大,差越小。 8、被减数减数同时变,加几、减几同样多,差将永远不变。 9、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 10、算式比大小,先算得数再比较 11、算式有加也有减,依次从左往右算,每步计算都准确,才能保证最后对。 1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3、图形拼组很有趣,小朋友们请注意,相同图形才能拼,拼法不同图各异。 14、计数单位来计数,从右往左个十百,10个1是1个十,10个十是一个百。 15、读数得从高位起,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16、写数也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除开最高位,哪位一个也没有,就写零来占占位。 17、两数比大小,先看位数来比较,位数多来数就大,位数相同从高位比。 18、数字宝宝真奇妙,位数不同意不同,几在十位是几十,几在个位是几个。 19、相近两数比多少,可用大数比小数多一些,小数比大数少一些来描述 20、相近两数比多少,可用大数比小数多一些,小数比大数少一些来描述 21、相差较远两数比多少,可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22、至少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23、至少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4、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 25、购物需用人民币,它有单位元角分,一角可以换十分,一元需用十角换。 26、比较钱数多和少,单位统一直接比,单位不同化一化,化成相同再比较。 27、计算钱数要注意,单位相同才加减,加满10角进1元,加满10分进1角。 28、几元减几角,计算有妙招,几元拿1元,当做10角减。 29、整十加、减很容易,只把十位数字来计算,十位计算得几十,个位只需写上0. 30、整十连加和连减,计算顺序有规定,从左往右依次算,步步都要算仔细。 31、两位数加以位数,先把个位数加个位数,再加十位数。 32、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用十位数加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33、进位加法不难算,满十进一是重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向十进一要切记。 34、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再加十位数再加十位数。两位数减十位数,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35、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相减,十位数不变,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数相减,个位数不变 36、退位减法要牢记,相减要从个位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借一当做十来用 37、退位减法要牢记,相减要从个位起。个位不够十位借,借一当做十来用。 38、两数差多少,请用减法算,大数减小数,即得相差数。 39、小朋友请牢记,100以内加减法,见到两位和一位,先从个位开始算,碰到两位和整十,则从十位开始算。 40、时钟、分钟比赛跑,分钟快,时钟慢,分钟转一圈,时钟一大格。 41、认钟表,时和分,先看时针几时过,再看分针数小格,几时几分合一起,快快说出时间来。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特点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对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相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加法的意义及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减法的意义及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为学习求等式中的未知数x及解方程作一定的准备,同时把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计算小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出示计算小卡片) 45+1661-4535+2055-30 73-5023+5024+1943-24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学习 l.导入:聪聪给明明出了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明明想求助于同学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帮助明明?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帮助他完成这个问题.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第一单元复习和提高 执教老师 尤小燕 班级 四5、4班 备课形式 集体(自备) 课题 加法与减法 的关系 课时 1 日期 0901 教学目标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 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 未知数。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大家经过了一个开心的 暑假都升入四年级了,成为了学校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小胖 他们也都顺利地升入了四年级。让我们到小胖所在的四 (1) 班去看看吧!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 四⑴ 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 名学生 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21+ 17= 38(人) 或 17 + 21 = 38(人)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个人修改 男生21人 女生17人 一共?人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 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 示加法的意义)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男生21人 女生?人 男生?人 一共38人 一共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 理由。 38- 21 = 17(人) 或 38 —17 = 21(人) (2) 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 示) (3)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 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 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被减数 —减数 = 加数+加数 =和 差 21 + 17 = 38 38 - -21 = 17 17 + 21 = 38 38 - -17 = 21 X- J -Ir ↑ t t — t 3、 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8人 女生17人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 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30=70-40=30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出示例 1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 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 2,3 与 1 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 2 题是求第二加数,第 3 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 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出示例 2 求□中的未知数□+6=13 根 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 □中 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运用这 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1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21237 + 69 =
30625002-3875=1127306-□=2373875+□=1127□-237=69□-1127=38753 求□中 的未知数 4□+378=10824657+□=7102□+265=9301896+□=3024□+ 489=8142743+□=50005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9134-514 课后作业 1 根据 560+430=990, 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2 根据 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 算式。 □ + □ = □□ - □ = □3 求 □ 中 的 未 知 数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教案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2 ?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过程性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的意义,会把加减混合运算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2.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发现加减能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并能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从而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 法; 2?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加代减的表示方法; 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看一个例子: (一8) _( _10) ?(一6) -( -4),这是一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 二.探索归纳 1.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边讨论边总结如下: ⑴上题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 ⑵上题通常也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 (-8) ( +10) ( -6)(-4),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把加减法统一写成加法的式子,有时也叫做代数和. ⑶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如上式可写成省 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七10 -6 -4 . 象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8加10减6减4” ,在这里把除第一个数外的数字前面的符号都可看作为运算符号,又可看作性质符号,这样,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可以互相转化.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通分

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 通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异分母分式的通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式通分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确定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并对其进行通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式的通分。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路程应用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从你家到学校两条路,每一个条路都是 3km . 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km 的上坡路, 2km 的下坡路,你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 km /h , 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 vkm /h , 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km /h , 那么: (1)当走第二条路时, 你从你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2)你走哪条路花费时间少? 少用多长时间? 这样,学生就得到了两道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式子: (1) (2) 得到结果,教师反问学生:你能对这个结果进一步化简吗? )(32h v v +1).(23321(h v v v -+

学生发现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引出新课内容,板书课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阶段分为3个环节: 1、想一想: (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 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小学学习的分数的加减法的法则: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加减。 (2)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先让学生概括总结,教师指导补充: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后再加减。 2、议一议: 在分式中如何通分呢? 让学生做一做:+= , - = , + = ,小组讨论怎样找各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再自学课本25页”动脑筋”:如何把分式,通分?并理解如何找最简公分母。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怎样在运算中通分,通过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引出最简公分母的定义:一般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称为最简公分母。 3、练一练: 通分:(1), (2),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通分的一般步骤: 1.找最简公分母。 2.分别将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 第三阶段:例题练习,应用新知 让学生在知识的及时运用中,初步体验学习的快乐。例题分为2个层次: 例题讲解: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

八年级数学导学稿 第三章分式 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第2课时) 繁华初级中学编写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并能概括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 2.通过简单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说明计算过程中的算理。 3.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重点:异分母分式相加减法则的熟练运用 三、上课回顾 1. 计算:(1)a 1+a 4-a 3 (2) 21y x --311y x +--1 y x - 2、计算:111216 +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本第87页至88页 (1) 看下题如何计算? 小亮和小莹练习用电脑打字,小亮每分钟打a 个字,小莹每分钟比小亮多打20个字。当他们都打完3000个字时,小亮比小莹多用了多少时间? (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总结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1.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 。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 (1)取各分母系数的 ; (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 取; (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 的。取这些因式的 就是最简公分母。 2.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3.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 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5.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 。 (二)、自主探究 (1)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 ,然后再加减。 (2)用式子表示是a b ± c d = 。 3、合作学习

(1)、典型例题:1)1 111--+x x 2)22x y xy y x y -++ (2)巩固练习 课本第90页练习1.2 五、课堂回顾 1、主要内容 2、规律总结 六、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计算:n a m a +的结果是( ) (A )n m a + (B )n m a +2 (C )mn an am + (D )mn a 2、如果a-b=2ab,那么 b a 1 1 -的值为( ) (A )21 (B )-21 (C )-1 (D )-2 二、计算: 1、b a b a ++-1 1 2、1-y x x +24 3、a+b+b a b -2 2 4、12 11 112-++--x x x 七、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法练习题

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 (1)23+34=34?+ 34 ?= (2)ab ab 610-= (3)1a +1b =ab +ab = (4)b a 21+21ab = 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所以 b a 21+2 1ab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例如第(1)小题中的两个分式b a 21和21ab ,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是 (5)y x -1+y x +1 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所以 y x -1+y x +1 = (6)1()x x y -+y x +1 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所以 1()x x y -+y x +1 =

练习A : (1) a a 21+= (2)b c a c -= (3)a c b a c b ++- (4)b a b b a a +++= (5)a b b b a a -+-= (6)x x -++1111 = (7)231x +x 43; 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所以 231x +x 43 =2134x ?g +34x g g =+ = (8)221y x -+xy x +21 因为 x 2-y 2=(x+y )( ), x 2+xy =x( ), 所以221y x -与xy x +21的最简公分母为_____,因此 221y x -+xy x +21 =1()x y +g g +1x g g =+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案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页例1及做一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有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的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是对加、减法运算认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加、减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加、减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3.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六)实施资源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你能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吗? ① 23+24=47 47-24= 47-23=

② 3468+475=3943 3943-3468= 3943-475= (2)请你各编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减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和减法。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熟悉《天路》这首歌吗?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课件: 例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能改编成减法问题吗?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些都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 2.问题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尝试解答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想一想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②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814km与1142km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 ③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考、交流 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的意义

初中数学分式的加减法(1)

分式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2、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组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km/h ,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km/h,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km/h,那么 (1)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 12 () 3 h v v + (2)她走哪条路花费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123 () 32 h v v v +- 想一想

2、解读探究 同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学生举例)你认为 12a a +应该等于什么? 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式相加减 做一做 (1)24()22 x x x +=--_____________ (2)213()111 x x x x x x +---+=+++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 (3) 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学生举例) (4) 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比如314a a +应该怎样计算? 议一议 小明认为,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小明:22231341213134444444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小亮:3134112113444444a a a a a a a ?+=+=+= 你对这两种做法有何评论?与同伴交流。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为了计算方便,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例1 计算 (1)3155a a a -+; (2)2111x x x -+-- 解略。 随堂练习P74 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作业P74 教学反思: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2、3页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学习预习单: 1、应用 欢欢:我拔了23个萝卜 乐乐:我拔了18个萝卜 (1)欢欢和乐乐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2)如果知道欢欢和乐乐一共拔了41个萝卜,乐乐拔了18个萝卜,求欢欢拔的个数,应该怎样列算式? 2、填一填 40+80=( ) ( )+90=140 ( )-170=80 140-90=( ) 210-( )=100 ( )+( )=26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大家经过了一个开心的暑假都升入四年级了,成为了学校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小胖他们也都顺利地升入了四年级。让我们到小胖所在的四(1)班去看看吧!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出示: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 )名学生。 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21+17=38(人) 或 17+21=38(人)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男生21人 女生17人 一共?人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8-21=17(人) 或 38-17=21(人)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习任务单一: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和认知冲突,学生们在思辨、探讨过程中观察百数表上行和列的排列规律,同时揭示“满十进一”是编排规律的真正原因。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说说行,再说说列。从而,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汇报,将学生的发现进行疏理。再小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构百以内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21 + 17 = 38 38 - 21 = 17 3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男生21女生?人 一共38男生?人 女生17 一共38

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 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2.8.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8.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2. 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一、复习引入: 1. 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 ?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 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 符号“ +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 化简:+(+3); +(—3);—(+3) ; —(—3)。 6. 口算: (1)2—7; (2)( —2) —7; (3)( —2) —(—7) ;(4)2+( —7); (5)( —2)+( —7) ; (6)7—2 ;(7)( —2)+7 ; (8)2 —(—7)。 二、讲授新课: 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 以上口算题中(1),⑵,(3),⑹,(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 同样,(一11)—7+( —9) —(—6)按减法法则应为(一11)+( —7)+( —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 再看16—(—2)+( —4) —(—6) —7写成代数和是16+2+( —4)+6+( —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 —7+(—9) —(—6)= —11 —7 — 9+6, 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 ; 16+2+( —4)+6+( —7)=16+2 —4+6 —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 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求未知数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填空 ()+20=50 300+()=360 50+()=86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1)下载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①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能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计算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加、减法的意义及关系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游戏引入 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或做一个动作,学生说出相反的词语或做相反的 动作。 相反的词语:(师:高兴。生:悲伤。师:虚心。生:骄傲。师:胖。生:瘦。) 相反的动作:(师:把双手举起来。生:把双手放下。师:把眼睛闭起来。生: 把眼睛睁开) (二)提出课题:在我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1. 情境:请你们统计一下班级中男、女生人数,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1)画出线段图,列式计算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根据列出的算式,再写出2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师:想了解我们全校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吗? 出示线段图: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并解答。 生1:全校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800+725=1525(人)答全校一共有1525人 生2: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男生比女生多75人 生3: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算式是800-725=75(人)答:女生比男生少75人 2. 加减法意义 师:刚才求班级一共多少人,全校一共多少人,为什么都用加法?那么怎样的运算叫加法呢? 生1: 求一共就用加法算 生2:求两样东西的和用加法 生3:把两样东西合起来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结: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根据“全校人数”和“男、女生人数中的一个条件”能提出问题吗?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解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