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歌词三首》教案

《歌词三首》教案

《歌词三首》教案
《歌词三首》教案

《歌词三首》教案

《歌词三首》教学设计

歌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欣赏歌词,熟悉歌词的内容,体会歌词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歌词评析,真正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歌词。要求讲出点理由,自由交流作答。今天,我们来学习《歌词三首》。(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我的中国心》作者是黄霜。

《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是晓光。

《黄河颂》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创作有《黄河大合唱》。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学习《我的中国心》并思考。’

(1)这首歌表现了什么主题?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和“虽然”相互应的词是哪一个?“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

(3)歌词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怎样划分?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4.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讨论。

(1)这首歌在演唱时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首歌共三段,分别歌唱了什么?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萦绕求求霑烙炊烟穗梳妆澜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2.学习《我的中国心》。

明确:(“中国心”在歌词中是一个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人有国籍之分,并无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依然”和“虽然”相呼应。“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象征意义:代表祖国的“河山”,借代祖国。

分为3层。

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3.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

明确:(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分别歌唱了家乡、理想、未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黄河颂》。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共2页,当前第1页12

《诗经》两首导学案(老师)

《诗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4、背诵《虻》。 【学时安排】4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使用说明 第一学时: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晚修40分钟)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译全文,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 (2)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第二学时:展示及讲解《虻》。课堂40分钟 第三学时:展示及讲解《采薇》。课堂40分钟 第四学时: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晚修40分钟) 【今日赠言】 冲动是艺术家的品质,沉着是政治家的品质,果断是军事家的品质,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往往能集三者于一身。——毛泽东 预习案——自主学习·反思感悟 一、知识链接 (一)了解背景 【知识链接】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诗经》六义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3、关于诵读节奏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知识链接】 一、题目解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氓之蚩蚩 ..( chī ) 匪.我愆.期(fēi qiān ) 将.子无怒(qiāng ) 乘彼垝垣 ..(guǐyuán ) 尔卜尔筮.( shì ) 自我徂.尔( cǘ ) 渐车帷裳 ..( wéi cháng) 靡.室靡.家( mǐ ) 四牡骙骙 ..( kuí)玁狁 ..之故( xiǎn yǔn)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 ___匪____通___非____ (2)于嗟女兮 ___于____通___吁____ (3)犹可说也 ___说____通___脱____ (4)隰则有泮 ___泮____通___畔____ (5)岁亦莫止 ___莫____通___暮____ (6)彼尔维何 ___尔____通___薾____ 四、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 我的疑问请将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合作探究·智慧共享 一、《虻》 1.复述《氓》这首叙事诗的情节结构 《氓》 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歌词三首》结构层次

《歌词三首》结构层次 我的中国心: “中国心”,在《我的中国心》歌词中是一个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人有国籍之分,并没有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也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至第16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至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诗以感情为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1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行至24行),歌唱未来。 黄河颂: 《黄河颂》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写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写到“我们”的决心。全诗—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诗人描写黄河形象,不重在写“形”(尽管也有“金”写色,“九曲连环”写形),而重在写黄河的动态,“滚滚奔向东南”“掀起”“劈”一系列动作,着墨不多,却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写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呵护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滋润了中华民族,由衷地歌颂了黄河的伟大。三者都用“啊!黄河!”领起,条理分明,充满激情。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这一层,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祖国儿女的决心。采用这样直接抒情的手法,和全诗的气韵格调保持一致,同时,也是由诗的主题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6《黄河颂》导学案附答案

6*黄河颂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哺(bǔ)育澎(p?ng)湃(pài)九曲(qǔ)连环diān峰(巅)流xia(泻)发yuán(源)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

《七律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满的感情,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打的手法。 自主学习 1. 字音互填。 山( 泥丸( 2.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4.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并记录下来。结合注释,试着写出全 诗的大意。谈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历史事件。 少写出两件) 5. 在预习的过程中, 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 的问题? 合作探究 1. 学生先自由朗读全诗,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 出节奏和重音。 逶迤: 磅礴: --- 4-J-r 云崖: ) 磅礴( \ --- 4-1-4 / ) 云崖( ) min 开颜:

2.学生间交流律诗结构常识,再比照课文明确其主要特征。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赏析诗歌: 1)哪一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 2)把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 、“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了红军不畏艰险, 敢于战胜困难的伟大形象。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应怎样理解? 暖”既体现了当时的环境温暖,也体现了战士们胜利渡江后的喜悦;“寒”体现了当时战斗的激烈,也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 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那几幅红军长征 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全诗描绘了五幅图画,即“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 越五岭图”,因为这幅图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红军翻过连绵的 五岭,而只把它看作滚动的泥丸,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 积极,不怕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喜看岷山雪” 。我最喜欢“翻5.小结

歌词三首的写作思路

歌词三首的写作思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地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翼写下这首歌。 《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州县的壶口附近东渡横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陕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全文自然间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歌唱家乡。 第二层:歌唱理想。

第三层:歌唱未来。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发射海区发来的关于火箭发射情况的报道;第二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预定溅落区的测量船上发回的关于火箭落水情况的报道。第一部分由播音员的播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第二部分则直接由现场记者的录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 1、你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何感想?能否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2、能否简介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操作手陆跃忠,在运载火箭发射的前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说一段描述心理活动的文字。 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分成四个短句;每句包含一个要点;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岷.山() ..()磅礴 2、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nuǎn qiān lǐ xuě tiě suǒ hán dà dù qiáo 3、解释词语。

逶迤: 磅礴: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藤细浪_____云涯暖_____ 5、再读课文填空. 《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长征经过了________个省,翻越___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这五幅画面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的韵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________韵。 二、练习朗读诗歌根据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26.歌词三首.doc

26.歌词三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创作歌词,一般称为填词或作词。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哺育(bǔ)山巅(diān)滋长(zī) yíng(萦)绕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 歌词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歌词三首(第1课时) 学习内容第 1 学时 1.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 学习目标 2.“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听关于歌词三首的音频资料。 2.朗读三首歌词,读准字音 梦萦.()烙.印()澎湃 ..() 炊.烟()抽穗.()梳妆.() 巅.()狂澜.()屏.障() 3.体会三首歌词中各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我的中国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 《黄河大合唱》:

二、课堂探究: 1.听歌导入: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初步感知其所表现主题。 2. 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3.赏析《我的中国心》。 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借代什么? ⑵“重千斤”在歌中强调了什么? ⑶血流动的声音,人们通常是听不到的,而这里却用“澎湃”一词突出声音之乡。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⑷这是香港回归前,香港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首歌。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4.赏析《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达标检测: 三首歌词中各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我的中国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 《黄河大合唱》: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黄沾(同沾),原名黄湛森。香港著名作家、词曲家。1941年广州出生。1949年随父母移民香港;早年入读喇沙书院,后升读港大,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先前从业广告、电影、作曲。任过香港电视台、电台主持人。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又与倪匡、蔡澜一同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写出2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狮子山下》《问我》《我的中国心》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迤 ..()()磅.礴.()()mín()山云yá() 难()横() ()() 2.按课文填空。 (1)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 。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大渡桥横铁索寒。

3.律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尾联。其中和是必须对仗的。4.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其中“”三个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全诗的诗眼是:?????。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⑴ ⑵ ⑶ ⑷ ⑸ 【自主合作探究】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7.从这首诗的“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腾越五岭C A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总领)渡金沙江“万水”乐观(总收) B只等闲 9.本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歌词三首

歌词三首 写作背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地对中国改革开放 事业的赞颂与希翼写下这首歌。 《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州县的壶口附近东渡横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陕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

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思考讨论题: 1、《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 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全文自然间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2、《黄河颂》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1)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发射海区发来的关于火箭发射情况的报道;第二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预定溅落区的测量船上发回的关于火箭落水情况的报道。第一部分由播音员的播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第二部分则直接由现场记者的录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 1、你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何感想?能否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导读:学科语文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主备人主审人总第1课时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件、实验器材、教具: 课前预习: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读准下面的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

七律 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掌握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如何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诗句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案 【课前学习】 1.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 联、联。《七律长征》的颈联是 ,韵脚是。 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逶迤 ..( ) 磅礴 ..( ) 云崖.( ) 岷.山( ) 乌蒙.( ) 3.解释词义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4. 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5.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探究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伟壮阔。而这首诗歌是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用一句话或一个字概括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 ——写“山”、写“水”,照应了上文的哪个词?——“万水千山”

《歌词三首》 1

《歌词三首》1 教学目标:1、理解歌词的具体含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歌词的艺术特色 4、诵读学唱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歌词,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三首词的表达感情,能联系创作背景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生活离不开阳光,生活也离不开歌声。一首好歌,可以如春风,可以 为你送来缕缕清新;一首好歌,可以如甘泉,给你心灵的润泽;一首好歌,更是一首诗,情感充沛,意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用耳朵聆听,用心情去感受,用文学来欣赏那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二、听一听:(放录音) 三、讲一讲: 这首歌是在香港回归前,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 欢晚会上演唱的歌曲,至今我还记得他身穿白色的西装,脖子围条长围巾,戴着金丝眼镜,当他深情并茂地唱起这首歌时,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并且在以后广为流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 ——强烈的爱国之情,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四、读一读,赏一赏: 朗诵歌词,把握感情基调(深情,挚爱)注意押韵ing 1、词反复提到中心词是什么? ——“中国心”:①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点题) ②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根源) ③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总结) 2、划分层次:不变中国心| 祖国在心中| 不变中国心 3、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讨论) ——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4、唱歌人的身份从哪里体现出来?

——祖国多年未亲近,河山只在我梦萦 5、哪个词最清深意长的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 6、“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 ——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7、“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 ——祖国与我血脉相连 8、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这里指什么? ——祖国的山河→(借代)祖国 9、“重千斤”指的什么分量? ——祖国在我心中的分量,即无法取代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词三首(一)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词三首(一)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第四课词三首(一) 【自学指导】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苒苒( ) 颥( )望恁( ) 虞( )美人雕栏玉砌( ) 眇邈( ) 阑( )干迢( ) 乍( )暖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残照当楼( ) (2)是处红衰翠减( ) (3)何事苦淹留( ) (4)争知我、倚阑干处( ) (5)小楼昨夜又春风( ) (6)凄凄惨惨戚戚( ) (7)如今有谁堪摘( )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3.文学常识填空 (1)词,是诗歌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 “ ”“ ”

“曲”“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又分成 (58字以内)、 (59至90字)和 (9l字以上)三大类。 (2)宋代词风可分为派和派。前者主要代表有、、、周邦彦、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后者主要代表 有、。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3)在词的发展史上,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词的人,而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体叫体。 4.名句填空 (1)是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 水,。 (2)问君能有几多愁? 。 (3) ,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合作探究】

(1) 《八声甘州》的上阕没有直抒思乡之情,而是做了大量景物描写。作者所选的描写物象和所用的描写词语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对作者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选取的物象有“暮雨”“江天”“清 秋”“霜风…‘关河”“残照”“长江”等,使用的描写词语有“潇潇”“凄紧”“冷落”“衰…‘减”“无语”等。这些物象的特点有二:一是大范围、大尺度,广阔辽远,切合“登高临远”所见所感。二是这些物象和用以描写它们的词语带有寒凉(潇潇暮雨、霜风凄紧)、肃杀(清秋、残照、红衰翠减)、空寂(冷落、无语)的色彩,制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这种景象和氛围与作者悲凉的心境相吻合,不但可以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2)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试描述抒情主人公“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 [提示] 抓住“不 忍”“望”“归”“思…‘叹”“苦”“想”“愁”等词语分析。 举例: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表现了登临所见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这里有两个形象: “我”的望归:

歌词三首

歌词三首 导读:写作背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一起满怀激情地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翼写下这首歌。 《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州县的壶口附近东渡横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陕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思考讨论题: 1、《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 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全文自然间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2、《黄河颂》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1)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发射海区发来的关于火箭发射情况的报道;第二部分是记者从运载火箭预定溅落区的测量船上发回的关于火箭落水情况的报道。第一部分由播音员的播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第二部分则直接由现场记者的录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 1、你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何感想?能否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2、能否简介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操作手陆跃忠,在运载火箭发射的前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说一段描述心理活动的文字。 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分成四个短句;每句包含一个要点;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词三首

歌词三首 断桥会(中国风) 江南镇烟雨里摇曳风细细断桥边柳岸旁映影你美丽恰如今雨润腮红纷乱了思绪婉转间一怀愁绪撩响唇边笛小巷转阡陌水中跃锦鲤 细雨抚柳绿苏堤鸳鸯戏 你的妩媚飘落水面起涟漪 油纸伞撑起爱不被雨打湿 千年的等待只为遇见你 雷峰塔怎阻断爱心的牵结 纵使轮回四季发鬓染霜丝 仍一心一意从此不分离 晓月幽琴语咽秋风添凉意 石阶青声渐杳此情怎无期

又哪堪泪眼望天涯芳心怎托寄更无计斜月半窗挂你却在哪里日落疏影起娇红吹满地 兰舟凌波去你在船头立 雁过斜阳停脚步我终遇见你暮色断桥续写爱不朽的传奇千年的等待只为遇见你 雷峰塔怎阻断爱心的牵结 纵使轮回四季发鬓染霜丝 仍一心一意从此不分离 渔舟唱晚(中国风) 暮色斜阳撒一网晚霞映红归帆晚风轻柔弹一曲欢歌渔舟唱晚

波光粼粼荡漾开碰碎夕阳的脸炊烟袅袅挂柳梢迷醉夜色的眼一橹轻摇鱼儿挽来月牙钩住船风疏烟柳荷藕沁香点点渔火远山沉影远星落枫桥钟声敲打无眠涛声依旧笛韵悠长连绵了思念载一船漂泊浪迹天涯鬓霜染 枕一顷波涛朦胧淡月星辰换 乡梦窄水天宽不觉晨晓现 剪下祥云鼓作帆别了我的港湾多彩的贵州 多少次邂逅你的神奇 流连久久不忍离去

那是贵州多彩的土地 那是黔中醉人的景致 黄果树瀑布飞泻峭壁 天星桥引来繁星落玉 红枫湖好似镶嵌宝石 荔波境恍若人间仙世 多少次倾慕你的美丽 印象缭绕不能忘记 那是贵州多彩的土地 那是黔中醉人的景致 拦路酒唱醉游人笑意 侗族歌天籁般沁入心脾原生态编织古朴的静谧自然景描绘神秘的魅力多彩的贵州,神奇的土地

发展的贵州,勃勃的生机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你的记忆不论时间久远依然格外清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