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从信仰人数上说,佛教位于印度教之后,为世界第四大宗教。佛教,全名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近代佛学家欧阳竟无认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本文只介绍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欲认识中国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

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1)国语内容扩大

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

(2)语法及文体变化

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槃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

佛教的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佛法非宗教。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仆、父子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人民不可能成为

上帝。而佛门所说的宗教,宗指禅宗,教指教下,是各种不同学习法门(方法门径)的总称。佛法非哲学。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然而,佛教虽非宗教、非哲学,却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分之,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佛教中佛法不仅对古代认得思想行为带来很深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物欲横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用佛法去净化心灵,缓解压力。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 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大力扶持。 易错微析 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 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易错: 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示意图描述的是() A.佛教外传的路线 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 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力。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北经过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二是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日中与佛教有关的是() A.复活节 B.圣诞节 C.开斋节 D.浴佛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无关的是() A B C D 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伯利克里 D.阿育王 3.印度佛教有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 A.公元前6世纪 B.1世纪 C.7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 C.佛教奉劝人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行幸福 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生不老的办法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所以中华自古以来,就有信奉佛教的记载。佛教创始者为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是有不同说法的。其中大家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也有学者考证,秦始皇也曾派使者前往印度取经,佛学因此传入中国。所以应该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秦朝而盛行于汉代。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深刻而久远的。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括中国文人、中国文学语言、中国文学体裁、和中国文学思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文人的影响上。进而才有了对其余各项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我所知道的,受佛教影响的文人有王维、王羲之、白居易、苏轼和冰心等人,当然,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受佛教影响的文人不计其数。这些文人之所以与佛教结下缘分,主要有涉足了佛教或者结交了名僧。他们因与佛教结缘,为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在于为中国文学语言增添了大量新的词汇。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有“当头一棒”、“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心相印”、“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清规戒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恍然大悟”、“临时抱佛脚”、菩萨心肠”……在文学创作上面,增添了生动形象的一笔。 然后就是,佛教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与传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它们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我喜欢看的电视剧《搜神传》,就讲述了很多有关佛教的神话故事。介绍了诸如“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和“修炼成仙”一类的佛学典故。而且,中国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这些旷世之作,可以说或多或少,与佛教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取材。尤其是《西游记》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佛教的取经活动。可以这样说,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再就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书法、绘画和雕塑。与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相同,基本上,艺术作品的取材和创作元素都来自佛教。我们家乡的桃雕艺术,大部分的创作题材都是来自佛教,比如“十八罗汉”和“弥勒佛”。佛教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概述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交通可谓是历久不衰,与周边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关系,无论是和平往来还是战争相对,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着接触与交流,从而促使后来更进一步的交往。中国与印度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彼此有着很多互相交往的历史记载,都从各自的文明里吸收了不少值得借鉴和采用的东西,但其中的详情难以叙说,以下仅以佛教为例,探讨一下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是怎样逐渐吸收它为己用的过程,希望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使大家对当时的中外交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开始传播于今天的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此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和文化等的交流增多,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在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增加了创作的素材;也推进了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和邻国的友谊与了解。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当然,上述的内容不是本文所要阐明的要点,因而只作一个简单的概括。至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下文就分几点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前的概况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据《牟子理惑论》卷一第一章记载: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假形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肋而生,坠地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厩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尝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狮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顶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年(二)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扶举,飞而出宫。……思道六年,遂成佛焉。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絺綌,中吕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合八亿四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有影响的说法达十多种,如沙门赍经来化说,伊存口授《浮屠经》,霍得金人说,刘向见有佛经说,汉明帝时传入说等。其中大多被否定了,但仍存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佛教早在秦始皇时就已传入。 据《历代三宝记》卷一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记:“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这种说法一向被人们否定,一因这种记载源于《朱士行经录》,朱士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僧人,但这部书并非他本人所撰,而是伪作;二因西汉张謇未通西域之前,关隘重重,闭塞不通,印度大德无法进入中国传教。 其实,《朱士行经录》虽系伪作,但内容不一定作伪,这点是后人研究时必须区别开来的;而张謇通西域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陆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运至印度等地,可见那时,已有海上丝绸之路了;再则,即使

张謇未通西域之前,也有商人为了巨额利润冒险通关,而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舍命闯关,侥幸进入内地当不乏其人。 秦始皇在位时期(公元前246—公元前210),正是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公元前226在位)奉请大德四方出国、光大佛法的年代(公元前250—公元前240)。对此,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认为:“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然则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 另据锡兰所传律藏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译)及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著于1608年的《印度佛教史》所记,阿育王时也有大德前往中国弘法。 第二种说法,佛教在汉哀帝时传入。 这便是著名的“伊存授经”,说的是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京城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一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此后又见于《世说新语·文学》《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大宛列传》《通典》《通志》等诸多典籍。 伊存授经,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正史记载。 汤用彤、吕澂等著名学者经过认真研究、翔实考证,不仅认可这一说法,并得到学界的肯定,比如周叔迦在上世纪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然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却是众说纷坛,至今未能统一,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 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

“东汉初说”。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汉明帝求法说在佛教徒中一直盛传不衰,但学术界对此却颇有怀疑,理由是:所谓感梦遣使之说,显然是带有神奇色彩的传闻。而汉明帝求法的年代,有关记载也很不一致,无论是感梦之年还是遣使之年都有多种说法,派遣的使者姓名记载也各不相同,表明此事并没有可靠的材料可资定论。此外,对佛经的传译也颇多疑问,早期的有关记载如《理惑论》只说写取佛教四十二章,并没有说译经的事,也没有提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些内容直到《历代三宝记》中才开始出现。因此《四十二章经》是否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译者到底是谁?事实上都无法定论。 目前要确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说实非易事,几种说法各有所本,相持不下。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实际上是将“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合而为一,也算是解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之谜的一种方法吧。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时期,所译佛经的数量相比以前有了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了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摘要:世界宗教不但传播范围广,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佛教 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Abstract: the world religion spread not only widely,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world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Buddhism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nd on the produce of the land and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and th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gradually into China each social areas, its development plays a rol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origin of Buddhism,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spread of the course. 关键字:佛教起源传播历程 Key words: Buddhism origin Spread course 1.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罗门人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然而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

论佛教的传入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积极地融入了中国的社会之中,对古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与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而佛教为什么对中国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 [关键词]:佛教;传入;古代中国;原因;影响 前言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佛教产生后,在释迦牟尼住世和示寂后的一两百年间,佛教的传播尚未超过黄河流域。[1]直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支持和推动下,佛教才开始跨越印度国境向印度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传播。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传入和传播的途径。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与推动之下,佛教走出了印度,向周围的 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而中国也是其传播的国家之一。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传入。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教庞大芜杂的宗教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2]它大体上包含了相互密切联系的着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生方面,阐述人的本质;二是从探索人生问题出发,继之探索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历史上中众说纷纭。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东汉的传入说,即“永年求法”一事,东汉时西域大月氏求得四十二章经,用白马驮来建寺洛阳。[3]而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汉地的路线最早的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同时也有人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应该是海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应该存在着陆路与海路这两条路线。 (二)、佛教传播的途径。 佛教在中国古代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一,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易于交流和方便快捷等优势,因此“千百年以来,口语都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通的传播媒介,并在人类传播系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

沩山灵祐及其禅法思想评述 向学 内容提要:沩山灵祐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著名的高僧,为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创祖师,他的禅风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他的禅法内容都是在对学人的开示记录,不是在有系统的著述中体现,所以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他的禅法要领。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他的生平作简要的梳理,对他禅法中相关的几点内容和历史地位略做考察介绍,以求方家指正。 关键词:沩山灵祐直心不二顿渐 作者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 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翻山越岭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习俗不断互相吸收、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到了鼎盛,先后形成八大宗派。禅宗,是其中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 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芭,在宋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众多领域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等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早在唐代,禅宗便已远传朝鲜、日本,至今仍在它们的社会中发挥着相当的影响力;近现代又传入欧美等地,得到许多人的青睐。放眼古今中外,形成于唐代的禅宗,不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具有辉煌的过去,而且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有缘人,启示了人心,造福了社会,展示着生生不息的活力。那么,走近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著名禅师,了解他们的行覆,解读他们的禅法,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禅宗,并且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 本文研究的对象沩山灵祐,即是中国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山大祖师。 从现有文献看,灵祐与历代的众多大禅师一样,行云流水,随缘参禅随机弘教,并没有亲自著述什么禅法主张。然而,中国佛教是一个文教,重视师承关系的国度,灵祐作为开宗立派的祖师,他随缘任运的言传身教,在当时被弟子们当成指导修行实践的珍贵法宝,记录下来。现存记述灵祐生平和禅法的资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十六①、《景德传灯录》卷九②、《五灯会元》卷九③、《宋高僧传》卷十一④、《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⑤以及《潭州沩山灵禅师语录》等⑥所载灵祐的传记和语录。此外,在《全唐文》卷820中还载有唐郑愚撰写的《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至于见录于《禅门日诵》中的《沩山大圆禅师警策》一卷,乃是灵祐为了警策学人珍惜现有生命,好好修行,不要懈怠懒惰,不要浪费光阴而作的。它虽然影响大,“自古即被视为禅林初学者必读书籍之一,与《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称为佛祖三经。”(参见电子版《佛光大词典·灵祐》)但毕竟是一种对学人修行态度的劝勉与鞭策,与禅法思想关系不大。 在此,笔者主要依据上述原始资料,参考《唐五代禅宗史》⑦、《禅宗宗派源流》⑧、《中国禅宗通史》⑨、《分灯禅》⑩等相关的研究,对灵祐的生平、历史地位及主要禅法思想略加考察 ①见张华点校,(南唐)静、筠禅僧编《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下面简称《祖堂集》。 ②见妙音·文雄点校,(宋)释道元著《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1月第1版。下面简称《景德传灯录》。 ③见苏渊雷点校,(宋)普济著《五灯会元》,1984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五灯会元》。 ④见范祥雍点校,(宋)赞宁撰《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宋高僧传》。 ⑤《佛祖历代通载》,载《大正藏》卷49。 ⑥见《五家语录》,载《卍续藏》卷119。 ⑦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⑧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的产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成道后的称号,意为“释迦族中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问和兵法、武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但当他青年到城外郊游时,见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给了他很大启发,常常独自思考,怎样才能使人类的痛苦获得解脱?当他看到印度四个阶级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满意。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二十九岁时终于排除了各种阻挡、干扰,抛弃了人间的尊荣富贵,在一天夜里,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爱子最后一眼之后,便跨上马背,离开了王宫,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在三十五岁那年终于克服了内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从而体验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状态,成为一名觉悟者——佛陀。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他就毫不停顿在印度和恒河两岸,开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明白真理,解脱痛苦。他并不要求人们对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们得到安慰和寄托,而是用纯理智、纯客观的自我悟证,使一切众生——主要以人类为中心,获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传教说法近半个世纪,到八十岁那年从容、安详地圆寂了。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各国传播,特别盛行于亚洲,许多国家普遍地把佛教奉为国教,近年来在欧美各国也广泛流行。这说明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其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那个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