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_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_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_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_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

单位:北京第四十三中学

姓名:朱霞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

摘要:从口耳相传到现代教育媒体的产生,使得教育也步入了新时代。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高水平的思维,有了活跃的思维才能把物理学得懂,学以致用。本文从理论及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怎样促进高水平思维,列举的课堂实践案例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而使信息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滥用。伴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将不断地进行探索下去。

关键词:现代教育媒体多媒体教学高水平思维信息技术建构性学习

一、从口耳相传到现代教育媒体

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人类进行交流最早是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利用口头语语言将信息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这种传播由于不能将信息有效记录下来,最终导致信息无法准确的传承和保留,从而致使很多远古历史之谜至今仍然无法解开。

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使人们不仅能将信息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且给教育带来了一个真正脱离教学双方的独立存在“媒体”,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规模的扩充打下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化和数字化的现代媒体开始逐渐渗入各种教育和传播领域,现代媒体的社会使用使信息传播的更多、更快、更远,人类从此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现代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也带来了教育的又一次新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二、滥用多媒体出现的问题

在高新技术密集时代借助高科技实行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趋势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评比课等,非多媒体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这种“时尚”的影响下,有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作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简单的再现出来,许多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也全部借助于课件、图片,多媒体仅仅起到“投影”、“幻灯”的作用,缺乏鲜活性、灵活性及知识的完整性。以下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几点电教使用容易出现的问题:

1、忽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许多中青年教师利用其电脑知识的优势,不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比如有些教师依赖利用从互联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在课前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演练,导致课堂上出现较多的教学错误或口误。有些教师一整节课只见鼠标在大屏幕上飞舞,学生坐在下面被指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然而在物理教学中突然的解题灵感和心得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它往往无法预先制作进课件,也绝不能在课堂上被一笔带过,此时板书就是必不可少的,它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实验技能也是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些物理教师视电教手段为万能,完全摒弃了直观的课堂可操作实验,甚至一个学期不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

2、喧宾夺主,掩盖教学内容

片面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观和动感的媒体表现形式是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在课件中过多的使用不必要的音视频材料,对课件界面做过分的渲染——这种将电教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作法过分强调了课件制作技巧和课件表面形式的浮华,其结果是形式掩盖了内容、喧宾夺主。经常会出现,学生上了一堂课好像是看了一部没有主体的娱乐片,有趣,但没有学到该学的东西。课件的制作也得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赵本山有句著名的广告词叫“不看广告看疗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不看‘花活’看实效”,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健康的发展。

3、教师充当“解说员”,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很多教师使用电教媒体教学时,经常埋头操作电教设备,演示课件,口中念念有词,如同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的反馈,学生只闻教师其声,不见教师其人。教学过程由于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变得枯燥乏味。

三、信息技术整合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

步入新课改,我们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我们不断深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不可否认学校中的物理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技术而产生根本变革,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未能整合于物理教学之中。整合势在必行,且要注重实效。下面我就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自身的一些实践经验粗略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尤其是高水平思维活动的。

(一)高水平思维活动

物理教学的活力源于活跃的思维。许多学生抱怨物理太难理解,许多教师埋怨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也是由于传统教学而必然体现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学生听了,记下了教师所讲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策略,便可以自然而然的理解这些内容了,那么你错了。例如,学生学习牛顿三定律以后能默写相应的概念公式,能运用公式演算简单书本例题,或能用这个定律揭示生活中的现象,亦或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但是这些思维活动所体现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有一定差异的,因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水平,从较低水平的思维到高水平的思维。我们可以参考布卢姆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水平。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分为从低到高六个层次:

①知道: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②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内容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二是理解,即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了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对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迁移应用。解决例如:如何使用你已学过的惯性定律解释这个实验现象等问题。应用反映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各个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认知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表现出的综合(如对章节知识系统的总结);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如设计一个实验报告);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如概括出概念间的抽象关系)。综合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⑥评价:指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如课文内在组织的逻辑性)或外在标准(如文章对目标的适用性)进行评价。解决例如:为什么这种方法更好?你如何评价普朗克对量子理论的贡献等问题。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给予明确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以上六个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包含了不同水平的思维活动,从简单的知识记忆一直到最高级的批判性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知道、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所涉及到的思维活动称为较低水平的思维,而把分析、综合和评价三个层次所涉及的思维活动称为高水平思维。

一些研究者对高水平思维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贝克(Baker,1990)认为,高水平思维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不仅仅需要进行信息提取的智力活动”,莱维和史密斯(Lewis&Smith,1993),给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定义:“高水平思维是指人将新信息和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或)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或在一个复杂情境中找到可能的答案的过程”。

传统物理教学的一个突出缺陷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领会和基本应用,而忽视了更高级的认识目标。换言之,高水平思维的欠缺是导致传统物理教学被动机械的症结。在教育技术领域,只有为数很少的教育资源是为高水平思维活动而开发的,因此激发和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是新型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使命。

(二)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传统的教育技术研究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一致的,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主导观点是把技术看作是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看作是教授学生的工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制作者(包括教学设计者、学科专家、媒体制作者、媒体管理者等)首先以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因果分析,而后以视觉或符号的方式对各种信息或智力技能进行编码,体现在各种技术产品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到媒体中的编码内容,与技术进行一些交互,即输入信息,进而引发技术系统的判断和反馈,而这些判

断和反馈信息都是预先封装好的。技术作为信息的

载体,向学习者呈现那些要求他们学习的信息,完

成“教”的任务。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

运动,有的教师的制作了类似的flash课件,学生

只需要输入下落的时间,然后点击开始就可以获得

下落高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右侧的动画也会相应

的进行演示。

然而为了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我

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这个

方面,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D.H.Jonassen)

提出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观点。乔纳森认

为,我们不应该简单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用作传递知识的教学媒体,而是应该作为认知工具。在传统的教学技术中,教学媒体的设计者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如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数据处理工具等)对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组织和表征,包装在教学媒体之中,而这种教学媒体在结果上往往会限制而不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加工活动。研究表明,教学媒体设计过程的最大受益者是设计者而非学习者。因此,我们应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设计者,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而不只是教师预先制作好的课件)作为认知工具,进行知识建构活动。信息技术不再只是用来传递预先设计好的知识的媒体。学生可以用信息技术分析他们周围的世界,获取信息,解释、组织自己的知识,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

所谓认知工具,就是用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加工活动的工具,它可以支持、引导和扩展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典型的可以作为认知工具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数据库、电子表格、网络软件、多媒体/超媒体(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电视片断,这些媒体之间用超级链接组织)制作工具、计算机会议系统、协作知识建构环

境、微型世界学习环境(微型世界Microworld 是利用计算机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微型世界是借助计算机化建模技术构造的)等。这些工具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伙伴,引发、支持和促进他们的高水平思维活动。而且,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工具,因为在这些工具中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知识。

(三) 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

一旦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入到学习活动中,认知工具便与学生建立了一种认知伙伴关系,双方各自分担了一定的认知任务。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曾尝试学生利用温度传感器及其支持软件来研究自行车车胎在打气和放气时的温度变化问题。学生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启动DateStudio 软件,就可以“让”传感器和计算机来采集温度变化数据,记录存储下来,并通过数据表格和曲线图表现出来。课堂效果相当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感器和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分担了大量的繁琐、机械的任务,而这并不是减少了学生的责任,相反,他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完成更多更高水平的认知任务:确定研究问题、规划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如需要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采集何种数据)、洞察数据背后隐藏的模式和趋势、解释和评价研究结果等等。认知工具不会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任务,让学习变得更轻松,而是要让学生付出更高水平的努力,完成更高级、更核心、更富有挑战性的认知加工任务,对学科内容进行更活跃更有效的思维加工活动。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和高水平思维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达到促进高水平思维的目的,比如通过视频、动画呈现情境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百科全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参观等获得丰富的相关资源,并进行深入的加工分析;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模拟和建模软件等获得数据、发现规律;利用数据库、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等对通过调查、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 )、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 )、多媒体和网页制作工具(如Flash 和Frongtpage )等来制作和发布电子作品,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电子学档促进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我反思,等等。

《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的小作者巩昂,在自己的书中描述了美国在中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使我从中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协同性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他的强化物理老师安德森的教学哲学我极为认同:想真正学到物理学的精髓就要通过实验“一边做一边学”,在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 )和自我学习(self-learning )中学物理。当他的学生最初抱怨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什么都教时,他风趣地回答:你们都是未来的科学家了,我可没法指导你们什么,科学家可能遇到各种困难,你只有和你的同伴一起协作才能克服。书中大量介绍的问题·互动·合作性教学案例,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探索新课标要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方向的高分高能学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更启发了我的教改思路,促使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

四、 信息技术整合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脱离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精彩的教学设计只能望洋兴叹,脱离了现代教学理论再新型的教育技术也只能是滥用,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因此利用学校的数字物理实验室,再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1、 对建构主义的通俗化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武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这则寓言故事可以帮我们通俗的

体会这一观点。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 )在《鱼就是鱼》(fish is

fish )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池塘

中的小鱼和小蝌蚪是一对好朋友,它们

一起聊天,一起觅食,也一起游戏。一天蝌蚪变成了青蛙告别了鱼到陆地上

去旅行。在游历一番之后,青蛙回到了

这个池塘。鱼一见到青蛙,便迫不及待的迎上去问到:“青蛙大哥,你都看到什么了?”青蛙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看见了很多很新奇的东西。比如我看到了一种动物,它有两条腿,一对翅膀,身上、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漂亮的羽毛,可在高空中飞翔。”鱼饶有趣味的听着青蛙的讲述,头脑中形成了有趣的形象。青蛙作为“教师”准确的讲出了鸟这种动物的特征,鱼作为“学生”,很有兴趣,而且很认真地听讲。但在结果上,鱼心中的鸟却是一种“鱼化”的鸟。因为它在意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虽然这是一则夸张化的寓言,但只要冷静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语言的影子。

知识建构成为教学的焦点,这不仅仅是要突出知识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意味着教学思路的转变。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一样重点放在课业任务,让学生抄写或默写公式,完成大量习题,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实验仪器!学习作为一种知识建构活动,知识建构本身才是教学着眼点。教学活动应该直接关注学生面对的各种问题情境所进行的知识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而不只是关注活动的表面形式。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思维活动来学习,学生要不断的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做出检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一条核心思路。

2、基于建构性学习基本结构上的教学设计

实例一:

在高一新课改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中,对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位移和路程概念的理解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物理情境:08年奥运会的召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来北京参观,需要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北京旅游线路图表。要求是要准确地告诉游客到达每个景点的准确时间,行车路线,两个旅游景点间的距离。由于数字实验室是可以上网的,所以学生使用Google Earth相当方便。Google Earth是一款将地图、百科全书和飞行模拟器融为一体的软件,采用的3D地图定位技术能够把Google Map上的最新卫星图片推向一个新水平。用户可以在3D地图上搜索特定区域,放大缩小虚拟图片,然后形成行车指南。

学生会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体验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到达的每一个景点代表位置,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之间的有向线段为位移,所有行车路线长度总和为路程。到达每一个景点的准确时间代表时刻,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有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线路安排,有的则以图的形式进行展示,最终经过交流评比,大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设计。

传统教学,在教学之初先讲所学的概念,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本节课则是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有关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实例二: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的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传统的实验设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操作时至少要取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周期的平均值,虽然精确度也较高但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数据的采集上,学生往往只能把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放在课后进行,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原理公式的掌握情况。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光电门传感器引入这个实验代替秒表测量单摆周期,不仅大大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同时可以测出多组数据练习利用T2-L图像求出g值。简化了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尤其是表格、图像的处理能力。

本节课一开始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

趣,并不直接说出实验题目,先透露给他们一个一直隐藏的“秘密”,除了海拔高度,纬度不同会影响重力加速度值以外,地下埋藏的矿藏不同也会导致g值的变化。并以一个故事调足学生的胃口:英国探险者通过家中的老摆钟在搬家之后总走快进而发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大,从而预测地下必有矿藏。经过村民开采终于找到了黄铁矿。故事讲完了启发学生猜想这个探险家是通过什么原理得到结论的?通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分析,找到所需实验器材,并使4人一组设计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利用局域网共享、交流设计结果。在进行完数据采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处理数据以及进行误差分析。由于DIS实验的引入使用公式计算的传统方法得到简化。教师有时间进行图像法的教学内容。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光电门还可以帮我们完成哪些实验,并演示如何验证机械能守恒。短短几秒钟就完成的数据采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之处。

在这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进行探究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利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设计,选择什么器材,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怎么解决,如何说明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或在哪些方面需要修正。在这一整套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充分调动了他们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的技能获得了提高,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DIS实验有着传统实验无

DIS

并传送到电脑中,通过配套软件直接处理。实验中计算、描点、作图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然后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拟合。这一点正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入教学,从而促进高水平思维的体现。

以上便是我进行初步尝试实例中较为成功的两个,从这两个实例中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被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并促成了学生的建构性学习及高水平思维活动。

促进高水平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高水平思维,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

②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高水平思维,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③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高水平思维,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④以建构性互动促进高水平思维,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这是促进高水平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⑤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若要教好高中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只结合了个人对建构性学习的理解,把信息技术整合入物理教学当中,以期起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无疑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巩昂著中国盲文出版社

《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王素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陆宏、孙月圣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刘毓敏梁斌著国防工业出版社《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张建伟孙燕青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初探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进中学物理的教学手 段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极为重要,最佳的媒体选择可以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达到最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计算机的普及,为新的物理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科 学技术结合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正日益成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在物理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和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实 验都无法进行,或由于设备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验效果较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另外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和经历有限,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无法想 象和理解,从而限制了他们相关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却能很好 地解决这一问题。正确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将学生带入物理时空,会给物 理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起到“时间的延长和缩短”、“空间 的放大和缩小”的作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实际的问题理想化和课堂内容扩大化等。例如:在声学中的关于声音的传播和反射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画慢放的形式,使声音这一传 播非常短暂的过程缓慢再现。在让学生了解日食、月食以及分子原子的内部结构、有关力的 问题、运动的合成、波的传播等等时,都可以用模拟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利用 一些当今的影视资料去展现一些无法想象的过程,如我国神州六号的发射和回收,火箭的发 射以及车辆转弯时的情景。 但是多媒体毕竟是教师讲解演示帮助教学的工具,无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多 媒体教学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 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应以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不要将多媒体教学作成一堂图片、动画、文字或影视等声、光、电具全的产品展示会,不要只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它的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获取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就要求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主要应该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观察到真实 的现象进而总结出规律。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实验毕竟是虚拟的实验,难以代替真实的实验,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过程和思考过程,经常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实验可能会遏制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能使学生养成一味盲从前人的经验,而不着重科学 事实的习惯,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教学更要警惕的现象。 中学物理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 本概念、规律,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演示实验的优点是其实 验科学,但也有不足的地方:1、有的实验受到其它次要的因素影响比较大,效果不好;2有 些实验(如运动类)一般实验时间短,学生时间反应不够;3、有些实验器材小,看不清实 验效果;4、有些实验带有很大危险性,很可能对老师、学生造成伤害;5、有些实验在中学 阶段没有条件做。诸如此些类问题的实验怎么办——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 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另外,传统的直观教学有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手段。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 可见度小;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不易看清楚;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 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模型与教学挂图的 静态变成动态,使有关现象更为形象直观,同时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再加以动画模拟,会 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认识的更清楚。例如,在做完电路电流的方向和分配实验时,可以在动画 模拟实验中用箭头形象的描绘出电流的流动方向以及用箭头的粗细描绘出电流的大小,使所 表达的问题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进行物理课件的制作时,教学设计应以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使教学效果最 优为目标来规划、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搞清课件要达到的目标,确定课件的使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物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趋向偏向两个极端的学科,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从基本概念、兴趣以及抽象理念等内容中产生畏难 以及倦怠情绪。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创新 做细致研究;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致,提高教学有效性展 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在对物理知识 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晦涩的物理概念、还是抽象的理念,或是从学生对物理的 学习兴趣上来看,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与厌学心理。教 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物理教学展开深入创新型 的教学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时效性。 一、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学生的眼中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平等,和 谐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的学习模式打破这种观念,比如:老师在授 课时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多一些表扬的话语,眼神的交流等。这样使学生更容易 从心里和思想上赞同老师的教学,主动的投入学习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 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与现 代的教学模式相统一,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就需要我们的 物理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物理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该理念中包含这现代教育的特点,并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高中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掌握与认知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提 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新课标要求,要在高中物理的实际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物 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参与热情。对程序化教学模式加以利用,增强 学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加强对实践课的探究,逐步培 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二、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方法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所构建的,由一系列教学策略与方 式组成的,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的程序。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 发展情况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灵活组织教学策略,通过构成适合课程教学 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构建物理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情境的作用被教学内容取代而不那么明显甚至消失时,课堂将重新进入“讲 授式”模式,则不利于提高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延长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教师应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入到物理学科中的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情境的 渲染下,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较为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可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境教学法是教学 研究中最常提及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情境设置,使 学生能通过情境迅速进入到课堂范围中,继而跟随教师引导开展学习活动。情境 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的沉闷气氛,以趣味性的形式可达到激发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系统接受物理教育的开端,因此,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搞好物理教学工作就成为了每个物理教师都应当重视的问题。鉴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诸多优点,能够把它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来,将会对整个物理教学工作的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这样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如果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用口头讲述来代替板书,往往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候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来使用,既能解决时间问题,又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所学的内容。除此以外,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储存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在备课的时候就事先准备好必要的教学材料,这样不但能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而且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二、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校园网络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很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有些学校的校园网已经连入了国际互联网,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中无限大地扩展交流领域。在这种相互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访问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网站,或者是通过互发信息、BBS留言等形式与其它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只需要从旁作适当地指导就

多媒体与物理教学

多媒体与物理教学 一、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定位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改变了以往的“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的事物概念化,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刺激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从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变的改革;利于实现教学活动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的改革;利于推进以单一的文字材料为主载的传统物理教材体系的的变革。但是无论多媒体如何先进、优越,它也仅仅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物理教学、或是教师的替代品。教学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来合理使用。 二、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

“核能”的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原子弹模型、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等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由于有了之前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在讲到枯燥的概念、原理时,学习劲头也很足。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创设实验情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有些物理事实或物理过程是难以直观地在课堂上展示。如:极高速或极缓慢、极微小或极庞大的物理运动或物理变化过程,对实验环境与实验条件要求极高的实验过程等等,这对教学效果构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若利用动画、录像等手段模拟事实,使其能直观、全面地展示于课堂上,这将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材料。如讲“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利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控制、分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观察到了电动机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若将实验仪器作某些改进再配合投影仪放大,便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情况时,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教师捧着玻璃板走下去,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在投影仪上做,实验现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08T10:27:50.88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袁玉阔[导读]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袁玉阔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目标,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是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考试有关的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性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教师的职责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到底要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过分强化选拔功能,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发表时间:2018-11-09T16:39:45.22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6期作者:唐青波[导读] 高中教学不仅仅需要老师掌握基本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教学学习的氛围、有一定的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成果。实际上对于有效地数学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高中教学不仅仅需要老师掌握基本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教学学习的氛围、有一定的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成果。实际上对于有效地数学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从老师和学生不同角度分析,改变以往老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老师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掌握主要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掘潜力,从而提高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关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下面是几点浅谈策略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 新课程中不断地变换着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实际上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记忆,更多的需要进行实践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掌握基本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对于以往数学课中古板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提高有效的教学效率,老师必须有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能够有所认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教学方法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更需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和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老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数学教学都在不断的变化改革,现在的教育观念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不断展开思想,培养学生。同样老师也可以改变以前的老式观念,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学生受束缚学习模式,让学生展开思维去学习。尤其是在高中复习总结训练中,要改变之前接受知识的方式,主要为了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提高有效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变换着方法,摆脱之前的教学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措施。例如:在学习“集合”概念时,若U={4,5,6,7},M={4,5},N={5,6},则Cu(MUN)=()对于学习这种“集合”题目时,老师需要能够明白认识和理解,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直观的去接触集合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高中数学有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要能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能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不断利用自身的条件,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总结创新,能够提升自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能力,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老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研究学生的思路,从而进行不一样的题型变换,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思考路线,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例如:要学习“函数的概念”教学时,即|x+2| - 1 = 0的补集;解|x+2| - 1 = 0的x=-1 ,x=-3,所以定义域为?对于这样的函数概念题目,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向同学们提问关于这道题定义域是什么?X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集合概念,更好地理解函数,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应该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习能力进行高度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提升,学生在学习学习中需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这样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能够给学生们自主发挥的平台和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解三角函数”,对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需要知道诱导公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相互探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重点提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起发展。 四、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指老师要能够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老师要能够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达到教学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那么就能够找到合适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行策略性教学,要改变学生对以往数学的认识,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双飞:《新课程背景下就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学术期刊《中文信息》 2014年2期【2】王金松:《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学术期刊《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7期【3】曹进文:《浅析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学术期刊《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4年4期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将内容结构的表达多媒体化,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求学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应用与创造性。 (一)、挖掘计算机的基础作用与学科进行巧妙结合 学生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正在加热的水的温度后收集到每一分钟后水上升的温度,面对这些枯燥简单的数据他们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为了把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我采取让学生分组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到EXCEL表格中,然后我提出能把这些数字一下儿变成图,一听这儿,学生更加来了精神,一个都瞪大了眼睛想看个究竟。当我做出折线图后进一步对图进行分析,这时我提出通过折线图你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吗?学生一听折线图里还藏有水温变化的秘密,一个个更加好奇。于是学生纷纷画出本组折线图进行谈论研究。很快水在升温时先快后慢的规律就揭开了。按照同样方法,水降温时的规律学生自己研究也很快得出了答案。通过EXCEL软件的一个小小作用在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课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分析数据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采取协作学习 在学生活动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来共同进行研究的教学形式。如:每组5个人,有负责看时间的;有负责想电脑中录入数据的;有看温度计的……各有其职,每一个学习者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一个人的工作都直接影响着小组任务的完成。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在愉快而忙碌的活动中他们共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当发现其中的秘密时他们又共同分享着喜悦与成功。 (三)、在学习中让学生处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研究是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假设---实验研究---验证等的实践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经理收集数据---进行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科学又是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此本课设计时我还采取了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不断印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信息技术重要的是应用的理念。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一)、多猜,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支点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压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对自然学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 难点: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的制作、输入、编辑,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会收发邮件,会上网搜寻相关的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协作学习,反馈交流,应该能够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选择足够的信息资源完成教学。内容包含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意义建构、应用创新等多种学习情景.可方便地为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同时创设了多个多媒体动画模拟学习情景和相关的信息链接.如动画展示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飞速滑行进行设疑。同时利用人机交互性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学生探究性实验,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有沙的容器,同时电脑模拟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放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师: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 学生: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海棉、压力小桌、砝码、木板、装沙的容器等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实验:手指压住铅笔两端,感觉有什么不同?(图实验一) 问:为什么笔尖的一端手指感到痛?是压力大吗? (二)压力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杨红兵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杨红兵 发表时间:2014-05-29T14:33:16.3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2月第145期供稿作者:杨红兵[导读] 为以后发展和选择打好基础;选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杨红兵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鑫飞中学033300 摘要: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十多年新课程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知识教学习题教学系统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以后发展和选择打好基础;选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等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学习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物理学的实证研究和理性思维过程,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情况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接着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根据物理学科及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1.实验教学课。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 2.知识教学课。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3.习题教学课。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1.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2.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了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美]罗伯特·M·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多媒体物理教学的利与弊

第21卷第3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 V ol.21,N o.3JOURNA L OF XINXIANG E DUCATION COLLEGE SEP,2008  多媒体物理教学的利与弊Ξ 杨艳芳 (新乡市第十一中学,河南新乡453011) 摘 要:多媒体物理教学的优点很多,但无法代替传统的物理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二者的优缺点,有助于 教师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传统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8)03Ο0151Ο02 作者简介:杨艳芳(1971Ο),女,河南新乡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已远不能满足物理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许多方面是传统物理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多媒体这一工具的固有局限性也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局限性。本文着重分析多媒体物理教学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建立直观形象的物理模型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皆备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电流的概念、电磁感应现象、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容的充放电过程、α粒子散射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在测量工具使用的教学中,使用教学课件,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原理、读数方法,如天平、电流表、电压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用多媒体课件先进行模拟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抽象地讲解效果好。[1]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老师的主导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文本、音响、动画、录像等信息传输给学生,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2]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练习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这弥补了传统物理教学课堂教学容量小的缺陷。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把演示实验通过录像转变为视频信号,事先做成课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演示实验容易出错,它的操作费时费力,有时现象的观察和读数重复困难,距离远一点的学生难以观察到。例如:学习和分析向心力时,对于水流星这样瞬间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放大可视范围,并可随意定格瞬间物理状态,为学生创造生动的物理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向心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使用物理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 151 Ξ 收稿日期:2008Ο06Ο25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一)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持续反思,持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水平、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不过,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即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仅仅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持续反思。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实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动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展开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很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展开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很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展开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体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理解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实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实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实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持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

走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误区

走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误区 摘要: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的学科 教学尝试是课堂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迎接信息社会来临的一种趋向。但由于利 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还处于实践和研究阶段,所以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 程教学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误区Ou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teaching integration errors Xiong Haiyan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commonly used.Discipline teaching attemp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the need of practicing class teaching reform,and also a trend for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However,becaus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teaching is still in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stage,therefore there are still some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hys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conformity process.In view of these errors,The 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view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Physics Teaching Integration misunderstanding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69-02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 类能力的工具,并逐步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了物理教学设计、 实施,以及评价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优化 了物理教学,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物理教学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极大的 帮助和效益。但我们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的同时也要注 意不要本末倒置,避免走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误区。在此对信息技术与 物理教学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观念上的误区 1.1认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只有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或讲授优质课时才能 用到。受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嫌麻烦等原因的限制,部分教师 在日常物理教学或习题课、复习课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技术作为物 理教学辅助手段的直观性、优越性。 1.2过分依赖和崇拜多媒体教学,认为凡物理授课就必须要有信息技术,只要运 用教学软件就一定能促进教学。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替代全部物理 教学,单纯地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而整合容易失去物理课程的本身特点。 1.3盲目地“拿来主义”,简单地照搬“商业课件”以及网络资源,不顾自己教学对象 的差异,只要求学生思维一致的“齐步走”,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课件的制作 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教学目标,现成的课件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意图,这时可以 利用抓图、抓动画软件截取其中需要的部分,重新组织,加工成为符合自己教学 意图的课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慎重地、有选择的使用他人课件,不要为信息 技术而刻意地追求使用信息技术去上课。 2.教学模式上的误区 2.1片面追求界面的华丽和多媒体的效果,忽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把课堂变成 了多媒体演示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灌输式”教学。 有些教师不分课型、内容,不顾实际教学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而忽视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