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0年)(征求意见稿)

前言

30多年来,深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奇迹。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在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深圳新时期肩负的重大使命。根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编制《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纲要(2013-2020)》。本规划纲要是指导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深圳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过去30多年来,深圳不仅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在科技、教育、人才等科研基础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奇迹。2012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美元,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50件,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深圳之所以在科技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建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绿洲”,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率先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营造了较宽松的市场环境,使一批拥有创新技术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二是资源匮乏形成倒逼机制。深圳土地面积只有1991.64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不足50%,而且水、天然气等资源十分紧缺,这促使深圳必须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三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和优质服务。深圳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把握发展主动权,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创新发展的服务支持,推动创新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打造了自主

创新这个最为闪亮的城市品牌,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有益探索。

明确发展战略,打造创新政策高地。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制定出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1+4”文件,实施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33条”政策措施、努力建设国家自主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1+10”文件、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加速向创新领域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日益明显。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制度。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土地、产权、资本、人才、劳动力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技术秘密保护等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大科技研发、创业投资、再担保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加速向创新领域聚集。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了3万多家创新企业集群,培育出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领头企业。目前,深圳自主创新呈现出“6个90%”的特征: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

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引进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启动建设首个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955家,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跃升,第4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和分析、超材料、干细胞等领域处于世界前沿。华大执行院长王俊入选《自然》杂志2012年度十大人物,大亚湾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入选美国《科学》2012年度全球十大科学发现,深圳成为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唯一中国城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率先制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设立了180亿元专项资金,规划建设23个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推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年均20%以上的增长。2012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推动融合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主动力。把创新技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融入到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营造了激发创新活力的生态环境。探索出“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民生”、“科技+生态”等创新发

展新模式,深圳先后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城市,实现了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双提升”。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深圳金融业比较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覆盖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圳金融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VC/PE企业数量约占全国1/3,仅2012年就新注册1450家,营造了科技、金融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突出开放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实施“孔雀计划”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累计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16个,约占全省的1/3。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推动深港两地研发设施、检测平台等创新资源合作共享。主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深设立研发中心,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全球创新合作,有力推动了深圳向区域创新中心目标迈进。

(二)发展形势

新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内经济转型和调整步伐加快。深圳面临重要机遇和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已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鲜明特点。深圳应发挥自

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抢抓机遇,集中力量,在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域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塑造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从全国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深圳应发挥先行先试的创新优势,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科技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深圳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寄望深圳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圳要牢记特区使命,瞄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在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使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以“面向世界、

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为宗旨,发挥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创新的优势,进一步创新理念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协调发展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为全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提高创新驱动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资源、整体谋划、超前布局、有序推进,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三)战略定位

——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加强制度创新,改善对知识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宏观协调,健全促进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密切联系、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技术、资金、产权等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调动企业、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科技孵化器等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产业联盟、创新联盟、产学研联盟、竞争力集群等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

走出主要依赖资源的模式,率先向创新驱动发展过渡。

——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发挥深圳改革先发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示范。

——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顺应全球生产方式的演进,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开放创新引领区。依托深圳对外开放“窗口”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深港创新圈”为抓手,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积极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能力,建设我国

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精锐先锋队伍,成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基地和落实“一国两制”、推进珠三角地区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创新创业生态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建设人文、产业、环境协调融合的生态环境,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深创新创业,建设国际性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保持深圳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的源源动力,充分发挥其在原始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财富创造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把深圳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知识致富的宝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预期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万。

——科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高等学校和专业特色学院,聚集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在深圳建设国家科研基地。

到2020年,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单位GDP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路径,提升研发层次和创新能级,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延伸,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勇当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国家队。

(一)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1.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发展与国家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建设符合国家科研规划和布局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进高水平研究机构发展,吸引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从事基础研究。

2.提升技术开发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在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医疗器械、环保节能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3.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梯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4.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以提供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引导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外围配套企业创新发展。

2.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鼓励和促进高等

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人员交流。

3.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家服务机构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构筑技术转移服务链。加大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依托高交会、文博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成果转化平台,开展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服务,构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环环相扣的服务链。

2.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实行技术转移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转移。

3.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品种,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共建技术转移机构和基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完善培养和引进技术转移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项目和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向深圳流动。

(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1.构建企业孵化培育生态链。建立差异化服务的孵化培育体系,实施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大孵化器战略,形成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生态链。引导社会资源向孵化载体聚集,创新孵化载体投融资服务模

式,探索孵化组织新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孵化培育能力。

2.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组织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鼓励国内外知名的技术服务机构在深圳开展专业服务,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

3.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示范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企业征信数据格式、数据库建设规范等信用标准体系,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标准化。引导和指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依托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通信、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半导体照明、软件等六大产业链。依托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强化通信产业关键核心技

术的研发,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通信产业链。以芯片设计水平提升和生产技术突破为重点,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华星光电高世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为龙头,形成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以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产品为重点,形成计算机产业链。巩固下游封装及应用领域领先地位,形成从外延、芯片、封装到应用较为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支持高性能计算软件研发与应用,实施深圳高端软件专项,形成以大型应用软件、电子信息产品嵌入式软件等为重点的软件产业链,打造国家重要软件产业基地。提高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工艺与设备的研发生产能力,支持整机生产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的纵向整合,促进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服务融合发展。

3.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着力拓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前沿领域,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坚定不移地推动从加工装配向研发制造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与模组件的研发、制造、出口基地和服务中心。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支持发展以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为主体、以自动化成套设备为特征的数字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和数字化检测设备等领域。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支持比亚迪等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提高整车设计研发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等。发展数字化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办公设备以及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环保设备

等装备制造业。

4.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生物产业。加快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产业发展,推进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组织工程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培育生物育种及海洋生物产业,增强新型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优势,建设坪山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等基地。

新能源产业。巩固核能开发、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储能电站等领域技术优势,推进智能电网、生物质能等领域技术突破。优先发展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服务等产业,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扩大新能源供应规模。建设坪山新能源汽车、龙岗核电产业等基地。

互联网产业。发挥互联网产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发展和特色应用服务。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抢先布局移动互联网,支持腾讯等互联网综合运营服务商做大做强,建设蛇口网谷互联网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科技”、“文化+时尚”为特色,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新媒体、文化旅游、影视演艺、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行业。加快建设华侨城创意文化产业等集聚区,打造特色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产业领域关键支撑材料,做大做强无机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加快发展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稀土材料、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积极开展纳米及超导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建设光明电子信息材料、坪山动力电池材料产业等集聚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应用。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制定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力争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领域实现突破。建设华为科技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二)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

1.做强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港口航运、航空货运、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领域。有效整合海陆空铁的物流资源,提升枢纽节点的服务能级,构建物流配送核心网络,加快建设信息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多业态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2.壮大服务外包业。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产品与技术研发、工业及创意设计等技术高端型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外包业人才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体系,积极承接离岸外包。

3.发展商贸会展业。提升商贸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水平,促进品牌展会专业化、国际化。加快商贸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涵盖口岸货物集散、大宗商品交

易与定价、国际会展与跨国采购、国内市场流通、国际消费购物等功能的现代商贸业体系。扩大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扶持打造电子、通讯设备、珠宝、家具、服装、游艇等专业会展品牌。

4.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珠三角地区的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香港科研组织在前海设立附属机构,探索深港科技财政资金支持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支持发展深港跨境检验检测服务,探索海关监管新模式,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提供便利服务。鼓励设立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开展研发及工业设计、分析试验等研发设计服务。

5.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健全“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产权保护、会计法律、认证管理、企业形象设计、人才资源服务、市场营销与品牌运作等专业服务业,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

五、建设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资本、人才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将深圳建设成为和谐高效的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一)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1.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营造科技、金融、

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完善区域联动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放大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创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建立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2.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深交所继续做优做强主板市场,逐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优化基金发展环境,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推动形成包括银行贷款、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信用担保和再担保、创业投资、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3.促进前海建设开放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发挥深圳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合作。鼓励符合CEPA关于“香港服务提供者”定义的金融机构在前海设立法人银行总部、分支机构。支持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促进以金融机构战略转型和深港金融深度合作为核心的银行领域创新合作。

4.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股权、产权、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大力培育上市资源,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广集合型发债模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自主创新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努力营造崇尚竞争、鼓励创业、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

2.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推进客座专家“智库计划”,与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战略性人才交流合作关系。探索建立博士后工作多元投入机制,拓展博士后工作空间,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境外博士来深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完善创新人才载体支撑体系。加强人才载体支撑体系建设,支持现有人才载体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一批新型人才载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支持在深高等学校创建优势学科、专业和优秀国际化科研教学团队。鼓励境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来深办学,设立研究机构和产学研基地。探索建设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融合的国际知识创新村。构建研究型人才载体,为各类尖端项目的深化研究提供服务平台。

(三)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

1.促进知识产权创造。鼓励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库,培育一批在专利、版权、商标、品牌等方面具有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扶持一批骨干版权企业,孵化版权产业化重点项目,发展版权产业链,形成版权产业群。加大对地理标志、非物质遗产、传统知识、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

2.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建立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维护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外交流合作。

3.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建设城市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集专利、商标、版权交易于一体的网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健全知识产权转化交易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机制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风险补偿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展会和知识产权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作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4.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统计分析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统计分析。建设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培育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开展对示范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定制式”服务。

六、统筹规划空间布局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道路,顺应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和深圳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合理超前配置基础设施,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进示范区产城融合生态示范。结合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依托高新区及其辐射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有序发展、功能互补、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