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思路

《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思路

说实话,作为一个80后教师,要想深度理解巴金的《小狗包弟》的确存在较大困难。其实理解这篇文章,时间差不是问题,年龄差不是距离,关键在于这个时代。虽然经历了顾城等“一代人”的反思,但是留给我们的认识,由于受到社会、时代、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局限和限制,能说的人不好说,不能说的人说不清。因此,如果不想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必须要渗入作者情思,叩问他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苦楚。而这种苦楚既是对一只狗的歉意,也是对个人良知的拷问,更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作者首先通过一段导语:“见多了人与人的是是非非,我们似乎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今天我们讲一个“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制造一个故事悬念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暗示学生“人”与“狗”的微妙关系,为后面引入对十年浩劫,这个是是非非时代的反思做一个铺垫。随后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找出重点字词;二是大致区分文本中写“狗”和写“我”的部分,从而获得对文本结构的初步了解。

随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笔的小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份《寻狗启事》,用一个词总结包弟的特点。这个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大亮点。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刚才的预习情况,又引导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人与狗的距离,总结出小狗包弟的“可爱”特点。这些找“狗”、写“狗”的环节可以说是一种对文本的粗读,是对后面找“人”、找“我”的预热。

在纠结了半天“狗”之后,笔者置疑:“这么可爱的狗,

为什么要送走?不送行么?难道是可怜没人爱?举例分析”引入对分析“人”的环节。通过找出两个“人”:一个“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一个住屋是自己修建的老板,让学生看到“我”的别无选择,进而朗读、体会、思考,“送走包弟后作者心情有什么变化?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感受到作者从“轻松―羞耻―熬煎”的心理变化。随即笔者再次置疑:“‘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为什么老板自己修住屋”,引出可爱的狗和善良的人都无路可走,没有选择,这是一种悲剧,同时引证鲁迅对悲剧的论断―“让有价值的毁灭掉”。

此时,笔者制造一个话题“这仅仅是一个人和一只狗的悲剧么,悲剧根源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找到“小孩喊打喊杀”,思考“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时代特征,思考悲剧根源,重点为什么连小孩都这样,从而感受到时代的黑暗、人性的扭曲。这时设置一个迁移拓展训练:“狗――人――时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么?”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以小见大”的手法,并回顾类似朱自清《背影》、(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等作品。这是本教学的第二大亮点。

为加强对“人性的扭曲”根源在于“时代”的理解,找到解决矛盾的钥匙,教师可以再次引导思考“这样的时代以前有过么?有过类似的人性表现么?”回顾鲁迅的《纪念刘和珍》中“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举例二战里的种族屠杀。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鲁迅的作用,提醒学生“面对这样的时代,鲁迅认为该怎么办?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找到答案“在《纪念刘和珍》里号召大家在沉默中爆发”。通过鲁迅的论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迪学生思考“巴金认为该怎么办呢?”在这里要求学生自读最后两段,把“我”改为“我们”再读,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二(3、4、5、6、7),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回顾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告诫自己,时代要我们说真话”。接着笔者总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历史带给我们不只是沉重的教训,还有宝贵的经验。所以巴金在小狗包第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化悲痛为力量,变教训为经验,提醒国人,时刻不忘说真话。”同时配合投影举例德国总理下跪。最后学生齐读新华社给予巴金的颁奖词,再次感受作者敢于面对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格魅力和时代责任感。这是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也是整堂课的高潮。

后记:整个教学,笔者尝试以“狗―人―时代”为教学线索,沿着“文本解读―情感体

验―反思拓展”的思路,带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人狗“情”未了中,体验作者的苦楚,明白忏悔的意义。

陈剑峰,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