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

小议传统方法学和面向对象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

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性。它采用结构化技术(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实现)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运用。这种方法学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顺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学开发软件的时候,从对问题的抽象逻辑分析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顺序进行开发。前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时开始进行后一个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后一阶段任务的完成通常是使前一阶段提出的解法更进一步具体化,加进了更多的实现细节。

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广,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当问题严重到开发人员无法控制的时候便产生了软件危机。软件危机的出现,促使了软件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随之整合整套技术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广泛应用,主流之一就是传统方法学。传统方法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而为很多软件工程师青睐。如果说自然语言和编程语言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传统方法学就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传统方法学又称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一个软件从开始计划起,到废弃不用止,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软件的生存周期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和测试几个阶段。

传统方法学使用的是结构化分析技术来完成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软件工程学中的需求分析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认识事物方面,它具有一整套分析、认识问题域的方法、原则和策略。这些方法、原则和策略使开发人员对问题域的理解比不遵循软件工程方法更为全面、深刻和有效。在描述事物方面,它具有一套表示体系和文档规范。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中的需求分析在上述两方面都存在不足.它在全局范围内以功能、数据或数据流为中心来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的分析结果不能直接地映射问题域,而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和重新组合。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容易隐蔽一些对问题域的理解偏差,与后续开发阶段的衔接也比较困难。

在总体设计阶段,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出发点构造出一个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主要是决定系统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的划分,模块间的数据传送及调用关系。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考虑每个模块的内部结构及算法,最终将产生每个模块的程序流程图。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设计文档很难与分析文档对应,原因是二者的表示体系不一致,所谓从分析到设计的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可靠的转换规则,而是带有人为的随意性,从而很容易因理解上的错误而留下隐患。

编程阶段是利用一种编程语言产生一个能够被机器理解和执行的系统,测试是发现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最终产生一个正确的系统。但是由于分析方法的缺陷很容易产生对问题的错误理解,而分析与设计的差距很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对分析结果的错误转换,以致在编程时程序员往往需要对分析员和设计人员已经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进行认识,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为了使两个阶段之间能够更好的衔接,测试就变得尤为重要。

软件维护阶段的工作,一是对使用中发生的错误进行修改,二是因需求发生了变化而进行修改。前一种情况需要从程序逆向追溯到发生错误的开发阶段。由于程序不能映射问题以及各个阶段的文档不能对应,每一步追溯都存在许多理解障碍。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从需求到程序的顺向过程,它也存在初次开发时的那些困难,并且又增加了理解每个阶段原有文档的困难。

传统软件工程方法面向的是过程,它按照数据变换的过程寻找问题的结点,对问题进行分解。由于不同人对过程的理解不同,故面向过程的功能分割出的模块会因人而异。对于问题世界的抽象结论,结构化方法可以用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数据字典,状态转移图,实体关系图来进行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

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学强调以模块为中心,采用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设计过程,系统是实现模块功能的函数和过程的集合,结构清晰,可读性好,是提高软件开发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构化设计从系统的功能入手,按照工程标准,严格规范地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功能模块,因为系统是实现模块功能的函数和过程的集合。然而,由于用户的需要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系统基本组成部分的功能模块很容易受到影响,局部修改甚至会引起系统的根本性变化。开发过程前期入手快而后期频繁改动的现象比较常见。

当然,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非常底,从而导致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复用程度低,软件很难维护等。虽然如此,传统方法学仍然是人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十分广泛的软件工

程方法学,在开发某些类型的软件时也比较有效。因此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学的价值并不会因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现而减少,并且它还是学习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基础。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对象。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

(2)对象的状态和行为。

对象具有状态,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

对象还有操作,用于改变对象的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

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3)类。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

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4)类的结构。

在客观世界中有若干类,这些类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一般--具体结构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关系。

①一般——具体结构称为分类结构,也可以说是“或”关系,或者是“is a”关系。

②整体——部分结构称为组装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关系,或者是“has a”关系。

(5)消息和方法。

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结构叫做消息。在对象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发送一条消息至少要包括说明接受消息的对象名、发送给该对象的消息名(即对象名、方法名)。一般还要对参数加以说明,参数可以是认识该消息的对象所知道的变量名,或者是所有对象都知道的全局变量名。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

面向对象的特征

(1)对象唯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分类性。

分类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把这个已经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加入若干新的内容。

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在软件开发中,类的继承性使所建立的软件具有开放性、可扩充性,这是信息组织与分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简化了对象、类的创建工作量,增加了代码的可重性。

采用继承性,提供了类的规范的等级结构。通过类的继承关系,使公共的特性能够共享,提高了软件的重用性。

(4)多态性(多形性)

多态性使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

多态性允许每个对象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响应共同的消息。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

结构化程序设计特点:

优点:与非结构化程序相比,结构化程序在调试、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

缺点:代码重用性不高:以过程为中心设计新系统,除了一些标准函数,大部分代码都必须重新编写。

由于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按照功能划分设计的系统模块容易发生变化,使得开发出来的模块的可维护性欠佳。

面向过程模式将数据与过程分离,若对某一数据结构做了修改,所有处理数据的过程都必须重新修订,这样就增加了很多的编程工作量。

面向对象的优点

而面向对象围绕现实世界的概念来组织模块,采用对象描述问题空间的实体,用程序代码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使程序设计过程更自然、更直观。

面向过程是以功能为中心来描述系统,而面向对象是以数据为中心来描述系统。相对于功能而言,数据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面向对象模拟了对象之间的通信。就象人们之间互通信息一样,对象之间也可以通过消息进行通信。这样,我们不必知道一个对象是怎样实现其行为的,只需通过对象提供的接口进行通信并使用对象所具有的行为功能。而面向过程则通过函数参数和全局变量达到各过程模块联系的目的。

面向对象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能够完成独立功能的对象(类),然后把这些对象组合起来去完成这个复杂的问题。采用面向对象模式就象在流水线上工作,我们最终只需将多个零部件(已设计好的对象)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使得软件开发更有效率。

主要区别为引入了对象的概念,

c 为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他如果要实现代码复用,是通过程序块来实现

而面向对象他通过引入类,对象,把一个能实现独立功能的模块封装在类中,我们是用类的实例来构架程序,也就是用模块功能的组合调度来完成大的功能,一般是通过接口来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

主要参考

张海藩(2008)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

1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简介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把软件系统看成各种对象的集合,对象就是最小的子系统,一组相关的对象能够组合成更复杂的子系统。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把软件系统看成是各种对象的集合,这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软件需求的变动往往是功能的变动,而功能的执行者——对象一般不会有大的变 换。这使得按照对象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比较稳定。 ●对象包括属性(数据)和行为(方法),对象把数据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一起封 装起来,这使得方法和与之相关的数据不再分离,提高了每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支持封装,抽象,继承和多态,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1 对象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阶段,致力于建立模拟问题领域的对象模型。建立对象模型既包括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 1.自底向上的抽象 建立对象模型的第一步是从问题领域的陈述入手。分析需求的过程与对象模型的形成过程一致,开发人员与用户交谈是从用户熟悉的问题领域中的事物(具体实例)开始的,这就使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彻底搞清用户需求,然后再建立正确的对象模型。开发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自底向上的抽象思维。 ●把问题领域中的事物抽象为具有特定属性和行为的对象。 ●把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抽象为类。 ●若多个类之间存在一些共性(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把这些共性抽象到父类中。 再自底向上的抽象过程中,为了使子类能更好的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可能需要自顶向下的修改,从而使整个类体系更加合理。由于这类体系的构造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因此能够更快,更方便的完成任务。 2.自顶向下的分解 再建立对象模型的过程中,也包括自顶向下的分解。例如对于计算机系统,首先识别出主机对象,显示器对象,键盘对象和打印机对象等。接着对这些对象再进一步分解,例如主机对象有处理器对象,内存对象,硬盘对象和主板对象组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因有具体的对象为依据,所以分解过程比较明确,而且也相对容易。因此面向对象建模也具有自顶向下开发方法的优点,既能有效的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又能同时避免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功能分解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1.1.2UML:可视化建模语言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发展到一个高潮。但是,诸多流派在思想和术语上有很多不同的提法,对术语和概念的运用也各不相同,统一是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有一种统一的符号来描述在软件分析和设计阶段勾画出来的对象模型,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应运而生。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而采用UML语言的可视化建模工具是Rational 公司开发的Rational Rose。 1.2 面向对象开发中的核心思想和概念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建立模拟问题领域的对象模型,然后通过程序代码来实现对象模型,如何用程序代码来实现对象模型,并且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呢?本节节主要阐述面向对象开发的核心思想和概念,这些核心思想为从事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武器。

常用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常用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她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和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和控制实现的。它是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它的基本思想: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而且这种分解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 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等图形表达为主要手段,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和系统的结构合理性的软件分析方法。 结构化方法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l)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

得的成果。 (3)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该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该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模型,用户在运行使用整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统一使用,评价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 适用范围: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 1、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务的一个实体,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三个要素:对象标志(供系统内部唯一的识别对象);属性(状态、数据、用来描述对象的静态特征);服务(操作、行为或方法,用来描述对象的动态特征) 2、面向对象=对象(objects)+类(classes)+继承(inheritance)+消息通信(communication with messages) 3、封装是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则。有2 个含义:对象是全部属性和全部服务紧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对象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盒子,表示对象状态的数据和实现操作的代码都被封装在黑盒子里面。 4、类和类库:类是对象的抽象定义,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结构和相同操作的对象的集合。类与对象是抽象描述与具体实例的关系,一个具体的对象被称为类的一个实例(instance)。 5、继承:使用已存在的定义作为基础建立新定义的技术。父类、子类要了解。 6、多态性:可以分为四类:过载多态(重载多态),强制多态,包含多态,参数多态。前两种统称为专用多态(特定多态),后两种称为通用多态。 7、消息:指向对象发出的服务请求,它应该含有下述

信息:提供服务的对象标志、消息名、输入信息和回答信息 8、消息通信:封装使对象成为一些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独立单位;消息通信为他们提供了唯一的合法的动态联系途径,使他们的行为能够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同时使用对象、类、继承与消息通信,才是真正面向对象的方法。 9、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可视化语言;是一种可用于详细描述的语言;是一种构造语言;是一种文档化语言 10、UML 结构:构造块(建模元素、关系、图);公共机制(规格说明、修饰、公共分类、扩展机制);构架(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现视图(构建)、布署视图、用例视图)裸狗不用进 11、UML 视图:系统静态结构的静态模型(包括类图、构件图、部署图),系统动态结构的动态模型(包括对象图、用例图、序列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 12、用例图: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执行者(Actor)所理解的系统功能,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十四个图能认出来) 参与者(Actor)代表与系统接口的任何事物或人,它是指代表某一种特定功能的角色,参与者都是虚拟的概念。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摘要]评述面向对象的几种建模方法并作一比较,阐述统一建模语言的优越性,并对其组成、特征、建模过程进行描述。 [关键词]软件工程建模面向对象 一、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学也称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就是说,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它是把程序看作是相互协作而又彼此独立的对象的集合。由于对象的独立封装,模块的可构造性、可扩充性、可重用性也大大加强,从而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能够胜任当今大规模复杂、易变软件系统开发应用的要求。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要求首先对系统建立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它提供了系统的蓝图。一个好的模型只需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忽略那些次要矛盾。每个系统可以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因而每个模型都是在语义上闭合的系统抽象。通过建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可视化模型详细地说明了系统结构或行为,指导我们构造系统模板 二、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建模是构造软件系统最基本的步骤,在软件工程学科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建模方法和高效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早期就发现设计中可能隐含的缺陷和错误,对于今日的大型软件系统,采用一种合适的建模方法,建立一个良好的模型是成功的关键。在市场上已有一些公司,如Rationa1,Cayenne,Platinum等开始提供商品化的建模工具,即通常所谓的CASE工具,使得建模过程实现了一定的自动化的标准化,并逐步走向实用,而这些工具的后面,便是具有不同特色的建模方法。 下面分析比较Booch,OMT,OOSE,UML等几种主要的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一)Booch方法 Booch方法是由Grady Booch提出的,是一种主要面向设计的方法,它通过二维图形来建立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模型,强调设计过程的不断反复知道满足要求为止。Booch 方法特别注重对系统内对象之间相互行为的描述,注重可交流性和图示表达。但在方法学上并不注重严格的过程,既不推荐软件设计人员该做什么,只是指出了其可做的工作。Booch 方法把几类不同的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系统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这些图贯穿于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的开发过程中,包括类图、状态图、对象图、交互图、模块图和进程图。 (二)OMT方法 OMT(Object Modeling Technology对象建模技术)是由JamesRumbaugh 等人提出的。OMT方法包含了一整套的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独立于语言的图示符号。它可用于分析问题需求,设计问题的解法以及用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来实现这个解法。OMT方法用一致的概念和图示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这样软件开发人员不必在每一开发阶段便换新的表示方法。 OMT方法从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3个不同但又相关的角度来进行系统建模。这3个角度各自用不同的观点抓住了系统的实质,全面地反映了系统的需求。其中,对象模型表示了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动态模型表示了瞬时的、行为化的系统的控制性质,功能模型则表示了变化的系统的功能性质。在软件开发的周期中,这3种模型都在逐渐发展:在分析阶段,构造出不考虑最终设计的应用域模型;在设计阶段,求解域的结构被

比较四种典型面向对象方法的异同

普 通 本 科 毕 业 小 论 文 题目:比较四种典型面向对象方法的异同 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张伟聪学号 0123992 专业软件工程届别 125 指导教师廖汉成 二O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计算机硬件有了飞速发展之后,各种应用领域对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和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发展软件质量,缩短软件开发周期,发展软件可靠性、可扩充性和可重用性迫使软件界人士不断研究新方法、新技术,探索新途径。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一种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思维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使人们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系统的方法尽可能接近人们认识一个系统的方法。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其基本思想是: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域模型,以便对客观实体进行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尽可能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构造出模块化的、可重用的、维护性好的软件,同时限制软件的复杂性和降低开发维护费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起源于六十年代末期的语言SIMULA’67,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软件行业正受到软件危机的困扰,结构化的开发方法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软件危机。面向对象语言Smalltalk的出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从此面向对象也和开发方法开始结合,出现了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自8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出现了多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现将其中四种典型的方法作一个简介和比较。面向对象方法都支持三种基本的活动:识别对象和类,描述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描述每个类的功能定义对象的行为。 一.Booch方法 Booch是面向对象方法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出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概念。1991年,他将以前面向Ada的工作扩展到整个面向对象设计领域。Booch方法的开发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分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描述了系统的构成和结构,动态模型分为状态图和时序图。该方法对每一步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描述手段丰富、灵活。不仅建立了开发方法,还提出了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不同开发阶段的资源人力配制。OOD[3](Object Oriented Design)方法是Grady Booch从1983年开始研究,1991年后走向成熟的一种方法。OOD主要包括下述概念:类(class)、对象(object)、使用(uses)、实例化(instantiates)、继承(inherits)、元类(meta class)、类范畴(class category)、消息(message)、域(field)、操作(operation)、机制(mechanism)、模块(module)、子系统(subsystem)、过程(process)等。其中,使用及实例化是类间的静态关系,而动态对象之间仅有消息传递的连接。元类是类的类。类范畴是一组类,它们在一定抽象意义上是类同的。物理的一组类用模块来表达。机制是完成一个需求任务的一组类构成的结构。 Booch方法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在给定的抽象层次上识别类和对象; (2)识别这些对象和类的语义; (3)识别这些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4)实现类和对象;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区别

小议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的区别 姓名:戴育兵 学号:G1030510 年级 :大二 班级: .net(2)班

摘要 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曾经给软件产业带来巨大进步,部分地缓解了软件危机,使用这种方法学开发的许多中、小规模软件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当把这种方法学应用于大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Simdla_67中首次引入了类和对象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注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方法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向对象方法学已经成为人们在开发软件时首选的范型。面向对象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 1.传统方法学概述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广,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当问题严重到开发人员无法控制的时候便产生了软件危机。软件危机的出现,促使了软件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随之整合整套技术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广泛应用,主流之一就是传统方法学。传统方法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而为很多软件工程师青睐。如果说自然语言和编程语言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传统方法学就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传统方法学又称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一个软件从开始计划起,到废弃不用止,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软件的生存周期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和测试几个阶段。 传统方法学使用的是结构化分析技术来完成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软件工程学中的需求分析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认识事物方面,它具有一整套分析、认识问题域的方法、原则和策略。这些方法、原则和策略使开发人员对问题域的理解比不遵循软件工程方法更为全面、深刻和有效。在描述事物方面,它具有一套表示体系和文档规范。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中的需求分析在上述两方面都存在不足.它在全局范围内以功能、数据或数据流为中心来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的分析结果不能直接地映射问题域,而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和重新组合。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容易隐蔽一些对问题域的理解偏差,与后续开发阶段的衔接也比较困难。 在总体设计阶段,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出发点构造出一个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主要是决定系统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的划分,模块间的数据传送及调用关系。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考虑每个模块的内部结构及算法,最终将产生每个模块的程序流程图。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设计文档很难与分析文档对应,原因是二者的表示体系不一致,所谓从分析到设计的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可靠的转换规则,而是带有人为的随意性,从而很容易因理解上的错误而留下隐患。 编程阶段是利用一种编程语言产生一个能够被机器理解和执行的系统,测试是发现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最终产生一个正确的系统。但是由于分析方法的缺陷很容易产生对问题的错误理解,而分析与设计的差距很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对分析结果的错误转换,以致在编程时程序员往往需要对分析员和设计人员已经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进行认识,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为了使两个阶段之间能够更好的衔接,测试就变得尤为重要。 软件维护阶段的工作,一是对使用中发生的错误进行修改,二是因需求发生了变化而进行修改。前一种情况需要从程序逆向追溯到发生错误的开发阶段。由于程序不能映射问题以及各个阶段的文档不能对应,每一步追溯都存在许多理解障碍。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从

软件设计师面向对象方法学(一)

[模拟] 软件设计师面向对象方法学(一) 选择题 第1题: 下列关于静态多态实现重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重载的方法(函数)的方法名(函数名)可以不同 B.重载的方法(函数)必须在返回值类型以及参数类型上有所不同 C.重载的方法(函数)必须在参数顺序或参数类型上有所不同 D.重栽的方法(函数)只需在返回值类型上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C 第2题: 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基本类型及其相关的操作,而______则允许开发者自定义一种新的类型及其相关的操作。 A.对象 B.实例 C.类 D.引用 参考答案:C 第3题: ______表示了对象间“is-a”的关系。 A.组合 B.引用 C.聚合 D.继承 参考答案:D 第4题: 若对象A可以给对象B发送消息,那么______。 A.对象B可以看见对象A B.对象A可以看见对象B C.对象A、B相互不可见

D.对象A、B相互可见 参考答案:B 第5题: 类描述了一组对象共同的特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类本身不能具有变量 B.对象具有类定义的所有变量的一份拷贝 C.对象间不能共享类定义的变量 D.可通过类名访问静态变量(类变量) 参考答案:D (6) 反映了类间的一种层次关系,而(7) 反映了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6题: A.继承 B.组合 C.封装 D.多态 参考答案:A 第7题: A.继承 B.组合 C.封装 D.多态 参考答案:B 第8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d西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都不支持过程化的程序设计 B.面向对象系统只可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实现 C.某些过程化程序设计语言也可实现面向对象系统

三种面向对象方法

三个著名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摘要 主要介绍了3种典型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一种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思维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使人们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系统的方法尽可能接近人们认识一个系统的方法。 关键字: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MT;BOOCH;JACOBSON; 1.引言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一种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思维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使人们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系统的方法尽可能接近人们认识一个系统的方法。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其基本思想是: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域模型,以便对客观实体进行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尽可能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构造出模块化的、可重用的、维护性好的软件,同时限制软件的复杂性和降低开发维护费用。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起源于六十年代末期的simnia语言.Smalltalk语言的出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从此面向对象与开发方法开始结合,出现 了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自8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出现了多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现将其中几种典型的方法作一比较分析. 2.三种典型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2.1 OMT/Rumbaugh OMT(Object Modeling Technique)方法提出于1987年,曾扩展应用于关系数据库设计.1991年Jim Rumbaugh正式把OMT应用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这种方法是在 实体关系模型上扩展了类、继承和行为而得到的.OMT覆盖了分析、设计和实现3个阶段,包括一组相互关联的类(class )、对象(object)、一般化(generalization)、继承(inheritance)、链(link)、链属性(link attribute)、聚合(aggregation)、操作(operation)、事件(event)、场景(scene)、属性(attribute)、子系统(subsystem)、模块(module)等概念. OMT方法把分析时收集的信息构造在3种模型中,这些模型贯穿于每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被不断地精化和扩充.对象模型用ER图描述问题域中的列象及其相互关系,用类和关系来刻画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系统中的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类的属性和操作等特征.动态模型用事件和对象状态来刻画系统的动态特性,包括系统对象的事件序列、状态和操作.功能模型按照对象的操作来描述如何从输入给出输出的结果,描述动态模型的动作所定义对象操作的意义。 OMT方法包含分析、系统设计、对象设计和实现4个步骤,它定义了3种模型,这些模型贯穿于每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被不断地精化和扩充。这3种模型是:对象模型,用类和关系来刻画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膜型,用事件和对象状态来刻画系统的动态特性;功能模型,按照对象的操作来描述如何从输人给出输出结果。分析的目的是建立可理解的现实世界模型。系统设计确定高层次的开发策略。对象设计的目的是确定对象的细节,包括定义对象的界面、算法和操作。实现对象则在良好的面向对象编程风格的编码原则指导下进行。 开发的四个阶段如下: (1)分析。基于问题和用户需求的描述,建立现实世界的模型。分析阶段的产物有: ●问题描述 ●对象模型=对象图+数据词典 ●动态模型=状态图+全局事件流图 ●功能模型=数据流图+约束 (2)系统设计。结合问题域的知识和目标系统的系统结构(求解域),将目标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资料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9.2 面向对象的概念 9.3 面向对象建模 9.4 对象模型 9.5 动态模型 9.6 功能模型 9.7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曾经给软件产业带来巨大进步,部分地缓解了软件危机,使用这种方法学开发的许多中、小规模软件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当把这种方法学应用于大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Simula-67中首次引入了类和对象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注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方法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向对象方法学已经成为人们在开发软件时首选的范型。面向对象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9.1.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 面向对象方法学所提供的“对象”概念,是让软件开发者自己定义或选取解空间对象,然后把软件系统作为一系列离散的解空间对象的集合。应该使这些解空间对象与问题空间对象尽可能一致。这些解空间对象彼此间通过发送消息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问题的解。也就是说,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是把程序看作是相互协作而又彼此独立的对象的集合。

概括地说,面向对象方法具有下述4个要点: (1) 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复杂的对象可以由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按照这种观点,可以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最复杂的对象。因此,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是由对象组成的,软件中的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的软件对象由比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 由此可见,面向对象方法用对象分解取代了传统方法的功能分解。 (2) 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各种对象类(简称为类,class),每个对象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因此,每当建立该对象类的一个新实例时,就按照类中对数据的定义为这个新对象生成一组专用的数据,以便描述该对象独特的属性值。 (3) 按照子类(或称为派生类)与父类(或称为基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为类等级)。在这种层次结构中,通常下层的派生类具有和上层的基类相同的特性(包括数据和方法),这种现象称为继承(inheritance)。 (4) 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互相联系。对象与传统的数据有本质区别,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对它施加操作,相反,它是进行处理的主体,必须发消息请求它执行它的某个操作,处理它的私有数据,而不能从外界直接对它的私有数据进行操作。 重点:如果仅使用对象和消息,则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基于对象的(object-based)方法,而不能称为面向对象的方法;如果进一步要求把所有对象都划分为类,则这种方法可称为基于类的(class-based)方法,但仍然不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只有同时使用对象、类、继承和消息的方法,才是真正面向对象的方法。 9.1.2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 1. 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 稳定性好 3. 可重用性好(重点) 用已有的零部件装配新的产品,是典型的重用技术,例如,可以用已有的预制件建筑一幢结构和外形都不同于从前的新大楼。重用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方法。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比较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内在联系 (一)二者在分解和抽象原则上一致 分解和抽象是软件开发中控制问题复杂性的重要原则。分解即化 整分零,将问题剥茧抽丝,层层消化;抽象则是通过分解体现,在逐层分解时,上层是下层的抽象,下层是上层的具体解释和体现,运用抽象可以不用一次考虑太多细节,而逐渐的有计划有层次的了解更多细节。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方法在运用分解和抽象原则上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局部化和重用性设计上的一致 局部化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不希望软件一部分过多 地涉及或影响软件的其它部分。在结构化方法中,局部化主要体现在代码与数据的分隔化,即程序各部分除必要的信息交流外,彼此相互隔离而互不影响,而面向对象方法则采用数据、代码的封装,即将数据、代码和操作方法封装成一个类似“黑箱”的整体对象,提高了程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也就是说面向对象方法比结构化方法的运用更加深入更彻底。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区别 (一)处理问题时的出发点不同 结构化方法是强调过程抽象化和模块化,以过程为中心构造或处 理客观世界问题的,它是一种面向过程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强调把问题域的要领直接影射到对象及对象之间的接口上,是用符合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客观世界的问题。

(二)处理问题的基本单位和层次逻辑关系不同 结构化方法把客观世界的问题抽象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过程,处 理问题的基本单位是能清晰表达过程的模块,用模块的层次结构概括模块或模块间的关系和功能;面向对象方法是用计算机逻辑来模拟客观世界中的物理存在,以对象的集合类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单位,尽可能使计算机世界向客观世界靠拢,以使问题的处理更直截了当,面向对象方法是用类的层次结构来体现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 (三)数据处理方式与控制程序方式不同 结构化方法是直接通过程序来处理数据,处理完毕后即可显示处 理结果,在控制程序方式上是按照设计调用或返回程序不能自由导航,各模块程序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面向对象方法将数据与对应的代码封装成一个整体,原则上其它对象不能直接修改其数据,即对象的修改只能由自身的成员函数完成,控制程序方式上是通过“事件驱动”来激活和运行程序。 (四)分析设计与编码转换方式不同 结构化方法强调分析、设计及编码之间按规则进行转换,贯穿软件 生命周期的分析、设计及编码之间实现的是一种有缝的连接;面向对象方法从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则采用一致性的模型表示,贯穿软件生命周期的分析、设计及编码之间是一种平滑过程,即实现的是一种无缝连接。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各有优缺点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对象方法学试题及答案

C++程序设计试题(下)样卷(卷面5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设计一个自定义类时,需要在屏幕上显示或向文件写入类对象的数据,最佳选择方法是。 A.为屏幕显示和文件写入各自设计一个成员函数。 B.为屏幕显示和文件写入统一设计一个成员函数。 C.重载插入运算符(<<)。 D.重载提取运算符(>>)。 2.关于异常处理,那些说法是错误的。 A.在C++程序中,由throw表达式抛出异常,而该表达式应直接或间接地被包含在try块中。 B.当抛出异常后,寻找匹配的catch子句有固定的过程:逆着程序函数的调用链返回,称为栈展开(Stack Unwinding)。 C.当某条语句抛出异常时,跟在其后的语句将被跳过,但析构函数仍然执行,所以应该在析构函数中释放资源。 D.catch子句实际是一个特殊的函数。 3.下列关于动态资源分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动态分配的资源不仅包括内存,还包括文件。 B.动态内存分配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给数组分配所需的内存而不会失败。C.动态分配的资源通常要求在析构函数中释放。 D.对含有动态分配的数据成员的类对象应该采用深复制。 4.下列有关模板的描述那些是错误的。 A.模板把数据类型作为一个设计参数,称为参数化程序设计。 B.模板参数除模板类型参数外,还有非类型参数。 C.类模板与模板类是同一概念。 D.使用时,模板参数与函数参数相同,是按位置而不是名称对应的。 5.关于多态,下面那些说法是正确的。 A.多态分静态的(编译时)和动态的(运行时)。 B.运行时的多态与类的层次结构有关。 C.在基类定义了虚函数后,在派生类中重新定义时可以不加关键字virtual。D.仅使用虚函数并不能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还必须采用指针或引用来调用才能真正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有标准字符串类string对象str,str1,str2。对其字符元素的访问可用两种方式:str[i]和str.at(i)。两者的区别是(1)。str1+=str2 实现的运算是(2)。str.substr(pos,length1) 实现的运算是(3)。

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历史

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历史 (一)80年代面向对象的方法已成为新趋势 在五年之内方法论从5种开发到50种以上,面向对象最早开始提到的概念是在1986年,一开始就有五、六种不同的方法论,但在五年之内,它就开发到50多家,所以开发速度是很快的。 布什(Booch),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在这些方法之中居于领导地位。比较出名的Booch 方法由布什所发明;OMT由詹姆斯、云豹(James Rumbaugh)所发明;00SE由雅寇森(Jacobson)所发明。 另外的方法如:尤顿(coad-Yoadon),雪梨、米勒(Shlaer-Mellor)等各种不同方法。(二)不同的总是表面 在共同的想法上集中收敛,因为各家所提出的方法都很多,大家当然要大战一场。每一个人都说大话,说他们自己的最好,但事实上如果看到他们的本质,很多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性质也相似。 不同的是记号法和术语,不同的不是它的设计结构,而是所用的语言、术语,还有它的记号法,这种情形,在沟通上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基本上创造软件的语言,如果说术语不同的话,就没有办法沟通,但是剥开语言的层次看,它的实质都是相同的,逻辑设计概念都是相似的,所以这方面倒是非常相近。 (三)实际工程展示的工作与早期的方法经验有关 所以大家都说他们是最好的,到底谁是最好的,就是看他实际应用的经验,经验越多,它能够被使用的次数越多,那就证明它越好用。 (四)OMT分析与设计过程 1、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各自呈现对系统的观点,彼此间又相互关联。 2、对象模型提供动态及功能模型运算操作所需的数据结构; 3、动态模型描述对象的控制结构; 4、功能模型描述那些被对象模型的“运算”及动态模型的“操作”所调用的功能。(五)OMT系统分析方法 1、分析的过程,并不—定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复杂的系统,通常要经过许多次反复的分析,才能建立完整的模型; 2、对象模型显示出系统静态的数据结构,在建立对象模型时,须从该系统的问题描述及它所牵涉的领域范围来考虑; 3、动态模型显示系统受时间影响所产生的动态行为。开始分析动态模型时必须找出事件,然后将影响每个对象的事件串行起来,用状态图表示出来; 4、功能模型显示系统内数据转换的情形,功能模型是绘制多个数据流程图的集合; 5、系统分析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一次就能完成,通常要经过许多次反复的修正才能完成。在完成分析工作之后,必须再与用户做核对,以确保分析的结果与系统的问题描述相符合,否则修正的工作必须重复进行,直到两者符合为止。 6、分析的过程,并不—定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复杂的系统,通常要经过许多次反复的分析,才能建立完整的模型。 (六)BOOCH面向对象开发模型 1、逻辑模型:描述关键抽象与机制的意义,以定义系统结构成问题描述 2、实体模型:从软硬件的角度来描述系统的概观或设置 3、静态模型:描述对象类的属性、关系的静态方面 4、动态模型:表现对象类间的互动关系

4面向对象方法学

第 1 页 第四讲 面向对象方法学 生命周期方法学回顾 1、 生命周期方法学的特点 生命周期方法学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其主要特点是: 严格的分阶段计划 以时间分解为基础来控制和管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许多首尾相接、相互独立的阶段。 “瀑布式”开发模式 软件开发阶段在时间上严格地实施顺序,不能反复。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并且前一个阶段的成果作为下一个阶段工作开始的依据。 严格的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 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结束后,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和管理复审,排除所有潜在的错误,保证瀑布模型的实施,并从成本和进度上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 结构化技术 结构化技术内涵为“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生命周期方法学在各个阶段采用结构化技术,包括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等。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生命周期方法学是以软件功能为基础来进行软件开发的,面向的软件实体由一段段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组成,并以模块作为基本的软件结构体,可以由程序代码的运行来实现所需的软件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也正是由于生命周期方法学的以上特点,使得它在软件工程实践中也暴露出 了许多问题: 对功能需求分析的依赖 生命周期方法学的软件开发成果对于功能需求分析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求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一定要全面、准确、清晰,不能有任何错误或模糊的东西。而一旦对需求分析中确定的需求进行了任何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对软件进行的修改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用户很难一次性地写出既完善又正确无误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所确定的功能要求,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用户对系统理解的逐步深入发生变化。这种软件功能需求的变化在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和屡见不鲜的,但它对生命周期方法学来说又是灾难性的,这使 得生命周期方法学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软件重用性差 如果某个软件开发中的成果不能够保存下来,并且在其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得到应用,那么对于软件开发的生产力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使软件开发中产生的成果能够被别的软件项目所利用,称为软件的重用性。 在生命周期方法学中,对软件进行模块划分,是致力于提高软件重用性的一种努力。软件模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能够完成对信息的某一种处理,因此理论上可以被别的用到相同功能的软件所使用。但各种不同的软件系统中,完全相同的功能是很难见到的,总会因为数据类型、处理细节、允许范围等等原因存在

面向对象方法学大作业(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1.数据库 1.1.表:Scores 注:学号格式为01070833,专业+年份+班级+序号。 2.SSMS(Students`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程序结构 2.1.Model层 Scores.java 类型:类 作用:对象实体的持久化类。 2.2.Dao层 ScoresDao.java 类型:接口 作用:数据库连接层的接口类。 ScoresDaoImpl.java 类型:类 作用:数据库连接层接口类的实现类。 ScoresDao.xml

类型:XML文件 作用:负责与数据库交互的SQL语句的存放。 2.3.Service层 SSMSService.java 类型:接口 作用:业务逻辑层的接口类。 SSMSServiceImpl.java 类型:类 作用:业务逻辑层接口类的实现类。 2.4.Action层 SSMSAction.java 类型:类 作用:接收用户从页面上传递回来的信息,并传递到业务逻辑层。 2.5.Web页面 Index.jsp 类型:JSP页面 作用:负责给用户展示的页面。 2.6.Spring配置文件 applicationContext.xml 类型:XML文件 作用:负责Spring参数的配置。 2.7.Struts配置文件 struts-config.xml 类型:XML文件

作用:负责Struts参数的配置。 3.UML用例图 4.设计说明 4.1.添加学生成绩 4.1.1.类图

4.1.2.时序图 4.2.编辑学生成绩4.2.1.类图 Scores -----StuId StuName ObjSco1 ObjSco2 ObjSco3 : String : String : int : int : int +Add () ... : ActionForm SSMSServiceImpl +Add () ... : int ScoresDaoImpl +Add () ... : int ScoresDao +Add () ... : int SSMSService +Add () ... : int

面向对象方法题库1-0-5

面向对象方法题库1- 0-5

问题: [单选]当()时,用例是捕获系统需求最好的选择。 A.系统具有很少的用户 B.系统具有很少的接口 C.系统算法复杂,功能单一 D.系统有很多参与者 用例描述的是系统的执行者(参与者)与系统的交互,同时也是开发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工具,可用来很好地定义系统的边界。所以,当执行者较多的时候,用例是捕获系统需求最好的选择。

问题: [单选]对OO系统的技术度量的识别特征,Berard定义了导致特殊度量的特征。其中()抑制程序构件的操作细节,只有对访问构件必需的信息被提供给其他希望访问的构件。 A.局部化 B.封装 C.信息隐藏 D.继承 面向对象的软件和用传统方法开发的软件有本质的不同,为此,对OO系统的技术度量必须调整以适应那些区别OO和传统软件的特征。Berard定义了5个导致特殊度量的特征,分别是局部化、封装、信息隐蔽、继承和对象抽象技术。 (1)局部化。局部化是软件的一个特征,它指明信息在程序中被集中的方式,例如,针对功能分解的传统方法围绕功能局部化信息,它们典型地以过程模块来实现。数据驱动方法围绕特定的数据结构局部化信息。在OO语境中,信息是通过封装数据和处理在类或对象的边界内而集中的。因为传统软件强调函数为局部化机制,软件度量着重于函数的内部结构或复杂性(例如,模块长度、内聚性或环路复杂性等)或函数间相互连接的方式(例如,模块耦合)。因为类是OO系统的基本单位,所以,局部化是基于对象的,因此,度量应该应用于作为一个完全实体的类(对象)。此外,在操作(函数、方法)和类间的关系不必要是一对一的。因此,反应类协作方式的度量必须能够适应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

《面向对象方法》复习知识点

1-3章 知识点 1.面向对象开发的核心思想和概念 2.对象的主要属性(状态和行为) 3.对象的关系(包含,继承,关联) 4.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优点 6.Java 产品的三个主要系列(J2SE,J2EE,J2ME) 7.开发Java程序的基本步骤 8.Java程序的构成 9.Java数据类型 10.Java表达式 11.Java 流程控制语句 第4章抽象、封装与类 知识点 1.抽象与封装的概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如何实现抽象与封装。 2.java中经常使用的包有哪些,如何使用Java类库。 3.用户自定义类的方法,如何创建对象。 4.构造函数的特点、作用、执行时机。 5.抽象类、最终类的定义方法及含义。 6.静态域的概念、定义方法、特点。 7.最终域的概念、定义方法、特点。 8.抽象方法、静态方法的特点,静态方法处理的域有何要求。 9.类的访问控制符及其作用,p86页表4-1、表4-2。 第5章继承与多态 知识点:

1.父类是所有子类的公告域和公告方法的集合,而每个子类是父类的特殊化。 2.Java通过extends只能实现单重继承,通过implements实现接口,相当于 是多重继承。 3.子类继承了父类的所有非private的属性和方法作为自己的成员。 4.域的隐藏:在子类中定义一个与从父类继承来的域变量同名变量,则子类方 法操作的是子类自己的变量,子类执行继承自父类的操作时,处理的是继承自父类的变量。例子见P103 TestHiddenField.java 5.方法的覆盖:子类方法对父类同名方法的覆盖将清除父类方法占用的内存, 从而使父类方法在子类对象中不复存在。例子见P106 TestOverload.java 6.this:表示当前对象的一个引用。引用可以理解为对象的另一个名字,通过 引用可以访问到对象,有点象指针,但是对象的引用与内存地址无关,不能计算。利用this可以调用当前对象的方法或使用当前对象的域。 7.super:代表是直接父类,通过它来引用父类的成员。 8.多态:指一个程序中同名的不同方法共存的情况。可以表现为子类对父类方 法的覆盖,也可以表现为一个类中方法的重载,还可以将子类的对象作为父类的对象实现对象的多态。 9.对象引用的多态:即对象的引用型变量具有多态性。因为子类对象可以作为 父类对象来使用,但是父类对象不能被当作子类的对象。例子P115 TestPolymorphism1.java和TestPolymorphism2.java 10.强制类型转换:存在继承关系的父类对象和子类对象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进行转换。如果父类变量引用的是一个子类对象,那么可以用强制类型转换将这个父类变量的转换为子类对象的引用。例子见P119 TestPolymorphism3.java 11.构造函数的重载:this()可以显式地调用另一个构造函数,应该在第一行。 12.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子类并不继承父类的构造函数,但遵循一定的调用原 则。原则见P125,例子 TestCons.java。只要子类构造函数中不是显式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在创建子类对象时,系统总是隐含调用父类的无参数的构造函数。但是如果父类没有无参数构造函数,而在创建子类对象时又需要调用父类的无参数构造函数,则编译报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