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

摘要: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了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50-7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5),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结论: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指带状疱疹发作后持续的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并发症之一。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瘙痒、刺痛、麻木或烧灼感等症状,患者常常感到不适甚至痛不欲生。疼痛的部位主要分布

在带状疱疹发作区域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常常伴随着神经功能障碍,如感觉异常、运动障

碍等。PHN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

等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评价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PHN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了60例PHN患者进行观察。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入组排除标准,包括对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出血

性疾病患者、感染病患者等进行排除。然后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

受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和传统治疗。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本研究

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故后续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但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PHN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应用。

C型臂X光机监测下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C型臂X光机监测下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标签:胸、腰椎脊神经根;射频热凝;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疼痛治疗领域一项顽固的疼痛,笔者对于发生在胸椎、腰椎节段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应用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PHN患者16例,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48~80岁,平均6 2.6岁。病变位于胸段10例,腰段的6例。疼痛跨1~4(平均2.7)个脊神经节段,病变受累区见皮肤色素沉着或散在水泡瘢痕,痛觉超敏(触诱发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评分)7~9分,病史长1个月~6年。 1.2术前准备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射频治疗仪(加拿大Baylis公司);患者进入治疗室后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1.3操作方法(1)穿刺: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腹部垫薄枕。于患侧棘突间隙旁开3.0~4.5 cm为穿刺点,术区消毒,铺无菌巾。穿刺点局麻,用射频穿刺针在定点处进针,向内侧略倾斜,穿刺过程多次C型臂X线透视,最后使针尖位于侧位像在椎间孔后上1/4象限,正位像位于两侧小关节连线上,胸椎向外不能越过肺后内线。(2)测试:运动测试用频率2 Hz、1.2 mA以内,要求该剌激不得诱发出躯干、四肢肌肉抽动;感觉测试用频率50 Hz,要求0.6 mA以内能诱发出原病变区域麻木、疼痛、灼热,甚至过电感。(3)射频热凝:在每个穿刺针注射1%利多卡因0.5 ml,3 min后执行60 ℃、60 s,70 ℃、60 s,75 ℃、120 s射频热凝;(4)注射:射频结束后每点注入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1 ml。 2结果 本组患者16例,共计40个神经根,均在C型臂X线透视下完成穿刺,病变位于上胸段的3例患者穿剌较困难,进针时有肋骨遮挡,向上或向下调整针尖方向后能够到达靶位。其中11例患者的痛、触觉过敏(触诱发痛)术后完全消失,数天后疼痛略有反复,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V AS评分由术前7~9分降至术后的1~3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3例患者术后术区麻木明显,但仍有自发性疼痛(V AS评分3~4分),其中2例患者病变位于臀部及下肢,因担心射频热凝损伤脊神经前支而影响下肢的运动功能,射频热凝时降低了温度(70 ℃、90 s),术后患者无明显麻木感,但镇痛效果欠佳(V AS仍在4分以上),疼痛较重的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加巴喷丁片。电话随访患者3~18个月,无疼痛复发,术后仍有疼痛的患者经口服加巴喷丁疼痛进一步减轻,原病损区皮肤遗留有不同程度麻木感。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B组采用上述药物+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1、7、30、90、180 d V AS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术后1、7、30、90、180 d V AS 评分及奥施康定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是一种有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方法,此外,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标签:脉冲射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护理;DSA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常用的药物、神经阻滞、理疗等疗效均不理想[1]。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新开展的一种微创技术,本院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腹部及下肢痛)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存在急性带状疱疹病史,急性期后持续疼痛时间在3个月以上;(2)皮损所在部位有剧烈疼痛感,且伴有痛觉异常与神经过敏;(3)患者V 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分。排除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及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者。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60.6±5.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6±1.1)年;病变累及T10~L1水平。B组患者年龄52~79岁,平均(61.3±4.9)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8±1.2)年;病变累及T10~L1水平。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病变累及水平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予加巴喷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阿米替林(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奥施康定(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等药物,3 d后辅助检查完毕。A组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加巴喷丁从300 mg,1 次/d,逐渐增加至300~600 mg,3 次/d;阿米替林从1 2.5 mg, 1 次/d,逐渐增加至12.5~25 mg,3 次/d维持;根据疼痛程度,奥施康定从5~10 mg, 2 次/d,逐渐增加剂量。B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DSA 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 1.3 射频方法使用R-2000B射频仪(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治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 劣差异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 以皮肤感觉神经为主要受累部位,并可引起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且顽固 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电刺激和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优劣差异。本文将对这 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在脊髓上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神经冲动 的传导来减轻疼痛。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能够 长期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脊髓电刺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安全性较高,手术风险较小。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脊髓电刺激手术风险虽小 但也不可避免,患者需要接受手术的风险,而且手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脊髓电刺激治疗的成本相对较高,对患者来说可能存在经济负担。植入的电极可能会出现 移位、断裂等问题,需要定期进行调节和更换,影响患者的生活。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一种通过应用高频电流刺激神经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 地减轻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比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优势 在于手术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不需要植入电极,较少出现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的成本较低,相对更加经济实惠。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射频治疗的疗效相对较短,需要定期进行治疗。射频治疗的个性化程度相对较低,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不够灵活。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神经痛,对一些顽固性疼痛可能效果不佳。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是两种常用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它 们各有优劣。脊髓电刺激疗效持久,能够个性化调节,但手术成本高且存在手术风险;背 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手术风险低,成本较低,但疗效不持久,个性化程度低。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以获 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两种治疗方法,以提高其疗效 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临床实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临床实践 论坛导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属于难治性神经疼痛疾病,是老年人群最有代表性的疼痛疾病之一。据统计,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病人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则可达75%,但老年病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而不能耐受射频或其他手术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PHN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仍有许多病人对各种治疗手段都不敏感,导致病人在此疾病上的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PHN的预防尤为重要。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激活,该病毒在患者首次暴露于病毒(如水痘)后在背根神经节中潜伏数十年。对于许多带状疱疹患者来说,带状疱疹相关的疼痛在大约90天后消失,但估计有20%的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也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这种并发症被定义为在同一受影响区域出现HZ皮疹后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神经性疼痛。这是一种使人虚弱的长期疼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活动、情绪和睡眠,甚至有60%PHN患者曾有过自杀想法。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需要长期止痛治疗。据估计,全球范围内PHN患病率在5%至30%之间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PHN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会增加,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整体疾病负担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认为其发生原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破坏了神经包膜,从而形成外周敏化而出现痛觉过敏,加之神经中枢可塑性改变导致中枢敏化而形成自发痛。病理生理学涉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紊乱,这被认为是由于带状疱疹发作期间休眠病毒的激活引起的神经损伤,以及它在皮肤的皮肤病区沿着受影响的神经的复制和传播,最终会引发炎症免疫反应,通过向大脑发送异常电信号来破坏中枢和外周神经元,这些信号传达了剧烈的疼痛,可能持续或复发数月、数年,甚至终生。 带状疱疹和PHN受累神经分布以身体单侧为主,虽然各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均可受累,但以胸段脊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为主。PHN与身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进展 目前,对于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与外周神经损伤和中枢敏化有关。一方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侵犯背根神经节(DRG),引起疼痛传导通路发生异常,包括多种离子通道的异常。 标签:带状疱疹神经痛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 herpetic neural- gia,PHN) 定义为带状疱疹患者皮疹愈合后,在瘢痕部位的皮下长期存在的持续性疼痛【1】。皮损愈合后仍遗留或出现的烧灼、针刺、刀割、电击、紧束样等性质的疼痛,多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由于长时间的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失眠、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其愈合和生活质量【2】。约有10%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PHN,是急性带状疱疹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发生率为最高,可达50%~70%【3】。PHN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呈烧灼痛或撕裂样或刀割样痛,疼痛发作时常导致患者寝食不安,生活质量低下,或有焦虑和抑郁。本文就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PHN的可能机制研究 目前,对于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与外周神经损伤和中枢敏化有关。一方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侵犯背根神经节(DRG),引起疼痛传导通路发生异常,包括多种离子通道的异常,研究表明,DRG受损后,脊髓后角Ca2+通道上α2-δ亚基高表达,Ca2+通道异常开放,Ca2+内流增加,致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盐、P物质等)释放增加,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增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区域,神经元兴奋性过高,导致神经中枢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机体感受疼痛的阈值降低,使机体处于痛觉超敏状态。而Kress等【4】体外制作VZV感染大鼠DRG模型,发现感染VZV 后的DRG神经元对肾上腺素能刺激敏感增加,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PHN发病机制复杂,不仅有急性炎症渗出,更有内分泌免疫调节异常,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则甚至超过10年,尽管在感受信号和中枢处理等生物学知识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但目前对PHN患者多样化的症状与体征,反映了潜在的不同类型疼痛的产生机制,我们仍需积极去探索。 二、PHN的治疗 临床治疗PHN有多种方方法,其基本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微创介入治疗等方法。 1.口服药物与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微波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84例临床疗效观察

微波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84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吉文军吉文霞鱼惠霞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配合微波照射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用药物治疗。1,3,5,7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一周后,治疗组在带状疱疹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和水疱结痂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微波;复方甘草酸苷;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开始于颅神经或脊神经背根神经节的局部感染,进而发展为相应皮肤的皮疹,发生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1]。近年来,我院皮肤科采用微波照射联合阿昔洛韦片剂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84例,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确诊带状疱疹患者84例,均就诊前未做任何治疗。男48例,女36例,年龄14-72岁,其中﹥60岁8例,病程2-5d。其中发于头面部者2人,胸背部者38人,腰腹部者35人,单侧肢体者9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4-72岁;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5-7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部位等均具可比性。 1.2 方法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个42例,两组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西安利君制药有限公司,20ml/支),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阿昔洛韦片口服,400mg,3次/d;口服维生素B120 mg,3次/d,为了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都未采用外用药及止疼药。 1.3 疗效标准[2]治愈:临床上的表现没有了,痛苦程度降低了,皮肤也逐渐恢复了;显效:水疱结痂退掉了,痛苦基本解除了,临床上的表现趋于正常;变好:水疱都变干,结痂脱落,痛苦明显降低,临床症状部分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依然出新的水疱,痛苦没有减少。病情痊愈并且不断好转即有作用。 2 结果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 床疗效观察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通过患者选择与分组、治疗方法、临床观察结果、并发症分析和数据分析,探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并发症较少。数据分析表明其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支持。结论为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具有良好疗效,建议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关键词】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疗效分析、并发症、数据分析、后续研究、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结论。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性皮疹。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在疱疹愈合后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

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复发。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通过应用高频电流热刺激脊神经背根节,干扰和破坏导致疼痛传导的 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该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一定争议。 本研究旨在观察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认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疾病特点 以及目前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正文部分提供更好的理 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对胸腹部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来说,我们旨在通过临床观察与 分析,探讨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在缓解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药物消耗方面的效果。我们希望比较 脊神经背根节射频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可能存在 的并发症及其危害。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 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减轻他们的 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还可以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

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分析。方 法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 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选择等离 子射频消融治疗的是观察组,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的是对照组。 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25例(69.44%),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5例(97.22%)更高,对比有 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在手术后两尊均未出现,但是相较于 对照组麻木并发症6例(16.67%),无需特殊处理,可以忍受,症状不断减轻, 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观察组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可显 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生活满意度更高,降低并发症的 出现,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离子射频消融;临床疗效 此次研究通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选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的是观察组,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的是 对照组。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均自愿 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凝血功能障碍;急 性传染病;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纳入标准: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疼痛时间>3 个月;年龄≥60 周岁。其中观察组年龄为(60~85)岁之间,平均(62.2±5.1)岁,男20例,女16例,病程20~28个月,平均(22.1±0.1)个月;对照组年龄为(60~87)岁之间,平均(63.1±5.4)岁,男22例,女14例,病程20~28个月,平均(22.5±0.2)个月。对比一般资料,无统 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 择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治疗。通过射频穿刺针在C臂引导下穿刺到 病变节段椎间孔后上缘1/3,通过2HZ/2mA电刺激原疼痛部位,置入射频电极,通过100HZ/0.5mA电刺激出现疼痛,继续实施,脉宽30ms脉冲治疗120s,保持频率8HZ,之后分别注入2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1mL和复方倍他米 松1mL混合液治疗[1]。 1.2.2观察组 选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局部麻醉之后,分别等离子射频穿刺针,在C臂 引导下经后正中线左侧旁开1.5cm,穿刺椎间孔后上缘1/3,依次置入等离子刀头,回抽未见血液及脑脊液,保证疼痛与平时疼痛部位相同,分别通过2档冷凝 治疗5s、等离子以2档消融治疗10s,之后分别注入2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 闻德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难治性剧烈慢性疼痛性疾病,特别是老年持续时间较长的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常规应用含 激素、麻醉等药物的感觉神经(脊神经根)阻滞或交感神经阻滞;头、颈、面和上肢病变,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躯干、肢体用单次或连续硬膜外阻滞、皮损内注射药物配合物理疗法、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皆不能根除剧烈的神经痛。乙醇、酚甘油的神经毁损治疗虽有疗效,但无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病毒活化后对神经损害后出现的沿脊神经背根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至末梢释放的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在脊神经支配区域发生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临床体征具的一定的规律性:皮损从脊神经背根发出的感觉纤维越近,其局部触压痛越敏感,运用软组织损害压痛点诊断技术可以发现皮损节段或邻近节段棘突旁、小关节、椎间孔区域皆存在着高度敏感性软组织损害压痛点,滑动按压这些高度敏感性压痛点时,可引出与患者平时完全相同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根据带状疱疹具有亲神经性,脊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属脊神经背根节潜伏病毒激活复制,并沿感觉神经支配区域皮肤分布末梢释放,形成皮肤与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可知,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皆出现了损害的无菌性炎症,所以在棘突旁、小关节、椎间孔外口区域都存在着高度敏感性压痛区。并且上述区域的压痛程度远高于肋间神经

支配的胸前区、脊神经外侧支分布的臀上皮神经分布区、臂丛神经分布的上肢皮损区。可能出现脊柱背侧区域压痛点超敏感性属与背根节距离最近、脊神经后支损害严重、相应释放的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较多之故。同时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产生的无菌性炎症(运用辣椒碱抑制SP合成后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相关研究证实)与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症同属SP物质所介导,软组织内存在着严重无菌性炎症时,可激活相应背根节释放大量病理量SP物质并沿其感觉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末传递,最终释放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而带状疱疹背根节区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损害程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所分布区域的神经根、支、末梢。由于除臀上皮神经外,其余的脊神经后支均相对较短,根据带状疱疹患者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分而规律可知:虽然在脊柱旁皮损不比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胸肋部等严重,但脊神经后支损害远重于皮损区的神经支与神经末梢。 治疗展望:临床观察发现所有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者,皮损支配区域脊柱旁软组织损害压痛点皆高度敏感。神经痛消失后,相应并存的脊柱旁压痛点也随之消失。对于顽固性常规方法久治不愈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在相应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点行温银针针刺后,运用温银针深部温控治疗仪给予55℃加热温度对脊神经后支进行有效损毁,不但脊柱旁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在短期内可迅速消失,而且胸肋部、腰骶部、臂部等区域远端的脊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随之减轻至到消失,达到了彻底消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消除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点,可有效解除带状疱疹后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依据及现代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依据及现代治疗进展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局部皮损痊愈后局部神经痛迁延不愈的症状,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此病为皮肤疱疹愈合后,部分患者遗留下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凡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被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本病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年量较大的病人,其发病的几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而且治疗起来相当困难,很多药物及治疗方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更好地、更快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208-0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之后疼痛持续超过1~6个月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并且该病可伴有身心缺陷以及精神抑郁等等症状。PHN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经研究发现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PHN的发病率可达到40%甚至以上。PHN特征以跳跃性疼痛、烧灼痛、间歇性刺痛以及感觉异常等等为主。但是PHN的病理机制至今尚未研究明确,其临床表现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在当今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本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依据及其现代治疗研究进展做了一个总结。 1 发病机制 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对其进行研究过的学者认为其发病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第一为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干炎症以及神经损伤后传导异常。第二为中枢神经病变,主要与丘脑对疼痛调节环路的功能有关。第三为精神方面等相关因素[2]。 2 PHN的药物治疗 2.1 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减轻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剂量,防止出现头晕或嗜睡等副作用。临床上以阿米替、去甲替林镇痛效果佳。一般在2-3日之内产生效果,显效时间明显短于抗抑郁的作用时间。另外新型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对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也有效果的[3]。 2.2抗癫痫药物 早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用卡马西平。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升高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调节阳离子通道的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痛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为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和等等比较新的药物。 2.3阿片类药物 现代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可以被用于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是应用时还是要注意其不良反应以及滥用风险等等问题。阿片类具有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作用的药物主要有曲马多、羟考酮及吗啡等。但是目前认为阿片类止痛药治疗神经痛效果并不明显。 2.4非麻醉镇痛药 临床验证发现这类药物主要有氯胺酮、右美沙芬等等。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痛觉活动,显著减轻神经痛[4]。

脊髓和背根经节电刺激在疼痛领域的临床现状及展望

脊髓和背根经节电刺激在疼痛领域的临床现状及展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及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疼痛的总称,以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为主要表现。NP因其持续时间长,使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给躯体与精神带来双重伤害,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与负担。目前针对NP的治疗手段的疗效均有限。 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的侵入性镇痛技术,它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疼痛,并能减少镇痛药物的服用量,增加活动能力,超过20%的病人因此重返工作岗位。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仪器设备的完善,一些新的电刺激疗法,例如高频SCS,Burst-SCS,及背根神经节电刺激等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其镇痛效果。本文在回顾传统SCS对疼痛治疗疗效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的电刺激疗法治疗NP的现状,为临床上优化NP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和创新之处。 1.SCS的原理及背景 SCS治疗原理是基于目前公认的闸门控制理论,将刺激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腔相应节段,通过电刺激激活脊髓后柱粗大Aβ纤维,此时会产生异常感觉,如麻木感,针刺感,挤压感等,然后再激活脊髓背角胶质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从而逆行抑制脊髓节段细小纤维痛觉信息接收,并缓解和阻断疼痛感觉经脊髓丘脑束传入高级中枢,激活高级中枢下行抑制通路,从而缓解疼痛。然而,后来人们发现“闸门控制理论”并不能完整地解释SCS的镇痛原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SCS的镇痛机制。20世纪由于对SCS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及其仪器性能不稳定等多方面原因,最终SCS镇痛效果的不理想。近年随着SCS镇痛机制深入研

究和相关仪器设备的不断完善,SCS的相关研究再次受到重视,且SCS应用于康复工程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SCS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 SCS主要适用于脊柱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和外周肢体缺血性疾病,幻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顽固性心绞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等,其中FBSS和CRPS是SCS的主要适应证。FBSS是指腰骶椎手术后疼痛持续存在或在消失一段时间后出现复发,伴或不伴脊髓受累节段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综合征。 据报道FBSS在腰骶椎术后的发生率高达10%~40%。对于FBSS的治疗,传统SCS治疗效果优于再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镇痛药使用量,改善病人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但是传统的SCS 在缓解FBSS后背疼痛方面的长期效果有限。最近Gatzinsky等发现经皮SCS时八触点电极可显著缓解FBSS病人的长期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整体效果优于四触点电极,这表明SCS镇痛效果与电极触点数目有关。CRPS又称慢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一组继发于伤害性事件的疼痛症候群,表现为区域性疼痛、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发病机制不明确,具有致残性的慢性疼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传统SCS疗法能明显减轻CRPS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持续时间平均为33个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CS有效性有所降低。Visnjevac在最新的综述中提到,SCS 是治疗CRPS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明显缓解CRPS病人的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证据等级1B+),但是在SCS是否改善睡眠质量和心态以及节省镇痛药物方面证据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外周肢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杨立强倪家骧李小琳何亮亮窦智孙东光庞海涛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28期 [摘要] 目的对比神经射频热凝术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背根神经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神经射频热凝胸背根神经节术(A组)和低温等离子消融胸背根神经节术(B组)两组,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和1、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生活满意度指数B表(LSI-B)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1 d 和1、6个月B组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B组的生活满意度指数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A组出现8例麻木患者,B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神经射频热凝术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中,更安全有效,生活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射频热凝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 R7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0(a)-0096-04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 in treating elderl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YANG Liqiang1 NI Jiaxiang1 LI Xiaolin1 HE Liangliang1 DOU Zhi1 SUN Dongguang2 PANG Haitao3 1.Department of Pain Management,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2.Department of Pain Manage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1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Beijing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10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nerve thermocoagul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 in treating elderl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7,clinical data of 40 elderly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treated in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adiofrequency nerve thermocoagulation (Group A) and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blation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s (VAS) of patients in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 谭冠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是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脊髓背根神经节。已证实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因此,流行病学也将HE的感染原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的后遗症,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其疼痛性质为神经病理性疼痛。PHN的治疗方法有一定进展,治疗效果也有所提高,但对顽固性PHN,远期疗效仍很有限。目前,对PHN的处理,主张采取综合治疗方针。 一、发病率 HZ年发病率在125/10万,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50/00~100/00,儿童为0.50/00,无性别差异,无明显季节性。HZ患者约有10%并发PHN,50岁以上并发PHN为15%~70%,而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发生率高达50%~75%[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HZ和PHN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二、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治疗 带状疱疹急性期亦称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其病理改变是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受累,临床表现为受累背根神经节分布区疼痛、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局部出现红斑和疱疹。 ㈠急性带状疱疹的常见部位及发病率 急性带状疱疹好发于胸部和三叉神经分布区,一般为单侧受累,双侧发病者低于1%,可有1%~8%患者复发。AHZ的常见部位及发病率见表1。 表1 急性带状疱疹常见部位及发病率 部位发病率(%) 胸部50 额面部(三叉神经) 3~20 颈部10~20 腰、下肢5~15 摘自Tollison,CD. Practical Management 3th ed。 ㈡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相关主题